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民準主席鄭麗文,接受專訪時表示,普丁不是獨裁者,而是民主選出來的領袖,扣普丁「獨裁者」的帽子,不合理也不公平,更說俄烏戰爭會爆發,是因為北約違背城廓一再東擴,這樣的發言,立刻引起各界討論。 #國民#鄭麗文#普丁#俄烏戰爭
美國總統川普訪問英國,國王查爾斯以極度盛大的排場,在各種小細節上,都為了讓川普感覺受到特別禮遇。然而強烈對比的是,超過五千示威者聚集倫敦街頭,高喊反對獨裁者,痛批川普是以色列迫害加薩的幫兇。英國泰晤士報報導,首相施凱爾在川普離開之後,打算正式承認巴勒斯坦國,恐怕讓美英關係惡化。
公館圓環將在明(13)日凌晨零時開始拆除,先填平公車專用地下道,再拆除公館圓環,整個工期預計達65天。行人零死亡聯盟今晚7時召集在地居民、交通團體、學生代表、議員苗博雅等,在開工前最後時刻,於公館圓環現場進行「守環行動:圓環大走讀」,懇請蔣市府不要「蔣不聽」,停止施工重啟協商。走讀活動到一半,忽然有
...尤其是在Reddit等國際論壇,許多外國網友難以理解,為何來自民主台灣的政治領袖會為普丁辯護,甚至採取與中國、俄羅斯類似的論述角度。 矢板明夫在臉書發文寫道,鄭麗文在訪談中主張,俄羅斯早已民主化多年,普丁是透過選票產生的總統,不能隨意被貼上「獨裁者」的標籤。她還批評北約食言,屢次東擴到俄羅斯邊境,是導致烏克蘭戰爭的根本原因。如果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願意放棄加入北約,戰爭就不會發生。 矢板明夫指出:「這套說法與俄羅斯官方、以及中國、北韓、伊朗等威權國家的論調幾乎一致——他們普遍將責任歸咎於『西方挑釁...
[NOWnews今日新聞]國民準主席鄭麗文,日前接受《德國之聲》專訪,談到兩岸關係並與俄烏戰爭做比較,脫口說俄羅斯總統蒲亭(VladimirPutin)不是獨裁者,而是「透過民主選舉產生的領袖」,...
[NOWnews今日新聞]國民準主席鄭麗文上任在即,但近日她在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時,卻因聲稱俄羅斯總統蒲亭(VladimirPutin)不是獨裁者、而是「透過民主選舉產生的領袖」,引發爭議,事後...
國民準主席鄭麗文接受專訪時表示,普丁不是獨裁者,而是民主選出來的領袖,扣普丁「獨裁者」的帽子,不合理也不公平,更說俄烏戰爭會爆發,是因為北約違背承諾一再東擴,這樣的發言立刻引起各界討論。 11月1號就要上任的國民新任主席鄭麗文,接受專訪表示,普丁不是獨裁者,鄭麗文認為,這樣的帽子扣上去不合理也不公平,更表態台灣絕對不可以是第二個烏克蘭。 國民新任主席鄭麗文:「俄羅斯其實在蘇聯解體之後,很快地進行了民主化的轉型,所以民主選舉已經行之多年,那麼現在的普丁,他也是經過民主選舉,選票一票一票選出來的...
國民準主席鄭麗文接受《德國之聲》記者鄒宗翰專訪,對方在訪問中批俄羅斯總統普丁「獨裁者」,鄭麗文則表示:「普丁不是獨裁者,他是民主選出來的領袖」,引發綠營圍攻,精神科名醫沈政男則贊同鄭麗文。
國民主席鄭麗文先前接受德國之聲專訪,專訪影片於今日(31日)釋出。影片中,當主持人問及俄烏戰爭時,鄭麗文堅定回覆:「普丁不是獨裁者,他是民選出來的領袖。」並強調「他(普丁)是一個透過民主選票產生的總統,你就不能說他是一個獨裁者,這樣一個帽子扣上去太不合理也太不公平了。」究竟普丁到底是不是獨裁者?有誰也是獨裁者?我們邀請各方AI專家來為我們解惑。
[Newtalk新聞] 國民新任主席鄭麗文接受《德國之聲》專訪,語出驚人稱俄羅斯總統「普丁不是獨裁者」,因他是民主選出來的領袖,認為這樣扣帽子不合理也不公平,讓外媒當場傻眼。這一邏輯震撼眾人,律師和學者紛紛點破邏輯,國民憑什麼說蔡英文和賴清德是獨裁者? 鄭麗文接受《德國之聲》訪問,德媒指出台灣要不要變烏克蘭,這個決定權並不在台灣手上,而是在習近平手上。鄭麗文不認為,稱俄烏戰爭不應該爆發。未料,當記者質疑這只是她個人不這麼認為時,鄭麗文反嗆對方,「那你不是訪問我嗎?那如果你不想聽我的話,你今天何必訪問我呢?」...
