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女相關癌症標記有哪些?乳癌、卵巢癌相關癌症篩檢標記一次看!
作者 / 張中維藥師
現代醫學強調「預防重於治療」,尤其針對女性高風險癌症(如:乳癌、卵巢癌)透過定期檢查與腫瘤標記的監測,有機會提早偵測疾病、爭取寶貴治療時間。然而,許多人對腫瘤標記的了解仍有限,甚至將其視為「癌症確診指標」,造成不必要的焦慮或誤解。
事實上,腫瘤標記是指某些可在血液中被偵測到的物質,其數值可能因為腫瘤細胞的存在、身體發炎反應或生理變化而上升,需搭配臨床症狀、影像檢查與專業判讀,才能做出準確診斷。
以下介紹幾項與女性常見癌症相關的重要腫瘤標記。
CA-125:卵巢癌評估與追蹤的重要指標
CA-125 是目前最常用來追蹤卵巢上皮性癌的血液指標。研究指出,約八成卵巢上皮癌患者在診斷時 CA-125 會升高。
然而,CA-125 也可能在良性疾病如子宮內膜異位症、骨盆發炎或月經期間上升,甚至部分消化道癌症、肝癌、乳癌等也可能造成其數值異常。因此,CA-125 並不適合用來篩檢無症狀女性是否罹癌,而是更適合用於:
卵巢癌高風險族群的追蹤
卵巢腫瘤術前的惡性風險評估
癌症治療成效的監控與復發偵測
臨床上也會搭配超音波或其他腫瘤標記,如 HE4(Human Epididymis Protein 4),以提升診斷的準確率。
CA 15-3:乳癌治療與復發監測的血液指標
CA 15-3 是一種與乳癌相關的腫瘤標記,主要用於監測疾病活動狀況。研究顯示,約 70% 的晚期或轉移性乳癌患者,其 CA 15-3 數值會出現明顯升高,因此在臨床上常被用來評估治療反應、觀察是否出現復發或轉移。
然而,CA 15-3 並不適合用作乳癌的早期篩檢工具。在許多早期乳癌患者中,CA 15-3 可能仍維持在正常範圍,且部分良性疾病如肝膽疾病、卵巢囊腫或肺部疾病,也可能導致此指標上升,降低其診斷的特異性。
對於一般健康女性而言,若在健檢中發現 CA 15-3 略為升高,不需過度恐慌。應由醫師進一步評估是否合併其他症狀、影像學異常,並依照建議定期追蹤或安排後續檢查。
除了 CA 15-3,臨床上有時也會搭配 CEA(癌胚抗原) 一併評估。儘管 CEA 在乳癌中的敏感度較低,但在特定亞型乳癌或轉移性病灶中,能提供補充資訊,協助更全面地掌握腫瘤活動狀況。
CA 15-3 的臨床價值在於追蹤乳癌治療進展與復發風險,而非用於乳癌的早期偵測。女性若曾罹患乳癌,或為高風險族群,應與主治醫師討論是否需定期監測此項指標,作為整體照護的一部分。
檢查異常就一定是癌症嗎?
很多女性在健檢中看到腫瘤標記偏高,難免心驚膽跳。但醫師提醒,單次數值異常未必代表罹癌,有些生理狀態(如:懷孕、經期)、慢性發炎或良性腫瘤,也可能造成短暫升高。正確做法是:
與醫師討論數值變化的可能原因
按照建議追蹤檢查,不貿然自我判斷
維持規律生活作息,降低身體發炎與荷爾蒙波動
腫瘤標記的價值在於「趨勢觀察」,尤其對曾罹患乳癌或卵巢癌的患者,定期抽血追蹤腫瘤標記有助早期發現復發跡象,配合影像學與身體檢查,可提升整體預後。
而對高風險族群(如:有家族史、遺傳基因突變者),則可與醫師討論是否需提早安排檢查或使用多重標記搭配影像評估。
若您對腫瘤標記有疑問或家族中有相關病史,不妨向家醫科、婦產科或腫瘤科醫師諮詢,安排個人化的風險評估與檢查時程。
【更多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報導】
原文出自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婦女相關癌症標記有哪些?乳癌、卵巢癌相關癌症篩檢標記一次看!
