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失明風險高!5 大警訊教你及早發現視網膜病變
每年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旨在提醒民眾關注血糖管理、均衡飲食與健康生活。然而,除了控制血糖外,醫界也發現,糖尿病對視力的影響往往被忽略,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正悄悄成為成人健康的重要隱形威脅。
根據2019至2023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國內20歲以上成人糖尿病盛行率高達12.8%,也就是說,約每8人中就有1人罹患糖尿病;其中約三成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視網膜病變,意味著許多患者可能已處於失明的風險中而不自知。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早期多無症狀
眼科醫師陳怡豪指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早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患者常在視力開始模糊或察覺視野有異常時才前往就醫,往往錯過了治療的黃金期。糖尿病會影響全身血管,尤其是眼底微血管受損最為明顯。
因為長期高血糖會導致視網膜微血管壁受損,血液供應不足,進而刺激眼內生長新的不成熟血管,這些血管容易滲漏液體或破裂出血,並形成纖維組織,最終可能造成不可逆的視網膜病變,甚至永久性失明。如果患者又同時合併有高血壓、高血脂或腎臟疾病等性病,視網膜病變的進展速度會更快。
5大視網膜病變警訊
陳怡豪醫師提醒,糖尿病患者應留意以下「5大視網膜病變警訊」:
1.視力模糊或看東西變得不清楚
2.看到的顏色較暗、較淡
3.眼前出現飛蚊、黑影或蜘蛛網狀陰影
4.夜間視力變差、怕黑,開車或走路時特別吃力
5.視野扭曲、變形或出現暗影
這些症狀往往會被患者誤以為是眼睛疲勞、度數增加或是老花眼所導致,而忽略了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警訊,因此,一旦出現上述任何一種情況,應該要立即安排眼科檢查,以免延誤治療的黃金時機。
每年一次完整眼科檢查是關鍵
陳怡豪醫師強調,糖尿病患者及高風險族群要預防視網膜病變,最重要的措施就是定期接受完整眼科檢查,完整的眼科檢查應如下:
*眼底鏡檢查或視網膜攝影:可清楚觀察視網膜血管狀況,判斷是否有滲漏、出血或新生血管形成。
*光學同調斷層掃描(OCT):可進一步觀察視網膜層厚度與結構,對早期微小病變更敏感。
*螢光血管攝影(必要時):檢查血管滲漏及微血管阻塞情況,評估病變進展速度。
陳怡豪醫師建議,糖尿病患者至少每年應該接受一次完整的眼科檢查;若血糖控制不佳,或合併高血壓、高血脂、腎臟病等高風險因素,檢查間隔可在醫師評估下縮短至6至9個月,以確保及早發現病變,才能盡快治療。
血糖控制與生活方式管理不可忽視
陳怡豪醫師強調,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發展與長期高血糖密切相關,因此,維持穩定血糖是預防視網膜病變的重要基礎,同時也建議患者應注意以下生活管理:
1.血糖管理:定期監測血糖,並按照醫師指示使用口服降糖藥或胰島素,以便保持血糖穩定。
2.飲食控制:少攝取高糖、高熱量的食物,多選擇低升糖指數(GI)的碳水化合物,均衡蛋白質與健康脂肪的攝取。
3.規律運動:每週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游泳或騎車,有助於改善血糖控制與心血管健康。
4.控制血壓與血脂:血壓和血脂過高會加速微血管損傷,患者應定期測量,並遵從醫師建議用藥。
5.戒菸限酒:吸菸與過量飲酒會增加血管損傷與併發症風險,糖尿病患者應避免。
眼科與內科聯合管理更有效
陳怡豪醫師指出,患者在治療眼疾的同時,內科醫師會協助控制血糖、血壓與血脂,降低併發症與手術風險,並確保術後恢復順利。陳怡豪醫師表示:「我們關心的不只是眼睛,更希望陪伴患者長期管理糖尿病,維持良好生活品質。」
此外,定期追蹤不僅有助於早期發現視網膜病變,也可及早發現其他糖尿病併發症,如腎臟病、神經病變與心血管疾病,降低整體健康風險。
守護視力,從定期檢查與生活管理開始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一個潛伏性高、初期無症狀的健康威脅。即便血糖控制良好,長期糖化壓力仍可能對眼睛造成慢性傷害。透過每年一次完整眼科檢查、規律血糖管理、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及控制血壓血脂,患者能大幅降低視力惡化風險。
陳怡豪醫師呼籲,糖尿病患者與高風險族群切勿等到視力模糊才就醫,「定期追蹤、早期治療」才是守護清晰視界、維持生活品質的關鍵。守護視力,從日常健康管理開始,才能在糖尿病挑戰下依然看見美好世界。
(記者李政純,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近視超過500度的人注意囉!這幾種不可逆併發症恐上身,來聽眼科醫師怎麼說
.血糖、血壓控制不佳小心誘發眼中風! 醫揭「2大跡象」:耽誤黃金期恐失明
其他人也在看

男同海外代孕 國健署長:孕母人權與自主很重要
(中央社記者沈佩瑤台北14日電)近日接連2對男同志因海外代孕,引發議論。衛福部國健署長沈靜芬今天表示,這次人工生殖法修法重點在於「女性自主權」,爭議事件她不評論,但孕母本身人權及自主也很重要。
中央社 ・ 18 小時前芬普尼汙染蛋延燒 毒物專家:多喝水可以加速代謝
芬普尼汙染蛋爭議續燒,昨再公布11日抽檢的蛋品同樣驗出芬普尼代謝物超標0.045ppm殘留。台北榮總臨床毒物及職業醫學部...
