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重陽,健康久久】──從「慢病防治」到「健康老化」,給銀髮族最實用的醫學建議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林招煌
重陽節不只是敬老,更提醒長者健康要從日常開始。台灣65歲以上人口超過20%,慢性病、肌少症與心血管疾病風險高。透過運動、營養、社交互動與定期檢查,打造健康老化的生活方式,讓長輩在家人關懷與醫療守護下,「重陽長壽、健康久久」。
每年農曆九月九日是「重陽節」,古人以登高祈壽、敬老感恩為習俗。現代社會中,這一天更提醒我們:高齡化浪潮已至,如何讓長輩「活得久、也活得好」,已是全家人、乃至全民健康的重要課題。
一、從「老化」走向「病化」──台灣長者最常見的健康挑戰
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65歲以上人口已突破20%,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隨著年齡增加,以下幾項慢性疾病風險大幅上升:
代謝症候群與糖尿病:胰島素敏感度下降、肌肉量流失,容易造成血糖波動。
心血管疾病:高血壓、高血脂與動脈硬化常同時出現,是中風與心肌梗塞的主因。
肌少症與跌倒風險:肌肉量自50歲後每十年下降約8%,不僅影響行動力,也增加骨折與失能風險。
失智與憂鬱:研究顯示,社交退縮與營養不良是影響長者腦部健康的關鍵因子。
二、醫學觀點:預防重於治療,關鍵在「三力並進」
想讓長輩維持健康與生活品質,醫界普遍強調「三力並進」──肌力、腦力、免疫力。
肌力:活動就是最好的藥
建議每週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彈力帶訓練或太極。若能搭配蛋白質攝取(每公斤體重1.0~1.2公克)與維生素D補充,能顯著改善肌少症風險。腦力:社交互動與學習刺激
多項研究指出,持續參與社交活動、學習新技能(如使用智慧手機或繪畫),能延緩認知功能退化。醫師建議可透過「認知訓練」或「多感官刺激」方式(閱讀、音樂、園藝),維持腦部可塑性。免疫力:營養與慢病管理缺一不可
高齡族群常見營養吸收下降,因此均衡攝取優質蛋白、Omega-3脂肪酸、維生素B群、益生菌與抗氧化營養素,可有效提升免疫防護力。此外,定期監測血糖、血壓與腎功能,並遵循醫師建議調整用藥,是預防慢性病惡化的基礎。
三、家人同行,打造「健康老化」的支持系統
「健康老化」不只是醫療問題,更是生活的整合工程。家庭成員的陪伴、社區的支持、以及科技輔助(如遠距醫療與健康監測裝置),都能讓長輩更安心。同時,定期健康檢查與預防接種(如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亦是不可忽略的防線。
四、結語:敬老不只在節日,健康要從日常開始
重陽節提醒我們「孝親」的真諦,其實是陪伴與行動的結合。
願每位長輩都能在家人的關懷與專業醫療的守護下,「重陽長壽、健康久久」。
參考資料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24)。《高齡者健康促進與慢性病防治年報》。台北市:衛生福利部。
Chen LK, et al. (2020). Sarcopenia in Asia: Consensus report of the Asian Working Group for Sarcopenia 2019.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Directors Association, 21(3), 300–307.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0). Decade of Healthy Ageing: Baseline report. Geneva: WHO.
國家衛生研究院(2023)。《長者健康與認知功能追蹤研究》。竹南:國衛院。
Fielding RA, et al. (2011). Sarcopenia: An undiagnosed condition in older adults. Current consensus definition: Prevalence, etiology, and consequences. International Working Group on Sarcopenia.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Directors Association, 12(4), 249–256.
王宗道(2022)。〈台灣高齡社會的挑戰與機會:從預防醫學看健康老化〉。《台灣家庭醫學雜誌》,32(2),85–91。
【更多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報導】
原文出自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九九重陽,健康久久】──從「慢病防治」到「健康老化」,給銀髮族最實用的醫學建議
其他人也在看

半夜抽筋一招30秒內速效止痛!「肋骨健走法」暢通血循不再抽筋
半夜睡到一半,小腿突然抽筋、痛到整個人彈起來?許多人在氣溫驟降時特別容易抽筋,日本骨科醫師提醒,秋冬天氣寒冷會讓肌肉僵硬、血管收縮、血液循環變差,抽筋發作頻率自...
