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節食當心腸道壞菌暴增! 營養師:熱量攝取不要低於「這數字」
減重7分靠飲食、3分靠運動,很多人選擇少吃來減重。新研究指出,靠降低熱量來減重,可能導致腸道菌相失衡、讓一種連醫生都頭痛的壞菌激增。
每個人的腸道有億萬隻腸道菌,且每個人都不同,高、矮、胖、瘦都有不同的菌相,那麼卡路里對於腸道菌有何影響?一篇刊登於《自然(Nature)》的研究給了答案。
低熱量減重 腸道功能衰退
歐洲最大的教學醫院之一、德國柏林夏特里醫院的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斯普蘭格(Joachim Spranger)和美國加州大學的團隊研究了80名更年期後、體重介於輕微過泡到嚴重過胖之間的女性,隨機分成2組,一組每天只吃800卡、為期16週,另外一組則是維持他們現有的體重。同時,在實驗前後都採集糞便樣本分析腸道菌相。
結果顯示,節食組的人腸道菌的數量減少、組成和代謝能力都改變了,「因為環境改變了,腸道菌為了吃到更多養分而調整自己的代謝能力,而且懂得儲存養分、不被人體運用,」研究成員之一的施瓦岑柏格醫師(Reiner Jumpertz von Schwartzenberg)說。
接著,研究人員把糞便樣本植入腸道菌已被淨空的老鼠中,結果被植入節食後糞便的老鼠,身體質量(BMI)少了10%,未節食組的糞便則沒有影響,「由此可知,腸道菌扮演了養分吸收的角色,」斯普蘭格說。
腸道好菌變少 麻煩的細菌卻大增
研究團隊細部分析糞便樣本的菌相,發現一種細菌大幅增加:困難梭菌(Clostridioides difficile),這是一種存在腸道的細菌,但長期使用抗生素的人,這種細菌會激增,造成腸道發炎、腹瀉、發燒甚至偽膜性結腸炎。原本腸道菌會互相牽制,因此困難梭菌的數量不會造成疾病,而某些外力下,例如抗生素或節食,導致其他細菌數量減少,就讓困難梭菌大幅增生。
「困難梭菌分泌毒素讓腸道發炎,加上菌相改變、腸道吸收營養的功能降低,因此人會變瘦。雖然研究對象沒有因為困難梭菌而感到不適,實際上卻存有潛在風險,這也是我們下一步要做的研究,」斯普蘭格說。
針對這個研究,減重醫師、敦仁診所院長蕭敦仁認為,該研究使用的是低熱量的飲食配方,不確定當中所含的營養元素,且和一般人飲食方式相差甚遠,「如果是一組2,400卡、一組1,200卡,飲食內容、比例一樣,只是量變少,這樣的研究可能更有趣,因為目前這還是未知數。」
不過蕭敦仁指出,這篇研究有價值的地方在於,改變飲食內容就會改變腸道菌相,「腸道菌很敏感,熱量、飲食內容,甚至胃食道逆流病人會吃氫離子幫浦阻斷劑(PPI),因為胃酸減少進而改變腸道酸鹼值,就會改變菌相。」
腸道菌不只影響體重 和健康更有絕對關係
胖、瘦對於腸道菌組成的影響,近年來研究很多,功能醫學營養師呂美寶指出,這項研究暗示了,腸道菌的組成可能決定了體重。她表示,腸道菌中以厚壁菌門和擬桿菌門最多、約佔80%,前者會幫助身體吸收熱量;後者會把纖維分解成有益人體和腸道健康的短鏈脂肪酸。
有研究分析胖子和瘦子的腸道菌組成,發現胖子腸道的厚壁菌門數量是絕對多數,瘦子則是擬桿菌門的細菌較多,而厚壁菌門會導致身體發炎、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因此不管是肥胖或是這個研究,腸道菌相不僅會影響體重變化,還跟人體健康有絕對關係,」呂美寶說。
瘦身還是要維持熱量供給 不要低於1200卡
從研究得知,極低熱量飲食會造成腸道菌代謝功能改變,會搶食能量和營養,且會儲存起來,並改變菌相,壞菌激增。因此呂美寶認為,減重降低讓量攝取,不要低於1,200卡,且要多吃蔬果、全穀雜糧,少吃精緻糖分,「腸道壞菌愛吃精緻糖分,而多吃蔬果就能幫助擬桿菌門的細菌生長。」
