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過糖尿病後 心臟衰竭風險仍高五成
糖尿病患者能把血糖控制穩定,甚至不再需要服藥。但研究發現,只要得過糖尿病,身體就會「記仇」,未來罹患心臟衰竭的風險仍比一般人高出50%。醫師提醒,糖尿病的傷害是慢慢累積的,如出現頻尿與口渴、疲勞感、皮膚變黑或搔癢、視力模糊、傷口不容易癒合,都是經常被忽略的糖尿病前期警訊。
一篇發表於《Circulation》期刊的瑞典研究,針對67萬多名第二型糖尿病患者與260萬多名健康對照者,追蹤長達20年。結果顯示,糖尿病患者在血糖、血壓、血脂都控制良好的情況下,心肌梗塞與中風等併發症風險均明顯下降,唯獨心臟衰竭例外,而肥胖是關鍵原因。
初日診所新陳代謝暨減重專科醫師周建安指出,脂肪組織會不斷釋放發炎因子,讓心臟與血管長期處於低度發炎狀態。過去因高血糖造成的氧化壓力,會在細胞中留下「代謝記憶」,即使血糖回到正常,心臟細胞仍會持續受損,讓心臟衰竭風險無法完全消除。
最聰明的方式就是別讓糖尿病有機會上門。周建安說明,糖尿病患者因血糖濃度過高,腎臟會加速排糖並帶走水分,導致頻繁上廁所與口乾舌燥。由於胰島素阻抗使糖分無法進入細胞,能量供應不足,造成明顯的疲倦與倦怠。
另外,脖子與腋下區塊皮膚容易出現暗沉或粗糙斑塊,常是胰島素阻抗的早期徵兆。高血糖會影響眼球液體平衡,導致角膜水腫與視力模糊,嚴重時可能引發視網膜出血或黃斑部病變。糖尿病會削弱免疫反應,使免疫細胞無法及時抵禦感染,造成傷口癒合緩慢或反覆發炎。
周建安強調,糖尿病不是突如其來的疾病,若出現上述症狀,應盡早就醫檢查。透過飲食、運動、生活習慣調整、專業醫療介入,在早期就把血糖穩定下來,才能降低身體留下「記仇」痕跡。
其他人也在看

身體會記仇!糖尿病改善後「心臟衰竭風險」仍高出50% 減重醫:肥胖是關鍵因子
就算逆轉糖尿病,還是「很傷心」!糖尿病患者能把血糖控制穩定、甚至不再需要服藥,值得肯定。 但研究發現,只要得過糖尿病,身體就會「記仇」,未來罹患心臟衰竭的風險仍比一般人高出 50%。 「初日診所」新陳代謝暨減重專科醫師周建安提醒,糖尿病的傷害是「慢慢累積」的結果,因此預防永遠比治療有效,尤其肥胖本身就是獨立致病因子,會讓心臟負擔更重、老化更快。
姊妹淘 ・ 23 小時前
愛吃米其林也中招?營養師點名3族群容易膽固醇破表
生活中心/杜子心報導隨著現代人飲食習慣的改變,尤其是高脂肪、高糖分食物的攝取,越來越多的人面臨膽固醇過高的問題。營養師李婉萍指出,假期後兩週剛好是「黃金降膽固醇期」,如果日常吃太多炸物、甜點、小吃,加上平常又少運動,低密度膽固醇(俗稱壞膽固醇)就很容易往上飆,最後堆成脂肪黏在身上。李婉萍點名「3大高風險族群」,提醒很多人以為是油害的,其實精緻澱粉吸收快、又不運動時,也會默默轉成脂肪。
民視健康長照網 ・ 1 天前
上班族愛吃1類食物恐讓膽固醇狂飆 營養師5建議維持健康
現代人飲食選擇多且豐富,一不小心健康就會亮紅燈!營養師李婉萍直指,喜歡吃甜點、飲料,甚至以小吃當正餐的上班族,很容易膽固醇過高,直指降低膽固醇的飲食原則為以低脂的優質蛋白質優先,同時減少精緻澱粉比例。
鏡週刊Mirror Media ・ 1 天前
瘦瘦筆爆紅/糖胖症家屬跪求名單 糖尿病學會選出12家醫療機構
在台灣,糖尿病與肥胖早已不是兩條平行線,而是彼此牽動、相互加劇的「雙重健康危機」。為了從根本解決「糖胖症(Diabesity)」帶來的國民健康威脅,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攜手全台院所推動「糖心胖三合守護計畫」,並透過跨院所臨床實證,找出真正能同時做到「控糖+控重+心腎保護」的頂尖醫療機構。
鏡報 ・ 4 小時前
花生是糖尿病加速器?營養專家給正解 一錯誤吃法小心血糖失控
到底花生是好東西?還是如一則短影音說它是「糖尿病的加速器」?讓人一時不敢碰花生。專家表示,花生無罪,錯在把它油炸、裹糖來吃。吃得巧,它就是寶! 針對花生被網路謠言黑了的訊息,營養師趙函穎表示,從
健康2.0 ・ 1 天前
專挑觀光景點下手!「阿妹茶樓」偷日客遭鎖定 蒙古扒竊集團犯案手法曝光
