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肥方法全都試⋯小心陷「減重成癮」不自知!快看6特徵你是否中標
現代人為了減肥經常習慣性的節食,有人是為了改善自己目前的健康狀況,有人是為了更美好的體態,但是過度追求減重目標可能會影響身心健康。《優活健康網》特摘營養師朱瑞君所撰此文,他分享「減重成癮」的特徵,建議民眾將肥胖視為認識身體的過程,才能健康減肥不傷身。
適當地保持均衡飲食與良好的生活習慣對瘦身的人很重要,可是如果過度的控制,甚至你在減重過程中,或是停止瘦身會讓你感覺焦慮、有壓力,內心會有不平衡、抱怨等等,會強迫自己一定要瘦,且產生很多負面感受,都要注意是不是有減重成癮,這些徵狀可能表明他們在追求減重目標方面過於極端或不健康。
延伸閱讀:
減肥只吃菜根本沒用!專家揭「這營養素」先吃夠才是瘦身成功關鍵
減重成癮6特徵
過度限制飲食:減重上癮的人可能會嚴格限制飲食,消耗過少的熱量,甚至可能拒絕攝取某些食物類別。
極端的運動:他們可能會將運動量推至極限,強迫自己一直運動,無論是否感到疲憊或受傷,都不會停止。
強迫性計算卡路里:這些人可能會不斷計算卡路里攝入和消耗,對於每種食物的熱量都會錙銖必較,差幾佧都會無法接受,並擔心每1分毫都會造成體重影響,強烈的試算熱量為控制體重的手段。
追求「完美」:上癮於減重的人可能會追求所謂的「完美」,包含完美的飲食計畫、完美的身材,對自己相當挑剔,不允許自己犯錯,常常覺得自己不夠好要更努力,對於做錯事可能會批評自己。
情緒波動大:減重成癮者可能在未達到目標時感到極度的挫敗感和憤怒,對於自己沒有達成例如飲食、運動、體重等目標都會自我攻擊跟破壞(像是會覺得自己很糟糕、很差),可能會因此陷入情緒波動。
身體異常反應:可能出現身體異常,如月經不規律、頭暈、疲勞、頭痛等,這些徵狀可能是因為營養不足或能量不足所致。
延伸閱讀:
愛吃烤肉又怕變胖⋯整天就等這一餐?專家教「1招」減肥也能照樣吃
將肥胖視為認識身體的過程
瘦身若要能夠長久,一定要在整個過程都是舒適與享受,了解自己正在努力中、每天都有一點一點的進步。給予自己與身體時間與耐心,將「肥胖」轉化為一個給予我們經驗瘦身、與重新認識身體的機會的一個過程。
如果您或他人展現了上述減重成癮的描述症狀,可能意味著對減重產生了不健康的依賴或上癮。在這種情況下,尋求心理諮商師與營養師共同協助很重要,透過認知與新習慣建立,用更健康、可持續的減重方法,以確保身體和心理健康。
(本文獲營養師朱瑞君的經營者歷程授權轉載,原文為:減重也會成癮?這些症頭要注意啦!)
歡慶好友破5,000人!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填問卷抽獎送5,000元禮券!
本文授權轉載自《優活健康網》,原文為減肥方法全都試⋯小心陷「減重成癮」不自知!快看6特徵你是否中標
其他人也在看

想增肌又減脂?營養師:很多人「這1物吃太少」 難怪體態一直卡關
「減肥」對習慣久坐不動的現代人而言,可說是一大挑戰,而能做到減少體脂肪又不損失肌肉,更是一門大學問!減肥過程中如何能同時做到甩肥油、又保留原本的肌肉量呢?營養師張語希指出,答案就是「吃夠蛋白質」!蛋白質在保持身體肌肉、促進新陳代謝與增加飽足感上,扮演十足重要的角色。 減重為何要吃足夠蛋白質? 以下逐一解釋為何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對於減重而言至關重要: 第一「維持肌肉量」:減肥時若熱量消耗多於熱量攝取,身體不僅會燃燒脂肪,同時也可能分解肌肉以提供能量。因此,攝取足夠蛋白質有助於補充「胺基酸」,其為構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是肌肉維修的主要原料。而保持肌肉量有助提升基礎代謝率,讓身體燃燒更多熱量! 第二「增加飽腹感」:研究顯示,蛋白質在三大營養素(醣類、脂質、蛋白質)中最能增加飽足感。攝取高蛋白質的食物可以減少飲食過量的風險,輕鬆控制卡路里的攝入、將減肥的難度降低,不會在減重一開始就有「越級打怪」的感受。第三「提升新陳代謝」:蛋白質的「食物熱效應」(TEF)較高,也就是身體在消化蛋白質時,同時會消耗更多熱量。正因為身體需要更多能量來處理蛋白質,因此會促成身體的新陳代謝,幫助燃燒更多脂肪。 改變飲
常春月刊 ・ 1 天前
聰明選保健品 醫師教你避免花冤枉錢又傷身
