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拉警報!染疫首月心梗風險飆4倍,長者更危險?國際指引建議:接種免疫加強型疫苗
潮健康/編輯部
冬季流感來勢洶洶 染疫首月心肌梗塞風險飆4倍、中風風險飆5倍
每年十月至隔年三月是台灣的秋冬季節,驟降的氣溫容易造成血管收縮,使心腦血管事件風險升高;同時,秋冬季節也是流感病毒傳播的高峰期。研究指出,感染流感的第一個月,會提升心肌梗塞風險達 4.01 倍、以及中風風險達 5.01 倍。心肌梗塞的風險在流感感染後的最初 7 天內,風險甚至高達 7.2 倍。
流感對高齡者威脅極大,若本身為65歲以上族群,且合併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三高」問題,或身患心血管疾病,一旦確診流感,很可能因此增加心血管系統的額外負擔,甚至有加重病情、引發心肌梗塞、中風或心衰竭的風險。
依據中華民國心臟學會與台灣感染症醫學會所推出之《2025年高心血管風險與心血管疾病成人疫苗接種專家共識建議》指出,流感疫苗對於心血管疾病患者具有顯著保護效果。共識引用的實證數據顯示,心血管疾病患者接種後,總死亡率可下降 25%;針對近期曾發作急性冠心症或穩定型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族群,保護效益更為顯著,其心血管死亡率能大幅降低 41% 。因此,高齡者、心血管疾病患者及其他慢性病族群,皆應被視為流感防治的優先保護對象,並接種流感疫苗以降低感染風險。原則上,病友在接受心導管手術後,1-2週內病情穩定即可接種;倘若病患剛經歷心肌梗塞、嚴重心律不整、心衰竭住院或接受開心手術等重大治療,則建議待病情穩定、傷口癒合後再行接種以確保安全無虞。
傳統疫苗對長者保護力不足? 國際指引:建議優先接種「免疫加強型疫苗」
需注意的是,銀髮長輩因為自然老化而有「免疫老化」問題,導致即使接種疫苗,其保護力也不如年輕族群。所以先進國家改採取「分齡施打」觀念,建議長輩優先接種「免疫加強型流感疫苗」。目前國際上已有「佐劑」、「高劑量」、「基因重組」等三種不同技術的「免疫加強型流感疫苗」,皆是透過新技術增加長者接種後的抗體濃度,以解決人體免疫老化問題。醫師提醒應依照不同年齡、身體條件狀況與醫師討論後,挑選合適疫苗才能有效降低風險,提升保護力。
在台灣專為65歲以上長者設計的疫苗,包括「佐劑疫苗」以及「高劑量疫苗」,均為採肌肉注射的不活化流感疫苗,常見不良反應類似,包括疲勞、頭痛、全身無力、肌肉痠痛、注射部位疼痛、注射部位壓痛等,如有出現不良反應應多休息,大多在3天內可以緩解。佐劑疫苗與高劑量疫苗說明分別如下:
.佐劑疫苗:添加MF59佐劑,特別針對長者族群,添加佐劑主要功能為協助誘發、延長或增強對目標抗原產生免疫反應。該疫苗抗體效價最長達到一年、略高於一般疫苗的6個月左右,推薦65歲以上長者接種,目前公費尚未提供。
.高劑量疫苗:高劑量流感疫苗之病毒抗原含量為一般型流感疫苗的4倍,主要功能為誘發更強的免疫反應。推薦65歲以上長者接種,目前公費尚未提供。
擔心疫苗副作用? 醫學數據:需擔心的是中鏢流感的併發症
不少民眾對疫苗的安全性與副作用仍抱持觀望,甚至進而抗拒接種。事實上,不同於新冠疫苗才上市不到六年,流感疫苗自二戰時期開始大量使用,已經累積了極為龐大的使用經驗,經年累月的安全數據可以證實流感疫苗的安全性。根據各國衛生單位長年監測資料顯示,流感疫苗安全性與耐受度已獲長期驗證,民眾可諮詢醫師建議後放心接種。
然而,接種疫苗是為了「在健康的狀態下產生保護力」。提醒民眾若過去曾因接種疫苗發生嚴重過敏或不良反應者,或是接種當下正在發燒,處於急性疾病的病程中,應在接種前主動告知醫師,以進行專業評估。根據多國監測資料顯示,免疫加強型流感疫苗常見副作用多為接種部位的紅腫、疼痛、輕微倦怠感或肌肉痠痛,上述反應通常在接種後1-3天內即可自行緩解。
若缺乏流感疫苗的保護,染疫者不只可能發生發燒、頭痛、肌肉痠痛、疲倦、流鼻水、喉嚨痛、咳嗽或腸胃道不適等症狀,也可能併發嚴重併發症,最常見併發症為肺炎,其他還可能併發腦炎、心肌炎及其他嚴重之繼發性感染或神經系統疾病等。面對秋冬流感季來勢洶洶,建議 65 歲以上長者,或長者合併心血管疾病、三高或糖尿病等慢病族群 ,應及早接種免疫加強型疫苗,以獲得更完整、全面的保護力 。
延伸閱讀:
流感病毒增10倍心血管風險! 醫示警:光吃特效藥還不夠,除非做到1件事
年末別得流感! 出國、看演唱會「計畫恐全泡湯」, 青壯年快打疫苗守住假期
更多每日健康報導
為什麼老是肚子餓?這8個鮮為人知的原因可能就是罪魁禍首!失眠救星!「香蕉」加這一物煮成奶昔不但超好喝,還能讓你一秒躺平輕鬆入睡!每次運動完喝「這一杯」,牛仔褲竟然鬆到穿不下!又要買新的,真的很煩惱啊!
