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也會椎間盤突出!23歲男右腳無力竟與「久坐騎車」有關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靖安報導】23歲的林先生,近期忽然間右腳無力,腳尖無法往上勾,診所醫師建議至醫院進一步安排神經傳導暨肌電圖檢查,於是轉介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復健科。林先生表示,他騎機車環島8天,每天騎車7-8小時以上,返家後即發現右腳尖無法抬高,走路時感到右腳乏力,但並無腰痠背痛現象。
從腳踝背屈動作判斷神經問題 醫勸他立刻治療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復健科主任武俊傑醫師進行臨床檢查時發現,林先生右腳踝背屈動作(腳尖往上勾)肌力為2分(正常應為5分),但右腳踝蹠屈動作(腳尖往下壓)為正常,踮腳尖走路亦可,感覺神經輕觸檢查顯示,右下肢腰椎第五神經節分布位置感覺較差。
綜合臨床檢查及病史判斷,高度懷疑為第五腰椎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導致急性神經根病變。醫師除立即安排神經傳導檢查及腰椎磁振造影(MRI)外,也向病人詳細說明病因,並強調等待檢查的同時,應立刻開始實施治療更為重要。
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非老人專屬 長時間姿勢不良是主因
武俊傑醫師指出,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並非老年人的專屬疾病,年輕族群也會因長時間久坐或姿勢不良而明顯增加,門診病例較十年前增加約2至3成。
此案例病人每日長時間騎乘重機且身體前傾,姿勢更為不良,腳尖無法抬起也可能與腓神經壓迫有關,但依病人騎乘姿勢推測,腓神經受壓機率較低。武俊傑醫師指出,若待所有檢查結果出爐才開始治療,可能錯失黃金治療期,因此詳細解說後,立即執行腰椎牽引治療,初期配合口服類固醇及非類固醇抗炎藥(俗稱消炎藥)及肌肉鬆弛劑藥物,經過兩個多月密集治療後,症狀明顯改善,右腳力量幾乎恢復正常。
強化腰部核心肌群 日常這樣動
武俊傑醫師提醒,民眾應避免長時間固定同一姿勢,每30分鐘做30秒的腰椎伸展運動,平時也可從事腰部核心肌群強化運動,如瑜珈中之棒式運動,也是一種簡單又有效的日常保健方式。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674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其他人也在看

新北民代喊 敬老卡擴大日常使用
新北市長者人口逾77萬人,國民議員提案主張將「敬老愛心卡」從單純交通補助升級為「生活支持版」,建議市府擴大敬老卡使用範圍,讓長者能在農會超市購買地方農產品、醫療保健用品等日常所需。此舉不僅便利長者生活,更能帶動地方農業發展。對此,社會局與農業局回應,將納入明年度評估、推動。
中時新聞網 ・ 1 天前
歐美超夯「三詞法則」穿搭法!造型師教「3步驟」找到獨特穿搭風格
如何找到穿衣風格?造型師兼衣櫥顧問艾莉森.柏恩斯坦(Allison Bornstein於《理想時尚聖經》一書中,提出了原創的「三詞法則」穿搭哲學以及「AB衣櫥」系統化流程,指導讀者整理衣櫃、理清個人價值觀,從而消除穿搭焦慮,重拾理想生活的節奏。以下為原書摘文:
優活健康網 ・ 16 小時前
彰化毒雞蛋複檢「芬普尼仍超標」 縣府重罰12萬移送檢調
