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忽視!3篇論文揭示超加工食品危害與影響
〔編譯謝宜哲/綜合報導〕飲食對人的健康至關重要,而攝取超加工食品不利於健康。近日一些頂尖的超加工食品研究人員在刺胳針期刊上發表3篇論文,稱超加工食品危害極大,對人體和世界的影響不該輕易忽視。根據《France24》報導,第一篇論文總結了過往的大量研究,主要作者為巴西流行病學家蒙泰羅(Carlos Monteiro)。研究人員在第一篇論文中,回顧先前104項研究,證明食用大量超加工食品與多種疾病風險增加有關,包括肥胖、糖尿病、心臟病和早逝。研究人員表示,他們歡迎對蒙泰羅(Carlos Monteiro)開發的Nova分類系統提出「有效科學批評」。Nova系統依照食品加工程度將食品分為4類,但因未考慮已知的不健康營養成分(如脂肪、鹽和糖)而受到質疑。第二篇論文,超加工食品的攝取量在全球不斷增長。在美國、澳洲和英國,超加工食品攝取量已經佔到總熱量攝取的一半以上。該論文第一作者、雪梨大學的貝克(Phillip Baker)指責超加工食品產業「針對科學家和科學,試圖製造科學疑慮」。第三項研究將近幾十年來全球飲食結構的改變,歸咎於少數幾家大型企業,它們透過激進營銷手段銷售以廉價原料和工業化方法生產的產品。該論文聲稱,身為超加工食品生產商的雀巢、百事可樂、聯合利華(Unilever)、可口可樂、達能(Groupe Danone)、墨西哥經濟促進公司、億滋國際(Mondelēz International)和卡夫亨氏(Kraft Heinz),佔據了該行業1.5兆美元資產的42%。該論文呼籲各國在包裝標籤上添加警告標識,限制行銷活動(尤其是針對兒童的廣告),並對某些超加工食品徵稅,將稅收用於降低低收入家庭購買新鮮食品的成本。未參與研究的倫敦金斯頓大學營養學家穆爾魯尼(Hilda Mulrooney)稱,考慮到不良飲食對個人、醫療系統和財政的影響,和不良飲食延伸出的疾病對最弱勢群體具備高風險,是時候對超加工食品採取行動。
更多自由時報報導
傳羅唯仁帶走2奈米以下大批先進製程機密資料 台積電蒐證中
陸軍一口氣有4位中將職務出缺 5大作戰區指揮官「這3個」都換人
獨家》「我殺了老婆!」退休男掐脖砍殺妻子 冷靜自首警嚇傻
MLB》踩過紅線...大谷翔平不再向這隊致意! 美媒直言:他心裡很清楚
其他人也在看



別再誤會海鮮了!醫揭「慢性蕁麻疹」兇手:3招讓人不再癢
很多人曾有蕁麻疹而爆癢的經驗,為了找出兇手,開始戒吃海鮮、牛奶等,但過敏原檢測仍找不出元兇。皮膚科醫師烏惟新表示,若蕁麻疹已持續超過6週,就非食物的錯誤,應尋求皮膚科或風濕免疫科醫師的協助,將之視為一種需要耐心調養的體質問題。只要配合醫囑規律用藥,絕大多數的患者都能回歸平靜無癢的生活。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4 小時前
做檢驗才驚覺「長期營養不良」!藍心湄早餐改這樣吃,拯救掉髮+瘦回緊緻好身材!
