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自己與家人!乳癌基因檢測3大關鍵必知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文章授權刊登/癌症希望基金會
乳癌與遺傳有關?若家族中出現乳癌、卵巢癌或胰臟癌病例,可能暗示遺傳性癌症風險。透過BRCA基因檢測與醫師評估,可提早發現風險、制定預防策略,守護自己與家人健康。
「媽媽罹患乳癌,這樣我是不是也一定會得?」這是許多女性在聽聞家人罹癌後常有的疑問。事實上,乳癌、卵巢癌、攝護腺癌、胰臟癌等癌症都可能與遺傳基因變異有關,當家族中出現相關癌症病例時,其他成員確實可能面臨較高的罹癌風險。
隨著對遺傳性癌症認知的提升,越來越多人開始主動關心:「我是否也帶有相同的風險基因?」了解家族病史、認識遺傳性癌症的特徵,已成為現代人不可忽視的健康課題。透過正確的風險評估,能幫助民眾及早發現潛在威脅,做好預防準備。
究竟哪些人應該接受檢測?檢測能帶來哪些幫助?臺北馬偕紀念醫院乳房外科主任張源清醫師提供以下三個關鍵,幫助民眾建立正確認知並做出明智決策。
了解遺傳性乳癌,提前守護家族的健康密碼
癌症病人中有5-10%是由遺傳性基因變異所引起,雖然遺傳性癌症僅在所有癌症病患中僅占一小部分,但仍不能忽視。根據2005年一針對33,187名1癌症病人中的大型研究發現,有14.6%具中度家族癌症的病史,其罹癌風險較一般家族提升2倍;而有7.7%的病人,具有強烈的家族癌症病史,罹癌風險則提升5-7倍。
遺傳性癌症往往具有「家族聚集性」與「年輕化」特徵。當家族中出現多位親屬罹患乳癌、卵巢癌等相關癌症,或確診年齡偏早時,就可能暗示著遺傳因素的影響。主動了解並記錄家族病史,是每個人都應該做的健康功課。
哪些人屬於遺傳性癌症高風險族群?
臺北馬偕紀念醫院乳房外科主任張源清醫師指出,事實上,並非所有人都需要急著進行基因檢測,關鍵在於正確評估個人風險等級。根據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絡(NCCN)指南,建議進行BRCA基因檢測的乳癌高風險族群包括:
罹患三陰性乳癌,且確診時年齡小於60歲者
任何類型乳癌,確診時年齡小於45歲者
46至50歲確診乳癌,且有一位近親罹患乳癌或攝護腺癌者
有一位近親曾罹患卵巢癌、胰臟癌或攝護腺癌者
有近親在50歲以前罹患乳癌者
這些條件顯示出家族史與年齡在遺傳風險判斷上有著關鍵作用,若不確定是否屬於高風險族群,建議主動諮詢臨床醫師或遺傳諮詢師,避免錯失早期介入的機會,也能避免不必要的焦慮與檢測支出。
為自己檢測,也為家人把關
基因檢測的價值,不只在於幫助當事人了解自身狀況,更可能成為家人提早部署健康管理的重要契機。馬偕紀念醫院乳房外科主任張源清指出,臨床上曾遇過年輕乳癌病人,確診後檢測出BRCA基因變異,讓病人得以提早認知到女兒可能也屬高風險族群;在充分的溝通與評估下,提前為女兒做好保險規劃與健康預防管理。
檢測雖是個人行動,但其影響常延伸至整個家庭。因此,開放地與家人分享檢測結果、理解彼此的情緒與選擇,同樣是這段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然而,預防不代表民眾須過度擔憂或者做出過於極端的決策。張源清主任提醒,真正有效的預防應建立在「合理篩檢 + 專業醫療 + 心理準備」之上,唯有了解自身風險、掌握檢測意義,才能做出合適且負責任的選擇。
知道=選擇的開始;面對=改變的力量
基因檢測不是提升恐懼,而是知情權的展現。對於高風險者,它能提供更早一步的預防與介入機會;對於風險低的民眾,也能避免無謂的焦慮與誤判。
張源清主任表示:「遺傳性癌症的基因檢測重要性,在於讓人有掌握資訊的能力,進而對自己與家人的人生做出積極佈局。」
面對遺傳性癌症的挑戰,每個家庭都有權利了解自己的風險狀況,透過完整的家族病史整理、專業的風險評估,以及必要時的基因檢測,為自己和家人建立更完善的健康防護網。
參考資料
Scheuner MT, McNeel TS, Freedman AN. Population prevalence of familial cancer and common hereditary cancer syndromes. The 2005 California Health Interview Survey. Genet Med. 2010 Nov;12(11):726-35. doi: 10.1097/GIM.0b013e3181f30e9e. PMID: 20921897.
