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52歲就走不動!一跤害膝蓋提前退化…「軟骨重建術」成功率逾9成:還能救,別等到換關節
膝關節所承載的負荷量是體重的數倍,體重過重或老化都會加速膝蓋軟骨的磨耗;此外,創傷性關節炎也可能造成軟骨破壞的嚴重後遺症,影響生活品質。
骨科醫師評估,若膝關節尚未過度變形,且保守治療(如藥物、復健)無效時,建議可考慮膝關節鏡軟骨重建手術。此手術能及早搶救軟骨,逆轉膝關節退化,避免最終必須置換人工關節的命運。
哪些族群適合選擇膝關節鏡軟骨重建手術? 臨床上常見兩類患者
重仁骨科醫院院長梁峻銘醫師指出,膝關節鏡軟骨重建手術是一種充滿技巧、精確且精緻化的術式。臨床上,有兩大類族群適合選擇此手術來治療膝關節的問題。
▸第一類:退化型關節炎的分級介於第2至第3級之間、年齡未滿75歲、下肢往內彎或外翻應小於5度以內(如果是O型腿、X型腿就不適合),且身體質量指數(BMI)值小於32的患者。基本上透過軟骨重建手術,可達到延長膝關節使用的目標。
▸第二類:是因車禍或外傷導致膝關節、小腿脛骨和大腿股骨斷裂受傷的創傷性關節炎,在急救創傷術後,可能導致慢性創傷性變化,若是30多歲的創傷病患,不到老年恐面臨人工關節置換,此時可以提早評估是否進行軟骨重建,找回膝關節的健康力。但如果是因免疫系統疾病引起的風溼性或乾癬性的關節炎,就不適合進行軟骨重建手術。
梁峻銘醫師表示,傳統軟骨重建手術是在軟骨上方打洞,讓幹細胞流出進入受損區域促進軟骨生長,但成效有限。台灣目前做的膝關節鏡軟骨重建手術是透過2個微創傷口,以內視鏡深入,將沒有承受重量的軟骨剝離摘取出,用特殊酵素和離心方式萃取出自體軟骨的幹細胞,經過3至6個月時間培養生長,最後將其置放在體內,重新種植到軟骨破損部位,能針對病灶精準治療。手術過程包括內視鏡探查、清理和種植載體,約1小時即可完成,翌日可下床。因為是自體軟骨移植,不會產生排斥反應,相對安全。
膝關節軟骨重建新希望!醫揭自體軟骨移植重建術成功率逾9成
梁峻銘醫師不諱言,一次性自體軟骨移植重建的專精手術可說是台灣的驕傲,對患者來說也是一大福音。至於另外一種軟骨重建術式,則是在破損的軟骨上打洞,將玻尿酸墊片置其上方,捕捉溢出的幹細胞。此重建術是在受損的軟骨區域進行骨髓刺激(在骨面打小孔),讓身體自然產生的修復因子與血液滲出。再在表面放置玻尿酸墊片作為保護與生物支撐環境,協助形成新的修復性軟骨組織,以改善軟骨缺損帶來的不適,此手術方式在歐洲較為常見。
梁峻銘醫師分析,多數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以內側關節破損居多,創傷性關節炎則須視受損部位及嚴重程度而定,在進行軟骨重建手術前,會先藉由X光評估膝關節彎曲和壓縮角度是否過大,再透過核磁共振來確定是否為軟骨破損導致的疼痛,年齡75歲以內,無自體免疫疾病等,來評估是否適合介入此手術。
原則上,如果蹲下來會疼痛、上下樓梯卡卡不適、日常走路感到疼痛,也會綜合評估患者本身的疼痛感受,假設患者抱怨走路疼痛的疼痛指數已超過10分之6,也是納入手術考量的重要評估之一。
但如果退化性關節炎的分期在第3期後段到第4期的末期階段,基本上無法進行軟骨重建手術。梁峻銘醫師舉例,一名52歲的創傷性關節炎患者半年前來看診,當時屬於第3期前期,可望藉由軟骨重建改善,考慮近半年再回診,病灶已進展到第3期後期,再加上體重仍在100公斤左右,此時只能建議考慮半人工關節手術來治療。