吃對早餐,不只抗老,還能幫助瘦身。時尚教主藍心湄近期在《女人我最大》中分享,她因為改變飲食習慣,不僅頭髮重新長出來,原本「怎麼都瘦不下來」的臃腫感也明顯改善,整個人煥然一新! 營養不足,掉髮
女人我最大 ・ 2 天前
歌手石琇惠術後成植物人 女兒抗議醫療過失 嘉基:尊重司法
藝名石琇惠的7旬王姓婦人因胃癌一期,去年到嘉基醫院手術後成植物人 ,在加護病房躺了285天後往生,女兒質疑執刀的周姓醫師醫療疏失,到嘉義地檢署檢控告周醫師,今天到醫院舉牌抗議。院方回應表示,王婦呼吸衰竭並非因接受內視鏡黏膜剝離術治療與重症肌無力風險所導致,本案已進入司法程序,盼藉由審理讓真相與責任能
自由時報 ・ 1 天前
他「肩膀痛半年」確診肺癌末期!醫示警:2種人最要小心 早期不會咳、喘
60歲的退休水電師傅右肩疼痛半年,以為是職業病造成的五十肩,自行貼痠痛貼布、做復健都沒改善。直到右手臂明顯無力、連拿水杯都困難,加上開始咳嗽,才到大醫院檢查。結果發現肺部頂端有腫瘤,已侵犯神經和肋骨,確診肺癌第四期,若能早半年發現,治療效果會好很多。 肺尖腫瘤 最愛偽裝成五十肩 很多人不知道肺癌會引起肩膀痛。國泰醫院胸腔外科劉祖豪醫師解釋,肺臟頂端緊鄰控制手臂的神經、血管和肋骨,當腫瘤長在這裡會壓迫神經,引發劇烈的肩膀和手臂疼痛。這種肺尖腫瘤雖然只占所有肺癌的3%至5%,但最大問題是早期沒有咳嗽、喘不過氣等明顯肺部症狀,很容易被當成五十肩或肌腱炎治療,因此延誤病情。劉祖豪醫師提醒,如果肩膀痛超過一個月沒改善,特別是長期吸菸者、菸齡超過20年的人要特別注意。若疼痛在休息時也不會緩解,或合併手臂無力、肌肉萎縮、持續咳嗽、體重減輕等症狀,應主動要求胸部X光檢查,千萬別因為害怕而逃避。 相關警訊出現 需要馬上就醫 一般骨科問題的疼痛在休息後會改善,但如果肩膀痛持續加重、痛到睡不著,或發現手掌無力、肌肉變瘦、感覺遲鈍,甚至出現單側眼皮下垂、瞳孔大小不一等這些都是腫瘤壓迫神經的表現,務必盡快就醫。
常春月刊 ・ 22 小時前
醫大推「1蔬菜」降血糖血脂、抗癌:我都加在泡麵中
蔬菜有益健康,醫師邱筱宸特別推薦海帶芽,因為它富含膳食纖維、多種礦物質,研究發現,吃白飯時加4克海帶芽者的飯後血糖、胰島素值,都低於沒吃海帶芽的人。另一項研究發現,連吃8週海帶芽點心的人,壞膽固醇(LDL)可降低7.4%。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 天前
南韓高中生昏迷遭多家醫院急診拒收致死 議員揭露:14家醫院「沒一間願意收他」
綜合韓媒報導,南韓國會「公共管理安全委員會」的民主議員楊富南(音譯)22日從119急救中心和釜山消防局獲得的資料顯示,當日上午6時17分,釜山某高中教師發現當事學生倒地抽搐、意識模糊但仍有呼吸,立即撥打119求援。報導指出,救護人員在6時33分到場,隨即展開初步處置...
