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自發性蕁麻疹不是過敏!蕁麻疹治療接軌國際,4家醫院成UCARE卓越中心
【華人健康網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蕁麻疹是國人常見的疾病之一,據統計,台灣每5人就有1人曾有蕁麻疹發作的經驗 。臺灣皮膚科醫學會常務理事暨臺大醫院皮膚部主任朱家瑜醫師表示,蕁麻疹若症狀持續超過六週即為慢性蕁麻疹,主要受到自體免疫失調導致,其中六成患者屬於「慢性自發性蕁麻疹(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 CSU),為常見蕁麻疹類型 ,患者長期忍受「紅、腫、癢」症狀的折磨,嚴重干擾睡眠、生活與工作,若未即時控制,精神壓力與癌症患者相當 。
值得注意的是,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病患飽受症狀所苦,但是研究顯示,患者平均要花上一年半、諮詢近五位醫師才得以確診。
莫名紅腫癢逾六週 當心慢性自發性蕁麻疹
朱家瑜醫師表示,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好發於20至40歲之間,其中又以女性最多,約為男性的兩倍 ,我國約有20至25萬名患者。患者發病後,因為免疫細胞過度活化釋放出組織胺,導致血管擴張、組織腫脹,因而造成風疹塊與血管性水腫,引起「紅、腫、癢」3大症狀。臨床上,若症狀超過6週就有可能是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值得一提的是,這些症狀來無影、去無蹤,可能突然出現、然後又在幾個小時後消失,有時候患者在就診前還有病灶,但是走進診間時就已經消失,因此對於初診斷的患者而言,可能會有疾病沒有這麼嚴重的錯覺。
「但事實上,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絕不只是皮膚上起疹子這麼簡單,還會全面衝擊患者的工作與心情」,朱家瑜醫師直言,青壯年正處於事業打拼階段,但若沒有妥善控制疾病,癢感、風疹塊等症狀將會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表現。就有研究指出,每4位就約有1位患者工作或是出勤表現受到衝擊,若進一步檢視出勤狀況,更可以發現約有逾兩成的患者每週因為症狀而缺勤一小時以上 。此外,患者也容易落入「發癢→失眠→憂鬱、焦慮→疾病惡化」的惡性循環中,患者憂鬱與焦慮的風險也是高於常人6倍以上 。患者迫切需要透過正規治療,改善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的症狀。
現年56歲、任職市調公司管理職的謝小姐分享,自己從小受慢性蕁麻疹困擾,懷孕時症狀加劇,因而開始接受治療,在這七年治療期間也曾突然急性發作,因喉嚨腫脹、呼吸困難三度送急診。她坦言,長期反覆的紅腫與劇癢讓人身心俱疲,「很多人以為只是皮膚病,但那種癢到喘不過氣的恐懼,真的難以想像。」她說,有時半夜癢到睡不著,隔天仍得照常開會、處理團隊事務,「整個人又癢又睏,專注力大受影響。」即使病情已穩定,她仍習慣隨身攜藥,以防突發,「只要知道藥在身邊,就比較安心。」
台灣之光照亮我國患者陰霾,提供國際級醫療服務
台灣蕁麻疹治療接軌國際指引,照護品質更獲國際認可!臺灣皮膚科醫學會常務理事暨林口長庚醫院皮膚免疫科主任鐘文宏醫師指出,為協助病友及早獲得妥善治療,國際間推動UCARE認證制度,目前林口長庚、臺大醫院、台中榮總與高雄長庚等4家醫院已獲得認證,治療與研究水準皆與國際接軌;以地理密度計算,更是亞洲之最,象徵台灣在蕁麻疹照護網絡上已邁向國際領先地位。
迷思: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只是過敏,避免攝取容易過敏的食物就好?
朱家瑜醫師表示,多數蕁麻疹患者只要積極治療,大多可以獲得良好的疾病控制,然而在臨床上仍存在著兩大迷思,導致患者延誤治療或者治療成效不佳,甚至錯失治療黃金期。首先,許多患者會認為「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只是過敏,避免攝取容易過敏的食物就好」,事實上,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源自於免疫系統失調,就算完全不接觸過敏原仍會發病。若連續6週都反覆出現相關症狀,就應該要有所警覺。
迷思: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出現症狀時再用藥即可?
