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針的時候總是有很明顯的刺痛感?當心可能傷到神經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打針或抽血是多數人定期健康檢查或就醫過程中難以避免的程序。然而,有些人會發現,打針時不僅刺痛明顯,甚至會有觸電般的感覺,或在事後出現持續的麻木與刺痛。這樣的現象並不單純只是「痛點比較低」,背後可能是神經受傷的警訊。
為什麼打針會痛?痛感來自哪裡?
一般的抽血疼痛,大多源於皮膚表層與針刺部位的痛覺神經受刺激。許多民眾誤以為「請護理師輕一點」就能減輕疼痛,但實際上,疼痛的程度與許多因素有關,包括:
個人的疼痛耐受度
抽血部位的神經分布
針頭進入的角度與深度
是否抽手肘(較深)或手背(較淺)血管
部分人對打針異常敏感,其實不只是神經末梢活躍,也可能是穿刺過程中不小心刺激到了周圍較深層的神經組織。
當心「觸電感」與「麻木感」:可能是神經受傷的徵兆
若在抽血當下或事後幾天內,持續感到針刺部位有電流感、麻木、刺痛或疼痛延伸至手肘甚至手腕,應提高警覺。
手肘內側常用來抽血的「肘窩區」中,不僅有明顯血管,也分布著幾條重要的感覺神經。例如:
前臂外側皮神經:負責手臂外側的觸覺與痛覺感知,其位置與常見的抽血部位「肘正中靜脈」接近。
其他如正中神經、橈神經淺支等,也都可能在抽血過程中受到牽動或損傷。
怎麼避免打針傷到神經?
儘管抽血是常見醫療行為,但仍應注意以下幾點來降低風險:
聽從醫護人員指示,勿急著移動手部:抽血後應按壓 5~10 分鐘至確實止血,避免血液滲出形成血腫。
避免在極度寒冷或緊張下抽血:血管較不明顯、皮膚緊繃會提高穿刺難度。
若有曾經抽血引起麻木經驗,請提前告知醫護人員,以調整抽血部位或方式。
抽血後若感到觸電感或持續刺麻,不要忽視,觀察症狀是否在一週內緩解,必要時就醫。
神經痛該怎麼處理?
若打針後出現神經性疼痛或持續麻木感,輕微情況下可在家中進行熱敷,幫助放鬆局部組織並舒緩不適,同時可考慮補充維生素 B12,以促進神經修復。若症狀明顯或持續惡化,應尋求專業醫師評估,必要時可透過藥物控制疼痛,或進一步考慮神經導電檢查與手術等治療方式,以避免症狀惡化成為長期困擾。
【更多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報導】
原文出自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打針的時候總是有很明顯的刺痛感?當心可能傷到神經
其他人也在看

聽「股利新招」健保可收480億 石崇良眼都亮了:晚上好睡了!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衛福部長石崇良日前拋出要改革健保「補充保費」收取公式,大刀砍向存股族、定存族以及房東們,引發480萬人反彈,政策緊急喊卡,但面臨明年健保財務缺口將高達千億元,仍吐心聲「讓我睡不著」。國民立委賴士葆今(13)日質詢時建議,只需拿掉現行補充保費1000萬的課徵上限,得罪有錢人,就有480億入袋,追問石崇良敢不敢?石崇良...
匯流新聞網 ・ 1 天前
陳文茜罹癌第4期停止免疫療法 癱地大喊「自行宣告康復」
即時中心/廖予瑄報導資深媒體人陳文茜去(2024)年發文透露罹患黑色素癌第4期,且擴散至多個器官,正透過免疫治療、光子刀等方式治療。今(13)日她在臉書發文「自行宣告康復」,直指自己2個月前已自行決定停止免疫療法,「其他就豁出去了。」
民視 ・ 1 天前
他「做2事」治好脂肪肝、高血糖!還甩肉6公斤、降體脂肪
胰臟癌向來被稱為「癌王」,死亡率極高。醫師林相宏表示,一名50歲男子健檢時發現胰臟長出0.5公分的腫瘤,讓他決心改變生活方式,不再熬夜,並規律運動,之後回診時體重減少6公斤,體脂肪減少8%,脂肪肝和糖尿病前期等都好了。男子更直呼,「現在是我人生最快樂的時候。」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8 小時前
陳文茜停止免疫療法 攤地喊「我自行宣告康復!」友痛哭
資深媒體人陳文茜去年底確診罹患黑色素腫瘤,歷經多月治療後,她今(13)日在臉書發表《自行宣告康復》一文,以幽默卻堅定的筆調,寫下自己面對疾病的心境轉折。她表示,兩個月前已自行決定停止免疫療法,並笑說「自行宣告和癌細胞說再見」。