即將在明天上任的國民主席鄭麗文日前接受外媒德國之聲專訪時表示,俄羅斯總統普丁並不是獨裁者,而是民主選出來的領袖,是民主選舉產生的。此番言論一出,隨即在網路上掀起輿論關注,網友看到後紛紛留言砲轟「國民的國際觀真的很脫離現實」、「不用急著表達忠心」、「徹徹底底的中國人」。
[FTNN新聞網]記者方炳超/台北報導準國民主席鄭麗文明(11/1)日將正式接任,鄭麗文日前接受外媒德國之聲專訪時,說出俄羅斯總統普丁並不是獨裁者,是民主...
對照柬埔寨透過司法程序審判加害者,台灣轉型正義之路在2022年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完成階段性任務並解散後,由行政院人權及轉型正義處接手,持續推進檔案解密、平復不法、產追討與公共教育。3年來有何進展?處長賴俊兆強調,轉型正義不只是回顧過去,而是立足歷史,指向未來。當受難者一一凋零,如何與時間賽跑,讓社會記憶成為公共資產,成了台灣民主深化的關鍵課題。
比起柬埔寨,賴俊兆解釋,台灣更常參考的是德國的經驗,「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歷史經驗,可能是來自於威權、獨裁,甚至戰爭、殖民,這些都是歷史的錯誤,但怎樣銘記是對現在、乃至未來有所啟示?台灣這幾年在做的是說服更多人,轉型正義不是只看過去,而是立足過去,指向未來。」「有些人會覺得很沉重,不想面對過去,可是蔡焜霖前輩很有行動力,很在乎真相的還原,如果沒有得到明確的答案,放下、和解都是空談。」
橫跨全美的示威「不要國王」(No Kings)18日登場,上午時分便有超過千人集合曼哈頓時報廣場,沿著第七大道一路向南步...
新會期開議,台北市長蔣萬安9日下午赴議會施政報告。民進北市議員陳賢蔚在程序發言階段,送出1套軍服給蔣萬安,「這是仿造你阿祖的服裝」,他表示,1年來面對重大市政問題處理方式屢屢背離市民期待,包括強拆和平新生天橋、公館圓環、北檢抗議事件、限制議員索資,都不像是一位願意傾聽民意的民選首長,反而更像是獨斷專行的獨裁者。
[Newtalk新聞] 台北市長蔣萬安今(9日)赴市議會施政報告,還沒進行報告就遭跨派議員提程序問題杯葛,民進市議員陳賢蔚砲轟,蔣萬安這一年面對重大市政問題屢背離市民期待,砲轟蔣不像民選首長,反而更像是獨斷專行的獨裁者,並致贈一套軍服給蔣萬安,「這是仿造你阿祖的服裝」。 陳賢蔚表示,蔣萬安這一年來處理重大市政問題,屢屢背離市民期待,不像是一位願意傾聽民意的民選首長,反而更像是獨斷專行的獨裁者,蔣一年前強拆和平新生天橋,市民希望蔣多聽在地文史團體意見,重視天橋的歷史記憶和文史價值,可暫緩拆除、評估保存可能,但蔣市府罔顧民意...
[FTNN新聞網]記者方炳超/台北報導台北市長蔣萬安今(9)日前往台北市議會進行施政報告,民進台北市議員陳賢蔚在施政報告前的程序問題時發言,痛批蔣萬安在...
[Newtalk新聞] 自從俄烏戰爭爆發後,俄軍就持續以「特別軍事行動」的名義入侵烏克蘭,並在烏東地區與烏軍進行激烈的交戰。雖然「特別軍事行動」尚未結束,但俄羅斯總統普丁已經多次針對軍方高層進行清洗,多名高階將領被捕入獄,近期甚至傳出多名俄羅斯高級官員或富商遭到抓捕或「自我了斷」的消息,普丁對俄國官員的整肅行動也再次成為國際社會的關注焦點。 推主「Special Kherson Cat」在 X 上發布推文表示,在過去一周的時間內,俄羅斯又經歷了一波針對高級官員、富商的大規模清洗行動,至少 5 名官員或商人遭到逮捕...
