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愛麵食與重口味!50歲男「3個調整」成功停用30年降壓藥 營養師揭關鍵
50多歲的A先生,身為高科技廠長,卻從高中起就因家族性高血壓而日日服藥,整整30年。他熱愛麵食與重口味,早餐習慣更是肉排蛋吐司配濃茶,日積月累下體重攀升,甚至伴隨中度脂肪肝與心悸。原本,他以為這就是與藥物為伍的一生。然而,在專業營養師與醫師團隊的密切合作下,經三個月的飲食與生活型態調整,A先生成功「停藥」!
30年降壓藥物 停藥的轉捩點
營養師媽媽曉晶的生活筆記指出,這背後的關鍵,正是「營養力」策略與得舒飲食(DASH Diet)的力量。A先生過去因忙於廠務與接送孩子,鮮少運動。長期外食、對麵食情有獨鍾(例如牛肉麵),已是生活常態。半年前,他甚至出現心悸與輕度打呼的問題。直到某天,護理師語重心長地提醒他體重過高,才讓他真正警覺。於是,他決定勇敢踏出這一步,接受營養師的三個月飲食計畫:大幅減少麵食與油炸物,積極增加蔬菜攝取,並完整導入得舒飲食的核心原則。不可思議地,短短一個月,A先生體重顯著下降,血壓也穩定降至120以下,加上每週三次的慢跑習慣,醫師親口宣布:「您可以停藥了!」
根據國際權威期刊《Int J Hypertens》的系統性回顧,得舒飲食(DASH Diet)能有效降低血壓、改善整體飲食質量,甚至能有效節省醫療開支。這也明確印證了A先生的案例並非特例,而是有堅實科學依據的成果展現。
為何飲食調整,竟能超越藥物成效?
許多人誤以為「控制血壓」單純等同於「少吃鹽」,但事實上,更全面且有效的策略是「多蔬菜、多鉀、少鈉」。得舒飲食的核心精髓在於大量攝取蔬果、全穀雜糧、低脂乳品,同時減少紅肉與加工鹽分的攝取。這套飲食法,旨在透過天然食物的組合,從根本上改善身體的代謝與循環。
權威研究指出,《Rev Med Suisse》證實,膳食中增加鉀的攝取能顯著降低血壓與心血管事件風險,這與過量鈉攝取所造成的傷害形成鮮明對比。此外,《Mol Nutr Food Res》的回顧也提到,鉀鹽與鎂鹽可作為理想的鹽替代品,在高血壓患者的飲食中兼顧美味與健康。這些科學發現清楚說明,飲食本身,正是我們身體最強大、最自然的降壓「良方」。
A先生「做對」的三件事 你也能做到
1、麵食不再是主角:調整為假日偶爾享用,且份量改為小碗,並務必搭配足量青菜。
2、早餐全面升級:告別肉排蛋吐司,改為全麥吐司搭配水煮蛋與新鮮番茄,營養均衡又健康。
3、蔬菜份量翻倍:確保每餐都能吃到比原先多一倍的蔬菜,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鉀與鎂。
這些看似微小的改變,卻帶來了巨大轉折。根據《Am J Health Promot》的隨機對照研究,僅透過烹飪課程(強調香草、香料搭配蔬菜),受試者在6週後鈉與脂肪攝取顯著下降,同時纖維攝取與血壓均有明顯改善。換句話說,「懂得如何吃」遠比「一味少吃」來得更重要且有效。
掌握三大「營養力」關鍵 輕鬆控血壓
