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換季,小心過敏性鼻炎與血管運動性鼻炎發作!耳鼻喉保健與預防6大原則
【華人健康網文/國泰綜合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王文弘】每到秋冬交替,氣溫忽冷忽熱、早晚溫差大,許多人開始出現鼻塞、流鼻水、耳悶、喉嚨乾癢甚至反覆咳嗽的困擾。國泰綜合醫院耳鼻喉科統計,每年10月至隔年2月,過敏性鼻炎與鼻腔相關問題就診率會增加超過1.5倍,許多患者因此夜眠不安、工作效率下降。本文將帶您了解秋冬常見耳鼻喉問題,並介紹最新治療方式。
秋冬交替為什麼耳鼻喉問題特別多?
1.溫差變化影響鼻腔黏膜
秋冬季節早晚溫差可達10度以上,鼻腔血管收縮與擴張頻繁,導致鼻黏膜變得敏感,容易出現鼻塞、流涕與打噴嚏。
2.空氣乾燥與懸浮微粒
秋冬濕度低,加上台灣北部東北季風帶來大量懸浮微粒與過敏原,造成鼻腔及喉嚨乾燥、搔癢,甚至增加上呼吸道感染風險。
3.室內空調與暖氣
冬天室內外溫差大,空調或暖氣使空氣更加乾燥,進一步誘發鼻炎症狀。
過敏性鼻炎與血管運動性鼻炎
了解過敏性鼻炎與血管運動性鼻炎差異,掌握治療關鍵。許多人因為長期鼻塞、流鼻水困擾,但其實「過敏性鼻炎」與「血管運動性鼻炎」是兩種不同的病因。
過敏性鼻炎:
免疫系統對塵蟎、花粉等過敏原反應,會引起打噴嚏、清水鼻涕、眼癢等症狀,過敏原檢測多呈陽性。
血管運動性鼻炎:
自主神經失調造成鼻腔血管過度收縮或擴張,症狀以鼻塞為主,與溫差、氣味、壓力或酒精有關,過敏原檢測通常為陰性。
治療策略:
●過敏性鼻炎→以藥物、鼻噴劑及免疫治療為主。
●血管運動性鼻炎→避免誘發因子,藥物治療有限時,可考慮後鼻神經消融術。
後鼻神經消融術:頑固鼻炎的微創解方
後鼻神經負責鼻腔分泌與血管調節。當其過度活躍時,會引起鼻塞與流鼻水。後鼻神經消融術利用低溫冷凍或射頻能量,精準調節神經末梢,降低鼻腔過度反應。手術特色:微創。門診:局部麻醉即可完成,約 30分鐘。術後隔天可正常生活,術後6個月症狀改善率可達80%以上。適應症:藥物控制不佳的過敏性鼻炎、血管運動性鼻炎,長期鼻塞或流鼻水、因鼻塞影響睡眠品質者。
其他秋冬常見耳鼻喉問題
1.耳悶與中耳積液
秋冬感冒或鼻炎患者增加,可能導致耳咽管阻塞,引發耳悶、聽力下降甚至中耳積液。
2.喉嚨乾癢與慢性咳嗽
氣候乾冷時,喉嚨黏膜乾燥,容易誘發咳嗽與聲音沙啞。
3.鼻竇炎急性發作
換季時鼻腔阻塞,細菌更容易滋生,增加急性鼻竇炎風險。
秋冬耳鼻喉保健與預防6大原則
1.保持手部與環境衛生
勤洗手是阻斷病毒傳播最有效的方法。此外,定期清潔居家環境,特別是寢具與地毯,有助於減少塵蟎。在天氣好時,可將棉被拿到陽光下曝曬,利用紫外線殺死塵蟎。
2.注重保暖與適當濕度
早晚出門,記得戴上圍巾或穿著高領衣物,保護頸部與呼吸道。在室內,可以使用空氣清淨機來過濾過敏原,並利用加濕器保持空氣濕度,緩解鼻腔與喉嚨的乾燥不適。若沒有加濕器,也可以在室內放一盆水或濕毛巾,達到類似效果。
3.勤用生理食鹽水洗鼻
洗鼻是維持鼻腔清潔、暢通的極佳方法。它可以洗去鼻腔內的過敏原、髒污、分泌物,並維持黏膜濕潤。對於過敏性鼻炎或慢性鼻炎患者,洗鼻能顯著改善症狀。
4.適度運動,增強抵抗力
規律的運動不僅能提升心肺功能,更能增強身體的免疫力。不過,秋冬戶外運動時要注意保暖,避免因流汗後吹風而著涼。
5.均衡飲食,補充水分
多攝取富含維生素C的蔬果(如柑橘、芭樂、花椰菜),有助於提升免疫功能。同時,保持充足的水分攝取,潤滑喉嚨,稀釋痰液,有助於呼吸道黏膜的健康。
6.善用口罩,隔絕風險
在空氣品質不佳、溫差大或人多的密閉空間,佩戴口罩能有效阻擋空氣中的懸浮微粒、病菌與過敏原,是保護呼吸道的第一道防線。
什麼時候該尋求專業醫師協助?
