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安眠藥、褪黑激素的真面貌!權威醫師蔡佳芬解析:睡不好不只是老化
「明明睡了很久,白天怎麼還是一直打瞌睡?」這是許多銀髮族及照顧者的共同心聲。許多人以為「年紀大了,睡不好」是正常退化 ,但振興醫院老年醫學特約主治醫師蔡佳芬指出,睡眠問題成因複雜,長期睡眠剝奪更可能導致跌倒風險增加、慢性病惡化,甚至衝擊認知功能。蔡佳芬醫師表示,安眠藥僅是睡眠難題的「治標」,民眾應從生活面向著手改善,並與醫師詳細討論,從中找出安全有效的應對方案。
為何睡不好?醫師點名 4 大關鍵因素
蔡佳芬醫師分析,長輩睡不好絕非單一因素造成,而是多重因素疊加的結果 。臨床上最常見的原因包含:
生理老化: 隨著年齡增長,人的睡眠總時數本來就會自然下降 ,且生理時鐘也會發生移動 。
慢性疾病: 長者罹患慢性病的機率增加 。例如,男性的攝護腺肥大 、心肺功能問題(平躺時心臟壓力增加,促使大腦發出排尿訊號)、或影響自律神經的代謝疾病 ,都會直接干擾睡眠。
藥物副作用: 治療慢性病或感冒的藥物可能帶來副作用 。例如,某些解鼻塞的感冒藥可能讓人難以入睡 ,而另一些流鼻水或咳嗽藥則可能導致白天過度嗜睡 。
心理因素: 焦慮、壓力,或是面臨朋友、配偶離世或生病等生活事件 ,都可能導致「心中有事」,進而難以入眠 。
睡眠問題不只是「睡不著」,3 大風險藏魔鬼
長期睡不好,會對健康帶來多重風險。蔡醫師指出,睡眠的功能在於清除大腦廢物與鞏固記憶 ,一旦睡眠被剝奪,將產生嚴重後果:
認知衝擊: 大腦廢物累積,導致記憶力變差、注意力不集中 。
增加跌倒風險: 睡眠不足影響體力與肌肉力量的修復 ,導致長輩隔天精神不濟、走路不穩(沒力),大幅增加跌倒風險 。
惡化慢性病: 睡眠壓力會導致血壓飆高 、血管收縮不規律 ,甚至干擾內分泌節律,使血糖更難控制 。
睡睡醒醒更傷身!破解「睡眠中斷」的危害
許多長輩深受夜尿、頻尿所苦 ,導致睡眠頻繁中斷。蔡醫師提醒,睡眠品質不能只看「總時數」。睡眠有其固定結構,包含深睡、淺睡與快速動眼期 。
頻繁醒來(如上廁所)會嚴重破壞這個結構 ,使長輩無法進入修復身體、鞏固記憶的「深度睡眠」,也無法完成清除大腦毒素的「非快速動眼期NREM」。這種「破碎化的睡眠」,其傷害遠大於單純的時數不足。
找回一夜好眠:醫師的 5 個非藥物處方
蔡醫師強調,睡眠問題除了可以有藥物介入,民眾還是得從生活習慣開始調整,才能改善睡眠問題,不妨先嘗試以下 5 個最關鍵的生活調整建議:
正確午睡: 午睡可以補眠,但時間點和長度是關鍵。應在「午餐後」才睡 ,且時間不宜超過 1 小時。切忌從早睡到晚,這會嚴重干擾夜間睡眠 。
傍晚控水: 若有夜尿困擾,應從「晚餐後」就開始控制飲水 ,而非等到睡前才停止。白天則應補足所需水分 。
建立睡眠儀式: 讓大腦建立「床=睡覺」的強力連結 。避免在床上看書、吃東西 ,這些活動應在客廳或書桌完成 。