梁峻銘醫師說明,目前台灣執行膝關節自體軟骨移植已累積約2千多例,統計成功率高達9成以上,前提是必須符合適合手術的條件才能進行。術後半年持續追蹤軟骨再生狀態,會透過影像輔助觀察膝關節彎曲度是否趨向正常,合併患者本身疼痛減緩的舒服感受,多數患者會描述活動從初期受限,逐漸變得靈活順暢,疼痛指數甚至降至1或2,代表軟骨順利生長,實際生活品質也因此獲得大幅改善。
膝關節軟骨重建術後復原關鍵,術前肌力訓練與術後飲食是重點
梁峻銘醫師進一步強調,膝關節軟骨重建術後須進行復健計畫,術後初期1個半月至2個月須戴關節支架幫助軟骨順利生長,每週逐漸增加活動度,如第1週活動30度,接下來每週增加15到20度,避免開刀後關節僵化,也才能早日脫離支架輔助;中後期主要必須加強肌耐力提升,如股四頭肌的訓練,有助於加快復原速度。
梁峻銘醫師特別提到,術前的1個月到術後3個月,是影響術後復原、軟骨新生的重點期。若要避免術後肌力退化,術前介入肌力訓練具有關鍵影響。建議患者術前在症狀能承受範圍內加強肌力訓練,強健肌肉預防退化,形同術前先儲備好戰備能力,以便術後能順利下床,輕鬆走過復原期。
另外,梁峻銘醫師也分享日前從羅馬參加關節醫學研討會返台的心得,國外目前最新的觀念認為開完刀後應積極補充胺基酸、控制水腫,以及阻止腸道菌可能導致身體慢性發炎反應。
梁峻銘醫師在2018年進修功能醫學時,就了解到「吃錯誤的東西,會造成身體不正常的發炎反應」。此次國外交流更發現,吃錯食物也會拖慢或影響術後復原速度。因此也積極將這些觀念納入患者術後的修復計畫之中,建議術後應避免食用會導致過敏或身體發炎的食物。
不過,由於每位患者的過敏原以及引發身體發炎反應的食物不同,若能確知過敏原禁食,或者可透過抽血檢測結果,避開這些致敏或引起發炎的食物,使身體減少發炎反應,更有益於軟骨順利生長。梁峻銘醫師認為,促進患者健康是醫師的責任,外科醫師不是只有開刀,在外科治療的前後,都必須告知患者應注意的環節。
因應膝關節軟骨重建手術價格不斐,術前須多方審慎評估再執行。梁峻銘醫師提醒,「減重」不僅能降低膝蓋承受的力量,也能提高軟骨重建手術的成功率,平日若要進行深蹲、重訓,建議經過專業健身教練指導,或專業物理治療師協助,以保護軟骨不受到傷害。
值得提醒的是,膝關節鏡軟骨重建雖不是萬靈丹,卻是介於保守與人工關節間的關鍵選擇。把握適應症,結合精準術式、自律減重、術前肌力與術後循序復健,並與專科團隊密切追蹤,依回饋調整訓練強度。再配合營養與發炎管理,多數人可減痛、延緩退化、延後置換時機,重新邁出穩定自信的步伐。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用新觀點活出成熟態度,點我追蹤幸福熟齡IG
(本文獲「NOW健康」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更多幸福熟齡文章
「心梗猝死」三分之二有前兆!胸悶、氣喘、左肩酸麻…心臟權威李源德:危急時刻這樣自救,5件事善待心臟
長壽≠活著!想80歲提登機箱、爬百階梯…現在就開始做:鍛鍊6基礎動作「未必要去健身房」
他50歲勞保一次領爽花光「還能工作有後路」…被資遣才驚覺4大國家補助全沒了:代價遠超過想像
其他人也在看

膝蓋痛、關節炎?來騎自行車!研究:越是老鳥預防效果越好