當你出現以下情況,請勿自行判斷,應儘快就醫:
•症狀持續超過10天:感冒症狀若長時間未改善,可能已經併發其他問題,如鼻竇炎或肺炎。
•高燒不退:持續高燒超過3天,或體溫超過38.5℃,可能是細菌感染的警訊。
•劇烈疼痛:臉部、耳朵或喉嚨出現劇烈疼痛,可能代表感染加劇。
•呼吸困難或胸悶:呼吸道感染影響到下呼吸道,應立即就醫。
秋冬季節的耳鼻喉問題雖然常見,但只要我們掌握正確的預防與應對之道,就能大幅降低生病的機率。照顧好鼻腔與喉嚨,就是為身體築起一道堅實的防線。
就是現在!0元購高濃度魚油!快加入【華人健康網VIP開團購】享好康!>>>
【延伸閱讀】
橋本氏甲狀腺炎恐併失智症,判斷力降!周宗翰中醫師:4要訣改善橋本氏甲狀腺炎
換季過敏鼻塞、打噴嚏!高敏敏營養師:必補抗過敏6大類營養素食物
一直打噴嚏卻不是過敏?你可能罹患血管運動型鼻炎!一表看懂兩者差異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
https://www.top1health.com/Article/248/97294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華人健康網
https://www.top1health.com
其他人也在看
糖尿病老翁頻心悸手抖差點暈倒 醫:15/15法則救命
台中市75歲許姓老翁患有第二型糖尿病多年,近半年頻出現心悸、手抖、冒冷汗等不適,有時候視線模糊、頭暈,甚至差點暈倒。經陪同就醫檢查後才發現竟是低血糖作祟,除建議飲食運動及藥物調整及使用密切監測血糖外,也提醒一旦發生低血糖症狀,可採用「15/15」法則應急。
自由時報 ・ 1 天前
冬季進補別踩雷!營養師揭「香油混大豆油」恐致身體發炎
香油與純麻油雖然名稱相似,但兩者成分與功效大不相同。市面上許多標榜為香油的產品實際上添加了大量大豆油,若攝取過量可能導致身體發炎問題,建議消費者購買前應仔細查看營養標示,避開混合油品。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皮膚科年會聚焦自體修復新趨勢 PLTEX晶泌科技成醫學年會關注焦點
針對PLTEX的應用層面,蔡詩辰醫師表示,由於PLTEX的臨床優勢在於「穩定、高濃度、可重複使用」,使其比傳統PRP更適合作為術後修復與再生管理的搭配技術,主要扮演的角色是縮短醫美的術後修復的紅腫期,降低發炎風險,並加速皮膚屏障的重建,對於敏弱肌膚或反覆接受醫美療程的患者可減少累積性損傷、提升肌膚的耐受度。
NOW健康 ・ 1 天前
車禍後看東西「一個變兩個」 眼外肌移位手術助擺脫困擾
一名25歲陳姓男子去年因交通事故導致全臉骨折合併左眼眶底複雜性骨折,雖經口腔顎面外科手術重建,但仍受複視問題困擾,看東西一個變兩個,下樓梯易踩空,經眼外肌移位手術後,成功改善複視症狀。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車禍翻滾後睜眼「金幣數不清」 手術解救眼球偏斜複視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25歲的陳先生,去年中發生交通事故,全臉骨折合併複雜性左眼眶底骨折,左眼球下方肌肉被骨折碎片卡住,無法自由轉動,緊急手術處理,手術重建半年後,儘管臉部外觀與咬合功能已明顯改善,卻出現雙眼複視的問題,看東西一個變兩個,不僅下樓梯易踩空,連玩手遊金幣也數不清,必須遮住一眼,所幸,醫療團隊進一步進行眼外肌移位手術,才改善複...