【更多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報導】
原文出自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守護自己與家人!乳癌基因檢測3大關鍵必知
其他人也在看

乳癌防治推手林水龍獲首屆醫療貢獻獎 (圖)
衛福部11日上午舉辦第12屆優良暨資深典範醫師頒獎典禮,台北仁濟院附設醫院總院長林水龍投身乳癌防治40多年不輟,獲衛福部首屆「醫療貢獻獎」表揚。
中央社 ・ 1 天前
早期乳癌別怕!把握荷爾蒙陽性治療關鍵 CDK4/6抑制劑助降復發率3成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文章授權刊登/癌症希望基金會乳癌為台灣女性最常見癌症,即使早期發現仍有復發風險。荷爾蒙陽性、HER2陰性第三期乳癌復發率可達五成,若Ki-67高更屬高風險。專家建議術後荷爾蒙治療合併CDK4/6抑制劑,可再降低三成復發率,是高風險患者關鍵療法。乳癌高居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之首,即使早期發現並完成手術,仍不能掉以輕心。以荷爾蒙陽性、HER2 陰性第三期乳癌為例,十年復發率高達五成;若 Ki-67細胞生長分裂指數高、腫瘤惡性度高,更屬高風險族群。近年最新趨勢是在術後荷爾蒙治療的同時加入細胞週期抑制劑(CDK4/6 抑制劑),復發率可再降低逾三成,對高風險病人尤其重要。管腔A型及管腔B1型約占65% 第三期復發率達5成臺大醫院癌醫分院腫瘤內科部主任林季宏醫師指出,乳癌依荷爾蒙受體可分為陽性與陰性兩大類,其中荷爾蒙陽性、HER2 陰性又細分為管腔 A 型與管腔 B1 型,合計約占所有乳癌的 65%。管腔A 型 Ki-67 較低,細胞分裂慢,術後多以荷爾蒙輔助治療為主;管腔 B1 型 Ki-67 高,生長快,即使完成手術與化療,仍需長期荷爾蒙治療以降低復發
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 16 小時前

中職》「球團想進步的心態不會改變」 中信兄弟教練團也有調整待公布
樂天桃猿在奪冠後卻拋出撤換教頭的震撼彈,而在今年台灣大賽衛冕失利的中信兄弟也正進行教練團調整,並強調球團想進步的心態不會改變,一、二軍教練團在些微調整後會一併對外報告。中信去年由平野惠一領軍奪下隊史第10冠,今年則在台灣大賽以1勝4敗不敵樂天、未能完成連霸。在樂天昨天無預警撤換教頭古久保健二後,外界
自由時報 ・ 2 天前
健康促進機構評比 新北衛所獲獎數勇奪六都第一
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於今(十一)日舉辦「健康促進機構評比成果發表會」,新北市共四十一家機構獲得六十二項獎項,其中糖尿病健康促進機構評核表現尤佳,衛生所獲獎家數居六都之冠,汐止區衛生更勇奪金獎,成績亮眼。新北衛生局長陳潤秋指出,慢性病初期症狀不明顯,卻可能悄悄損害健康。我國十大死因中逾半與慢性病相關,高血壓、高血糖與高血脂更是主要威脅,民眾勿輕忽。因此新北積極推動代謝症候群防治,鼓勵三十歲以上民眾接受免費成人健檢,可至國民健康署「科學算病館」(https://cdrc.pse.im/tphtph)輸入健檢數據,預測未來十年罹病風險,提早行動守護健康。衛生所是守護民眾健康第一道防線,從健檢、慢病追蹤、疫苗接種到長者關懷皆扮演重要角色。陳潤秋感謝所有醫護人員長期付出,強調健康從每天 ...
