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4毒」養出癌細胞!醫:少碰降50%罹癌風險 多聊天助排毒
記者鄭玉如/台北報導
罹患癌症並非偶然,除了基因因素外,飲食與生活習慣同樣決定風險。血液腫瘤科醫師廖繼鼎提到,台灣每3個人中有1人因癌症過世,多數人都很懼怕癌症,不過其實只要避開癌細胞最喜歡的4種養分,分別是糖毒、油毒、氧化毒與腸毒,有助於降低一半的罹癌風險。
廖繼鼎在YouTube頻道發布影片表示,他常被患者問「我不抽菸、不喝酒,也吃得很清淡,為什麼還會得癌症?」而癌細胞大多是被日常習慣養出來的。門診一名40歲男工程師,每天外食、喝手搖飲、熬夜加班,健檢發現罹患早期大腸癌,得知後說「他到底做錯什麼?」預防癌症應從生活、飲食下手,而非等生病才搶救。
廖繼鼎分享4種癌細胞最喜歡的養分,首先是「糖毒」,如含糖飲料、白麵條、甜麵包,許多人認為,癌細胞愛吃糖,只要戒糖就不會罹癌,事實並非如此,適量攝取糖才有能量,問題不在於糖,而是種類與份量,應盡量避免高糖、高升糖指數的食物。
廖繼鼎解釋,過量攝取高糖、高升糖指數食物,導致血糖上升,胰臟狂分泌胰島素,使身體細胞的生長訊號IGF1(幫助細胞修復、成長)太活躍,若飲食不正常,會讓它過度分泌,不穩定細胞更容易出問題,增加癌變風險,而過量糖分的環境,讓癌細胞更容易生長。
再來是「油毒」,例如反式脂肪、人造奶油,若經常攝取炸雞、甜甜圈、餅乾、加工肉品(香腸、培根),這些油會在體內被氧化,產生自由基,久了造成細胞容易突變 ,建議少吃加工肉品,選好油脂如橄欖油、堅果油,或多吃鯖魚、沙丁魚,降低食用炸物的頻率。
還有「氧化毒」,長期處於熬夜、壓力大、抽菸的狀態,會產生大量自由基,也叫做活性氧,不斷攻擊細胞、破壞DNA,導致身體「生鏽」。若想避免氧化毒,首先是戒菸,還要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能夠消耗運動荷爾蒙,排出多餘的活性氧,並與人多社交,有助於排毒。
最後是「腸毒」,腸道又被稱為第二大腦,飲食方面愛吃肉,且少菜多油,恐造成腸道菌相失衡,免疫力隨之下降,增加癌症風險。建議多吃發酵食物,例如優格、納豆、味噌,還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例如蔬菜、海藻、菇類,以及含有寡糖的香蕉與洋蔥,幫助腸道好菌增長,因為養好菌等於增強免疫力。
更多三立新聞網報導
比健忘更早出現!醫揭「失智症6大前兆」 性情大變=大腦在求救
板機指≠手太操!恐是慢性發炎 醫點名「3類人」是高危群
不喝酒卻肝硬化!醫揭「1關鍵」釀禍 腹肥胖風險增1.8倍
吃薑母鴨進補「恐變熱量炸彈」!營養師揭5招去油、減鈉
其他人也在看

腸病毒冬季進入流行!疾管署揭原因
[NOWnews今日新聞]中部新增1名一個多月大嬰兒有早產情況,9月下旬出生,於11月上旬出現食慾跟活動力下降,急診就醫時發現血壓偏低,後續發現發炎指數上升等,住院隔天個案有意識狀態改變,當日不幸過世...
