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解構台海衝突對日本的四大實質威脅
戰略風格/世界特種部隊與軍武資料庫主筆
2025年11月,日本政壇發生了戰後安保政策上最具標誌性的轉折。面對在野關於台海局勢的質詢,日本首相高市早苗(Sanae Takaichi)在眾議院預算委員會上語出驚人,明確表示:「若台灣遭到武力侵略,根據事態發展,這極可能構成日本行使自衛權的『存立危機事態』。」
此言一出,北京當局反應激烈。中國外交部不僅提出嚴正交涉,駐日官員更發出形同「斷交」與「制裁」的恫嚇。然而,在隨後的兩次國會答辯中,面對親中派議員與媒體的連番追問,高市早苗兩度公開拒絕撤回該言論,並強調「正視現實風險是國家元首的責任」。
這一改過去日本政府在台海問題上「模糊閃躲」的慣例。高市首相的強硬底氣,並非僅來自其鷹派立場,而是基於一個冷酷的物理現實:在2025年的地緣格局下,「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已不再是政治口號,而是日本國家生存面臨的客觀危機。
關鍵詞解讀:什麼是「存立危機事態」?
首先必須先理解高市首相口中的「存立危機事態(Survival Crisis Situation)」在法律上究竟意味著什麼。這並非中文語境中泛指的「生存危機」,而是日本 2015 年通過《和平安全法制》後,新增設的極嚴格法律定義,即「與日本關係密切的他國(如美國)遭到武力攻擊,導致日本的國家生存受到威脅,且國民權利有被徹底顛覆之虞」的狀態。
實質意涵上,這是日本啟動「集體自衛權(Collective Self-Defense)」的法律開關。在此之前,日本自衛隊只能在「重要影響事態」下提供美軍後勤支援(如加油、醫療),不能參與戰鬥。
一旦認定為「存立危機事態」,自衛隊將獲得法律授權,可以直接動用武力,例如使用神盾艦攔截射向美艦的導彈,甚至與美軍並肩作戰。
高市早苗將「台灣有事」連結至「存立危機事態」,等同於向國際社會宣告:日本已做好準備,在台海衝突中從「後勤支援者」轉變為「共同作戰者」。
那麼究竟台海戰爭對日本而言,有哪些實質上的威脅,迫使日本有軍事介入的需求?
威脅一:美軍基地與安保法制下的「自動捲入」機制
很多人誤以為日本是否參戰取決於首相的「政治決斷」,但從軍事部署與法律結構來看,日本在戰事爆發的第一秒,就已喪失了置身事外的選擇權。
(一)駐日美軍基地的「人質」效應
日本全境遍布著美軍基地,其中最關鍵的作戰力量集中在沖繩(嘉手納空軍基地、普天間基地)與九州(佐世保海軍基地)。根據華府智庫 CSIS 的兵棋推演,以及美軍現行的作戰計畫,一旦美軍決定介入台海,駐日美軍基地是不可或缺的「作戰發起點」。
換言之,如果解放軍要阻止美軍介入(A2/AD 反介入/區域拒止),最有效的手段不是在海上攻擊美軍航母,而是直接攻擊美軍的集結地與後勤中心—也就是日本領土上的美軍基地。
根據《美日地位協定》,美軍使用日本基地進行戰鬥行動雖需透過「事前協議」知會日本政府,但在台海衝突的緊急情境下,日本若拒絕美軍使用基地,等同於宣告「美日同盟解體」,這是日本戰後外交政策絕對無法承受的代價。
因此合理的推論,美軍一旦出動,日本領土(基地周邊)極高機率會遭受解放軍的飛彈攻擊(如DF-26長程地對地飛彈)。這種攻擊不分「美軍資產」或「日本領土」,客觀上將導致日本被動且自動地捲入戰爭。
(二)安保法制鎖死的法律義務
假設戰況真如前述,一旦駐日美軍基地遭到攻擊,或者美軍艦艇在日本近海與解放軍交火,這就完全符合「存立危機事態」的要件。
屆時日本自衛隊不僅有「權利」,更有「義務」履行同盟承諾。這意味著,日本無法像 1991 年波斯灣戰爭那樣僅出錢不出兵,法律與條約義務將迫使其武裝力量直接進入戰場,進行諸如反飛彈防禦或護航等作戰任務。
威脅二:經濟生命線的「窒息性」休克
如果說軍事捲入是「熱戰」的威脅,那麼經濟封鎖則是讓日本社會瞬間癱瘓的「冷戰」夢魘。日本作為島國,其經濟繁榮完全建立在「海洋貿易暢通」的基礎上。