彰化縣埤頭鄉「文雅畜牧場」雞蛋複檢結果出爐,芬普尼含量仍然超標。彰化縣政府11日晚間接獲檢驗報告後,立即啟動緊急應變機制,對該場實施全面移動管制,封存所有禽蛋,並加重開罰12萬元,同時持續追查污染源,以確保民眾食品安全。
中天新聞網 ・ 16 小時前北榮新竹分院70週年 喜抱腎臟病及糖尿病健康雙獎
今年歡慶創院70週年的台北榮總新竹分院,在《康健雜誌》首度舉辦的2025特色醫院評選中脫穎而出,獲選「腎臟病特色醫院」;而在國民健康署舉辦的「2025年糖尿病健康促進機構照護品質評核」中,更一舉榮獲「金獎」,肯定榮總體系在偏鄉推動慢性病永續照護的表現。
自由時報 ・ 16 小時前
影/太麻里溪暴漲溢堤!道路淹成漂漂河 怪手緊急進駐
鳳凰颱風挾帶豪雨侵襲台東,金針山測站累積雨量已達162毫米,導致太麻里溪水位暴漲,位於鐵路橋上游的取水口發生溢堤情況。縣府獲通報後緊急調派怪手投擲太空包阻擋水流,並規劃後續設置防洪牆加強防護。
中天新聞網 ・ 10 小時前兒童近視加速眼球拉長!高度近視風險增 醫給解方預防
針對近視度數控制的方法現今相當多元,包括角膜塑型片、長效型散瞳劑、近視控制設計的眼鏡,以及日拋型近視隱形眼鏡等。吳馨芊醫師認為,無論選擇哪一種方式,需根據孩子近視度數增加的速度、生活習慣及配合度來評估,同時也要考量家長與孩子能否確實做好清潔與配戴。醫師會依照每位孩子的狀況,進行全方位評估,給予最合適的建議。
NOW健康 ・ 17 小時前
韓星泫雅舞台突昏倒!醫揭「迷走神經性昏厥」成因 常見誘發情境一次看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嫊雰報導】知名韓星泫雅日前在澳門演出突然當眾暈倒,畫面曝光後引發外界擔憂。她隨後在Instagram報平安並向現場粉絲和觀眾道歉,坦言「事發當下什麼也不記得」。泫雅過去就曾公開透露罹患「迷走神經性昏厥」多年,擔心不時無故暈倒可能影響工作。心臟科劉中平醫師表示,這類疾病與迷走神經受外界刺激有關,會讓人短暫失去意識,雖然多為良性,但如果第一次或長期反覆暈倒,仍應盡快就醫檢查、排除其他嚴重疾病。 短暫昏倒又清醒像無事發生 什麽是「迷走神經性昏厥」? 劉中平醫師說明,迷走神經性昏厥(Vasovagal Syncope )是昏倒最常見的原因之一,約佔半數以上,因為人體的迷走神經(Vagus nerve)對外界刺激過度敏感,導致心跳和血壓下降太快、太低,使腦部暫時缺乏血流,因而喪失意識。 像是看到恐怖的東西、受傷流血、打針,情緒過於興奮或緊張,以及長時間站立、疲勞等,都可能刺激迷走神經。患者通常在倒地或平躺後,血液較易從下肢回流到腦部,意識逐漸清醒;當迷走神經的反應結束,血壓和心跳就會恢復正常,能正常起身活動。 劉中平醫師指出,不像心律不整、貧血或腦部病變等可透過檢查發現蛛絲馬
健康醫療網 ・ 14 小時前
摘瘤竟刺破子宮…2刀疤如蜈蚣「輸8袋血才還魂」!女控國軍醫院:要我命
我差點死掉!一名30多歲羅姓女子控訴醫療疏失,今年4月到國軍高雄總醫院摘除子宮肌瘤,聽信醫師說詞,微創手術從陰道進去,沒有傷口、恢復快,幾乎不會有風險。原定上午8時開刀,情況出現變化,直到晚上21時她又被推進手術室,原來子宮和靜脈被穿刺大量失血,緊急輸8袋血才還魂,肚子就此留下2道超過15公分刀疤如蜈蚣爬至私密處,讓熱愛潛水、攝影的她相當自卑,而她第一時間喊痛求救,似乎被漠視,護理師只回「妳可能太緊張了」。對此,院方回應,患者術後發生併發症,調解中。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6 小時前
27國研究證實!「1類人」就是聰明、不易失智:現在學還來得及
