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每天使用醫用大麻,擔心被認為是「癮君子」
每天早晨,喬恩·利德(Jon Leeder)起床、吃早餐,然後在前往辦公室工作前服用大麻。
這位41歲、來自威爾士南部卡菲利的男子,使用醫用大麻來緩解焦慮,但在同意接受BBC採訪之前,喬恩的工作同事完全不知道他在服用這種藥物。
「我有點緊張……他們會不會開始覺得你上班時是『嗨』的?」喬恩說。他是英國估計數以萬計擁有私人醫用大麻處方者之一。
英國國民保健署(NHS)表示,醫用大麻的風險仍不明確,而一名資深精神科醫師警告,它可能正在傷害一些患者。
「私人診所正在給患有抑鬱症、創傷後壓力症等精神疾病的人開高效力大麻處方。」前歐洲精神醫學會主席羅賓·莫瑞(Robin Murray)教授告訴BBC。
「有大量證據顯示,高效力大麻會讓這些病情惡化,甚至引發自殺念頭。」他補充說。
大麻只能由專科醫生在證明其他治療無效後開立處方。
自2018年法律修改允許出於醫療目的使用大麻以來,英國國民醫療系統幾乎從未開具過大麻「花」(即花苞)處方,但私人大麻產業正在蓬勃發展。
我們訪問的多名患者每月都要花數百英鎊取得大麻。
一些患者,例如喬恩表示,醫用大麻帶來了他們原本希望從抗抑鬱藥中獲得的效果。
開車、通過機場安檢、甚至進入酒吧或夜店等行為,都是患者必須謹慎考量的事情。他們必須時刻攜帶處方,以免被追究刑事責任。
一些人說,他們仍然害怕被警察攔查、被解僱,甚至失去撫養子女的權利——只因大麻依然帶有污名。
一名患者告訴BBC,她收到鄰居來信抱怨她公寓傳出的「大麻味」。
26歲的卡特·特納(Kat Turner)表示:「我很害怕。」她會用枕頭堵在門邊,試圖阻止氣味外溢。
「我擔心鄰居會報警」
「我怕他們會報警,那是我最擔心的。我盡量少出入家門,因為我怕任何味道飄到公共區域。」
卡特因功能性神經障礙而使用大麻,但這種藥物也能用於創傷後壓力症、強迫症、焦慮和抑鬱等。
喬恩承認,他一開始告訴公司自己用醫用大麻治焦慮時「很緊張」,因為他怕主管會以為他「上班是恍神的」。
「電影和喜劇把抽大麻的人演成懶散、笨拙的確實很好笑。」喬恩說。「但現實不是這樣。它只是讓我冷靜一點。」
喬恩在英國最大公司之一工作,他說公司非常支持他——但要求不要公開公司名稱。
患者與開出大麻處方的診所表示,公眾普遍不知道大麻在有處方的情況下可以合法使用,而喬恩擔心人們只會想到「懶惰的癮君子」。
在30多歲時經歷了一次精神健康「崩潰」之後,他開始服用醫用大麻。
「我會突然焦慮飆升,對過去的事情反覆鑽牛角尖,為最隨機的小事而恐慌。」喬恩說。
「大麻讓這些都停止。」
喬恩最近被診斷為自閉症,並在等待可能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評估。他獲處方的是「大麻花」,也就是大麻花苞。
喬恩要取得該治療的條件之一是:花苞必須透過專門的大麻蒸氣器吸入,而不是燃燒吸食。
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7月英國已有超過5萬份私人醫用大麻處方——如今可能更多。
卡特不只受到鄰居的質疑,她去年甚至被拒絕把醫用大麻帶進醫院。
她說,她的功能性神經障礙可能讓她「完全失控」,出現嚴重抽搐與癲癇。
