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寶購物《ubao.Tw》特貨品商城,黑貓宅配,取貨付款,從數字到戰力:國防預算突破GDP 3%的意義與未竟挑戰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

從數字到戰力:國防預算突破GDP 3%的意義與未竟挑戰

Taiwan FactCheck Center
Taiwan FactCheck Center
Taiwan FactCheck Center
照片來源:軍聞社
照片來源:軍聞社

記者/陳培煌;責任編輯/陳偉婷

行政院會8月21日通過明年中央政府總預算,國防支出編列新台幣9,495億元,占GDP 3.32%,較今年年增22.9%,增額1,768億元。這一比率在2008年(陳水扁執政末期)、2009年(馬英九執政初期)曾短暫達到,但此後10多年都未再觸及。直到2026年度,政府將退輔會、海巡署等預算納入統計,才讓國防支出比率重返3%以上。

台灣民意基金會11月16日公布的民調顯示,面對明年度國防預算,約49%民眾表示贊成,近40%不贊成(20歲以上全國民眾,樣本1085人,市話與手機抽樣並行,誤差±2.98個百分點)。支持雖高於反對,但也反映社會對於國防預算占GDP 3%以上仍存在分歧態度。

廣告

有人擔心大幅增加軍費徒增挑釁風險,應以外交與經貿往來維繫和平,也有人主張唯有投入足夠資源,才能建立可靠嚇阻力。這種拉鋸,使國防支出在台灣始終不只是預算問題,更帶有鮮明的政治立場與意識型態的選擇。

這筆預算能否過關,攻防戰場落在立法院預算審查。單純的數字不足以解釋台灣國防支出的背後邏輯,「國防支出占GDP 3%」長期以來是台灣社會與國際觀察者關注的議題,更多時候它是一個政治與象徵性的指標,被視為檢驗台灣防務投入的門檻。

國防安全研究院副研究員揭仲、美國前國防部中國與台灣事務主管胡振東,以及政大東亞所名譽教授丁樹範,分別從歷史脈絡、威脅評估與國際政治切入,解析「3%」的象徵與限制,並提醒台灣未來在軍事預算結構、人力補強與國際合作等面向,仍面臨嚴峻挑戰。

各段落文章主題(可直接點按跳轉)

國防支出佔GDP 3%的歷史脈絡與象徵意義

歷年國防整體預算、GDP佔比,顯示僅在2008年、2009年GDP佔比超過3%(蔡詠全製圖)
歷年國防整體預算、GDP佔比,顯示僅在2008年、2009年GDP佔比超過3%(蔡詠全製圖)

揭仲表示,國防支出占GDP3%最早可追溯到2005年陳水扁總統在紀德級成軍典禮的宣示,背後可能受到2003年國防部一份委外研究影響。該研究比較各國國防支出與GDP的關係,建議台灣應落在2.84%至3.2%之間。2008、2009年確曾短暫達到,但之後因GDP增長快於政府歲出,多年未再觸及3%。

「3%更多是象徵意義,而非精算得出的實質標準。」揭仲指出,明年度總體國防支出將達GDP約3.32%,並非僅指國防部年度預算,而是加計特別預算、非營業基金,以及退輔會與海巡署的相關支出。正因納入這些廣義項目,才推升至3.3%。

揭仲提醒,在GDP基數持續擴大的前提下,若要以更嚴格的「核心」口徑追求更高比率,未來公共財政與舉債空間的壓力都會更吃緊,這必須及早面對。

北約新框架與台灣跨越3%

國際也把防務支出比例視為象徵門檻。2025年北約海牙峰會,華府推動並促成一項提升盟國防務投入的中長期方向:把國防與安全相關支出總體拉高到約GDP的5%。當時美國總統川普公開主張盟國應大幅增加投入,而北約最終傾向將這個5%細分為兩部分:約3.5%用於核心軍事需求,另約1.5%納入更廣義的安全投資,包括關鍵基礎設施加固、資安強化與社會韌性建設等。

揭仲指出,台灣編列明年度國防預算時,參考了這一分類思路,將退輔、海巡等屬性較為「衍生性」的支出一併計入。這種作法雖然讓數字跨越3%門檻,但實質也凸顯國防支出結構計算與呈現的眉角。

2025年6月25日在荷蘭海牙舉行的北約峰會上,美國總統川普(中)與北約秘書長馬呂特(左)在北約國家元首和政府領袖合影中交談。(照片來源:達志影像)
2025年6月25日在荷蘭海牙舉行的北約峰會上,美國總統川普(中)與北約秘書長馬呂特(左)在北約國家元首和政府領袖合影中交談。(照片來源:達志影像)

撇開數字看實質:關鍵在於是否能形成有效嚇阻

僅僅從數字拆解還不足以理解其意義,真正的問題是:這些投入能否有效因應威脅?

