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20年來每2小時起床一次,為女兒測血糖...如何克服第1型糖尿病患長期照護的挑戰?
第1型糖友每日需進行多次血糖監測與胰島素施打,照護負擔長期落在家庭肩上。(圖片來源/freepik)
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今年國際糖尿病聯盟(IDF)世界糖尿病日(World Diabetes Day, WDD)以「糖尿病與職場健康福祉(Diabetes and Well-Being at Work)」為主題,首次將視角從醫療場域延伸至工作環境,凸顯糖尿病已是跨越醫療、教育與勞動政策的全齡議題。
台灣醫界也同步響應,聚焦長期被忽視的第1型糖尿病(T1D)病友照護挑戰,並宣布將於2026年更新T1D臨床照護指引,期望與國際分級照護架構接軌,補足各年齡層與各場域仍存在的照護缺口。
究竟第1型糖尿病患,在長期照護上有哪些挑戰?又該如何應對克服呢?
家庭與經濟壓力交織,第1型糖尿病耗材自費成沉重負擔
第1型糖尿病(T1D)多於兒童與青少年時期發病,目前全台約有1.2萬名患者,其中6成是18歲以下的孩子。
根據統計,T1D患者發病高峰落在10至14歲,初診時有約7成已併發酮酸中毒,3成以上曾出現嚴重低血糖。由於T1D無法痊癒,患者需終生依賴胰島素注射與頻密的血糖監測,一旦控制不佳,平均壽命恐縮短10至16年。
然而,照護所需的醫材在健保制度下仍屬「部分補助」或「未納入給付」階段。以連續血糖監測系統(CGM)為例,僅部分病童可申請補助,且補助頻率有限,多數家庭每月仍需自費4,000元以上;而能大幅改善血糖穩定度的胰島素幫浦尚未納入給付,單機便高達20萬元,每月耗材費另需5,000至8,000元。對許多家庭而言,孩子日常生命管理的每一步,都伴隨著不小的經濟壓力。
台大醫院小兒內分泌科主治醫師童怡靖指出,「第1型糖尿病是自體免疫疾病,不是飲食或生活習慣造成。患者一年平均要監測血糖1,460至3,650次,胰島素注射約1,460次,幾乎每天都在與血糖拔河。」
她補充,T1D患者的憂鬱比例較一般族群高,青少年出現情緒問題的機率更是一般青少年的3倍,「醫療只是其中一環,更重要的是如何讓孩子與家長在家庭、校園與社會都能被理解和接住。」
從夜夜驚醒到重拾自由,年輕患者勇敢重建生活
年輕病友陳小姐分享與T1D同行20年的生命故事。
她2歲確診後,母親曾經為了監測血糖而「每2小時起床一次」,無數夜晚母女倆都在驚醒與焦慮中度過。她坦言自己曾對疾病深感無力,也曾質疑「為什麼是我?」
直到嘗試CGM與胰島素幫浦,生活慢慢出現轉機。雖然起初抗拒科技、擔心昂貴費用,但當血糖曲線逐漸平穩、全家人都能睡得更安心,她開始感受到「自由」。
如今陳小姐以自身經驗鼓勵同路人,「疾病很重,但愛能使人更強大。被支持與被理解,是重建人生的開始。」
另一名患者偉偉,3歲確診T1D後,家人與醫療團隊艱辛地陪著他學習自我管理。但挑戰並不侷限在醫院。偉偉入小學前,曾遭學校以「照顧難度高」為由婉拒入學,讓家長倍感挫折。所幸在醫療團隊、教育單位與地方資源的協助下,他終於進入友善校園。
如今偉偉升上三年級,不僅能自主測血糖、施打胰島素,還勇敢向同學分享糖尿病知識,從弱勢角色轉變為倡議者。
偉偉媽媽表示,「第1型糖尿病不是禁錮孩子,而是一種需要陪伴的生命方式。若有制度與教育的支持,孩子也能像其他人一樣追夢。」
醫界呼籲台灣加速接軌國際,完善CGM與胰島素幫浦補助,打造從家庭到職場的友善環境。(圖片來源/freepik)
2026指引接軌國際:從早期偵測、疾病分級到科技納入,打造完整照護藍圖