今日新聞NOWNEWS ・ 4 小時前
熟男慢老有解!醫:「睪固酮」下降老化速度加快 「3招」改善重啟代謝
男性過了50歲之後,睪固酮開始下降,容易出現疲倦、情緒不穩、性功能衰退等問題,有些人以為是年紀大了,體力也跟著衰退。新陳代謝暨減重專科醫師周建安表示,關鍵因素是「睪固酮的分泌減少」,甚至影響男性生理機能的表現。一項刊登於《eClinicalMedicine》的跨國研究證實,睪固酮能幫「老化時鐘」踩煞車,60歲以上男性的抗老化效果強度甚至是年輕人的2.6倍。 (記者:簡浩正)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蜂之鄉進口陸「速凍葡萄」農藥超標 近5千公斤邊境攔截
食藥署18日公布最新邊境檢驗不合格食品名單,共有10項產品因不符合規定而被攔截,其中「蜂之鄉有限公司」從大陸進口的速凍葡萄檢出農藥殘留超標,近5000公斤產品須在邊境退運或銷毀。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機械手臂結合自然孔手術取肌瘤 零傷口
45歲魏女士近半年來出現下腹部悶痛,到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大里仁愛醫院)婦產科林玉珊醫師門診求診,檢查後發現有下腹部悶痛合併壓迫症狀,竟然有7公分的肌瘤。經採用達文西機械手臂系統結合經陰道自然孔手術,於術後一週後即返家休養。由於手術並未在腹部留下傷口,讓魏女士感到非常驚訝,林玉珊醫師表示,傷口只是藏在看不到的地方,這不只是手術傷口變小,更代表病人能更快回到自己的生活與角色中。林玉珊醫師指出,經陰道自然孔手術是利用陰道作為自然通道進入骨盆腔,完全免除腹部傷口。第四代達文西機械手臂系統的高解析3D影像讓骨盆腔結構更清楚,機械手臂能在極狹小的空間中完成精細的分離與縫合。病人出血量少、疼痛感輕微,大多數人隔天即可下床,恢復速度比傳統手術明顯更快。林玉珊醫師說明,經陰道自然孔手術 ...
台灣新生報 ・ 1 天前
嘉基引進6D導航弧形刀 精準守護癌友健康
(記者廖建智嘉義報導)癌症治療邁向高精準時代,嘉義基督教醫院秉持「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於2025年斥資億元正式引進最新一代高階放射治療設備—6D導航弧形刀(ELEKTA INFINITY),日前...
自立晚報 ・ 1 天前
癌友生育保存補助試辦審核數少 醫療團體盼落實知情權
癌症患者因部分療程可能破壞患者的生育能力,近期國健署開辦醫療性生育保存補助試辦方案,統計今(2025)年9月1日至10月底,僅43名癌友通過審核。醫療團體認為,因為多數病患不一定知情,治療過程可能破壞癌友生殖能力,建議現行治療計劃書,應將生育環節納入評估,落實患者知情權。
公視新聞網 ・ 1 天前
爸爸幫出月子中心費用 他好奇:請公婆出1、2萬會很奇怪嗎?
許多孕婦在生產後,會選擇到月子中心好好休養,不過月子中心要價不菲,有網友也好奇,如果請公婆幫忙出1、2萬「會不會很奇怪?」在網上掀起網友討論。
Yahoo奇摩(綜合報導) ・ 1 天前
大腸癌盯上年輕人!醫曝45%患者「首個症狀」:不要拖
大腸癌有年輕化趨勢!胸腔暨重症科醫師黃軒近日說,醫學界發現,20~40歲的年輕人,大腸癌發生率暴增;他特別提到,有45%的年輕大腸癌患者首個症狀就是「便血」,民眾若發現症狀千萬不要拖。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醫生提醒:肺癌早期不是咳嗽,這6大異常才是真正的「早期警報」
肺癌早期症狀常被誤解為咳嗽或咳血,但醫界一再強調,真正讓肺癌難纏的,是它在初期幾乎「無聲無息」的特性。專家提醒,肺癌早期的 6 大異常往往不是咳嗽,而是細微卻明確的身體訊號,若被忽略,等咳嗽出現時通常已經錯過黃金治療期。(記者唐家興)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0 小時前
吃飯順序錯害血糖狂飆!學會這「三步驟」改善代謝 醫師警告勿輕忽!