根據衛福部國健署資料顯示,20到64歲成人中代謝症候群盛行率約為24%,也就是每4人就有1人,但為了持健康體質與穩定代謝,許多人開始嘗試「食療」、「保健品」等,但若缺乏科學依據與專業指導,不僅效果有限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 20 小時前
久坐久站族注意!嚴重靜脈曲張恐致潰瘍 及早治療助恢復步行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靖安報導】56歲的邱先生因工作需要長時間站立,近兩年來雙腳靜脈曲張愈發明顯,不僅外觀突起,甚至出現疼痛與沉重感。近期他前往臺中榮總嘉義分院就診,經心臟外科林伯翰醫師診斷後,建議他進行雙腳靜脈曲張雷射手術。手術過程順利,邱先生術後幾乎無明顯傷口疼痛感,隔日即能穿著醫療級彈性襪出院。回診時他開心表示,雖然工作仍需久站與走動,但穿著彈性襪後雙腳疼痛感大幅減輕,生活品質明顯改善。 久坐久站易引起靜脈曲張 除影響外觀也可能腫脹潰瘍 林伯翰醫師表示,下肢靜脈曲張是常見的靜脈系統疾病之一,俗稱「浮腳筋」,主要原因為靜脈瓣膜閉鎖不全,導致血液逆流,使淺層血管曲張變形。常見症狀包括腿部皮膚出現紅藍色如蜘蛛網或蚯蚓狀的血管,嚴重者甚至形成結節,不僅影響外觀,也可能引起腫脹、疼痛或潰瘍。 靜脈曲張的發生與遺傳、肥胖、年齡、懷孕、久站或久坐等因素相關,像是專櫃小姐、醫療人員與廚師等皆為高風險族群,平時應避免穿著過緊衣物或高跟鞋、避免蹺二郎腿,並可在睡前將雙腿抬高,幫助血液回流。 靜脈曲張無法自行修復 雷射治療切口小、恢復也快 林伯翰醫師指出,靜脈曲張是無法自行修復的疾病,若不及早治療,可能
健康醫療網 ・ 20 小時前
久坐超傷身、奪命!研究揭「1物」真可補救:讓血管有彈性
久坐已成為現代生活的日常,而久坐已被確定會增加死亡率、心血管疾病、代謝疾病等。食安專家韋恩(楊世煒)表示,一項研究發現,可可黃烷醇可以抵銷久坐造成的傷害。黃烷醇是類黃酮的一種,是植物多酚的一員,常見於茶、無糖可可、莓果類、蘋果、李子、堅果等。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臺灣跨領域團隊建置AI智慧預測系統 助攻代謝與心血管疾病防治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靖安報導】根據衛生福利部調查,國人成人的過重與肥胖率已經超過五成,而20歲以上人口糖尿病的盛行率則高達12.8%。冠狀動脈疾病(CAD)則是造成心血管死亡的首要原因,每年奪走超過萬人的生命。這些數據反映出臺灣在代謝疾病與心血管疾病領域的挑戰格外嚴峻,突顯建立早期預測與個人化防治系統的急迫性。對此,國家衛生研究院、基隆長庚醫院、宏碁與陽明交通大學自109年起共同推動「智慧預測系統之建置」計畫,透過跨領域的整合,運用AI智慧分析結合基因體、代謝體與腸道菌相等多重資料,逐步打造專屬於臺灣族群的精準醫療平台。 AI演算建立模型 合併腸道菌可及早辨識高風險族群 臺灣研究團隊以本土族群為主體,首次在國際上提出「腸-腎軸」與「基因-脂質-心血管疾病」的跨體學機制。在糖尿病患者常見且致命的併發症糖尿病腎病變研究中,研究團隊納入990位受試者,涵蓋健康人、糖尿病患者、慢性腎臟病(CKD)以及糖尿病腎病變患者,藉由AI演算法進行整合分析,建立準確率高達七成以上的疾病分類模型,並揭示13種與腎功能相關的菌群。若將腸道菌檢測與AI模型應用於臨床,或可即早辨識出高風險族群,並以飲食調整、益生
健康醫療網 ・ 17 小時前
暗喻「藍正白副」? 鄭麗文讚基隆「藍白合作模範城市」|#鏡新聞
藍白魁會面後,大家也很好奇,說好的藍白合,2026年選戰藍白到底要怎麼合。國民主席鄭麗文今天(11/27)來到基隆,一席話引發外界好奇參觀室內兒童樂園,提到基隆是藍白合作的模範城市,也讓外界猜想,言下之意是未來的合作國民傾向藍正白副嗎,引發外界滿滿想像空間。
鏡新聞 ・ 17 小時前
信義女公關命案!恐怖前男友稱有躁鬱症 將聲請精神鑑定
劉柏葳移送至北檢後,檢方於訊後向法院聲請羈押,台北地方法院最終於7月31日深夜裁准聲押獲准,並於9月25日再度延押2個月。台北地檢署在歷經將近4個月的調查後,於昨日偵結此案,依照殺人罪起訴劉柏葳,並於今日移審至台北地院召開接押庭。對於違反保護令以及殺人罪之犯行,...