匯流新聞網 ・ 1 天前
吃烏魚季節來了! 醬燒烏魚膘超下飯 "烏魚腱"外酥內嫩
南部中心/林樹銘、張可倫 高雄市報導烏魚季節到來,高雄海產餐廳已經開始推出烏魚料理,不只有常見的烤烏魚子,還有醬燒烏魚膘、酥炸烏魚腱,以及用烏魚肉熬煮的米粉湯,濃郁又暖身,店家把整隻烏魚都拿來料理,也讓民眾吃得超滿足。烏魚子沾上酒,大火烘烤出油脂,表面呈現金黃色。(圖/民視新聞)煎炸過的烏魚膘,放入加了老薑和麻油的鍋中醬燒,再用蒜苗提味。餐廳廚師阿良師:「表面沒有煎過它會爛掉,薑片跟麻油是主要的味道。」一道香噴噴烏魚膘料理起鍋,鹹香滋味,超下飯,成為最應景的季節料理。最經典的烏魚子,沾上酒,大火烘烤出油脂,表面金黃色,卻依舊口感Q彈,店家切成好幾大塊,超豪邁。還有烏魚腱下鍋油炸,外酥內嫩,撒上椒鹽,另外烏魚米粉,加進酥酥脆脆的烏魚肉,美味又暖身,一端上桌,客人早就已經等不及。一整隻烏魚煮成烏魚米粉。(圖/民視新聞)民眾:「烏魚子跟烏魚膘吃來真的讚,不怕人吃,烏魚子是切塊的,不是切片的,所以那個口感特別特別的好吃。」又到了吃烏魚的季節,海產餐廳人潮滿滿,店家把整隻新鮮烏魚都拿來料理。餐廳廚師阿良師:「烏魚整隻下去做米粉,或者說烏魚的肉下去煮麻油,烏魚腱也可以做清炒的,可以做三杯。」氣溫下降,隨著烏魚陸續捕獲,大家最期待的烏魚季節,民眾吃的開心,享受秋冬的專屬美味。原文出處:吃烏魚季節來了! 「醬燒烏魚膘」超下飯、「烏魚腱」外酥內嫩 更多民視新聞報導酒店開心後街頭遇警盤查 詐欺男判11年遭通緝當場落網賴清德明主持第6次健康台灣會議 將揭示長照3.0升級重點透視新聞/上班族怎麼看「週休三日」?老闆排班很頭痛、打工仔神回這1句
民視影音 ・ 1 天前男子便秘三天兩頭自行灌腸 直腸破裂引發腹膜炎
(中央社記者管瑞平苗栗縣27日電)65歲黃姓男子長期便秘每隔2、3天自行灌腸,因力道過猛造成直腸破裂,糞水隨破洞流進腹腔,引發嚴重腹膜炎。醫師提醒,改善便秘應從生活習慣著手,必要時尋求醫師協助。
中央社 ・ 1 天前
台日友好!光復鄉災後復舊中 311災民特製飯糰謝恩
即時中心/林耿郁報導今(2025)年九月底,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潰堤,造成光復鄉嚴重災情;時間過去兩個月,災區仍在復原中;來自日本岩手縣的民眾小笠原魂美,本週末抵達光復鄉發放咖哩飯糰;這已經是他連續第14年來台,以償還311東日本大震災時台灣的恩情。
民視 ・ 1 天前灌腸不當危險!便秘翁自用管子釀直腸破洞 引腹膜炎
苗栗縣65歲黃姓老翁,長期深受便秘所苦,因飲食控制無法改善,所以每天都服用強力軟便劑,甚至每隔2、3天無法解便時,就會自行灌腸;黃翁又因連續3天無法解便而自行灌腸,但無效果,於是改用更長的管子,把瀉藥送入直腸深處灌腸,沒想到竟突然引發劇痛,緊急送往苗栗市私立大千醫院急診。查出在直腸上端處有一個巨大的
自由時報 ・ 1 天前M型禿怎麼辦?北市聯醫推「美顏針」減緩掉髮