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長者的健康維持也慢慢成為全民關注的焦點。您知道嗎?對於高齡者來說,「吃飯順序」其實也藏著保健的學問。過去我們常常聽到「先吃菜再吃肉」的建議,認為可以幫助穩定血糖、避免肥胖。不過,日本最新公布的《2025年日本人飲食攝取基準》指出,這項建議雖然沒有錯,但對於高齡者來說,真正需要優先補充的其實是「蛋白質」。研究顯示隨著年齡增加,基礎代謝量與活動量皆逐步下降,導致整體能量需求降低。同時,隨著年紀增加,身體的肌肉量也會逐漸流失。如果沒有足夠的蛋白質攝取,就容易出現「肌少症」。
TVBS新聞網 ・ 1 天前
愛喝茶快注意!哈佛醫驚揭「7糟糕習慣」:胃和肝慘了、糖尿病風險狂增
國人喜喝茶,無論是罐裝茶或手搖飲,甚至自行現泡,都很受歡迎,不過專家警告,如果喝茶的習慣不佳,就算是號稱健康的茶飲,恐怕也會傷害你的胃和肝臟,並指出「7種糟糕的喝茶習慣」!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空腹血糖210!54歲男靠3招不吃藥降血糖 連血壓血脂也變正常
54歲男上班族員工健檢發現空腹血糖高達210mg/dL,因為自己的爸爸就是因糖尿病引發心肌梗塞過世,決心不靠藥物、力行飲食控制和生活型態改變逆轉三高。他早睡早起、每日散步、控制碳水化合物與油脂攝取等方
健康2.0 ・ 7 小時前
她靠「1飲食法」狂瘦25公斤,暴食症不藥而癒…別到50歲才知道,這些「超級食物」越吃越不健康
搭上那些被廣為推薦的營養食物熱潮,你開始吃大量的杏仁、菠菜、薑黃、黑莓、藜麥或黑巧克力等,卻覺得愈來愈沒有活力、身體虛弱,或許是你最愛的「超級食物」背後,藏著一個隱形殺手,那就是許多植物都會製造的化學毒物:草酸。我也曾為了實行健康飲食,在不知不覺間攝取過量草酸,導致身體愈來愈不健康。在步入50歲時,才終於找到病根……
幸福熟齡 ・ 1 天前
不吃甜就安全?營養師點名「常吃這幾樣」血糖飆更快 餐後立刻吃水果也不OK
很多人以為只要不吃甜食,血糖就能穩,但其實要控糖不踩雷,營養師高敏敏指出,先了解「GI值、GL值」這兩個關鍵指標,才能吃得安心又聰明! GI值vs GL值 .GI值(升糖指數):是指食物吃下去後,讓血糖上升的「速度」。像一碗白飯GI值高,吃完血糖會快速升高.GL值(升糖負荷):則是指一整份餐對血糖的「影響程度」。如果同樣是一碗飯,加上蔬菜與蛋白質,GL值就會下降,因為整體升糖速度被平衡了 日常這樣吃 有效控醣 .主食選全穀類燕麥、糙米、全麥麵包、玉米、地瓜等食物,富含膳食纖維,能減緩醣類吸收速度,幫助血糖平穩不會突然飆升.蛋白質優先選擇豆製品豆腐、黃豆、黑豆、毛豆都是優質植物蛋白來源,含有植化素與膳食纖維,能幫助控制血糖,還能增加胰島素敏感度,讓身體更有效率地利用能量.蔬菜澱粉1:1餐盤中蔬菜量應與主食量相當,可增加飽足,並延緩血糖上升;特別是香菇也是蔬菜.水果餐間吃兩餐之間吃水果,可減少血糖起伏,若餐後立刻吃,容易造成血糖高低不穩.增加整餐豐富度每餐有蛋白質、蔬菜與全穀類,就能有效降低整體GL值,控糖更輕鬆 這些食物要少吃 幫助穩住血糖 若平常不小心攝取到高風險食物,也會讓血糖一下子
常春月刊 ・ 5 小時前
優格空腹吃反而浪費!營養師揭「最佳黃金時段」 這1時間點吃小心會變胖
優格以牛奶為主要原料,營養豐富、熱量低,是許多人維持腸道健康與控制體重的首選發酵食品。但「hint-pot」網站中,營養師指出,吃優格的時間點不同,益生菌與營養素的發揮效果也會差很多。 空腹時吃優格的影響? 空腹吃優格並非絕對不好,但在飢餓狀態下,胃酸酸度高,容易讓雙歧桿菌、乳酸菌在到達腸道前就大量死亡,降低益生菌直接作用的機會。 .早晨剛起床胃酸最強,不建議優格作為第一口食物,可先吃其他食物再搭配優格。.想發揮最大腸道益生效果,建議在用餐中或餐後食用,此時胃酸濃度相對較低。 即使益生菌在胃中被破壞,也能成為腸道好菌的「養分」,間接促進腸道健康。搭配富含寡糖的水果(如奇異果、香蕉)或高膳食纖維的堅果(杏仁、核桃、腰果)效果更好。此外,研究顯示優格中的蛋白質與乳酸能幫助抑制血糖快速上升,熱量低,也很適合作為減重期間的點心。 想護骨? 晚餐時吃更好 鈣的吸收率在夜間較高。白天「破骨細胞」較活躍,夜間睡眠時則是「成骨細胞」修復骨骼的高峰期。 .晚餐搭配優格,可提供骨修復所需的鈣質。.配合含維生素D(魚類、乾香菇、木耳)與 維生素K(納豆、海帶、小松菜、花椰菜)的食物,更有助於鈣吸收與骨骼強化