CTWANT ・ 18 小時前
藍心湄掉髮越掉越多洩身體警訊!靠這招吃足1營養救髮,浮腫也自然消
時尚教主藍心湄日前在節目《女人我最大》中分享,某天她發現自己掉髮越來越嚴重,於是特地去做頭皮相關療程,沒想到抽血檢測的報告中卻顯示「營養不良」,根據她的體重和身...
早安健康 ・ 1 天前

如何聰明選保健品 醫師建議:劑量不是越高越好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台灣成人糖尿病患者,超過259萬人,藥物控制外,醫生建議透過飲食、運動調整身體,不少人也會搭配保健食品。近年苦瓜胜肽相關食品越來越夯,有國際生技大廠研發多年,從促進新陳代謝與調整體質方面下手,獲得多項科學研究證實,可作為醫師輔助保健建議。
民視 ・ 17 小時前
香港宏福苑惡火奪命!專家示警「這些動作」最要命 濕毛巾、浴室避難都錯
1、千萬不可為了收拾財物而延誤逃生避難時間,應以保命求生為首要目標 2、千萬不可搭乘電梯逃生火場很可能會發生斷電情形,使用電梯逃生容易因為斷電而受困在電梯內。 3、千萬不可躲在浴室.火場第一殺手為濃煙,而浴室的門和天花板大多是塑膠材質,塑膠門不耐高溫,只要濃煙的溫度(大約200度至400度)就可以使塑膠門熔化變形,且浴室門下方也有通風百葉,因此躲在浴室裡面無法有效阻絕濃煙,最後會因為遭到濃煙侵襲而造成人命傷亡。.浴室內排水孔下方設有「存水彎」利用彎曲造型將積水留在排水管內,發揮隔氣作用,避免排水管內的臭味流入室內,所以也不會有新鮮空氣流入浴室內。.浴室內常沒有對外窗戶,無法對外呼叫,救難人員不易發現。 4、千萬不可用塑膠袋套頭用塑膠袋套頭不但無法裝到新鮮空氣,反而會因呼吸而在塑膠袋上產生霧氣,影響逃生視線及速度!若遇火場高溫,塑膠袋也會熔化而黏在皮膚上! 5、千萬不可浪費時間尋找濕毛巾摀口鼻而延誤逃生避難如開頭火場中的危險因子所述,濃煙是火場的頭號殺手,因此不可嘗試穿越濃煙逃生,而以往用濕毛巾摀口鼻即可穿越濃煙逃生的觀念其實是錯誤的,因為濕毛巾擋不住濃煙中會造成人命傷亡的一氧化碳和有毒
常春月刊 ・ 20 小時前
一生只有200萬顆腎絲球!最傷腎10大食物出爐 「第1名跌破眼鏡是它」早餐穀物也中
台灣是全球洗腎人口比例最高國家之一,無論是吃的還是喝的,還是從早餐到宵夜,只要踩雷,恐怕都是默默摧毀腎臟的「隱形凶手」。對此,腎臟科醫師洪永祥就公開國人最常吃、卻最傷腎的10大食物榜單,第一名是國人最愛的手搖飲珍珠奶茶。
鏡週刊Mirror Media ・ 5 小時前
蔡依林認罹「1惡疾」醫示警:1年內中風機率急升131%
45歲天后蔡依林維持好身形,近來不只發行全新專輯、推出Podcast節目《Pleasure Talks》,年底將首次攻大巨蛋,門票一開賣就引爆搶票潮。她日前在Podcast中談及9點半睡覺的好處之後,並透露早睡的真實原因,證實曾得過「皮蛇」(帶狀皰疹)。醫師提醒,心血管疾病患者為帶狀疱疹高風險族群外,研究指出,45歲以上患者罹患帶狀皰疹後,一年內中風風險提高131% 。(記者:簡浩正)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惡性腦瘤手術專家」名醫馬辛一病逝 三總最新回應了
三總神經外科部腦腫瘤學科主任馬辛一是惡性腦瘤手術專家,11月1日才在高雄醫學大學舉辦的腦中風學會年會獲頒終身成就獎,近日...