「3%到底夠不夠,要看威脅。如果的威脅繼續增加,可能3%都不夠。」胡振東提醒,3%本質上只是指標,而非標準值。國防投入應依據威脅來決定,而不是單純追求一個比例。

他舉例,以色列四周皆敵,國防支出占比高達8.8%。在胡錦濤擔任總書記時期,對台威脅較低,台灣維持約2%的投入即可;但習近平上台後強調「民族復興」,解放軍大幅擴張,威脅升高,自然需要相應調整。換言之,數字本身沒有答案,關鍵在於資源如何投入,是否真正回應具體威脅並形成有效嚇阻。

台灣人均軍費偏低,明顯落後南韓、日本、美國

目儘管台灣整體軍費規模逐年增加,揭仲指出,從各國軍費換算到每位軍人來看,台灣明顯偏低,反映出軍費結構是否合理,以及資源分配是否有效始終是關鍵。

根據《TIME》雜誌2023年的比較,台灣人均國防支出約7萬美元,顯著落後於南韓的12萬美元、日本的24萬美元與美國的40萬美元。

另一方面,國際公認的權威軍事研究機構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在2024年發布的報告顯示,台灣2024年軍費約165億美元,現役軍人約16.9萬人,換算後人均軍費約為9.8萬美元;美國則達71.7萬美元,日本27.6萬美元,南韓12.2萬美元。SIPRI以其透明嚴謹的研究方法和全面的全球軍費數據庫著稱,是國際權威的軍事支出研究機構。

2025年8月28日國軍第四作戰區下半年重砲保養射擊(照片來源:軍聞社)
2025年8月28日國軍第四作戰區下半年重砲保養射擊(照片來源:軍聞社)

明年度台灣國防預算9495億元,結構失衡與人才短缺仍有挑戰

除了國際比較數據,實際檢視台灣明年度預算結構,更能看出問題。

根據行政院簡報,115年度國防預算總額達9495億元,其中參考北約標準,預算納入退輔會退除役官兵退休給付及海巡署支出。

資料顯示,明年度預算比去年增加1768億元,提升至GDP 3.32%。增加幅度主要集中在配合軍購案付款期程增列的作業維持費(+514億元)、因應敵情威脅增列的彈藥與零附件籌補等軍事投資費(+232億元)、各項軍職人員加給等增列人員維持費(+192億元)三大項目。

行政院官網說明115年度國防預算簡報(來源:行政院)
行政院官網說明115年度國防預算簡報(來源:行政院)

揭仲指出,近年台灣大量仰賴特別預算購裝,但特別預算難以承擔長期的人事、訓練與維護。例如2026年,軍事投資(含特別預算)達3400億元,作業維持經費僅2000億,買裝備與養裝備的比例高達1.7:1。長期下去,恐怕會出現「帳面100架飛機,實際能飛只有65架」落差。

胡振東說,人力正是台灣軍隊的最大缺口,若缺乏受過良好訓練的人員,再多系統也難以發揮效能。台灣應從待遇、招募、職涯規劃與社會文化著手,讓服役成為「榮譽」與「成長的踏腳石」。此外,台灣社會普遍對軍人的尊重不足,參軍常被視為負面選擇,這種文化若不改變,即使人民願意防衛,也難以轉化為有效戰力。

2027攻台說:3%數字背後的戰略壓力

美國總統川普第一任執政後期,時任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戴維森上將(Philip Davidson)2021年3月在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上警告,中國可能在未來6年內(即2027年左右)具備對台動武的能力,這一說法後來被稱為「戴維森窗口」(Davidson Window)。

類似的警告在拜登政府任內也曾出現,當時的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局長伯恩斯(William Burns)也公開指出,習近平已下令中國軍隊在2027年前具備攻台能力。這並不意味著習已決定入侵,但凸顯了習對台灣問題的高度專注與野心。

「2027攻台」議題持續在台灣社群與媒體引發關注,各界對是否具備武力犯台能力看法不一,反映出台海安全的高度焦慮(翻攝臉書)
「2027攻台」議題持續在台灣社群與媒體引發關注,各界對是否具備武力犯台能力看法不一,反映出台海安全的高度焦慮(翻攝臉書)