早安健康 ・ 1 天前
GODIVA X LABUBU 秋季聯名登場!榛果巧克力霜淇淋回歸,金屬湯匙必收藏
今年秋天GODIVA延續與「THE MONSTERS」的跨界合作,驚喜推出新一季聯名系列,開啟冒險新篇章。除了推出全新口味的霜淇淋及飲品系列外,更特別帶來多款令人心動的限定巧克力禮盒,延續未完的奇幻旅程。作為奢華頂級巧克力的領導品牌,GOD
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 ・ 2 天前
強制險給付額十三年未調整 立委呼籲檢討訂價機制與保障不足
每年11月的第三個星期日為聯合國採認的「世界交通受害者紀念日」,我國於2023年制定《道路交通安全基本法》,宣示零死亡願景,但近三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數仍高達近3,000人,受傷人數更上升約5%,顯見道路交通安全改革迫在眉睫。林月琴指出,國內強制險的現行試算機制長年缺乏交...
CTWANT ・ 1 天前
活得年輕不是幻覺!研究證實:覺得自己年輕,真的能多活
文章也可以用聽的 俗話說:「你的年齡取決於你的感覺。」這句話,科學家竟然證實是真的!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一項針對 6,500 位 52 歲以上成年人 的研究發現:研究人員詢問他們「你覺得自己幾歲?」八年後回頭追蹤結果令人驚訝。 具體數字如下:*感覺自己比實際年齡年輕的人中,有 86% 還健在; *感覺自己比實際年齡年長的人中,存活率僅 75%; *覺得自己「差不多這年紀」的人,約有 82% 還在世。 *大約 七成受訪者 都覺得自己至少年輕了三歲。 在控制健康狀況、身體殘疾與生活習慣後,研究仍發現感覺自己年紀大的人,死亡風險比感覺年輕的人高出 41%;進一步分析也指出,自我感知年齡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有顯著關聯。 為什麼「覺得自己年輕」會這麼有效?醫學專家認為,感覺良好會激發更積極的生活習慣:人會更願意活動、維持社交、吃得健康、睡得規律,自然也更長壽。 哈佛醫學院心理學助理教授 羅納德·西格爾(Ronald D. Siegel) 更指出:「感覺自己更年輕或更年老,本身就會對健康產生實質影響。」 他也提出了幾個維持年輕心態的方法: *接受新挑戰:嘗試新事物、學習新技能,讓大腦保持活力。 *練習
常春月刊 ・ 1 天前
家族性類澱粉多發性神經病變恐半數遺傳 醫籲:出現手腳麻木別拖!
家族性類澱粉多發性神經病變(Familial Amyloidotic Polyneuropathy,FAP),是一個罕見的體染色體顯性遺傳的疾病,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副部主任秦志輝表示,主要是一群類澱粉原纖維(amyloid fibrils)的蛋白質失去原本正常結構和功能,異常堆疊並沉積於組織及器官,進而破壞其功能。家族性類澱粉多發性神經病變 症狀多會侵犯心臟致死率高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醫師張嘉修解釋,受影響器官與系統包含:周邊神經、自主神經、心臟、腎臟、眼睛,及腸胃道等等,尤其心臟的侵犯是致命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已知有三十多種澱粉樣蛋白與人類疾病有關,可區分為影響全身性的系統性澱粉樣變性,或僅影響單一器官的局部性澱粉樣變性,有遺傳性和後天性的區別。造成FAP的類澱粉變異蛋白共分為四型,以第一型及第二型的甲狀腺素運載蛋白TTR最常見。症狀包含感覺神經、運動神經及自主神經,詳細說明如下:感覺神經:腕隧道症候群是早期常見的表徵,病人會主訴感覺異常,雙腳對稱性麻木、灼熱或刺痛感,對痛覺和溫度敏感度下降,肌肉力量和肌腱反射正常。異常的感覺從遠端延伸至小腿,甚至是上肢。運動神經:行走困難、步
常春月刊 ・ 1 天前
「世界糖尿病日」呼籲控糖五原則 全民一起顧健康
每年11月14日為「世界糖尿病日」,為強化市民預防與自我管理的重要性,新竹市衛生局推出「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健康管理」、「定期健檢」及「妥善監控」控糖五原則,呼籲市民朋友將控糖五原則融入日常生活中,並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全民共同守護健康,遠離糖尿病。衛生局指出,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的國人113年十大死因統計,糖尿病高居第五,標準化死亡率20.2%,竹市為16.7%,雖較全國為低,但仍不可掉以輕心,由於糖尿病前期無症狀,及早預防更顯重要。