其他人也在看

鳳凰颱風來襲、產地農作搶收 高麗菜漲6元、青蔥跌25元
鳳凰颱風來襲!台北農產運銷公司指出,今天北市蔬菜到貨量約1865噸,第一果菜市場約1262噸、第二果菜市場約603噸。由於全台氣候不穩風雨間歇,由於產地農作物搶收,導致到貨量大幅增加,雖然承銷購買意願持穩,但市場供應量大於需求量,交易市況尚稱平順,各菜種行情跌多漲少。其中,甘藍(高麗菜)到貨量約36
自由時報 ・ 1 天前
有人天天用!家中4常見用品「恐折壽」專家警告:快丟掉
你的家中可能藏著看不見的健康危機!美國一名主打長壽與功能醫學的醫師警告,有4樣常見家用品可能悄悄影響荷爾蒙、睡眠與長期健康,建議應盡快移除,其中也包括許多人愛用的香氛蠟燭、空氣清淨劑。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18歲高中女發育好!月經卻從未來過 醫檢查驚「沒有陰道」
孩子在發育期還未出現性徵,可能是身體有問題。婦產科醫師鄭丞傑分享,一名身材發育良好的18歲高三生,月經遲遲沒有來,被母親帶到醫院做檢查,發現她先天性無陰道,子宮也發育不全,雖然可透過手術建立人工陰道,但生育能力受到影響。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2 小時前
摘瘤竟刺破子宮…2刀疤如蜈蚣「輸8袋血才還魂」!女控國軍醫院:要我命
我差點死掉!一名30多歲羅姓女子控訴醫療疏失,今年4月到國軍高雄總醫院摘除子宮肌瘤,聽信醫師說詞,微創手術從陰道進去,沒有傷口、恢復快,幾乎不會有風險。原定上午8時開刀,情況出現變化,直到晚上21時她又被推進手術室,原來子宮和靜脈被穿刺大量失血,緊急輸8袋血才還魂,肚子就此留下2道超過15公分刀疤如蜈蚣爬至私密處,讓熱愛潛水、攝影的她相當自卑,而她第一時間喊痛求救,似乎被漠視,護理師只回「妳可能太緊張了」。對此,院方回應,患者術後發生併發症,調解中。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8 小時前
一半台灣人中鏢!喝酒臉紅恐「1體質」惹禍 大增7癌風險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偶爾小酌紓壓,但若喝酒容易臉紅,可能暗藏健康危機。馬偕醫大國際處與醫學系主辦的「精準醫療健康促進實踐」衛教活動指出,台灣的酒精不耐症高達近50%,酒精早在2007年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第一級致癌物,經常飲酒恐增加罹患消化道癌風險,飲酒後若出現臉紅、頭痛、嘔吐及宿醉等症狀,可能為酒精不耐症的警訊,呼籲民眾盡可能避免飲酒。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0 小時前
怕打針?瘦瘦丸誕生了! 72週內體重下降11.2%「價格更親民」
「瘦瘦針」近年掀起減重革命,但許多人仍困擾於需要注射及價格昂貴的問題。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蔡明劼指出,今年11月發表的大型臨床試驗證實,口服「瘦瘦丸」能在72週內使體重下降11.2%,效果顯著,且價格可能更為親民,為期待有效、方便且經濟的減重方案的民眾帶來新選擇。
中天新聞網 ・ 15 小時前
「紫米VS黑米」哪個健康?醫揭答案 這1種最能減重、控血糖、護心血管
許多人聽到「澱粉」就立刻聯想到體重增加或血糖飆高,然而澱粉並非單一類型。家庭醫學科醫師李思賢表示,依照結構與消化速度,可區分為「快澱粉」與「慢澱粉」。快澱粉如白飯、白麵包,進入身體後迅速分解,使血糖短時間內上升。相對的,慢澱粉結構完整,含有較多纖維與抗氧化成分,能延緩能量釋放,對血糖調控及代謝更加友善。 黑米提供抗氧化功能 膳食纖維含量高 在眾多澱粉來源中,黑米值得特別推薦。李思賢醫師指出,黑米保留了外層糠皮與胚芽,因此膳食纖維含量明顯高於白米與紫米。這些纖維能延緩葡萄糖吸收,增加飽足感,對於體重控制者具有幫助。此外,黑米富含花青素,這是一種天然抗氧化物質,能對抗發炎反應並維護心血管健康。甚至黑米的抗氧化能力可超越藍莓。黑米在血糖反應上的表現相當突出,其血糖指數(GI)約落在42至50,屬於低GI食物。這對糖尿病患者或需要控制血糖的人特別重要。李思賢醫師解釋,原因在於黑米含有較多直鏈澱粉,其排列線性且不易被消化酵素分解,消化速度較慢。反之,紫米與糯米主要成分為支鏈澱粉,分解快、吸收快,因此血糖容易快速上升。這也解釋了為何部分人誤以為紫米健康,卻發現血糖控制不佳。 香氣與嚼勁 帶來額外飲
常春月刊 ・ 11 小時前
心臟衰退有救了!橘子皮藏「救心」成分 1吃法重啟長壽基因