揭仲表示,「2027」說法反映的是美軍對嚇阻力量的關注。當時,美方研判解放軍在2025年後將迎來一波快速成長:軍改進入收成期、聯合作戰體系更成熟,新裝備如航空母艦與匿蹤戰機大量列裝。同時,美軍因汰舊換新而出現戰力短暫空窗,讓華府憂心在西太平洋的優勢被壓縮,因此要求日本、韓國、台灣與菲律賓提升國防支出,用盟友力量「撐住差距」。

揭仲認為,「2027」比較像是一個「備戰節點」,而非既定的犯台時間表。美國持續凸顯這一年份,是擔心若鬆口,台灣就會跟著鬆懈。華府希望台灣至少在2027年前,把精準彈藥、訓練等短期可見效的戰力補足,以確保防衛能力。

胡振東指出,2027攻台只是北京設下的假想目標,真正重點是要求解放軍隨時具備武力犯台的準備。這更像是一場心理戰,目的在於對台灣社會施加壓力,讓民眾因害怕戰爭而出現退縮聲音。

胡振東說,2027論述也為華府帶來緊迫感,促使美國加強自身能力與決心,並推動台灣強化防衛。單靠台灣難以應對所有威脅,美國近來積極與日本、菲律賓等盟友深化合作,就是要形成聯合嚇阻力、建立更穩固的防線。他提醒,2027攻台並非既定時間表,但「可能發生,所以需要準備」。因此,2027論述更應被視為一種潛在警訊,必須提前強化自我防衛與盟友合作,才能確保安全。

2030–2035年共軍軍力成熟期,牽動北京2049統一藍圖的風險升高

揭仲認為,真正需要警惕的並非2027年,而是2030至2035年這段時期。屆時解放軍完成軍改已滿20年,一整代熟悉現代化聯合作戰的軍官將成熟,體系與運作機制也更臻完善;同時距離2049年目標更近,北京面臨的戰略壓力將逐步升高。

他解釋,北京所提出的「2049年完成統一」只是的最終目標,源自「兩個一百年」奮鬥藍圖,即在建國100周年(2049年)實現民族復興與祖國統一。但由於中間並未劃定清晰節點,因此嚴格來說不算「時間表」。若北京訂出逐年推進的具體目標,才代表情勢真正嚴峻。因此,唯有在政治上不讓過於悲觀、在軍事上不讓過於樂觀,台海的安全與現狀才得以維持。

丁樹範指出,習近平上台後更傾向推動「加速統一」,甚至會以切斷對話作為施壓手段。2016年南韓部署薩德系統後,北京就對韓國發動經濟報復。因此,台灣若單靠對話而忽視防衛,不僅缺乏籌碼,還可能陷入更不利局面。

中國9月3日在北京舉行閱兵,全面展示了解放軍現有海陸空武器、飛彈、無人機、電子戰設備、雷射武器等(照片來源:達志影像)
中國9月3日在北京舉行閱兵,全面展示了解放軍現有海陸空武器、飛彈、無人機、電子戰設備、雷射武器等(照片來源:達志影像)

國防預算遭立法院程序戰拖延,華府質疑台灣自我防衛意志

今年3月《路透社》報導,雖然總統賴清德多次強調要提升國防支出,但立法院在預算審查上的刪減與凍結,已引發華府憂慮,擔心台灣難以展現堅定的防衛承諾。

實際上,去年底立法院審查2025年度國防預算時,刪減多集中於武器與訓練項目。以「獵鴞專案」為例,原編列115億元採購攻擊無人機及反裝甲系統,最終被刪去近45億元。雖然4760億元總額僅刪減約46億元,不到1%,但凍結金額卻高達899億元,主要落在出國訓練、國際交流與教育差旅等項目,對國防部執行計畫造成實質壓力。

這種內部政治角力,直接影響國際社會對台灣防衛決心的觀感。揭仲表示,國防預算問題不僅在數字上,更在於社會共識與政治信任。削減比例的確有限,單從數字看似對國防運作影響不大,但凍結預算與立法院「程序戰」策略造成的拖延,實質影響不容忽視。

他舉例,去年在野就透過超過3000個提案大量拖延議事,雖未改變預算結構,卻在社會上造成國防預算缺乏共識與監督的錯覺,增加國防部行政負擔,也可能削弱國內外對台防衛決心的信任。他強調,國防支出必須建立在穩固的政治基礎與民意支持之上,否則縱使達到GDP占比3%的數字門檻,也難以轉化為可信賴的防衛能力。

2025年1月21日立法院會審理114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照片來源:立法院議事轉播)
2025年1月21日立法院會審理114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照片來源:立法院議事轉播)

