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齡生活被「漏尿」困住 單一切口可調式吊帶手術有解
【NOW健康 林志遠/高雄報導】台灣已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超過兩成,其中不少多胎婦女深受「漏尿」、「尿失禁」的困擾。柏仁醫院婦產科林欣穎醫師指出,應力性尿失禁在女性族群中極為普遍:一胎自然產的女性約有25%會出現漏尿問題;若是兩胎自然產,比例甚至高達五成。然而,真正鼓起勇氣就醫的女性卻不到六分之一。
應力型、急迫型尿失禁 症狀與治療大不同
「最大的原因就是害羞。」林欣穎醫師說,許多女性不好意思談論漏尿,甚至會覺得「媽媽都沒有,我怎麼會有」,或誤以為這只是生產、老化後的正常現象。也有不少人不知道,這其實是可以治療的問題,往往要等到聽到親友治療成功後,才願意走進診間。
漏尿不只是身體的不便,更影響心理與社交生活。現在許多人注重健身與肌力訓練,但有漏尿困擾的女性,一跑步、跳繩或重訓就會濕褲子,只能被迫放棄運動。對年長女性而言,更常因此不敢出門,擔心出遊時尷尬漏尿,長期下來容易陷入封閉與孤立。林欣穎醫師分析,尿失禁主要分為兩種:
▸【尿失禁類型1】應力型尿失禁:尿道括約肌或骨盆底肌肉鬆弛,導致出力時(如咳嗽、笑、提重物)易發生漏尿。
▸【尿失禁類型2】急迫型尿失禁:因膀胱神經過度敏感,導致頻尿、急尿,一來不及就會漏。
兩者的治療方式完全不同,急迫型以藥物治療為主;應力型則需針對鬆弛問題進行結構性改善,如骨盆底肌訓練、陰道雷射、填充注射,或必要時進行尿道懸吊手術治療。
林欣穎醫師說明,應力型尿失禁的治療會依嚴重程度分階段進行。首先建議病人調整生活習慣,如避免提重物、減重、控制慢性咳嗽與便秘。輕度患者可選擇雷射治療;中度者可進行尿道旁注射填充;而像是打個噴嚏褲子就全濕、每天都得墊衛生棉的重度患者,則建議接受尿道懸吊手術。
術前醫師會進行膀胱功能檢查與「護墊測驗」,讓患者執行開合跳、咳嗽、蹲起等動作,以測定漏尿量。若超過10克,即屬重度尿失禁,則需要進一步的手術介入。
▲單一切口迷你吊帶利用特殊的固定裝置,為婦女的尿道提供足夠的支撐,以治療應力性尿失禁。(圖/林欣穎醫師提供)
單一切口可調式吊帶手術 尿失禁手術新趨勢
林欣穎醫師表示,目前尿道懸吊手術,仍是全球公認的治療尿失禁黃金準則,成功率約七至八成,長期下來效果穩定。但是在吊帶的選擇上,健保給付的中段尿道吊帶,因需在陰道及兩側鼠蹊部開三個切口,患者術後約需一至兩週的恢復期,走路時會有酸痛感。
相較之下,新型的單一切口可調式吊帶手術,成為新趨勢。僅需陰道內一個切口,外觀無傷口,痛感明顯減少。「很多病人隔天就不痛,甚至有病人禮拜五手術、禮拜六出院、禮拜一就可回去上班。」
新型吊帶在長期效果上與傳統健保吊帶差不多,但恢復更快、照護更簡單。由於陰道黏膜痛覺比表皮弱,術後幾乎無痛,外觀也無需貼膠布或換藥,只要避免陰道灌洗與過度用力,一個月內即可完全恢復。
林欣穎醫師強調,可調式的吊帶特別適合東方女性,因為東方女性骨盆較小,有時微調0.1公分就是漏與不漏的差別,因此他們會在手術中喚醒病人,在半清醒的狀態下請她咳嗽,醫生再依漏尿程度慢慢微調吊帶。
「尿失禁手術是功能性手術,不可太鬆也不能太緊。」林欣穎醫師以水管比喻,「捏太緊水流不出,太鬆又漏水,捏得剛好水才能順利流動。」可調式設計讓吊帶能微調到剛剛好的緊度,大幅提升手術成功率與病人滿意度。
疼痛輕、恢復快 讓樂齡生活擺脫漏尿困擾
由於疼痛輕、恢復快,單一切口可調式吊帶成為越來越多女性的選擇。雖屬自費醫材,但林欣穎醫師認為,若能提早兩到四週恢復正常生活、重返職場,實際上「CP值非常高」,目前院內約九成女性患者都選擇此手術。
