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移性大腸癌根治新攻略:醫師解析一線至四線用藥選擇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文章授權刊登/癌症希望基金會
轉移性大腸直腸癌不是無藥可醫!治療前先做RAS、BRAF、MSI-H基因檢測,可針對病情選用合適的標靶或化療藥物。前兩線治療是關鍵時期,若用藥策略正確,能讓腫瘤縮小、病情穩定,延長壽命並提升生活品質。
大腸直腸癌是國人常見的癌症之一,發生率高居第二。早期發現的病人,可以透過手術直接切除腫瘤;但如果癌細胞已經擴散,就不再是局部作戰,而是進入全身性抗戰。晚期的轉移性大腸癌,在前兩線治療階段就要把能用的藥物全部用上,這是作戰火力最強的時刻,不只能有效控制病情,還有機會讓腫瘤縮小,進一步開刀,爭取根治機會。
臺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梁逸歆指出,大腸直腸癌最容易轉移到肝臟、肺臟、淋巴結,少數則轉移至腹膜、腎上腺、骨頭、腦部,第一線、第二線是治療的關鍵期,而現在已進入精準醫療時代,治療前要先做基因檢測,擬定作戰策略。
前二線治療前必檢三大基因,RAS基因占九成
前兩線治療一定要先檢測三個基因,即是:RAS、BRAF及MSI-H。其中RAS最常見,約略有一半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是屬於沒有突變的「野生型」,一半是基因突變型。另外兩種的BRAF基因突變有針對BRAF標靶藥物可治療,MSI-H基因突變可以做免疫療法。
RAS野生型與突變型病人,治療用藥組合不同
人數最多的RAS基因,可分為野生型及基因突變型,第一及第二線的用藥方式不同。
RAS野生型有二種標靶藥物,抗上皮生長因子標靶藥物以及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第一線通常會合併二種化學治療的組合,因此標準的第一線治療就是選擇一種標靶藥物合併雙化學治療的組合,若是出現抗藥性進入第二線,則交換至另一種標靶藥物以及另一種化學治療藥物的合併治療。
RAS基因突變型僅能用一種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第一線可以合併二種化療藥物,沒有療效後的第二線用藥也就是換成另外一種化學治療組合,標靶藥物則維持是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但健保不給付)。
一、二線治療最大差異曝光:化療藥物更換是關鍵
不論野生型還是基因突變型,第一線治療出現抗藥性,馬上接續第二線藥物。梁逸歆醫師指出,一線與二線治療最大的不同是要更換化療藥物,目前有三種化療藥物,每次會使用兩種化學治療藥物的組合,進入二線時都已全部上陣。
RAS基因突變的療效比較差,有些病人第一線就希望用上所有武器,使用三合一(FOLFOX IRI)化療,搭配標靶藥物全力出擊。不過多數年長病患無法承受這種高強度的化療,還是選擇雙化療。
二線治療撐住了!三、四線藥物接力上場,為病人帶來更多希望
當病情進展到第三線治療,仍有多種藥物可用,這時會再次進行基因檢測,可能檢測數個至數百個基因,一旦發現有對應標靶藥,可以再到「兵火庫」拿出武器來轟炸敵軍。然而這些治療都沒有健保給付。
RAS野生型和突變型第三線治療有兩種健保的選擇,詳如圖示:
不論基因是否突變,這3種藥物都能守護更多病友
梁逸歆醫師指出,這些藥物中,有三種可以「通殺」,不管有無基因變異都可以使用,其中二種為口服標靶藥物,一種是新一代口服化療。
若是第三線也失效,還有第四線用藥選擇。藥物使用順序為,口服標靶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無效再改用口服化療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出現抗藥性再更換其他標靶藥物。梁逸歆醫師說,只要策略正確,就能一線接一線地撐下去,未來隨著新藥問世,甚至可能延伸到第十線治療,為病人帶來更長的時間與更多希望。