疑美論情緒下的台美關係與未來挑戰

除了中國威脅,台灣內部還必須處理另一層安全焦慮——對美國信任的動搖。

只要美方軍售延宕、美國與北京互動過密,甚至美國官方文件避談台灣主權,輿論便會質疑「美國會不會在關鍵時刻拋棄台灣」,這種聲音在社群媒體反覆發酵,成為影響台美關係的重要基調。

以美國對台軍售為例,延宕問題已成為台灣安全憂慮的重要來源。根據美國智庫Cato Institute 2024年6月的報告,台灣軍售積壓金額達205億美元,涉及標槍反坦克飛彈、刺針防空飛彈等多項武器系統,其中部分交付已延遲數年,顯示供應鏈與官僚程序的瓶頸。

香港《南華早報》2025年報導,台灣採購的66架F-16V戰機,首架已於2025年3月在美國完成出廠,但整批需至2026年底前才能完成交付。報導指出,雖然F-16V將大幅提升台灣防衛能量,但交付遲滯也反映出美國軍售產能分配與審核機制的結構性挑戰。

近期F-16V交付延宕與國防預算突破3%的議題,在社群與政壇引發熱議,聚焦於美方履約進度與政府支出合理性。

國民主席鄭麗文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時表示,目前的國防預算「已經太多」,認為占全年總預算1/3的規模將排擠其他民生支出。她指出,軍費增加並不必然提升安全,「馬英九時期的國防預算僅2千多億,如今已近9千億,但台海並沒有更安全」,主張國防投入應以合理需求與有效管理為前提,而非單純追求比例提升。

F-16V戰機延宕與軍購預算增加成為政治焦點,社群輿論質疑「給錢沒貨」,也反映台灣社會對國防支出與對美信任的拉鋸(翻攝臉書)
F-16V戰機延宕與軍購預算增加成為政治焦點,社群輿論質疑「給錢沒貨」,也反映台灣社會對國防支出與對美信任的拉鋸(翻攝臉書)

F-16V戰機延宕與軍購預算增加成為政治焦點,社群輿論質疑「給錢沒貨」,也反映台灣社會對國防支出與對美信任的拉鋸(翻攝臉書)

因受俄烏戰爭等因素影響,美國交付台灣軍售武器趕不上進度,引發台灣新聞與社群熱烈討論與質疑,反映出台灣社會對美國安全支持的高度關切與不安情緒(翻攝臉書)

丁樹範表示,疑美論反映了台灣對美國長期抱有不切實際的期待。歷史經驗顯示,即便有盟約,戰時盟國出兵支援的比例不到2成;而「台灣關係法」也僅授權美國總統採取必要手段,並未保證出兵。

儘管如此,丁樹範認為不必過度悲觀:相較於部分人對美國的疑慮,北京從未對台灣提出任何可信的安全承諾,反而以軍事威脅與外交孤立為主要手段。而台灣在半導體與AI的戰略地位,使美國必須依賴台灣。近年華府除了軍售,也加強對台訓練合作,彌補台灣長期忽略戰爭現實的缺口,顯示雙邊關係仍有堅實基礎。

揭仲說,疑美論源於美方政策的矛盾:一方面強調2027備戰,要求台灣加強防衛;另一方面,軍售順位卻往往排在美軍自用、北約與烏克蘭之後。特別是在川普主政後,台灣內部擔心美國可能「拿台灣當籌碼」的聲音升高。川普的交易導向風格,加上決策體系內傳統官僚的影響力下降、少數親信又缺乏對台海情勢的理解,都加深了這種不安。不過,即使存在風險,美國不至於把台灣「當禮物送給北京」。

美國對台軍售政策變遷:從防衛性武器到強化嚇阻能力

胡振東表示,華府過去通常把對台軍售定位為「防衛性武器」,但隨著威脅型態改變,軍售內容也出現實質轉變。例如,美方決定讓魚叉飛彈具備打擊對岸沿海軍事設施的能力,這已超越單純的「守勢」概念。後來又將海馬士(HIMARS)多管火箭、MQ-9無人機等納入對台供應選項,顯示美台在威脅認知上逐步靠攏,所出售的武器兼具強化嚇阻的功能。

揭仲則強調,美方軍售在取向上出現「政策導向」的分化:川普時期偏重「數量」,強調盡可能提高供應;拜登政府則更清楚地引導台灣發展「不對稱作戰」能力——飛彈、精準彈藥、情資偵蒐(ISR)與布雷/反登陸能力等較易獲批,而預警機、反潛機等傳統大平台則受限。其背後邏輯是,台灣一旦開戰,海空補給線可能迅速中斷,必須先有能在短期內獨立持久作戰的能力。