CTWANT ・ 14 小時前
狂吃菜仍便秘!醫大推「4食物」 不到1周就變順暢
即使大量攝取蔬菜,仍有便秘問題,可能是膳食纖維吃得不對。基因醫師張家銘提到,當出現便秘時,代表腸道的節奏被打亂,此時若一味地吃更多纖維,反而使腸子更緊繃,建議每天補充車前子、奇異果、李子乾、高礦物質水,通常不到1周就能暢通。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術前偷吃一口也不行?醫示警「禁食原因」:可能救不回來 連一口水都有危險
手術前醫師總是千交代萬交代要禁食,若是輕忽可能會造成嚴重後果,尤其是老人家與小朋友不耐飢餓,容易違反規定。對此,秀傳醫療體系中區總院長黃士維醫師分享術前禁食的5大重要觀念,幫助大家建立正確的手術安全知識! 1、預防麻醉嘔吐不是小事 這可能是術前禁食最重要也最容易被誤解的核心概念!術前禁食的作用是「預防」麻醉併發症,不是醫師「故意刁難」患者。很多人一開始只覺得禁食幾小時沒什麼大不了,但仔細了解會發現,全身麻醉會抑制正常的吞嚥反射和咳嗽反射,這種保護機制失效通常持續到完全清醒,不像清醒狀態那樣能自主控制嘔吐。患者可能會發現手術前幾小時不吃不喝確實很難受,但這是「預防致命併發症」而不是「無謂的折磨」! 2、誤吸風險差異很大 為什麼不同手術禁食時間不同?因為麻醉深度和手術時間完全不同!我觀察到很多患者一開始以為所有手術都一樣,但實際上全身麻醉的誤吸風險遠高於局部麻醉,危險程度當然差很多。 ・全身麻醉手術:需要禁食8-12小時,因為完全失去意識和反射能力 ・半身麻醉手術:禁食6-8小時,雖然意識清楚但下半身無感覺 ・局部麻醉手術:禁食4-6小時,主要預防緊急轉全麻的風險 3、胃排空時間有科學根據
常春月刊 ・ 4 小時前
高血壓藥什麼時候吃都一樣?醫:1因素9成的人都早上吃 血壓控制更穩定
高血壓藥早上吃好?還是晚上吃好?醫界有一派人建議晚上服高血壓藥可以降低早上中風和心梗發生率,但據最新研究發現:高血壓藥早上吃或晚上吃「沒差別」。不過醫師建議,如果服用長效型一天一次的高血壓藥,早上吃會
健康2.0 ・ 1 天前
台語歌手石琇惠胃癌開刀成植物人! 女兒控名醫害命 醫院駁疏失
知名台語歌手石琇惠因胃癌一期在嘉義基督教醫院接受胃黏膜剝離手術後,竟出現嚴重併發症,手術隔天呼吸困難,五天後一度斷氣成為植物人,最終在285天後離世。家屬質疑醫院有醫療疏失,女兒甚至到院外舉牌抗議,要求給予解釋。醫院否認手術與重症肌無力風險導致呼吸衰竭,強調「醫療團隊都是依照專業常規進行」,目前已將資料提交司法單位評斷。
TVBS新聞網 ・ 1 天前
中年男空腹血糖飆破130 控糖「3原則+5妙招」逆轉糖尿病前期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奕寧報導】今年45歲的張先生,平時忙於工作,習慣外食、含糖飲料不離手,對偶爾的口渴、疲倦感不以為意。直到公司健檢,他發現自己空腹血糖達130 mg/dL,被診斷為糖尿病前期,才驚覺健康拉警報。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家醫科主任楊晉州指出,糖尿病早期常無明顯症狀,許多人都是在健檢時才意外發現血糖異常。他提醒,若出現口渴、頻尿、疲倦或體重減輕等情況,應盡早檢查血糖;尤其有家族病史、肥胖或三高問題者,更應每年至少檢查一次。他也提醒,只要及早發現並調整飲食與運動,糖尿病是有機會被穩定控制、甚至逆轉的。 高血糖比例攀升 成人每8人就有1人血糖異常 根據國民健康署「2019-2023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資料顯示,我國20歲以上國人高血糖盛行率已達12.8%,顯示血糖健康已成為全民應關注的議題。為降低代謝症候群病人發展為糖尿病的風險,國健署自111年推動「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截至114年9月底,已收案約46萬人,其中近10萬人屬糖尿病前期。經持續追蹤與健康管理後,有13%的個案糖化血色素已恢復正常,證實良好的生活習慣可有效改善血糖。 預防糖尿病三關鍵 飲食、運動、監測是控糖基石 楊
