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多喝多尿多⋯竟是糖尿病警訊?醫警告「第1型糖尿病」有年輕化趨勢
今年8歲的偉偉,3歲時突然昏倒送醫,診斷為急性酮酸中毒,確診為第1型糖尿病,緊急轉入加護病房治療。媽媽回憶起當孩子準備升小學時,曾有學校以照顧不易為由而婉拒入學,讓她相當難過,所幸目前的校護有相關照護經驗,學校師生也溫暖接納。醫師提醒,第1型糖尿病和大家所熟知的第2型糖尿病是完全不同的狀況,6成患者為兒童及青少年。
第1型糖尿病好發青幼年
台大醫院小兒內分泌科主治醫師童怡靖表示,據統計,台灣每年約新增380名第1型糖尿病(T1D)患者,全台目前有1.2萬名患者,其中約6成為兒童與青少年,發病高峰多集中在10~14歲。但她指出,臨床觀察0~9歲族群的病例明顯上升,近年來有年輕化趨勢。
童怡靖說明,第1型糖尿病屬於自體免疫疾病,目前已知與家族遺傳史無關,但本身有特殊基因體質者,可能經由環境因素、免疫系統交互作用而誘發疾病,例如感染腸病毒、新冠病毒等,其發病特徵與第2型糖尿病相同,但會出現「多吃、多喝、多尿、體重減輕」4大症狀。
酮酸中毒、嚴重低血糖才確診
童怡靖指出:「第1型糖尿病患者有約7成在初次確診時,會出現酮酸中毒症狀,若未及時治療,嚴重時恐導致腦水腫甚至死亡;且超過3成曾發生嚴重低血糖,年齡越小者病情往往越嚴重。」由於孩童活動量大、感覺不敏銳,往往難以察覺低血糖發作,可能造成潛在的腦部損傷與學習障礙
「第1型和第2型糖尿病的主要差異,在於成因和胰島素功能。」童怡靖解釋,第1型糖尿病是因身體無法分泌胰島素,通常是自體免疫攻擊胰臟所致,需要終身注射胰島素,好發於青少年
;第2型糖尿病則與胰島素阻抗或分泌不足有關,大多因後天生活方式(如肥胖)引起,可透過飲食、運動和藥物控制,不一定需要補充胰島素,且好發於成年人。
日花3小時控糖、年打千次針
第1型糖尿病無法根治,患者終生需依賴胰島素注射及血糖監測,若病情控制不當,恐縮短壽命10~16年。童怡靖說,以每天平均需打4次胰島素注射、進行4~8次不等的血糖監測來說,一年下來需注射胰島素約1,460次、血糖監測更高達1,460~3,650次,平均每天需要花192分鐘(超過3小時)來管理血糖。
童怡靖提到,孩童自我管理能力尚不完整,加上需要自主測血糖、打胰島素管理病情,忍受每天打針的煎熬,長期下來,易造成患者的疲憊與心理壓力。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的憂鬱症比例明顯偏高,青少年的情緒困擾盛行率更是一般青少年的3倍。
在第1型糖尿病的治療方面,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歐弘毅表示,目前健保已給付胰島素、每日4次血糖監測,以及每年最多2次的連續血糖監測(CGM)。然而,對於胰島素幫浦及胰島素輸注系統等先進設備,健保仍未納入給付範圍,期望未來政府能比照國際趨勢,讓給付制度更長期且全面,減輕患者與家庭的負擔。
第1型糖尿病並非患者單獨需面對的疾病,而是全家人共同的長期照護挑戰。歐弘毅指出,多數家庭每月需自費至少4,000元購買醫療耗材,若需使用胰島素幫浦,價格更高達20萬元以上,對一般家庭而言是相當沈重的負擔,呼籲政府能提供更多資源與補助,協助病友減輕治療負擔。
快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揪好友玩失智症小測驗,還可抽$5000 LINE POINTS!