另外,也有患者會誤認為「出現症狀時再用藥即可」,但慢性自發性蕁麻疹誠如其名屬於慢性病,在處方上,也是可以開立慢性處方箋。因此,治療方式與糖尿病、高血壓控制一樣,需要每日規律服藥才能改善病程。
鐘文宏醫師進一步說明,我國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的治療指引與國際標準治療相同,第一線均以第二代抗組織胺為主;若症狀在2至4週後仍持續,則會進入第二線療程,會提升劑量至最多4倍。值得一提的是,若急性症狀發作,臨床上會使用類固醇緊急控制,但若是頻繁使用類固醇壓制症狀,不僅可能導致療程延長,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才能穩定控制疾病;患者在停用類固醇後,還得要面對更劇烈的疾病反撲。因此,若症狀反覆控制不佳、無法耐受抗組織胺嗜睡副作用等,建議及早進入第三線治療,在既定療程中加入生物製劑。穩定治療後,約有4成患者可達到完全緩解,近半數的患者明顯改善症狀 ,擺脫症狀帶來的阻礙,「蕁」回安穩美一天。
鐘文宏醫師說明,UCARE認證是為了提升全球蕁麻疹專業照護、臨床交流與研究,自2015年推動至今,全球約50多個國家、僅200餘個醫療機構獲認證,審核過程嚴謹,光是評估就包含診斷、治療、團隊協作、研究與衛教等三十多項。台灣現有四家UCARE卓越中心分布於北、中、南台灣,這不僅是醫療認證的指標,更是病友安心的後盾,使患者從診斷、治療到追蹤皆同步國際標準,並接受跨科別團隊提供全方位照護;另外,持續累積的臨床經驗與研究數據,作為持續優化團隊照護品質。期待未來有更多台灣醫療院所加入卓越中心行列,攜手提升我國的蕁麻疹照護。
朱家瑜醫師、鐘文宏醫師共同提醒,慢性自發性蕁麻疹不是單純的食物過敏,僅靠止癢藥或偏方恐使病情反覆。若民眾出現持續超過6週的紅疹與搔癢,甚至因夜間癢到睡眠受影響而焦慮難安,都應儘早就醫,依循醫師指示進行標準治療。
就是現在!0元購高濃度魚油!快加入【華人健康網VIP開團購】享好康!>>>
【延伸閱讀】
狂進補強化免疫力?小心5大皮膚免疫疾病惡化!醫籲:「這樣」做調節免疫功能
16萬人有慢性蕁麻疹困擾!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恐併發焦慮與抑鬱症
慢性自發性蕁麻疹警訊:紅、腫、癢逾六週!「三要、一不」清零病灶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
https://www.top1health.com/Article/248/97224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華人健康網
https://www.top1health.com
其他人也在看

流感疫情升溫 醫:出國「預先接種疫苗、全程佩戴口罩」
全球流感疫情升溫,民眾憂心假期旅遊於長程飛行的密閉機艙中,恐有病毒傳播風險,桃園市聯新國際醫院機場醫療中心醫師王懷蔚提醒,民眾若規劃出國,應切記「預先接種疫苗、全程佩戴口罩」是保護自己與他人的不二法門。資料顯示香港、中國、日本、南韓等地的流感疫情呈上升趨勢,王懷蔚說,今(2025)年公費流感疫苗改採
自由時報 ・ 1 天前最常見癌症 找到根源病毒!科學家:beta型HPV可致癌
據科學新聞網站《Science Alert》報導,一項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最新研究發現,一種常見的beta型人類乳突病毒(beta-HPV),過去被認為僅在罕見情況下加劇紫外線傷害,實際上能直接「挾持」人體細胞,驅動皮膚鱗狀細胞癌(cSCC)的生長。
自由時報 ・ 1 天前
中西醫整合 門諾醫院盼提供全人醫療
邁向全人照護,門諾醫院啟用「中醫科與中西醫整合中心」,未來除了提供中醫治療外,也會與西醫團隊合作,發揮療效加乘的綜合照護效益,為病人提供全面周全的健康照顧。 中醫科主任楊成湛醫師表示,不管黑貓白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 1 天前
健保卡遺失、毀損免驚!颱風災區民眾可免費換發
鳳凰颱風造成部分地區災情,健保署啟動緊急應變措施,協助受災民眾維持醫療權益。針對因颱風無法持健保卡就醫的民眾,各特約醫療院所可採「例外就醫」方式提供服務,確保災區民眾醫療需求不受影響。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狼瘡研究新突破!EB病毒可能是引發該疾病誘因
美國1項突破性研究表明,對大多數人來說無害的EB病毒,似乎是引發自體免疫疾病狼瘡的誘因。研究團隊表示,揭示狼瘡的原因,可能會徹底改變其治療方法。根據《衛報》(The Guardian)報導,該研究發表在科學轉化醫學期刊上,由美國史丹佛(Stanford)大學進行。EB病毒感染通常是種輕微疾病,會導致
自由時報 ・ 1 天前慢性自發性蕁麻疹非單純過敏
很多人常誤以為「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只是過敏,避免攝取容易過敏的食物就好」,事實上,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源自於免疫系統失調,就算完全不接觸過敏原仍會發病。醫師提醒,若連續六週都反覆出現「紅、腫、癢」相關症狀,就應該要有所警覺,症狀嚴重會干擾睡眠、生活與工作,若未即時控制,精神壓力與癌症患者相當。蕁麻疹是國人常見的疾病之一,據統計,台灣每五人就有一人曾有蕁麻疹發作的經驗。蕁麻疹若症狀持續超過六週即為慢性蕁麻疹,主要受到自體免疫失調導致,其中六成患者屬於「慢性自發性蕁麻疹(CSU),為常見蕁麻疹類型。臺灣皮膚科醫學會常務理事暨臺大醫院皮膚部主任朱家瑜醫師表示,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好發於二十至四十歲之間,其中又以女性最多,約為男性的兩倍,我國約有二十至二十五萬名患者。患者發病後,因為免疫細 ...