《Food Funct》的研究回顧更指出,小麥、燕麥、大麥、糙米等不同全穀類含有獨特的生物活性物質,能發揮抗發炎、調節血糖與心血管保護作用。這也完美解釋了為何A先生將早餐改成「全麥+番茄+水煮蛋」,能同時兼顧飽足感與心血管的雙重保護。
1、蔬菜大幅增加:豐富的鉀、鎂與膳食纖維能有效平衡體內鈉離子,直接幫助降低血壓,促進血管健康。
2、減鹽飲食習慣:積極避免加工食品,減少醬汁使用,讓身體逐漸擺脫高鈉負擔,血壓自然回穩。
3、全穀取代精緻澱粉:選擇全穀類取代白米麵包等精緻澱粉,能增加飽足感,避免血糖與血壓劇烈波動,穩定能量。
立即行動! 三步驟「降壓計畫」
1、一餐一碗半青菜:確保每日至少攝取5份蔬果,讓身體充滿活力。
2、湯頭減半鹽:享用牛肉麵、火鍋時選擇清湯底,或是不喝湯,避免隱形高鈉陷阱。
3、全麥取代白麵包:將早餐的精緻澱粉替換為全麥選項,為穩定血壓打下良好基礎。
(記者吳珮均、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一醒就「做這1事」恐害血壓暴衝!中風風險大增 醫曝:很多人都有這習慣
·血壓越量越高不是巧合! 醫揭「白袍高血壓」陷阱 3年內恐變真高血壓
其他人也在看

腹瀉以為腸胃炎!85嬤竟罹主動脈剝離 7小時搶命過程曝光
85歲陳姓阿嬤近日出現頭痛、腹痛及腹瀉症狀,家屬原以為只是腸胃不適,緊急送往東港安泰醫院就醫後,卻意外發現是致命的急性主動脈剝離。由於患者高齡,手術風險極高,醫院立即啟動高風險手術應變機制,由心血管醫療照護中心主任蘇以理醫師與心臟血管外科主任李涵彥醫師採雙主治制度聯手執刀,經過7小時的分秒必爭搶救,成功將阿嬤從鬼門關前拉回。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高齡長者常吃一堆藥?研究曝台灣驚人數據:長照族群八成多重用藥
台灣在2025年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每五位國人就有一位年滿65歲。隨著高齡人口快速攀升,伴隨而來的多重慢性疾病、跨科別就醫,以及藥物使用量激增,使「多重用藥」成為長者健康照護必須正視的重要議題。 國泰綜合醫院老人醫學科主治醫師郭惠伶表示,臨床上所稱的多重用藥,常指長者同時使用超過5種以上的藥物,或服用與疾病不完全相符的藥品。造成原因包括多疾病治療、跨院就醫、自行購買成藥,以及治療藥物副作用時又追加新的處方,形成所謂的「串聯性投藥」(prescribing cascade)。 長者用藥量驚人 近三成吃超過五種藥 長照族群更達八成根據台灣近年研究,高齡病患中,有約28%服用5種以上藥物;而在身體較為衰弱、需要長期照護的老人家中,多重用藥比例更高達 84%,顯示問題已非常普遍。 郭惠伶指出,老年人隨年齡增加,肝腎功能退化、身體組成改變,使藥物的代謝與排除效率下降,導致藥物副作用、交互作用風險大幅提高。 多重用藥致命風險升高 跌倒、住院率、死亡率均提高國內外研究均指出,多重用藥與多項不良健康結果高度相關。郭惠伶說,長者若同時服用過多藥物,容易出現以下狀況: 增加 跌倒風險藥物間交互作用 更
常春月刊 ・ 1 天前
天冷只穿一件厚外套恐失溫! 急診醫示警:一定要多穿「這一層」
