不吃藥逆轉糖尿病!吃對、動對重新掌控血糖主導權
糖尿病並非絕對無法改變的命運,透過飲食調整、運動與新興治療的結合,糖尿病有機會被「逆轉」。每年11月14日為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提醒全球正視糖尿病已成現代文明病,藉此喚起民眾重視預防、早期篩檢與健康生活習慣。
根據2024年台灣第2型糖尿病年鑑及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的資料顯示,台灣地區整體糖尿病盛行率為10.7%,絕大多數為第2型糖尿病,第1型糖尿病只佔0.5%。
台灣在2014~2019年間糖尿病人口增加1.29倍,5年來每年新增約17~18萬名第2型糖尿病患者,男性多於女性。值得注意的是,20~39歲族群的糖尿病盛行率明顯逐年增加(見上圖),顯示糖尿病已非中老年人專屬疾病,並反映生活型態與代謝問題的惡化。來看看不同病程階段的糖尿病逆轉實證案例,逆轉高血糖危機。
逆轉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前期並非無法逆轉,只要及早調整生活習慣,就能重拾健康。兩位藝人以自身經驗證明,改變飲食與運動,成功逆轉身體警訊,找回健康的主導權。
命理老師詹惟中,上節目自曝去年健康檢查糖化血色素、空腹血糖雙雙破表!他果斷改變飲食習慣,靠運動成功甩肉7公斤,來看看他如何成功降血糖。
新陳代謝科醫師游能俊,自己也差點成糖友!在鑽研相關飲食療法,推行「133低醣飲食」,不僅自己瘦了24kg,也用同樣方法,協助3萬多人減重並逆轉糖尿病前期。
逆轉糖尿病
當醫師宣判必須長期服藥,有人選擇不放棄。這幾位親身逆轉糖尿病、成功停藥的案例,證明了健康其實可以重新奪回主導權。愈來愈多人證實,糖尿病不是終身依賴藥物的命運。
從小就胖的楊寶珠,隨機血糖值240、糖化血色素高達11。某天晚上看到徐棟英老師的影片,93kg的她跟著超慢跑,不到一年就停藥!她是怎麼辦到的?
藝人林道遠多年來只吃白飯、肉,不吃菜且三餐不規律,檢查後竟已二期糖尿病。為了健康,他調整飲食順序且戒一物,4個月內-20kg,他是如何短時間就能幾乎停藥?
糖友小心併發症
糖尿病若控制不佳,恐引發嚴重併發症!從視網膜病變到酮酸中毒,甚至胰臟癌,都可能悄悄找上門。糖友們做好檢查與控糖,才能遠離致命危機。
糖尿病引起的視網膜剝離更為複雜,治療也更為棘手,有失明可能,不可不慎。醫師提醒糖友每年做一件事,降低對眼睛的損害。
一個小傷口、小膿瘍,在糖友腳上卻會演變成嚴重感染、壞死性筋膜炎?當糖尿病足的血管阻塞,臨床上有3種治療方式。
糖尿病患者一場小感冒可能引起酮酸中毒,引發致命危機!醫師提醒,出現6種症狀,就要小心可能是糖尿病酮酸中毒。
胰臟癌權威林相宏醫師表示,血糖與胰臟癌互為因果,而且有3類糖友要更加注意罹患胰臟癌的風險!
中醫對證調治糖尿病
糖尿病不只靠藥物!中醫強調從體質著手,調理氣血、平衡臟腑。透過對證調治、按摩穴位與茶飲輔助,也能幫助穩定血糖、改善不適。
中醫會依據身體的寒熱虛實及病位臟腑,去調節氣血平衡,讓周身的糖分有效被利用或儲存,達到控血糖的效果。
一次看懂糖尿病
糖尿病不只關乎血糖升高,還會悄悄影響全身健康。從掉髮、眼袋到疲倦無力,都是血糖失控的警訊。一次掌握7大徵兆與4種糖尿病類型,學會提早預防、有效控糖。
哪些習慣會增加罹患糖尿病風險?早期糖尿病會有那些徵兆?認識4種糖尿病類型,了解預防及治療方式,並從改變飲食習慣開始逆轉糖尿病危機。
逆轉糖尿病必看👉逆轉糖尿病全攻略
快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讓我們守護你每一天的健康\n
更多早安健康報導
鳳凰颱風估明午後登陸,風雨預測「8縣市」達颱風假標準!最新颱風資訊整理 鳳凰颱風海陸警齊發!11月12日各縣市颱風假、停班停課一次看【不斷更新】
其他人也在看

聰明測 不慌糖 精準掌握數據穩控血糖
十一月十四日是「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新竹臺大分院內科部代謝內分泌科蔡元祐醫師及糖尿病衛教師盧芳有十二日指出,糖尿病的控制關鍵在於「自我監測」。透過正確量測空腹血糖、飯後血糖與糖化血色素,並善用現代化的血糖監測工具,病人能即時掌握血糖變化、降低併發症風險,讓糖尿病照護更精準、更安心。「我在家量測空腹血糖是九十mg/dL,為什麼醫院檢查的糖化血色素還是偏高?」這是許多糖尿病病人常見的困惑。蔡元祐醫師解釋,糖化血色素(HbA1c)反映過去三至四個月的血糖平均值,若紅血球壽命較短、或有貧血、腎功能異常等情況,可能導致結果與實際血糖不符。若僅依空腹血糖判斷,容易忽略飯後或夜間血糖波動,建議搭配居家監測,才能全面掌握血糖控制情形)。盧芳有衛教師強調,血糖監測的目的不只是記錄數值,而 ...