中時新聞網 ・ 1 天前
少吃還是胖!壓力大易發福 營養師推「4類食物」:代謝更順暢
壓力大容易讓人發胖!營養師高敏敏提到,當身體長期處於慢性壓力時,會讓人更想吃高熱量的食物,不只使體重增加,也會影響睡眠、情緒與代謝,建議多攝取富含「辣椒素、鎂、色胺酸、Omega-3脂肪酸」的食物,有助於提升腦內啡、多巴胺,使腦袋裡的快樂荷爾蒙變多,代謝也會跟著變順暢。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5 小時前
250萬人福音!研究證實「1蔬菜」有效控血糖:不是苦瓜
台灣糖尿病患人數已超過250萬,營養師楊斯涵表示,動物研究顯示,秋葵萃取物能改善高血糖,被餵以高脂飲食致肥胖型代謝異常的小鼠,在使用秋葵萃取物後,其血糖數值降低,且胰島素阻抗問題獲得改善。人體實驗則顯示,吃秋葵有助於穩定血糖。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40歲男大便「灰白色」一驗驚見癌症已擴散!醫:糞便見5顏色注意
40多歲男子長年以藥物控制膽結石,出現腹痛、糞便灰白、眼白發黃就醫,確診為「壺腹瘤」。醫師陳榮堅提醒,大便顏色異常是重要警訊,若糞便呈灰白、黑、青、黃或紅色,都可能與膽結石、腫瘤或消化道出血等疾病相關,應及早就醫檢查。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血糖都降不下來?原來你吃的「鹹食」比甜食可怕!6大隱藏糖陷阱
你以為不吃甜食就能穩血糖嗎?一位糖尿病患者三年來「滴糖不沾」,血糖卻一直很失控。榮新診所營養師李婉萍深入追問,才發現患者血糖不穩的真正兇手竟然是日常中常吃的「鹹零食」。營養師提醒,許多看似無害的食品,
健康2.0 ・ 1 天前
每天1杯優酪乳穩定血糖、燃燒脂肪!權威醫推薦2種優酪乳
每天一杯發酵乳製品,正悄悄改寫著人體代謝程式碼。台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遺傳優生學科主任張家銘指出,優酪乳不只是幫助排便、減少脹氣,更能從根本調整腸道菌相,影響脂肪燃燒、血糖穩定及體內發炎程度。當我們
健康2.0 ・ 13 小時前

這件事比吃炸雞老得更快!抗老每天只做4件事 打造身體防鏽力
許多人一聽到「抗氧化」就想到保健食品,但醫師提醒,真正的抗氧化從來不只是吃對東西,而是從生活習慣開始改變。如何預防身體提早生鏽?以下醫師教你真正抗氧化保養。 在保健意識日益高漲的今日,「抗氧化」
健康2.0 ・ 13 小時前
50歲男查出腫瘤卻更健康!只因決心做「這改變」
生活中心/尤乃妍報導健檢查出的一點不完美,才是完美的健檢。禾馨民權內科診所胰臟醫師林相宏分享,一名50歲男子因為家族史前往接受胰臟癌篩檢,透過胰臟內視鏡超音波被診斷了早期的胰臟神經內分泌瘤,雖然只是0.5公分的低惡性度腫瘤,但因為這顆腫瘤,改變了這名男子所有的人生觀。
民視健康長照網 ・ 4 小時前
牙別亂刷!醫曝動脈斑塊藏「口腔1細菌」 是心臟病幕後推手
許多人都認為,心臟病的主要元兇是油、膽固醇、壓力,但心臟外科醫師楊智鈞表示,「可能是因為你沒好好刷牙」,芬蘭坦佩雷大學(Tampere University)在2025年發表於《美國心臟協會期刊》(JAHA)的最新研究說明,心臟病的「隱形推手」可能是細菌。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流感大流行!營養師大推「8大抗病毒食物」 這1顏色蔬果很多人常沒吃到
最近流感升溫,尤其是學校裡,好多孩子輪流中鏢!家長們緊張又擔心,其實除了勤洗手、戴口罩,「日常飲食的營養補充」也是守住健康底線的關鍵。對此,營養師高敏敏整理出「8個抗流感營養」,教你從飲食中強化保護力、減少被病毒擊倒的機率,讓全家人一起撐過流感高峰期。 1、維生素C:多吃新鮮水果能使體內對抗病菌的免疫細胞活躍度增加,提振免疫系統,有助縮短病程。但維生素C是水溶性的維生素,容易流失、身體不會自動合成,要透過每天攝取補充,建議每天最少吃兩份新鮮水果來補足,攝取約100mg的維生素C即可,如:一顆芭樂、一顆柳丁、10顆草莓、兩粒奇異果。 2、維他命B1、B2、B3:吃穀類、豆製品、燕麥B群不足可能導致免疫系統減弱、淋巴球減少.維生素B1又稱精神性維生素:能維持神經正常,避免憂鬱、焦慮,幫助提升活力,也能促進碳水化合物代謝、消除疲勞,並有助於控制體重。.維生素B2又稱能量代謝維生素:幫助延緩老化、協助代謝鐵質,也能協助醣類、蛋白質、脂肪的氧化分解,對於皮膚、粘膜、毛髮健康很重要,能改善痘痘、破嘴等肌膚問題,但如果長期缺乏,就容易出現認知功能下降、憂鬱等症狀。.維生素B3稱為菸鹼酸:主要作用就是