新北市九份知名景點「阿妹茶樓」,14日發生日籍旅客皮夾遭竊案件,警方接獲報案後,調閱監視器畫面,鎖定2名蒙古籍女子涉有重嫌,經報請基隆地檢署指揮偵辦,昨(15日)晚間於瑞芳區將2嫌拘捕到案,經清查相關案件,發現2人8月起即針對各大觀光景點犯案,警詢後移送地檢署,檢方聲押獲准。
鏡報 ・ 11 小時前
黑米、白米、糙米、泰國米哪個好?「它」吃完血糖破220 比白米還恐怖
不吃白飯,改吃別的米對身體血糖有比較好嗎?醫師分享網路影片,由糖尿病患者實測白米、糙米、黑米、紅米、泰國米、壽司米等對血糖影響,結果超驚人,壽司米吃完血糖直接破220 mg/dL,比白米還可怕。
健康2.0 ・ 1 天前
高雄燕巢恐怖意外!大原木滑落砸倒貨車 壓死7旬工人
高雄市燕巢區深水路今(11/16)傍晚發生工安意外!一名70歲工人操作吊臂吊掛一顆大原木時,原木突然滑落,砸到一旁大貨車,貨車因此翻覆,當場將工人壓住,警消獲報前往救援,工人已明顯死亡,事故原因仍待調查釐清。
太報 ・ 14 小時前
總是裝作很能幹?佛教揭開現代人的「內心代謝症候群」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因為對「辦不到的自己」感到丟臉,所以先扮演「辦得到的自己」吧──這樣的過度修飾正是痛苦的來源。倒不如一開始就坦白表示:「我不擅長○○。」 像這樣打開天窗說亮話,生活也會比較輕鬆。 過度修飾的部分還只有一兩個部分的時候或許還無所謂,最可怕的是過度修飾一個部分後,後續又為了掩飾這一點衍生出新的過度修飾,進而產生惡性循環,甚至會伴隨著不斷膨脹的擔憂與妄想。 「我無法再繼續說謊了。」 「這個謊言遲早會被拆穿吧?」 這會對精神造成多麼大的負擔啊。原本應該找到自己的優勢並加以強化,內心卻會因為這些負擔而衰弱,進而失去尋覓優勢的餘力。 佛教將人類像這樣受困於妄想中的狀態,稱為「執著」。換成比較現代的表達方式,就是「內心的代謝症候群」。 內心代謝失衡 現代人最常忽略的心理健康 如各位所知,代謝症候群指的是因為暴飲暴食、運動量不足等,導致身體裡堆積過多脂肪的狀態。而代謝症候群有時也會侵襲內心。 舉例來說,儘管擁有美滿的工作與家庭,卻無法趕到慶幸,每當看到他人的工作與家庭就會對自己的生活感到不滿意。或是看著別人的高級車與自己的普通車,就會想要換一台「更好的車」。 「我才沒有這樣。
健康醫療網 ・ 14 小時前
需求擴張 電力題材ETF亮眼
隨全球市場關注焦點,從通膨壓力逐漸轉向能源結構重塑與AI算力需求擴張,綠電與電力基礎設施相關企業再度成為投資焦點。投信法人指出,AI、雲端與資料中心的快速擴張,使電力成為科技產業鏈中最關鍵的「底層資源」,而綠色電力的供應能力,正逐步成為企業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指標。
工商時報 ・ 6 小時前
拿處方箋問AI? 還說:「不敢吃了」 藥師呼籲諮詢專業醫療人員
隨著AI普及,民眾生活中有各種疑難雜症都可能拿去「問AI」,但有民眾對處方箋產生疑慮,竟也拿去請AI判斷是否合理。藥師提醒,AI仍可能提供錯誤資訊,且醫師或藥師處理藥品時,可能也有特殊考量,想了解自身用藥情況,最好還是要在看診、領藥當下問清楚,或諮詢專業醫療人員。
自由時報 ・ 14 小時前
台灣人注意!醫勸「市場超夯3種魚」別吃了 曝1關鍵:恐加速失智、罹癌
台灣四面環海,海鮮「尚青」又肥美好吃,成為不少家庭和外食族的心頭好。不過小心別亂吃太多,尤其不少飲食含有重金屬,會讓身體受損。有醫師警告,台灣人喜歡的3種魚「鮪魚、鯊魚肉、旗魚」等深海魚類因為重金屬成分含量高,需要盡量避免,否則可能會加速失智,還會增加罹癌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芝麻醬「這樣放」小心變一級致癌物! 醫嚴厲警告:很多人每天都在吃毒
