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1杯優酪乳穩定血糖、燃燒脂肪!權威醫推薦2種優酪乳
每天一杯發酵乳製品,正悄悄改寫著人體代謝程式碼。台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遺傳優生學科主任張家銘指出,優酪乳不只是幫助排便、減少脹氣,更能從根本調整腸道菌相,影響脂肪燃燒、血糖穩定及體內發炎程度。當我們每天喝下一杯發酵乳,實際上是給了身體一次「調整代謝的機會」,這個看似簡單的習慣背後,隱藏著益生菌、短鏈脂肪酸與次級膽汁酸的複雜作用機制。
益生菌啟動代謝引擎 腸道健康從這杯開始
發酵乳製品的核心價值在於其中的活性益生菌,如乳酸桿菌和雙歧桿菌。張家銘表示,這些益生菌進入腸道後,會開始產生一系列代謝物質,尤其是短鏈脂肪酸(SCFAs)。這些包括乙酸、丙酸和丁酸的小分子,雖不像維生素般立即見效,卻是維持長期代謝健康的關鍵。
看更多:蜂蜜對血糖影響大嗎?糖尿病不能吃?蜂蜜GI值、升糖風險全解析
短鏈脂肪酸在體內發揮多重功能,它們能促進脂肪氧化,減少脂肪囤積;刺激飽足激素(GLP-1、PYY)分泌,幫助控制食慾;降低慢性發炎,強化腸道黏膜與免疫功能;同時改善胰島素敏感性,穩定血糖水平。這意味著每天喝一杯優酪乳,就像是為代謝系統進行一次「重開機」,從內部調整身體機能。
看更多:優格空腹吃好嗎?醫揭1時間好菌存活率最高!優格上面一層水是好物別倒掉
次級膽汁酸 體內隱形代謝調節者
除了短鏈脂肪酸外,張家銘還提到另一組重要的代謝物質:次級膽汁酸(SBAs)。這些物質是由肝臟分泌的膽汁在腸道中經過益生菌轉化而成。次級膽汁酸能啟動兩個關鍵代謝受體:FXR和TGR5,就像體內的「主電源開關」,決定身體是進入「燃脂修復模式」還是「儲存與發炎模式」。
這些代謝受體的作用包括控制脂肪代謝的方向、調節血糖與血脂平衡,以及降低慢性發炎。優酪乳正是通過促進有益菌群生長,間接增加次級膽汁酸的產生,從而開啟更健康的代謝模式。
科學證實 發酵乳製品與體重控制的緊密關聯
張家銘指出,優酪乳對體重控制的積極影響已有科學研究支持。研究顯示,長期攝取優酪乳的人群,脂肪堆積風險較低,血糖與膽固醇控制也更穩定。這是因為益生菌不僅產生短鏈脂肪酸,還促進次級膽汁酸的生成,進一步啟動燃脂、穩定血糖、抗發炎的生理反應鏈。
「換句話說,這杯看起來平凡的優格,其實每天都在幫身體『慢慢變瘦』。」張家銘解釋道。這種效果並非立竿見影,而是通過長期調整腸道環境和代謝機制,逐漸改善整體健康狀態。
看更多:吃優格降「大腸癌風險」研究證實!每周至少2次 營養師建議選這種
選對發酵乳很重要 原味無糖是關鍵
然而,並非所有發酵乳製品都能帶來相同的健康效益。張家銘提醒,市面上許多添加糖分的果味優格或調味優酪乳,往往糖分高而活性菌量不足,反而可能促進體重增加。「建議選擇無糖、原味、標示含活菌的發酵乳,如原味優格或克非爾(kefir)」,張家銘建議,這類產品才能真正為腸道健康帶來益處。若想增添風味,可以加入少量堅果、奇異果、香蕉或蜂蜜,這不僅提升口感,還能為腸道菌提供更多產生短鏈脂肪酸和次級膽汁酸所需的基質。
從小習慣開始 重新認識優酪乳的價值
張家銘強調,我們應該重新認識日常飲用的優格價值。它不僅是早餐的配角,更可能是穩定體重、改善腸道健康、降低發炎反應,甚至改善心情的關鍵因素。張家銘表示,我們無法改變所有壓力、工作和環境因素,但可以從早上那一杯優格開始,餵養正確的腸道菌群,給身體正確的代謝信號。
