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全球甲狀腺癌病例日益增多
甲狀腺癌在世界部分地區的發病率正持續上升,而且增速快於其他類型的癌症。為什麼會如此?
在美國,甲狀腺癌的發病率增長速度超過所有其他癌症。但這場神秘的「流行病」背後究竟是什麼原因?
甲狀腺位於頸部底部、喉結下方,其功能是分泌激素以調節心率、血壓、體溫和體重。當甲狀腺內的細胞開始不受控制地生長和分裂,形成腫瘤時,就會發生甲狀腺癌。這些異常細胞可能侵入周邊組織,甚至擴散至身體其他部位。
雖然大多數甲狀腺癌病例是可治癒的,但醫療專家仍對該疾病發病率的快速上升感到憂心。根據美國「監測、流行病學與最終結果」(SEER)癌症報告系統的數據,美國甲狀腺癌的發病率在1980年至2016年間增加了三倍以上:男性從每十萬人2.39例上升至7.54例,女性則從6.15例上升至21.28例。
「甲狀腺癌是少數幾種隨時間持續上升的癌症之一,即使醫學已有進展,情況仍未改善。」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內分泌外科醫師桑齊安娜·羅曼(Sanziana Roman)表示。
那麼,病例增加的背後原因是什麼?
人們早已知道,童年時期暴露於大量游離輻射會導致甲狀腺癌。1986年切爾諾貝利核事故之後,白俄羅斯、烏克蘭和俄羅斯的兒童甲狀腺癌病例急劇飆升。一項研究發現,在日本原子彈倖存者中,自1958年以來約36%的甲狀腺癌病例可歸因於童年時期的輻射暴露。
然而,1980至1990年代,在美國或其他地區,並沒有發生任何核災難可以解釋這樣的增幅。起初專家們感到困惑,但最終一個可能的解釋浮現——是否「更好的診斷技術」才是原因?
在1980年代,醫師首次開始使用甲狀腺超音波檢查,這是一種利用聲波生成甲狀腺影像的技術。它使醫師能夠發現過去無法檢測到的極小型甲狀腺癌。
到了1990年代,醫師也開始從可疑腫塊中採集細胞,以判斷是否為癌症,這種技術稱為細針抽吸活檢。
「過去,醫師會透過觸診甲狀腺來尋找結節。」美國馬里蘭州國家癌症研究所的流行病學家卡莉·基塔哈拉(Cari Kitahara)說。
「但隨著超音波等技術的出現,醫師能夠檢測到更小的結節,並進一步進行活檢。這導致更多小型乳頭狀甲狀腺癌被診斷出來,而這些在過去僅靠觸診是無法察覺的。」
其他證據也支持「過度診斷」的理論。例如,雖然甲狀腺癌的發病率快速上升,但死亡率卻保持穩定。同時,在韓國推行全國性的甲狀腺癌篩檢計劃後,病例數急劇飆升;而當該計劃縮減規模後,病例數又下降。
「這些模式整體上與過度診斷一致。也就是說,檢測到的疾病若未被發現,可能永遠不會引起症狀或導致死亡。」基塔哈拉說。
我們如今已知,小型乳頭狀甲狀腺癌通常生長緩慢,且對治療反應良好。它們極少致命,病情有很大機會治愈。然而,在過度診斷盛行的時期,許多人接受了不必要的醫療處置,包括完全切除甲狀腺,並隨後進行放射性碘治療以清除殘餘細胞。手術有時可能導致聲帶麻痺,而放射性碘治療也可能增加二次癌症的風險。
美國的臨床實務此後已作出調整:放射性碘僅用於治療侵略性癌症,且劑量被盡量降低以減少副作用風險。醫師也不再一律完全切除甲狀腺,而是常採部分切除,或選擇「觀察等待」的方式。
因此,美國SEER(監測、流行病學與最終結果)最新統計顯示,甲狀腺癌病例數已趨於穩定。例如,2010年平均每十萬人有13.9個新病例,而2022年(最新可得數據年份)則為14.1例。
然而,近年來一些科學家認為,僅以「過度診斷」並不足以解釋所有病例的增加。
在一項研究中,義大利(意大利)卡塔尼亞大學內分泌學榮譽教授里卡多·維涅里(Riccardo Vigneri)指出,如果過度診斷是唯一原因,那麼在診斷技術更完善的高收入國家,病例數應該增加更多。但事實並非如此,中等收入國家的甲狀腺癌病例同樣在上升。
「即使在缺乏完善篩檢的地區,甲狀腺癌的發病率仍在上升。」羅曼(Roman)說。
「而且大型、晚期腫瘤的診斷也愈加頻繁。這顯示我們正面臨偵測偏差與疾病發病率真實上升的雙重作用。」