關節炎、膝關節痛該怎麼運動?研究顯示,騎自行車可改善健康,而且無論男女老少都適合,包括受關節炎、關節疼痛困擾的人。騎自行車還能預防關節炎發生,如果從青少年時期就騎自行車,可降低年老後出現關節炎症狀風險
健康2.0 ・ 1 天前受不了地板有頭髮、要求物品排列整齊?你可能非單純潔癖!醫解析強迫症及強迫人格差異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講究「整潔」的程度到令人佩服,甚至笑稱自己「有潔癖」。但是,當清潔、排列、檢查成為焦慮的根源,甚至干擾睡眠與家庭關係時,有可能是心理健康的警訊。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精神科主任楊逸鴻指出,「潔癖」有時其實是強迫症(OCD)或強迫人格的外在表現,兩者雖名稱相似,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心......詳全文
良醫健康網 ・ 1 天前
直腸癌突破性治療達成兩全其美!23歲直腸癌患者保留生育希望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奕寧報導】年僅23歲、剛大學畢業的程同學,本該迎接人生新階段,卻因連續數月肛門異常出血就醫,意外發現自己罹患第三期低位直腸癌。傳統骨盆放射治療雖能控制腫瘤,卻可能對卵巢與子宮造成不可逆損傷。為守護程同學未來生育希望,亞東醫院婦產部蕭聖謀主任率領之團隊與直腸癌團隊突破傳統治療框架,成功完成「子宮轉置手術」,完整保留他的子宮及卵巢功能,為年輕女性癌症患者帶來全新希望,並於今(2025)年榮登國際頂尖生殖醫學期刊《Fertility and Sterility》正式刊登。 直腸癌常見女性且有年輕化趨勢 傳統治療可能影響生育 直腸癌是台灣女性常見癌症之一,且有年輕化趨勢。治療多仰賴手術、化學治療及放射治療,但骨盆放療可能損傷卵巢與子宮,使自然排卵與懷孕能力受到威脅。以往,女性患者若想保留生育能力,僅能透過「卵巢轉置手術」將卵巢移出骨盆腔,雖可保留卵巢功能,卻無法完全避免子宮受輻射波及,仍可能造成不可逆損傷,失去自然懷孕的可能。 子宮轉置手術 保存生育功能並治癒成功 在世界婦癌年度研討會上,婦產部主任蕭聖謀教授注意到,國際間僅有少數成功案例的罕見技術「子宮轉置手術」。這項微創
健康醫療網 ・ 8 小時前
熱門股/現在入手還漲嗎? 記憶體9檔報告出爐
台股12日加權指數終場下跌84.56點,收在27784.95點,失守月線27788點,成交值5663.16億元,不過,旺到不行的記憶體族群仍然漲多跌少,聚焦於科技股發展的萬鈞法人視野指出,記憶體漲價對資本市場可能是歡天喜地,但對下游廠商卻可能是一場惡夢。這一波記憶體缺貨,真正可怕的不是「會缺」,而是「缺得太快」。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8 小時前
0050續遭脫手!外資再砍2.3萬張回收14.7億「連賣25天」 3檔高股息ETF也淪俎上肉
[FTNN新聞網]記者曾奕語/綜合報導台股加權指數昨(11)日收27,784.95點,跌84.56點或0.30%。外資昨日提款台股逾173億元,外資持續脫手最老牌ETF元大台灣50(...
FTNN新聞網 ・ 15 小時前
福斯 ID.3 GTX 宣告停產,歡迎ID.3 GTI !
