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一天內和習近平及高市分別通話,美國能調停中日外交衝突嗎?
本週伊始,不到24小時內,橫跨太平洋的領袖熱線一通接一通,中美日三國領導人在極短時間內完成了兩次雙邊交談。
根據中國官媒新華社報導,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北京時間11月24日晚和美國總統特朗普通話,習提到北京針對台灣問題的原則與立場。新聞發佈後,隨即引發全球關注。
這是兩人自韓國釜山會談達成貿易戰「暫時休戰」後首次通話,更是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台灣有事論」引爆中日外交衝突以來,中美元首首次通話。
在習近平特朗普通話後不到24小時,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北京時間今天(11月25日)早上也與特朗普通話。高市早苗對記者稱:「特朗普總統簡要說明了最近美中關係的現況。」她還表示這次通話由特朗普主動提出。
「特朗普總統還提到,他和我是非常好的朋友,他隨時樂意接聽我的來電。」她補充道。
分析表示,此舉折射出北京與東京在近日有關台灣議題上的隱形拉鋸中,向美國強調中國立場,或者期盼美國施壓日本。這可能是北京方面深思熟慮後的動作。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ZcqICgBSpY
日本國際基督教大學(ICU)國際與政治研究學系教授奈吉(Stephen Nagy)接受 BBC 中文採訪時強調,中國盼特朗普施壓東京,這似乎不太可能,更大可能是對國內喊話,穩住陣腳,表示自己敢於面對日本軍國主義,又能與美國交涉。
奈吉說:「特朗普將對此議題保持戰略模糊,採用交易性修辭(transactional rhetoric),同時維護安全的基本原則。」
事實上,在中國釋出兩人通話消息之後,特朗普隨後在自己的社交媒體上寫道:「這是(10 月份釜山會面的)後續行動。雙方在維持協議內容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
美國總統還寫道:「現在我們可以著眼於大局了。作為其中一環,習主席邀請我(2026 年)4 月訪問北京,我已經接受。」
有報導指,習近平和特朗普的通話發生在大約週一北京時間晚上十一點左右。
華府智庫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非常駐研究員宋文笛解釋,深夜的通話似乎顯示中國的焦慮,「而作為一位商人,特朗普可能不會給中國太多讓步」。
宋文笛向BBC中文分析,中國釋出的通話內容提到:「中美『相互成就、共同繁榮』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景。雙方要保持住這個勢頭,堅持正確方向。」從這些關鍵詞來看,宋文笛認為,儘管白宮對中國發起了貿易戰,中國仍然認為中美之間是友好關係,甚至「仍然在正確的軌道上」。
不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副教授駱明輝(Dylan Loh)則判斷,兩位領袖通話,除了跟進之前在韓國會面達成的關鍵細節外,「主要目的是為特朗普塑造一個論述框架,提醒美國不要過於偏向其日本盟友。」
駱明輝向BBC中文解釋,此通電話的重點應是北京向美國明確表達台灣問題是最不能觸碰的紅線:「北京可能感覺到特朗普在某種程度上對於被說服是比較開放的,至少不會明確支持高市早苗之前涉台問題的說法。」
習特通話還有哪些細節值得關注
中國官媒稱,習近平在通話中解釋了在台灣問題上中方的立場及原則,並強調「台灣回歸中國是戰後國際秩序重要組成部分」。他呼籲:「中美曾並肩抗擊法西斯和軍國主義,當前更應該共同維護好二戰勝利成果」。
台灣外交部25日下午駁斥習近平這一說法,稱「中國大陸刻意曲解二戰時期的文件,包括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以及舊金山合約……都沒有決定台灣的最終政治地位」。
新華社稱,習近平在電話中向特朗普指出,上個月兩人在韓國釜山成功舉行會晤,「達成很多重要共識,為中美關係這艘巨輪穩健前行校準航向、注入動力,也向世界傳遞積極訊號。」