台灣在拜登政府時期向美國採購4架MQ-9B空中衛士。圖為MQ-9資料照(照片來源:達志影像)
台灣在拜登政府時期向美國採購4架MQ-9B空中衛士。圖為MQ-9資料照(照片來源:達志影像)

不過,胡振東、揭仲兩人對這一轉向的評價並不相同。揭仲提醒,這種政策雖能在短期內提升戰力,但在灰色地帶威脅下卻顯不足;由於彈藥不能隨意使用,台灣仍需依賴傳統軍機、軍艦,因此軍方對部分大平台仍有需求。

胡振東則更看重「資源投向」是否合理,他指出台灣是防守方,不必硬碰硬與比規模,而應依據威脅分配資源,建構分層防禦。他舉例,美台會共同評估威脅後,強化愛國者與長程預警、增加精準彈藥,反而更符合需求。

針對外界質疑美國軍售是否「強迫推銷」,胡振東表示,軍售並非單方面推動,而是雙方基於共同威脅共識,在「可負擔、可維持、能有效運用」的前提下的選擇。他舉F-35為例,這款戰機設計用於滲透敵方防空、執行對地打擊,並非最適合台灣;同樣預算若改買大量反艦飛彈,性價比更高。

丁樹範說,美國與其他大國一樣,不會把最尖端裝備輕易出售給非北約盟友。台灣若想突破,必須提出具體戰術構想,證明其需求合理性,否則難以改變現況。然而,即便美方願意提供更多支持,台灣自身的國防預算能否順利通過並落實,仍是國際觀察的重要指標。

首圖來源:軍聞社

其他人也在看

桃園市議員游吾和聯手2個女兒詐助理費11年 一家三口都被起訴

桃園市議員游吾和聯手2個女兒詐助理費11年 一家三口都被起訴

桃園市民進籍三連霸議員游吾和遭控長期詐領助理補助費,桃園地檢署肅貪專組今(18日)偵結,認定游與女兒及相關人士共9人,涉嫌利用職務機會詐取公款、浮報薪資、登載不實等犯行,依貪污治罪條例第5條第1項第2款及《刑法》使公務員登載不實罪提起公訴,並向法院聲請沒收犯罪所得共356萬1,486元。

鏡報 ・ 1 小時前

群聯榮獲美光年度供應商大獎 證明儲存與AI領域技術領先地位

全球NAND Flash控制晶片領導廠商群聯電子(8299)近日獲頒「2025 Micron年度供應商大獎(半導體類別)」,從美光(Micron Technology)全球8,023家供應商中脫穎而出,成為今年14家獲獎企業之一,展現其在技術、品質與創新方面的卓越表現。

中時財經即時 ・ 1 小時前
蕭旭岑談鄭麗文兩岸路線「一國兩區」?黃國昌:主權屬2300萬台灣人

蕭旭岑談鄭麗文兩岸路線「一國兩區」?黃國昌:主權屬2300萬台灣人

[Newtalk新聞] 針對國民主席鄭麗文上任後,外界關注其兩岸路線的變化,國民副主席蕭旭岑昨接受專訪稱,鄭麗文的兩岸路線就是回歸中華民國憲法「一中憲法」,「只有回到憲法,包含一國兩區的規定,我們才能確保跟中國有共同的政治基礎」。民眾主席黃國昌今(18日)被問是否認同,他僅說,民眾的國家定位非常清楚,中華民國的主權屬於2300萬台灣人,捍衛自由、民主、法治、人權的生活方式,是堅持的原則,也是不可退讓的底線。 民眾立法院團上午召開居住要正義「虛坪改革」公聽會,黃國昌、幹事長陳昭姿、立委黃珊珊、劉書彬、麥玉珍等人出席。 黃國昌於會前接受媒體聯訪,被問到怎麼看蕭旭岑指鄭麗文與前總統馬英九的兩岸路線一致,都回歸到「一國兩區」的一中憲法,民眾認同這種兩岸路線?黃國昌回應,民眾對於國家的定位向來非常的清楚,中華民國的主權屬於全體2300萬台灣人民,捍衛台灣自由、民主、法治、人權的生活方式,是我們堅持的原則,也是不可能退讓的底線。 黃國昌稱,兩岸彼此之間意見的不一致跟分歧,需要用最高的智慧、最高的誠意、本於善意相互的多溝通,才能夠有效的降低兩岸彼此之間擦槍走火的風險,相信政府好好的施

新頭殼 ・ 1 小時前
【投書】沈伯洋是選台北市長的黑馬

【投書】沈伯洋是選台北市長的黑馬

鄧鴻源/大學教授 沈伯洋最近受到的威脅要透過國際刑警逮捕他,也受到國民的揶揄,這些都是在提高其知名度與正義形象,況且他比蔣萬安年輕、服過兵役,且學經歷均在蔣萬安之上,沈強烈反共,而蔣則強烈親共。 尤其重要的是,沈完全憑實力進入建中與台大法律系,而有網友質疑蔣是否靠外交官子女的身份加分進去的。因此,筆者認為,他將是未來與蔣萬安競爭台北市長的不二人選。 沈...