國際最新趨勢正快速改變T1D照護。美國糖尿病學會(ADA)2025《糖尿病醫療照護標準》提出第1型糖尿病「可被早期發現」,並依疾病分期(Stage 1-3)進行分層管理,藉此爭取「發病前介入」的黃金時機。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楊偉勛指出,若要與國際接軌,台灣必須從制度面重新檢視投資。他提到,除了胰島素供應穩定性,檢驗試劑長期短缺也影響臨床診斷與追蹤,「韌性醫療不只有藥物量能,也包括檢驗資源的可近性。」
在治療端,CGM與胰島素幫浦已被證實能降低低血糖、減少住院並提升生活品質,許多國家已將其納入健保或補助體系。楊偉勛以台灣與加拿大比較指出,「台灣GDP約為加拿大7成,但加拿大早已全面補助CGM與幫浦。這並非能力問題,而是施政優先順序的選擇。」
他強調,學會將於2026年更新T1D臨床照護指引,提出更完整的疾病分級、分級照護架構與本土研究方向,「T1D雖是小眾,但在醫療意義上是『皇冠上最重要的一顆珠寶』,照護水準代表一個國家的醫療品質。」
台灣正站在T1D照護改革的重要轉折點。當家庭、校園、醫療與職場都能成為支持者而非障礙時,這群孩子與成人病友才能真正穩健前行。
更多信傳媒報導
創新廟宇文化 古老祭儀的當代演繹
2025思辨之夜高雄中山大學登場 以「海洋」為題 探索島嶼如何啟發世界
明明想溝通,卻又想翻桌:完美解決衝突的七項修煉
其他人也在看
烏坵營區、碼頭整建等了好多年 還曾被監察院關切
隸屬於金門縣的烏坵鄉大坵、小坵由於地處偏遠、距離中國沿海甚近,扛起了台海防衛第一線角色。由於島上營區、碼頭年久失修,加上中國船隻在台海周邊活動頻率劇增,使得設施更新需求迫切,但對於島上官兵、海巡人員而言,營舍、碼頭新建工程都等了許久,甚至還一度被監察院關切,敦促檢討改進。
自由時報 ・ 11 小時前

嘴上花言巧語,其實純情到不行!3大星座男「表面浪子、內心癡情」
有些男生平時滿嘴花言巧語,開口閉口撩妹開玩笑,看起來像情場高手,實際上一旦動真心就瞬間變得純情,讓人傻眼!這幾個星座男就是典型「嘴花心不花」,表面浪子模樣,其實心裡早已認定對象,行為最誠實。
姊妹淘 ・ 11 小時前唐西奇41分助湖人勝公鹿 雷霆輕取黃蜂奪5連勝
(中央社洛杉磯15日綜合外電報導)美國職籃NBA賽事,洛杉磯湖人唐西奇(Luka Doncic)今天單場41分9籃板,帶領全隊以119比95擊敗密爾瓦基公鹿;衛冕冠軍奧克拉荷馬雷霆輕取夏洛特黃蜂,比數109比96。
中央社 ・ 11 小時前
不甩北京警告! 中國遊客照常爽飛日本:政治與我無關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日前公開表態「台灣有事」面臨緊急狀態,日本會行使集體自衛權,引發中國不滿,北京當局日前更發布通知,要中國公民暫時避免前往日本。消息一出讓不少台灣民眾直呼簡直是「德政」,不過中國遊客似乎對這樣的警告不以為然,仍照原定計畫飛往日本,直說自己「對政治不感興趣」。
鏡週刊Mirror Media ・ 11 小時前
板模工假冒檢警詐640萬!開BMW高調收水又神隱 遭逮辯:一切都是巧合
吳姓板模工平時行蹤平飄移不定,又加入詐騙集團擔任「收水手」,平時還會租BMW豪車去收取贓款。據悉,吳男去年指揮陳姓兄弟假扮檢察官,以話術向彰化一名婦人詐走現金、黃金共640萬元後人間蒸發,事後警方追查此案件時,發現車主、駕駛身份對不上,此案一度陷入窘境。未料案發7日後,吳男駕駛同一輛BMW在屏東撞車,因此遭逮,經法院審理依加重詐欺等罪,判刑3年6月。可上訴。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1 小時前
秋冬季節交替易焦慮 中醫師李沛穎一張圖教您吃正確