台灣女性平均壽命已達87至88歲,「從60歲到80多歲,還有二十幾年的人生,要選擇陽光燦爛地過,還是被漏尿困在家裡?」林欣穎醫師鼓勵女性勇敢面對問題,透過現代微創手術與醫材,輕鬆擺脫尷尬與不便,讓樂齡生活自在無憂。
# 首圖來源/林欣穎醫師提供
更多NOW健康報導
▸膚質非乾即油?混合肌是常態 AI皮膚檢測讓保養更精準
▸高度近視小心核性白內障 醫揭飛秒雷射白內障手術優勢
其他人也在看

普發一萬24日開放郵局臨櫃領現 (圖)
中華郵政13日舉行記者會,說明配合政府普發現金政策,17日將啟動全台3180台郵局ATM領現服務,而24日開放全台1294間郵局臨櫃領現。圖為記者會現場請來啦啦隊表演炒熱氣氛。
中央社 ・ 1 天前
孩子的「童話狂歡節」聯合社區篩檢 找出慢飛天使靠早療扭轉未來
6歲前是大腦發展最快速時期,也是慢飛天使「早期介入、早期療育」的黃金期,新北市社會局委託伊甸基金會早期療育社區資源中心於三峽中園國小,結合在地語言治療所、非營利幼兒園、玩具銀行等16個單位,共同舉辦「童話狂歡節」闖關活動,透過遊戲結合篩檢,找出隱藏在社區的慢飛天使,及時媒合早療資源,扭轉孩子未來。
自由時報 ・ 1 天前
容易後悔害人憂鬱?科學研究揭「神奇效果」:學得比別人快
後悔是每個人都會碰到的情緒,但很少人理解它背後的生理意義。醫師張家銘表示,最新的神經科學研究發現,後悔其實是大腦在進行一項「升級程序」,也就是「反事實思考」,模擬出另一種可能的劇本,並從中學習、修正方向。藉由「反事實思考」,人下次遇到類似情境,就可以做得更好。因此,會後悔的人,通常學得比別人快。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北部也出現本土登革熱!疾管署提醒防蚊、醫療院所提高警覺
疾病管制署於114年10月20日公布,國內新增3例本土登革熱確定病例,其中臺南市南區2例、桃園市桃園區1例。值得注意的是,臺北市士林區一名80多歲男性於10月2日確診,個案潛伏期內無國外旅遊史,也未曾前往桃園市,主要活動範圍僅居住地及鄰近公園,研判為本土感染。專家指出,顯示登革熱疫情已不再侷限於中南部地區,北部民眾亦需提高警覺。 疾管署統計,截至10月19日,今年國內累計本土登革熱病例24例,分布於高雄市(13例)、桃園市(7例)、台南市(2例)、宜蘭縣及台北市(各1例),尚無重症及死亡病例。另累計境外移入210例,為近6年同期次高,以東南亞國家移入為主(占90%),其中印尼58例、越南53例、菲律賓27例及泰國21例。疾管署提醒,由於國人旅遊及商務往返頻繁,醫療院所應留意詢問旅遊史,以利及早診斷與防治。 近期受颱風與降雨影響,全臺多處環境潮濕、積水容器增多,為病媒蚊孳生提供條件。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感染科主任張雅媛提醒民眾,把握雨後空檔主動巡檢環境,落實「巡、倒、清、刷」,清除積水容器;外出時應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使用含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
常春月刊 ・ 1 天前
國軍臺中總醫院中清分院首例大腸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 切除早期大腸腫瘤
國軍臺中總醫院中清分院胃腸肝膽科成功完成首例「大腸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患者在沒有外部身體傷口下,接受大腸癌前病變切除手術;治療過程採用舒眠麻醉(IV sedation),手術過程平順且病人無不適感,