台灣新生報 ・ 1 天前
一直運動、吃蛋白質卻沒長肌肉?營養師大推「8種增肌食物」 全麥麵包入列
明明有運動、也努力吃蛋白質,卻總覺得肌肉量上不去?營養師高敏敏指出,其實除了訓練強度,飲食內容更是關鍵!想讓肌肉長得結實又不發胖,就要從天然增肌食物下手!對此,他整理出8種天然食物,讓你吃得聰明,吃出線條。 1、乳製品像牛奶、優格、起司都含有優質蛋白與鈣質,能幫助肌肉生成、維持骨骼強健。運動後喝一杯低脂牛奶,也是很棒的修復策略。2、牛肉富含白胺酸與肌酸,是增肌的兩大關鍵營養。能幫助肌肉合成、提升力量與訓練表現,是增肌族的黃金蛋白質來源之一。3、堅果含有好油脂與熱量,適合當健康零食,能幫助增肌、增重又不怕吃進太多空熱量;選擇無調味原味堅果最加分。 4、全穀物像糙米、燕麥、全麥麵包等,這些優質的碳水來源,能穩定釋放能量、幫助訓練更持久,還能避免脂肪囤積。5、澱粉類植物南瓜、玉米、紅豆、綠豆等,富含膳食纖維,可補充能量又不怕多餘負擔,是天然又安全的增肌好幫手。6、鮭魚高蛋白低熱量,含豐富Omega-3,能幫助肌肉修復與抗發炎,也是提升代謝的健康脂肪來源。 7、酪梨含好油脂、維生素與礦物質,能促進肌肉生長,也守護心血管健康,可搭配沙拉或全麥吐司一起吃。8、黑巧克力70%以上的黑巧克力富含表兒茶
常春月刊 ・ 23 小時前
北市小客車占位久停 逾15天拖吊
台北市有不少自小客車長時間停放在公有停車場或路邊停車格,造成停車位流動率差。北市交通局修正「台北市處理妨礙道路交通及久停公有停車場車輛自治條例」,議會法規委員會12日審查,決議車輛停超過10天,北市停管處將貼提醒單,再經過5天未移車即拖吊移置,小客車移置費也從原本900元提高到1500元,保管費則依天數調整,5天內為原費率2倍,超過5天以原費率3倍計算,修正案經議會大會通過後公告施行。
中時新聞網 ・ 1 天前北榮新竹分院70週年 喜抱腎臟病及糖尿病健康雙獎
今年歡慶創院70週年的台北榮總新竹分院,在《康健雜誌》首度舉辦的2025特色醫院評選中脫穎而出,獲選「腎臟病特色醫院」;而在國民健康署舉辦的「2025年糖尿病健康促進機構照護品質評核」中,更一舉榮獲「金獎」,肯定榮總體系在偏鄉推動慢性病永續照護的表現。
自由時報 ・ 1 天前
「糖尿病健康促進機構特色/主題金獎」 北榮新竹分院榮獲
臺北榮總新竹分院今年歡慶創院70周年,在深耕偏鄉的基礎上持續精進各項慢性病照護。《康健雜誌》首度舉辦的2025特色醫院評選中脫穎而出,獲選「腎臟病特色醫院」,顯示偏鄉患者也能享有高品質的腎臟病照護。而在國民健康署舉辦的「114年糖尿病健康促進機構照護品質評核」中,醫院更展現了機構特色,一舉獲得「金獎」的肯定,展現榮總體系在偏鄉推動慢性病永續照護的豐碩成果。《康健雜誌》此次針對八大疾病進行各層級的醫院評選,蒐集分析全台超過400家醫院的客觀品質指標,評選出各疾病照護的特色醫院,許多默默耕耘的中小醫院也在此評比中展現出疾病治療的核心實力。內科部洪振瀛主任表示,洗腎室至今已為竹東地區的尿毒症患者服務逾四十年,多次獲得「腎臟病健康促進機構照護品質-地區醫院優等獎」及「地區醫院典範獎」,血液透析中心也參與SNQ國家品質標章認證並獲得「全台傑出醫護團隊」的殊榮。此次獲得「2025腎臟病特色醫院」更彰顯北榮新竹分院為大竹東地區腎臟病照護的第一品牌。為擴大對偏鄉慢性疾病患者的永續照護,透過積極整合糖尿病與腎臟病等慢性病照護資源,利用跨專業團隊的合作,融合多種專科醫師(新陳代謝科、腎臟科、心臟科、胸腔科
台灣好新聞 ・ 1 天前
即時掌握血糖變化! 糖尿病患連續監測讓控糖更有效率
11月14日是「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新竹臺大分院內科部代謝內分泌科蔡元祐醫師及糖尿病衛教師盧芳有指出,糖尿病的控制關鍵在於「自我監測」。透過正確量測空腹血糖、飯後血糖與糖化血色素,並善用現代化的血糖監測工具,病人能即時掌握血糖變化、降低併發症風險,讓糖尿病照護更精準、更安心。