匯流新聞網 ・ 52 分鐘前

蘇澳新站至蘇澳站路基遭沖刷道碴沖入民宅 台鐵允儘速復原

鳳凰颱風帶給蘇澳嚴重災情,台鐵蘇澳新站至蘇澳站之間部分路基遭暴雨沖刷流失,道碴沖入鄰近民宅。台鐵公司表示,將動用大型機具儘速完成災後復原。颱風過後,立委陳俊宇接獲反映,直指台鐵蘇澳新站至蘇澳站之間部分路基流失,道碴被沖入民宅,邀集鎮長李明哲、鎮代會主席歐進義及台鐵公司宜蘭工務段勘查。

自由時報 ・ 1 小時前

消費者慘吞苦果!汽車手機筆電恐大漲價 晶片全被AI搶走

人工智慧產業的快速擴張,重新改寫全球記憶體市場的供需結構,隨著供應不斷惡化,分析師與研調機構紛紛預測,明年消費性電子產品與汽車業恐會出現記憶體短缺的危機,因為製造商優先滿足毛利較高的AI訂單,未來消費者也將承擔漲價的苦果。

中時財經即時 ・ 1 小時前

美智庫兵推台海危機 驚提美軍為台能源船「換掛美國旗」護航

美國華府智庫「捍衛民主基金會」(FDD)17日發布一份名為「中國對台灣能源命脈的脅迫」的兵推報告,提出一系列驚人建議。報告指出,為反制中國對台的「灰色地帶」能源封鎖,美國海軍應預作準備,為開往台灣的能源商船「換掛美國國旗」(reflagging)並執行護航任務。報告同時直言,台灣應保留核能選項,以因

自由時報 ・ 1 小時前
台中市府1官佔2缺成常態 挨批「一心二用」難怪連連出包

台中市府1官佔2缺成常態 挨批「一心二用」難怪連連出包

台中市日前爆發非洲豬瘟,台中市長盧秀燕開鍘兩局長,但議員何文海指出,其中前環保局長陳宏益下台後轉任技監,根本只是回任原職;經他調查,台中市多達6名局處首長均有類似1人佔2缺情況,由參事、技監代理局長,但技監、參事原是幕僚單位協助政事,盧秀燕大量讓政務官為銜接公務員年資1人佔2缺,「一心二用」下,難怪

自由時報 ・ 1 小時前

川普重提台灣搶晶片生意 黃國昌開嗆:認知錯誤

美國總統川普17日受訪時說,過去美國是主要生產晶片的國家,後來卻愚蠢的輸給台灣,這是因為某屆總統造成的,現在幾乎是由台灣生產、製造近100%的晶片,相當可恥(disgraceful),但好消息是,它們即將回流到美國。民眾主席黃國昌今日批評,川普總統認知錯誤,台灣的政府也不應放任美國政府想掠奪台灣的

自由時報 ・ 1 小時前
想拿英永居 等待期5年變20年!英歷史最大移民改革

想拿英永居 等待期5年變20年!英歷史最大移民改革

英國宣布了近代史上最大規模的庇護改革,現在想拿到英國永久居留權,等待期要從五年變成二十年了。英國工認為,身為移民後代的內政大臣表示,「非法」移民在撕裂整個國家,而現在這個政策,是修復破碎體系的道德使命。這項政策的細節也非常嚴格,例如難民不再直接獲得永久身份,而是改為每兩年半審核一次的「臨時身分」,如果在這期間,他們的母國被認定為「安全」,英國將撤銷其保護,並將他們遣返回國。但反對批評這根本是「噱頭」,人權團體更抨擊政策「苛刻」,不符英國的正派作為。

TVBS新聞網 ・ 1 小時前
蕭旭岑爆鄭麗文主張「一國兩區」 邱議瑩:投柯志恩就是挺鄭麗文

蕭旭岑爆鄭麗文主張「一國兩區」 邱議瑩:投柯志恩就是挺鄭麗文

國民副主席蕭旭岑昨(17)日接受媒體專訪時,竟脫口而出「鄭麗文的兩岸路線就是『一國兩區』」;對此,爭取民進高雄市長初選的立委邱議瑩批評,蕭旭岑的言論,證明了「票投柯志恩就是支持鄭麗文,支持一國兩區」!邱議瑩強調,蕭旭岑一番「鄭麗文的兩岸路線就是一國兩區」、強調這樣「才能確保跟中國有共同的政治基礎

