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糖尿病日揭「糖胖症」危機:7成糖尿病患同時肥胖,醫示警恐引爆心腦血管疾病與這一種疾病風險
11月14日「世界糖尿病日」到來,專家提醒,糖尿病與肥胖問題正成為台灣迫切的健康危機。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IDF)資料,全球每九名成年人就有一人罹患糖尿病;台灣成人糖尿病盛行率同樣超過一成,其中更有高達7成患者同時具有過重或肥胖問題,被醫界統稱為「糖胖症」。醫師指出,糖胖症會造成全身性傷害,從心血管、腦血管疾病到視力受損,影響層面遠比多數民眾想像更廣。
糖胖症不是單一疾病
世界糖尿病日本月提醒民眾關注慢性疾病威脅。家醫科醫師王靖雰表示:「糖胖症不是單一疾病,而是肥胖與糖尿病互相加劇、惡性循環的結果。」她指出,超過八成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同時具有過重或肥胖問題,尤其體脂肪集中在腹部時,更容易造成胰島素阻抗,使血糖難以控制並增加代謝異常。
糖胖症帶來的健康危害遍及全身。王靖雰指出,糖胖症患者罹患腎臟病變、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等併發症的風險明顯上升;同時也是高血壓、心肌梗塞、中風等重大心腦血管疾病的高危險族群。此外,研究亦顯示糖胖症與失智症、骨關節炎以及女性不孕症等疾病具有高度相關性。
改善糖胖症3方向
面對日益增加的糖胖症族群,王靖雰提出三項改善方向。
1.首先是飲食調整,建議以「哈佛健康飲食餐盤」為基礎,減少精緻糖與油炸食物,增加蔬果、全穀類與優質蛋白質攝取,並可多選擇低GI、高纖食物維持血糖穩定。
2.第二是規律運動,每週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活動,並搭配重量訓練以提升基礎代謝率。
3.第三是善用專業介入,必要時可由醫師評估藥物治療或體重管理方式,以提升整體控制效果。
然而,民眾對糖胖症與糖尿病仍存在許多誤解。王靖雰指出,「不是只有胖人才會得糖尿病」,體脂過高或腰圍偏大者也可能因內臟脂肪堆積而發生胰島素阻抗。她也提醒,吃藥並不代表沒事,生活型態若未改善仍可能導致血糖失控。同時,由於糖尿病初期常沒有明顯症狀,許多人是在出現視力模糊或腎功能下
降時才發現問題,往往已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別忽略視力問題
視力問題更是糖尿病患者容易忽略的隱憂。眼科醫師鄭宇庭則指出,長期高血糖會加速水晶體代謝異常,使白內障提前發生;同時也是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主因,可能導致視網膜出血、滲出,甚至永久失明。
鄭宇庭呼籲,糖尿病患者至少每年進行一次眼底檢查,並在必要時接受雷射或藥物治療。若患者需要接受眼科手術,更要先確保血糖穩定,以減少感染與術後併發症風險。
(記者李政純,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糖尿病失明風險高!5 大警訊教你及早發現視網膜病變
.就算逆轉糖尿病也別鬆懈!研究:心臟衰竭風險仍高50% 醫曝關鍵元凶是「肥胖」
其他人也在看

11/14世界糖尿病日:響應「翻轉偏見,創造友善」主題
2024-2026年世界糖尿病日主題為「糖尿病與幸福健康(DiabetesandWell-being)」,今(2025)台灣主題為「翻轉偏見.創造友善:糖友的真實處境與希望之路」。強調打破社會對糖尿病患者的刻板印象,並呼籲關注糖友在教育、保險、就業及醫療等方面的困境。南投縣醫師公會理事長陳宏麟表示,歐洲糖尿病研究學會(EASD)於2025維也納年會首度發表《糖尿病困擾(DiabetesDistress)》臨床實務指引,提醒全球:糖尿病不僅是血糖議題,更關乎焦慮、罪惡感與孤單等心理挑戰。為延續此理念,在2025世界糖尿病日公聽會—「翻轉偏見.創造友善」,通過四大面向友善支持。(1)教育友善:讓孩子自在學習、不被誤解。(2)職場支持:讓糖友能兼顧健康與工作。(3)公平保險:讓 ...