天氣開始變冷,開始要拿出衣櫃裡厚重的羽絨外套,但為什麼有些人穿得像米其林輪胎了,卻還是喊冷?其實保暖的秘密不在於衣服有多厚,而在於「怎麼穿」。急診醫學科醫師呂慧君依據臨床經驗發現,許多因失溫送醫的患者,身上都只穿了一件厚外套,反而那些懂得層層疊穿的人,即使穿得看起來不那麼臃腫,卻能在寒風中維持體溫。 空氣才是最好的保暖層 學會「三層穿搭法」 為什麼分層穿搭比單穿厚外套更保暖?呂慧君醫師指出,關鍵就在於衣物之間的空氣層。當穿著多層衣物時,每層之間會形成薄薄的空氣夾層,這些靜止的空氣就像隔熱棉一樣,能有效阻隔外界冷空氣,同時鎖住身體散發的熱能。相較之下,單穿一件厚外套雖看起來保暖,卻無法創造空氣緩衝層,而且當從寒冷戶外走進溫暖室內,厚重外套會開始流汗,汗水浸濕衣物後反而會加速散熱,形成一冷一熱的惡性循環。呂慧君醫師建議採取「三層穿搭法」:最內層選擇聚酯纖維或羊毛等能快速排汗的材質,避開會吸水的純棉;中間層穿刷毛衫或薄羽絨背心來保溫;最外層則要有防風防水功能且必須透氣,讓內層的汗氣能順利排出。值得注意的是,每一層都不宜過緊,衣物與皮膚之間保持些微空隙,才能讓空氣流通並發揮隔熱效果。 別忽略保
常春月刊 ・ 1 天前
港大火猶如倫敦格倫菲爾案翻版 專家:易燃覆層與高樓層成關鍵
香港新界大埔宏福苑於26日發生五級火警,為香港火警制度中最高級別,死傷與失蹤人數仍持續上升。專家指出,這起火災與2017年的倫敦格倫菲爾大樓(Grenfell Tower)火災有多個相似之處。首先,外牆覆層與工地鷹架是否使用易燃材料,可能使火勢迅速蔓延;其次,高樓層救援難度極高,讓消防員面臨更大風險。更複雜的是,宏福苑由多棟高樓組成,火勢在建築間反覆蔓延,形成「多米諾骨牌效應」,使救火行動遭遇困難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氣溫驟降腰痛跟著來?專家解析:天氣不必然致痛,卻可能加重症狀
文: 劉怡均(國泰綜合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 每逢秋冬時節,診間總會湧入一批腰痠背痛的病患。有些人是舊疾復發,有些人則是突然感到僵硬不適,甚至連平時不太有腰痛困擾的人,也開始抱怨「最近天氣一變冷,腰就開始痛了」。這樣的現象,究竟是巧合,還是天氣真的會影響我們的身體? 天氣與疼痛:是迷思還是真相?許多人深信「天氣變化會讓疼痛加重甚至是誘發疼痛」,但目前醫學研究結果顯示仍有爭議,簡單來說就是—「有時候會,但不是每個人都一樣。」低溫會讓肌肉和筋膜收緊、局部血流變慢,進而產生僵硬和痠痛。 不過大規模前瞻性研究發現針對急性下背痛,氣溫、濕度、氣壓等氣象因素,與每日疼痛強度並無明顯關聯。換言之,新發作的腰痛,天氣並非主要影響因子。至於慢性肌肉骨骼疼痛族群,有些患者確實對天氣變化比較敏感,氣壓及濕度的改變就有可能讓症狀惡化。另外,天氣變化也可能影響患者對於腰痛的主觀感受,尤其氣壓劇烈起伏時,對於腰痛的感受度就會增加。 也有文獻指出極冷天氣可能提升腰椎疾病患者就醫或住院的風險。最新研究更進一步探討了氣候變化對神經系統的影響,發現低溫可能改變痛感的神經傳導機制,讓部分人對疼痛更加敏感。綜合來看,天氣可能不