市民朋友可善用「科學算病館」平台鍵入健檢報告資訊,進行個人慢性疾病罹病風險評估,透過平台試算出高、中、低的風險警示,協助及了解自己未來罹患慢性病的機率,以加強預防、降低風險。衛生局說明,為預防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發生,民眾可運用控糖五原則,為自己的健康把關。首先「均衡飲食」,飲食應多攝取蔬菜水果、全穀雜糧與高纖食物;養成「規律運動」,調整生活型態,建議每週應進行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例如快走、慢跑或游泳等;「健康管理」,男性腰圍應控制於90公分以下、女性則應低於80公分,並掌握血壓、血糖及血脂三項數值,以降低代謝異常的風險;「定期健檢」,民眾可善
台灣好新聞 ・ 14 小時前
久坐族快動起來!每天少坐30分鐘 就能讓身體代謝「回春」
現代人生活久坐時間長,許多人明明知道多運動有益健康,但要落實卻是難上加難。芬蘭最新研究發現,每天只要少坐30分鐘,就能改善身體使用脂肪與碳水化合物的能力,對代謝帶來正面影響,對缺乏運動、心血管疾病與第二型糖尿病風險較高的族群尤其有益。久坐增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風險 專家解釋何謂「代謝靈活性」!芬蘭圖爾庫大學發布新聞稿說明,久坐加上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容易造成能量的攝取超過消耗量,進而提高心血管疾病與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生活習慣也會影響身體在不同情境下將脂肪或碳水化合物轉換成能量的能力,這種能力稱為「代謝靈活性(metabolic flexibility)」。圖爾庫大學博士後研究員Taru Garthwaite解釋,健康的身體在休息時會燃燒更多脂肪,飯後或進行高強度運動時,主要的能量來源會轉向碳水化合物。如果代謝靈活性變差,血糖與血脂可能升高,多餘的脂肪與糖分不再被用於能量生產,而是被儲存起來。研究揭久坐減少至少半小時 代謝能力觀察到有改善這項研究由圖爾庫正子掃描中心(Turku PET Center)與芬蘭健康促進研究所共同進行,研究對象為64位經常久坐、有心血管疾病與第二型糖尿病風險因子
常春月刊 ・ 16 小時前
CKM症候群警訊:成年人健康新威脅,必知預防與改善方法
美國醫師近日發出嚴重警告——一種名為「心血管–腎臟–代謝症候群」(Cardio–Kidney–Metabolic Syndrome,簡稱CKM症候群)的新興健康問題,正在悄悄威脅全美成年人口健康。根據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於2025年10月發布的最新報告,全美約有2.4億名成年人至少罹患一種與CKM相關的疾病,包括高血壓、糖尿病、肥胖以及慢性腎臟病。 然而,令人震驚的是,調查顯示高達88%的美國成年人從未聽過CKM症候群。公共衛生專家憂心,這種認知不足可能讓許多患者錯過早期干預,導致疾病進一步惡化,增加心臟病發作、中風、腎功能惡化等嚴重併發症的風險。 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郭志東指出,雖然台灣尚缺乏針對CKM症候群的大規模統計數據,但隨著生活型態逐漸西化以及人口老化,心血管疾病、腎臟疾病、糖尿病和肥胖等相關問題的人數持續增加,CKM症候群的潛在風險不容忽視。 CKM是跨系統的健康警訊郭志東表示,近年醫學界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概念——CKM症候群(Cardiovascular–Kidney–Metabolic Syndrome)
常春月刊 ・ 16 小時前
45歲女從69kg減到60kg!多吃一餐反而變更瘦,秘訣在於「早上選這4樣食物」
一位45歲女性透過調整早餐習慣,在短時間內從69公斤降到60公斤,成功減掉9公斤。她身高165公分,過去雖有減重意識,但效果不佳。經過分析發現,問題關鍵在於「不吃早餐」。
姊妹淘 ・ 1 天前
聽「股利新招」健保可收480億 石崇良眼都亮了:晚上好睡了!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衛福部長石崇良日前拋出要改革健保「補充保費」收取公式,大刀砍向存股族、定存族以及房東們,引發480萬人反彈,政策緊急喊卡,但面臨明年健保財務缺口將高達千億元,仍吐心聲「讓我睡不著」。國民立委賴士葆今(13)日質詢時建議,只需拿掉現行補充保費1000萬的課徵上限,得罪有錢人,就有480億入袋,追問石崇良敢不敢?石崇良...
