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醫會客室/女性頭號殺手不是乳癌 這個疾病病癥不同更可怕
文/
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簡韶甫、心血管中心專科護理師潘姿菁
圖:潘韶甫醫師
一名64歲女性,本身無特殊疾病史,近期主訴上腹部疼痛。先前於消化內科接受相關檢查,但未發現肝膽腸胃方面的異常,因此建議轉介心臟科進一步評估。經核子醫學檢查顯示有心肌缺血情形,隨後安排心導管檢查,發現左冠狀動脈存在嚴重阻塞。經施行血管支架置放術後,患者病情穩定並已順利出院。出院後建議規則服藥,並持續回門診追蹤治療。
當我們談到「心臟病」時,許多人腦中浮現的畫面通常是男性:中年男子突發胸痛、大量冒汗、倒地不起。但事實上,心臟病早已不是男性專屬的疾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心血管疾病是全球女性的頭號殺手,致死率甚至高於乳癌與子宮頸癌。然而,因為女性的心臟病表現常與男性不同,導致許多女性延誤就醫,錯失治療黃金時間。
女性心肌梗塞:症狀更「隱晦」也更危險
典型的心肌梗塞症狀,大家都耳熟能詳:突然的胸口壓迫感、像大石頭壓著胸口一樣、劇烈胸痛可能伴隨冒冷汗、呼吸困難。然而,臨床研究發現,女性常出現所謂的「非典型症狀」,導致她們常誤以為只是小毛病。
常見的女性非典型症狀包括:
上腹痛或消化不良感:以為是胃食道逆流、胃痛。
肩頸痠痛、下頷痛:特別是左側肩膀或頸部。
極度疲倦、呼吸不順:常被誤認為只是太累或焦慮。
噁心、頭暈:以為是腸胃炎或貧血。
這些症狀缺乏「典型胸痛」的警示性,許多女性因此沒有立即就醫,往往拖到病情嚴重才送醫。研究顯示,女性心肌梗塞的延誤就醫比例,遠高於男性,這也是為什麼女性心肌梗塞的死亡率較高的原因之一。
為什麼女性心臟病的症狀不一樣?
造成差異的原因有幾個:
1.血管病變型態不同:男性常見的是冠狀動脈主幹的大血管阻塞;女性則更常出現「微血管功能異常」或「血管痙攣」,導致症狀表現不典型。
2.荷爾蒙的影響:雌激素(女性荷爾蒙)在年輕時具有保護血管的作用,可以維持血管彈性、促進血脂代謝。但隨著年齡增加、停經後雌激素下降,女性血 管的保護力迅速減弱,症狀表現也更複雜。
3.疼痛感受差異:女性對疼痛的感受與表達方式與男性不同,加上社會角色期待,女性常忽略身體警訊,認為「忍一忍就好」。
更年期與心血管風險的關聯
許多女性在停經後,會發現血壓、血脂、血糖開始升高,體重更容易增加。這並非巧合,而是因為:
雌激素消退:少了荷爾蒙的保護,血管硬化進程加快。
脂肪重新分布:更年期後脂肪容易囤積在腹部,腹型肥胖本身就是心血管疾病
的重要危險因子。
代謝症候群風險升高:停經女性更容易合併高血壓、高血糖與高血脂。
根據美國心臟協會統計,停經後女性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比停經前增加兩到三倍。因此,50 歲以後的女性,心臟病風險曲線會急速上升,甚至追趕上男性。
女性心臟病的防護之道
1.定期健康檢查:停經後的女性,建議每年檢查血壓、血糖、血脂,必要時做心臟超音波或運動心電圖。
2.注意非典型症狀:不要輕忽「奇怪的胃痛、肩膀痠痛或突然喘」這些小毛病,尤其本身有三高或家族史的女性,更要高度警覺。
3.養成健康生活習慣:
飲食:少油、少鹽,多蔬果,地中海飲食是良好選擇。
運動:每週至少 150 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例如快走、游泳。
睡眠與壓力:規律睡眠,避免長期過勞與焦慮。.