看更多優活健康網相關報導
糖尿病友適合做什麼運動?醫建議「3種組合」每週●●分鐘就好
血糖控制不好才打胰島素?醫揭「3大時機」適合打:越早控糖越好
本文授權轉載自《優活健康網》,原文為吃多喝多尿多⋯竟是糖尿病警訊?醫警告「第1型糖尿病」有年輕化趨勢
其他人也在看

議員人手1疊5萬現金促發錢 盧秀燕急喊「錢沒留下來?」
中央普發1萬元現金,台中市議員13日在市政總質詢要求市長盧秀燕普發5萬元,市議員林祈烽等人甚至各拿1疊5萬元現金站在盧旁邊質詢,當議員們要走回座位時,盧意外丟出1句「錢沒留下來?」化解緊張氣氛。盧秀燕強調,「想發,有錢會發,但目前沒錢」,六都至今都沒人發,大家財政很辛苦,是否舉債發放可討論。
中時新聞網 ・ 1 天前
7旬婦車禍重傷挽回一命 後續進行高壓氧治療 (圖)
70歲黃姓婦人騎機車返家途中遭小貨車撞擊,全身骨頭多處斷裂,多重創傷及血胸,經衛生福利部彰化醫院醫療團隊7次手術挽回一命,後續安排各種復健及高壓氧治療,修復感染傷口及皮膚。
中央社 ・ 1 天前聖克里斯多福總理訪北榮 盼深化醫療合作
(中央社記者曾以寧台北13日電)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聯邦總理德魯今天率團參訪台北榮民總醫院,了解智慧醫療領域發展成果。他表示,台灣醫療協助對當地醫療有深遠影響,盼持續深化雙方公衛及醫療領域合作。
中央社 ・ 1 天前
立法院衛環委員會聚焦芬普尼蛋風暴 (圖)
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13日針對「癌症新藥暫時性支付及罕見疾病藥物專款預算運用成效及政策檢討」議題,由衛福部長石崇良(左2)專題報告並備質詢,會中多名立委聚焦芬普尼雞蛋。
中央社 ・ 1 天前
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正式上路 各類救災超人請安心
花蓮縣馬太鞍溪堰塞湖災害發生後,第一線救災人員與投入災區復原的志工們,長時間面對高壓環境、炎熱天氣與突發狀況,身心都承受相當沉重的壓力。為協助救災英雄與鏟子超人修復身心,衛生福利部自11月1日起推出「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 1 天前
北榮桃園分院護理之家推動園藝輔助治療 長輩親手種菜、料理滿滿成就感
台北榮民總醫院桃園分院附設松柏園護理之家持續推動「園藝輔助治療活動」,於昨(12)日下午舉辦第三場課程。上次長輩們親手種下的青江菜與萵苣,經過一個月的細心照料,終於長成翠綠茂盛,迎來期待已久的收成時刻。長輩們看到自己親手栽種的青菜長得又高又壯,臉上滿是驕傲與滿足的笑容,大家興奮地動手採摘屬於自己的青
桃園電子報 ・ 1 天前
聖克里斯多福總理參訪北榮 陳威明接待 (圖)
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聯邦總理德魯(Terrance Drew)(右)13日率團抵台訪問,前往台北榮民總醫院參觀了解智慧醫療領域發展成果,由院長陳威明(左)接待。
中央社 ・ 1 天前

35歲媽媽腰痛、高燒竟是腎膿瘍!醫:女性憋尿恐致命
35歲林小姐出現間歇性發燒與右側腰痛長達一週,以為是感冒或肌肉拉傷,自行服用成藥並接受精油按摩,症狀卻持續惡化,體溫飆升至39度後才就醫,檢查發現罹患「右側腎膿瘍」。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失智症名醫講座》報名即將截止,名額倒數中!11/22(六)優活陪你走一段
名醫講座來囉!當我們開始忘記自己及身旁的人,該怎麼辦呢?《優活健康網》11月22日將舉辦失智症講座,邀請失智症權威醫師親自解析,從失智症早期篩檢、診斷方式、家屬照護、新藥評估⋯帶您一起暸解失智症。講座限額27名,座位有限,截止倒數中!快快點擊報名連結,一起來聽講座吧!