其他人也在看

身體會「記仇」!血糖回穩心衰竭風險仍在 掌握糖尿病前期5警訊做好預防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世界糖尿病日」就是期望大家更專注這項慢性病。現在有研究指出,即使成功逆轉糖尿病、血糖控制穩定、甚至停藥,仍不能掉以輕心! 根據最新研究,只要曾罹患糖尿病,未來罹患心臟衰竭的風險仍比一般人高出50%。新陳代謝暨減重專科醫師周建安提醒,糖尿病對身體的傷害是長期累積的結果,預防永遠勝於治療,尤其肥胖是導致心臟衰竭的重要關鍵。 肥胖是心臟衰竭的關鍵 周建安指出,刊登於《Circulation》期刊的瑞典研究,分析了超過67萬名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及260萬名健康對照者,追蹤長達20年。結果發現,糖尿病患者若能良好控制血糖、血壓與血脂,確實能降低心肌梗塞與中風風險,但「心臟衰竭」仍是例外,肥胖被認為是主要原因之一。 研究進一步發現,光是體重過重,就可解釋糖尿病患者約三成的心臟衰竭風險。這是因為脂肪組織會釋放發炎因子,使心臟與血管長期處於低度發炎狀態。《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期刊綜述指出,高血糖造成的氧化壓力會在細胞中留下「代謝記憶」,即使血糖回到正常,細胞仍持續受損,導致心臟衰竭風險無法完全消除。 5個糖尿病前期
健康醫療網 ・ 1 天前
久坐4小時風險飆77%!最新研究曝「3習慣」最傷心臟 很多人全中
中國暨南大學研究團隊在《JACC Asia》刊出一項大型研究,透過「中國開灤前瞻性隊列」追蹤近9萬名沒有心臟傳導疾病的成年人,長達14.1年之久。結果顯示,期間共新增3,723例心臟傳導疾病,換算下來每千人年發病率為3.04例。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做檢驗才驚覺「長期營養不良」!藍心湄早餐改這樣吃,拯救掉髮+瘦回緊緻好身材!
吃對早餐,不只抗老,還能幫助瘦身。時尚教主藍心湄近期在《女人我最大》中分享,她因為改變飲食習慣,不僅頭髮重新長出來,原本「怎麼都瘦不下來」的臃腫感也明顯改善,整個人煥然一新! 營養不足,掉髮
女人我最大 ・ 1 天前
46歲健身教練天天運動飲食超自律竟得肺癌 醫揭1習慣破功,很多人都中
46歲的健身教練,體脂率僅12%、每天晨跑+重訓、食量控制嚴謹,卻在公司健康檢查中被診斷為早期肺腺癌。這位教練不解地問醫師:「我這麼努力維持健康,為什麼還會得癌?」林口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廖繼鼎表示
健康2.0 ・ 1 週前
戒菸3年竟肺癌末期!他靠「1方法」抗癌成功 5公分腫瘤消失了
南投一名45歲吳姓男子,6年前確診第四期肺腺癌,被告知若不治療,平均存活期僅4到6個月。後來在台中榮總胸腔腫瘤團隊的建議下,接受免疫治療合併化療,治療後體力與生活品質明顯改善,4至5公分的腫瘤幾乎消失,病情獲得良好控制。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歌手石琇惠術後成植物人 女兒抗議醫療過失 嘉基:尊重司法
藝名石琇惠的7旬王姓婦人因胃癌一期,去年到嘉基醫院手術後成植物人 ,在加護病房躺了285天後往生,女兒質疑執刀的周姓醫師醫療疏失,到嘉義地檢署檢控告周醫師,今天到醫院舉牌抗議。院方回應表示,王婦呼吸衰竭並非因接受內視鏡黏膜剝離術治療與重症肌無力風險所導致,本案已進入司法程序,盼藉由審理讓真相與責任能
自由時報 ・ 22 小時前
遊日染流感吃成藥 65歲男突尿不出來「膀胱險裂」醫警告:這藥物易中招
日本流感疫情不斷升溫,民眾前往日本旅遊要特別當心。醫師就分享一個案例,一名65歲男子赴日旅遊期間感染流感,他自行前往藥妝店購買成藥服用後,沒想到隔天出現無法排尿情況,在日本就醫被緊急使用插尿管處置,在日本就多花了4萬元醫藥費。醫師提醒,若含有第一代抗組織胺成分的感冒藥,可能會造成攝護腺肥大病史的病人「急性尿滯留」,最嚴重可能膀胱破裂。
太報 ・ 1 天前
220萬人注意了! 衛福部開放「終身一次免費篩檢」來了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220萬人注意了!為強化B、C型肝炎防治,國健署今年8月1日起全面擴大成人預防保健服務的B、C型肝炎篩檢年齡範圍,只要是民國75年以前出生至79歲民眾皆可終身接受一次免費篩檢。國健署指出,新措施預估有220萬名青壯年族群可提早接受篩檢。 國健署署長沈靜芬指出,許多慢性肝炎患者早期無明顯症狀,而透過擴大篩檢能提早發現潛...