常春月刊 ・ 1 天前
冬天「喝1飲品」醫大推!助暖身、促進代謝 還能穩定血糖
天氣逐漸轉冷,容易出現手腳冰冷的情形,除了添衣保暖外,也可適量飲用薑茶。營養醫學專家劉博仁提到,最新研究發現,薑不只有助於抗發炎、抗氧化,還能擴張末梢微血管、增加循環,達到暖身的作用,而冬天泡薑茶優先選老薑,若怕辣可用嫩薑,但保暖效果較溫和。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4 小時前
小雪將至! 「4生肖」健康亮紅燈 開運養生禁忌一次看
24節氣之一「小雪」,將於2025年11月22日(六)早上9時36分正式到來。社團法人台中市名門命理教育協會創會理事長楊登嵙教授指出,小雪意味著天氣轉冷、雨水逐漸轉為雪,但因地氣尚未完全冰寒,降雪量仍不大。《群芳譜》亦記載:「小雪氣寒而將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楊登嵙提醒,進入小雪後的半個月內,「4生肖」健康運勢將轉弱,特別要留意身體保養。
EBC東森財經新聞 ・ 1 天前
8週逆齡2歲!最強抗老飲食曝光 還能抗發炎、穩定荷爾蒙
飲食可能改變基因老化速度!家醫科醫師鄧雯心表示,研究發現,只要執行8週的飲食生活方案,就可以讓生物年齡逆轉2歲。包括多吃深色菜葉、十字花科蔬菜,每週至少運動5天、每次30分鐘等,都能幫助身體抗發炎、變年輕。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女星驚見甲狀腺結節!3營養素護甲狀腺 2飲食法助防癌
51歲台語歌手楊慧絜半年前做全身健康檢查時,赫然發現有3顆甲狀腺結節,讓她擔心影響嗓音。哪些飲食會影響甲狀腺功能?營養師黃淑惠提醒,甲狀腺亢進患者要控制碘的攝取,而維生素D、硒、鋅是保護甲狀腺的重要元
健康2.0 ・ 7 小時前
失控的甲狀腺亢進可能引發甲狀腺風暴!醫師教你如何控制甲狀腺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靖安報導】甲狀腺亢進起因於甲狀腺分泌過多賀爾蒙,使身體代謝速度過快,進而出現心悸、手抖、怕熱、出汗多、體重下降但食慾旺盛、月經不規則、頸部腫大或突眼等症狀。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吳佳潔表示,若未即時治療,嚴重者可能引發「甲狀腺風暴」,導致高燒、心律不整甚至休克,為急重症狀況。 造成甲狀腺亢進 自體免疫疾病是最常見原因 吳佳潔醫師指出,甲狀腺位於頸部前方,是一個形狀如蝴蝶的小腺體,負責調節全身的能量代謝與體溫。造成甲狀腺亢進的原因有很多種,最常見的是自體免疫性疾病如葛瑞夫茲氏症(Graves’ disease),即身體的免疫系統誤將甲狀腺當作外敵而持續刺激它分泌賀爾蒙。其他原因包括甲狀腺結節或腺瘤過度活躍、甲狀腺發炎導致賀爾蒙短暫釋放、攝取過多含碘食物或服用含碘藥物。 初期以藥物治療為主 視情況需手術或補充賀爾蒙 甲狀腺亢進的治療主要目標是讓賀爾蒙分泌恢復平衡,並減少對身體的過度刺激。吳佳潔醫師提到,初期多以藥物治療為主,透過抑制賀爾蒙製造的藥物來控制病情,必要時可合併心臟用藥以減輕心悸與手抖等不適。治療期間需定期抽血檢查甲狀腺及肝功能,確
健康醫療網 ・ 3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