優活健康網 ・ 1 天前
「這種血癌」好發銀髮族,9成有慢性共病!台大醫揭「1療法」可望停藥
白血病又稱血癌,其中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發病年齡高,主要發生於老年人,由於初期症狀不明顯,許多患者是在健康檢查後才發現,且多已合併慢性病。醫師指出,此病早期僅有化療可選,但近年已有新型標靶藥物問世,透過「固定療程療法」,以標靶藥物組合治療,患者不需長期用藥,就能有效控制疾病。
優活健康網 ・ 11 小時前
不能用沐浴乳洗私密處?除毛前後要如何保養?私密處正確呵護QA
當氣溫升高,不只臉部肌膚燥熱難耐,相對敏感脆弱的私密處也頻頻亮紅燈!現代女性對於自身私密處的健康越來越敏銳,當出現搔癢、異常分泌物,甚至尷尬氣味時,除了會尋求醫生諮詢,更會於日常搭配專用「私密處清潔、保養產品」,但對於私密處如何正確呵護?日常習慣又容易忽略哪些?德國美容專家為女性解答6大正確觀念。
優活健康網 ・ 10 小時前
藥理學家周泰廷專欄/入秋的疲倦警訊:如何改善代謝與提起精神?從「飲食+習慣」開始
每到換季時節,總有人會覺得「怎麼睡再多都還是累」,或是早上起床特別難提起勁,下午又容易昏昏欲睡。這種「入秋疲倦感」其實不只是天氣變化導致情緒低落,更可能是身體在提醒,你的代謝正悄悄變慢了。
姊妹淘 ・ 1 天前
眼皮跳不是福!專業醫:「2情況」恐腦幹腫瘤 快就醫
眼皮不自主跳動,常讓人想起「左眼跳財,右眼跳災」這句話,眼科醫師王孟祺表示,眼皮跳動與生活壓力、咖啡因的攝取、疲倦等因素有關,但若症狀持續數月或範圍擴大至臉部,就可能是腦幹腫瘤、多發性硬化症等神經系統疾病,應多留意。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失智還是憂鬱?退休、喪偶都是高風險,醫師教辨別3警訊+1表快速測
台灣65歲以上族群自殺率長年居高不下,專家提醒,長輩的情緒變化往往藏在睡眠、食慾與身體疼痛中。如何早期辨識? 「醫師,我爸爸最近怪怪的,什麼都不想做、脾氣也變得很差,該不會是老年痴呆吧?」台大醫院雲林分院精神醫學部主任黃偉烈聽過太多這樣的故事,家屬口中的「怪」,往往是憂鬱症的開始。 「高齡憂鬱最容易被誤會,」黃偉烈說,許多長輩出現情緒低落、疲倦、睡不好,卻不會說「我心情不好」,反而表現出吃不下、全身無力、常頭暈等不適症狀,一次次跑醫院、做檢查,卻查不出明確原因,這可能不是老化,而是高齡憂鬱。 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副研究員級醫師吳其炘的調查,台灣憂鬱症的就醫率僅27%,遠低於高收入國家(47%或更高),未就醫的原因可能是不了解憂鬱症而延誤治療,也可能就醫不方便,或是因為精神疾病被污名化而不願意就醫等。值得注意的是,在高齡族群中經診斷並接受治療的比例恐更低,這些被忽略的個案,往往就在家中逐漸陷入憂鬱泥沼中。 別誤會是失智!長輩變笨、變遲鈍,其實是憂鬱的警訊 高齡長者常有慢性病、喪偶、退休等生活變化,都是憂鬱的高風險時期。黃偉烈指出,老年期憂鬱常見於「3L族群」:Loss(失去)、Lonely
康健雜誌 ・ 1 天前
轉發沈伯洋影片「簡體字水軍秒現身」!周軒酸爆:某國真的相當忌憚
民進立委沈伯洋遭以涉犯「分裂國家罪」立案調查,更揚言要展開全球抓捕及跨境司法合作,面對威脅沈伯洋毫不畏懼,PO出現身德國國會門口影片,表示將以台灣立法委員身份在德國國會作證,說自己作為一名勇敢的台灣人,絕對不會因為這樣就退縮。不過政治工作者周軒就發現,只要轉發沈伯洋的影片,立刻就會有水軍出現。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家族性類澱粉多發性神經病變恐半數遺傳 醫籲:出現手腳麻木別拖!