台灣新生報 ・ 1 小時前
獨家/造價數十萬!百年神帽工藝傳五代 製作禁忌曝光
而神帽的製作,其實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台灣民間信仰神明使用的神帽、神衣,越華麗越能展現神明尊貴,在高雄就有一家「工藝坊」傳承上百年,歷經五代。我們記者也實際來開箱、神帽神衣的製作過程,發現大多是銀製品,甚至會使用到黃金,從設計到製作,常常得耗時數月,造價動輒數十萬、甚至上百萬,當然製作過程也有禁忌。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7 分鐘前
罹胰臟癌化療12次續命!名作家憂復發「6度衝醫院回診」 最新病況曝
「愛情天后」、兩性暢銷作家小彤前年經歷胰臟癌手術後,每三個月需要回診,確認癌細胞是否有轉移或復發,她形容每次回診的心情就像「開盲盒」;力拚5年存活率,她一共有20次盲盒要開,昨(12日)確認第6次開盲盒安全過關,且自費的腦部核磁共振檢查(MRI)也沒有問題、未來器捐的眼角膜不受影響,讓她直呼:「比雙11大買特買狂買還開心!」蔡維歆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40歲男大便「灰白色」一驗驚見癌症已擴散!醫:糞便見5顏色注意
40多歲男子長年以藥物控制膽結石,出現腹痛、糞便灰白、眼白發黃就醫,確診為「壺腹瘤」。醫師陳榮堅提醒,大便顏色異常是重要警訊,若糞便呈灰白、黑、青、黃或紅色,都可能與膽結石、腫瘤或消化道出血等疾病相關,應及早就醫檢查。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2 小時前
飯店最髒竟是「它」!專家曝必用1物品藏大量細菌 恐害加速掉髮
許多人旅遊住飯店,基於衛生考量,都會自備毛巾、室內拖鞋等,甚至也有人會準備自己的枕頭套,不過有專家提醒,即便再高檔的飯店,「吹風機」中仍可能潛藏著大量細菌,不僅會影響頭皮毛囊健康,嚴重更可能害人掉髮。
鏡報 ・ 1 小時前
左轉禁止?迪士尼最新年報刪光DEI字眼
美國迪士尼公司在美東時間11月13日公布最新年報時,首次在5年內完全移除「多元性」(diversity)與「DEI」(多元、平等與共融)等字眼,引發外界對其內部政策轉向的高度關注。這份提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2025年10-K文件顯示,「多元性」、「共融」、「DEI」及「多元、平等與共融」等相關詞彙出現次數歸零;雖然equity一詞仍出現約130......
風傳媒 ・ 26 分鐘前
聰明測 不慌糖 精準掌握數據穩控血糖
十一月十四日是「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新竹臺大分院內科部代謝內分泌科蔡元祐醫師及糖尿病衛教師盧芳有十二日指出,糖尿病的控制關鍵在於「自我監測」。透過正確量測空腹血糖、飯後血糖與糖化血色素,並善用現代化的血糖監測工具,病人能即時掌握血糖變化、降低併發症風險,讓糖尿病照護更精準、更安心。「我在家量測空腹血糖是九十mg/dL,為什麼醫院檢查的糖化血色素還是偏高?」這是許多糖尿病病人常見的困惑。蔡元祐醫師解釋,糖化血色素(HbA1c)反映過去三至四個月的血糖平均值,若紅血球壽命較短、或有貧血、腎功能異常等情況,可能導致結果與實際血糖不符。若僅依空腹血糖判斷,容易忽略飯後或夜間血糖波動,建議搭配居家監測,才能全面掌握血糖控制情形)。盧芳有衛教師強調,血糖監測的目的不只是記錄數值,而 ...