NOW健康 ・ 1 天前
聽「股利新招」健保可收480億 石崇良眼都亮了:晚上好睡了!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衛福部長石崇良日前拋出要改革健保「補充保費」收取公式,大刀砍向存股族、定存族以及房東們,引發480萬人反彈,政策緊急喊卡,但面臨明年健保財務缺口將高達千億元,仍吐心聲「讓我睡不著」。國民立委賴士葆今(13)日質詢時建議,只需拿掉現行補充保費1000萬的課徵上限,得罪有錢人,就有480億入袋,追問石崇良敢不敢?石崇良...
匯流新聞網 ・ 17 小時前
陳文茜罹癌第4期停止免疫療法 癱地大喊「自行宣告康復」
即時中心/廖予瑄報導資深媒體人陳文茜去(2024)年發文透露罹患黑色素癌第4期,且擴散至多個器官,正透過免疫治療、光子刀等方式治療。今(13)日她在臉書發文「自行宣告康復」,直指自己2個月前已自行決定停止免疫療法,「其他就豁出去了。」
民視 ・ 13 小時前
18歲高中女發育好!月經卻從未來過 醫檢查驚「沒有陰道」
孩子在發育期還未出現性徵,可能是身體有問題。婦產科醫師鄭丞傑分享,一名身材發育良好的18歲高三生,月經遲遲沒有來,被母親帶到醫院做檢查,發現她先天性無陰道,子宮也發育不全,雖然可透過手術建立人工陰道,但生育能力受到影響。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摘瘤竟刺破子宮…2刀疤如蜈蚣「輸8袋血才還魂」!女控國軍醫院:要我命
我差點死掉!一名30多歲羅姓女子控訴醫療疏失,今年4月到國軍高雄總醫院摘除子宮肌瘤,聽信醫師說詞,微創手術從陰道進去,沒有傷口、恢復快,幾乎不會有風險。原定上午8時開刀,情況出現變化,直到晚上21時她又被推進手術室,原來子宮和靜脈被穿刺大量失血,緊急輸8袋血才還魂,肚子就此留下2道超過15公分刀疤如蜈蚣爬至私密處,讓熱愛潛水、攝影的她相當自卑,而她第一時間喊痛求救,似乎被漠視,護理師只回「妳可能太緊張了」。對此,院方回應,患者術後發生併發症,調解中。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50歲男「1症狀」誤認胃食道逆流!醫查驚:肺癌了
聲音沙啞是咳嗽過久的症狀,但小心恐是罹癌徵兆!醫師陳榮堅表示,一名50歲患者聲音沙啞一段時間,原以為可能是胃食道逆流所致,一系列檢查後發現,患者的單側聲帶不動,原來是因肺癌(肺部腫瘤)壓迫聲帶神經,導致聲音沙啞。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6 小時前
250萬人福音!研究證實「1蔬菜」有效控血糖:不是苦瓜
台灣糖尿病患人數已超過250萬,營養師楊斯涵表示,動物研究顯示,秋葵萃取物能改善高血糖,被餵以高脂飲食致肥胖型代謝異常的小鼠,在使用秋葵萃取物後,其血糖數值降低,且胰島素阻抗問題獲得改善。人體實驗則顯示,吃秋葵有助於穩定血糖。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9 小時前
怕打針?瘦瘦丸誕生了! 72週內體重下降11.2%「價格更親民」
「瘦瘦針」近年掀起減重革命,但許多人仍困擾於需要注射及價格昂貴的問題。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蔡明劼指出,今年11月發表的大型臨床試驗證實,口服「瘦瘦丸」能在72週內使體重下降11.2%,效果顯著,且價格可能更為親民,為期待有效、方便且經濟的減重方案的民眾帶來新選擇。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要命疏失!醫護看錯小數點「1.5變15 mmol」2歲男童服10倍藥量身亡
