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2年前肺腺癌逝…醫一建議揪出他芝麻大肺癌 大叔:讓我重生了
記者張雅筑/彰化報導
肺癌是台灣十大癌症死因之首,每年奪走逾萬人性命,但早期發現仍可救命。彰化基督教醫院昨(10)日舉辦肺癌病友會,醫師分享「精準三環—決戰早期肺癌」與「一張基因報告改變命運」兩場專題,介紹最新早期診斷與個人化治療進展。患者林先生因母親兩年前罹患肺腺癌過世,醫師建議家人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意外發現左肺1公分結節,追蹤半年未消,決定手術切除。林先生說,回想手術日,就像迎來自己的「重生日」。
談及自己能如此早期發現肺癌並重獲新生,林先生表示,這一切都要感謝醫師的敏銳觀察與專業判斷,及時為他安排篩檢與治療。回溯一年前的手術日,林先生說:「去年7月25日,我在彰化基督教醫院動了肺腺癌手術,那天剛好是凱米颱風來襲。有人防颱,我在手術台上對抗人生的另一場風暴。」他補充道,因為媽媽兩年前因肺腺癌離世,醫師特別建議家人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沒想到,正是這次篩檢,讓他意外發現早期肺癌,才有機會及時手術、順利康復,也讓他深刻體會到「及早檢查、早期發現」的重要性。
林先生在檢查中發現左肺約有1公分的結節,追蹤了半年都未消,和醫師討論後決定手術切除。彰基醫學中心外科部主任王秉彥醫師表示,針對林先生的狀況,團隊選擇用3D影像導引系統與複合式多軸X光攝影輔助術中定位,再以達文西機械手臂微創手術精密切除腫瘤與周邊淋巴組織。王秉彥補充道:「早期肺癌的病灶往往只有0.8公分、如芝麻般大小,傳統X光難以察覺。能在這麼早的階段發現,是病人改變命運的關鍵。」
經手術後,林先生恢復狀況良好,住院不到一週就出院返家休養,現在定期回診追蹤狀況也相當穩定。談及整個經過,林先生表示:「颱風天那一刀,讓我迎來第二次人生。現在每年我都慶祝『重生日』,提醒自己健康不能等!」
王秉彥醫師指出,肺癌多年高居國人癌症死因首位,其中肺腺癌更是非吸菸族群常見的類型。醫師進一步表示:「許多病人沒有症狀,以為自己是健康的,但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就能在0.8公分、如芝麻大小時發現異常,而這就是早期篩檢的價值。」
根據國健署統計,自2022年推行公費LDCT以來,全台已累積超過21萬人次受檢、揪出約2,500名肺癌個案,其中早期比例突破八成、晚期比例下降七倍。對比篩檢計畫前後,第4期從50%降至7%,第1、2期從33%上升至78%,研究顯示,這樣的改變可降低約53%的肺癌死亡率。
胸腔外科主任黃章倫以「精準三環—決戰早期肺癌」為題說明,肺癌多年高居國人癌症死因之首,肺腺癌更常發生在不吸菸族群,至於什麼是精準三環策略呢?黃章倫醫師解釋:「就是整合精細篩檢、精準定位與精密手術三階段,透過跨專科、多團隊合作,來決戰早期肺癌。」
「一張基因報告改變命運!」胸腔內科黃國揚醫師表示,現代肺癌治療早已進入精準醫療時代,透過腫瘤基因檢測(NGS)分析分子特性,結合臨床影像與病理資料,再以大數據輔助判讀,可幫助醫師決策最合適的標靶或免疫治療方向。
最後彰基胸腔科主任林聖皓醫師提醒民眾,依衛福部「肺癌早期偵測計畫」,符合下列任一條件者,都可接受公費LDCT篩檢:1、具肺癌家族史者:45至74歲男性或40至74歲女性,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曾罹患肺癌者;2、重度吸菸者:50至74歲、吸菸史達20包-年以上者(仍吸菸或戒菸未滿15年)。醫師呼籲,面對肺癌這項「台灣第一癌」,唯有政策推動、專業醫療與全民參與三者並進,才能讓更多人早期診斷、早期康復。
更多三立新聞網報導
獨家/6年內妻癌逝罕病兒走了 自強爸忍悲痛獨居4年猝逝…一家終於團圓
印尼移工長腦瘤 淚嘆「不知能活多久?」台灣醫護送新衣鞋讓她體面返鄉