英國國王查爾斯的親弟弟安德魯,因為和美國已故性犯罪者「艾普斯坦」過從甚密,還被指控曾涉及性犯罪,向來是英國王室的頭痛人物。不過安德魯王子發表聲明,決定放棄王室頭銜,不讓外界因為批評他,分散對王室的注意力。
厄瓜多南部一所監獄,發生幫派械鬥,鎮暴警察前往處置,沒想到有員警遭到挾持,現場激烈交火超過40分鐘,造成至少14人死亡,其中包括一名獄警。
美國保守派政治活動家柯克(Charlie Kirk)遭暗殺後,總統川普威脅要升高對他口中所謂「激進左派」(radical left)的鎮壓,引發外界憂心,美國政府正試圖利用這起謀殺案的憤怒來壓制政治反對聲音。
以色列國會友台小組主席杜伯斯基近期第3度訪台,並接受媒體獨家專訪,針對加薩戰爭表明以色列追求和平而非戰爭,同時呼籲哈瑪斯釋放人質。對於屯墾區醫療援助爭議,他肯定台灣正在幫助真正需要援助的人。此行他還帶來72位以色列國會議員連署支持台灣參與國際組織的聲明。與此同時,挺巴勒斯坦民間團體於20日前往國防展抗議,呼籲台灣企業不要成為種族滅絕的幫兇。
台北市公館圓環公車專用的羅斯福路車行地下道,今天(13日)凌晨0點起開拆、填平,2階段工期共計65天,預計11月16日完工。大批「守環行動」民眾前一晚湧入高架橋旁抗議,一度與警方發生衝突。警方封鎖地下車道出入口,施工車輛約於12日晚間11點50分前進駐地下道,倒下土石。
台北市羅斯福路圓環13日凌晨0時進行拆除,並填平公車專用地下道,行人零死亡聯盟昨晚間召集在地居民等人在公館圓環現場進行「守環行動:圓環大走讀」活動,台北市議員市議員苗博雅、張志豪都短暫出席,卻沒想到事後竟有激動民眾出手襲警,影片一曝光,引發網友撻伐,更有大票網友湧入苗博雅臉書,批「怎會放下動員的民眾烙跑」。
公館圓環人行及車行地下道今天(13日)凌晨封填啟動,昨晚大批「守環行動」陳抗民眾聚集在地下道前,大聲疾呼工程暫緩、重啟協商,凌晨0點一到,人群鼓譟要求與圍起來的圓環合影拍「遺照」,維安員警答應開放2分鐘,多人直接往前衝,滯留車道並爬上圓環圍籬,還有人撒冥紙、甚至情緒激動到被警方二度抬走。
台北市公館圓環拆除及填平地下道開始動工,交通局長謝銘鴻日前表示12日晚間會到場與抗議民眾溝通,不過現場未見人影,他今天凌晨1時受訪表示,自己是副指揮官,到了之後前往應變中心,和相關局處開會討論細節事項、公務協調,故無時間與民眾溝通,另一方面也是讓民眾有機會去發表看法,所以並未出面。
公館圓環及地下道封填工程今天凌晨啟動,車行地下道全線封閉,禁止車輛通行,代表公車須行駛平面道路,人行地下道各出入口也封閉,行人改走平面道路。記者實際走訪,週六截至上午八、九點,在員警協助交維下,車流大致順暢,原本途經地下道的公車,會沿著平面車道內線行駛,繞過圓環並於引道端點處附近 (已離開工區範圍)
公館圓環將在明(13)日凌晨零時開始拆除,先填平公車專用地下道,再拆除公館圓環,今(12)日晚間集會遊行表訂在22時結束,不過直到結束時間接近一小時,公館圓環現場仍聚集大批抗議民眾,目測台電轉角前,加上正對圓環、地下道的斑馬線上,依然聚集100多人不肯離去。稍早抗議民眾曾要求警方退讓,讓他們接近公館
在德國外長瓦德福(Johann Wadephul)延後他的首次中國行之後,中國27日呼籲德國以長遠眼光,來看待世界第二大和第三大經濟體之間的關係,試圖淡化有關兩國緊張升高的看法。 瓦德福原定26日訪問北京,成為德國總理梅爾茨(Friedrich Merz)政府第一位訪問中國的部長。但在他提出的會談要求,只有和中國外長王毅的會面獲得確認之後,瓦德福決定取消這趟訪問。 這使得一位德國資深議員指控中國,是因為擔心一場爭論而引發了這次訪問取消。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27日在記者會上表示,「中方始終從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看待和發展中德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