4.遵循醫囑用藥:若已被診斷高血壓、高血脂或糖尿病,切勿自行停藥。很多女性因為「怕副作用」或「覺得沒症狀」而停藥,反而增加猝死風險。
結論
女性心臟病最大的挑戰,在於「症狀不典型」與「自我忽略」。許多女性長期扮演家庭照顧者的角色,容易把自己的不舒服放在最後一位,等到真正發作時,往往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心臟病不是男性專屬的疾病,更年期之後的女性更需要提高警覺。當你出現不明原因的疲倦、胃部不適或呼吸困難時,請不要輕忽,這可能是心臟在向你求救。唯有早期發現、積極治療,加上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真正守護心臟的健康。
其他人也在看

78歲日本醫曬台國旗「喊這句」!台大醫:秒落淚
生活中心/饒婉馨報導日本新任首相高市早苗先前因「台灣有事」的言論,展現出力挺台灣的明確立場,讓中國外交部極為不滿,也做出相對應的舉動反擊。有一名台大醫生發文分享,「看到一位教授貼文寫下:如果台灣有事,義勇軍集結起來的話,我會去參加義勇軍」,讓他感動到落淚。
民視 ・ 1 天前
賴清德高調挺日海鮮!她揭日本政壇罕見現象
[NOWnews今日新聞]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日前提出「台灣有事」論,引發中日關係緊張,中國還宣布暫停進口日本水產品。同時,總統賴清德昨(20)日分享午餐菜色,大啖日本水產挺日,還有旅日民眾發現,賴清德吃...
今日新聞NOWNEWS ・ 1 天前
不是老化!久坐像「壓彈簧」 醫揭1招救腰痛:比運動更有效
腰痠背痛不一定是老化,可能是久坐所致。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提到,久坐對於腰椎的影響,就像用力壓住彈簧不放,累積久了,腰部肌肉、血流、脊柱周邊組織都可能失衡。民眾可以嘗試「坐30分鐘、站15分鐘」,有助於減少椎間盤壓力、促進血液循環、提升專注力。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賴清德吃日本海鮮照登東京電車!新宿、公車全都有 他驚:外交就是這樣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台灣有事」說引發中國強烈反彈,日本《共同社》19日報導,中國政府已向日本政府通報暫停進口日本水產品。總統賴清德昨(20)日午間貼出午餐照,是壽司還有味噌湯,有來自鹿兒島的鰤魚和北海道的帆立貝,照片引發廣大迴響,還有不少台灣網友發現,賴清德吃壽司的照片登上日本東急電鐵車廂、新宿街頭大螢幕、日本公車,政治工作者周軒就大讚「做外交就是這樣」。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50歲男服用腸胃藥2個月 突現「類巴金森氏症」症狀
一名50歲黃姓男子因工作壓力大引發大腸激躁症而服用腸胃藥,卻在服藥2個月後出現「類巴金森氏症」症狀,經醫師診斷,這些症狀竟是因長期服用含舒必利(sulpiride)成分的腸胃藥所致。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心律不整反要喝咖啡?最新研究曝光震撼醫界
生活中心/杜子心報導很多心律不整的患者長年被醫師叮嚀「少喝咖啡」,深怕一杯下肚就讓心跳失控。不過最新刊登在《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的臨床試驗卻直接推翻大家的既定印象。研究團隊把他們分成「每天至少喝一杯含咖啡因咖啡」與「完全禁咖啡因飲品」兩組,包括茶、能量飲、甚至無咖啡因咖啡都不能碰。半年後結果公佈,喝咖啡組的復發率只有 47%,不喝咖啡的卻高達 64%,等於喝咖啡者復發風險降低將近4成。