台灣新生報 ・ 1 天前《國際產業》盤後飆升逾7%!思科財報展望超給力
【時報編譯柯婉琇綜合外電報導】網路設備大廠思科(Cisco Systems)上季營收獲利以及本季與全年展望均優於市場預期,周三盤後股價大漲超過7%。 思科周三收漲3.14%,報73.96美元,今年以來上漲25%,優於那斯達克指數的漲21%。 思科盤後公布2026財年第一季營收年增8%,為148.8億美元,優於分析師預估的147.7億美元。淨利為28.6億美元,相當於每股盈餘0.72美元。經調整後每股盈餘為1美元,亦優於市場預估的0.98美元。此為思科連續第4個季度營收實現增長。 在主要事業部門方面,核心網路事業第一財季營收年增15%,為77.7億美元,遠優於分析師預估的74.7億美元,表現出色。 思科表示,來自「超大規模客戶」(hyperscaler customers)的AI基礎設施訂單達到13億美元,反映出成長速度明顯加快。 思科正試圖搭上這波AI發展熱潮,上個月推出了採用輝達晶片的新型乙太網路交換器,搶攻AI資料中心需求。 思科財務長Mark Patterson表示,思科持續拓展AI相關業務,市場對我們更新後的網路產品需求強勁。 另外兩大部門營收下跌,且落後市場預期。安全事業營收
時報資訊 ・ 1 天前
從二氧化碳做出蛋白質?丹麥領軍國際聯盟推動「空氣變食物」計畫
丹麥食物創新中心Spora加入「Acetate Consortium」組織,邁向二氧化轉化蛋白質計畫第二階段,目標打造美味食物原型。(圖片來源:Food Ingredients
食力 ・ 1 天前
兩大面向領先業界 雲品國際酒店永續實踐再創高峰
經營國際觀光旅館、餐飲與宴會服務的雲品國際酒店,今年在永續與人才兩大面向雙雙開花結果,再度於企業永續領域中脫穎而出。除連續九年獲《天下永續公民獎》,更在2025年拿下「小巨人組第一名」。同時,首次在「天下人才永續獎」摘得小巨人組第三名,寫下歷年最佳成績。此不僅代表雲品長年深耕永續管理的成果獲得肯定,也象徵「人才即永續」的企業文化,已在雲品內部扎根。
中時財經即時 ・ 1 天前
泰國擬開放鴉片種植 發展植物醫學助農民轉作高價值作物
泰國副公共衛生部長沃拉喬(Worachot Sukhonkhachon)日前表示,鴉片種植可能成為提升泰國植物醫學能力的可行選項,同時也能幫助當地農民增加收入。目前泰國每年進口嗎啡花費約3億泰銖,若能
VISION THAI看見泰國 ・ 1 天前
台中國際花毯節颱風過後重新開園 遊客爭睹飛天小女警
受鳳凰颱風影響,為維護遊客安全,台中市新社花海暨台中國際花毯節,高山景點武陵、福壽農場及林業署大雪山、八仙山、武陵國家森林遊樂區預警性閉園,今(13)日皆重新開園,谷關七雄步道也開放,但台中市今日清晨風勢強勁,氣溫降低,民眾前往山區與濱海各景點,仍要注意自身安全。
自由時報 ・ 1 天前
「換關節比沒換更糟」可能發生!醫揭術前2關鍵 避免二次翻修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靖安報導】77歲林先生,去年因退化性關節炎接受人工膝關節手術,但術後卻出現膝蓋歪斜、反覆積水、行走困難等症狀,生活大受影響。後來他轉至台中慈濟醫院,接受關節中心骨科趙子鎔醫師診治,經電腦斷層精密評估,發現原手術關節角度偏差,導致軸線錯位。醫療團隊為他進行「人工關節翻修再置換」手術,重新校正角度與受力方向。術後第二天林先生就能下床走路,一個月後已能獨立回診,突顯接受人工膝關節手術患者,術前精準評估與手術規劃,才是避免治療失敗的關鍵。 換人工膝關節非萬能 近1成患者術後仍不滿意 趙子鎔醫師指出,對罹患膝蓋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來說,人工膝關節置換並非一勞永逸,國內外統計發現,約有一至兩成病人,對治療結果不滿意,其中還有約1%至5%的病人,因角度偏差、骨質問題或受力不均,面臨得再次翻修手術的困境。像林先生這個案例,就正好是因人工關節未與身體重心軸垂直,才會造成術後步態歪斜、反覆發炎。 術前評估+精準導航 人工關節手術成功關鍵 趙子鎔醫師強調,人工關節置換並非越快開刀越好, 為了避免「換關節比沒換更糟糕」的窘境發生,術前評估與精準規劃才是治療成功關鍵。他表示,現代關節手術已能利