這位來自威爾斯南部的保險從業人員,原本獲得布里斯托一間英國國民保健署專科單位的三週住院復健安排。
但她說,儘管事先已告知院方,抵達後卻被告知不能在院內使用大麻。
「他們暗示我的藥物可能是非法的,不能讓它進到院內。」卡特說,她同時使用大麻花與大麻油。
「他們建議我只能在院外服藥。當時我最擔心的是:我該怎麼離開醫院服藥?我行動不便,也很脆弱。尤其因為我會癲癇。」
「經過漫長討論,我被弄得像罪犯一樣,最後只能選擇離院。那感覺很沉重,也很不公平。」
她第一次被診斷時,醫生說為了獲得最佳康復機會,她需要在「三到四周」開始治療。。
但三年多後治療仍未開始——卡特說,她只能靠大麻控制抽搐,好讓她能做如切食物、刷牙等基本動作。
「如果不能服藥控制症狀,我根本沒辦法受益於他們提供的治療。」
北布里斯托國民保健署信託(North Bristol NHS Trust)在信中為她的經歷道歉,並表示她是他們遇到的第一位想吸食大麻電子煙的患者,他們正在更新相關政策,以處理未來類似案例。
「我的夜驚程度比以前輕了很多」
「我能帶著我的大麻去參加音樂節、演唱會等活動。」沙什·阿潘(Shash Appan)說。她每月至少花200英鎊取得創傷後壓力症與纖維肌痛用的大麻處方。
這位29歲來自加的夫的女子說,她在夜店到吸煙區時常會被「奇怪地盯著」,但當保全上前,她總能成功說明那是醫用大麻。
「對我而言,最重要的是:我沒有以前那麼嚴重的夜驚了。」常使用輪椅的沙什表示。
「對某些人來說,大麻的初期效果可能是食慾旺盛或大笑,但我寧可這樣,也不想承受鴉片類藥物的抑鬱或嗜睡副作用。」
大衛·豪厄爾斯(David Howells)是少數願意開醫用大麻處方的醫師。他說在英國國民保健署的工作期間,確實見過大麻對精神病史患者的傷害。
但這位前英國國民保健署精神科顧問也相信,若在專科醫師監督下使用,大麻在某些病症上的相關證據正在增強。
「證據最充足的是焦慮與疼痛。」他說。
豪厄爾斯表示,他自己的私人患者人數逐漸增加,但許多人都怕因用大麻而被批判。
「被警察攔查、該如何告訴僱主,都是患者在門診最擔心的問題。」他說。
豪厄爾斯說,診所不得不協助患者與僱主、住房協會、家庭法庭與警方溝通——他將有關醫用大麻的法律的理解描述為「郵政編碼彩票」。
最近,另一家診所的老闆不得不出面干預,以維護英國一架航班上其他乘客的權益。此前,有報告稱飛機上聞到了「大麻氣味」,隨後武裝警察登機。
「他們不讓飛機起飛,沒收了患者的藥物,並在目的地把藥放到行李輸送帶上。」瑪梅迪卡網路大麻診所的喬恩‧羅布森(Jon Robson)說。
「換成任何其他處方藥,都不可能發生這種事。」
在大麻影響下駕駛仍是違法的,但若患者遵照處方劑量、且不感到受影響,則有醫療豁免。
「我們總是建議患者把藥放在有姓名與細節的原包裝內。」豪厄爾斯說。「那能證明他們在使用合法的醫療產品。」
英國警察首長委員會表示正在起草新指南,以「減少模糊性」,幫助各警區處理醫用大麻相關情況——但重申,任何警官都「有權」攔停他們懷疑不安全的司機。
英國總醫學委員會和英國醫療品質委員會在被問及對處方用藥的看法時,均建議我們參考現有的處方指南。
英國國民保健署先前表示,大麻製品的風險「目前尚不明確」,而英國藥物濫用諮詢委員會正為醫用大麻製品撰寫報告,預計近期公布。
其他人也在看



做檢驗才驚覺「長期營養不良」!藍心湄早餐改這樣吃,拯救掉髮+瘦回緊緻好身材!