[Newtalk新聞] 台中市潭子區其澤中醫副院長李沛穎中醫師說,近來進入秋冬季節交替,常遇到容易焦慮的患者問說:「醫師,我還可以做什麼?多吃什麼?」李沛穎整理了一圖,讓大家一次看懂若容易焦慮,可以多吃哪些食物,而且葷素都有。 首先她教大家多吃低升糖指數的食物。她說,吃糖的確會讓心情比較好,但容易讓血糖波動大,情緒起起伏伏,研究上比較建議大家多吃低升糖指數的食物。例如:全麥穀物、蘋果、芭樂。 再來是高蛋白食物,其中有些含有豐富的色胺酸,而色胺酸是血清素、褪黑激素的前驅物,可以協助心情放鬆、幫助入睡。例如:乳製品、蛋黃、堅果等,色胺酸是人體的必須胺基酸,只能透過飲食攝取。 此外,含Omega-3脂肪酸食物,可以降低發炎反應,有研究認為對輕、中度憂鬱症有幫助。例如:鯖魚、秋刀魚、核桃等。 而包括多補充維他命C及維他命E,像是:芭樂、奇異果、深綠色蔬菜。若是要補充硒、鋅類礦物質,可以選擇牛羊肉、燕麥、糙米等。既然無法改變容易焦慮的個性,就從飲食改變起吧!查看原文更多Newtalk新聞報導(影)廖偉翔攜手運彩公會捐羽球、何昱奇加碼30萬獎金 侯湘婷:一定要拿下庫克時代進入倒數?蘋果啟動接班計畫
新頭殼 ・ 14 小時前德國副總理兼財長訪中 將談稀土貿易烏克蘭等問題
(中央社台北16日電)德媒報導,德國副總理兼財政部長克林拜耳今天啟程訪問中國,明天將在北京出席中德財政對話,並於19日轉赴上海訪問。據報導,他將與中方談及財政、貿易摩擦、稀土供應、烏克蘭戰爭等多個議題。
中央社 ・ 4 小時前
北影最佳導演首部長片殺青 《懸日掛月》天才新演員大飆戲
曾以短片《野潮》拿下台北電影獎最佳導演獎的青年創作者呂柏勳,宣佈他的個人首部長片《懸日掛月》正式殺青,即將緊鑼密鼓地進入後製,電影預計明年2026年完成並上映。本片延續呂柏勳對於家鄉土地與青少年題材的關注,以寫實手法描繪成長的矛盾與友情的試煉,並大膽啟用兩位少年演員王傑登、雷豐銘,導演也對兩位自然的演技讚不絕口,令人期待。
中時新聞網 ・ 10 小時前
台中龍井圖書館有眼鏡蛇 女遭蛇吻緊急送醫
民視新聞/綜合報導台中市立圖書館龍井分館,驚傳民眾遭到蛇吻,一名女子在圖書館準備離開時,在門口被眼鏡蛇,咬傷右腳踝,緊急送醫治療。肇事的的眼鏡蛇,已經被捕獲,就怕還有蛇躲在館內,館方不敢大意,派員逐層巡視,也在館舍周圍撒上石灰粉!
民視 ・ 6 小時前加薩帳棚營地入冬首場強降雨 基礎設施崩壞加劇災情
(中央社加薩走廊迪爾巴拉15日綜合外電報導)入冬第一場強降雨今天侵襲加薩廣大的穆瓦西(Muwasi)帳篷營地,洪水湧入部分地區。經歷兩年戰爭後,此地基礎設施毀損、積水問題嚴重,居民不堪其擾。
中央社 ・ 11 小時前
「40歲以下暴增25%」!糖尿病年輕化 營養師曝「4類人」最該警覺
年輕族群小心「糖化」加劇!「世界糖尿病日」剛過,現代人隨著工作繁忙、生活型態改變、外食比例攀升,血糖失衡成為現代人日常中潛藏的健康警訊;營養師表示,有效的血糖控制並非一味節食,而是建立在科學均衡的飲食策略上,若能做好均衡飲食、規律用餐、監測觀察等三雃則,不僅可以穩定血糖波動,更提升個人整體健康,遠離糖尿病威脅。(記者:簡浩正)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高市圖美濃分館歡慶開館10週年 感恩揭牌儀式盛大登場
高雄市立圖書館美濃分館(以下簡稱:美濃分館)於 16日盛大舉辦「『樂』讀馬戲-美濃分館開館十週年慶」特別活動,與國際級「FOCASA馬戲團」、金曲阿卡貝拉天團「拉縴人歌手」齊聚演出,現場鄉親高朋滿座熱鬧非凡。當日除了精彩的演出外,特別舉辦「感恩揭牌儀式」,共同揭開「兆德銘行,澤潤書林」匾額,致敬鍾兆銘校長「教澤綿延、樹人不倦」的教育精神。期望透過閱讀推廣與文化深耕,持續滋養地方的教育能量,讓美濃分館成為學子與居民心中的文化燈塔。
中時財經即時 ・ 6 小時前
蕭煌奇自爆飆車被開紅單 揪李炳輝一起「目中無人」
這次蕭煌奇為了推出台語新專輯,特別與李炳輝攜手帶來跨世代合作曲〈輝煌旅行社〉,幕後故事同樣精彩可期,蕭煌奇為這首歌親自登門拜訪,得知李炳輝因中風後行動不便而猶豫,他毫不氣餒地笑說:「沒關係啦,我們一句一句慢慢錄!」真誠又有耐心的邀請,最終促成這組「雙金曲...