自由時報 ・ 1 小時前
「你媽死了!」高雄詭異黃昏戀女屍案相驗中…同車男子先辦毒品案

「你媽死了!」高雄詭異黃昏戀女屍案相驗中…同車男子先辦毒品案

高雄鳳山區17日發生一起離奇命案,一名男子載著女友屍體,還致電女友兒子說「你媽死了!」,家人嚇壞趕忙報警找人,鳳山分局獲報展開協尋,最後在88快速道路橋下尋獲目標車輛、女子遺體等,車上也一併查獲注射針筒,警方隨即依毒品罪移送法辦,並於18日相驗女子遺體釐清死因,在判定是否以他殺案偵辦。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56 分鐘前
蕭旭岑曝鄭麗文兩岸路線!邱議瑩:投柯志恩就是支持鄭麗文「一國兩區」

蕭旭岑曝鄭麗文兩岸路線!邱議瑩:投柯志恩就是支持鄭麗文「一國兩區」

國民主席鄭麗文上任後爆出許多親中言論引發爭議。國民副主席蕭旭岑17日接受專訪表示,鄭麗文兩岸路線就是回歸中華民國憲法、國民章與各項綱領,中華民國憲法就是一中憲法,「只有回到憲法,包含一國兩區的規定,我們才能確保跟中國有共同的政治基礎」。對此,投入民進高雄市長初選的立委邱議瑩表示「投給柯志恩就是支持鄭麗文的一國兩區」。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小時前
黃國昌慘了?狗仔金流漸浮現 恐拖這人下水

黃國昌慘了?狗仔金流漸浮現 恐拖這人下水

[NOWnews今日新聞]民眾主席黃國昌近期遭指控、質疑組建狗仔隊,《鏡週刊》今(18)日再報導,多名狗仔已遭檢調約談,抖出發號施令的首腦就是黃國昌。另外,針對黃國昌疑似找白手套李麗娟,透過凱思國際...

今日新聞NOWNEWS ・ 1 小時前
傳林佳龍將轉戰桃園市長? 71歲張善政引「雷根名言」回應

傳林佳龍將轉戰桃園市長? 71歲張善政引「雷根名言」回應

[Newtalk新聞] 距離明年地方選舉仍有一年時間,不過各都正磨刀霍霍為、備戰明年選舉。桃園市長張善政今(17)日被市議員林政賢問到市長是否「只做一任」,他強調,自己從來沒說過只會做一任,更表示只要市民支持,「當然會爭取連任」。至於外傳外交部長林佳龍可能空降桃園參戰一事,張善政引用前美國總統雷根的話,展現「71歲理工男」的自信。 國民桃園市議員林政賢質詢時表示,民進立委莊瑞雄曾說,面對 2026,台北和桃園可說是重中之重,民進不可能派「小咖」參戰,不然無法帶動選情。然而,他認為,目前外界傳言的總統府副秘書長何志偉、不分區立委王義川「兩人都太小咖」了。除此之外,還傳出民進「正國會」掌門人林佳龍要來桃園參選,他比較張善政與林佳龍在學經歷上打成平手或小勝,唯有年紀,張善政 71 歲、林佳龍 61 歲,他也問張善政「若是林佳龍代表民進,市長怎麼看」? 對此,張善政沒有正面回應林佳龍參選問題,但是對於被認為年紀較大的說法,他引用美國前總統雷根競選連任時的話「不會因我的對手年紀輕、沒有經驗而來攻擊他」,自認在年紀上應該算是勝出。至於有沒有信心連任成功,張善政強調「有信心」。查看原文更

新頭殼 ・ 21 小時前
「會想辦法讓高市早苗下台!」明居正曝一舉動惹怒中方:美日大機率達共識

「會想辦法讓高市早苗下台!」明居正曝一舉動惹怒中方:美日大機率達共識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日前表示,若中國對台動用武力攻擊,日本政府將可能認定為「存立危機事態」,授權自衛隊行使集體自衛權,此舉引發國際熱議。對此,台大政治系名譽教授明居正在風傳媒節目《下班瀚你聊》表示,美國總統川普和高市早苗很大機率談過台灣問題,並達成共識。此事件毫無疑問會對中日關係留下陰影,且一定會想辦法從日本內部的政局拉高市下台。 明居正指出,當時高市早苗......