會多種語言除了有利於工作外,研究發現,對於心智能力有巨大好處。一項涵蓋27個歐洲國家的研究顯示,會說多種語言的人大腦老化速度較慢,並能減少認知退化的風險。此類人的大腦年齡常比實際年齡更年輕,且隨著語言數量增加,效益更顯著。專家認為,透過學習語言等心智刺激可延緩此過程。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8 小時前
一半台灣人中鏢!喝酒臉紅恐「1體質」惹禍 大增7癌風險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偶爾小酌紓壓,但若喝酒容易臉紅,可能暗藏健康危機。馬偕醫大國際處與醫學系主辦的「精準醫療健康促進實踐」衛教活動指出,台灣的酒精不耐症高達近50%,酒精早在2007年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第一級致癌物,經常飲酒恐增加罹患消化道癌風險,飲酒後若出現臉紅、頭痛、嘔吐及宿醉等症狀,可能為酒精不耐症的警訊,呼籲民眾盡可能避免飲酒。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8 小時前
怕打針?瘦瘦丸誕生了! 72週內體重下降11.2%「價格更親民」
「瘦瘦針」近年掀起減重革命,但許多人仍困擾於需要注射及價格昂貴的問題。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蔡明劼指出,今年11月發表的大型臨床試驗證實,口服「瘦瘦丸」能在72週內使體重下降11.2%,效果顯著,且價格可能更為親民,為期待有效、方便且經濟的減重方案的民眾帶來新選擇。
中天新聞網 ・ 13 小時前
「紫米VS黑米」哪個健康?醫揭答案 這1種最能減重、控血糖、護心血管
許多人聽到「澱粉」就立刻聯想到體重增加或血糖飆高,然而澱粉並非單一類型。家庭醫學科醫師李思賢表示,依照結構與消化速度,可區分為「快澱粉」與「慢澱粉」。快澱粉如白飯、白麵包,進入身體後迅速分解,使血糖短時間內上升。相對的,慢澱粉結構完整,含有較多纖維與抗氧化成分,能延緩能量釋放,對血糖調控及代謝更加友善。 黑米提供抗氧化功能 膳食纖維含量高 在眾多澱粉來源中,黑米值得特別推薦。李思賢醫師指出,黑米保留了外層糠皮與胚芽,因此膳食纖維含量明顯高於白米與紫米。這些纖維能延緩葡萄糖吸收,增加飽足感,對於體重控制者具有幫助。此外,黑米富含花青素,這是一種天然抗氧化物質,能對抗發炎反應並維護心血管健康。甚至黑米的抗氧化能力可超越藍莓。黑米在血糖反應上的表現相當突出,其血糖指數(GI)約落在42至50,屬於低GI食物。這對糖尿病患者或需要控制血糖的人特別重要。李思賢醫師解釋,原因在於黑米含有較多直鏈澱粉,其排列線性且不易被消化酵素分解,消化速度較慢。反之,紫米與糯米主要成分為支鏈澱粉,分解快、吸收快,因此血糖容易快速上升。這也解釋了為何部分人誤以為紫米健康,卻發現血糖控制不佳。 香氣與嚼勁 帶來額外飲
常春月刊 ・ 9 小時前
每天慢跑還是胖!女子「早餐戒麵包」 竟瘦下7公斤
減脂不一定要靠嚴格節食或高強度運動,新陳代謝內分泌專科醫師蔡明劼表示,長期維持健康體態的關鍵在於生活中的微調,例如早餐增加蔬菜、改變調味方式,就能逐漸建立健康飲食習慣。
中天新聞網 ・ 17 小時前
泫雅跳舞中倒地!醫嘆「1事」=癌症惡病質:女藝人都危險了
南韓女星泫雅9日在澳門表演時,突在舞台上暈倒,嚇壞全場觀眾,這也使得「泫雅太瘦、太胖」的外貌爭議再度成為焦點。醫師姜冠宇表示,其實該事件也是普遍女藝人的職場健康風險:低能量、血容血糖電解質、女性缺鐵。「若短時間暴瘦,其實就像癌症惡病質的營養剝奪一樣!」民眾應採取恆定飲食,即合理攝取與合理消耗,避免以減重為目標出現極端行為。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感冒好了卻一直咳嗽、喉嚨有痰?醫揭背後真相 要這樣做才會好