習近平又稱,釜山會晤以來,「中美關係總體穩定向好,受到兩國和國際社會普遍歡迎,事實再次說明,中美『合則兩利、鬥則俱傷』是經過實踐反覆驗證的常識,中美『相互成就、共同繁榮』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景。」因此,雙方要爭取更多積極進展,為中美關係打開新的合作空間。
隨後,特朗普在社交媒體發帖稱,與習近平「進行了很好的電話磋商。美國與中國的關係很穩固」,又表示兩人提及中國進口美國大豆及烏克蘭爭端或芬太尼問題等等,但該帖一字未提台灣。
特朗普又說,作為邀請訪問中國的回禮:「習主席將於 2026 年下半年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屆時將作為我的客人來接待。」雙方還就經常進行溝通的重要性達成了共識。
分析北京戰略,宋文笛向BBC中文解釋,種種跡象「顯示北京在希望獲得美方支持的過程中,願意大幅降低自己的驕傲,最可能是圍繞著中日緊張局勢尋求緩和的出路。在台灣問題上,中國僅重申了其立場。」
日本九州大學教授益尾知佐子在日本經濟新聞網(Nikkei)專欄稱,中國針對日本的外交攻擊在過去有許多例子,但這次的新穎之處在於涉及了聯合國。她說,近年來,中國強調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聯合國的勝利,因此聯合國賦予五大常任理事國特殊地位,並主張世界應回到戰後的起點:「習近平政權可能正在向世界發起新的歷史認知戰,我擔心特朗普總統會不會落入這個圈套。」
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理事長王昆義則向新加坡《聯合早報》解析新華社通稿稱,特朗普僅確認了台灣對中國的重要性和二戰秩序,但未清楚表態到底支不支持高市早苗的涉台言論:「他(特朗普)的潛台詞是,中日問題現在是外交問題,你們自己解決,美國不插手。」
雙方通話還引發兩岸民眾議論。
有中國網友在澎湃新聞報導留言紛紛表達支持。有人說:「巨人和、世界安。」也有人力挺此次北京「再劃線」行動稱:「主要是警告不要再插手」;「中國今非昔比。早日實現祖國領土完整,是全體中國人民堅如磐石的意志!」一名署名李長根的網友評論。
台灣則有網友在Meta(臉書)評論稱:「這跟上次韓國碰面後中國絕口不提台灣有天壤之別啊」,或者說中國「你沒牌了。」不過,台灣國民立法委員賴士葆則回應台媒訪問時稱,特朗普通篇發文未提台灣,「台灣是否被(美國)賣了?」他說。
中日外交衝突持續 東京不撤回言論
還有分析稱,習近平這次通話似乎希望借助特朗普之力,讓東京收回對台灣防務的強硬立場,又或者表達不支持。
近兩周來,中國針對高市早苗涉台發言的反擊炮火持續,出台包括航班限制和多種限制旅遊的制裁措施。此次通話,習近平將台灣議題定位為二戰後穩定格局的關鍵,提及美中當年共同對抗「法西斯與軍國主義」的歷史,似乎間接點出日本過去與現在的軍事動向。分析稱這一策略是否奏效還需要觀察。
高市內閣明確表態不會收回早前發言,今天在國會答辯書指出:「綜合掌握的所有資訊進行客觀且合理的判斷。『完全維持』政府的立場,不認為『需要重新檢討或修正』。」答辯書還指出:「高市首相多次明確說明,並未改變既有政府立場。台灣海峽的和平與穩定不僅關乎我國安全保障,也對國際社會整體穩定至關重要。我國一貫的立場是,希望有關台灣的問題能通過對話和平解決。」
奈吉教授告訴 BBC,戰術反應方面,高市內閣應在加強盟友基本要素的同時,適應特朗普式的「交易主義」:加速國防支出至GDP的3%,強調區域貢獻,並通過特朗普的「偉大」敘事來框定合作。「東京的目標是使這一聯盟成為不可或缺,同時避免將其置於零和框架中,以免激發交易本能。」他強調。
而特朗普在與習近平通話後,讚揚雙邊關係「非常穩固」,但重點放在美國關心的農業銷售與毒品防範上,對北京與東京的摩擦保持低調——加上週二與高市的後續通話——似乎顯示特朗普並不急於當中間人,但享受自己是解決世界各國紛爭的第一人選。
其他人也在看

習近平致電川普提「台灣回歸」 總統府駁:二戰文件無涉台灣地位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昨(24日)晚間致電美國總統川普,據《新華社》報導,習近平向川普強調台灣回歸中國是「戰後國際秩序重要組成部分」。對此,總統府發言人郭雅慧今(25日)回應,中方的不實敘事無法改變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的事實,台灣將持續與美方保持緊密聯繫,共同致力於區域的安全與穩定。
