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科工程師敲鍵盤卡卡 微創超音波刀清除惱人痛風石解困
(觀傳媒中彰投新聞)【記者廖妙茜/台中報導】56歲李先生是竹科工程師,患有痛風病史,兩年多前,他發現右手食指和中指逐漸出現痛風腫塊,不僅外觀明顯,敲鍵盤時也常感不適、抓握動作也有緊繃感,讓工作與心情大受影響。經網路搜尋後前往長安醫院就診,骨科陳冠儒醫師診斷為痛風石後,接受「微創超音波刀痛風石切除手術」,術後恢復良好,不僅擺脫礙眼硬塊,握拳、打字也輕鬆許多,讓他直呼:「早點開刀就好了!」
陳冠儒醫師表示,台灣痛風盛行率約1.2%至6.24%,原住民族群更高達10.42%,其中約有兩成的患者會發展出痛風石。這些由尿酸結晶累積而成的硬塊,初期影響外觀,但若延誤治療,將會侵蝕關節、肌腱韌帶、破壞骨頭,最終導致關節腫痛、變形、甚至影響走路、穿鞋等日常活動。
陳醫師比喻,痛風石深入周邊組織後,就像麵線與花生粉與顆粒混合雜,難以徹底清除。傳統手術只能針對較大的結石處理,若想清除得更徹底,常會連帶損傷筋腱、韌帶,影響術後功能,也造成傷口癒合慢、發炎、感染機會增加。
相較之下,微創超音波刀利用高速震動原理,能精準震碎並清除痛風石,同時保護神經、血管與韌帶,達到「切硬不切軟」的效果。陳醫師說,這項技術能顯著降低出血與感染風險,也因手術時間短、麻醉需求低,代表傷口更小、恢復更快,對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患者尤其安全。李先生手術過程僅需局部麻醉、不需住院,術後當天即可恢復日常活動。
陳冠儒醫師提醒,若身上已經出現明顯摸得到、看得到的硬腫塊,且過去曾有痛風發作紀錄,經藥物治療仍無法改善,就應儘早就醫評估是否需要手術介入,避免拖到關節變形或皮膚破裂,增加治療難度。陳醫師強調,手術只是治標之法,真正的關鍵在於長期控制尿酸,「控制得當,痛風石自然不會再找上門。」
其他人也在看

明年健保保費確定凍漲! 「補充保費改革案」仍待研議
衛福部日前通過2026年的健保總額方案,採取最高推估,總額9883.35億元,如加上公務預算,醫療支出首度破兆元大關,外界擔心,健保費率恐跟著調漲。衛福部健保會19日宣布,預估2026年底安全準備金達2個月,未低於水位,因此,明年健保一般保費仍維持5.17%。
NOW健康 ・ 1 天前
50歲男運動量大卻罹骨鬆 醫:腎功能異常是兇手!
一名50多歲從事勞力工作的男子,儘管日常運動量充足,卻被診斷出罹患骨質疏鬆症,讓他感到十分困惑。經進一步檢查後才發現,原來是腎臟功能異常所導致。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腎臟科兼任醫師林軒任指出,人體攝取的維生素D必須經過腎臟轉化才能發揮作用,腎功能下降會直接影響鈣質吸收,進而造成骨質流失。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上班前、下班後打針!台大醫院OPAT中心 單月降17%病房占床率
健保署今年8月門診靜脈抗生素治療(OPAT)納入給付,病患打抗生素不必住院,只要到門診注射即可。台大醫院在實施3個月來,最高單月減少17%病房占床率,昨(21日)成立「OPAT中心」,提供病患一站式整合服務,可於上班前、下班後接受治療,維持正常工作與生活。
中時新聞網 ・ 1 天前
向侯友宜拉票?卓榮泰:政院版財劃法新北分配款六都最高
《財政收支劃分法》修正案引發中央、地方爭論,行政院日前推出政院版提案,行政院長卓榮泰今(22)日受訪時表示,若依政院版本計算,新北市統籌分配稅款與一般性補助將是六都中增加最多,呼籲立法院能重新審慎看待院版。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世界文化匯聚舞臺 新住民舞蹈比賽決賽熱鬧展開
一年一度的「新住民舞蹈比賽」全區決賽今天(22日)在臺中市葫蘆墩文化中心演奏廳正式登場。邁入第10屆的比賽不僅是新住民展現舞蹈才華的舞臺,更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今年比賽經北、中、南三區初賽,共吸引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 1 天前