妻癌逝獨子工作遇難亡 他靠運動走出悲痛!90歲爺:我死後遺體捐醫學院
獨家/獲81%高票!壓倒性拿下世界唇腭裂大會主辦權 台灣贏美國關鍵曝
其他人也在看

第13屆總統科學獎頒獎 中研院院士梁賡義、葉均蔚獲獎
總統科學獎每兩年頒發一次,今(2025)年是第13屆,上午在總統府舉行頒獎典禮,本屆獲獎者有兩位,分別為生命科學組的梁賡義院士及工程科學組的葉均蔚院士,由總統賴清德頒獎,表彰兩位院士的重大貢獻。
公視新聞網 ・ 1 天前
母死於肺癌!篩檢揪「芝麻大腫瘤」 男嘆:颱風天重生了
肺癌長期高居國人癌症死因首位,每年奪走逾萬條性命。彰化基督教醫院日前舉辦肺癌病友會,分享最新早期診斷與個人化治療進展,一名因家族病史接受篩檢的林先生分享自己及早發現肺癌的經驗,強調早期篩檢的重要性。
中天新聞網 ・ 6 小時前
別把海鮮放微波爐 專家揭下場「絕對後悔」!曝3妙招:化腐朽為神奇
一道道美味佳餚吃不完放冰箱,隔天用微波爐加熱超方便,但專家提醒,如果是「海鮮類」,則最好不要放進微波爐,並點出2個關鍵原因,不只海鮮特殊氣味會在空間內久久不散,還會讓口感變差!不過專家也說,用「對的方法」還是能把海鮮化腐朽為神奇。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桃園南門市場大火受損 市府:全數拆除是錯誤謠言
(中央社記者葉臻桃園12日電)桃園市南門市場5日晚間發生大火,有數百攤位受影響。桃園市政府今天表示,網路謠傳南門市場將「全部拆掉」為錯誤謠言,僅會針對「受損攤位」執行拆除作業,未受損攤位仍會繼續營業。
中央社 ・ 2 小時前
肺癌奪命連21年居冠!每天1顆標靶藥5千元「吃一生」…楊泮池示警:早期無症狀,LDCT篩檢是唯一解方
據最新癌症登記統計,肺癌已超越大腸癌與肝癌,成為台灣10大癌症之首,也是國人癌症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中研院院士、台灣肺癌權威楊泮池教授指出,肺癌已連續21年居癌症死因首位,不論男女都受威脅。他更強調,台灣肺癌的嚴重性不僅來自發生率高,更因多數病人確診時已為晚期,使治療困難、代價沉重。
幸福熟齡 ・ 1 天前
台灣酒精不耐症全球最高 馬偕醫大攜手史丹佛揭:缺ALDH2酵素恐致癌
喝酒會臉紅恐是酒精不耐症,別輕忽其致癌風險。馬偕醫大醫學系、聽力暨語言治療學系與國際處國際健康與文化交流中心,攜手美國史丹佛大學醫學院亞洲人健康研究及教育中心(CARE)與台灣酒精不耐症衛教協會,共同舉辦衛教活動。專家指出,台灣的酒精不耐症高達近50%,居全球之冠。酒精早在2007年已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列為第一級致癌物,經常飲酒將大幅增加罹患消化道癌風險,飲酒後若出現臉紅、頭痛、嘔吐及宿醉等症狀,即可能為酒精不耐症的警訊,呼籲民眾盡可能避免飲酒。
鏡週刊Mirror Media ・ 1 小時前
光聊天就濕了!她首約曖昧男出門「椅子留水痕」 兩人尷尬喊:一起擦掉吧…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一名女網友近日在匿名論壇上發文,坦言自己陷入一段讓人又甜又尷尬的曖昧。她表示,最近喜歡上 […]
引新聞 ・ 1 天前
改良「肝動脈內灌注化療」技術 提升中晚期肝癌治療成效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奕寧報導】新竹臺大分院收治一名63歲男性,先是得了淋巴癌,而後在治療期間又發現肝腫瘤,確診肝癌。經醫療團隊與病人充分討論後,安排進行鎖骨下導管置放於肝動脈灌注化療,歷經兩次療程腫瘤明顯縮小。影像醫學部游加樂醫師表示,肝動脈內灌注化療(HAIC)技術近年在台灣逐漸興起,已成為無法接受根治性手術或栓塞術的中晚期肝癌病人的重要治療選項之一。 肝癌篩檢普及 但在偏鄉、醫療資源不足治療相對受限 肝癌長期高居國人癌症發生率與死亡率前幾名,慢性肝病與肝硬化也名列十大死因。