白天多曬太陽: 人的生理時鐘受陽光調控 。醫師建議在「早上」和「傍晚」,外出散步 30 分鐘至 1 小時 ,讓光線從眼睛進入,自然調節生理節律 。
避開睡前地雷: 睡前應避免劇烈運動(會喚醒大腦)、高熱量宵夜(如鹹酥雞),以及咖啡因和酒精 。蔡醫師特別提醒,酒精是「助醉」而非「助睡」,它會使睡眠變淺、多夢,反而降低睡眠品質 。
安眠藥怎麼選?揭秘 3 大類藥物
蔡佳芬醫師指出,當睡眠問題嚴重到「一週超過三天」,且已影響白天功能時 ,就應尋求專業醫師協助 。目前臨床上的助眠藥物主要分為三大類:
傳統 BZD(苯二氮平類):
優點: 效果包含鎮定、抗焦慮、肌肉放鬆 。適用於合併焦慮或肌肉緊繃的患者 。
缺點: 具成癮性與耐受性(越吃越沒效),且會影響記憶力與協調性,大幅增加長者跌倒風險 。
Z-drugs(非 BZD 類):
優點: 作用快 ,對肌肉協調的影響較 BZD 少 。
缺點: 仍有高度依賴性 。最著名的副作用是夢遊或睡眠中進食 ,長輩若在藥效未退時夢遊下床,極度危險 。
食慾素受體拮抗劑 (Orexin Antagonist):
優點: 最新機轉,作用在「覺醒中樞」(關閉清醒開關)。成癮性低(在台灣為非管制藥品,但仍視為安眠藥的一種),對認知功能與肌肉協調的影響小,跌倒風險較低 。
缺點: 半衰期較長,初次使用可能導致隔天嗜睡 。絕對禁用於「猝睡症」患者 。
蔡醫師強調,醫師開藥的首要考量是「安全」。會根據患者是「入睡困難」或「過早醒來」,以及是否有睡眠呼吸中止症 、跌倒風險等共病,來選擇最適合的藥物,並從「最低有效劑量」開始嘗試 。
迷思破解:褪黑激素 (Melatonin) 不是安眠藥?
許多民眾會從國外自行購買褪黑激素。蔡佳芬醫師澄清:
在台灣的食藥署規範: 褪黑激素在台灣被視為「藥品」,需要醫師處方 。民眾自行從網路或請人代購,其來源與安全性不明 。
真實用途: 褪黑激素的主要功能不是治療一般失眠 。它真正的用途是「調整睡眠相位」,最適合用於調時差或輪班工作者 。
蔡佳芬醫師呼籲,睡眠問題是身體發出的「警訊」,背後可能隱藏著甲狀腺亢進 、憂鬱症 或睡眠呼吸中止症等急需治療的根本原因。使用安眠藥只是「治標」,找出並處理背後的「根本」原因 ,才能真正找回健康安穩的睡眠。
文/江宏倫
更多Heho健康文章
其他人也在看

做檢驗才驚覺「長期營養不良」!藍心湄早餐改這樣吃,拯救掉髮+瘦回緊緻好身材!
吃對早餐,不只抗老,還能幫助瘦身。時尚教主藍心湄近期在《女人我最大》中分享,她因為改變飲食習慣,不僅頭髮重新長出來,原本「怎麼都瘦不下來」的臃腫感也明顯改善,整個人煥然一新! 營養不足,掉髮
女人我最大 ・ 13 小時前
男不能說的秘密 肛門卡杯子 醫看:太扯了
[NOWnews今日新聞]中部一名男子連續三天腹脹、無法排便,疼痛難耐急赴醫院求診。醫師安排X光檢查時意外發現,他的肛門深處竟卡著一個直徑約6公分、高約8公分的陶瓷杯,杯口朝下嵌入腸道,導致部分腸段缺...