她也指出,國外有些168節食的計劃中,除了日常生活中的飲食時間控制,每週還會選週末2天熱量只攝取600卡,「偶爾熱量低於1,200卡沒關係,重點是不要長期低於1,200卡,長久如此又不注意營養比例分配和攝取,屆時不只體重,更會嚴重影響身體健康。」
延伸閱讀:
豪門之女、哈佛畢業的她卻不快樂!楊元寧花10多年學習不完美,靠藝術創作走出低谷
其他人也在看

美要台灣投資最高5500億美元?卓榮泰發聲喊「台灣模式」卻沒說金額
針對美媒爆料台美談判關稅,美方要求台灣投資「介於韓國3500億美元與日本5500億美元間」,引發爭議。對此,行政院長卓榮泰今受訪表示,台灣在談判的架構一直是以政府所提出的「台灣模式」來作為談判的基礎。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遭問是否籲川普放棄對BBC提告 英相僅強調須導正錯誤
(中央社倫敦12日綜合外電報導)英國首相施凱爾(Keir Starmer)今天拒絕說明是否會敦促美國總統川普放棄對英國廣播公司(BBC)提告,求償10億美元。川普主張,BBC誤導性剪輯他於2020年總統大選失利後發表的演說影像。
中央社 ・ 1 天前
失智還是憂鬱?退休、喪偶都是高風險,醫師教辨別3警訊+1表快速測
台灣65歲以上族群自殺率長年居高不下,專家提醒,長輩的情緒變化往往藏在睡眠、食慾與身體疼痛中。如何早期辨識? 「醫師,我爸爸最近怪怪的,什麼都不想做、脾氣也變得很差,該不會是老年痴呆吧?」台大醫院雲林分院精神醫學部主任黃偉烈聽過太多這樣的故事,家屬口中的「怪」,往往是憂鬱症的開始。 「高齡憂鬱最容易被誤會,」黃偉烈說,許多長輩出現情緒低落、疲倦、睡不好,卻不會說「我心情不好」,反而表現出吃不下、全身無力、常頭暈等不適症狀,一次次跑醫院、做檢查,卻查不出明確原因,這可能不是老化,而是高齡憂鬱。 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副研究員級醫師吳其炘的調查,台灣憂鬱症的就醫率僅27%,遠低於高收入國家(47%或更高),未就醫的原因可能是不了解憂鬱症而延誤治療,也可能就醫不方便,或是因為精神疾病被污名化而不願意就醫等。值得注意的是,在高齡族群中經診斷並接受治療的比例恐更低,這些被忽略的個案,往往就在家中逐漸陷入憂鬱泥沼中。 別誤會是失智!長輩變笨、變遲鈍,其實是憂鬱的警訊 高齡長者常有慢性病、喪偶、退休等生活變化,都是憂鬱的高風險時期。黃偉烈指出,老年期憂鬱常見於「3L族群」:Loss(失去)、Lonely
康健雜誌 ・ 1 天前
影》美要台投資3500-5500億美元? 卓榮泰:未經證實的訊息
台美關稅談判持續進行中,有關美國媒體Politico最新引述知情人士爆料指出,美方要求台灣投資「介於韓國3500億美元與日本5500億美元間」;對此,行政院長卓榮泰下午回應,現在有一些外界訊息未經任何證實,但是都不會影響雙方正在進行的談判內容跟進度。
中時新聞網 ・ 1 天前要求BBC撤下惡意剪輯影片、公開道歉 川普:我有義務提告
英國廣播公司(BBC)近日爆出內容製作爭議,包括移花接木美國總統川普2021年1月6日演說,促使總裁戴維(Tim Davie)與新聞部執行長圖內斯(Deborah Turness)雙雙下台。不僅如此,川普已透過律師函要求撤下影片並公開致歉,否則將發起鉅額損害賠償訴訟。川普11日談及此事,稱自己有義務
自由時報 ・ 1 天前
普發現金,孩子也有! 爸媽快學這6招培養金融素養