聯合新聞網 ・ 18 小時前
國健署長回應男同代孕爭議 (圖)
近日男同志海外代孕案例在網路掀起熱議,國健署長沈靜芬(圖)14日強調,這次人工生殖法修法重點在於「女性自主權」,爭議事件她不評論,但孕母本身人權跟自主也很重要。
中央社 ・ 18 小時前

演場會留票引爆追星族怒火 陳世凱回應
[NOWnews今日新聞]交通部長陳世凱昨(13)日提及,明年將與演唱會活動合作,保留部分門票給旅行社招攬國際旅客來台。不過歌迷對此相當不滿,認為門票已經難搶。對此,陳世凱今(14)日發文強調,目前觀...
今日新聞NOWNEWS ・ 14 小時前川普將出席2026世界經濟論壇 白宮官員證實
(中央社華盛頓13日綜合外電報導)白宮官員今天表示,美國總統川普將出席明年在瑞士達沃斯(Davos)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年會。
中央社 ・ 16 小時前
快感冒了試這招!小S推哈佛醫師養生祕招「打噴嚏」就能排寒氣
最近在社群平台上,一段藝人小S(徐熙娣)分享「排寒氣養生法」的節目片段掀起熱烈討論。影片中,她提到自己親身嘗試過一個看似古怪卻又簡單的方法──透過主動引發打噴嚏...
早安健康 ・ 17 小時前室內裝修眉角多 新北工務局推闖關遊戲介紹法規還可抽藍牙耳機
住宅室內裝修涉及建築安全、消防、防水結構等問題,攸關公共安全與法規,民眾易因不熟悉流程或誤解法規而違規裝修,對此,新北市府工務局長馮兆麟說,工務局推出互動式宣導遊戲「師傅,我要室內裝修」,透過情境模擬,將艱澀法規轉化為淺顯易懂的闖關答題,更容易了解法規、理解不同樓層與建物類型所需的法定程序,即起至1
自由時報 ・ 17 小時前
馬來西亞視帝搏命《解碼》 謝佳見危險戲親自上陣拒用替身
娛樂中心/洪雨汝報導台灣、馬來西亞合作的愛情懸疑犯罪電影《解碼 Ten Chances》將於 11月21日全台正式上檔,並於 12月4日於馬來西亞接力上映,男主角謝佳見劇中有不少危險場面,但他都堅持不用替身,親自上陣,他坦言:「當下確實會害怕,但一想到觀眾的眼睛,就覺得一定要自己來,真實的情緒是替身無法複製的。」
民視 ・ 15 小時前
料理時割傷?長輩壓瘡不癒?醫師提醒:錯誤處理反而更嚴重!ft羅世倫醫師(國泰綜合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
生活中難免碰上大小傷口──不論是料理時不小心被刀割傷,還是長輩長期臥床產生壓瘡,若處理不當,小傷也可能變成大問題!究竟傷口該怎麼分類?哪些需要立即就醫?為何有些傷口拖了好久都不見好?今天特別邀請國泰綜合醫院燒燙傷病房主任羅世倫醫師來解答,教你從急性到慢性傷口的正確照護方式,避免錯誤觀念延誤治療,讓「癒合」真正發生。 (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延伸閱讀: .了解你的傷口:醫師教你如何選擇合適敷料 .傷口照顧有學問 搞錯方式恐讓小傷變大病
常春月刊 ・ 13 小時前代謝症候群是警訊 穩糖5招逆轉
根據國民健康署「2019-2023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資料顯示,台灣20歲以上國人高血糖盛行率為12.8%,顯示血糖健康已成為全民應關注的重要議題。適逢世界糖尿病日,國民健康署呼籲糖尿病前期個案透過定期檢查、血糖監測、均衡飲食、規律運動、積極管理代謝症候群,降低發展為糖尿病的風險。國際糖尿病聯盟(IDF)將每年十一月十四日訂為「世界糖尿病日」,以喚起全球對糖尿病防治與健康促進的重視。二○二四至二○二六年全球世界糖尿病日的主題為「糖尿病與福祉(Diabetesandwell-being)」,強調糖尿病前期個案自我健康管理對生活的重要性。為降低代謝症候群病人發展為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風險,國民健康署自一一一年七月推動「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截至一一四年九月底,已收案管理約四十六 ...