家族性類澱粉多發性神經病變(Familial Amyloidotic Polyneuropathy,FAP),是一個罕見的體染色體顯性遺傳的疾病,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副部主任秦志輝表示,主要是一群類澱粉原纖維(amyloid fibrils)的蛋白質失去原本正常結構和功能,異常堆疊並沉積於組織及器官,進而破壞其功能。家族性類澱粉多發性神經病變 症狀多會侵犯心臟致死率高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醫師張嘉修解釋,受影響器官與系統包含:周邊神經、自主神經、心臟、腎臟、眼睛,及腸胃道等等,尤其心臟的侵犯是致命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已知有三十多種澱粉樣蛋白與人類疾病有關,可區分為影響全身性的系統性澱粉樣變性,或僅影響單一器官的局部性澱粉樣變性,有遺傳性和後天性的區別。造成FAP的類澱粉變異蛋白共分為四型,以第一型及第二型的甲狀腺素運載蛋白TTR最常見。症狀包含感覺神經、運動神經及自主神經,詳細說明如下:感覺神經:腕隧道症候群是早期常見的表徵,病人會主訴感覺異常,雙腳對稱性麻木、灼熱或刺痛感,對痛覺和溫度敏感度下降,肌肉力量和肌腱反射正常。異常的感覺從遠端延伸至小腿,甚至是上肢。運動神經:行走困難、步
常春月刊 ・ 1 天前
不用花百萬吃藥!每天走5千步,失智風險降54%、大腦年輕7歲
雖然近期已有新藥可用於治療阿茲海默症,但價格高昂,整個療程需長達一年以上,花費可能超過百萬元,對多數家庭而言仍是沉重負擔。基因醫師張家銘提到,其實每天走路超過5,000步,就能有效大幅降低失智風險,延緩大腦老化。
鏡報 ・ 1 天前
哺乳常見「飲食禁忌」!餵母乳可以喝咖啡、酒嗎?哺乳3大迷思一次看
媽媽們都知道母乳好處多多,而寶寶的成長有一次,所以想給寶寶最高品質的母乳,除了注重日常飲食外,哺乳中的媽媽一定有許多疑問,到底可以喝咖啡嗎?喝酒會不會影響寶寶健康?少量喝可以嗎?需要戒菸嗎?《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揭密哺乳媽媽3大迷思一次看。
優活健康網 ・ 1 天前T1D發病早、治療輔具花費多 形成家庭沉重負擔
第1型糖尿病(T1D)多於兒童或青少年時期發病,據資料顯示,全台約有一‧二萬位T1D患者,新發病患者有六成為兒童及青少年,患者發病高峰集中在十至十四歲,其中約七成初診即併發酮酸中毒,三成以上曾發生嚴重低血糖。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小兒內分泌科主治醫師童怡靖指出,患者一年內平均要進行血糖監測一四六○至三六五○次、胰島素注射約一四六○次,同時憂鬱症比例較高,青少年情緒問題的盛行率為一般青少年的三倍,在醫療之外,更需要讓這些孩子與家長,從家庭、校園到社會,都能獲得理解與支持。T1D是一種由免疫系統、基因與環境交互作用引起的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終身需依賴胰島素注射。童怡靖醫師指出,由於T1D無法痊癒,患者終生需仰賴胰島素注射與血糖監測,若控制不當,恐縮短壽命十至十六年。五年前的 ...
台灣新生報 ・ 23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