隨著肝癌早期篩檢日漸普及,許多病人在發現肝癌時能接受手術或射頻燒灼等治療,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但對於部分居住在偏鄉、醫療資源較不足,或錯過最佳治療時機的中晚期肝癌病人,治療方式相對受限,也面臨更高的治療難度。 肝動脈內灌注化療技術 化療藥直送減少副作用 游加樂醫師說明,HAIC技術的原理在於通過置放管路,將化療藥物直接送入肝動脈,使藥物高濃度集中於肝臟腫瘤細胞,能達到比傳統靜脈全身化療更高的治療效果。由於藥物集中於肝臟,病人全身性的副作用會大幅降低,與全身化療相比,治療過程中的不適與併發症也明顯減少。 然而,傳統
健康醫療網 ・ 3 小時前
鳳凰颱風來襲 台鐵12日東、西、南迴線停駛路段一次看
因應鳳凰颱風陸上警報發布,台鐵公司今天(11日)晚間公布,依據氣象署最新氣象資訊研判,明天上午12時前各級列車行駛狀況包括東部、西部幹線和南迴線都有路段停駛。一、東部幹線(一)對號列車:樹林=台東間全區間停駛。(二)區間(快)車:鳳林=瑞穗間停駛。樹林=鳳林、瑞穗=台東間視風雨狀況機動行駛。
自由時報 ・ 21 小時前台南二中111週年超有感! 古蹟小禮堂變身成果展舞台
創立於1914年的國立台南二中,今年歡慶創校111週年,規劃一系列校慶活動,首先登場的「教學成果展」就在校內最具歷史味的市定古蹟「小禮堂」揭開序幕,讓百年建築搖身一變成為創意課程的展示舞台。首波展出5件作品,從教師社群開發的校訂必修課〈素養深閱讀〉、〈學思新創題〉,到國文科周志仁老師的〈桂冠之路:小
自由時報 ・ 10 小時前
輕熟女不明原因自發性高潮 竟是外陰前庭神經炎惹禍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吳建良/高雄報導 圖:張民傑診所院長張民傑醫師/本報資料照片 有一位辦公室行政人員,經常坐在辦公桌工作時,會突然間自發性高潮,這種狀況一再發生讓她非常困擾。張民傑診
好醫師新聞網 ・ 1 天前
怕打針?瘦瘦丸誕生了! 72週內體重下降11.2%「價格更親民」
「瘦瘦針」近年掀起減重革命,但許多人仍困擾於需要注射及價格昂貴的問題。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蔡明劼指出,今年11月發表的大型臨床試驗證實,口服「瘦瘦丸」能在72週內使體重下降11.2%,效果顯著,且價格可能更為親民,為期待有效、方便且經濟的減重方案的民眾帶來新選擇。
中天新聞網 ・ 6 小時前
「紫米VS黑米」哪個健康?醫揭答案 這1種最能減重、控血糖、護心血管
許多人聽到「澱粉」就立刻聯想到體重增加或血糖飆高,然而澱粉並非單一類型。家庭醫學科醫師李思賢表示,依照結構與消化速度,可區分為「快澱粉」與「慢澱粉」。快澱粉如白飯、白麵包,進入身體後迅速分解,使血糖短時間內上升。相對的,慢澱粉結構完整,含有較多纖維與抗氧化成分,能延緩能量釋放,對血糖調控及代謝更加友善。 黑米提供抗氧化功能 膳食纖維含量高 在眾多澱粉來源中,黑米值得特別推薦。李思賢醫師指出,黑米保留了外層糠皮與胚芽,因此膳食纖維含量明顯高於白米與紫米。這些纖維能延緩葡萄糖吸收,增加飽足感,對於體重控制者具有幫助。此外,黑米富含花青素,這是一種天然抗氧化物質,能對抗發炎反應並維護心血管健康。甚至黑米的抗氧化能力可超越藍莓。黑米在血糖反應上的表現相當突出,其血糖指數(GI)約落在42至50,屬於低GI食物。這對糖尿病患者或需要控制血糖的人特別重要。李思賢醫師解釋,原因在於黑米含有較多直鏈澱粉,其排列線性且不易被消化酵素分解,消化速度較慢。反之,紫米與糯米主要成分為支鏈澱粉,分解快、吸收快,因此血糖容易快速上升。這也解釋了為何部分人誤以為紫米健康,卻發現血糖控制不佳。 香氣與嚼勁 帶來額外飲
常春月刊 ・ 2 小時前