金錢教育不能等!尤其在普發現金一萬元的時刻,是爸媽引導孩子「錢從哪裡來、該怎麼用」的好機會。研究指出,孩子的金錢概念會隨年齡逐步發展,從三歲的「拿了就走」到九歲的「懂得預算規劃」,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教學重點。本文整理6大關鍵期與實用遊戲,幫助爸媽輕鬆養出有金融素養的孩子。
信誼好好育兒 ・ 1 天前
以為喝微糖就安全?5個年輕人就有1人糖尿病,專家警告:減糖是國安級預防
40歲以下族群糖尿病發生率5年間激增25%,不再是中高齡的專屬疾病。專家警告,年輕化恐帶來更長期的併發症風險,呼籲政府比照國際,針對高糖飲料課稅、強制標示警語或限制廣告,防堵糖尿病持續年輕化。 提到糖尿病,多數人直覺認為,它是中老年常見的代謝疾病,但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最新發表的《台灣糖尿病年鑑》已推翻這個印象。 這份年鑑以健保資料與全國數據分析發現,台灣糖尿病人口已突破256萬人,除了呈現高齡化,也出現明顯「年輕化」趨勢。20~39歲的青壯年族群,糖尿病發生率在2016~2020年間,從15.4%升至19.2%,增幅約25%。 換言之,每5位年輕人,就可能有1人罹患糖尿病。至於推升年輕族群罹病的主因,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歐弘毅表示,與高糖高熱量飲食、外食頻繁、與運動不足等不良生活習慣有關。 更值得警惕的是,罹病時愈年輕,病程就拉得愈長,視網膜病變、腎病變與心血管疾病等併發症也可能更早出現,不僅重擊生活品質,也是國家醫療資源的長期負擔。 《台灣糖尿病年鑑》召集人、國衛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執行長許志成補充,糖尿病患者罹患冠狀動脈疾病、中風與心衰竭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2~
康健雜誌 ・ 1 天前
陳文茜罹癌第4期停止免疫療法 癱地大喊「自行宣告康復」
即時中心/廖予瑄報導資深媒體人陳文茜去(2024)年發文透露罹患黑色素癌第4期,且擴散至多個器官,正透過免疫治療、光子刀等方式治療。今(13)日她在臉書發文「自行宣告康復」,直指自己2個月前已自行決定停止免疫療法,「其他就豁出去了。」
民視 ・ 1 天前
少吃還是胖!壓力大易發福 營養師推「4類食物」:代謝更順暢
壓力大容易讓人發胖!營養師高敏敏提到,當身體長期處於慢性壓力時,會讓人更想吃高熱量的食物,不只使體重增加,也會影響睡眠、情緒與代謝,建議多攝取富含「辣椒素、鎂、色胺酸、Omega-3脂肪酸」的食物,有助於提升腦內啡、多巴胺,使腦袋裡的快樂荷爾蒙變多,代謝也會跟著變順暢。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3 小時前
血糖都降不下來?原來你吃的「鹹食」比甜食可怕!6大隱藏糖陷阱
你以為不吃甜食就能穩血糖嗎?一位糖尿病患者三年來「滴糖不沾」,血糖卻一直很失控。榮新診所營養師李婉萍深入追問,才發現患者血糖不穩的真正兇手竟然是日常中常吃的「鹹零食」。營養師提醒,許多看似無害的食品,
健康2.0 ・ 1 天前
250萬人福音!研究證實「1蔬菜」有效控血糖:不是苦瓜
台灣糖尿病患人數已超過250萬,營養師楊斯涵表示,動物研究顯示,秋葵萃取物能改善高血糖,被餵以高脂飲食致肥胖型代謝異常的小鼠,在使用秋葵萃取物後,其血糖數值降低,且胰島素阻抗問題獲得改善。人體實驗則顯示,吃秋葵有助於穩定血糖。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每天1杯優酪乳穩定血糖、燃燒脂肪!權威醫推薦2種優酪乳