台灣新生報 ・ 1 天前

最美打擊教練莎菈真的要走了?中信兄弟球團證實:會有教練團調整
體育中心/綜合報導休賽季樂天桃猿和富邦悍都陸續公布球員異動,在台灣大賽爭冠失利的中信兄弟是否會有動作也備受關注,尤其日前外籍打擊教練莎菈(Sarah Edwards)在個人社群PO出感謝文,近日又在沖繩執教冬季聯盟,被聯想很有可能即將離隊,對此球團也證實「教練團會有些微調整」,表示確定名單後會向外界公佈。
FTV Sports ・ 1 天前
別讓攝護腺癌奪走尊嚴 早期合併治療延緩病程、活得更自在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靖安報導】攝護腺癌近年在台灣快速攀升!根據111年癌登統計,攝護腺癌已成為男性癌症發生率第三位。且113年度死因統計,攝護腺癌位居男性癌症死因第六名,十年內死亡人數增加超過四成。台灣泌尿腫瘤醫學會理事長暨高雄長庚醫院王弘仁醫師指出,這樣的趨勢顯示攝護腺癌不再只是老年男性的疾病,而是攸關國人健康與醫療資源的重要議題。 觀察近十年台灣每年新增病例,從五千多例成長到九千例以上,王弘仁醫師指出,除了國人壽命延長、人口老化,也與飲食西化、肥胖比例上升、男性荷爾蒙增加有關。此外,隨著民眾健康意識提高,有排尿問題時會主動就醫、接受攝護腺特異抗原(PSA)檢測,使確診率明顯上升。 三分之一患者確診即晚期 死亡率仍持續上升 儘管民眾健康意識提升,越來越多男性就醫進行PSA檢測,使攝護腺癌確診人數明顯增加,但台灣攝護腺癌的死亡率仍呈上升趨勢。王弘仁醫師指出,「許多病人確診時已屬晚期或第四期轉移性攝護腺癌,約有三分之一患者在初診時就出現轉移,遠高於美國僅約8%的比例。」 他分析,這與台灣缺乏系統性篩檢與民眾對症狀警覺性不足有關。早期的攝護腺癌常沒有明顯症狀,容易與良性攝護腺肥大混淆。許多
健康醫療網 ・ 1 天前
有人天天用!家中4常見用品「恐折壽」專家警告:快丟掉
你的家中可能藏著看不見的健康危機!美國一名主打長壽與功能醫學的醫師警告,有4樣常見家用品可能悄悄影響荷爾蒙、睡眠與長期健康,建議應盡快移除,其中也包括許多人愛用的香氛蠟燭、空氣清淨劑。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18歲高中女發育好!月經卻從未來過 醫檢查驚「沒有陰道」
孩子在發育期還未出現性徵,可能是身體有問題。婦產科醫師鄭丞傑分享,一名身材發育良好的18歲高三生,月經遲遲沒有來,被母親帶到醫院做檢查,發現她先天性無陰道,子宮也發育不全,雖然可透過手術建立人工陰道,但生育能力受到影響。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3 小時前
一半台灣人中鏢!喝酒臉紅恐「1體質」惹禍 大增7癌風險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偶爾小酌紓壓,但若喝酒容易臉紅,可能暗藏健康危機。馬偕醫大國際處與醫學系主辦的「精準醫療健康促進實踐」衛教活動指出,台灣的酒精不耐症高達近50%,酒精早在2007年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第一級致癌物,經常飲酒恐增加罹患消化道癌風險,飲酒後若出現臉紅、頭痛、嘔吐及宿醉等症狀,可能為酒精不耐症的警訊,呼籲民眾盡可能避免飲酒。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1 小時前
怕打針?瘦瘦丸誕生了! 72週內體重下降11.2%「價格更親民」
「瘦瘦針」近年掀起減重革命,但許多人仍困擾於需要注射及價格昂貴的問題。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蔡明劼指出,今年11月發表的大型臨床試驗證實,口服「瘦瘦丸」能在72週內使體重下降11.2%,效果顯著,且價格可能更為親民,為期待有效、方便且經濟的減重方案的民眾帶來新選擇。
中天新聞網 ・ 16 小時前
「紫米VS黑米」哪個健康?醫揭答案 這1種最能減重、控血糖、護心血管