鏡新聞 ・ 18 小時前
日本自駕注意!汽車、JR列車「撞熊事故暴增」 保險恐不理賠
據日本媒體今天(11/25)報導,日本野生熊頻繁出沒,不僅會攻擊人類,連在日本自駕,或是搭乘JR列車的遊客,都有可能發生熊碰撞事故,不過,車體與熊碰撞屬於財產毀損,可能無法申請人身事故的保險理賠,建議民眾在上路前與保險公司進行確認。
太報 ・ 14 小時前美軍擴建軍事設施 帛琉憂成戰場
我國友邦帛琉因位於美國「第二島鏈」關鍵位置,成為美陸台三方地緣政治角力中心。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指出,帛琉曾指控大陸利用禁止旅遊團施壓,要求其放棄承認台灣;美國則在帛琉擴建軍事設施,應對大陸在西太平洋的軍事擴張。這樣地緣政治背景,加劇帛琉民眾不安,他們擔心自己的國家,可能會被拖入一場他們不想參與的戰爭。
中時新聞網 ・ 1 天前
中國客減少!北海道依舊人滿為患 業者:有很多台灣旅客來
[FTNN新聞網]實習記者鄭巧薰/綜合報導中國外交部領事司14日以「在日中國公民安全環境持續惡化」為由,呼籲中國公民「暫時避免前往日本」,宣布至今已超過10...
FTNN新聞網 ・ 18 小時前
才剛榮退!連江縣府前秘書長疑收賄護航廠商 檢廉搜索傳喚5人
檢廉獲報,連江縣政府前張姓秘書長涉嫌於「變更連江縣南竿地區、北竿地區、莒光地區、東引地區、無人島礁等五都市計畫(含細部計畫)通盤檢討案」招標案中,護航廠商,使廠商不會因違規行為遭到裁罰。台北地檢署25日指揮廉政署兵分6路發動搜索,傳喚張姓前秘書長及廠商等一共6人到案,全案朝違反貪污治罪條例持續偵辦。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5 小時前
生育獎勵「7億預算」發不完 北市府:若財源足夠「第一胎就給10萬」
台北市出生的寶寶是不是越來越少?根據台北市議員張文潔表示,北市府114年預估新生兒人口約1.5至1.6萬人,不過到今年9月底還不到1萬人,生育獎勵金預算編列7億多元,至今也只發出3億多元,因此要求北市府檢討提高生育獎勵金。對此,民政局長陳永德25日表示,年底前將討論生育獎勵金,只要財源可以,願意第一胎就發10萬元。
太報 ・ 13 小時前
中國遊客聽習近平秒落跑!日媒尷尬場面瘋傳
[NOWnews今日新聞]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拋出「台灣有事」立場,引發中國強烈反彈,還呼籲公民暫勿前往日本。日本電視台在京都訪問幾名中國遊客,但幾人一聽到「習近平」三字就閉口不談、當場落跑,尷尬場面在X...
今日新聞NOWNEWS ・ 16 小時前澤倫斯基願與川普討論和談 促西方簽署駐軍備忘錄
(中央社記者陳彥婷基輔25日專電)俄烏和平方案出現進展之際,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今天表示,願意與美國總統川普見面討論和談細節,並強調歐洲國家應在相關決策中扮演要角。他同時呼籲有意在戰後派遣部隊駐烏的西方國家,儘速簽署合作備忘錄。
中央社 ・ 3 小時前
日本熊本5.7強震 3噸巨石砸車 駕駛及時跳車躲劫
台灣時間下午五點左右,日本熊本阿蘇地區,發生規模5.7強震,稍早傳出,震央附近的【產山村】有一顆重達3噸的巨石,砸到一輛行駛中的汽車,所幸駕駛已經先逃離,無人傷亡。
TVBS新聞網 ・ 11 小時前
「修法是討好北京?」陸配參政權爭議!林濁水:國民修國籍法是「政治自殺」提折衷方案:陸配宣示效忠中華民國
前立委林濁水批國民修國籍法是「政治自殺」,建議中配在移民署宣誓效忠、繳交中國證件解套。全台5位陸配村里長因國籍問題遭解職,李貞秀能否遞補立委受關注。內政部長劉世芳批修法是「特權條款」,林濁水提比照國際慣例替代方案。
風向台灣 ・ 15 小時前
中禁日歌手害中粉聽不到 毛寧竟怪高市早苗
[NOWnews今日新聞]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本月初因「台灣有事」恐將引發日本存亡危機事態的發言,讓中國玻璃心碎,祭出一連串惡意報復手段,就連藝文產業也難逃一劫,許多日本音樂人原定在中國的演唱活動被中國官...