藥物副作用可控 病人勿輕言放棄治療
無論是化療或標靶藥都有副作用,新一代口服化療藥物有血球下降、抵抗力低下、腹瀉等。標靶藥物中常見手掌跟腳掌起水泡、腹瀉、疲憊等;但全新的標靶副作用較為輕微,會有血壓上升。而這些副作用絕大多數都能妥善處理。
梁逸歆醫師強調,轉移性大腸癌雖是晚期,但並非無藥可醫。從基因檢測開始,只要善用每一線藥物,就能一線接一線延續生命,病人不輕言放棄,就有希望迎來曙光。
【更多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報導】
原文出自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轉移性大腸癌根治新攻略:醫師解析一線至四線用藥選擇
其他人也在看

泰國擬開放鴉片種植 發展植物醫學助農民轉作高價值作物
泰國副公共衛生部長沃拉喬(Worachot Sukhonkhachon)日前表示,鴉片種植可能成為提升泰國植物醫學能力的可行選項,同時也能幫助當地農民增加收入。目前泰國每年進口嗎啡花費約3億泰銖,若能
VISION THAI看見泰國 ・ 22 小時前失智還是憂鬱?退休、喪偶都是高風險,醫師教辨別3警訊+1表快速測
台灣65歲以上族群自殺率長年居高不下,專家提醒,長輩的情緒變化往往藏在睡眠、食慾與身體疼痛中。如何早期辨識? 「醫師,我爸爸最近怪怪的,什麼都不想做、脾氣也變得很差,該不會是老年痴呆吧?」台大醫院雲林分院精神醫學部主任黃偉烈聽過太多這樣的故事,家屬口中的「怪」,往往是憂鬱症的開始。 「高齡憂鬱最容易被誤會,」黃偉烈說,許多長輩出現情緒低落、疲倦、睡不好,卻不會說「我心情不好」,反而表現出吃不下、全身無力、常頭暈等不適症狀,一次次跑醫院、做檢查,卻查不出明確原因,這可能不是老化,而是高齡憂鬱。 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副研究員級醫師吳其炘的調查,台灣憂鬱症的就醫率僅27%,遠低於高收入國家(47%或更高),未就醫的原因可能是不了解憂鬱症而延誤治療,也可能就醫不方便,或是因為精神疾病被污名化而不願意就醫等。值得注意的是,在高齡族群中經診斷並接受治療的比例恐更低,這些被忽略的個案,往往就在家中逐漸陷入憂鬱泥沼中。 別誤會是失智!長輩變笨、變遲鈍,其實是憂鬱的警訊 高齡長者常有慢性病、喪偶、退休等生活變化,都是憂鬱的高風險時期。黃偉烈指出,老年期憂鬱常見於「3L族群」:Loss(失去)、Lonely
康健雜誌 ・ 22 小時前芬普尼雞蛋風波 石崇良允諾檢視調整抽驗比例
(中央社記者沈佩瑤台北13日電)15萬顆芬普尼雞蛋流入市面,目前只追回約3萬顆,引發食安疑慮,多名立委今天要求提高抽驗比例。衛福部長石崇良表示,將回頭檢視不同類型雞蛋抽驗比例,讓占比符合市占率。
中央社 ・ 21 小時前
直腸癌突破性治療達成兩全其美!23歲直腸癌患者保留生育希望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奕寧報導】年僅23歲、剛大學畢業的程同學,本該迎接人生新階段,卻因連續數月肛門異常出血就醫,意外發現自己罹患第三期低位直腸癌。傳統骨盆放射治療雖能控制腫瘤,卻可能對卵巢與子宮造成不可逆損傷。為守護程同學未來生育希望,亞東醫院婦產部蕭聖謀主任率領之團隊與直腸癌團隊突破傳統治療框架,成功完成「子宮轉置手術」,完整保留他的子宮及卵巢功能,為年輕女性癌症患者帶來全新希望,並於今(2025)年榮登國際頂尖生殖醫學期刊《Fertility and Sterility》正式刊登。 直腸癌常見女性且有年輕化趨勢 傳統治療可能影響生育 直腸癌是台灣女性常見癌症之一,且有年輕化趨勢。治療多仰賴手術、化學治療及放射治療,但骨盆放療可能損傷卵巢與子宮,使自然排卵與懷孕能力受到威脅。以往,女性患者若想保留生育能力,僅能透過「卵巢轉置手術」將卵巢移出骨盆腔,雖可保留卵巢功能,卻無法完全避免子宮受輻射波及,仍可能造成不可逆損傷,失去自然懷孕的可能。 子宮轉置手術 保存生育功能並治癒成功 在世界婦癌年度研討會上,婦產部主任蕭聖謀教授注意到,國際間僅有少數成功案例的罕見技術「子宮轉置手術」。這項微創
