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胖症恐致失明與慢性病共病!醫師國際糖尿病日齊發聲
【記者 陳姿穎/台北 報導】
台灣肥胖與糖尿病雙高,糖胖症風險不可輕忽
每年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提醒全球關注這項慢性疾病。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IDF)數據,全球約每九位成年人就有一人罹患糖尿病;在台灣,糖尿病與肥胖問題也持續升高。根據衛福部資料指出,成人中有超過一成患有糖尿病,且有高達七成糖尿病患者同時面臨過重或肥胖問題,構成所謂「糖胖症」的高風險族群。
家醫科醫師王靖雰指出:「糖胖症不是單一疾病,而是肥胖與糖尿病共病、互相加劇的健康危機。」一旦忽視控制,不僅會影響生活品質,更可能演變為嚴重的心血管、腦血管疾病,甚至導致視力喪失。
為何大家都該了解「糖胖症」?
肥胖與糖尿病關係緊密
80%以上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同時具有過重或肥胖問題,特別是腹部脂肪堆積,會引發胰島素阻抗,使身體無法有效使用胰島素,導致血糖控制困難。這類代謝異常不僅加重糖尿病病情,也提高發生其他疾病的風險。
糖胖症造成全身性危害
糖胖症患者常見的健康問題包含:
器官病變風險上升:腎臟功能惡化、神經病變、視網膜病變等併發症出現機率提高。心腦血管疾病風險增高:如高血壓、心肌梗塞、中風等。
慢性疾病共病增加:糖胖症也與失智症、骨關節炎、女性不孕症等病症有高度相關。
專家3建議,幫助你遠離糖胖風險
家醫科醫師王靖雰建議,若要改善糖胖症,必須從生活習慣開始改變,以下三個方向是關鍵:
飲食控制是第一步
可參考「哈佛健康飲食餐盤」原則,均衡攝取蔬菜、水果、全穀類及優質蛋白質,避免過量攝取精緻糖、油炸食物與含糖飲料。選擇低GI(升糖指數)與高纖維的食物,有助於穩定血糖並提升飽足感。運動習慣建立不可或缺
建議每週至少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如快走、騎腳踏車、游泳等,並每週安排2~3次的重量訓練,以增加肌肉量和基礎代謝率。規律運動可改善胰島素敏感性,也有助於控制體重。結合專業醫療介入管理
若僅靠飲食與運動難以達標,可與醫師討論適合的藥物治療,協助穩定血糖與控制食慾。部分患者亦可考慮非侵入式體雕療程或減重手術,但必須經醫師完整評估後進行,並搭配後續生活型態調整,才能長期維持成效。
破解常見三大迷思,遠離錯誤觀念
糖尿病與肥胖相關的錯誤認知仍普遍存在,王靖雰醫師指出以下幾個常見迷思:
迷思一:「只有胖的人才會得糖尿病」
錯。即使體重不高,若體脂肪比例過高、腰圍異常,仍有可能因內臟脂肪堆積而導致胰島素阻抗與血糖異常。
迷思二:「有吃藥就沒事」
錯。藥物只是輔助,若生活型態沒有改變,血糖仍可能控制不佳,長期下來併發症風險依舊存在。
迷思三:「沒有不舒服就不必管」
錯。糖尿病初期往往沒有明顯症狀,許多患者在出現視力模糊、腎功能下降等併發症時才發現病情,屆時常已錯失黃金治療期。
血糖不穩,視力恐受損
高雄諾貝爾眼科院長鄭宇庭醫師提醒,長期血糖控制不佳會加速眼睛老化,使白內障「提早報到」,因為高血糖會破壞水晶體的代謝,使其結構變質、霧化而影響視力。此外,糖尿病更是「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主要危險因子,高血糖會造成視網膜微血管受損,引發滲出、出血,嚴重時甚至可能導致不可逆的失明。鄭宇庭強調,糖尿病患者除了積極控制血糖外,更應至少每年接受一次眼科檢查,及早發現變化並在必要時進行雷射或藥物治療,以降低視力受損風險;若需進行眼科手術,也必須先確保血糖穩定,才能減少併發症並有助於術後恢復。
從今天起,為自己掌握健康主導權
糖胖症的防治不是一時,而是長期健康投資。醫師建議民眾應定期進行健康檢查,包括血糖、腰圍、體脂肪指數等,及早發現異常並積極介入。更重要的是,從日常飲食與運動開始,調整生活方式,才能真正遠離糖胖風險。(圖/記者陳姿穎翻攝)
其他人也在看

做檢驗才驚覺「長期營養不良」!藍心湄早餐改這樣吃,拯救掉髮+瘦回緊緻好身材!