吃對早餐,不只抗老,還能幫助瘦身。時尚教主藍心湄近期在《女人我最大》中分享,她因為改變飲食習慣,不僅頭髮重新長出來,原本「怎麼都瘦不下來」的臃腫感也明顯改善,整個人煥然一新! 營養不足,掉髮
女人我最大 ・ 2 天前
歌手石琇惠術後成植物人 女兒抗議醫療過失 嘉基:尊重司法
藝名石琇惠的7旬王姓婦人因胃癌一期,去年到嘉基醫院手術後成植物人 ,在加護病房躺了285天後往生,女兒質疑執刀的周姓醫師醫療疏失,到嘉義地檢署檢控告周醫師,今天到醫院舉牌抗議。院方回應表示,王婦呼吸衰竭並非因接受內視鏡黏膜剝離術治療與重症肌無力風險所導致,本案已進入司法程序,盼藉由審理讓真相與責任能
自由時報 ・ 1 天前
他「肩膀痛半年」確診肺癌末期!醫示警:2種人最要小心 早期不會咳、喘
60歲的退休水電師傅右肩疼痛半年,以為是職業病造成的五十肩,自行貼痠痛貼布、做復健都沒改善。直到右手臂明顯無力、連拿水杯都困難,加上開始咳嗽,才到大醫院檢查。結果發現肺部頂端有腫瘤,已侵犯神經和肋骨,確診肺癌第四期,若能早半年發現,治療效果會好很多。 肺尖腫瘤 最愛偽裝成五十肩 很多人不知道肺癌會引起肩膀痛。國泰醫院胸腔外科劉祖豪醫師解釋,肺臟頂端緊鄰控制手臂的神經、血管和肋骨,當腫瘤長在這裡會壓迫神經,引發劇烈的肩膀和手臂疼痛。這種肺尖腫瘤雖然只占所有肺癌的3%至5%,但最大問題是早期沒有咳嗽、喘不過氣等明顯肺部症狀,很容易被當成五十肩或肌腱炎治療,因此延誤病情。劉祖豪醫師提醒,如果肩膀痛超過一個月沒改善,特別是長期吸菸者、菸齡超過20年的人要特別注意。若疼痛在休息時也不會緩解,或合併手臂無力、肌肉萎縮、持續咳嗽、體重減輕等症狀,應主動要求胸部X光檢查,千萬別因為害怕而逃避。 相關警訊出現 需要馬上就醫 一般骨科問題的疼痛在休息後會改善,但如果肩膀痛持續加重、痛到睡不著,或發現手掌無力、肌肉變瘦、感覺遲鈍,甚至出現單側眼皮下垂、瞳孔大小不一等這些都是腫瘤壓迫神經的表現,務必盡快就醫。
常春月刊 ・ 17 小時前
A-lin 42歲苗條身材驚豔陸網「竟然瘦成這樣」!3大減重秘訣曝光:主食吃燕麥
「天生歌姬」A-lin近日宣布參加大陸節目《聲生不息·華流季》,官方照片才剛公開就引起騷動,微博熱議「A-lin竟然瘦成這樣了」,纖細窈窕的身材成為焦點!她先前曾因懷孕、貪嘴等原因而幾度發胖,如今健康瘦下來,讓網友都好奇究竟用了什麼方法?
姊妹淘 ・ 1 天前
南韓高中生昏迷遭多家醫院急診拒收致死 議員揭露:14家醫院「沒一間願意收他」
綜合韓媒報導,南韓國會「公共管理安全委員會」的民主議員楊富南(音譯)22日從119急救中心和釜山消防局獲得的資料顯示,當日上午6時17分,釜山某高中教師發現當事學生倒地抽搐、意識模糊但仍有呼吸,立即撥打119求援。報導指出,救護人員在6時33分到場,隨即展開初步處置...
CTWANT ・ 9 小時前
狂吃菜仍便秘!醫大推「4食物」 不到1周就變順暢
即使大量攝取蔬菜,仍有便秘問題,可能是膳食纖維吃得不對。基因醫師張家銘提到,當出現便秘時,代表腸道的節奏被打亂,此時若一味地吃更多纖維,反而使腸子更緊繃,建議每天補充車前子、奇異果、李子乾、高礦物質水,通常不到1周就能暢通。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高血壓藥什麼時候吃都一樣?醫:1因素9成的人都早上吃 血壓控制更穩定
高血壓藥早上吃好?還是晚上吃好?醫界有一派人建議晚上服高血壓藥可以降低早上中風和心梗發生率,但據最新研究發現:高血壓藥早上吃或晚上吃「沒差別」。不過醫師建議,如果服用長效型一天一次的高血壓藥,早上吃會
健康2.0 ・ 1 天前