「第三期雄性禿」又被稱為「M型禿」,是許多民眾步入中年的夢魘。特徵是前額兩側的髮際線逐漸後退,男性的雄性禿依嚴重程度由輕微落髮到只剩耳朵旁邊和後枕部有頭髮可分為一至七期,其病因與遺傳和男性賀爾蒙有關。台北市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主任林在裕指出,中醫可利用美顏針的治療掉髮,甚至疏通經絡、調和氣血,使臟
自由時報 ・ 1 天前
高雄三民騎士右切待轉區釀3車連環撞 男被噴飛又遭機車重壓倒地
事故發生於晚間6點17分,當時車流量仍相當多。據了解,溫姓騎士原本與施姓騎士同向直行,但突然右切進待轉區,施男見狀欲閃避卻來不及,兩車瞬間碰撞。施男被撞飛的瞬間,被後方行車記錄器完整拍下,只見他在空中翻轉後重摔在地,緊接著自己的機車倒下壓住身體,使現場民眾看...
CTWANT ・ 1 天前國3北向新竹系統交流道7車連環撞釀6傷 車流一度回堵3公里
國道3號北向100.6公里新竹系統交流道附近今天上午8點半左右發生6輛小客車跟1輛大貨車連環追撞事故,導致車流回堵約3公里,直到8點52分開放內線車道通行,才慢慢抒解車潮,這起車禍共造成6名傷者(含1名受困駕駛),都由救護人員陸續送醫,詳細車禍肇事原因仍待警方調查釐清。6名傷者皆意識清楚、但有擦挫傷
自由時報 ・ 1 天前健保缺陷李登輝也救不了?規劃者蕭慶倫揭3大制度錯誤:醫病都付出代價
親自參與健保設計的哈佛大學榮譽教授蕭慶倫近日返台,直指健保制度3大缺陷,讓醫護長年陷入「高工時、低報酬」的惡性循環。當健保已不合時宜,台灣該如何走出新路? 衛福部部長石崇良上任還未滿3個月,施政踢到第1塊大鐵板。他在媒體專訪中透露,正在規劃要讓獎金、股利、利息、租金收入較高的人多繳一點補充保費,引起股民大反彈,行政院連忙宣布暫緩研議。 政策胎死腹中2週後,卻在一群頂尖醫療經濟學者的見證下,獲得國際級大師認可。 年屆90歲的哈佛大學榮譽教授蕭慶倫上週回台。35年前,他受到前總統李登輝倚重,擔任全民健保第1期規劃總顧問。返台後,他參加健康經濟與健保政策學術研討會及全球福祉論壇,並直言:「靠薪資所得作為社會保險費的基礎,是錯誤的。」 全民健保第一期規劃總顧問、年屆90歲的哈佛大學榮譽教授蕭慶倫(左)上週回台參加健康經濟與健保政策學術研討會,與前健保局總經理張鴻仁(右)對談。圖片來源 / 邱宜君攝 健保3大設計缺陷,讓病人與醫護付出代價 蕭慶倫不諱言,當初他所參與設計的全民健保有些基本缺陷,至今未被修正,只是拼湊著處理。 第1個缺陷:論量計酬。 「設計健保時,我們就知道論量計酬是錯誤的,」蕭慶
康健雜誌 ・ 1 天前元旦何處去?來鹿港升旗健行 逛老街有機會拿質感手提袋
把元旦升旗加碼變成健行小旅遊!彰化縣2026年元旦將在鹿港鎮登場,今年同步辦理健行逛老街活動,完成指定任務,就有機會拿到質感手提袋、限量國旗方巾與摸彩券,原訂2000個名額已秒殺,將加碼網路與現場各1000個名額!社會處表示,2026年元旦升旗將於上午8點在鹿港鎮立體育場登場,現場也有公益攤位,只要
自由時報 ・ 1 天前「怪奇物語」最終季上線 Netflix一度當機1小時