今日新聞NOWNEWS ・ 1 天前
46歲健身教練天天運動飲食超自律竟得肺癌 醫揭1習慣破功,很多人都中
46歲的健身教練,體脂率僅12%、每天晨跑+重訓、食量控制嚴謹,卻在公司健康檢查中被診斷為早期肺腺癌。這位教練不解地問醫師:「我這麼努力維持健康,為什麼還會得癌?」林口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廖繼鼎表示
健康2.0 ・ 6 天前
戒菸3年竟肺癌末期!他靠「1方法」抗癌成功 5公分腫瘤消失了
南投一名45歲吳姓男子,6年前確診第四期肺腺癌,被告知若不治療,平均存活期僅4到6個月。後來在台中榮總胸腔腫瘤團隊的建議下,接受免疫治療合併化療,治療後體力與生活品質明顯改善,4至5公分的腫瘤幾乎消失,病情獲得良好控制。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歌手石琇惠術後成植物人 女兒抗議醫療過失 嘉基:尊重司法
藝名石琇惠的7旬王姓婦人因胃癌一期,去年到嘉基醫院手術後成植物人 ,在加護病房躺了285天後往生,女兒質疑執刀的周姓醫師醫療疏失,到嘉義地檢署檢控告周醫師,今天到醫院舉牌抗議。院方回應表示,王婦呼吸衰竭並非因接受內視鏡黏膜剝離術治療與重症肌無力風險所導致,本案已進入司法程序,盼藉由審理讓真相與責任能
自由時報 ・ 7 小時前
遊日染流感吃成藥 65歲男突尿不出來「膀胱險裂」醫警告:這藥物易中招
日本流感疫情不斷升溫,民眾前往日本旅遊要特別當心。醫師就分享一個案例,一名65歲男子赴日旅遊期間感染流感,他自行前往藥妝店購買成藥服用後,沒想到隔天出現無法排尿情況,在日本就醫被緊急使用插尿管處置,在日本就多花了4萬元醫藥費。醫師提醒,若含有第一代抗組織胺成分的感冒藥,可能會造成攝護腺肥大病史的病人「急性尿滯留」,最嚴重可能膀胱破裂。
太報 ・ 1 天前
醫大推「1蔬菜」降血糖血脂、抗癌:我都加在泡麵中
蔬菜有益健康,醫師邱筱宸特別推薦海帶芽,因為它富含膳食纖維、多種礦物質,研究發現,吃白飯時加4克海帶芽者的飯後血糖、胰島素值,都低於沒吃海帶芽的人。另一項研究發現,連吃8週海帶芽點心的人,壞膽固醇(LDL)可降低7.4%。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220萬人注意了! 衛福部開放「終身一次免費篩檢」來了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220萬人注意了!為強化B、C型肝炎防治,國健署今年8月1日起全面擴大成人預防保健服務的B、C型肝炎篩檢年齡範圍,只要是民國75年以前出生至79歲民眾皆可終身接受一次免費篩檢。國健署指出,新措施預估有220萬名青壯年族群可提早接受篩檢。 國健署署長沈靜芬指出,許多慢性肝炎患者早期無明顯症狀,而透過擴大篩檢能提早發現潛...
匯流新聞網 ・ 1 天前
這種蝦子超毒不新鮮!吃多恐傷腎、骨鬆、血管鈣化 4招選好蝦
美味新鮮的蝦子,大家都愛吃!只是你知道看似肥美飽滿的蝦仁,可能暗藏健康風險。營養師表示,市面上有些肥嫩飽滿的蝦仁,實際上是經過磷酸鹽處理的膨發蝦,長期食用超傷健康。 蝦子泡過磷酸鹽,吃多恐傷腎、
健康2.0 ・ 1 天前
趙露思甩嬰兒肥靠「這招」!醫證實:做法超正確 燃脂效率提升10%