健康醫療網 ・ 1 天前
國軍臺中總醫院中清分院首例大腸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 切除早期大腸腫瘤
國軍臺中總醫院中清分院胃腸肝膽科成功完成首例「大腸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患者在沒有外部身體傷口下,接受大腸癌前病變切除手術;治療過程採用舒眠麻醉(IV sedation),手術過程平順且病人無不適感,
中廣新聞網 ・ 1 天前狼瘡研究新突破!EB病毒可能是引發該疾病誘因
美國1項突破性研究表明,對大多數人來說無害的EB病毒,似乎是引發自體免疫疾病狼瘡的誘因。研究團隊表示,揭示狼瘡的原因,可能會徹底改變其治療方法。根據《衛報》(The Guardian)報導,該研究發表在科學轉化醫學期刊上,由美國史丹佛(Stanford)大學進行。EB病毒感染通常是種輕微疾病,會導致
自由時報 ・ 22 小時前以為喝微糖就安全?5個年輕人就有1人糖尿病,專家警告:減糖是國安級預防
40歲以下族群糖尿病發生率5年間激增25%,不再是中高齡的專屬疾病。專家警告,年輕化恐帶來更長期的併發症風險,呼籲政府比照國際,針對高糖飲料課稅、強制標示警語或限制廣告,防堵糖尿病持續年輕化。 提到糖尿病,多數人直覺認為,它是中老年常見的代謝疾病,但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最新發表的《台灣糖尿病年鑑》已推翻這個印象。 這份年鑑以健保資料與全國數據分析發現,台灣糖尿病人口已突破256萬人,除了呈現高齡化,也出現明顯「年輕化」趨勢。20~39歲的青壯年族群,糖尿病發生率在2016~2020年間,從15.4%升至19.2%,增幅約25%。 換言之,每5位年輕人,就可能有1人罹患糖尿病。至於推升年輕族群罹病的主因,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歐弘毅表示,與高糖高熱量飲食、外食頻繁、與運動不足等不良生活習慣有關。 更值得警惕的是,罹病時愈年輕,病程就拉得愈長,視網膜病變、腎病變與心血管疾病等併發症也可能更早出現,不僅重擊生活品質,也是國家醫療資源的長期負擔。 《台灣糖尿病年鑑》召集人、國衛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執行長許志成補充,糖尿病患者罹患冠狀動脈疾病、中風與心衰竭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2~
康健雜誌 ・ 22 小時前經歷爸爸中風成植物人 楊婷婭鼓勵照顧者求助專業
(中央社記者曾以寧台北13日電)經歷父親中風半癱、變成植物人的藝人楊婷婭,今天到創世基金會體驗如何為臥床者進行原床泡澡,感嘆「希望以前也可以這樣幫爸爸洗澡」,並鼓勵照顧者照顧自己、求助專業。
中央社 ・ 21 小時前
屏醫為癌末病友辦書法展圓夢 患者展前辭世留遺憾
筆名「東津玉方」的癌末患者張先生鑽研書法逾20年,2年前被診斷罹患縱膈腔惡性腫瘤,歷經治療仍不敵病魔,最後住進衛福部屏東醫院安寧病房,為了幫他完成心願,院方為他籌劃人生第一場也是最後一場書法展,可惜他等不到開幕,於前日(11)辭世,享年56歲。書法展今(13)日開幕,歌手陳明章特地南下出席,為這位鐵
自由時報 ・ 20 小時前
台北米其林指南餐廳驚傳食物中毒!多位民眾就醫 衛生局:揪出多項缺失
台北米其林指南餐廳「老烤箱義式披薩餐酒」近期傳出疑似食物中毒,有許多民眾於11月9日、11月10日用餐,返家後出現腹瀉、發燒等症狀。對此,台北衛生局今(13)日說明,有派員前往查核,除了查獲缺失外,現場也採集食品檢體2件,檢驗結果約需1至2週出爐。
鏡週刊Mirror Media ・ 22 小時前

血壓坐著量不夠!躺著量超標,中風風險一樣高,還可能有自律神經問題