風傳媒 ・ 1 天前
中國全面抵制旅日 他評陸恐錯估高市韌性

中國全面抵制旅日 他評陸恐錯估高市韌性

[NOWnews今日新聞]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台灣有事論」讓中國氣炸跳腳,對此呼籲國人避免前往日本,此外中國三大國營航空公司竟在同一天宣布赴日航班能免費退票或改期,目的很清楚,就是要削減赴日旅遊、衝擊日...

今日新聞NOWNEWS ・ 15 小時前
高市早苗稱「台灣有事」拒撤回 民調不降反升 黃暐瀚分析:薛劍嗆斬首反讓日本人更挺首相

高市早苗稱「台灣有事」拒撤回 民調不降反升 黃暐瀚分析:薛劍嗆斬首反讓日本人更挺首相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稱「台灣有事」可能構成日本「存亡危機事態」遭中國薛劍嗆斬首後,仍然拒撤回言論,日本共同社最新民調顯示支持度反飆69.9%創新高。黃暐瀚分析48.8%日本人挺台灣有事發言,薛劍言論反成助攻,美駐日大使連發兩文力挺。黃暐瀚籲:越激情越要冷靜,力量來自內斂,台日友好但不要過激。

風向台灣 ・ 1 天前
許願沈伯洋出戰台北市長 謝寒冰:發雞排、宣布當天下跪直播

許願沈伯洋出戰台北市長 謝寒冰:發雞排、宣布當天下跪直播

2026地方大選腳步逼近,各地縣長候選人也備受關注,其中民進要派誰挑戰首都市長蔣萬安也充滿話題。聯電創辦人曹興誠建議總統兼民進主席賴清德,徵召民進立委沈伯洋參選台北市長。對此,資深媒體人謝寒冰狠酸,「完全支持曹興誠建議」,並表示如果沈伯洋選台北市長,他發100份雞排,甚至在宣布提名當天,他會跪著開直播。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台海議題惹火北京 日相高市早苗陷外交風暴

台海議題惹火北京 日相高市早苗陷外交風暴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上任不到一個月,就因為「台灣有事,日本出兵」言論引發中國政府強烈不滿,聯合官媒全面開火;外交部發言人毛寧甚至翻牆發文,企圖透過國際社會施壓。日本則表示首相言論並無違反國際法,不會撤回發言;北京當局因此祭出「赴日警告」反制,呼籲中國公民暫停前往日本旅遊、求學。而日本週一(11/17)派出外務省官員出訪北京,以對話緩和兩國緊張氣氛。

TVBS新聞網 ・ 1 小時前
ubao msn snddm index pchome yahoo rakuten mypaper meadowduck bidyahoo youbao zxmzxm asda bnvcg cvbfg dfscv mmhjk xxddc yybgb zznbn ccubao uaitu acv GXCV ET GDG YH FG BCVB FJFH CBRE CBC GDG ET54 WRWR RWER WREW WRWER RWER SDG EW SF DSFSF fbbs ubao fhd dfg ewr dg df ewwr ewwr et ruyut utut dfg fgd gdfgt etg dfgt dfgd ert4 gd fgg wr 235 wer3 we vsdf sdf gdf ert xcv sdf rwer hfd dfg cvb rwf afb dfh jgh bmn lgh rty gfds cxv xcv xcs vdas fdf fgd cv sdf tert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hasha9178 shasha9178 shasha9178 shasha9178 shasha9178 liflif2 liflif2 liflif2 liflif2 liflif2 liblib3 liblib3 liblib3 liblib3 liblib3 zhazha444 zhazha444 zhazha444 zhazha444 zhazha444 dende5 dende denden denden2 denden21 fenfen9 fenf619 fen619 fenfe9 fe619 sdf sdf sdf sdf sdf zhazh90 zhazh0 zhaa50 zha90 zh590 zho zhoz zhozh zhozho zhozho2 lislis lls95 lili95 lils5 liss9 sdf0ty987 sdft876 sdft9876 sdf09876 sd0t9876 sdf0ty98 sdf0976 sdf0ty986 sdf0ty96 sdf0t76 sdf0876 df0ty98 sf0t876 sd0ty76 sdy76 sdf76 sdf0t76 sdf0ty9 sdf0ty98 sdf0ty987 sdf0ty98 sdf6676 sdf876 sd876 sd876 sdf6 sdf6 sdf9876 sdf0t sdf06 sdf0ty9776 sdf0ty9776 sdf0ty76 sdf8876 sdf0t sd6 sdf06 s688876 sd688 sdf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