中廣新聞網 ・ 1 天前以為喝微糖就安全?5個年輕人就有1人糖尿病,專家警告:減糖是國安級預防
40歲以下族群糖尿病發生率5年間激增25%,不再是中高齡的專屬疾病。專家警告,年輕化恐帶來更長期的併發症風險,呼籲政府比照國際,針對高糖飲料課稅、強制標示警語或限制廣告,防堵糖尿病持續年輕化。 提到糖尿病,多數人直覺認為,它是中老年常見的代謝疾病,但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最新發表的《台灣糖尿病年鑑》已推翻這個印象。 這份年鑑以健保資料與全國數據分析發現,台灣糖尿病人口已突破256萬人,除了呈現高齡化,也出現明顯「年輕化」趨勢。20~39歲的青壯年族群,糖尿病發生率在2016~2020年間,從15.4%升至19.2%,增幅約25%。 換言之,每5位年輕人,就可能有1人罹患糖尿病。至於推升年輕族群罹病的主因,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歐弘毅表示,與高糖高熱量飲食、外食頻繁、與運動不足等不良生活習慣有關。 更值得警惕的是,罹病時愈年輕,病程就拉得愈長,視網膜病變、腎病變與心血管疾病等併發症也可能更早出現,不僅重擊生活品質,也是國家醫療資源的長期負擔。 《台灣糖尿病年鑑》召集人、國衛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執行長許志成補充,糖尿病患者罹患冠狀動脈疾病、中風與心衰竭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2~
康健雜誌 ・ 1 天前
陳文茜罹癌第4期停止免疫療法 癱地大喊「自行宣告康復」
即時中心/廖予瑄報導資深媒體人陳文茜去(2024)年發文透露罹患黑色素癌第4期,且擴散至多個器官,正透過免疫治療、光子刀等方式治療。今(13)日她在臉書發文「自行宣告康復」,直指自己2個月前已自行決定停止免疫療法,「其他就豁出去了。」
民視 ・ 23 小時前
他「做2事」治好脂肪肝、高血糖!還甩肉6公斤、降體脂肪
胰臟癌向來被稱為「癌王」,死亡率極高。醫師林相宏表示,一名50歲男子健檢時發現胰臟長出0.5公分的腫瘤,讓他決心改變生活方式,不再熬夜,並規律運動,之後回診時體重減少6公斤,體脂肪減少8%,脂肪肝和糖尿病前期等都好了。男子更直呼,「現在是我人生最快樂的時候。」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6 小時前
陳文茜停止免疫療法 攤地喊「我自行宣告康復!」友痛哭
資深媒體人陳文茜去年底確診罹患黑色素腫瘤,歷經多月治療後,她今(13)日在臉書發表《自行宣告康復》一文,以幽默卻堅定的筆調,寫下自己面對疾病的心境轉折。她表示,兩個月前已自行決定停止免疫療法,並笑說「自行宣告和癌細胞說再見」。
中時新聞網 ・ 1 天前
坣娜肺腺癌奪命!譚敦慈:魚這樣吃恐成最毒習慣 7症狀像感冒卻奪命
以〈奢求〉等歌曲深植人心的59歲情歌女神坣娜,驚傳於10/14病逝。外界一度猜測是紅斑性狼瘡或胰臟癌奪命,但她摯愛的猶太裔富商老公薛智偉今(31)日悲痛證實,坣娜是因「肺腺癌」病逝。他透露,4年多前坣
健康2.0 ・ 4 天前
40歲男大便「灰白色」一驗驚見癌症已擴散!醫:糞便見5顏色注意