陸劇《許我耀眼》女主角趙露思狠甩嬰兒肥,身材蛻變成為熱議焦點。她透露自己的瘦身秘訣之一,就是晚餐提前在6點前吃完,並以花椰菜和芹菜等高纖蔬菜為主食。這樣的飲食方式不只是明星偏好,更有多項國際研究證實其減重效果。 提早吃完晚餐 提升燃脂效率 用餐時間真的會影響體重嗎?台安醫院胃腸肝膽科暨成人體重管理林承達醫師說這個答案是肯定的。美國內分泌學會研究發現,晚間用餐者的血糖峰值比傍晚用餐者高出近20%,脂肪燃燒效率則降低約10%;營養學期刊指出,睡前兩小時內進食會讓肥胖風險暴增5倍,顯示提早用餐的減重成效明顯優於晚間用餐。林承達醫師解釋人體代謝在早晨最活躍,順應生理時鐘進食能提升營養消耗率,避免熱量在睡眠時轉為脂肪囤積。若將進食時段控制在早上8點到下午2點之間,不僅全天飢餓感更穩定,夜間脂肪燃燒效率也顯著提升,對代謝健康有正面幫助。 花椰菜低卡高纖 吃得飽又能瘦 為什麼花椰菜成為減重聖品?林承達醫師說明其關鍵在於它的低熱量與高纖維特性,每100公克花椰菜僅含25大卡,卻能提供超過2公克膳食纖維與每日所需維生素C。當纖維在腸道中移動緩慢,就能延長飽足感並穩定血糖,避免飯後血糖波動引發的飢餓感,進
常春月刊 ・ 1 天前
帶狀皰疹恐留下「帶狀皰疹後神經痛」!醫籲:皰疹在「2大」部位要特別小心
【華人健康網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帶狀皰疹多見於50歲以上族群,也常發生在糖尿病、癌症、腎臟或肝病患者,以及長期服用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的人。壓力大、睡眠不足者亦屬高風險族群。年齡愈大,病毒再活化的機率愈高。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徐廷儀表示,壓力大、睡眠不足…
華人健康網 ・ 11 小時前
醫療突破!三指爸迎來十指健康女兒 北醫阻斷「龍蝦爪畸形」罕病基因
出生時只有3根手指、走過50多次手術的李先生,從未想過有一天能抱著一個「10根手指」的孩子,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今(20日)分享,團隊成功阻斷導致「龍蝦爪畸形」的TP63罕病基因,協助李先生與妻子誕下健康女嬰,成功終結「新生突變」(de novo mutation)的遺傳傳遞。
自由時報 ・ 1 天前
耳朵有「焦黑斑點」竟是大腸癌! 醫嘆:第三期了
耳朵上的異常可能是身體疾病的警訊!中醫師吳宏乾分享一則驚人病例,他在義診時遇到一名因長期失眠求診的患者,檢查時發現對方耳廓出現「焦黑色斑點」,加上患者有腹瀉、排便帶血等症狀,研判可能是大腸出問題。經進一步檢查後,證實患者已罹患第三期大腸癌,所幸及時發現得以治療。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第四期肺腺癌奇蹟逆轉 物流司機靠免疫療法存活6年 腫瘤幾乎看不見
吳先生在6年前、39歲時摸到右頸鎖骨旁有個約5公分的大硬塊,就醫竟是罹患第四期肺腺癌,癌細胞已轉到腦部、骨頭及淋巴,基因檢測沒有突變,接受腦部放療與化療,效果不佳,後來檢查出免疫指數(PD-L1)表現高,採取免疫療法合併化療至今,成功控制腫瘤,幾乎看不到腫瘤,體力也恢復,重回職場擔任物流業司機養家,
自由時報 ・ 1 天前
小雪禁忌一次看!命理師:「4生肖」小病痛纏身 冬進補「3類人」注意
今年11月22日(農曆十月初三)迎接二十四節氣的小雪,命理老師楊登嵙提醒生肖屬鼠、蛇、猴、狗者這半個月要注意健康,小病小痛頻繁,忌吃濕熱的食物,容易過度勞累而引起神經緊張,失眠多夢的毛病,但只要多些時間放鬆休息,終究問題不大;另提供小雪食衣住行育樂開運養生與禁忌,供民眾參考。(賴俊佑)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背後痛得像被火燒!」他掀開衣服滿滿紅疹 醫嘆:病毒被喚醒