台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遺傳優生學科主任張家銘指出,很多癌症康復者在打完化療針、戰勝癌細胞後,卻默默迎來一場「心臟衰退的第二人生」。罪魁禍首之一,就是被暱稱為「小紅莓」的化療藥多柔比星(Doxorub
健康2.0 ・ 1 天前
肺癌奪命連21年居冠!每天1顆標靶藥5千元「吃一生」…楊泮池示警:早期無症狀,LDCT篩檢是唯一解方
據最新癌症登記統計,肺癌已超越大腸癌與肝癌,成為台灣10大癌症之首,也是國人癌症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中研院院士、台灣肺癌權威楊泮池教授指出,肺癌已連續21年居癌症死因首位,不論男女都受威脅。他更強調,台灣肺癌的嚴重性不僅來自發生率高,更因多數病人確診時已為晚期,使治療困難、代價沉重。
幸福熟齡 ・ 1 天前
母2年前肺腺癌逝…醫一建議揪出他芝麻大肺癌 大叔:讓我重生了
肺癌是台灣十大癌症死因之首,每年奪走逾萬人性命,但早期發現仍可救命。彰化基督教醫院昨(10)日舉辦肺癌病友會,醫師分享「精準三環—決戰早期肺癌」與「一張基因報告改變命運」兩場專題,介紹最新早期診斷與個人化治療進展。患者林先生因母親兩年前罹患肺腺癌過世,醫師建議家人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意外發現左肺1公分結節,追蹤半年未消,決定手術切除。林先生說,回想手術日,就像迎來自己的「重生日」。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慢性蕁麻疹恐奪命!她3度發作險進鬼門關 台大醫院主任示警:這不只是皮膚過敏
蕁麻疹是國人常見的皮膚疾病之一,據統計,每5人就有1人曾有蕁麻疹發作的經驗,值得注意的是,蕁麻疹不單純只是皮膚症狀,慢性蕁麻疹還有可能危及生命!56歲謝小姐就因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發作,導致呼吸困難,3度送急診,嚇得她現在藥不離身,就怕哪天又發病。皮膚科醫師提醒,蕁麻疹若症狀持續超過6周即為慢性蕁麻疹,應該接受醫師的積極治療。謝小姐表示,自己從小就有慢性蕁麻疹的......
風傳媒 ・ 8 小時前
每天慢跑還是胖!女子「早餐戒麵包」 竟瘦下7公斤
減脂不一定要靠嚴格節食或高強度運動,新陳代謝內分泌專科醫師蔡明劼表示,長期維持健康體態的關鍵在於生活中的微調,例如早餐增加蔬菜、改變調味方式,就能逐漸建立健康飲食習慣。
中天新聞網 ・ 19 小時前
泫雅跳舞中倒地!醫嘆「1事」=癌症惡病質:女藝人都危險了
南韓女星泫雅9日在澳門表演時,突在舞台上暈倒,嚇壞全場觀眾,這也使得「泫雅太瘦、太胖」的外貌爭議再度成為焦點。醫師姜冠宇表示,其實該事件也是普遍女藝人的職場健康風險:低能量、血容血糖電解質、女性缺鐵。「若短時間暴瘦,其實就像癌症惡病質的營養剝奪一樣!」民眾應採取恆定飲食,即合理攝取與合理消耗,避免以減重為目標出現極端行為。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醫院院長咳血、喘不過氣 竟是甲狀腺癌末期!多治療搶命
輕忽結節不管,付出慘痛代價!中部地區1名外科醫師的醫院院長忙於救人,忽略了自身也有甲狀腺結節而未定期追蹤,直到某天突發咳血與呼吸困難,緊急送醫診斷已是惡性度高的低分化甲狀腺癌,腫瘤已嚴重侵犯氣管與喉部神經,經台中一家醫學中心轉介到彰化基督教醫院接受手術與氣管修補重建,還有放射治療,才成功搶回一命,目
自由時報 ・ 1 天前
男急診驚見10公分大腫瘤 1年半長大26萬倍難早發現
一名65歲男子1年半前做過肺部電腦斷層掃瞄,當時很開心沒有發現任何異狀,不料最近喘到急診,赫然發現肺部不僅有積水,還有10公分大的腫瘤。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提醒有吸菸史的民眾,就算檢查無異狀仍不能掉以輕
健康2.0 ・ 1 天前
癌症轉移砸百萬做質子治療? 醫:9成病人不需要
質子治療雖是癌症治療的重要武器,但腫瘤科醫師廖繼鼎指出,約有9成癌症患者其實不需要這種治療方式。他解釋,質子治療主要用於精準控制局部腫瘤,如腦瘤、眼部腫瘤或兒童癌症,若癌細胞已轉移至全身,質子治療的效果將大打折扣。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感冒好了卻一直咳嗽、喉嚨有痰?醫揭背後真相 要這樣做才會好