今日新聞NOWNEWS ・ 10 小時前

中國不滿「台灣有事」言論狀告聯合國 日本回函:與事實不符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台灣有事」言論引起中國強烈反彈,她仍堅持符合政府既有見解,無意撤回或取消,中國轉而致函聯合國告狀,要求日方撤回言論。對此,日本駐聯合國大使山崎和之24日已回覆聯合國祕書長古特瑞斯,反駁中方主張與事實不符、缺乏根據,並強調日本對各種形式的對話始終保持開放態度。
鏡新聞 ・ 18 小時前巴西前總統波索納洛政變定罪 最高法院令服27年徒刑
(中央社巴西利亞25日綜合外電報導)根據法院文件,巴西最高法院今天下令前總統波索納洛(Jair Bolsonaro)因策劃2022年政變,開始服27年又3個月徒刑。
中央社 ・ 3 小時前
習近平主動致電川普聊甲午戰爭?于北辰:跟商人談歷史?
論壇中心/郭芳瑜報導中日關係持續升溫,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今日主動致電給美國總統川普,進行了約一小時的通話,中國官方大篇幅強調,習近平在通話中告訴川普,台灣回歸中國是戰後國際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川普與白宮發言人對外說明時,則完全沒有提到台灣。桃園市議員于北辰在《台灣最前線》節目中指出,中國試圖用歷史叫美國幫忙一起修理日本,但川普是商人,他只在乎自己能賺什麼。
民視 ・ 3 小時前
德語媒體:中國新航母的致命瑕疵
《世界報》發表長篇報道稱,十一月初正式服役的中國新航母「福建號」標志著該國海軍建設的一個新裡程碑,但這艘航母的一個設計錯誤,也引起了廣泛爭議。《商報》評論稱,德國財長上周的訪華行程,暴露了德國在對華關系中的被動處境。
德國之聲 ・ 9 小時前
台灣有事說延燒 昨川習通話今川高熱線3/決定「脫中」! 青森市長:台灣比中國有更大可能性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的台灣有事言論,引起中國反制,包括呼籲公民不去日本,不過青森市長西秀記21日就說,比起中國,台灣遊客有更大的可能性,他想要繼續深化和台灣的關係。另外,台灣人最愛去的北海道,函館店家也說中國遊客不來幾乎沒影響,因為有很多台灣客人會來光顧。
鏡新聞 ・ 19 小時前
AI來襲 黃仁勳警告聰明人將是最廉價!親揭這4人格特質會翻轉命運
在科技快速演進、AI全面崛起的時代,許多人擔心自己的工作會被取代,因此紛紛學習程式與AI技能。黃仁勳指出,智力將在AI面前成為廉價資源,而真正生存的法則是擁有勇氣、思維上的誠實、以及放下自我。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台鐵台中站落軌事故 婦人遭自強號撞上送醫
(中央社記者蘇木春、黃巧雯台中25日電)台鐵台中車站今天下午135次自強號進站時,1名女性不慎墜落鐵軌遭列車撞及,鐵路警方獲報到場協助脫困,婦人意識清楚、頭部撕裂傷由消防局送醫,意外原因待調查釐清。
中央社 ・ 13 小時前
黃子佼涉持兒少性影像二審判刑1年6月 高院:與37被害人和解並賠償 均獲同意緩刑
藝人黃子佼涉購買持有37名兒少性影像,高院審酌黃子佼沒有前科、已與37人和解並賠償完畢且均獲同意緩刑,今天(25日)依個資法判刑1年6月,緩刑4年,須義務勞務180小時、接受法治教育三場。可上訴。
Yahoo奇摩(即時新聞) ・ 18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