台灣新生報 ・ 1 天前
8旬母悶殺腦癱兒震撼社會 石崇良沉痛:行為應被譴責但情感不捨
北市1名8旬老母獨力照顧腦癱兒超過半世紀、最終在沉重照顧壓力下悶殺親生兒的悲劇震撼社會,法院近日以高齡照顧困境等因素輕判2年6月,並建請總統特赦;總統府則強調尊重司法權、待程序完成後再議。對此,昨日表態支持總統特赦的衛福部長石崇良,今(14日)受訪時語帶沉重表示,這是一個「很令人遺憾的案子」,但他重
自由時報 ・ 15 小時前
駁「住新店」謠言!張善政稱當然爭取連任 談王義川:我嚇得戰戰競競
國民桃園市長張善政今(14)日赴議會備詢,被問到明年是否爭取連任?他回應:「當然要啊。」另外針對網路上有聲音質疑住在新北市新店區,張善政澄清大多時間住在桃園市長官邸。至於被問到怕不怕近日動作頻頻的民進立委王義川真的來選桃園市長?張善政幽默回:「我嚇得戰戰兢兢。」
中天新聞網 ・ 12 小時前
久坐族快動起來!每天少坐30分鐘 就能讓身體代謝「回春」
現代人生活久坐時間長,許多人明明知道多運動有益健康,但要落實卻是難上加難。芬蘭最新研究發現,每天只要少坐30分鐘,就能改善身體使用脂肪與碳水化合物的能力,對代謝帶來正面影響,對缺乏運動、心血管疾病與第二型糖尿病風險較高的族群尤其有益。久坐增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風險 專家解釋何謂「代謝靈活性」!芬蘭圖爾庫大學發布新聞稿說明,久坐加上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容易造成能量的攝取超過消耗量,進而提高心血管疾病與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生活習慣也會影響身體在不同情境下將脂肪或碳水化合物轉換成能量的能力,這種能力稱為「代謝靈活性(metabolic flexibility)」。圖爾庫大學博士後研究員Taru Garthwaite解釋,健康的身體在休息時會燃燒更多脂肪,飯後或進行高強度運動時,主要的能量來源會轉向碳水化合物。如果代謝靈活性變差,血糖與血脂可能升高,多餘的脂肪與糖分不再被用於能量生產,而是被儲存起來。研究揭久坐減少至少半小時 代謝能力觀察到有改善這項研究由圖爾庫正子掃描中心(Turku PET Center)與芬蘭健康促進研究所共同進行,研究對象為64位經常久坐、有心血管疾病與第二型糖尿病風險因子
常春月刊 ・ 22 小時前
聽「股利新招」健保可收480億 石崇良眼都亮了:晚上好睡了!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衛福部長石崇良日前拋出要改革健保「補充保費」收取公式,大刀砍向存股族、定存族以及房東們,引發480萬人反彈,政策緊急喊卡,但面臨明年健保財務缺口將高達千億元,仍吐心聲「讓我睡不著」。國民立委賴士葆今(13)日質詢時建議,只需拿掉現行補充保費1000萬的課徵上限,得罪有錢人,就有480億入袋,追問石崇良敢不敢?石崇良...
匯流新聞網 ・ 1 天前
陳文茜罹癌第4期停止免疫療法 癱地大喊「自行宣告康復」
即時中心/廖予瑄報導資深媒體人陳文茜去(2024)年發文透露罹患黑色素癌第4期,且擴散至多個器官,正透過免疫治療、光子刀等方式治療。今(13)日她在臉書發文「自行宣告康復」,直指自己2個月前已自行決定停止免疫療法,「其他就豁出去了。」
民視 ・ 1 天前
他「做2事」治好脂肪肝、高血糖!還甩肉6公斤、降體脂肪
胰臟癌向來被稱為「癌王」,死亡率極高。醫師林相宏表示,一名50歲男子健檢時發現胰臟長出0.5公分的腫瘤,讓他決心改變生活方式,不再熬夜,並規律運動,之後回診時體重減少6公斤,體脂肪減少8%,脂肪肝和糖尿病前期等都好了。男子更直呼,「現在是我人生最快樂的時候。」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9 小時前
陳文茜停止免疫療法 攤地喊「我自行宣告康復!」友痛哭
資深媒體人陳文茜去年底確診罹患黑色素腫瘤,歷經多月治療後,她今(13)日在臉書發表《自行宣告康復》一文,以幽默卻堅定的筆調,寫下自己面對疾病的心境轉折。她表示,兩個月前已自行決定停止免疫療法,並笑說「自行宣告和癌細胞說再見」。
中時新聞網 ・ 1 天前
走路姿勢錯害全身!醫示警:步態變慢恐是「這疾病」前兆 勿輕忽!
近年的研究發現,步態不穩或步速變慢,不僅是肌力退化的表現,也可能是失智症的早期警訊。大型追蹤研究顯示,步速減慢、步伐變得不規律,與日後失智風險上升有關。特別是在「邊走路邊做事」的情況,如一邊走一邊聊天或心算時,如果容易出現步態混亂或明顯變慢,代表大腦在處理雙重任務時負荷變大,可能反映額葉或是基底核功能的提早衰退。
TVBS新聞網 ・ 7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