聯合新聞網 ・ 15 小時前
Joeman減重30kg!每天168斷食仍反彈復胖 揪出1關鍵問題:自己都沒意識到
YouTuber Joeman近年減肥有成,從原先超過100公斤,瘦到現在健康的71公斤,付出不少努力。他日前拍影片分享心得,坦言減重過程並非一帆風順,中間一度復胖,後來才發現除了運動、飲食之外,原來「壓力」對體重的影響也很大,若想減肥成功,也不能忽視心理上的健康!
姊妹淘 ・ 1 天前
過度「清淡早餐」恐引膽結石!醫揭危害:血糖如雲霄飛車
過度執行「早餐吃得清淡」這種飲食習慣可能對身體造成嚴重傷害,可能導致油脂、蛋白質及多種營養素攝取不足,進而引發膽結石、肌少症、免疫功能危機,甚至造成血糖劇烈波動。
中天新聞網 ・ 21 小時前
更年期瘦不下來?努力運動反更胖? 營養師揭「體脂不降真相」:這個沒吃夠
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困惑:明明每天努力跑步,體重計卻紋風不動,甚至體脂率還居高不下?這也是許多更年期女性都面臨的真實困境,究竟該如何透過正確方法,成功告別「越跑越胖」的魔咒? 跑步無效? 更年期體重停滯的秘密 營養師媽媽曉晶的生活筆記分享,C小姐的故事是個典型。50多歲的上市公司副總,工作忙碌卻堅持運動。她每週慢跑三次,堅持三年。然而,她的體脂率幾乎紋絲不動,體態也沒變。這背後有更年期特有原因。C小姐飲食清淡,卻因蛋白質不足,導致肌肉量低、基礎代謝率下降。偶爾進健身房,也僅限於輕型機械訓練,對增肌幫助有限。根據《Maturitas》在2025年的研究顯示,停經後女性若能持續進行阻力訓練,不僅體能活動水準能顯著提高,甚至能在兩年後維持效果 。這說明:跑步雖能提升心肺,但缺乏重量訓練,就難突破代謝低谷。 為何單靠跑步難以瘦身? 科學告訴你 運動研究證實:單一有氧運動無法顯著增加肌肉量。更年期後,荷爾蒙變化使脂肪易集中腹部,這就是許多女性「小腹難瘦」的原因。根據《Geroscience》在2025年的實驗,阻力訓練能讓女性肌肉蛋白質合成率增加47%,改善肌力與肌肉量,提升總瘦體重2%!想有效燃
常春月刊 ・ 1 天前
不是芭樂!每天一杯「超級水果」能抗三高和減脂:半年降心血管風險15%
隨著年齡增長,不少人開始面臨腰圍增加、血壓波動、血糖升高等「中年三高」問題,而這些症狀背後常隱藏著一個無聲的健康威脅。對此營養師建議,可以從選對食物下手,並最新研究顯示,指出酸甜可口的「藍莓」是超級水果,可能成為對抗代謝症候群的天然利器,且豐富的花青素與多酚成分,為健康提供多層次守護!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慢性發炎恐致癌!醫推「多吃4類抗炎食物」 不讓癌細胞長大
若想遠離癌症,應從飲食著手。營養醫學醫師劉博仁指出,癌症並非突然發生,而是長年慢性發炎、老化加速所累積的結果,身體長期處於慢性發炎,會提高癌症發生率,建議日常多攝取「橄欖油、多酚、Omega-3、大量膳食纖維」,有助於降低多種癌症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4 天前
別花冤枉錢!狂吃保健食品恐弄壞身體 醫揭「3大常見」錯誤行為
糖尿病已成為新國病之一,據統計全台破250萬人罹患,約每10人就有1人,代謝問題與糖尿病風險正在快速擴大。許多民眾開始尋求許多坊間「食療」來調理,不過醫師也提醒,坊間偏方有些可能是錯誤且不實,並列出忽略產品標示等常見三大錯誤,若長期使用恐增加其他疾病風險。(記者:簡浩正)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8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