每天一杯發酵乳製品,正悄悄改寫著人體代謝程式碼。台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遺傳優生學科主任張家銘指出,優酪乳不只是幫助排便、減少脹氣,更能從根本調整腸道菌相,影響脂肪燃燒、血糖穩定及體內發炎程度。當我們
健康2.0 ・ 11 小時前
做大腸鏡前一定要看!「低渣飲食清單」1圖看懂 這些食物絕對不能碰
最近身邊越來越多人開始安排做大腸鏡,但很多人一聽到要檢查就緊張到不行!其實,只要前幾天執行低渣飲食,整個過程不但順利,還能讓醫師檢查更清楚。營養師高敏敏指出,簡單來說就是少纖維、少殘渣、好消化的飲食,幫助腸道在檢查前徹底清乾淨! ▲全穀雜糧類腸鏡前幾天建議改吃「精緻澱粉」讓腸胃更輕鬆.可以吃:白飯、白麵條、白土司.避免吃:糙米、玉米、燕麥、地瓜等含纖維穀類 ▲豆魚蛋肉類選擇軟嫩、易消化的蛋白質最合適.可以吃:魚肉、瘦肉、水煮蛋、豆腐.避免吃:煎的、炸的、不熟或太韌的肉類▲飲品類檢查前飲品也要注意顏色與成分.可以喝:運動飲料、蜂蜜水、椰子汁等,無渣無色飲品.避免喝:牛奶、優酪乳、乳酪等乳製品 ▲蔬菜類蔬菜不代表都能吃,要選「嫩葉菜」族群.可以吃:菠菜、小黃瓜、香菇.避免吃:竹筍、菜梗、芹菜等粗纖維蔬菜▲水果類果肉軟、水分多的水果比較適合.可以吃:木瓜、哈密瓜、荔枝、西瓜.避免吃:黑棗、芭樂、百香果、柿子等高纖水果▲烹調方式.建議:水煮、汆燙、蒸煮、清炒.避免:煎、烤、炸 高敏敏提醒,放進嘴裡需要「咬很多下」的食物,通常都不適合!記得「少渣、軟質、清淡」是原則,吃平常的五到七分飽即可。此外
常春月刊 ・ 9 小時前
這件事比吃炸雞老得更快!抗老每天只做4件事 打造身體防鏽力
許多人一聽到「抗氧化」就想到保健食品,但醫師提醒,真正的抗氧化從來不只是吃對東西,而是從生活習慣開始改變。如何預防身體提早生鏽?以下醫師教你真正抗氧化保養。 在保健意識日益高漲的今日,「抗氧化」
健康2.0 ・ 11 小時前
他「做2事」治好脂肪肝、高血糖!還甩肉6公斤、降體脂肪
胰臟癌向來被稱為「癌王」,死亡率極高。醫師林相宏表示,一名50歲男子健檢時發現胰臟長出0.5公分的腫瘤,讓他決心改變生活方式,不再熬夜,並規律運動,之後回診時體重減少6公斤,體脂肪減少8%,脂肪肝和糖尿病前期等都好了。男子更直呼,「現在是我人生最快樂的時候。」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7 小時前
坣娜肺腺癌奪命!譚敦慈:魚這樣吃恐成最毒習慣 7症狀像感冒卻奪命
以〈奢求〉等歌曲深植人心的59歲情歌女神坣娜,驚傳於10/14病逝。外界一度猜測是紅斑性狼瘡或胰臟癌奪命,但她摯愛的猶太裔富商老公薛智偉今(31)日悲痛證實,坣娜是因「肺腺癌」病逝。他透露,4年多前坣
健康2.0 ・ 4 天前
吃到毒蛋怎麼辦?營養師教4招安心排毒 5至7天可排出體內
毒蛋風波再起,許多民眾看到雞蛋檢出農藥「芬普尼」(Fipronil)殘留便慌了手腳,除了趕快檢查家中雞蛋外,也擔心如果已經將毒蛋吃下肚了該怎麼辦。近日,熊抱營養師珮淳在臉書粉絲專頁發文表示,不需要過度恐慌,芬普尼可以在5至7天內透過尿液與糞便排出體內。
鏡週刊Mirror Media ・ 1 天前
柿子怎麼吃更健康?專家揭柿子三大「隱藏功能」
生活中心/尤乃妍報導11月後秋意漸濃,柿子除了是秋天盛產的水果之外,對身體也有許多好處。營養師薛曉晶在臉書發文分享,許多人以為柿子甜度高會導致血糖飆升,但其實柿子經過多項研究證實,不只能幫助人體抗氧化、對抗慢性發炎,更能穩定血糖並精準調節血脂。對於糖尿病、高血糖、代謝症候群來說,是秋冬「護心、護肝、抗發炎」的黃金選擇!
民視健康長照網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