看更多:沒有鮮奶的話,保久乳、奶粉、優酪乳哪個對孩子最好?營養師答案好意外!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資料來源/張家銘醫師
更多健康2.0報導
這把香菜被驗出10種農藥殘留不合格!先洗再切避免農藥吃下肚
15萬顆問題蛋流向9縣市 食藥署教你分辨家裡的蛋是不是該回收
五十肩好不了?先檢查「甲狀腺」!醫曝:小心全身都在發炎
本文由健康2.0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
其他人也在看


讓尊嚴成為更人性的選項 「左營楠梓漢」薛兆基挺安樂死立法
[Newtalk新聞] 台灣社會長期面對高齡化與長照壓力,近期更因一樁老婦照顧重度身心障礙兒超過半世紀,最終親手結束孩子生命的案件,再度引發全民震撼!高雄市議員參選人,「左營楠梓漢」薛兆基長期關注高齡政策與長照議題,過去就曾公開撰文支持台灣推動安樂死立法。他認為,人們不該只能在痛苦中等待終點;國家也不該讓照護者承擔超越人類極限的重擔,在高齡化潮流中,台灣社會應勇敢面對生命的最後一哩路,把「善終」視為一項權利而非禁忌。 薛兆基表示,這事件不僅讓全國人民深刻看見照護者的絕望,更令許多人重新思考,當醫療已無法帶來生活品質、當照護者在耗盡身心後仍看不到盡頭時,國家是否應提供更人性、更體面的選項?儘管民調顯示,台灣人民對安樂死或協助善終的支持度持續偏高,但立法始終跨不出關鍵一步,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他指出,過去已有許多討論來自法律、倫理、宗教、醫界與政治面的多重牽制。法律界擔憂倘若制度設計不周,可能誤用於脆弱族群,造成難以逆轉的傷害;倫理界質疑人類是否有權決定生命的終點;部分宗教團體堅持生命不可被終結;醫界則對執行者的法律風險與心理負擔存有疑慮;政治人物面對敏感議題,常因害怕遭貼上「鼓勵死亡」的
新頭殼 ・ 1 小時前
國際中毒防治與研究發展研討會 聚焦CBRN災害 (圖)
衛生福利部暨台北榮總毒藥物防治諮詢中心14日舉辦「2025國際中毒防治與研究發展研討會」,聚焦「化學、生物、放射、核能」(CBRN)災害威脅及新興毒物危機。
中央社 ・ 5 小時前
甲狀腺亢進恐引發致命風暴!專家:高碘食物和咖啡應避免
甲狀腺亢進症嚴重可能引發「甲狀腺風暴」,導致高燒、心律不整甚至休克等急重症狀況,這個腺體負責調節全身能量代謝與體溫,一旦分泌過多賀爾蒙,身體代謝速度過快,就會出現心悸、手抖、怕熱、多汗、體重下降但食慾旺盛等症狀。
中天新聞網 ・ 7 小時前
少吃還是胖!壓力大易發福 營養師推「4類食物」:代謝更順暢
壓力大容易讓人發胖!營養師高敏敏提到,當身體長期處於慢性壓力時,會讓人更想吃高熱量的食物,不只使體重增加,也會影響睡眠、情緒與代謝,建議多攝取富含「辣椒素、鎂、色胺酸、Omega-3脂肪酸」的食物,有助於提升腦內啡、多巴胺,使腦袋裡的快樂荷爾蒙變多,代謝也會跟著變順暢。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9 小時前
250萬人福音!研究證實「1蔬菜」有效控血糖:不是苦瓜