台灣新生報 ・ 1 天前
他「做2事」治好脂肪肝、高血糖!還甩肉6公斤、降體脂肪
胰臟癌向來被稱為「癌王」,死亡率極高。醫師林相宏表示,一名50歲男子健檢時發現胰臟長出0.5公分的腫瘤,讓他決心改變生活方式,不再熬夜,並規律運動,之後回診時體重減少6公斤,體脂肪減少8%,脂肪肝和糖尿病前期等都好了。男子更直呼,「現在是我人生最快樂的時候。」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4 小時前
空腹血糖正常但糖化血色素卻超標?醫教「正確監測」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奕寧報導】「我每天量空腹血糖都正常,為什麼糖化血色素還是高?」這是新竹臺大分院代謝內分泌科蔡元祐醫師門診中最常聽到的疑問。有些糖尿病友長期控制血糖,自覺控制得宜,但檢查仍偏高,經分析才發現,原來飯後血糖飆升才是隱形元兇。蔡元祐醫師提醒,糖尿病控制關鍵在「正確監測」,隨著連續血糖監測器(CGM)普及,病友應善用科技精準控糖,唯有掌握完整數據,才能穩定血糖、預防併發症。 糖化血色素非唯一指標 飯後與夜間血糖波動也重要 每年11月14日是「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新竹臺大分院特別在世界糖尿病日前夕,出面呼籲民眾應重視自我監測。蔡元祐醫師指出,糖化血色素(HbA1c)能反映過去3至4個月的平均血糖,但可能受紅血球壽命、貧血或腎功能影響,導致結果與實際血糖不符,因此不能只看空腹血糖,更應觀察飯後與夜間波動。 掌握血糖波動 不只看數字更要懂變化 糖尿病衛教師盧芳有補充,血糖監測的重點不只是「記錄數字」,而是「理解變化」。例如: 防範低血糖與高血糖:血糖低於70mg/dL應立即補充糖分;若頭暈冒汗,需先確認是否為「假性低血糖」。 配對血糖評估:餐前與餐後血糖差距應維持在30至60m
健康醫療網 ・ 2 小時前
糖尿病失明風險高!5 大警訊教你及早發現視網膜病變
每年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旨在提醒民眾關注血糖管理、均衡飲食與健康生活。然而,除了控制血糖外,醫界也發現,糖尿病對視力的影響往往被忽略,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正悄悄成為成人健康的重要隱形威脅。 根據2019至2023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國內20歲以上成人糖尿病盛行率高達12.8%,也就是說,約每8人中就有1人罹患糖尿病;其中約三成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視網膜病變,意味著許多患者可能已處於失明的風險中而不自知。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早期多無症狀眼科醫師陳怡豪指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早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患者常在視力開始模糊或察覺視野有異常時才前往就醫,往往錯過了治療的黃金期。糖尿病會影響全身血管,尤其是眼底微血管受損最為明顯。 因為長期高血糖會導致視網膜微血管壁受損,血液供應不足,進而刺激眼內生長新的不成熟血管,這些血管容易滲漏液體或破裂出血,並形成纖維組織,最終可能造成不可逆的視網膜病變,甚至永久性失明。如果患者又同時合併有高血壓、高血脂或腎臟疾病等性病,視網膜病變的進展速度會更快。 5大視網膜病變警訊陳怡豪醫師提醒,糖尿病患者應留意以下「5大視網膜病變警訊」: 1.視力模糊或看東西變得不清楚
常春月刊 ・ 2 小時前
胰臟驚見0.5公分腫瘤!中年男戒熬夜、增運動獲重生
一名50歲男子在健康檢查中發現胰臟長出0.5公分的腫瘤後,徹底改變生活方式,不僅戒除熬夜習慣,更開始養成運動習慣,回診時體重減輕6公斤,體脂肪下降8%,原本的脂肪肝和糖尿病前期等問題也有顯著改善。
中天新聞網 ・ 3 小時前