吃對早餐,不只抗老,還能幫助瘦身。時尚教主藍心湄近期在《女人我最大》中分享,她因為改變飲食習慣,不僅頭髮重新長出來,原本「怎麼都瘦不下來」的臃腫感也明顯改善,整個人煥然一新! 營養不足,掉髮
女人我最大 ・ 1 天前
9種髒蔬菜農藥殘留多!小蘇打+鹽洗也沒用 專家推2種菜農藥最少
想要多吃青菜,又怕有農藥殘留?營養師李婉萍表示,9種常見蔬菜容易有農藥殘留,若未妥善清洗,長期食用可能危害健康,推薦5招清洗蔬菜,也可以多吃2種農藥殘留風險最低的蔬菜。 農藥沒洗乾淨,吃下去會怎
健康2.0 ・ 1 天前
狂吃菜仍便秘!醫大推「4食物」 不到1周就變順暢
即使大量攝取蔬菜,仍有便秘問題,可能是膳食纖維吃得不對。基因醫師張家銘提到,當出現便秘時,代表腸道的節奏被打亂,此時若一味地吃更多纖維,反而使腸子更緊繃,建議每天補充車前子、奇異果、李子乾、高礦物質水,通常不到1周就能暢通。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2 小時前
他「肩膀痛半年」確診肺癌末期!醫示警:2種人最要小心 早期不會咳、喘
60歲的退休水電師傅右肩疼痛半年,以為是職業病造成的五十肩,自行貼痠痛貼布、做復健都沒改善。直到右手臂明顯無力、連拿水杯都困難,加上開始咳嗽,才到大醫院檢查。結果發現肺部頂端有腫瘤,已侵犯神經和肋骨,確診肺癌第四期,若能早半年發現,治療效果會好很多。 肺尖腫瘤 最愛偽裝成五十肩 很多人不知道肺癌會引起肩膀痛。國泰醫院胸腔外科劉祖豪醫師解釋,肺臟頂端緊鄰控制手臂的神經、血管和肋骨,當腫瘤長在這裡會壓迫神經,引發劇烈的肩膀和手臂疼痛。這種肺尖腫瘤雖然只占所有肺癌的3%至5%,但最大問題是早期沒有咳嗽、喘不過氣等明顯肺部症狀,很容易被當成五十肩或肌腱炎治療,因此延誤病情。劉祖豪醫師提醒,如果肩膀痛超過一個月沒改善,特別是長期吸菸者、菸齡超過20年的人要特別注意。若疼痛在休息時也不會緩解,或合併手臂無力、肌肉萎縮、持續咳嗽、體重減輕等症狀,應主動要求胸部X光檢查,千萬別因為害怕而逃避。 相關警訊出現 需要馬上就醫 一般骨科問題的疼痛在休息後會改善,但如果肩膀痛持續加重、痛到睡不著,或發現手掌無力、肌肉變瘦、感覺遲鈍,甚至出現單側眼皮下垂、瞳孔大小不一等這些都是腫瘤壓迫神經的表現,務必盡快就醫。
常春月刊 ・ 5 小時前


歌手石琇惠術後成植物人 女兒抗議醫療過失 嘉基:尊重司法
藝名石琇惠的7旬王姓婦人因胃癌一期,去年到嘉基醫院手術後成植物人 ,在加護病房躺了285天後往生,女兒質疑執刀的周姓醫師醫療疏失,到嘉義地檢署檢控告周醫師,今天到醫院舉牌抗議。院方回應表示,王婦呼吸衰竭並非因接受內視鏡黏膜剝離術治療與重症肌無力風險所導致,本案已進入司法程序,盼藉由審理讓真相與責任能
自由時報 ・ 1 天前
中年男空腹血糖飆破130 控糖「3原則+5妙招」逆轉糖尿病前期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奕寧報導】今年45歲的張先生,平時忙於工作,習慣外食、含糖飲料不離手,對偶爾的口渴、疲倦感不以為意。直到公司健檢,他發現自己空腹血糖達130 mg/dL,被診斷為糖尿病前期,才驚覺健康拉警報。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家醫科主任楊晉州指出,糖尿病早期常無明顯症狀,許多人都是在健檢時才意外發現血糖異常。