健康醫療網 ・ 1 天前響應世界糖尿病日 國健署攜手民間11/15舉辦園遊會
每年的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為響應2025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國民健康署與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等相關學協會及臺中市政府衛生局等單位合作,11月15日在臺中東海大學陽光草坪舉辦「20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 1 天前
陳文茜罹癌第4期停止免疫療法 癱地大喊「自行宣告康復」
即時中心/廖予瑄報導資深媒體人陳文茜去(2024)年發文透露罹患黑色素癌第4期,且擴散至多個器官,正透過免疫治療、光子刀等方式治療。今(13)日她在臉書發文「自行宣告康復」,直指自己2個月前已自行決定停止免疫療法,「其他就豁出去了。」
民視 ・ 21 小時前
他「做2事」治好脂肪肝、高血糖!還甩肉6公斤、降體脂肪
胰臟癌向來被稱為「癌王」,死亡率極高。醫師林相宏表示,一名50歲男子健檢時發現胰臟長出0.5公分的腫瘤,讓他決心改變生活方式,不再熬夜,並規律運動,之後回診時體重減少6公斤,體脂肪減少8%,脂肪肝和糖尿病前期等都好了。男子更直呼,「現在是我人生最快樂的時候。」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4 小時前
坣娜肺腺癌奪命!譚敦慈:魚這樣吃恐成最毒習慣 7症狀像感冒卻奪命
以〈奢求〉等歌曲深植人心的59歲情歌女神坣娜,驚傳於10/14病逝。外界一度猜測是紅斑性狼瘡或胰臟癌奪命,但她摯愛的猶太裔富商老公薛智偉今(31)日悲痛證實,坣娜是因「肺腺癌」病逝。他透露,4年多前坣
健康2.0 ・ 4 天前
50歲男查出腫瘤卻更健康!只因決心做「這改變」
生活中心/尤乃妍報導健檢查出的一點不完美,才是完美的健檢。禾馨民權內科診所胰臟醫師林相宏分享,一名50歲男子因為家族史前往接受胰臟癌篩檢,透過胰臟內視鏡超音波被診斷了早期的胰臟神經內分泌瘤,雖然只是0.5公分的低惡性度腫瘤,但因為這顆腫瘤,改變了這名男子所有的人生觀。
民視健康長照網 ・ 49 分鐘前
50歲男「1症狀」誤認胃食道逆流!醫查驚:肺癌了
聲音沙啞是咳嗽過久的症狀,但小心恐是罹癌徵兆!醫師陳榮堅表示,一名50歲患者聲音沙啞一段時間,原以為可能是胃食道逆流所致,一系列檢查後發現,患者的單側聲帶不動,原來是因肺癌(肺部腫瘤)壓迫聲帶神經,導致聲音沙啞。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3 小時前
少吃還是胖!壓力大易發福 營養師推「4類食物」:代謝更順暢
壓力大容易讓人發胖!營養師高敏敏提到,當身體長期處於慢性壓力時,會讓人更想吃高熱量的食物,不只使體重增加,也會影響睡眠、情緒與代謝,建議多攝取富含「辣椒素、鎂、色胺酸、Omega-3脂肪酸」的食物,有助於提升腦內啡、多巴胺,使腦袋裡的快樂荷爾蒙變多,代謝也會跟著變順暢。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