「醫師,我這幾天背後痛得像被火燒!」當病人掀開衣服,一條沿肋骨排列的紅疹與水泡出現在眼前,北市聯醫中興院區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徐廷儀指出,這就是帶狀皰疹,俗稱「皮蛇」。它是「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再度被喚醒的結果。人得過水痘後,病毒就潛伏在神經節中。多年後,當免疫力下降時,病毒復甦沿著神經活動,造成皮疹與劇痛。(記者:簡浩正)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很多人都被騙了!醫點名「這5種零食」沒有你以為的健康 海苔、寒天果凍上榜
邱筱宸醫師在臉書分享,長年吃素的她時常嘴饞,看到標榜植物性來源的零食,外表清爽、成分也看起來單純,就會以為「這應該比別的健康吧?」結果有時候仔細一看成分表,才發現裡頭其實藏著不少營養陷阱。對此,就來和大家一起拆解五樣常見的素食零食選項,分析它們的優缺點,讓我們都能吃得開心,也吃得安心。 1、消化餅乾名字健康,但不一定都幫助消化。很多人以為「消化餅乾」比較健康,甚至適合長輩或小孩吃,但它們多半由精製麵粉、糖和油製成,有些還加了氫化植物油。幾片餅乾就可能接近一碗白飯的熱量,糖和油的比例也不低。.優點:方便取得、好保存、快速消除飢餓感.注意:熱量不低、脂肪種類需留意,建議適量吃就好 2、花生仁湯溫暖甜湯,糖分大魔王。花生本身是優質脂肪與蛋白質的來源,但當它變成甜湯,常伴隨多餘熱量。一碗下肚,熱量可達400-500大卡,糖含量甚至超過25克。.優點:提供飽足感、富含蛋白質.注意:血糖控制或有三高的人要特別斟酌頻率與份量 3、即食海苔片輕盈的外表,小心高鈉。很多人愛吃海苔片,因為它薄薄一片、吃起來感覺沒負擔。但市售海苔有時為了提味,會加入大量鹽、油和調味粉,一小包的鈉含量就可能超過300毫克。.
常春月刊 ・ 12 小時前
男肛門塞「陶瓷杯」卡三天無法排便 醫開腹手術驚險取出
一名男子因肛門塞入陶瓷杯,導致腹脹三天無法排便,就醫透過X光檢查發現異物後,原本嘗試使用器械將杯子夾出,但因杯緣光滑無法施力,且杯子被大腸完全包覆,部分腸子已出現缺血壞死。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一堆人都忽視!出現5症狀恐是「沉默殺手」找上門 早餐吃不下也要留意
直腸是大腸的最後一段,被認定為「沉默」的器官,直到癌症發展到晚期才會出現明顯異常,不過,其實避免大腸癌有方法,若在醒來後的第二天早晨,遇到一些奇怪症狀就務必留意了,它們是「警告信號」,千萬別忽視。
鏡報 ・ 7 小時前
乾癬反覆發作別害怕!醫師教你 7 大預防誘發因子
「乾癬和霉菌癬是完全不相關的兩種疾病。」敏敏的症狀是典型的乾癬症狀,患有乾癬的人,其外觀會覆有鱗片屑的感覺,但乾癬並不會接觸傳染或是飛沫傳染,而「癬」則指的是黴菌感染,由此可知,乾癬患者被誤會有多深,都被大家以會傳染而保持距離。 家醫科醫師陳柏臣指出,乾癬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皮膚發炎,是一種免疫調節異常的發炎性疾病,俗稱「牛皮癬」或「銀屑癬」,好發在秋冬季節。大多數的患者因為頭皮、臉部或身體出現隆起的紅色脫屑斑塊而就診,臨床症狀表現明顯而且容易復發,所以,一般人常會誤以為乾癬是會傳染的皮膚病,實際上乾癬的發生來自於遺傳,而且不具有傳染性。 乾癬真正的發病因子,其實沒有標準答案。陳柏臣依照臨床經驗表示,乾癬發病的原因,多半來自遺傳,當父母雙方有一人有乾癬的疾病,子女患病的機率就很高。除了遺傳相關性的原因,當患者免疫系統異常活化時,也是發病的時機! 乾癬不能根治,只能控制病灶由於乾癬是屬於遺傳性的免疫失調造成的皮膚病,面對病灶只能控制,但無法根治。陳柏臣表示,這種疾病成因不明、出現的症狀也無法單就一項目視之,所以,也難找到可以藥到病除的特效藥。 針對乾癬的治療,陳柏臣指出,醫師多半依據紅斑塊及
常春月刊 ・ 13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