每百名寶寶就有1名極低出生體重!醫揭主因:高齡產婦、不孕症增
台灣每年有超過1千名極低體重早產兒出生,照護挑戰高,台大兒童醫院新生兒科主任曹伯年指出,極低體重早產兒(出生體重低於1,500公克)約占所有新生兒的1%。近年因高齡產婦與不孕症增加,早產風險持續攀升,去(2024)年院內就有約80名極低體重早產兒,加上院外轉診,每年照護人數超過百名,顯示醫療量能需求
自由時報 ・ 1 天前11台護理備管機 獅子會捐恩主公醫院
國際獅子會300B2區22日於新北美術館舉辦「2025-2026年度大型社會服務捐贈活動」,由總監徐淑真、大型社會服務執行長廖信夫等人,率領全區獅友結合健走、公益捐贈與藝文表演,捐贈給三峽恩主公醫院11台護理站備管機、捐贈給「台灣惡視力協會」視力設備巡迴車,也由300B2區三多獅子會捐贈弱勢族群羽絨
自由時報 ・ 1 天前
毒雞蛋擴大抽驗!彰化15處高風險蛋場「全部未檢出」
彰化縣文雅畜牧場日前被檢出蛋雞含有禁用農藥「芬普尼」陽性反應,為防止問題蛋品流入市面,縣府立即啟動「芬普尼全面採樣監測」專案。首波針對15家高風險牧場的檢驗結果於22日出爐,所有雞蛋、羽毛、飼料及飲水檢體均為「未檢出」,縣府表示將持續擴大監測,嚴格把關民眾食安。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公私協力護健康 台中市與扶輪社攜手共同推動肺癌篩檢、反毒與反詐
(觀傳媒中彰投新聞)【記者廖妙茜/台中報導】台中市政府衛生局今(22)日響應國際扶輪3461地區扶輪日於台中市 […]
觀傳媒 ・ 1 天前化粧品摻蘇丹紅持續追 鎖定12業者並發文新加坡
(中央社記者沈佩瑤台北22日電)化粧品檢出蘇丹色素事件,食藥署今天表示,排除非國內及原料出口商,共12家業者列入調查,最快24日公布受影響狀況;問題原料則定量檢測中,同時發文請新加坡政府協助調查。
中央社 ・ 1 天前

別再誤會海鮮了!醫揭「慢性蕁麻疹」兇手:3招讓人不再癢
很多人曾有蕁麻疹而爆癢的經驗,為了找出兇手,開始戒吃海鮮、牛奶等,但過敏原檢測仍找不出元兇。皮膚科醫師烏惟新表示,若蕁麻疹已持續超過6週,就非食物的錯誤,應尋求皮膚科或風濕免疫科醫師的協助,將之視為一種需要耐心調養的體質問題。只要配合醫囑規律用藥,絕大多數的患者都能回歸平靜無癢的生活。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8 小時前
他「肩膀痛半年」確診肺癌末期!醫示警:2種人最要小心 早期不會咳、喘
60歲的退休水電師傅右肩疼痛半年,以為是職業病造成的五十肩,自行貼痠痛貼布、做復健都沒改善。直到右手臂明顯無力、連拿水杯都困難,加上開始咳嗽,才到大醫院檢查。結果發現肺部頂端有腫瘤,已侵犯神經和肋骨,確診肺癌第四期,若能早半年發現,治療效果會好很多。 肺尖腫瘤 最愛偽裝成五十肩 很多人不知道肺癌會引起肩膀痛。國泰醫院胸腔外科劉祖豪醫師解釋,肺臟頂端緊鄰控制手臂的神經、血管和肋骨,當腫瘤長在這裡會壓迫神經,引發劇烈的肩膀和手臂疼痛。這種肺尖腫瘤雖然只占所有肺癌的3%至5%,但最大問題是早期沒有咳嗽、喘不過氣等明顯肺部症狀,很容易被當成五十肩或肌腱炎治療,因此延誤病情。劉祖豪醫師提醒,如果肩膀痛超過一個月沒改善,特別是長期吸菸者、菸齡超過20年的人要特別注意。若疼痛在休息時也不會緩解,或合併手臂無力、肌肉萎縮、持續咳嗽、體重減輕等症狀,應主動要求胸部X光檢查,千萬別因為害怕而逃避。 相關警訊出現 需要馬上就醫 一般骨科問題的疼痛在休息後會改善,但如果肩膀痛持續加重、痛到睡不著,或發現手掌無力、肌肉變瘦、感覺遲鈍,甚至出現單側眼皮下垂、瞳孔大小不一等這些都是腫瘤壓迫神經的表現,務必盡快就醫。
常春月刊 ・ 1 天前
南韓高中生昏迷遭多家醫院急診拒收致死 議員揭露:14家醫院「沒一間願意收他」
綜合韓媒報導,南韓國會「公共管理安全委員會」的民主議員楊富南(音譯)22日從119急救中心和釜山消防局獲得的資料顯示,當日上午6時17分,釜山某高中教師發現當事學生倒地抽搐、意識模糊但仍有呼吸,立即撥打119求援。報導指出,救護人員在6時33分到場,隨即展開初步處置...