美國佛羅里達州再度傳出醫療疏失釀成悲劇!一名 2 歲男童原本因病毒感染住院治療,卻因醫護人員誤讀藥物劑量中的小數點,將磷酸鉀劑量給錯為正常值的 10 倍以上,導致男童因高鉀引發心臟驟停,最後不幸喪命。男童家屬日前已向醫院正式提起訴訟,控訴醫療團隊嚴重疏忽,應負起法律責任。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9 小時前
慢性蕁麻疹恐奪命!她3度發作險進鬼門關 台大醫院主任示警:這不只是皮膚過敏
蕁麻疹是國人常見的皮膚疾病之一,據統計,每5人就有1人曾有蕁麻疹發作的經驗,值得注意的是,蕁麻疹不單純只是皮膚症狀,慢性蕁麻疹還有可能危及生命!56歲謝小姐就因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發作,導致呼吸困難,3度送急診,嚇得她現在藥不離身,就怕哪天又發病。皮膚科醫師提醒,蕁麻疹若症狀持續超過6周即為慢性蕁麻疹,應該接受醫師的積極治療。謝小姐表示,自己從小就有慢性蕁麻疹的......
風傳媒 ・ 1 天前
台灣成人高血糖盛行率破12% 五招逆轉「糖尿病前期」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灣人健康新警訊!國健署今(13)日指出,根據「2019-2023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結果發現,台灣20歲以上國人高血糖盛行率達到12.8%,凸顯血糖健康已經成為全民應關注的重要議題,提醒民眾,糖尿病前期個案唯有透過「定期檢查、血糖監測、均衡飲食、規律運動、積極管理代謝症候群」才能降低發展為糖尿病的風險。 國際糖尿病...
匯流新聞網 ・ 18 小時前
感冒好了卻一直咳嗽、喉嚨有痰?醫揭背後真相 要這樣做才會好
COVID-19、流感與呼吸道融合病毒(RSV)雖然在臨床表現上各有差異,但都屬於呼吸道病毒,常伴隨喉嚨痛、流鼻水與咳嗽等症狀。其中,持續分泌與堆積的痰液更是患者共同面臨的難題。國立台灣陽明大學臨床醫學博士、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表示,痰液原本具有保護呼吸道的作用,但在病毒感染與發炎刺激下,卻可能轉為黏稠、難以清除,進一步影響呼吸道功能與康復速度。正因如此,痰液處理與治療不僅是緩解不適的重要環節,也是確保呼吸道疾病患者恢復健康的關鍵步驟。 為何咳嗽、痰液會持續? 長尾症狀+呼吸道黏膜受損 蘇一峰醫師指出,COVID-19、流感與呼吸道融合病毒(RSV)雖然在臨床上各具特色,例如COVID-19可能引發長新冠後遺症、流感常伴隨高燒與全身痠痛,而RSV對兒童與長者則特別容易造成下呼吸道發炎與久咳不癒,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難題:痰液堆積。此外,臨床觀察顯示,呼吸道病毒的另一個特徵是可能留下「長尾症狀」,後遺症持續時間或長或短,且不容易根治。蘇一峰醫師解釋,即使病毒本身已經清除,患者仍可能持續數週甚至數月咳嗽。原因在於呼吸道黏膜在感染後受損,如同皮膚被刮傷,底層組織暴露後,容易因受到刺激而引發咳嗽與
常春月刊 ・ 1 天前
不是肥肚子!中年女「1身材」是肝壞了:慘得中度脂肪肝
當女性步入更年期,脂肪分布會逐漸由年輕時的「梨形身材」轉變為「蘋果身材」,即腹部肥胖的問題會更明顯。但醫師陳威龍表示,若更年期後的女性仍維持著「梨形身材」,且大腿與臀部脂肪囤積的問題更加嚴重,這暗示著肝臟代謝功能可能異常,亟需留意。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