一半台灣人中鏢!喝酒臉紅恐「1體質」惹禍 大增7癌風險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偶爾小酌紓壓,但若喝酒容易臉紅,可能暗藏健康危機。馬偕醫大國際處與醫學系主辦的「精準醫療健康促進實踐」衛教活動指出,台灣的酒精不耐症高達近50%,酒精早在2007年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第一級致癌物,經常飲酒恐增加罹患消化道癌風險,飲酒後若出現臉紅、頭痛、嘔吐及宿醉等症狀,可能為酒精不耐症的警訊,呼籲民眾盡可能避免飲酒。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小時前
每天慢跑還是胖!女子「早餐戒麵包」 竟瘦下7公斤
減脂不一定要靠嚴格節食或高強度運動,新陳代謝內分泌專科醫師蔡明劼表示,長期維持健康體態的關鍵在於生活中的微調,例如早餐增加蔬菜、改變調味方式,就能逐漸建立健康飲食習慣。
中天新聞網 ・ 10 小時前
泫雅跳舞中倒地!醫嘆「1事」=癌症惡病質:女藝人都危險了
南韓女星泫雅9日在澳門表演時,突在舞台上暈倒,嚇壞全場觀眾,這也使得「泫雅太瘦、太胖」的外貌爭議再度成為焦點。醫師姜冠宇表示,其實該事件也是普遍女藝人的職場健康風險:低能量、血容血糖電解質、女性缺鐵。「若短時間暴瘦,其實就像癌症惡病質的營養剝奪一樣!」民眾應採取恆定飲食,即合理攝取與合理消耗,避免以減重為目標出現極端行為。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癌症轉移砸百萬做質子治療? 醫:9成病人不需要
質子治療雖是癌症治療的重要武器,但腫瘤科醫師廖繼鼎指出,約有9成癌症患者其實不需要這種治療方式。他解釋,質子治療主要用於精準控制局部腫瘤,如腦瘤、眼部腫瘤或兒童癌症,若癌細胞已轉移至全身,質子治療的效果將大打折扣。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長輩吞嚥退化 「喝水常嗆到」也暗藏危機!營養師教3技巧安全喝水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嫊雰報導】你有關注過家中長輩喝水的狀況嗎?蘇哲永營養師分享,李登輝前總統就因喝牛奶嗆咳而送醫,最終由於敗血性休克及多重器官衰竭,而與世長辭,提醒民眾若長輩吞嚥功能退化,清水、牛奶甚至茶都可能成為致命風險,建議應觀察並調整喝水姿勢;當長輩出現異常狀況,務必提高警覺、尋求醫療協助。 前總統案例示警 吞嚥退化引發一連串危機 蘇哲永營養師日前於fb粉絲團指出,李登輝前總統在家中喝牛奶時,因嗆咳被緊急送醫,經檢查發現有吸入性肺炎與心臟衰竭,後續更合併兩側肋膜積水與急性腎損傷。因當時其年事已高、且患有多重慢性病,住院期間反覆感染,最終因敗血性休克及多重器官衰竭離世。「他的故事,用最沉痛的方式,為全台灣的家庭,上了一堂關於『吞嚥退化』的課。」 台灣長輩每10人有1人吞嚥困難 清水「1原因」恐傷肺 「吞嚥困難」並非少數人的問題。根據國健署統計,在台灣65歲以上的社區長者中,每10人就有1人正面臨吞嚥障礙,更有約21.8%的長輩,每週至少發生三次以上的嗆咳。 許多人以為清水、牛奶或茶屬於安全的飲品,蘇哲永營養師指出,對吞嚥功能退化的長輩而言,這些「不稠的液體」反而最危險。由於液體流速
健康醫療網 ・ 1 天前醫院院長咳血、喘不過氣 竟是甲狀腺癌末期!多治療搶命
輕忽結節不管,付出慘痛代價!中部地區1名外科醫師的醫院院長忙於救人,忽略了自身也有甲狀腺結節而未定期追蹤,直到某天突發咳血與呼吸困難,緊急送醫診斷已是惡性度高的低分化甲狀腺癌,腫瘤已嚴重侵犯氣管與喉部神經,經台中一家醫學中心轉介到彰化基督教醫院接受手術與氣管修補重建,還有放射治療,才成功搶回一命,目
自由時報 ・ 1 天前
沒吃也胖、皮膚變差!慢性發炎恐害罹癌 醫推「10類食物」助滅火
若經常感覺疲累、腸胃不適,甚至皮膚粗糙,可能是身體處於慢性發炎狀態。營養醫學專家劉博仁提到,慢性發炎像是「火種」,會慢慢消耗免疫系統,長期下來可能導致心血管問題、肥胖、癌症等。他建議,平時多攝取全穀雜糧、十字花科蔬菜、堅果等10種抗發炎食物,有助於降低全身性慢性發炎。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