台灣糖尿病患人數已超過250萬,營養師楊斯涵表示,動物研究顯示,秋葵萃取物能改善高血糖,被餵以高脂飲食致肥胖型代謝異常的小鼠,在使用秋葵萃取物後,其血糖數值降低,且胰島素阻抗問題獲得改善。人體實驗則顯示,吃秋葵有助於穩定血糖。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45歲女從69kg減到60kg!多吃一餐反而變更瘦,秘訣在於「早上選這4樣食物」
一位45歲女性透過調整早餐習慣,在短時間內從69公斤降到60公斤,成功減掉9公斤。她身高165公分,過去雖有減重意識,但效果不佳。經過分析發現,問題關鍵在於「不吃早餐」。
姊妹淘 ・ 1 天前
血糖都降不下來?原來你吃的「鹹食」比甜食可怕!6大隱藏糖陷阱
你以為不吃甜食就能穩血糖嗎?一位糖尿病患者三年來「滴糖不沾」,血糖卻一直很失控。榮新診所營養師李婉萍深入追問,才發現患者血糖不穩的真正兇手竟然是日常中常吃的「鹹零食」。營養師提醒,許多看似無害的食品,
健康2.0 ・ 1 天前
陳文茜罹癌第4期停止免疫療法 癱地大喊「自行宣告康復」
即時中心/廖予瑄報導資深媒體人陳文茜去(2024)年發文透露罹患黑色素癌第4期,且擴散至多個器官,正透過免疫治療、光子刀等方式治療。今(13)日她在臉書發文「自行宣告康復」,直指自己2個月前已自行決定停止免疫療法,「其他就豁出去了。」
民視 ・ 1 天前
第1型糖友發病早 醫籲將CGM、胰島素幫浦納健保
全台約有1.2萬位第一型糖尿病(T1D)患者,患者多為青春期前階段罹病;醫師表示,由於患者終身需依賴胰島素注射,呼籲政府將連續血糖監測(CGM)與胰島素幫浦等納入健保,提升照護效率與成本效益。今年8歲的偉偉,在3歲時與家人至澎湖旅行時,在搭船後出現上吐下瀉、發燒,甚至昏迷症狀;經緊急送進加護病房後確
自由時報 ・ 1 天前
看懂CGM報告不難!CGM黃金應用公式 醫師解析控糖新方法!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靖安報導】隨著健康意識提升,愈來愈多人更加關注自身血糖狀況,連續血糖監測系統(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CGM)近年也逐漸被更多人所認識與使用。透過 CGM,我們能即時掌握血糖波動與變化,經由觀察日常飲食、運動、作息等行為對血糖的影響,為血糖管理提供更具參考性的數據依據。不過,CGM 報告上常見的專業名詞,對不少使用者來說仍稍嫌陌生。柏羽診所院長陳柏勳醫師 整理以下幾個重要指標,幫助讀者更快看懂 CGM 報告,提升血糖管理的信心。 CGM是什麼?它可以怎麼幫助控糖? CGM 是透過一個微型感測器,持續偵測皮下組織液中的葡萄糖濃度,並藉由發射器將數值即時同步至手機應用程式。CGM 每分鐘連續紀錄血糖變化,全天 24 小時不間斷,連續監測可達 10-14 天。相較傳統指尖血糖量測,CGM 能呈現血糖波動趨勢,若搭配飲食、運動等日誌紀錄,更能協助個人了解行為與血糖變化之間的關聯。 教你看懂幾個CGM報告的重要指標 CGM 的報告有幾個重要指標,今天就用簡單的方式來解釋這幾個重要指標是什麼意思吧! • TIR(Time in Range 目
健康醫療網 ・ 1 天前
做大腸鏡前一定要看!「低渣飲食清單」1圖看懂 這些食物絕對不能碰