匯流新聞網 ・ 1 天前
陳文茜罹癌第4期停止免疫療法 癱地大喊「自行宣告康復」
即時中心/廖予瑄報導資深媒體人陳文茜去(2024)年發文透露罹患黑色素癌第4期,且擴散至多個器官,正透過免疫治療、光子刀等方式治療。今(13)日她在臉書發文「自行宣告康復」,直指自己2個月前已自行決定停止免疫療法,「其他就豁出去了。」
民視 ・ 1 天前
血糖都降不下來?原來你吃的「鹹食」比甜食可怕!6大隱藏糖陷阱
你以為不吃甜食就能穩血糖嗎?一位糖尿病患者三年來「滴糖不沾」,血糖卻一直很失控。榮新診所營養師李婉萍深入追問,才發現患者血糖不穩的真正兇手竟然是日常中常吃的「鹹零食」。營養師提醒,許多看似無害的食品,
健康2.0 ・ 1 天前
少吃還是胖!壓力大易發福 營養師推「4類食物」:代謝更順暢
壓力大容易讓人發胖!營養師高敏敏提到,當身體長期處於慢性壓力時,會讓人更想吃高熱量的食物,不只使體重增加,也會影響睡眠、情緒與代謝,建議多攝取富含「辣椒素、鎂、色胺酸、Omega-3脂肪酸」的食物,有助於提升腦內啡、多巴胺,使腦袋裡的快樂荷爾蒙變多,代謝也會跟著變順暢。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9 小時前
250萬人福音!研究證實「1蔬菜」有效控血糖:不是苦瓜
台灣糖尿病患人數已超過250萬,營養師楊斯涵表示,動物研究顯示,秋葵萃取物能改善高血糖,被餵以高脂飲食致肥胖型代謝異常的小鼠,在使用秋葵萃取物後,其血糖數值降低,且胰島素阻抗問題獲得改善。人體實驗則顯示,吃秋葵有助於穩定血糖。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不只太油!「這些食物」也害膽固醇狂飆 上班族很常吃
營養師李婉萍提醒,愛吃甜食、小吃與精緻澱粉的人容易讓壞膽固醇升高、堆積成脂肪。她建議以高纖澱粉取代精緻澱粉、多補膳食纖維、選擇優質蛋白與植物油,並搭配維生素D、E等營養素,有助改善膽固醇、維持健康。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4 小時前
每天1杯優酪乳穩定血糖、燃燒脂肪!權威醫推薦2種優酪乳
每天一杯發酵乳製品,正悄悄改寫著人體代謝程式碼。台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遺傳優生學科主任張家銘指出,優酪乳不只是幫助排便、減少脹氣,更能從根本調整腸道菌相,影響脂肪燃燒、血糖穩定及體內發炎程度。當我們
健康2.0 ・ 17 小時前
薑黃素增強免疫力卻非人人適合!「3類人」食用恐反傷身
星馬餐廳推出薑黃飯作為特色主食,讓消費者在品嚐異國風味的同時,也能獲得薑黃素的健康效益。專家表示,薑黃有增強免疫力、改善手腳冰冷等多種功效,但孕婦、膽石患者及腎臟功能不佳者應特別注意攝取量,以免造成身體負擔。營養師建議,民眾在食用薑黃前應清楚了解自己的目的,並遵循每日建議劑量,切勿盲目跟風或過量攝取,以免適得其反,反而傷害健康!
TVBS新聞網 ・ 1 小時前
做大腸鏡前一定要看!「低渣飲食清單」1圖看懂 這些食物絕對不能碰
最近身邊越來越多人開始安排做大腸鏡,但很多人一聽到要檢查就緊張到不行!其實,只要前幾天執行低渣飲食,整個過程不但順利,還能讓醫師檢查更清楚。營養師高敏敏指出,簡單來說就是少纖維、少殘渣、好消化的飲食,幫助腸道在檢查前徹底清乾淨! ▲全穀雜糧類腸鏡前幾天建議改吃「精緻澱粉」讓腸胃更輕鬆.可以吃:白飯、白麵條、白土司.避免吃:糙米、玉米、燕麥、地瓜等含纖維穀類 ▲豆魚蛋肉類選擇軟嫩、易消化的蛋白質最合適.可以吃:魚肉、瘦肉、水煮蛋、豆腐.避免吃:煎的、炸的、不熟或太韌的肉類▲飲品類檢查前飲品也要注意顏色與成分.可以喝:運動飲料、蜂蜜水、椰子汁等,無渣無色飲品.避免喝:牛奶、優酪乳、乳酪等乳製品 ▲蔬菜類蔬菜不代表都能吃,要選「嫩葉菜」族群.可以吃:菠菜、小黃瓜、香菇.避免吃:竹筍、菜梗、芹菜等粗纖維蔬菜▲水果類果肉軟、水分多的水果比較適合.可以吃:木瓜、哈密瓜、荔枝、西瓜.避免吃:黑棗、芭樂、百香果、柿子等高纖水果▲烹調方式.建議:水煮、汆燙、蒸煮、清炒.避免:煎、烤、炸 高敏敏提醒,放進嘴裡需要「咬很多下」的食物,通常都不適合!記得「少渣、軟質、清淡」是原則,吃平常的五到七分飽即可。此外
常春月刊 ・ 16 小時前
這件事比吃炸雞老得更快!抗老每天只做4件事 打造身體防鏽力
許多人一聽到「抗氧化」就想到保健食品,但醫師提醒,真正的抗氧化從來不只是吃對東西,而是從生活習慣開始改變。如何預防身體提早生鏽?以下醫師教你真正抗氧化保養。 在保健意識日益高漲的今日,「抗氧化」
健康2.0 ・ 17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