(一)能源動脈切斷:90% 的生存焦慮
日本的能源自給率極低(約 11%),絕大部分的石油與天然氣依賴中東進口。這條被稱為日本「海上生命線(Sea Lanes of Communication, SLOC)」的航道,需經過印度洋、馬六甲海峽,穿過南海,最後經由台灣海峽或巴士海峽北上抵達日本。
根據日本防衛省與能源廳的數據,日本約有 90% 的原油進口、以及 76% 的天然氣進口,必須通過台灣周邊海域。
一旦台海爆發衝突,解放軍勢必劃設「禁航區」或進行海上封鎖,高昂的戰爭保險費與極高的被擊沈風險,將迫使所有商船停駛或繞道。
繞道印尼龍目海峽經太平洋北上,將大幅增加運輸成本與時間,導致日本國內能源價格瞬間暴漲,甚至可能因電力短缺導致工業停擺。對日本而言,台灣海峽的自由航行權,等同於其工業血液的流動權,一旦被掐斷,日本經濟將面臨窒息性休克。
(二)關鍵供應鏈崩潰:矽盾的連鎖效應
「台灣有事」在產業層面上,等同於「日本製造業有事」。日本雖然在半導體材料與設備上擁有優勢,但在先進邏輯晶片的製造上極度依賴台灣工業(如台積電)。
日本汽車工業與消費性電子產業,需要大量的高階與成熟製程晶片。雖然台積電熊本廠(JASM)已經開始運作,但這僅能緩解部分需求,核心的高階製程仍集中在台灣。
若台海戰事爆發,台灣本島的晶片產能中斷,日本的汽車生產線將面臨無晶片可用的困境,導致大規模停工、失業率飆升與出口銳減,這不只是股價下跌的問題,而是動搖日本國本的經濟災難。
威脅三:國內安全的「直接衝擊」與人道危機
除了軍事與經濟,台海衝突對日本社會安全的衝擊,將是二戰以來最嚴峻的考驗,特別是在其西南諸島(沖繩縣)。
(一)西南諸島:戰火下的第一排
日本最西端的與那國島(Yonaguni)距離台灣蘇澳僅約 110 公里,天氣好時甚至能直接看到台灣的中央山脈。石垣島、宮古島等部署有自衛隊飛彈部隊的島嶼,距離台灣也都在 200 至 300 公里範圍內。
在現代戰爭的導彈射程與電磁作戰範圍下,100 公里幾乎等同於「貼身肉搏」,一旦台海開戰,解放軍為了阻斷美日封鎖宮古海峽,極可能對這些島嶼上的雷達站、反艦飛彈陣地進行「預防性打擊」或「壓制性轟炸」。
換言之戰爭不會只停留在台灣海峽,日本的領土將直接淪為戰場,與那國島與石垣島的居民將面臨直接的生命威脅。
(二)撤僑與難民潮:崩潰的邊境管理
日本目前在台灣約有 2 萬多名長期僑民,若加上短期遊客與商務客,人數可能更多。一旦戰事預警響起,如何在短時間內將數萬名日本人從戰區撤離,是日本政府極大的難題。
更嚴峻的是「難民問題」:根據日本政府內部的模擬推演,若台灣陷入長期戰火,可能會產生數十萬甚至上百萬的難民,地理位置最近的與那國島與石垣島,將成為難民的首選避難所。
然而這些離島的基礎設施(水、電、醫療、食物)根本無法負荷數以萬計的難民湧入。這將在日本國內引發嚴重的人道危機、治安問題以及政治動盪,甚至可能癱瘓地方政府的運作。
威脅四:領土主權的「連鎖風暴」
中國對於台海的行動,可能伴隨著對周邊海域的聯動操作。對於日本而言,最深層的恐懼在於:中國是否會利用台海衝突的混亂,一舉解決「釣魚台問題」,甚至染指「琉球地位」。
(一)釣魚台(尖閣諸島)的「順勢奪取」
釣魚台列嶼位(日本稱尖閣諸島)於台灣東北方,距離極近。在台海衝突的某些想定中,解放軍海軍會在台灣東北海域進行部署,以阻絕美日艦隊南下。
日本戰略專家擔憂,中國可能採取「趁火打劫」的策略:在宣稱對台灣進行軍事行動的同時,將釣魚台劃入作戰區域,派遣海警或民兵船「順勢」登島並建立軍事設施,造成既定事實。
屆時美日聯軍主力正忙於應對台海的高強度衝突,可能無暇或不願為了幾個無人島分兵開闢第二戰場。若日本在台海戰後發現釣魚台已被實質佔領,將是永久性的領土損失。
(二)沖繩(琉球)的政治動盪與混合戰
比武力奪島更陰險的是「認知作戰」與「法律戰」。近年來,中國學界與官方媒體開始重提「琉球地位未定論」,質疑日本對沖繩主權的合法性。