CTWANT ・ 1 天前
狂吃菜仍便秘!醫大推「4食物」 不到1周就變順暢
即使大量攝取蔬菜,仍有便秘問題,可能是膳食纖維吃得不對。基因醫師張家銘提到,當出現便秘時,代表腸道的節奏被打亂,此時若一味地吃更多纖維,反而使腸子更緊繃,建議每天補充車前子、奇異果、李子乾、高礦物質水,通常不到1周就能暢通。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術前偷吃一口也不行?醫示警「禁食原因」:可能救不回來 連一口水都有危險
手術前醫師總是千交代萬交代要禁食,若是輕忽可能會造成嚴重後果,尤其是老人家與小朋友不耐飢餓,容易違反規定。對此,秀傳醫療體系中區總院長黃士維醫師分享術前禁食的5大重要觀念,幫助大家建立正確的手術安全知識! 1、預防麻醉嘔吐不是小事 這可能是術前禁食最重要也最容易被誤解的核心概念!術前禁食的作用是「預防」麻醉併發症,不是醫師「故意刁難」患者。很多人一開始只覺得禁食幾小時沒什麼大不了,但仔細了解會發現,全身麻醉會抑制正常的吞嚥反射和咳嗽反射,這種保護機制失效通常持續到完全清醒,不像清醒狀態那樣能自主控制嘔吐。患者可能會發現手術前幾小時不吃不喝確實很難受,但這是「預防致命併發症」而不是「無謂的折磨」! 2、誤吸風險差異很大 為什麼不同手術禁食時間不同?因為麻醉深度和手術時間完全不同!我觀察到很多患者一開始以為所有手術都一樣,但實際上全身麻醉的誤吸風險遠高於局部麻醉,危險程度當然差很多。 ・全身麻醉手術:需要禁食8-12小時,因為完全失去意識和反射能力 ・半身麻醉手術:禁食6-8小時,雖然意識清楚但下半身無感覺 ・局部麻醉手術:禁食4-6小時,主要預防緊急轉全麻的風險 3、胃排空時間有科學根據
常春月刊 ・ 19 小時前
高血壓藥什麼時候吃都一樣?醫:1因素9成的人都早上吃 血壓控制更穩定
高血壓藥早上吃好?還是晚上吃好?醫界有一派人建議晚上服高血壓藥可以降低早上中風和心梗發生率,但據最新研究發現:高血壓藥早上吃或晚上吃「沒差別」。不過醫師建議,如果服用長效型一天一次的高血壓藥,早上吃會
健康2.0 ・ 1 天前
民國75年前出生看過來 全台220萬人免費肝炎篩檢一次到位
【記者黃泓哲/台北報導】國健署宣布重大政策調整,凡民國75年(含)以前出生、年齡至79歲的民眾,即日起都能享有「終身一次免費B、C型肝炎篩檢」。國健署施預估可讓全台約220萬人受惠,協助更多國人提早掌握肝臟健康,降低肝病與肝癌帶來的威脅。
壹蘋新聞網 ・ 12 小時前
中年男空腹血糖飆破130 控糖「3原則+5妙招」逆轉糖尿病前期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奕寧報導】今年45歲的張先生,平時忙於工作,習慣外食、含糖飲料不離手,對偶爾的口渴、疲倦感不以為意。直到公司健檢,他發現自己空腹血糖達130 mg/dL,被診斷為糖尿病前期,才驚覺健康拉警報。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家醫科主任楊晉州指出,糖尿病早期常無明顯症狀,許多人都是在健檢時才意外發現血糖異常。他提醒,若出現口渴、頻尿、疲倦或體重減輕等情況,應盡早檢查血糖;尤其有家族病史、肥胖或三高問題者,更應每年至少檢查一次。他也提醒,只要及早發現並調整飲食與運動,糖尿病是有機會被穩定控制、甚至逆轉的。 高血糖比例攀升 成人每8人就有1人血糖異常 根據國民健康署「2019-2023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資料顯示,我國20歲以上國人高血糖盛行率已達12.8%,顯示血糖健康已成為全民應關注的議題。為降低代謝症候群病人發展為糖尿病的風險,國健署自111年推動「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截至114年9月底,已收案約46萬人,其中近10萬人屬糖尿病前期。經持續追蹤與健康管理後,有13%的個案糖化血色素已恢復正常,證實良好的生活習慣可有效改善血糖。 預防糖尿病三關鍵 飲食、運動、監測是控糖基石 楊
健康醫療網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