常春月刊 ・ 1 天前

香港宏福苑惡火奪命!為何不能躲浴室、搭電梯? 專家揭火場致命關鍵
1、千萬不可為了收拾財物而延誤逃生避難時間,應以保命求生為首要目標 2、千萬不可搭乘電梯逃生火場很可能會發生斷電情形,使用電梯逃生容易因為斷電而受困在電梯內。 3、千萬不可躲在浴室.火場第一殺手為濃煙,而浴室的門和天花板大多是塑膠材質,塑膠門不耐高溫,只要濃煙的溫度(大約200度至400度)就可以使塑膠門熔化變形,且浴室門下方也有通風百葉,因此躲在浴室裡面無法有效阻絕濃煙,最後會因為遭到濃煙侵襲而造成人命傷亡。.浴室內排水孔下方設有「存水彎」利用彎曲造型將積水留在排水管內,發揮隔氣作用,避免排水管內的臭味流入室內,所以也不會有新鮮空氣流入浴室內。.浴室內常沒有對外窗戶,無法對外呼叫,救難人員不易發現。 4、千萬不可用塑膠袋套頭用塑膠袋套頭不但無法裝到新鮮空氣,反而會因呼吸而在塑膠袋上產生霧氣,影響逃生視線及速度!若遇火場高溫,塑膠袋也會熔化而黏在皮膚上! 5、千萬不可浪費時間尋找濕毛巾摀口鼻而延誤逃生避難如開頭火場中的危險因子所述,濃煙是火場的頭號殺手,因此不可嘗試穿越濃煙逃生,而以往用濕毛巾摀口鼻即可穿越濃煙逃生的觀念其實是錯誤的,因為濕毛巾擋不住濃煙中會造成人命傷亡的一氧化碳和有毒
常春月刊 ・ 1 天前健保缺陷李登輝也救不了?規劃者蕭慶倫揭3大制度錯誤:醫病都付出代價
親自參與健保設計的哈佛大學榮譽教授蕭慶倫近日返台,直指健保制度3大缺陷,讓醫護長年陷入「高工時、低報酬」的惡性循環。當健保已不合時宜,台灣該如何走出新路? 衛福部部長石崇良上任還未滿3個月,施政踢到第1塊大鐵板。他在媒體專訪中透露,正在規劃要讓獎金、股利、利息、租金收入較高的人多繳一點補充保費,引起股民大反彈,行政院連忙宣布暫緩研議。 政策胎死腹中2週後,卻在一群頂尖醫療經濟學者的見證下,獲得國際級大師認可。 年屆90歲的哈佛大學榮譽教授蕭慶倫上週回台。35年前,他受到前總統李登輝倚重,擔任全民健保第1期規劃總顧問。返台後,他參加健康經濟與健保政策學術研討會及全球福祉論壇,並直言:「靠薪資所得作為社會保險費的基礎,是錯誤的。」 全民健保第一期規劃總顧問、年屆90歲的哈佛大學榮譽教授蕭慶倫(左)上週回台參加健康經濟與健保政策學術研討會,與前健保局總經理張鴻仁(右)對談。圖片來源 / 邱宜君攝 健保3大設計缺陷,讓病人與醫護付出代價 蕭慶倫不諱言,當初他所參與設計的全民健保有些基本缺陷,至今未被修正,只是拼湊著處理。 第1個缺陷:論量計酬。 「設計健保時,我們就知道論量計酬是錯誤的,」蕭慶
康健雜誌 ・ 1 天前
快救我們!夫妻稱轎車「晶片鑰匙故障」 困車內1小時
基隆一對老夫婦開車出門賞鳥,卻卡在車上出不來,兩人受困車內長達一小時,只好趕緊打電話,等消防隊員前來,拿出器材破窗救出他們,他們向警消表示,是汽車晶片鑰匙突然故障,導致車輛斷電上鎖,但專家認為,應該是兩人太緊張,因為不管如何,中控都可以手動開門! #夫婦賞鳥#晶片鑰匙#故障#困車內
東森新聞影音 ・ 1 天前
沒有胸痛也中招!醫點名女性心肌梗塞「4大偽裝症狀」 肩頸痠痛注意