芝麻醬是許多家庭常備的調味品,但這類製品其實容易受到黃麴毒素污染。根據國際食品安全研究顯示,芝麻及其製品因為富含油脂和蛋白質,為黃麴菌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這種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一級致癌物的黃麴毒素,主要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中產生,正好符合台灣的氣候條件。 正確儲存很重要 小心引發健康問題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李翔豐醫師在門診中發現,一位家庭主婦長期有輕微的肝功能異常,但一直找不到明確原因。經過仔細問診後發現,這位患者喜歡用芝麻醬拌麵食用,使用的是從傳統市場購買的散裝芝麻醬,通常一買就是大份量,放在室溫下保存數個月。因此,李醫師懷疑可能與長期接觸低劑量毒素有關,建議她改變食品保存習慣後,肝功能指數逐漸改善。此案例突顯慢性低劑量毒素暴露的風險,李翔豐醫師指出,黃麴毒素不需要大量攝入就可能對健康造成影響,長期累積在體內會對肝臟造成慢性損傷;即使是健康的人,如果經常食用保存不當的芝麻製品,也可能出現肝功能異常,若當毒素干擾肝臟的正常代謝功能,還會影響身體的解毒能力,長期下來可能增加各種肝臟疾病的風險。 使用保存都應注意 過期成分生風險 李翔豐醫師提醒,黃麴毒素主要由黃麴菌產生,這種真菌廣泛存
常春月刊 ・ 1 天前
蕁麻疹不是過敏,是自體免疫病!癢到崩潰睡不著,抓到「指甲都是血」…醫:規律治療,不能只靠擦藥膏
每年十月一日是世界蕁麻疹日,國際間醫學機構與病友團體皆會發起活動,呼籲社會提高對蕁麻疹的認識。雖然活動已落幕,但慢性自發性蕁麻疹(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 CSU)的困擾並不會因時間而消失。這種疾病往往帶來長達數月甚至數年的反覆發作,偷走患者的睡眠、影響工作與課業,甚至壓垮心理健康。童綜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邱瑩明醫師提醒:「別再把蕁麻疹當成單純過敏或皮膚病,正確就醫並接受標準治療,才是走出反覆惡性循環的關鍵。」
幸福熟齡 ・ 49 分鐘前
咖啡+茶「2:3 黃金比例」曝光! 研究揭驚人保健效果:降低45%死亡風險
早上一杯咖啡提神、下午一杯茶放鬆,這樣的習慣可能比想像中更健康。最新研究指出,只要掌握咖啡與茶的「黃金比例」與飲用方式,不僅能補充水分,還與更低的死亡風險相關。
姊妹淘 ・ 1 小時前
男性發生率女性2倍 胃癌「一症狀」常被誤認消化不良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胃癌長期名列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之一,發現常常為時以晚,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消化內科主任謝文斌提醒,這是因為胃癌早期多無明顯症狀,常被誤認為胃炎或消化不良,導致延誤診斷,民眾一旦出現食慾不振、上腹悶痛、體重減輕、黑便或吞嚥困難等症狀,應盡早就醫檢查。 根據衛福部統計,2024年國人因為胃癌喪命者共約2200人,位居十...
匯流新聞網 ・ 20 小時前
「用隔夜飯炒飯」吃完險喪命!男子送醫呼吸困難休克 醫警告:再加熱也殺不死細菌
浙江省杭州市近日出現一起罕見的食物中毒案例,一名姚姓男子(化名)吃下用冰箱存放2天的剩飯炒成的炒飯後,突然出現劇烈腹痛、嘔吐等症狀,送醫時更已休克。所幸經搶救後脫離險境,院方診斷為由「蠟樣芽孢桿菌」感染引起的「炒飯症候群」。
姊妹淘 ・ 1 天前
瘦瘦筆爆紅/台灣胖子有多少? 真實數據嚇死人
台灣正面臨前所未有的代謝危機。國健署統計顯示,全台20歲以上成人有高達50.3%、約988萬人過重或肥胖;更有超過8成糖尿病患者同時面臨體重問題,形成日益嚴重的「糖胖症」。健保署資料顯示,糖尿病每年醫療支出超過250億元,若加上減重用藥需求,在腸泌素類藥物崛起下,有關減重健康規模經濟將突破千億元。
鏡報 ・ 4 小時前
醫師沒標小數點!佛州2歲童遭注射「10倍磷酸鉀」心臟驟停 搶救15天無效身亡
綜合外媒報導,根據男童德馬庫斯‧佩奇(De'Markus Page)的母親多明尼克‧佩奇 (Dominique Page)透過律師提交的訴訟文件指出,德馬庫斯在2024年3月因為被懷疑患有自閉症及厭食症,在佛羅里達州奧卡拉復臨健康醫療中心(AdventHealth Ocala)救治。但由於被檢查出感染了病毒...
CTWANT ・ 1 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