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士懿觀點》COP30全球氣候新秩序-美缺席、歐洲推CBAM、中國掌綠能節奏
文/台北大學商學院金融科技暨綠色金融研究中心 研究員 金士懿
當雨林吶喊、海洋升溫,世界的氣候權力版圖正在被重新書寫
2025 年在巴西貝倫舉行的 COP30(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30,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 30 屆締約方會議),讓全球第一次以如此清晰的方式看見氣候政治的權力位移。這座位於亞馬遜河口的城市,使世界直面「雨林與氣候」的根本連結;而這場會議本身,也暴露出全球氣候治理的新斷層。
會議主席、巴西外交官 André Corrêa do Lago 在開幕時明確表態:「亞馬遜不能永遠被視為脆弱,而應成為全球再生能源與氣候解方的一環。」這句話呈現了全球南方希望擺脫「被要求者」角色、爭取主動性的政治意圖。會場外,亞馬遜多個部族的原住民族在 Avenida Presidente Vargas 高舉「沒有森林,就沒有 1.5°C」的巨大標語,抗議森林砍伐與化石燃料利益。值得注意的是,今年 COP 註冊的化石燃料遊說者超過 1,600 人,創歷史新高;街頭呼喊保護雨林,會場卻被化石燃料代表包圍,這個強烈反差成為 COP30 最象徵性的現場畫面。
而最醒目的政治訊號,是美國的缺席。川普政府再次退出《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並未派出任何高階官員。談判桌上留下一張空椅,象徵全球最大經濟體在氣候治理上的功能性退場。歐盟氣候事務專員 Woepke Hoekstra 在場邊接受訪問時說得毫不迴避:「如果美國不回到桌邊,1.5°C 的未來永遠不會完整。」雖然加州州長 Gavin Newsom 表示「華府的退場,不代表美國的退場」,但次國家行動者終究無法承擔全球協定所需的外交與金融重量。
美國退場所形成的真空,讓中國在 COP30 成為另一個焦點。無論太陽能、鋰電池、風機主體,或海上綠氫裝置,產業展示區的主導者都是中國供應鏈。歐盟能源署(ACER, Agency for the Cooperation of Energy Regulators)前署長 Christian Zinglersen 更在會後公開指出:「歐洲已無法決定潔淨能源製造的節奏。」這句具名評論比任何匿名引述更能說明現實:只要中國調整產能或價格,全球低碳產業鏈就會立即被牽動。
根據國際能源署 IEA(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最新資料,全球太陽能模組 82% 生產於中國,矽片與電池片市占率超過 95%,鋰電池製造能力達 76%,全球前五大風機製造商中,中國企業占兩席。這些數字揭示一個明確現象:全球氣候治理的主導權,正在從外交桌轉向製造能力。誰能生產、誰能降成本、誰能最快交付,誰就擁有氣候轉型的節奏權。
另一個關鍵力量來自歐盟。CBAM(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碳邊境調整機制)已進入過渡期,將於 2026 年開始實收、2027 年全面課徵。其邏輯並不複雜:若出口國沒有等值碳成本,歐盟就會替其定價。以目前 EU ETS(European Union Emissions Trading System,歐盟碳排交易制度)約 70 至 90 歐元/噸的價格換算,台灣鋼品出口恐面臨每噸 50 至 120 美元的額外成本。印度、印尼等國已將 CBAM 形容為「綠色保護主義」,川普政府則明確反對,預告跨大西洋綠色貿易體系的長期摩擦。
然而,COP30 最深的變化,不在陸地,而在海洋。海洋吸收全球九成增溫熱量、每年吸收四分之一以上的人為碳排;離岸風電、海上綠氫、藍碳與海洋監測都具有跨國性,且不涉及主權敏感。多國代表在場邊反覆強調:陸地上的減碳談判越來越難,而海洋將成為下一階段的合作平台。根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 IRENA(Inter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Agency)估計,海上綠氫在 2030 年前可能吸引 2,000 至 3,000 億美元投資;藍碳市場可能成長至 400 至 500 億美元;海洋 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監測與無人系統的年度公共投資則可能增加至 300 至 500 億美元。