匯流新聞網 ・ 1 天前
台語女歌手「動手術變植物人」臥床285天後亡 家屬控醫療疏失
石琇惠長年受重症肌無力所苦,去年確診胃癌第1期後選擇接受手術治療。原本術後恢復良好,卻在隔日出現嚴重呼吸困難,情況急轉直下。第五天更出現心跳停止情形,經搶救雖恢復生命徵象,卻陷入植物人狀態。家屬表示,石琇惠自術後即無法自主呼吸,長期臥床未能清醒,過程中全靠...
CTWANT ・ 7 小時前
進補別亂吃!大學生吃羊肉爐突「中風」 醫揭「1元凶」釀禍
隨著天氣轉冷,許多人相約吃薑母鴨、羊肉爐等食物進補,不過北榮傳統醫學部整合醫學科醫師張清貿提醒,食補並非人人適合,若本身有免疫疾病,恐越補越糟。他的門診曾出現一名大學生因吃羊肉爐而中風,檢查才知是紅斑性狼瘡釀禍,由於羊肉爐屬熱補食物,容易活化免疫系統,進而攻擊血管,若有血栓恐導致中風。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5 小時前
中年男空腹血糖飆破130 控糖「3原則+5妙招」逆轉糖尿病前期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奕寧報導】今年45歲的張先生,平時忙於工作,習慣外食、含糖飲料不離手,對偶爾的口渴、疲倦感不以為意。直到公司健檢,他發現自己空腹血糖達130 mg/dL,被診斷為糖尿病前期,才驚覺健康拉警報。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家醫科主任楊晉州指出,糖尿病早期常無明顯症狀,許多人都是在健檢時才意外發現血糖異常。他提醒,若出現口渴、頻尿、疲倦或體重減輕等情況,應盡早檢查血糖;尤其有家族病史、肥胖或三高問題者,更應每年至少檢查一次。他也提醒,只要及早發現並調整飲食與運動,糖尿病是有機會被穩定控制、甚至逆轉的。 高血糖比例攀升 成人每8人就有1人血糖異常 根據國民健康署「2019-2023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資料顯示,我國20歲以上國人高血糖盛行率已達12.8%,顯示血糖健康已成為全民應關注的議題。為降低代謝症候群病人發展為糖尿病的風險,國健署自111年推動「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截至114年9月底,已收案約46萬人,其中近10萬人屬糖尿病前期。經持續追蹤與健康管理後,有13%的個案糖化血色素已恢復正常,證實良好的生活習慣可有效改善血糖。 預防糖尿病三關鍵 飲食、運動、監測是控糖基石 楊
健康醫療網 ・ 3 小時前
35歲《超級名模》韓星淋巴癌病逝!醫揭這1型急又猛 數月就奪命
韓國時尚圈驚傳噩耗,曾參加韓版《超級名模生死鬥》第5季的模特兒金性燦,因罹患非何杰金氏淋巴癌病逝,享年35歲。2年多前他確診後持續接受治療,但仍不敵病魔於11/6離世。醫師提醒,淋巴癌類型繁多,其中1
健康2.0 ・ 2 天前
第四期肺腺癌奇蹟逆轉 物流司機靠免疫療法存活6年 腫瘤幾乎看不見
吳先生在6年前、39歲時摸到右頸鎖骨旁有個約5公分的大硬塊,就醫竟是罹患第四期肺腺癌,癌細胞已轉到腦部、骨頭及淋巴,基因檢測沒有突變,接受腦部放療與化療,效果不佳,後來檢查出免疫指數(PD-L1)表現高,採取免疫療法合併化療至今,成功控制腫瘤,幾乎看不到腫瘤,體力也恢復,重回職場擔任物流業司機養家,
自由時報 ・ 1 天前
很多人都被騙了!醫點名「這5種零食」沒有你以為的健康 海苔、寒天果凍上榜