許多人聽到「澱粉」就立刻聯想到體重增加或血糖飆高,然而澱粉並非單一類型。家庭醫學科醫師李思賢表示,依照結構與消化速度,可區分為「快澱粉」與「慢澱粉」。快澱粉如白飯、白麵包,進入身體後迅速分解,使血糖短時間內上升。相對的,慢澱粉結構完整,含有較多纖維與抗氧化成分,能延緩能量釋放,對血糖調控及代謝更加友善。 黑米提供抗氧化功能 膳食纖維含量高 在眾多澱粉來源中,黑米值得特別推薦。李思賢醫師指出,黑米保留了外層糠皮與胚芽,因此膳食纖維含量明顯高於白米與紫米。這些纖維能延緩葡萄糖吸收,增加飽足感,對於體重控制者具有幫助。此外,黑米富含花青素,這是一種天然抗氧化物質,能對抗發炎反應並維護心血管健康。甚至黑米的抗氧化能力可超越藍莓。黑米在血糖反應上的表現相當突出,其血糖指數(GI)約落在42至50,屬於低GI食物。這對糖尿病患者或需要控制血糖的人特別重要。李思賢醫師解釋,原因在於黑米含有較多直鏈澱粉,其排列線性且不易被消化酵素分解,消化速度較慢。反之,紫米與糯米主要成分為支鏈澱粉,分解快、吸收快,因此血糖容易快速上升。這也解釋了為何部分人誤以為紫米健康,卻發現血糖控制不佳。 香氣與嚼勁 帶來額外飲
常春月刊 ・ 12 小時前
肺癌奪命連21年居冠!每天1顆標靶藥5千元「吃一生」…楊泮池示警:早期無症狀,LDCT篩檢是唯一解方
據最新癌症登記統計,肺癌已超越大腸癌與肝癌,成為台灣10大癌症之首,也是國人癌症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中研院院士、台灣肺癌權威楊泮池教授指出,肺癌已連續21年居癌症死因首位,不論男女都受威脅。他更強調,台灣肺癌的嚴重性不僅來自發生率高,更因多數病人確診時已為晚期,使治療困難、代價沉重。
幸福熟齡 ・ 1 天前
心臟衰退有救了!橘子皮藏「救心」成分 1吃法重啟長壽基因
台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遺傳優生學科主任張家銘指出,很多癌症康復者在打完化療針、戰勝癌細胞後,卻默默迎來一場「心臟衰退的第二人生」。罪魁禍首之一,就是被暱稱為「小紅莓」的化療藥多柔比星(Doxorub
健康2.0 ・ 1 天前
母2年前肺腺癌逝…醫一建議揪出他芝麻大肺癌 大叔:讓我重生了
肺癌是台灣十大癌症死因之首,每年奪走逾萬人性命,但早期發現仍可救命。彰化基督教醫院昨(10)日舉辦肺癌病友會,醫師分享「精準三環—決戰早期肺癌」與「一張基因報告改變命運」兩場專題,介紹最新早期診斷與個人化治療進展。患者林先生因母親兩年前罹患肺腺癌過世,醫師建議家人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意外發現左肺1公分結節,追蹤半年未消,決定手術切除。林先生說,回想手術日,就像迎來自己的「重生日」。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每天慢跑還是胖!女子「早餐戒麵包」 竟瘦下7公斤
減脂不一定要靠嚴格節食或高強度運動,新陳代謝內分泌專科醫師蔡明劼表示,長期維持健康體態的關鍵在於生活中的微調,例如早餐增加蔬菜、改變調味方式,就能逐漸建立健康飲食習慣。
中天新聞網 ・ 20 小時前
母死於肺癌!篩檢揪「芝麻大腫瘤」 男嘆:颱風天重生了
肺癌長期高居國人癌症死因首位,每年奪走逾萬條性命。彰化基督教醫院日前舉辦肺癌病友會,分享最新早期診斷與個人化治療進展,一名因家族病史接受篩檢的林先生分享自己及早發現肺癌的經驗,強調早期篩檢的重要性。
中天新聞網 ・ 17 小時前醫院院長咳血、喘不過氣 竟是甲狀腺癌末期!多治療搶命
輕忽結節不管,付出慘痛代價!中部地區1名外科醫師的醫院院長忙於救人,忽略了自身也有甲狀腺結節而未定期追蹤,直到某天突發咳血與呼吸困難,緊急送醫診斷已是惡性度高的低分化甲狀腺癌,腫瘤已嚴重侵犯氣管與喉部神經,經台中一家醫學中心轉介到彰化基督教醫院接受手術與氣管修補重建,還有放射治療,才成功搶回一命,目
自由時報 ・ 1 天前
癌症轉移砸百萬做質子治療? 醫:9成病人不需要
質子治療雖是癌症治療的重要武器,但腫瘤科醫師廖繼鼎指出,約有9成癌症患者其實不需要這種治療方式。他解釋,質子治療主要用於精準控制局部腫瘤,如腦瘤、眼部腫瘤或兒童癌症,若癌細胞已轉移至全身,質子治療的效果將大打折扣。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