在台海衝突前夕或期間,中方極可能加大對沖繩地區的資訊戰滲透,煽動當地的反戰情緒、反基地運動,甚至鼓吹「琉球獨立」。這種從內部瓦解美日同盟根基(沖繩基地群)、製造日本國內政治分裂的手段,屬於高強度的「混合戰(Hybrid Warfare)」。高市首相之所以態度強硬,部分原因正是為了壓制這種試圖從內部撕裂日本主權的企圖。
「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是日本符合邏輯的戰略清晰宣示
綜上所述,「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絕非危言聳聽,而是基於地緣位置、同盟條約、經濟結構與領土主權這四大威脅所推導出的必然結果。
高市早苗首相在國會兩度拒絕撤回「存立危機」的發言,並非所謂的極右派言論,是一種戰略上的「清晰化」。日本政府已經認知到,面對台海危機,日本將被迫在「經濟夥伴(中國)」與「安全盟友(美國)」之間做出二戰以來最艱難的選擇。
但現實是,日本若選擇不介入(雖然機率極低),代價是美日同盟瓦解、海上生命線被中國掐死、地緣戰略地位淪為中國附庸;若選擇介入,雖面臨戰火,但能保住盟友與國家生存底線。
兩害相權取其輕,維護美日同盟與維持台海現狀,成為日本唯一的生存邏輯。這就是為什麼即便面對北京的恫嚇,日本首相也必須把「存立危機」這張底牌亮出來的根本原因。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回到原文
更多鏡報報導
台灣有事就是日本的「存立危機事態」
紀永添專欄:台灣的機場守備部隊擋得住中國空降裝甲車嗎?
陳嘉宏專欄:不能坐視國民急速紅統化的現象
其他人也在看


從「十五五」規劃看兩岸 張五岳:中國最壞狀況已過,台灣最大危機在供應鏈重組
「川習會」呈現美中關係緩和,又該如何解讀「中國十五五規劃」?淡江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張五岳11月20日出席論壇時指出,從現在至明年4月,台海局勢大致可控,短期內不致出現重大變量。他強調,台灣當前最需關注的並非軍事衝突,而是美中科技與經貿角力推動下的全球供應鏈重組壓力。十五五規劃強調「發展」、「經濟」、「科技」張五岳11月20日出席北威舉行的「美中新賽局:......
風傳媒 ・ 1 天前
專家指日本不會上島護台:自衛隊核心任務是護美軍、非直接保衛台灣
[Newtalk新聞]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近日在國會提到,若中國以軍艦或武力奪取台灣,情況可能構成日本「存立危機事態」。這番說法被視為東京對台海局勢更直白的警示,也讓中日緊張再升級。中國已公開抗議並祭出多項反制,而日本方面則強調整體對台政策未變,沒有收回相關表述。 根據《日經亞洲》引述美國蘭德公司( RAND )日本研究負責人霍南( Jeffrey Hornung )的分析指出,「存立危機事態」源自 2015 年安保法制修法,核心精神是日本在國家存亡受到威脅時,可對盟友行使集體自衛權;而日本唯一的同盟國就是美國,實際情境幾乎都指向「自衛隊與美軍共同應對」,並不意味著日本要直接保衛台灣。 霍南明確表示,自衛隊,特別是陸上部隊,不會踏上台灣本土,因為那等同直接防衛台灣,超出現行法律框架。他指出,自衛隊的任務在於「最有效保護美軍」,確保美軍能順利執行其在台海的防衛行動。具體可能作為包括:在周邊海空域為美軍艦艇護航、派遣戰機與偵察機提供空中掩護、協助反潛與追蹤中國艦艇動向等,讓美軍能將主力投入台海戰區。 分析指出,美軍若遠距離介入台海,屬「客場作戰」;在此情況下,日本基地、情監偵以及海空支援都能
新頭殼 ・ 2 小時前
心齋橋人潮依舊爆滿!林氏璧:算中國旅客少了仍難「空街」