COVID-19、流感與呼吸道融合病毒(RSV)雖然在臨床表現上各有差異,但都屬於呼吸道病毒,常伴隨喉嚨痛、流鼻水與咳嗽等症狀。其中,持續分泌與堆積的痰液更是患者共同面臨的難題。國立台灣陽明大學臨床醫學博士、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表示,痰液原本具有保護呼吸道的作用,但在病毒感染與發炎刺激下,卻可能轉為黏稠、難以清除,進一步影響呼吸道功能與康復速度。正因如此,痰液處理與治療不僅是緩解不適的重要環節,也是確保呼吸道疾病患者恢復健康的關鍵步驟。 為何咳嗽、痰液會持續? 長尾症狀+呼吸道黏膜受損 蘇一峰醫師指出,COVID-19、流感與呼吸道融合病毒(RSV)雖然在臨床上各具特色,例如COVID-19可能引發長新冠後遺症、流感常伴隨高燒與全身痠痛,而RSV對兒童與長者則特別容易造成下呼吸道發炎與久咳不癒,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難題:痰液堆積。此外,臨床觀察顯示,呼吸道病毒的另一個特徵是可能留下「長尾症狀」,後遺症持續時間或長或短,且不容易根治。蘇一峰醫師解釋,即使病毒本身已經清除,患者仍可能持續數週甚至數月咳嗽。原因在於呼吸道黏膜在感染後受損,如同皮膚被刮傷,底層組織暴露後,容易因受到刺激而引發咳嗽與
常春月刊 ・ 9 小時前
不是肥肚子!中年女「1身材」是肝壞了:慘得中度脂肪肝
當女性步入更年期,脂肪分布會逐漸由年輕時的「梨形身材」轉變為「蘋果身材」,即腹部肥胖的問題會更明顯。但醫師陳威龍表示,若更年期後的女性仍維持著「梨形身材」,且大腿與臀部脂肪囤積的問題更加嚴重,這暗示著肝臟代謝功能可能異常,亟需留意。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6 小時前
牙別亂刷!醫曝動脈斑塊藏「口腔1細菌」 是心臟病幕後推手
許多人都認為,心臟病的主要元兇是油、膽固醇、壓力,但心臟外科醫師楊智鈞表示,「可能是因為你沒好好刷牙」,芬蘭坦佩雷大學(Tampere University)在2025年發表於《美國心臟協會期刊》(JAHA)的最新研究說明,心臟病的「隱形推手」可能是細菌。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4 小時前
五十肩不只肩膀問題!醫揭「恐怖真相」:身體整組都壞了
一般認為五十肩是肩膀不適,但醫師王思恒表示,最新醫學認為,五十肩是一種「全身性的免疫代謝失調」,由於女性在更年期前後體內雌激素大幅下降,導致關節囊容易發炎、疼痛、卡住。此外,甜食、精緻澱粉也會傷害血管健康,讓身體處於一種慢性低度發炎,高壓、熬夜會讓擾亂內分泌系統,加劇身體發炎程度。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每5人就1人慢性蕁麻疹!醫:不是單純過敏
[NOWnews今日新聞]蕁麻疹是國人常見的疾病之一,據統計,台灣每5人就有1人曾有蕁麻疹發作的經驗。台灣皮膚科醫學會常務理事朱家瑜說,蕁麻疹的症狀持續超過6週時,就是慢性蕁麻疹,症狀可能會出現「紅、...
今日新聞NOWNEWS ・ 14 小時前
「怎麼睡都不夠」恐非年紀問題 醫揭莫名疲勞6大警訊!
「怎麼睡都不夠、每天都好累!」這句話幾乎成了現代人的口頭禪。尤其是各行各業民眾經常都會遇到類似的狀況,醫師提醒,若休息 睡眠飲食都正常,卻仍持續感到倦怠 莫名疲勞、頭暈、胸悶或情緒低落,應盡速就醫!
TVBS新聞網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