聯合國最新報告同時指出,2035 年全球減排差距仍高達 36 至 49 個百分點,現行 NDC(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國家自主貢獻)遠不足以達標。要填補差距,「從杜拜到貝倫」的氣候金融路線圖提出全球每年需投入至少 1.3 兆美元,而開發中國家的氣候適應缺口仍高達 3,000 至 3,600 億美元。這意味著:誰能提供低碳設備、誰能降低資本成本、誰能擴大氣候金融,誰就能主導下一階段的能源轉型。
在這場權力重排中,台灣不能自外於趨勢。COP30 的訊號非常明確:2027 年 CBAM 後,台灣外銷競爭將由「碳排密度」決定,而非傳統價格優勢。若目前每噸 3 至 10 美元的碳費不調升,台灣在制度上毫無扣抵能力,出口將被歐盟重新定價;供應鏈也會因碳足跡要求被重新分層。
台灣不能只談再生能源,而必須切入下一輪供應鏈。儲能設備、能源管理系統、海洋監測與藍碳技術、氫能與電力轉換模組,都是能直接對接已開發國家能源轉型需求的領域。同時,台灣也必須提升氣候金融融資彈性,使企業能以「低碳資產」進入國際金融市場;並強化海洋、科技與藍碳的氣候外交,使台灣成為區域能源轉型的「技術節點」。
世界正在以排碳強度重新排序。如果台灣不主動踏入新能源、氣候金融與海洋合作框架,國際就會用價格替我們排序。
更多三立新聞網報導
金士懿觀點》日本地方創生教育正走向永續治理與 SDGs 架構
韋安觀點》鄭麗文「秋祭慰靈」關鍵三面向:她錯了嗎?
洪浦釗觀點》布魯塞爾的掌聲與東京的答詢:台灣走進全球秩序的核心時刻
張尤金觀點》什麼是「道奇精神」? 從道奇球場的熱狗說起
其他人也在看

台灣氣候表現全球倒數第9 專家籲儘速推動「去煤時間表」
德國看守協會昨在第30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舉行期間公布2026年版CCPI,根據評比,台灣排名第59名屬於「非常差」的等級。4項指標當中,溫室氣體排放及能源使用屬於「非常差」,再生能源及氣候政策的等級則是「差」。評比引用專家說法指出,台灣持續擴張天然氣的做法削弱國家的...
CTWANT ・ 1 天前德國總理批評氣候峰會主辦城市 巴西當局譴責
巴西當局18日譴責德國總理梅爾茨(Friedrich Merz),因為他發表了明顯輕視亞馬遜城市貝倫(Belem)的發言。這座位於亞馬遜雨林邊緣的城市正在舉辦聯合國氣候峰會。 巴西總統魯拉(Luiz Inacio Lula da Silva)、巴拉州(Para)州長巴爾巴柳(Helder Barbalho)、貝倫市長諾曼多(Igor Normando),以及幾名國會議員都批評梅爾茨。梅爾茨在這個月稍早訪問巴西,與其他國家的領袖討論氣候對策。 在返回德國後,梅爾茨在柏林的一場貿易會議上表示,他很高興能夠離開這座城市。他在他的演說中稱德國的繁榮與自由環境應該被慶祝。 梅爾茨說:「我們生活在世界上最美麗的國家之一。上週,我詢問一些跟我一起到巴西的記者:你們有誰想要來留在這裡?沒有人舉手。」「他們都非常高興,所有人,我們在週五、週六晚上從那個地方回到德國。」 德國總理府18日晚間沒有回應美聯社的置評請求。巴西外交部自16日起就拒絕發表公開評論。梅爾茨演說的新聞16日迅速在巴西的社群媒體上傳播。魯拉在亞馬遜南部一座新橋樑的揭幕儀式演說中終於提到了這起事件。 魯拉說:「德國總理在這幾天抱怨:『我去
中央廣播電台 ・ 1 天前擺脫對美國巨擘依賴 德法矢言捍衛歐洲數位主權
(中央社柏林18日綜合外電報導)德國總理梅爾茨(Friedrich Merz)與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今天矢言將協助歐洲在人工智慧(AI)競賽中迎頭趕上,並擺脫歐洲對美國科技巨頭的嚴重依賴。
中央社 ・ 1 天前
旺矽擴大併購 強攻高頻量測
旺矽(6223)強攻高頻量測版圖,18日宣布以2,800萬美元(約新台幣8.7億元)收購加拿大射頻與毫米波量測廠Focus Microwaves Inc. 100%股權。法人解讀,此案等同把關鍵高頻量測技術與零組件「直接買進來」,全面補強旺矽Advanced Semiconductor Testing(AST)事業在極高頻量測、5G/6G及新世代功率元件領域的競爭力,有助鞏固其高階測試解決方案的領先地位。
工商時報 ・ 1 天前
陳亭妃喊勝出馬上拜會 林俊憲:要先勝選
[NOWnews今日新聞]藍白二修《財劃法》掏空中央,對此民進南部立委今(19)日串聯召開記者會砲轟重北輕南,投入台南市長初選林俊憲、陳亭妃難得同框,會後林俊憲被問及陳亭妃專訪時稱初選勝出「第一時間...