高市早苗「台灣有事行使自衛權」北京要求撤言論 日本回嗆:立場沒變
即時中心/温芸萱報導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日前在國會答詢時指出,若「台灣有事」且涉及武力侵略,日本可能判定為「存立危機事態」,並行使集體自衛權,引發中國強烈反彈。北京昨(13)日深夜再度召見日本駐華大使抗議,要求撤回「惡劣言論」。對此,日本政府今(14)日強調對台立場未改變,並指高市言論是基於既有政策。同時,針對中國駐大阪總領事薛劍以「斬首」激烈字演攻擊高市,日本也再度向中方抗議。
民視 ・ 49 分鐘前

陳嘉宏專欄:只有台灣的立法院是跪著走路
2021年6月10日,中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外國制裁法》,為國務院各部委對外國個人和實體實施制裁建立法律框架。4年下來,中國制裁的名單琳瑯滿目,從美國的國家民主基金會、自由之家、人權觀察、參議員盧比歐(Marco Rubio)、克魯茲(Ted Cruz)、霍利(Josh Hawley)、柯頓(Tom Cotton),國務卿龐佩奧(Mike Pompeo)、白宮經濟顧問納瓦羅(Peter Navarro),到歐盟、英國、荷蘭、比利時、加拿大、日本的國會議員,已有100多位人士和實體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制裁」或「懲戒」。
鏡報 ・ 9 小時前
真人版「小丸子」28歲近況曝!「多益高分成績」引網熱議
娛樂中心/王靖慈報導日本經典動漫《櫻桃小丸子》陪伴了無數人的青春時光,2006年改編為真人版電視劇時,由當時年僅9歲的森迫永依飾演主角小丸子,以靈動俏皮的形象完美演繹了這個角色,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時光飛逝,19年過去了,當年的小女孩森迫永依已經28歲。近日,她上電視台節目分享近況,並透露驚人的多益成績,立刻引發網友熱烈討論。
民視 ・ 3 小時前
維生素B群需要每天吃嗎? 飯前還是飯後效果較好?
你的家裡是不是也常準備各種保健品? 其中B群相信是大家很熟悉的維他命補給品,但你知道該怎麼正確的服用B群、發揮最好的效果嗎?
Yahoo特別企劃 ・ 16 小時前
植物性飲食助防失智!研究:莓果、綠茶可望降風險15%
最新研究顯示,以健康植物性食物為主的飲食方式,不僅能降低失智風險達15%,更可減少認知障礙風險高達39%。其中,莓果與葡萄皮、綠茶與可可、全穀豆類被確認為對大腦最友善的三大類超級食物。
中天新聞網 ・ 3 小時前
冰箱飄臭味!放咖啡渣沒用 譚敦慈揭「1物」除臭又乾爽
許多人會把咖啡渣放進冰箱,利用其吸附力來除臭,但治標不治本。無毒教母譚敦慈提到,若冰箱出現異味,關鍵是「找出味道來源」,而非用物品遮掩氣味。她的做法則是放「看護墊」,防止生食的血水往下滴、污染其他食物,降低食物中毒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科技業夫因失業、育兒觀念不同刺死妻…再抱兒踱步1小時終走絕路雙亡
新北市三重區一名廖姓男子去年疑似因為經濟壓力,以及與妻的育兒理念不同,某次再度和劉姓妻子發生爭執後,一怒之下,持刀刺死妻子;犯案後,廖男帶著6個月兒子駕車直奔陽明山馬槽橋附近。據了解,當時廖男抱著兒子在現場踱步1小時,似乎不知該如何抉擇,但最終仍下手殺害孩子後輕生。新北地檢署偵辦後,最終對廖男給予不起訴處分,全案終結。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9 小時前
糖尿病前期要注意! 國健署提供穩糖5招逆轉健康危機
根據國民健康署「2019-2023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資料顯示,台灣20歲以上國人高血糖盛行率為12.8%,顯示血糖健康已成為全民應關注的重要議題。適逢世界糖尿病日,國民健康署呼籲糖尿病前期個案透過定期檢查、血糖監測、均衡飲食、規律運動、積極管理代謝症候群,降低發展為糖尿病的風險。
NOW健康 ・ 22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