福斯汽車(Volkswagen)備受爭議性能版電動車 GTX 車型即將退役,該公司相信其電動車現在可以直接改掛被車迷稱頌的 GTI的 徽章。本周揭幕的IAA慕尼黑車展中,福斯汽車宣布全新ID.3 GTX將於明年改款上市,並改掛新車名ID.3 GTI。事實上,掛GTI銘牌的電動車,最先亮相的應該就是本周在車展中發表的ID. Polo GTI。
汽車日報 ・ 1 天前
中午來開匯/曝賴清德不知要提高健保補充保費 林俊憲「有被突襲感覺」:石崇良犯不可思議的錯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李映儒/台北報導 衛福部長石崇良日前拋出補充保費改革構想,引發各界譁然。民進立委林俊憲今(11)日接受主持人黃光芹《CNEWS匯流新聞網》政論live直播節目《中午來開匯》專訪。林透露,事件曝光後自己第一時間向總統賴清德身邊的重要幕僚查證,證實總統並不知情,也未在府院會議中討論過此議題;他強調「健保目前根本沒有財政危機」,不應隨意...
匯流新聞網 ・ 1 天前
冰箱飄臭味!放咖啡渣沒用 譚敦慈揭「1物」除臭又乾爽
許多人會把咖啡渣放進冰箱,利用其吸附力來除臭,但治標不治本。無毒教母譚敦慈提到,若冰箱出現異味,關鍵是「找出味道來源」,而非用物品遮掩氣味。她的做法則是放「看護墊」,防止生食的血水往下滴、污染其他食物,降低食物中毒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5 小時前
換季衣物常泛黃?無需再買清潔劑!達人教1招30分鐘浸泡法 省錢又有效
隨著天氣轉涼,不少人開始從衣櫃裡拿出秋冬衣物,但長時間存放的衣服容易出現泛黃現象。對此,日本家事達人、洗衣劑公司社長平島利惠指出,這主要是因為衣物上的皮脂殘留與氧化所造成。她建議,只要將衣物浸泡在溫水中,加入適量洗衣劑30分鐘至1小時再清洗,不僅能去除泛黃,還能消除纖維深層異味。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8 小時前
怕打針?瘦瘦丸誕生了! 72週內體重下降11.2%「價格更親民」
「瘦瘦針」近年掀起減重革命,但許多人仍困擾於需要注射及價格昂貴的問題。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蔡明劼指出,今年11月發表的大型臨床試驗證實,口服「瘦瘦丸」能在72週內使體重下降11.2%,效果顯著,且價格可能更為親民,為期待有效、方便且經濟的減重方案的民眾帶來新選擇。
中天新聞網 ・ 9 小時前
「怎麼睡都不夠」恐非年紀問題 醫揭莫名疲勞6大警訊!
「怎麼睡都不夠、每天都好累!」這句話幾乎成了現代人的口頭禪。尤其是各行各業民眾經常都會遇到類似的狀況,醫師提醒,若休息 睡眠飲食都正常,卻仍持續感到倦怠 莫名疲勞、頭暈、胸悶或情緒低落,應盡速就醫!