今日新聞NOWNEWS ・ 1 天前
今起回溫!「最快這時」又一波冷空氣來台 強度曝光
今(20)日持續受東北季風影響,各地皆感受涼冷,清晨西半部及宜蘭低溫約15、16度,花東也只有17、18度,局部溫度會再更低一些,請注意保暖,白天起冷空氣逐漸減弱,北部及宜花氣溫稍回升,高溫約20至22度。氣象粉專也提醒,下一波冷空氣預估將在這時抵達。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6 小時前
冷到發抖!一圖看「雲霄飛車」溫度曲線 周末短暫回溫
氣象粉專「台灣颱風論壇」指出,隨著12月接近,冬季感受將愈加明顯,氣溫起伏加劇也將成為常態。中央氣象署則表示,未來幾天清晨仍是這波東北季風影響最劇烈的時段,周末東北季風減弱後,氣溫可望回升,但下周東北季風將再度增強,氣溫會再次下降。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林嘉愷揭2日冷空氣最有感!點名「這天」減弱將回溫
生活中心/王靖慈報導今(19)日東北季風最強、冷空氣有感,全台明顯轉冷,北部空曠地區低溫下探至12~13度,淡水最冷下到13.6度,提醒民眾們可加強保暖。不過,氣象專家林嘉愷透露這波冷空氣很快將從明(20)日白天起減弱,氣溫也將略微回升。
民視 ・ 1 天前
強冷空氣影響到後天!週末東北季風減弱 高溫飆升至30度
[Newtalk新聞] 今(19)日東北季風持續增強,清晨最低溫只有11.8度,北部白天也僅20度,對此,氣象署指出,明(20)天清晨持續涼冷,可能出現15度低溫,預計這波冷空氣影響到後(21)天清晨,後天白天後會逐漸回溫,週末東北季風減弱,氣溫明顯回升,23日將會是這週最溫暖的一天,高溫有可能飆至30度。 氣象署指出,今天清晨氣溫偏低,北台灣僅14、15度,中南部17、18度,最低溫出現在馬祖11.8度,本島最低溫為新北富貴角12.4度,桃園、新竹及苗栗也在12到13度;明天清晨持續涼冷,可能出現15度低溫,白天溫度就會回升,中南部可回到20度以上,但北台灣仍只有20度。 至於降雨趨勢的部分,今日迎風面的桃園以北、宜花地區容易有局部短暫雨,北海岸、大台北山區、宜蘭地區整日陰雨,其他地區雲量偏多,降雨較不明顯,中南部山區與部分平地有飄雨情況;明後2天天氣類似,且花東、各地山區需注意局部零星短暫雨。 而這波東北季風影響到21日清晨,21日白天起逐日回溫,中南部回升較明顯,但要留意日夜溫差大;週末北季風減弱,氣溫明顯回升,其中23日會是這週最溫暖的一天,北台灣及西半部可達26至30度,但很
新頭殼 ・ 22 小時前
本波冷空氣最強時刻曝光!低溫下探14度 回溫還要等這時
今(19)日、明日兩天東北季風影響,今日中部以北、東北部及東部天氣明顯偏涼,其他地區早晚亦涼;桃園以北、東北部及東部地區有局部短暫雨,竹苗、東南部地區及恆春半島有零星短暫雨,清晨至上午中南部地區亦有零星短暫雨。對此,氣象粉專也示警本波冷空氣最強時刻,提醒民眾要注意穿著。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好冷!東北季風發威「這2天」最有感 下波冷空氣報到時間曝
即時中心/潘柏廷報導中央氣象署預報員黃恩鴻今(17)日下午說明,今天到週五(21日)前受東北季風影響,特別在週三(19日)及週四(20日)清晨預估是冷空氣影響最明顯的時候,隨後週末則是東北季風稍減弱,溫度也會有明顯回溫;下週一(24日)起下波東北季風又南下,但預估和這波相比較弱,溫度變化不會那麼明顯。