中年男空腹血糖飆破130 控糖「3原則+5妙招」逆轉糖尿病前期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奕寧報導】今年45歲的張先生,平時忙於工作,習慣外食、含糖飲料不離手,對偶爾的口渴、疲倦感不以為意。直到公司健檢,他發現自己空腹血糖達130 mg/dL,被診斷為糖尿病前期,才驚覺健康拉警報。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家醫科主任楊晉州指出,糖尿病早期常無明顯症狀,許多人都是在健檢時才意外發現血糖異常。他提醒,若出現口渴、頻尿、疲倦或體重減輕等情況,應盡早檢查血糖;尤其有家族病史、肥胖或三高問題者,更應每年至少檢查一次。他也提醒,只要及早發現並調整飲食與運動,糖尿病是有機會被穩定控制、甚至逆轉的。 高血糖比例攀升 成人每8人就有1人血糖異常 根據國民健康署「2019-2023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資料顯示,我國20歲以上國人高血糖盛行率已達12.8%,顯示血糖健康已成為全民應關注的議題。為降低代謝症候群病人發展為糖尿病的風險,國健署自111年推動「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截至114年9月底,已收案約46萬人,其中近10萬人屬糖尿病前期。經持續追蹤與健康管理後,有13%的個案糖化血色素已恢復正常,證實良好的生活習慣可有效改善血糖。 預防糖尿病三關鍵 飲食、運動、監測是控糖基石 楊
健康醫療網 ・ 23 小時前
帶狀皰疹恐留下「帶狀皰疹後神經痛」!醫籲:皰疹在「2大」部位要特別小心
【華人健康網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帶狀皰疹多見於50歲以上族群,也常發生在糖尿病、癌症、腎臟或肝病患者,以及長期服用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的人。壓力大、睡眠不足者亦屬高風險族群。年齡愈大,病毒再活化的機率愈高。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徐廷儀表示,壓力大、睡眠不足…
華人健康網 ・ 1 天前

很多人都被騙了!醫點名「這5種零食」沒有你以為的健康 海苔、寒天果凍上榜
邱筱宸醫師在臉書分享,長年吃素的她時常嘴饞,看到標榜植物性來源的零食,外表清爽、成分也看起來單純,就會以為「這應該比別的健康吧?」結果有時候仔細一看成分表,才發現裡頭其實藏著不少營養陷阱。對此,就來和大家一起拆解五樣常見的素食零食選項,分析它們的優缺點,讓我們都能吃得開心,也吃得安心。 1、消化餅乾名字健康,但不一定都幫助消化。很多人以為「消化餅乾」比較健康,甚至適合長輩或小孩吃,但它們多半由精製麵粉、糖和油製成,有些還加了氫化植物油。幾片餅乾就可能接近一碗白飯的熱量,糖和油的比例也不低。.優點:方便取得、好保存、快速消除飢餓感.注意:熱量不低、脂肪種類需留意,建議適量吃就好 2、花生仁湯溫暖甜湯,糖分大魔王。花生本身是優質脂肪與蛋白質的來源,但當它變成甜湯,常伴隨多餘熱量。一碗下肚,熱量可達400-500大卡,糖含量甚至超過25克。.優點:提供飽足感、富含蛋白質.注意:血糖控制或有三高的人要特別斟酌頻率與份量 3、即食海苔片輕盈的外表,小心高鈉。很多人愛吃海苔片,因為它薄薄一片、吃起來感覺沒負擔。但市售海苔有時為了提味,會加入大量鹽、油和調味粉,一小包的鈉含量就可能超過300毫克。.
常春月刊 ・ 1 天前
一堆人都忽視!出現5症狀恐是「沉默殺手」找上門 早餐吃不下也要留意
直腸是大腸的最後一段,被認定為「沉默」的器官,直到癌症發展到晚期才會出現明顯異常,不過,其實避免大腸癌有方法,若在醒來後的第二天早晨,遇到一些奇怪症狀就務必留意了,它們是「警告信號」,千萬別忽視。
鏡報 ・ 1 天前
印尼分娩孕婦連遭4醫院拒收 轉送第5醫院途中「母子雙亡」引起全民公憤
綜合當地媒體報導,這起事件發生在11月18日凌晨。來自森塔尼縣(Distrik Sentani)霍邦村(Kampung Hobong)的孕婦艾琳‧索科伊(Irene Sokoy)在凌晨約3點時感到腹部劇烈疼痛,懷疑即將臨盆,於是由家屬緊急用快艇將她送往最近的約瓦里醫院(RS Yowari)。然而,約瓦里醫院的...