更重要的是,隨著甲狀腺癌愈來愈早期被診斷出,治療成效也有所提升,理論上死亡人數應該下降。然而,維涅里指出,死亡率卻始終維持在每十萬人約0.5例,甚至在部分國家還有上升跡象。
例如,一項研究分析了加州在2000年至2017年間診斷的逾69,000名甲狀腺癌患者。研究人員發現,無論腫瘤大小或癌症分期,診斷人數與死亡率在此期間皆有所增加,顯示背後必然存在其他因素,而不僅僅是因為更精細的診斷技術能檢測到極小腫瘤。
2017年,基塔哈拉(Kitahara)及其團隊也檢視了1974年至2013年間超過77,000名甲狀腺癌患者的病歷。結果顯示,雖然病例增加主要來自局限於甲狀腺的小型乳頭狀腫瘤,但轉移至身體其他部位的乳頭狀癌也有所上升。雖然甲狀腺癌死亡案例罕見,但研究亦顯示死亡率以每年1.1%的速度增加。
「這顯示可能有其他因素正在推動這些更具侵略性的腫瘤增加。」基塔哈拉說。
其中一個主要嫌疑因素是肥胖。自1980年代以來,肥胖率在美國及其他發達國家顯著上升。隊列研究(追蹤健康人群並長期觀察)顯示,過重與甲狀腺癌風險之間存在關聯。與健康體重者相比,身體質量指數(BMI)較高者一生中罹患甲狀腺癌的可能性高出逾50%。
身體質量指數也與侵略性腫瘤特徵相關,例如在診斷時腫瘤體積更大,或帶有使癌症更易擴散的突變。
「在我們的研究中也看到,身體質量指數與甲狀腺癌死亡風險相關,」基塔哈拉說,「這是相當強的證據,顯示這不只是偵測偏差。並非因為高身體質量指數者更常就醫檢查甲狀腺,所以才有更多病例,而是高身體質量指數本身更可能與甲狀腺癌的發展相關。」
至於肥胖如何導致甲狀腺癌,目前仍不清楚。不過已知肥胖者更容易出現甲狀腺功能異常。例如,甲狀腺刺激素(TSH,腦下垂體分泌、調控甲狀腺功能的激素)水平偏高者,往往也有較高的身體質量指數。
「我們仍未完全理解潛在的機制,這仍是一個研究不足的領域,但可能涉及多重因素。」基塔哈拉說。
「肥胖會帶來許多生理影響,包括發炎、胰島素阻抗,以及甲狀腺功能變化,這些都可能在甲狀腺癌的發展中扮演角色。」
其他科學家懷疑,常見家居用品與有機農藥中的「內分泌干擾化學物質」(EDCs)可能是原因之一。這些化學物質會模仿、阻斷或干擾人體激素的作用。例子包括全氟辛酸(PFOA)與全氟辛烷磺酸(PFOS),它們存在於各種物品中,從炊具、食品包裝紙,到個人護理產品、地毯以及消防泡沫。然而,這些化學物質與甲狀腺癌之間的關聯證據仍不一致。
其他研究則指出,微量元素可能也扮演角色。微量元素是生物僅需極少量的化學元素,但對甲狀腺功能至關重要。
「我們在島國看到甲狀腺癌的發病率特別高。」基塔哈拉(Kitahara)說。
「有些假說認為這與火山噴發相關的微量元素有關。例如鋅、鎘,以及釩等化學物質在這些環境中被檢測到,並伴隨高發病率,但目前仍缺乏設計完善的流行病學研究來支持直接因果關係。」
然而,基塔哈拉認為另一個可能的解釋是來自醫學診斷掃描的游離輻射。自1980年代以來,美國及其他地區的CT與X光檢查次數顯著增加,其中包括兒童接受的CT掃描。這些檢查會使甲狀腺暴露於相對較高劑量的輻射。
根據其他研究(例如對日本原子彈倖存者的調查)所揭示的輻射與甲狀腺癌之間的關係,我們可以推算這類醫學輻射的影響。例如,一項近期研究估計,美國每年約有3,500例甲狀腺癌可直接歸因於CT掃描的使用率。
「年輕人的甲狀腺比年長者更容易受到輻射暴露的影響,」基塔哈拉說,「因此,CT掃描使用率的上升可能部分解釋了美國及其他地區甲狀腺癌病例的增加。」
同時,也有可能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
「我們很可能正在觀察一種多因素現象,包含環境、代謝、飲食與激素的影響,並可能與潛在的基因易感性相互作用。」羅曼(Roman)表示。
其他人也在看

微波像油炸一樣香 「長壽菜」料理秘訣 鎖住漂亮紫色
茄子營養價值高,紫色的外皮富含花青素,具強大抗氧化能力。不少人在料理茄子時,總是越煮越黑,賣相不佳,國宴主廚溫國智指出,可在讓茄子表皮上輕刷上一層油,切塊攤開在盤子上後用微波爐加熱2分鐘,成品不只呈現漂亮的紫色,吃起來口感還跟油炸相似,淋上特調的蒜泥醬汁後,就是餐廳等級的料理。
中時新聞網 ・ 9 小時前