COVID-19、流感與呼吸道融合病毒(RSV)雖然在臨床表現上各有差異,但都屬於呼吸道病毒,常伴隨喉嚨痛、流鼻水與咳嗽等症狀。其中,持續分泌與堆積的痰液更是患者共同面臨的難題。國立台灣陽明大學臨床醫學博士、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表示,痰液原本具有保護呼吸道的作用,但在病毒感染與發炎刺激下,卻可能轉為黏稠、難以清除,進一步影響呼吸道功能與康復速度。正因如此,痰液處理與治療不僅是緩解不適的重要環節,也是確保呼吸道疾病患者恢復健康的關鍵步驟。 為何咳嗽、痰液會持續? 長尾症狀+呼吸道黏膜受損 蘇一峰醫師指出,COVID-19、流感與呼吸道融合病毒(RSV)雖然在臨床上各具特色,例如COVID-19可能引發長新冠後遺症、流感常伴隨高燒與全身痠痛,而RSV對兒童與長者則特別容易造成下呼吸道發炎與久咳不癒,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難題:痰液堆積。此外,臨床觀察顯示,呼吸道病毒的另一個特徵是可能留下「長尾症狀」,後遺症持續時間或長或短,且不容易根治。蘇一峰醫師解釋,即使病毒本身已經清除,患者仍可能持續數週甚至數月咳嗽。原因在於呼吸道黏膜在感染後受損,如同皮膚被刮傷,底層組織暴露後,容易因受到刺激而引發咳嗽與
常春月刊 ・ 11 小時前
白血球飆破8萬!48歲男確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靠1方法3個月病情穩定
48歲的吳先生平日身體健康,卻在一次與友人相約的健康檢查中,意外發現白血球指數高達 80,000/µL(正常男性約為 3,000~13,000/µL)。他隨即前往醫院門診追蹤,透過腹部超音波發現脾臟明顯腫大,進一步骨髓檢查與染色體分析確認「費城染色體(Philadelphia chromosome)」陽性,確診為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 台北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林益庭表示,吳先生隨後以口服標靶藥物作為第一線治療,僅三個月內白血球指數便降至 8,190/µL,費城染色體基因量也降到 0.1%以下,病情控制良好,目前持續門診追蹤中。 白血病成因與症狀:白血球異常增生擠壓造血空間林益庭指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是一種骨髓造血細胞異常增生的疾病。林益庭醫師解釋,當費城染色體發生基因突變時,會形成 BCR-ABL 融合基因,產生異常的「酪胺酸激酶(TKI)」,導致白血球無限制繁殖。這些白血球雖然外觀看似成熟,卻功能異常,還會擠壓紅血球與血小板生成,造成身體運作失衡。 此病常見於中壯年族群,平均診斷年齡約 50歲,在台灣每年每 10 萬人約有 2~3 人罹病。初期可能出現 疲倦、盜汗、體重
常春月刊 ・ 1 天前
不是肥肚子!中年女「1身材」是肝壞了:慘得中度脂肪肝
當女性步入更年期,脂肪分布會逐漸由年輕時的「梨形身材」轉變為「蘋果身材」,即腹部肥胖的問題會更明顯。但醫師陳威龍表示,若更年期後的女性仍維持著「梨形身材」,且大腿與臀部脂肪囤積的問題更加嚴重,這暗示著肝臟代謝功能可能異常,亟需留意。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8 小時前
長輩吞嚥退化 「喝水常嗆到」也暗藏危機!營養師教3技巧安全喝水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嫊雰報導】你有關注過家中長輩喝水的狀況嗎?蘇哲永營養師分享,李登輝前總統就因喝牛奶嗆咳而送醫,最終由於敗血性休克及多重器官衰竭,而與世長辭,提醒民眾若長輩吞嚥功能退化,清水、牛奶甚至茶都可能成為致命風險,建議應觀察並調整喝水姿勢;當長輩出現異常狀況,務必提高警覺、尋求醫療協助。 前總統案例示警 吞嚥退化引發一連串危機 蘇哲永營養師日前於fb粉絲團指出,李登輝前總統在家中喝牛奶時,因嗆咳被緊急送醫,經檢查發現有吸入性肺炎與心臟衰竭,後續更合併兩側肋膜積水與急性腎損傷。因當時其年事已高、且患有多重慢性病,住院期間反覆感染,最終因敗血性休克及多重器官衰竭離世。「他的故事,用最沉痛的方式,為全台灣的家庭,上了一堂關於『吞嚥退化』的課。」 台灣長輩每10人有1人吞嚥困難 清水「1原因」恐傷肺 「吞嚥困難」並非少數人的問題。根據國健署統計,在台灣65歲以上的社區長者中,每10人就有1人正面臨吞嚥障礙,更有約21.8%的長輩,每週至少發生三次以上的嗆咳。 許多人以為清水、牛奶或茶屬於安全的飲品,蘇哲永營養師指出,對吞嚥功能退化的長輩而言,這些「不稠的液體」反而最危險。由於液體流速
健康醫療網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