民視健康長照網 ・ 1 天前
痰咳不出來?醫教「4招」快速排出 香水、過敏恐讓情況惡化
痰液堆積為什麼需要積極預防?輔大醫院耳鼻喉科主任胡皓淳醫師指出,痰液就像呼吸道的「垃圾堆」,正常情況下會自然排出,但一旦堆積過多,就可能阻塞呼吸道、引發感染、導致呼吸困難,特別是老年人、長期臥床患者、慢性肺病患者。 預防痰液堆積 4大關鍵方法 1、充足水分攝取最重要水是稀釋痰液的最佳利器!每天至少喝水2000-2500cc,讓痰液保持稀薄狀態,更容易咳出!當身體水分充足時,痰液不會太黏稠,纖毛運動也能更有效地將痰液往上推送。溫開水是最好的選擇,避免冰冷飲料會刺激呼吸道。如果是老年人或吞嚥困難患者,可以少量多次飲水,避免嗆咳。2、正確姿勢與呼吸訓練 良好的姿勢能幫助痰液順利排出!避免長時間平躺,盡量採取半坐臥姿勢(床頭抬高30-45度),利用重力讓痰液自然流動。如果是臥床患者,照顧者要定時協助翻身拍背,每2-3小時一次,用空掌輕拍背部由下往上,幫助痰液鬆動排出! 3、避免刺激物與過敏原刺激物會讓呼吸道分泌更多黏液,形成惡性循環!戒菸是第一要務,香菸中的有害物質會破壞纖毛功能、增加痰液分泌,讓你越抽越多痰。避免二手菸、油煙、香水、空氣污染等刺激物;如果有過敏體質,要遠離過敏原(如塵蟎、花粉
常春月刊 ・ 11 小時前
台灣明年首辦室內拔河世錦賽 協會舉行國際邀請賽訓練選手
台灣多年來,在國際拔河賽事展現強大實力,卻都沒有承辦過國際一級賽事,不過明年(2026)3月,台灣將首度舉辦世界室內拔河錦標賽。本週末,中華拔河運動協會在國體大辦理錦標賽暨國際邀請賽,邀來日韓等國家地區的11支隊伍,讓台灣選手以賽代訓,熟悉比賽感覺。
公視新聞網 ・ 1 小時前
月世界垃圾山操盤手 環工碩士里長知法犯法遭羈押
南部中心/綜合報導高雄月世界沿線,遭到民眾發現,被不法歹徒惡意傾倒家庭廢棄物,檢警經過連日追查,揪出幕後藏鏡人,竟然是一名岡山區五任資深里長李有財,檢方發現,他透過環保公司合法承攬台南的垃圾清運業務,卻運到燕巢暫置後,非法在月世界傾倒,訊後李有財父子等四人都遭到羈押禁見。
民視 ・ 2 小時前
男子3天無法排便!醫檢查大驚:菊花裡面有瓷杯 下場超慘
中部地區一名男子日前到醫院求診,自述已經3天無法排便。醫生幫他做了X光檢查之後,驚見男子的肛門竟然塞一個直徑約6公分、高約8公分的陶瓷杯!外科醫師原本要使用器械把杯子夾出來,但杯緣光滑無法施力,杯子全被大腸包住,部分腸子缺血也造成壞死,真的是超級慘!
鏡報 ・ 1 天前
「觀光客午餐時間別來!」日連鎖麵店公告驚呆250萬人 總公司急切割
不少台灣人最愛旅遊的國家就是日本,但近來當地知名連鎖餐廳「名代富士蕎麥麵」(名代富士そば)旗下分店被發現,門口貼了一則公告,要求「觀光客避開午餐時間」,文章曝光吸引250萬人關注。事後總公司負責人表示,是因為他們內部管理不足,才會出狀況,已要求撤下公告。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4 小時前
家常美食簡單上桌!鹹蛋煎肉餅
鹹蛋煎肉餅 鹹蛋蒸肉餅好吃,鹹蛋煎肉餅更好吃! 食材 鹹蛋(己熟), 6隻 紅蔥頭, 3 顆 蒜頭, 2 瓣 豬絞肉, 600 克 糖, 1 1/2 茶匙 油, 2 茶匙 ...
iCook愛料理 ・ 1 天前
台積電跌到1385元狂殺!投資人嚇瘋「還能買嗎?」 陳重銘打強心針反喊:國家隊送分題來了!
[FTNN新聞網]記者莊蕙如/綜合報導台積電(2330)自10月底衝上1525元天價後一路震盪走弱,今21日更跌破1400元,收在1385元,讓不少投資人心慌慌:「台積電還...