日前一名64歲女性,本身無特殊疾病史,近期出現上腹部疼痛。起初於消化內科接受相關檢查,但未發現肝膽腸胃方面的異常,因此轉介至心臟科進行進一步的評估。經核子醫學後,發現患者有心肌缺血的情形,隨後安排心導管檢查,確診左冠狀動脈嚴重阻塞。所幸在施行血管支架置放術後,患者病情已恢復穩定且順利出院。出院後需持續規則服藥,並定期回門診追蹤治療。 女性非典型心肌梗塞4大症狀 上腹痛、頭暈等都是警訊 提起心臟病,大多數人腦海中浮現的畫面通常是男性突發胸痛、大量冒汗、倒地不起的情景。但事實上,心臟病早已不是男性專屬的疾病。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簡韶甫表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心血管疾病是全球女性的頭號殺手,致死率甚至高於乳癌與子宮頸癌,然而,因為女性的心臟病表現常與男性不同,因此容易被忽略或誤判,導致許多女性延誤就醫,錯失治療的黃金時機。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專科護理師潘姿菁說,典型的心肌梗塞症狀,大家都耳熟能詳,包含突發性的胸口壓迫感、劇烈胸痛,可能伴隨冒冷汗、呼吸困難等。然而,根據臨床研究顯示,女性在發生心肌梗塞時,更常出現所謂的「非典型症狀」,導致她們常誤以為只是小毛病而不以為意。以下為
常春月刊 ・ 1 天前

人行道畫停車格自豪比讚⋯Cheap開噴:活在同一宇宙?藍議員回應了
國民台南市議員蔡育輝24日在臉書粉專發文,指出爭取多年新營圓環停車位改善工程即將完工;這篇貼文讓百萬網紅Cheap看傻眼,人行道竟然不是用來給人走,懷疑自己與蔡育輝活在不同宇宙。對於Cheap指教,蔡育輝表示,經過交通局多次會勘,爭取多年才完工,更怒嗆「網紅不一定紅」。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緯來 X Yahoo《星二代很忙內》 余祥銓、鹿希派高空挑戰竟嘔吐!笑翻全場
【緯來新聞網】緯來電視攜手Yahoo推出全新實境節目《星二代很忙內》,集結四位星二代藝人,今日播出全
緯來新聞網 ・ 1 天前
北分署「婦女再就業計畫」身障媽媽陳芷儀重返職場
為協助因家庭責任而離開職場的女性順利重返職場,勞動部於112年9月推動「婦女再就業計畫」,提供職涯輔導、職缺媒合與就業獎勵等多元措施,降低婦女重啟職涯的門檻。自計畫推動以來,勞動力發展署北分署已協助23,307位女性成功回到職場,其中包括一位離開離職達17年的身障單親媽媽,在北分署協助下順利受僱擔任協會總幹事,重啟新職涯。47歲的陳芷儀,是三個孩子的單親媽媽,也是下肢重度障礙者。她過去曾在報紙廣告公司擔任總機行政工作,但婚後專注家庭,離開職場長達17年。隨著孩子逐漸長大,她希望重新工作、分擔家計,卻因長期空窗與身心障礙身分,在求職過程屢屢受挫。透過朋友介紹,陳芷儀前往北分署羅東就業中心尋求協助,經就業服務員諮詢與職涯評估後,確認她符合「婦女再就業計畫」申請資格。就服員依其 ...