[Newtalk新聞] 近期外界關注中國旅客赴日人數是否減少,不少人以日本各大鬧區人潮作為觀察指標,臉書粉專《日本自助旅遊中毒者》林氏璧指出,單從街道人流很難判斷中國旅客是否變少,尤其大阪心齋橋等熱門觀光區長期以來人潮眾多,就算中國旅客減少,現場視覺上仍可能十分擁擠。 林氏璧表示,近日有網友拍攝心齋橋筋商店街,驚訝人潮依舊爆滿,但拍攝時間適逢日本三連休第一天,加上紅葉旺季,本身就是旅遊高峰期,疫情後報復性旅遊回流,該地平日便相當熱鬧,並非近期才特別擁擠。 根據統計,今年1至10月訪日旅客累計達3554萬人,主要來源包括中國820萬人、韓國766萬人、台灣562萬5900人、美國273萬人與香港201萬人,林氏璧以簡單數學比喻,假設一條街原本100個人,把中國旅客所佔的23%扣除後仍剩77人,「依舊很擠,很難拍到空景,更別提還有大量日本本地旅客與國內觀光。」 他也強調,「是否感覺人潮變少」取決於各國旅客的地區分布,而非單一商圈的景象。依日本觀光廳統計,台灣旅客分布最為廣泛,在全國47都道府縣多數縣市的過夜人數中排名第一;韓國旅客則集中於九州等近距離地區;中國旅客多集中在東京、大阪、京都與
新頭殼 ・ 2 小時前「讓美國再次偉大」要角葛林 辭聯邦眾議員職務
(中央社華盛頓22日綜合外電報導)美國聯邦眾議員葛林(Marjorie Taylor Greene)今天宣布辭去國會議員職務。這名具高度影響力的極右派人物曾是美國總統川普的堅定盟友,不過川普日前撤回對她的支持。
中央社 ・ 1 天前
【金馬62】張震再摘影帝 感謝父親提攜
記者周毓洵/臺北報導 張震以《幸福之路》奪下本屆金馬獎「最佳男主角」,再度證明影帝級實力。他在臺上含淚表示完全沒有準備得獎感言,「真的非常開心,也非常意外。」
青年日報 ・ 13 小時前
綠盼「花蓮加碼普發現金」 徐榛蔚:縣府重視財政紀律
針對中央普發現金1萬元,民進籍花蓮縣議員張美慧呼籲,縣府也要再加碼1萬,更舉出實例,在115年度預算書中,像是農會產銷班,就從40萬元增加到6百萬元,還有「夏戀嘉年華」預算,也較今年增加1千萬元,質...
華視 ・ 18 小時前
最古老RNA成功被提取 來自4萬年前幼年長毛象遺骸
科學家從一隻4萬年前幼年長毛象遺骸的皮膚上,提取出當今世上最古老的RNA。所謂RNA就像細胞裡的任務清單,讓科學家得以了解,這隻長毛象在臨死之前,細胞內正在進行那些工作,也為上古時代的生物與病毒研究,開闢了一條新道路。
公視新聞網 ・ 1 天前
台股急漲急跌 富喬爆違約交割1255萬元
(中央社記者何秀玲台北21日電)台股本週震盪劇烈,櫃買中心今天公告大額違約交割案,由2家券商通報PCB股富喬違約交割事件,金額新台幣1255.72萬元,為今年上櫃公司第11起違約交割案。
中央社 ・ 1 天前
北京火氣愈來愈大!中國駐聯合國大使嗆聲高市早苗,「敢介入台海、將引《憲章》動武捍衛領土完整」
中國已將其與日本日益擴大的爭端帶到聯合國(UN)舞台,指控東京、威脅要進行「武力介入」台灣問題,其代表甚至還使用、迄今為止最強烈的措辭,誓言將捍衛領土完整。《路透》報導提到,中國駐聯合國大使傅聰(Fu Cong)21日,致函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Antonio Guterres),指控日本首相高市早苗(Sanae Takaichi)犯下「嚴重違反國際法」和外......
風傳媒 ・ 17 小時前
觀察/2028不一定有和平選舉 鄭麗文講出這一句話的意圖何在?
[FTNN新聞網]記者陳弘志/台北報導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國會答詢時講出「台灣有事」恐成日本存亡危機事態,引發強烈反彈,震怒宣布禁止日本水產品輸入中國...
FTNN新聞網 ・ 1 天前
高市早苗掀中日震盪!旅日網紅揭扎心事實
[NOWnews今日新聞]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有關「台灣有事」、「集體自衛權」的言論,激起北京強烈不滿,中日關係持續緊張,至今未見緩和。經常針砭時政民生、曾在中國微博坐擁800萬粉絲的科普網紅李汀直言,雖...