40多歲男子長年以藥物控制膽結石,出現腹痛、糞便灰白、眼白發黃就醫,確診為「壺腹瘤」。醫師陳榮堅提醒,大便顏色異常是重要警訊,若糞便呈灰白、黑、青、黃或紅色,都可能與膽結石、腫瘤或消化道出血等疾病相關,應及早就醫檢查。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250萬人福音!研究證實「1蔬菜」有效控血糖:不是苦瓜
台灣糖尿病患人數已超過250萬,營養師楊斯涵表示,動物研究顯示,秋葵萃取物能改善高血糖,被餵以高脂飲食致肥胖型代謝異常的小鼠,在使用秋葵萃取物後,其血糖數值降低,且胰島素阻抗問題獲得改善。人體實驗則顯示,吃秋葵有助於穩定血糖。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血糖都降不下來?原來你吃的「鹹食」比甜食可怕!6大隱藏糖陷阱
你以為不吃甜食就能穩血糖嗎?一位糖尿病患者三年來「滴糖不沾」,血糖卻一直很失控。榮新診所營養師李婉萍深入追問,才發現患者血糖不穩的真正兇手竟然是日常中常吃的「鹹零食」。營養師提醒,許多看似無害的食品,
健康2.0 ・ 1 天前
台灣成人高血糖盛行率破12% 五招逆轉「糖尿病前期」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灣人健康新警訊!國健署今(13)日指出,根據「2019-2023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結果發現,台灣20歲以上國人高血糖盛行率達到12.8%,凸顯血糖健康已經成為全民應關注的重要議題,提醒民眾,糖尿病前期個案唯有透過「定期檢查、血糖監測、均衡飲食、規律運動、積極管理代謝症候群」才能降低發展為糖尿病的風險。 國際糖尿病...
匯流新聞網 ・ 1 天前

這件事比吃炸雞老得更快!抗老每天只做4件事 打造身體防鏽力
許多人一聽到「抗氧化」就想到保健食品,但醫師提醒,真正的抗氧化從來不只是吃對東西,而是從生活習慣開始改變。如何預防身體提早生鏽?以下醫師教你真正抗氧化保養。 在保健意識日益高漲的今日,「抗氧化」
健康2.0 ・ 11 小時前
50歲男查出腫瘤卻更健康!只因決心做「這改變」
生活中心/尤乃妍報導健檢查出的一點不完美,才是完美的健檢。禾馨民權內科診所胰臟醫師林相宏分享,一名50歲男子因為家族史前往接受胰臟癌篩檢,透過胰臟內視鏡超音波被診斷了早期的胰臟神經內分泌瘤,雖然只是0.5公分的低惡性度腫瘤,但因為這顆腫瘤,改變了這名男子所有的人生觀。
民視健康長照網 ・ 2 小時前
牙別亂刷!醫曝動脈斑塊藏「口腔1細菌」 是心臟病幕後推手
許多人都認為,心臟病的主要元兇是油、膽固醇、壓力,但心臟外科醫師楊智鈞表示,「可能是因為你沒好好刷牙」,芬蘭坦佩雷大學(Tampere University)在2025年發表於《美國心臟協會期刊》(JAHA)的最新研究說明,心臟病的「隱形推手」可能是細菌。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女導遊「喘到走不動」竟心衰竭,憂46歲洗腎人生變黑白…腹膜透析重拾自由:「睡得更香」出國也OK
台灣末期腎病與洗腎率雙雙位居世界第1,且情況隨人口老化更顯嚴峻。目前國內洗腎患者多採「血液透析」,通常每週須到醫院3次,每次持續4小時,民眾往往抗拒。醫師建議,若希望保有全職工作或彈性的行程安排、喜歡攝取蔬果、希望水分限制較少、不想頻繁進出醫院或診所、害怕打針、合併有心血管疾病、或希望保留排尿能力與殘餘腎功能,「腹膜透析」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幸福熟齡 ・ 10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