60歲科技主管超養生 「1原因」罹2癌還糖尿病
除了飲食、生活習慣,壓力與基因也是人會否罹癌的關鍵。醫師張家銘表示,一名60多歲高科技研發主管,近幾年罹患甲狀腺癌、前列腺癌,及輕微糖尿病,細問後得知,男子重視飲食、運動與生活習慣,但工作壓力極大,加上本身這兩種癌症的多基因風險較高,使其更易罹癌。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5 小時前

「八點檔娜美」神隱1年!無預警剪斷10年長髮 宣布全新身份不藏了
「八點檔娜美」張家瑋休息充電一年後,宣告以全新面貌重磅回歸八點檔《好運來》!她不僅告別多年招牌長髮,以俐落短髮形象亮相,更透露新角色是個充滿反差魅力的「全能運動高手」,坦言是要來勾引弘軒(吳政澔飾演),要讓佩婕(程雅晨飾演)擔憂害怕,讓觀眾對她的加入期待值破表。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7 小時前
不只1萬元…嘉義市「普發加碼到6000元」!黃敏惠曝最快領取時間
真的好羨慕!政府普發1萬元不少人已笑嘻嘻入袋,繼新竹市率先加碼每人5000元外,嘉義市也跟進,議會於5日通過臨時動議案普發3000元。今(19)日議員再度追問普發現金進度,黃敏惠回應「完全有能力加碼發6000元」只等法定程序跑完,最快12月初領到手。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7 小時前
天冷吃薑母鴨!他好奇「為什麼桌子比較低?」內行人揭原因
近來天氣明顯降溫,許多人會吃薑母鴨、羊肉爐進補,想藉此驅寒暖身,對此有網友也好奇「為什麼薑母鴨的桌子都比較低?」引發討論,貼文一出,很快便釣出大票內行人解答。
Yahoo奇摩(綜合報導) ・ 6 小時前

少安也解約!反骨男孩藝人全走光 酷炫給祝福:各自安好
YouTuber團體「反骨男孩Wackyboys」,近年來成員風波不斷,孫生、蕾菈、瑋哥等人也陸續解約。目前旗下唯一藝人少安昨天(11/17)透過社群發文,正式宣布自己離開反骨男孩。為此,老闆酷炫也在頻道證實此事,同時也祝福大家各自安好,表示公司所有藝人都解除合約,但未來仍會繼續拍影片。
太報 ・ 1 天前
「野生李珠珢」日本應援被捕獲!東京巨蛋應援 日媒報導球迷也發現了
南韓「AI女神」富邦啦啦隊「三本柱」李珠珢,近日意外在日本東京巨蛋成為焦點人物。她此次受邀隨南韓棒球國家代表隊赴日應援,沒想到在比賽過程中被轉播鏡頭捕捉,瞬間引發日本球迷熱議。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女星驚見甲狀腺結節!3營養素護甲狀腺 2飲食法助防癌
51歲台語歌手楊慧絜半年前做全身健康檢查時,赫然發現有3顆甲狀腺結節,讓她擔心影響嗓音。哪些飲食會影響甲狀腺功能?營養師黃淑惠提醒,甲狀腺亢進患者要控制碘的攝取,而維生素D、硒、鋅是保護甲狀腺的重要元
健康2.0 ・ 15 小時前
台積電前資深副總羅唯仁傳帶走2奈米先進製程資料 高檢署分案了解
媒體報導台積電前技術研發暨企業策略發展資深副總經理羅唯仁,在退休前疑似利用職權帶走2奈米等先進製程影印資料,還傳出羅唯仁在10月底已回鍋英特爾任職。經濟部長龔明鑫今天(18日)受訪表示,已派員了解實際狀況,並表示尊重台積電,應由台積電對外說明較好。台灣高檢署晚間也表示,智財分署已分「他字案」了解,釐清是否涉及不法。
Yahoo奇摩(即時新聞) ・ 1 天前
食農遊學探索台南農產 東山國小甜蜜開箱
南市「食農遊學地圖」帶領民眾探索台南農產,東山區東山國小推出「蜂蜜」食農假日親子營,吸引來自各地15組家庭參加,親子深入了解蜜蜂產業,家長直呼,原來簡單的食材也能做出這麼地方味的甜點。東山國小與東山國中合作的蜜蜂課程,以東山農特產蜂蜜為主題規劃,先前往東山國中蜜蜂養殖區,在青農林俊儀的解說與引導下,
自由時報 ・ 1 天前
醫生提醒:肺癌早期不是咳嗽,這6大異常才是真正的「早期警報」