今日新聞NOWNEWS ・ 1 天前
圾山主謀李有財是「特優里長」 賴苡任曝證據疑為民進「心肝寶貝」
高雄市燕巢區、田寮區月世界多處山坡地遭傾倒數百噸垃圾案,檢方查出岡山區碧紅里長李有財及他兒子李子森疑為主謀,遭聲押禁見。外界質疑李有財父子與綠營關係。國民青年軍賴苡任今(22日)發布圖文,揭露李有財曾於2018年被民進政府認證為「特優里長」,並指出其與多位綠營從政者關係匪淺,疑為民進的「心肝寶貝」。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也曾被戰狼惡搞 澳大利亞提醒日本注意中國伎倆
[Newtalk新聞] 中國本週要求航空公司退票、下架日本影片、不讓日本水產進口,試圖藉此對高市早苗施壓。曾因主張追究Covid-19,遭到中國報復的澳大利亞,稍早也提醒東京當局留意北京的招數。 《澳大利亞金融評論》(Australia Financial Review)的報導指出,中國針對日本內閣總理大臣高市早苗祭出的劇本,在澳大利亞看來再熟悉不過。 報導指出,北京將貿易武器化,轉而採取「戰狼」策略,曾在2020年對澳大利亞出口實施了價值200億美元的制裁,之後在現任的阿爾巴尼斯政府領導下,兩國關係(在中國面對川普高關稅壓力下)才重回正軌。 美國智庫哈德遜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周威廉(William Chou)指出,「中國正在從政與外交製造衝突,試圖兩面夾擊高市早苗。」他認為中國想要「轉移人們對她對川普外交的成功,以及她在國內高人氣的注意力。中國此舉是一次非常笨拙的嘗試,但畢竟總是有所嘗試。」 報導指出,中國官媒新華社和《環球時報》本週都張貼梗圖醜化高市早苗,中國網民也攻訐高市,駡她是「巫婆」、「麻煩製造者」。昔日澳大利亞莫理斯內閣要求追究疫情擴散責任時,北京方面也曾推出了一系列懲罰性貿易
新頭殼 ・ 1 天前
賴清德發文致敬黃百韜 滿志剛批:政治算計為謀個人利益
滿志剛表示,他今日前往忠烈祠向黃百韜將軍的靈位與銅像鞠躬致敬,因為每一位守護中華民國、為國奮鬥與犧牲的英雄,都值得被紀念與追思。然而,他質疑總統賴清德今日在臉書上的紀念貼文句裡行間充滿政治算計。他指出,對民進而言,「國共內戰」長期是避之唯恐不及的議題,...
CTWANT ・ 18 小時前
高市早苗「台灣有事」言論會讓中日關係「政冷經也冷」嗎?
本月因高市早苗「台灣有事」的言論引發的紛爭,使得「政冷經熱」有可能轉變為「政經俱冷」的新局面。中國短短幾天之內,報復措施頻密——暫停日本水產進口、停止牛肉進口磋商、發佈旅遊和留學警告。
BBC NEWS 中文 ・ 4 小時前
高市早苗引爆日中對立 裴洛西掀蝴蝶效應
[NOWnews今日新聞]日本首相高市早苗近日在國會答辯時,提及有關於「台灣有事」的言論,引發中國大力反彈。不過外媒指出,在美國前眾議院議長裴洛西於2022年訪台時,中國在台灣周邊發動恫嚇性的大規模軍...
今日新聞NOWNEWS ・ 3 小時前
不滿高市早苗台灣有事論!中國氣炸「再向聯合國告狀」 拒赴日中韓峰會
日本政府以議長國身分推動明年1月在日本舉行日中韓三國峰會,《共同社》報導,但多名外交消息人士22日透露,日本私下向中韓提出時程構想後,中國以強烈反對為由拒絕參與,導致目前連協調時間都無法進行,峰會前景陷入不明朗。首相高市早苗近日在國會就「台灣有事」答覆時表示,「若涉及武力行動,可能符合《安全保障相關法》下集體自衛權適用的『存立危機事態』」,相關說法引發中國......
風傳媒 ・ 1 小時前
高市早苗「台灣有事」言論引反彈 中國學者:中日爭端會平息 但亞太格局已改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有關「台灣有事」的言論,北京迅速採取一連串措施,包含抵制赴日旅遊、暫停從日本進口水產品等。中國要求撤回相關言論,對日抗議擺出高姿態,中國學者指出,此次爭端最終可能以逐漸淡化、各自解釋收場,但亞太缺乏穩定的戰略結構和可靠的安全對話機制,未來兩國仍會有衝突。
Yahoo奇摩(即時新聞) ・ 22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