CTWANT ・ 1 天前
不想吃毒下肚?醫示警:帶皮水果最易誤食農藥
蔬果富含維生素C與抗氧化物質,對健康有諸多益處,但若清洗不當,可能讓農藥殘留物隨著食用進入體內。長庚醫院腎臟科醫師顏宗海提醒,百香果、荔枝、龍眼、香蕉、西瓜及木瓜等帶皮水果,也需徹底清洗,避免在剝皮過程中,手上的農藥殘留轉移至果肉,影響健康。
中天新聞網 ・ 17 小時前帕金森氏症不只缺多巴胺?醫師揭大腦發炎真相:出現這四徵兆快自救
[Newtalk新聞] 一般人普遍認為帕金森氏症的主因是腦內多巴胺不足,治療多著重於補充藥物。然而,基因醫師張家銘指出,這其實是大腦「抗氧化力」與「發炎開關」的失衡戰爭。根據2025年最新研究,關鍵在於體內Nrf2與NLRP3兩大路徑的拉鋸,若出現腦鈍、腸胃慢、睡眠差或手抖這四徵兆,恐是隱性發炎警訊。透過深色蔬菜與運動等方式,即能有效自救。 張家銘在社群平台分享,門診中常有家屬感到無力,詢問為何長輩明明按時吃藥且天天運動,手抖症狀卻仍愈來愈明顯。他解釋,帕金森氏症絕非只有「多巴胺變少」這麼簡單,大腦真正的戰場是氧化壓力與神經發炎彼此糾纏的長期拉鋸,就像一對「互相牽動的開關」,一旦失衡就會讓原本能自我修復的大腦陷入退化。一篇2025年發表在《Molecular Neurobiology》的綜論,深入探討這背後的分子機轉,特別是「抗氧化總指揮」Nrf2路徑與「神經發炎開關」NLRP3發炎小體之間的拉鋸戰。 針對大腦退化的成因,張家銘說明,許多人其實早有「氧化壓力太高」的身體警訊,例如動不多但一直覺得累、晚上睡再多早上還是醒不來,或是情緒變得低落。這些不只是壓力或年齡問題,而是大腦的能量系統
新頭殼 ・ 20 小時前
週六迎「小雪」適合麻油雞、薑母鴨進補? 中醫點名4狀況越吃越糟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週六即將迎接二十四節氣中的「小雪」,傳統觀念冬季開始以小雪為基準,習俗會在這個時節進補身體,中醫師提醒,過去進補常見的麻油雞、燒酒雞、十全藥補、當歸羊肉湯、薑母鴨等,必須根據個人身體狀態做適度調整,因這些進補類型多屬於「溫補」,無論是神經亢奮或是虛勞過度的虛不受補,甚至子宮內膜疾病及身體慢性發炎等,反而可能因吃了過度...
匯流新聞網 ・ 1 天前
吃生菜沙拉小心反害身體更累!醫揪「4大營養黑洞」 尤其這3種人不適合
許多人午餐、晚餐常會選擇來一碗生菜沙拉當作輕盈的一餐。看似健康、清爽又不負擔,但邱筱宸醫師分享,在門診中,經常遇到女性朋友問:「醫師,我中午都戒掉碳水、改吃健康的生菜沙拉了,怎麼還是會經常感到整天疲倦沒力氣?」 生菜沙拉的3大營養優勢 1、高膳食纖維:促進腸胃蠕動,有助預防便祕與維持腸道菌相健康。2、富含植化素與抗氧化物:像是β-胡蘿蔔素、葉黃素、茄紅素、花青素,有助抗發炎、延緩老化。3、熱量低、體積大:提升飽足感,是控制體重的好工具。 生菜沙拉的4大營養陷阱 1、以葉菜為主的沙拉,若無蛋白質來源,不僅容易餓,長期下來更可能導致肌肉流失、免疫力下降根據NHANES 2011-2014美國成人飲食資料,豆類攝取普遍不足,而豆類是B群維生素、鐵、鋅等關鍵微量營養素與蛋白質的重要來源。若僅吃葉菜類沙拉而忽略豆類或堅果補充,可能導致上述營養素攝取不足。.建議加入蛋白質食材:毛豆、鷹嘴豆、豆腐、豆干、藜麥等,這些都是優質蛋白來源!2、醬料熱量高+添加物多=額外負擔市售沙拉常見千島醬、凱薩醬,每包熱量動輒200大卡以上,還含有高糖、反式脂肪與乳化劑等添加物。.自製醬料選擇建議:橄欖油+檸檬汁、味噌
常春月刊 ・ 1 天前
吃油其實不可怕?醫揭血管真正殺手竟是「它」
生活中心/尤乃妍報導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都認為,吃「油」容易對身體造成負擔,甚至導致血管堵塞。不過減重醫師蕭捷健表示,真正的凶手並不是油,而是精緻澱粉與糖。大量攝入不只會傷害血管內壁的「保護膜」,更會進一步提高三酸甘油酯,讓血管發炎更嚴重、內皮更脆弱!
民視健康長照網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