台灣新生報 ・ 1 天前
香港居屋大火警示:從政治抑鬱到城市危機,台灣必須正視的10大教訓
文:楊聰財(國防醫學大學兼任臨床教授、精神健康基金會精神健康指數組召集人、台灣華人身心倍思特協會理事長) 一場在新界居屋延燒超過二十四小時的致命大火,不僅在香港火災史上烙下慘痛印記,更燒出了這個城市深層的「政治抑鬱」與社會焦慮。多人的罹難,讓香港社會在濃煙中反思:這把火燒的,不只是老舊建築的實體,更是集體心靈與政治環境的脆弱性。面對這場複合式的災難,我們必須從生理、心理、社會到精神靈性多面向進行梳理,同時,台灣也應從中獲得深刻的警惕與教訓。 心理與精神靈性層面的創傷與抑鬱這場大火對香港人造成的影響,遠超過肉眼所見的殘垣斷壁。 1.創傷的蔓延:從生理威脅到心理重創香港心理學會已呼籲市民要防止出現「二次心理創傷」。這場災難的慘烈細節,尤其是那段妻子困在火場的最後通話錄音,對目擊者、倖存者甚至一般市民,都可能加劇情緒困擾。生理上的威脅——居住於數萬棟「炸彈」般的舊樓中,不知何時會天降石屎或坐困火場——轉化為日常生活的長期性焦慮。 2.蔓延的集體抑鬱:社會的「不開心」指數事實上,香港社會早已被陰影籠罩。根據「香港開心D」的調查,港人整體開心指數跌至 5.63分(10分滿分),創下近年新低。精神
常春月刊 ・ 18 小時前
宏福苑1600萬房內部照曝 窗戶全被發泡膠封死
香港大埔宏福苑26日發生五級火警,造成嚴重傷亡,截至今(28日)上午已奪走94條人命。有網友翻出宏福苑過去的銷售紀錄,顯示2房的房子總價達港幣398萬元(約新台幣1600萬元),不過從照片中可見,屋內的窗戶全被白色發泡膠封死,除了無法通風外,也阻礙逃生,一票網友不解為何要封起來,直呼「害死人」。
中時新聞網 ・ 12 小時前
腦傷後連搬肉都做不到!醫打造客製化復健 助他成功重返職場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奕寧報導】今年二月,下班途中的一場嚴重車禍,導致46歲的李先生硬腦膜下出血、右手橈骨骨折,右半身無力、頭暈不止、注意力短暫,生活被強制按下「停止鍵」。經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一個月的住院治療與後續門診復健,原預計五月重返工作崗位,卻在第一天就因為搬不動冷凍肉品、操作緩慢,而遭判定無法勝任。所幸,經復健科林允中醫師以及職能治療師黃如燕設計的職能訓練方案,李先生已能站在機台前,熟練地操作冷凍肉攪拌設備。 外力重擊大腦常影響動作與認知 身體復健外還需職能訓練 復健科林允中醫師表示,大腦受外力重擊的病人,常出現動作障礙、認知與情緒問題,影響職場表現。因此安排李先生進入職能治療,他強調,復健的終點不只是回家,尤其是勞工,要幫助病人回到原來的生活與職場。 黃如燕職能治療師則為李先生進行工作分析,評估搬運、操作與體力需求後指出,李先生的日常生活功能已恢復,但真正難的是,工作需要長時間站立、負重搬運、操作機台,這些都需要手腕穩定性與核心肌耐力。 客製化職能訓練方案 視個人需求進行復健 針對這些挑戰,黃如燕職能治療師設計客製化的職能訓練方案,聚焦三大面向: 1.手腕訓練:使用啞鈴與握力器
健康醫療網 ・ 1 天前保健》解白內障併散光 長庚引新術改善
今年65歲周老師退休後,近半年出現視力逐漸模糊,夜間開車時看對向來車燈光,會出現嚴重炫光與光暈,平時看手機也愈來愈吃力。就醫確診白內障合併散光,與醫師討論後,選擇焦段型且優化中距離視距的「新一代延焦散光人工水晶體」,搭配「飛秒雷射」輔助白內障手術,成功解決問題。
中時新聞網 ・ 23 小時前
台南住宅價格指數微降0.21% 呈價量略跌整理格局
台南市地政局27日發布今年9月台南市住宅價格指數為141.06,較前期(8月)微幅下降0.21%,相較去年同期則微幅下降4.89%。以住宅型態而言,本期大廈的價格指數為148.08,透天住宅的價格指數為131.50,與前期相較,大廈價格指數微幅下降0.26%,透天住宅價格指數微幅下降0.12%,整體呈現價量略跌的格局。
中時財經即時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