FTNN新聞網 ・ 1 天前
流感拉警報!染疫首月心梗風險飆4倍,長者更危險?國際指引建議:接種免疫加強型疫苗
研究顯示,感染流感後首月心肌梗塞風險飆升 4 倍、中風風險高達 5 倍,尤其 65 歲以上長者及合併三高或心血管疾病者最危險。《2025年高心血管風險與心血管疾病成人疫苗接種專家共識建議》指出,接種流感疫苗可降低心血管死亡率 25%。因應「免疫老化」,國際指引建議長者優先接種免疫加強型流感疫苗,如佐劑疫苗、高劑量疫苗、基因重組疫苗。
每日健康 ・ 1 天前
進補別亂吃!大學生吃羊肉爐突「中風」 醫揭「1元凶」釀禍
隨著天氣轉冷,許多人相約吃薑母鴨、羊肉爐等食物進補,不過北榮傳統醫學部整合醫學科醫師張清貿提醒,食補並非人人適合,若本身有免疫疾病,恐越補越糟。他的門診曾出現一名大學生因吃羊肉爐而中風,檢查才知是紅斑性狼瘡釀禍,由於羊肉爐屬熱補食物,容易活化免疫系統,進而攻擊血管,若有血栓恐導致中風。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3 小時前
瘦不代表健康!醫師:關鍵在「體脂肪」不是 BMI
美國職棒球星大谷翔平,是近來家喻戶曉的明星人物,完美化身為投手、打者兼具的「二刀流」!而事實上,他的身體組成,也是力量與速度的完美結合。他身高193公分,體重約95公斤,如果照BMI(身體質量指數)來算,為25.5屬於「過重」範圍,但相信沒有人會說他胖,只會說他非常強壯。預防醫學機構心臟內科主任施奕仲醫師表示,這正是BMI的侷限:無法區分肌肉與脂肪的差異。因此,真正影響健康的關鍵,不在體重數字或是BMI,而是體脂肪,甚至要進一步考慮:體脂肪的「量」與「分布位置」。體脂過量有兩種 病態脂肪病和脂肪質量病影響不同施奕仲醫師說明,體脂過量,俗稱過重或是肥胖。近年有兩個學術用語被用來解釋肥胖帶來的健康危害:(1)病態脂肪病(Sick Fat Disease),因白色脂肪過量囤積在腹部,導致身體慢性發炎、胰島素阻抗、代謝症候群,進而成為心血管疾病;(2)脂肪質量病(Fat Mass Disease),因為脂肪量過多,造成身體結構性的負擔,例如因過胖導致關節承重過大而磨損、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等。體脂過高,通常都來自於長期熱量過剩,因此,控制體脂率比單純減重更重要。體脂堆積分皮下脂肪和內臟脂肪 壓力
常春月刊 ・ 1 天前
魚油、魚肝油功效大不同!營養師曝吃錯超危險
生活中心/杜子心報導不少人每天都在吃保健食品,但到底吃得對不對,其實很多人都搞錯了。營養師提醒,保健食品看似名字差不多,用錯可是不只沒效果,還可能越補越傷身。像是日常最常聽到的「魚油」和「魚肝油」,不少人搞不清楚兩者差在哪。專家強調,這兩樣來源、成分和功效完全不同,選錯不但白花錢,還可能造成身體負擔。
民視健康長照網 ・ 1 天前俄烏戰場出現中製武器 北京:未提供任一方致命武器
(中央社台北21日電)烏克蘭近日據報在境內摧毀了一套俄軍使用的中國製63式多管火箭炮。對此,中國外交部今天回應表示,中方從未向衝突任何一方提供致命性武器,嚴格管控軍民兩用物項。
中央社 ・ 1 天前
女醫三劍客 全方位守護女性健康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王志成/台中報導 圖:台中慈濟醫院婦產科三位女醫師陳思嘉(左)、鍾佩穎(中)、黃閔暄(右)/台中慈濟醫院提供 有些女性患者看婦產科總習慣找女醫師看診,台中慈濟醫院婦
好醫師新聞網 ・ 1 天前
輝瑞與疾管署簽署合作意向書 三大行動強化台灣抗藥性監測與教育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輝瑞公司今日宣布與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疾管署)正式簽署「抗微生物製劑抗藥性交流合作意向書」。簽署由台灣輝瑞總裁葉素秋與疾病管制署署長羅一鈞代表完成,象徵政府與產業攜手合作,結合國際經驗與在地資源,共同提升台灣在抗微生物抗藥性(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AMR)防治領域的韌性並加速與國際接軌。 抗生素抗藥性已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列為「全球十大健康威脅」之一,並將每年 11 月 18 日至 24 日訂為「世界抗生素週」(World AMR Awareness Week),提醒全球關注 AMR 帶來的公共衛生挑戰。根據文獻推估,2019 年台灣逾 37,000 名敗血症死亡患者中,約八成為細菌感染,進一步推估約 5,000 至 18,000 人的死亡與抗藥性菌株相關,顯示抗藥性問題已對臨床治療、醫療資源及公共衛生系統造成沉重負擔。 本次合作意向書將聚焦以下三大重點方向: 1. 抗藥性菌株監測資料分享 推動疾管署、學術單位與醫療院所間之監測工具應用與資料交流,強化抗藥性菌株流行趨勢掌握,打造更完整的全球監測鏈結。 2. 跨界學術交流
健康醫療網 ・ 12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