健康醫療網 ・ 1 天前
蔬果汁加「1水果」慘了!研究:大減84%關鍵營養素
很多人會喝蔬果汁來補充營養,但食安專家韋恩(楊世煒)表示,一項研究發現,蔬果汁的營養吸收其實深受配方影響,而「香蕉」這個營養又常見的食材,竟然會讓關鍵營養素「類黃酮」吸收量大減84%!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小時前

知名網紅產後復胖8公斤 少吃、多動也瘦不下來!靠這樣做成功變瘦了
擁有近20萬粉絲的知名網紅小冰,經常在自己頻道分享瘦身祕訣,甚至曾靠著飲控、運動成功減肥15公斤。只是最近剛生完二寶的她表示,產後復胖8公斤,為了回到原本體重,不敢聚餐、只吃水煮料理,結果過去對她最有
健康2.0 ・ 6 小時前
一堆人都忽視!出現5症狀恐是「沉默殺手」找上門 早餐吃不下也要留意
直腸是大腸的最後一段,被認定為「沉默」的器官,直到癌症發展到晚期才會出現明顯異常,不過,其實避免大腸癌有方法,若在醒來後的第二天早晨,遇到一些奇怪症狀就務必留意了,它們是「警告信號」,千萬別忽視。
鏡報 ・ 1 天前
不想吃毒下肚?醫示警:帶皮水果最易誤食農藥
蔬果富含維生素C與抗氧化物質,對健康有諸多益處,但若清洗不當,可能讓農藥殘留物隨著食用進入體內。長庚醫院腎臟科醫師顏宗海提醒,百香果、荔枝、龍眼、香蕉、西瓜及木瓜等帶皮水果,也需徹底清洗,避免在剝皮過程中,手上的農藥殘留轉移至果肉,影響健康。
中天新聞網 ・ 22 小時前
不是吃太多!醫揭「10大隱藏陷阱」害你胖 晚上吃太健康中了
有時候,我們以為自己「沒吃很多」,但體重計卻無情地往上爬?胖,不一定是嘴巴的錯!你有沒有這樣的時候:明明三餐正常、不怎麼吃宵夜,但體重計卻像藏著惡意的朋友——每天都在提醒你「又多了一點點」。其實,你不是吃太多,而是被「生活」設了一堆小陷阱。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太快,吃飯變成配合時間的動作、喝飲料是提神、熬夜滑手機是「犒賞自己」。結果不知不覺間,我們每天的習慣都在「偷偷幫脂肪加班」。對此,重症醫師黃軒整理了一些那些藏在日常細節裡、讓體重悄悄上升的「生活陷阱」。 1、早上不吃早餐你以為不吃早餐能少攝取熱量?結果身體進入「節能模式」,代謝下降,中午餓爆→暴飲暴食。跳過早餐,與較高BMI、體脂或肥胖風險常見關聯;同時,晚吃午餐/晚餐也與較高 BMI 相關(時序營養學影響代謝)。研究顯示,常吃早餐者體脂較低;另一研究指出「不吃早餐+晚吃午/晚餐」的組合,肥胖機率更高。 2、久坐不動的工作模式連續坐超過90分鐘,大腦會減少脂肪分解酵素的活性。每天多站1小時,一年可多燃燒約35,000卡。把長時間坐著切成「短暫起身走動」的小段,能明顯降低餐後血糖與胰島素反應(代表代謝更友善)。每20–30分鐘起身2–3
常春月刊 ・ 1 天前
「走很多路」不等於有運動到! 中度身體活動每次10分才能增心肺耐力
有人說「腳是第二顆心臟」,新光醫院心臟內科醫師周靖堯指出,下肢是大量血液儲存的部位,走路時肌肉收縮,將下肢血液帶回心臟,有助於血液循環,減少靜脈血栓風險,也會活化自律神經,確實對於身體機能有好處,但若目標是增加心肺功能、強健體魄,光靠走路恐怕效果有限。許...
CTWANT ・ 6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