(中央社紐約26日綜合外電報導)串流平台Netflix今晚服務中斷約1小時,導致美國地區用戶無法登入,這恰逢熱門影集「怪奇物語」(Stranger Things)第5季最終季上線。
中央社 ・ 1 天前
不只是色素!蘇丹紅會卡住肝臟代謝 醫師教你4招防隱形毒
你以為鮮紅的食物只是顏色漂亮?小心,它可能正在悄悄傷害你的肝臟!近期蘇丹紅事件再度引起關注,這種非法添加的工業染料不僅讓食物、化妝品「紅得均勻」,更會卡住肝臟代謝,造成膽酸堆積、慢性發炎,甚至增加罹癌風險。基因醫師張家銘分享4招生活防護,降低隱形毒的威脅。
鏡報 ・ 1 天前
運動營養不是一體適用?研究揭女性與男性蛋白需求存在關鍵差異
撰文=編輯部 在運動與營養領域中,多數科學研究與建議仍以男性或混合族群為主,導致女性常被忽視,特別是停經前的族群。既有的運動指南未必能全面反映女性的生理特性,尤其在荷
食力 ・ 1 天前
「惡性腦瘤手術專家」名醫馬辛一病逝 三總最新回應了
三總神經外科部腦腫瘤學科主任馬辛一是惡性腦瘤手術專家,11月1日才在高雄醫學大學舉辦的腦中風學會年會獲頒終身成就獎,近日...
聯合新聞網 ・ 19 小時前
睡夢中安詳離世?醫揭「殘酷真相」:多與這1因素有關 凌晨3點到6點是高峰
每當聽聞親友在睡眠中離世,訃聞上總會寫著「安詳辭世」、「無病痛地走了」等類似安詳離世的字眼,彷彿在睡夢中告別人世是最理想的離開方式。然而,這個被許多人視為最完美的死亡方式,背後往往潛藏著可預防的心臟危機。 在睡眠中猝死 大多源於心律不整 根據亞利桑那大學急診醫學專家研究發現,睡眠中過世確實通常是安詳的,最主要原因是心臟節律異常導致血流突然中斷,腦部在數秒內失去意識。由於患者本身就處於睡眠狀態,從睡眠直接轉為昏迷再到死亡的過程中,幾乎不會察覺任何痛苦。美國心臟學會的研究也顯示,夜間猝死案例中有7成5與缺血性心臟病相關,而致命性心律不整正是關鍵殺手。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病房主任黃奭毓指出,凌晨3點到6點是心臟性猝死的高風險時段,這段時間人體的腎上腺素與抗發炎激素處於最低點,呼吸道也容易收縮,加上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在這個時段最容易出現呼吸暫停,多重因素重疊之下大幅增加猝死風險。尤其有出現心室頻脈或心室顫動的患者,因心跳每分鐘可能超過150下也可能因心搏過緩導致心臟驟停,加上心房顫動患者在發作時毫無症狀,就像體內的隱形炸彈,隨時可能在睡夢中引爆。 預防夜間猝死 日常心臟保健 雖然睡眠中猝死聽起來
常春月刊 ・ 49 分鐘前
台灣「惡性腦瘤手術名醫」馬辛一病逝!享壽64歲 三總回應了
三軍總醫院神經外科部腦腫瘤學科主任馬辛一近日驚傳病逝消息,三總表示,因涉及病人隱私,尚不便證實相關訊息,有進一步消息會對外說明。
太報 ・ 4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