肺癌早期症狀常被誤解為咳嗽或咳血,但醫界一再強調,真正讓肺癌難纏的,是它在初期幾乎「無聲無息」的特性。專家提醒,肺癌早期的 6 大異常往往不是咳嗽,而是細微卻明確的身體訊號,若被忽略,等咳嗽出現時通常已經錯過黃金治療期。(記者唐家興)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日本流感大爆發!醫揭「海外感染真相」:90%重症因硬要玩 教6招自保
流感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你人在國外,醫療不熟、語言不通、身體又虛,那才是真正的重症風險。重症醫師黃軒分享,只要做到以下6招,你不只能避免海外被流感「電爆」,甚至能讓你的旅行更輕鬆、更安全、更自在! 如何避免在海外得流感重症? 1、出國前至少2週打一劑流感疫苗流感疫苗是所有出國族客的最強護身符。研究顯示:可降低 40–60% 感染風險;病程較短、重症與住院率大幅下降。2、長途飛行記得「保濕鼻腔」很關鍵飛機上的濕度常低於 20%,比沙漠(25%左右)還乾。乾燥鼻腔會讓黏膜防禦力下降,讓病毒更容易黏上你。飛機上的「鼻腔保命三步驟」:.生理食鹽水噴鼻:每2–3小時補一次水分,讓黏膜保持「濕潤+活著」。.多喝水:不是口渴才喝,是持續補.不要喝酒:酒精會讓黏膜更乾,更脆弱。而且在飛機上代謝酒精會更慢,頭會更痛。3、隨身攜帶「抗流感的急救包」.口罩:密閉人群=病毒高速公路。戴著就對了。.乾洗手:每次摸過門把、桌面、電梯按鈕→手不是手,是病毒停機坪。兩滴酒精,比你想的更管用。.生理食鹽水鼻噴劑:讓鼻腔一直處於「濕潤防守模式」。保持濕潤→纖毛活動正常→病毒難黏上。乾燥=病毒穿牆模式ON。.加碼妙招:在
常春月刊 ・ 12 小時前
小雪將至! 「4生肖」健康亮紅燈 開運養生禁忌一次看
24節氣之一「小雪」,將於2025年11月22日(六)早上9時36分正式到來。社團法人台中市名門命理教育協會創會理事長楊登嵙教授指出,小雪意味著天氣轉冷、雨水逐漸轉為雪,但因地氣尚未完全冰寒,降雪量仍不大。《群芳譜》亦記載:「小雪氣寒而將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楊登嵙提醒,進入小雪後的半個月內,「4生肖」健康運勢將轉弱,特別要留意身體保養。
EBC東森財經新聞 ・ 1 天前
嘴巴長皰疹不只是免疫差!醫揭「大腦未來風險」 曝5建議:讓身體語言變保護行動
嘴角的小水泡,與大腦退化暗藏祕密連結?基因醫師張家銘近日表示,在門診裡,他常聽到這樣的話,「張醫師,我嘴巴最近又長皰疹了,是不是太累了?」大家對唇皰疹的印象大多還停留在壓力太大、熬夜太多、免疫差等表層原因,但其實小小的皰疹,背後可能是在提醒「大腦未來的風險」。
鏡報 ・ 8 小時前
吃飯順序錯害血糖狂飆!學會這「三步驟」改善代謝 醫師警告勿輕忽!
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長者的健康維持也慢慢成為全民關注的焦點。您知道嗎?對於高齡者來說,「吃飯順序」其實也藏著保健的學問。過去我們常常聽到「先吃菜再吃肉」的建議,認為可以幫助穩定血糖、避免肥胖。不過,日本最新公布的《2025年日本人飲食攝取基準》指出,這項建議雖然沒有錯,但對於高齡者來說,真正需要優先補充的其實是「蛋白質」。研究顯示隨著年齡增加,基礎代謝量與活動量皆逐步下降,導致整體能量需求降低。同時,隨著年紀增加,身體的肌肉量也會逐漸流失。如果沒有足夠的蛋白質攝取,就容易出現「肌少症」。
TVBS新聞網 ・ 1 天前
北市公費流感疫苗只剩12萬劑 「三類人」再不打恐落空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天氣正式轉冷,疾管署預估最快12月上旬就會再有一波流感疫情上升,打疫苗手腳可得快!台北市衛生局今(18)日公布,截至11月17日止,台北市公費流感疫苗僅剩餘約12.3萬劑,呼籲長者、幼兒及慢性病患者等符合公費疫苗接種資格者應儘速接種。 台北市衛生局表示,統計10月1日至11月16日,台北市流感併發重症病例總計有30例...
匯流新聞網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