常春月刊 ・ 10 小時前
女導遊「喘到走不動」竟心衰竭,憂46歲洗腎人生變黑白…腹膜透析重拾自由:「睡得更香」出國也OK
台灣末期腎病與洗腎率雙雙位居世界第1,且情況隨人口老化更顯嚴峻。目前國內洗腎患者多採「血液透析」,通常每週須到醫院3次,每次持續4小時,民眾往往抗拒。醫師建議,若希望保有全職工作或彈性的行程安排、喜歡攝取蔬果、希望水分限制較少、不想頻繁進出醫院或診所、害怕打針、合併有心血管疾病、或希望保留排尿能力與殘餘腎功能,「腹膜透析」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幸福熟齡 ・ 12 小時前
賴士葆獻策補充保費「進帳480億」 石崇良:眼睛一亮
之前衛福部長石崇良,拋出補充保費改革方向,引發存股族反彈,也因為沒有事先和金管會徵詢,引發爭議。但昨天國民立委賴士葆提出,希望補充保費的收取天花板直接取消,也就是沒有上限,這樣可以讓健保一次進帳48...
華視 ・ 11 小時前
關節退化≠老化!研究揭「它」才是兇手:用護膝、鈣片沒用
很多人到了一定年紀,會開始感覺上下樓梯越來越吃力、蹲下去膝蓋就痠痛等困擾,醫師張家銘表示,這種情況未必是「年紀到了」,很可能是肌肉在流失。一篇國際研究指出,1/4的膝關節退化患者也有肌少症。因此,不只膝蓋單方面在退化,而是肌肉沒了、力量撐不住,才讓膝蓋越來越辛苦。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2 小時前
年僅30歲也中風!醫:把握4.5小時「黃金救腦期」
一名年僅30歲的男性出現單側肢體無力與口齒不清症狀,所幸家人機警將他送醫,在發病後3小時內完成靜脈血栓溶解劑治療。陳美音醫師提醒,秋冬季節血管容易因收縮導致血壓升高,引發腦中風。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平民版GLP-1!營養師激推「這1瘦瘦菜」控食慾、穩血糖 市場就買得到
近年瘦瘦針話題超夯,很多人知道它能控食慾、降體重,那你有吃過瘦瘦菜嗎?營養師高敏敏表示,其實我們日常餐桌上的「地瓜葉」,就是天然的瘦身幫手!不只便宜好取得,裡面的營養更能幫助調節血糖與控制食慾,一起來看看地瓜葉有多厲害! 地瓜葉自然啟動GLP-1機制 GLP-1是控制血糖與食慾的關鍵激素,能幫助胰島素分泌、延緩胃排空、增加飽足感。很多人以為只有瘦瘦針能刺激GLP-1,其實地瓜葉也辦得到。地瓜葉中的綠原酸能自然啟動GLP-1機制,幫助穩糖、控食、促進脂肪代謝,讓代謝更順暢。 地瓜葉 vs 瘦瘦針 比一比 .地瓜葉機制來源:天然植化素刺激體內GLP-1分泌使用方式:飲食攝取、可天天吃瘦身效果:瘦身漸進穩定、可長期維持副作用:天然食材、腸胃友善 .瘦瘦針(GLP-1注射)機制來源:外部注射GLP-1類似激素使用方式:需醫師施打、週期性注射瘦身效果:見效快但停藥後易復胖副作用:可能出現噁心、腹瀉、食慾不振 地瓜葉天然溫和不刺激 代謝提升更持久 高敏敏表示,煮過放碗裡半碗=1份蔬菜;每日蔬菜量攝取建議至少1.5碗。想靠營養自然變瘦,真的可以吃地瓜葉。除了幫助瘦身,地瓜葉更是營養滿滿的蔬菜。地瓜葉
常春月刊 ・ 1 天前
「膝蓋卡卡」不一定是年紀到了 醫教3招改善退化:先救肌肉
到了一定的年紀,就會感覺上下樓梯吃力、蹲站時膝蓋痠痛等,北榮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醫師在粉絲專頁提醒,其實這種情況不一定只是老化,也可能與肌肉量流失有關;只要每天多運動5分鐘、多吃蛋白質,保住肌肉,就有機會反轉退化。
鏡週刊Mirror Media ・ 10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