TVBS新聞網 ・ 21 小時前
一半台灣人中鏢!喝酒臉紅恐「1體質」惹禍 大增7癌風險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偶爾小酌紓壓,但若喝酒容易臉紅,可能暗藏健康危機。馬偕醫大國際處與醫學系主辦的「精準醫療健康促進實踐」衛教活動指出,台灣的酒精不耐症高達近50%,酒精早在2007年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第一級致癌物,經常飲酒恐增加罹患消化道癌風險,飲酒後若出現臉紅、頭痛、嘔吐及宿醉等症狀,可能為酒精不耐症的警訊,呼籲民眾盡可能避免飲酒。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4 小時前
摘瘤竟刺破子宮…2刀疤如蜈蚣「輸8袋血才還魂」!女控國軍醫院:要我命
我差點死掉!一名30多歲羅姓女子控訴醫療疏失,今年4月到國軍高雄總醫院摘除子宮肌瘤,聽信醫師說詞,微創手術從陰道進去,沒有傷口、恢復快,幾乎不會有風險。原定上午8時開刀,情況出現變化,直到晚上21時她又被推進手術室,原來子宮和靜脈被穿刺大量失血,緊急輸8袋血才還魂,肚子就此留下2道超過15公分刀疤如蜈蚣爬至私密處,讓熱愛潛水、攝影的她相當自卑,而她第一時間喊痛求救,似乎被漠視,護理師只回「妳可能太緊張了」。對此,院方回應,患者術後發生併發症,調解中。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2 小時前消弭「月經貧窮」 南市攜手企業捐贈生理用品助弱勢女性
響應南市消弭「月經貧窮」,照顧弱勢優先施政理念及性別平等政策,康那香公司再度捐贈衛生棉等民生物資,提供弱勢家戶及實物愛心銀行,讓這份愛的暖流持續不中斷。台南市長黃偉哲表示,感謝康那香公司響應南市消弭「月經貧窮」,長期為社會公益付出,以實際行動展現社會責任與關懷弱勢,已多次捐贈生理用品,包括近年來響應
自由時報 ・ 1 天前
看準PCB發展!投信狂砸5.7億買破「這檔」5千張 再砸2.8億進場鴻海
[FTNN新聞網]記者張書翰/綜合報導台股今(12)日開高震盪,開盤即漲逾百點,盤中一度大漲近300點站回2萬8千點關卡,不過在大型權值股尾盤遭砍單的影響下,終...
FTNN新聞網 ・ 3 小時前
你看起來是壯還是胖?減重別再只看體重!醫揭「1關鍵」決定體態健康
美國職棒球星大谷翔平,是近來家喻戶曉的明星人物,今年賽季更是交出漂亮成績單,完美化身為投手、打者兼具的「二刀流」。而事實上,他的身體組成,也是力量與速度的完美結合,身高193公分,體重約95公斤的他,如果照身體質量指數(BMI)來算,為25.5屬於「過重」範圍,但沒有人會說他胖,只會說他非常強壯。
優活健康網 ・ 1 天前

鴻海前三季賺逾1股本! 劉揚偉:樂觀看待明年AI市場發展
鴻海(2317)今(12)日下午舉行法說會,鴻海董事長劉揚偉表示,明年影響市場的三大關鍵仍是AI發展、關稅政策、匯率因素,其中,AI趨勢將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他樂觀看待明年AI市場發展,他並強調,鴻海
中廣新聞網 ・ 6 小時前
美國醫師示警:CKM症候群恐波及9成成年人!糖尿病、高血壓、腎病一體發作成新世紀健康危機
文章也可以用聽的 美國醫師近日發出嚴重警告——一種名為 「心血管–腎臟–代謝症候群」(CKM症候群) 的新興健康問題,正悄悄威脅全美成年人口健康。根據美國心臟協會(AHA)在2025年10月發布的最新報告,全美 約有2.4億名成年人 至少罹患一種與CKM相關的疾病,包括 高血壓、糖尿病、肥胖或腎臟病。 令人震驚的是,調查顯示有 88% 的美國成年人從未聽過CKM症候群,讓公共衛生專家憂心,這種低認知恐將導致疾病持續惡化。 CKM症候群是什麼?CKM全名為「心血管–腎臟–代謝症候群」(Cardiovascular–Kidney–Metabolic Syndrome),是近年醫界關注的新疾病概念,代表 心臟病、糖尿病與腎臟病三者之間的惡性循環。 美國心臟協會於2023年正式定義CKM,提醒醫師應將這三類疾病視為「同一系統的問題」,而非分開治療。 克利夫蘭診所與麻省總醫院指出,CKM是一種「循環性疾病」,一旦其中一個器官出現問題,就可能引發連鎖反應,使心臟、腎臟與代謝功能相互拖累,造成長期健康惡化。 CKM症候群會致命嗎?雖然CKM症候群本身不是直接死因,但它會 大幅提高心臟病發作、中風與心
常春月刊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