邱筱宸醫師在臉書分享,長年吃素的她時常嘴饞,看到標榜植物性來源的零食,外表清爽、成分也看起來單純,就會以為「這應該比別的健康吧?」結果有時候仔細一看成分表,才發現裡頭其實藏著不少營養陷阱。對此,就來和大家一起拆解五樣常見的素食零食選項,分析它們的優缺點,讓我們都能吃得開心,也吃得安心。 1、消化餅乾名字健康,但不一定都幫助消化。很多人以為「消化餅乾」比較健康,甚至適合長輩或小孩吃,但它們多半由精製麵粉、糖和油製成,有些還加了氫化植物油。幾片餅乾就可能接近一碗白飯的熱量,糖和油的比例也不低。.優點:方便取得、好保存、快速消除飢餓感.注意:熱量不低、脂肪種類需留意,建議適量吃就好 2、花生仁湯溫暖甜湯,糖分大魔王。花生本身是優質脂肪與蛋白質的來源,但當它變成甜湯,常伴隨多餘熱量。一碗下肚,熱量可達400-500大卡,糖含量甚至超過25克。.優點:提供飽足感、富含蛋白質.注意:血糖控制或有三高的人要特別斟酌頻率與份量 3、即食海苔片輕盈的外表,小心高鈉。很多人愛吃海苔片,因為它薄薄一片、吃起來感覺沒負擔。但市售海苔有時為了提味,會加入大量鹽、油和調味粉,一小包的鈉含量就可能超過300毫克。.
常春月刊 ・ 1 天前

一堆人都忽視!出現5症狀恐是「沉默殺手」找上門 早餐吃不下也要留意
直腸是大腸的最後一段,被認定為「沉默」的器官,直到癌症發展到晚期才會出現明顯異常,不過,其實避免大腸癌有方法,若在醒來後的第二天早晨,遇到一些奇怪症狀就務必留意了,它們是「警告信號」,千萬別忽視。
鏡報 ・ 22 小時前
每日狂灌十多罐啤酒 52歲老闆失智影響公司營運!
一名52歲林姓企業老闆因長期應酬頻繁,每天習慣性喝下十多罐啤酒或半瓶威士忌,甚至依賴酒精助眠,導致記憶力明顯受損,工作判斷力下降,連帶影響公司經營。就醫檢查後發現他罹患「酒精性失智症」,醫師指出長期飲酒不僅會傷肝,更會直接損害腦部功能。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不只減肥!間歇性斷食還可「活化長壽基因」 有助延緩老化
家醫科醫師李思賢指出,長壽基因實為一組名為Sirtuin(沉默基因)的蛋白家族,當這些基因被活化時,能強化粒線體功能,有效延緩老化。他建議可從間歇性斷食開始,搭配營養干預及有氧與阻力運動,幫助身體啟動「長壽程式」,達到延緩老化的效果。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乾癬反覆發作別害怕!醫師教你 7 大預防誘發因子
「乾癬和霉菌癬是完全不相關的兩種疾病。」敏敏的症狀是典型的乾癬症狀,患有乾癬的人,其外觀會覆有鱗片屑的感覺,但乾癬並不會接觸傳染或是飛沫傳染,而「癬」則指的是黴菌感染,由此可知,乾癬患者被誤會有多深,都被大家以會傳染而保持距離。 家醫科醫師陳柏臣指出,乾癬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皮膚發炎,是一種免疫調節異常的發炎性疾病,俗稱「牛皮癬」或「銀屑癬」,好發在秋冬季節。大多數的患者因為頭皮、臉部或身體出現隆起的紅色脫屑斑塊而就診,臨床症狀表現明顯而且容易復發,所以,一般人常會誤以為乾癬是會傳染的皮膚病,實際上乾癬的發生來自於遺傳,而且不具有傳染性。 乾癬真正的發病因子,其實沒有標準答案。陳柏臣依照臨床經驗表示,乾癬發病的原因,多半來自遺傳,當父母雙方有一人有乾癬的疾病,子女患病的機率就很高。除了遺傳相關性的原因,當患者免疫系統異常活化時,也是發病的時機! 乾癬不能根治,只能控制病灶由於乾癬是屬於遺傳性的免疫失調造成的皮膚病,面對病灶只能控制,但無法根治。陳柏臣表示,這種疾病成因不明、出現的症狀也無法單就一項目視之,所以,也難找到可以藥到病除的特效藥。 針對乾癬的治療,陳柏臣指出,醫師多半依據紅斑塊及
常春月刊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