CTWANT ・ 11 小時前
安眠藥不是萬靈丹!睡眠困擾需全方位治療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林招煌南部一名醫師開立「睡前服用23顆藥」的震撼處方,引發社會對安眠藥濫用與過度開藥的警覺。安眠藥雖能短期助眠,長期使用卻恐導致依賴、記憶衰退與跌倒風險上升。專家提醒,睡眠障礙應從生活壓力、作息不規律等根源著手,搭配認知行為治療(CBT-I)、放鬆訓練與睡眠衛教,才是長久改善之道。睡得好,不靠藥,從健康行為開始。近日南部一名醫師開立「睡前服用 23 顆藥物」的處方,其中包含 6 種管制藥物,引發社會對安眠藥濫用與過度處方的高度關注。此事件不僅凸顯部分臨床處方過度依賴藥物,更提醒我們正視睡眠障礙背後的多重原因與治療方法。一、安眠藥的角色與風險安眠藥透過影響中樞神經系統,促進鎮靜與縮短入睡時間。臨床上常見類別包括:苯二氮平類(Benzodiazepines):如 Diazepam、Lorazepam,起效快,但長期使用易導致耐受性與依賴。非苯二氮平類(Z-drugs):如 Zolpidem、Zopiclone,副作用較低,但依舊存在成癮風險。褪黑激素類藥物:主要調節生理時鐘,對特定睡眠相位延遲症患者有效。根據台灣精神醫學會建議,安眠藥應「短期、低劑量、間歇
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 14 小時前重啟核談判 伊朗:美國未展現公正態度
伊朗外交部長阿拉奇(Abbas Araghchi)今天(16日)表示,華盛頓目前對德黑蘭的態度並未顯示出,它已做好進行「平等與公正談判」的準備。此前,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上週曾暗示可能與德黑蘭舉行會談。 自以色列6月襲擊伊朗,以及美國隨後對伊朗核設施發動空襲以來,針對德黑蘭核計畫重啟對話的嘗試均告失敗。 美國及其歐洲盟友和以色列指責德黑蘭,利用核子計畫作為掩護,企圖發展核武。伊朗則表示,其核子計畫僅用於民用目的。 在以伊於6月爆發12天的空戰前,德黑蘭和華盛頓進行了5輪間接核談判,但面臨到諸多障礙,例如美國希望伊朗完全放棄鈾濃縮活動。 阿拉奇在德黑蘭舉行的一項會議上表示:「美國不能指望通過談判,獲得它在戰爭中無法獲得的東西。」 他補充說:「伊朗始終願意參與外交,但不會參與旨在脅迫的談判。」 在同一會議上,伊朗副外長哈蒂柏札德(Saeed Khatibzadeh)指責華府將談判「當作作秀」,藉此實現其戰爭目標。 (編輯:沈鎮江)
中央廣播電台 ・ 5 小時前
身體會記仇!就算糖尿病不用再吃藥 研究曝心衰竭風險仍高50%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就算成功逆轉糖尿病,還是留意「心」危機!新陳代謝暨減重專科醫師周建安提醒,研究發現,即使糖尿病患者能把血糖控制穩定、甚至不再需要服藥,但只要得過糖尿病,身體會記仇,未來罹患心臟衰竭的風險仍比一般人高出50%,全因糖尿病的傷害是「慢慢累積」的結果。 該項發表於《Circulation》期刊的瑞典研究,追蹤67萬多名、第...
匯流新聞網 ・ 1 天前假日急症中心看診數續成長 強化宣導備戰春節假期
(中央社記者陳婕翎台北16日電)假日急症中心上路第3週,今天日診看診227人,比上週日多18人,多數據點看診數均有持續緩步成長,衛福部長石崇良坦言宣傳力道仍待強化,以利備戰明年春節連假,避免急診壅塞。
中央社 ・ 6 小時前
「請鄰兵以火力掩護我」將走入歷史 陸軍證實「單戰」口令明年改版
即時中心/徐子為報導國軍單兵戰鬥基本教練中,例如「請鄰兵以火力掩護我」、「左欺敵、右欺敵、欺敵再欺敵」等報告詞為役男集體回憶。不過,我國陸軍指出,因隨作戰環境改變,單戰內容規劃將於明(2026)年更新,部分報告詞將走入歷史,盼與現代戰場的溝通方式接軌。
民視 ・ 10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