最近身邊越來越多人開始安排做大腸鏡,但很多人一聽到要檢查就緊張到不行!其實,只要前幾天執行低渣飲食,整個過程不但順利,還能讓醫師檢查更清楚。營養師高敏敏指出,簡單來說就是少纖維、少殘渣、好消化的飲食,幫助腸道在檢查前徹底清乾淨! ▲全穀雜糧類腸鏡前幾天建議改吃「精緻澱粉」讓腸胃更輕鬆.可以吃:白飯、白麵條、白土司.避免吃:糙米、玉米、燕麥、地瓜等含纖維穀類 ▲豆魚蛋肉類選擇軟嫩、易消化的蛋白質最合適.可以吃:魚肉、瘦肉、水煮蛋、豆腐.避免吃:煎的、炸的、不熟或太韌的肉類▲飲品類檢查前飲品也要注意顏色與成分.可以喝:運動飲料、蜂蜜水、椰子汁等,無渣無色飲品.避免喝:牛奶、優酪乳、乳酪等乳製品 ▲蔬菜類蔬菜不代表都能吃,要選「嫩葉菜」族群.可以吃:菠菜、小黃瓜、香菇.避免吃:竹筍、菜梗、芹菜等粗纖維蔬菜▲水果類果肉軟、水分多的水果比較適合.可以吃:木瓜、哈密瓜、荔枝、西瓜.避免吃:黑棗、芭樂、百香果、柿子等高纖水果▲烹調方式.建議:水煮、汆燙、蒸煮、清炒.避免:煎、烤、炸 高敏敏提醒,放進嘴裡需要「咬很多下」的食物,通常都不適合!記得「少渣、軟質、清淡」是原則,吃平常的五到七分飽即可。此外
常春月刊 ・ 15 小時前
維生素B群需要每天吃嗎? 飯前還是飯後效果較好?
你的家裡是不是也常準備各種保健品? 其中B群相信是大家很熟悉的維他命補給品,但你知道該怎麼正確的服用B群、發揮最好的效果嗎?
Yahoo特別企劃 ・ 1 天前

年僅30歲也中風!醫:把握4.5小時「黃金救腦期」
一名年僅30歲的男性出現單側肢體無力與口齒不清症狀,所幸家人機警將他送醫,在發病後3小時內完成靜脈血栓溶解劑治療。陳美音醫師提醒,秋冬季節血管容易因收縮導致血壓升高,引發腦中風。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花慈醫護專注眼前 製作60周年福慧紅包
歲末將至,慈濟60年的福慧紅包持續製作中,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也帶領院內主管同仁一起參與,大家專注摺紙、黏貼,用心在每一個細節,期待將心中的祝福,透過福慧紅包,傳遞到更多角落,溫暖每一位收到的...
大愛電視 ・ 5 小時前
呂允開唱師兄盧廣仲低調力挺!寵粉揪歌迷同台熱跳全場嗨翻
新人呂允推出首張專輯《別著急》獲好評,近日一連在台北Legacy舉辦3場演唱會,門票全數完售,被封「新生代Live人氣王」,他14日進行第2場演出,獻唱多首好歌。師兄盧廣仲昨低調坐在台下支持,呂允事前得知師兄特地到場替他加油,十分感謝師兄力挺。
中時新聞網 ・ 3 小時前
靜思書軒名家講座 藝術體現療癒疾病
靜思書軒松隆店近期推出的講座,就請來了台灣醫界有「風溼大師」之稱的北榮前院長「張德明」,這位風溼病醫界大老,用一幅幅名畫,剖析醫學與藝術之間的巧妙關聯性。台下觀眾跟著說明,一步步走進色彩學及藝術家...
大愛電視 ・ 18 小時前謝坤達等人遭起訴求刑2年8月 檢:背離社會期待
(中央社記者曹亞沿新北14日電)新北地檢署偵辦藝人閃兵案,第2波起訴12人,主嫌陳志明求刑6年,修杰楷、謝坤達等5藝人求刑2年8月。檢方表示,5藝人對青年世代具相當影響力卻蓄意逃兵,背離社會期待。
中央社 ・ 6 小時前
每天慢跑還是胖!女子「早餐戒麵包」 竟瘦下7公斤
減脂不一定要靠嚴格節食或高強度運動,新陳代謝內分泌專科醫師蔡明劼表示,長期維持健康體態的關鍵在於生活中的微調,例如早餐增加蔬菜、改變調味方式,就能逐漸建立健康飲食習慣。
中天新聞網 ・ 2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