民視 ・ 1 天前
東北季風持續發威!明北東下探15度 專家曝「這時」回暖
明(19)日仍持續受東北季風影響,清晨中部以北及宜蘭低溫來到15、16度,南部及花東也只有17、18度,局部溫度會再更低一些,各地皆感受涼冷。氣象粉專「天氣風險」指出,週末東北季風會減弱,各地氣溫有望回升。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熱帶系統恐成颱風 賈新興:11/26、27東南水氣多
氣象專家賈新興今(20日)表示,未來10天持續受到東北季風影響,不過要注意,26日至27日東南水氣多,南海至菲律賓附近可能有熱帶系統的發展。
中天新聞網 ・ 3 小時前
今晨低溫僅12.8度!白天開始回溫 下週新一波東北季風「北台灣再降溫」
今、明(20日、21日)兩天東北季風影響,北部、東北部及東部天氣較涼,其他地區早晚亦涼;基隆北海岸、臺灣東北部、東部地區及大臺北山區有局部短暫雨,桃園以北、東南部地區、恆春半島及馬祖有零星短暫雨。氣象專家吳德榮就表示,今日白天起氣溫漸回升,直到下週一(24日)晚起一小股「東北季風」南下。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7 小時前
台灣迎入秋最冷時刻!一圖看「這1天」再降溫
生活中心/張予柔報導今(19)日是入秋以來全台「最冷時刻」,北台灣及宜蘭低溫下探15至17度,南部與花東也只有18至20度,讓民眾感受到明顯涼意。氣象粉專「台灣颱風論壇 天氣特急」指出,隨著日子越接近12月,台灣的冬季感受將愈加明顯,但溫度起伏也會變得較大,民眾需注意早晚溫差。
民視 ・ 1 天前
最低溫12.4度! 吳德榮:明白天氣溫略升、下周一又迎雨
明顯變天!今(19日)清晨平地最低溫出現在新北市石門區的12.4度,氣象專家吳德榮,預計明天白天起氣溫會有些許回升,不過下周一又會有一波東北季風南下,屆時迎風面降雨機率略提高。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冷氣團還沒來...明起低溫剩15度 週末短暫回暖轉多雲
東北季風冷颼颼,本週末前最低溫可能只有15度,之後將迎來短暫回暖,北東之外的地區呈多雲到晴,緊接著又有東北季風到來,桃園以北、東半部雨勢再增。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恐暴跌低於15度 賈新興:11/24東北季風迎風面有雨
氣象專家賈新興今(19日)表示,明天水氣減少,到了24日至27日期間,將再度受到兩波東北季風影響,迎風面的基隆北海岸有雨,25日晚到26日清晨,電腦預測可能低於15度。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高雄月世界、田寮連爆「垃圾山」 1主嫌遭羈押禁見
繼高雄月世界「垃圾山」後又一座「垃圾山」出現!高市府環保局昨(19日)接獲通報,田寮區高41線道遭惡意棄置垃圾,經破袋檢查發現產源為台南垃圾,研判同一犯罪集團所為,後續將配合檢警嚴查辦。橋頭地檢署偵辦高雄燕巢區、田寮區3處山坡地遭人傾倒廢棄物案,已拘提多名被告到庭,其中一位28歲蘇姓監控人員遭羈押禁見。
中天新聞網 ・ 1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