量血壓,光是坐著量可能不夠,你可以考慮躺著量血壓,這是為什麼?新研究指出,即使坐著量血壓正常,但躺著量超標,仍有心血管疾病風險。醫師怎麼看? 血壓是健康的重要指標,控制好血壓能減少心血管問題。 一般量血壓都是坐著量,不過一篇刊登在美國「2023年高血壓科學年會」的論文顯示,臥躺時血壓假使超過安全範圍,罹患心血管疾病、中風的風險一樣不能小覷。 坐著量不夠!躺著量有高血壓,罹心血管疾病風險仍高 研究團隊從「動脈粥狀硬化社區風險研究」資料庫中,排除有心臟疾病、冠狀動脈疾病和中風病史的人,共蒐集到1萬1,369名受試者。研究團隊將躺臥高血壓定義為「躺著量血壓,收縮壓130毫米汞柱以上、舒張壓80毫米汞柱以上」。 這些受試者當中,16%坐著時量血壓正常,卻有躺臥高血壓的問題,同時也發現,有74%的受試者坐著和躺著都有高血壓問題。接著研究團隊追蹤這些受試者25~28年,發現只有躺臥時有高血壓問題的人,心血管疾病、中風等問題的風險,跟坐著和躺著都有高血壓問題的人其實相差不遠,且無論是否用藥,風險都沒有明顯差異。 美國加州拉古納山馬鞍峰醫療中心(MemorialCare Saddleback Medi
康健雜誌 ・ 22 小時前黑心豬腸案 監委調查主管機關是否善盡食安管理
(中央社記者高華謙台北13日電)監察委員張菊芳、田秋堇、蔡崇義今天說,百威食品公司涉嫌使用工業級雙氧水加工豬腸,並流入市面販售,經檢舉人今年6月間舉發,但10月才下架封存問題食品,針對相關主管機關是否有善盡食安管理責任,已申請自動調查。
中央社 ・ 21 小時前
陳文茜罹癌第4期停止免疫療法 癱地大喊「自行宣告康復」
即時中心/廖予瑄報導資深媒體人陳文茜去(2024)年發文透露罹患黑色素癌第4期,且擴散至多個器官,正透過免疫治療、光子刀等方式治療。今(13)日她在臉書發文「自行宣告康復」,直指自己2個月前已自行決定停止免疫療法,「其他就豁出去了。」
民視 ・ 14 小時前
18歲高中女發育好!月經卻從未來過 醫檢查驚「沒有陰道」
孩子在發育期還未出現性徵,可能是身體有問題。婦產科醫師鄭丞傑分享,一名身材發育良好的18歲高三生,月經遲遲沒有來,被母親帶到醫院做檢查,發現她先天性無陰道,子宮也發育不全,雖然可透過手術建立人工陰道,但生育能力受到影響。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坣娜肺腺癌奪命!譚敦慈:魚這樣吃恐成最毒習慣 7症狀像感冒卻奪命
以〈奢求〉等歌曲深植人心的59歲情歌女神坣娜,驚傳於10/14病逝。外界一度猜測是紅斑性狼瘡或胰臟癌奪命,但她摯愛的猶太裔富商老公薛智偉今(31)日悲痛證實,坣娜是因「肺腺癌」病逝。他透露,4年多前坣
健康2.0 ・ 4 天前
45歲女從69kg減到60kg!多吃一餐反而變更瘦,秘訣在於「早上選這4樣食物」
一位45歲女性透過調整早餐習慣,在短時間內從69公斤降到60公斤,成功減掉9公斤。她身高165公分,過去雖有減重意識,但效果不佳。經過分析發現,問題關鍵在於「不吃早餐」。
姊妹淘 ・ 12 小時前
250萬人福音!研究證實「1蔬菜」有效控血糖:不是苦瓜
台灣糖尿病患人數已超過250萬,營養師楊斯涵表示,動物研究顯示,秋葵萃取物能改善高血糖,被餵以高脂飲食致肥胖型代謝異常的小鼠,在使用秋葵萃取物後,其血糖數值降低,且胰島素阻抗問題獲得改善。人體實驗則顯示,吃秋葵有助於穩定血糖。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0 小時前
要命疏失!醫護看錯小數點「1.5變15 mmol」2歲男童服10倍藥量身亡
美國佛羅里達州再度傳出醫療疏失釀成悲劇!一名 2 歲男童原本因病毒感染住院治療,卻因醫護人員誤讀藥物劑量中的小數點,將磷酸鉀劑量給錯為正常值的 10 倍以上,導致男童因高鉀引發心臟驟停,最後不幸喪命。男童家屬日前已向醫院正式提起訴訟,控訴醫療團隊嚴重疏忽,應負起法律責任。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1 小時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