他提醒,若出現口渴、頻尿、疲倦或體重減輕等情況,應盡早檢查血糖;尤其有家族病史、肥胖或三高問題者,更應每年至少檢查一次。他也提醒,只要及早發現並調整飲食與運動,糖尿病是有機會被穩定控制、甚至逆轉的。 高血糖比例攀升 成人每8人就有1人血糖異常 根據國民健康署「2019-2023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資料顯示,我國20歲以上國人高血糖盛行率已達12.8%,顯示血糖健康已成為全民應關注的議題。為降低代謝症候群病人發展為糖尿病的風險,國健署自111年推動「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截至114年9月底,已收案約46萬人,其中近10萬人屬糖尿病前期。經持續追蹤與健康管理後,有13%的個案糖化血色素已恢復正常,證實良好的生活習慣可有效改善血糖。 預防糖尿病三關鍵 飲食、運動、監測是控糖基石 楊
健康醫療網 ・ 11 小時前
「髮量王者」趙露思養髮聽媽媽的話 1物每天吃1湯匙就夠
中國女星趙露思以超多髮量出名,近期因與港星陳偉霆主演的電視劇《許我耀眼》再受關注。趙露思曾分享自己的養髮祕訣之一是吃黑芝麻。營養師指出,黑芝麻有許多助身體抗氧化、抗發炎的營養素,可以改善頭皮循環、幫助
健康2.0 ・ 13 小時前
很多人都被騙了!醫點名「這5種零食」沒有你以為的健康 海苔、寒天果凍上榜
邱筱宸醫師在臉書分享,長年吃素的她時常嘴饞,看到標榜植物性來源的零食,外表清爽、成分也看起來單純,就會以為「這應該比別的健康吧?」結果有時候仔細一看成分表,才發現裡頭其實藏著不少營養陷阱。對此,就來和大家一起拆解五樣常見的素食零食選項,分析它們的優缺點,讓我們都能吃得開心,也吃得安心。 1、消化餅乾名字健康,但不一定都幫助消化。很多人以為「消化餅乾」比較健康,甚至適合長輩或小孩吃,但它們多半由精製麵粉、糖和油製成,有些還加了氫化植物油。幾片餅乾就可能接近一碗白飯的熱量,糖和油的比例也不低。.優點:方便取得、好保存、快速消除飢餓感.注意:熱量不低、脂肪種類需留意,建議適量吃就好 2、花生仁湯溫暖甜湯,糖分大魔王。花生本身是優質脂肪與蛋白質的來源,但當它變成甜湯,常伴隨多餘熱量。一碗下肚,熱量可達400-500大卡,糖含量甚至超過25克。.優點:提供飽足感、富含蛋白質.注意:血糖控制或有三高的人要特別斟酌頻率與份量 3、即食海苔片輕盈的外表,小心高鈉。很多人愛吃海苔片,因為它薄薄一片、吃起來感覺沒負擔。但市售海苔有時為了提味,會加入大量鹽、油和調味粉,一小包的鈉含量就可能超過300毫克。.
常春月刊 ・ 1 天前
醫大推「1蔬菜」降血糖血脂、抗癌:我都加在泡麵中
蔬菜有益健康,醫師邱筱宸特別推薦海帶芽,因為它富含膳食纖維、多種礦物質,研究發現,吃白飯時加4克海帶芽者的飯後血糖、胰島素值,都低於沒吃海帶芽的人。另一項研究發現,連吃8週海帶芽點心的人,壞膽固醇(LDL)可降低7.4%。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 天前
1蔬菜健康又美味…日研究顯示具「抗癌潛力」
生活中心/翁莉婷報導許多人上班忙碌經常將「泡麵」當作三餐的選項之一,是快速解決飢餓感的方便選擇,不過單吃泡麵可能不太有飽足感也不健康,為了補充更多營養不少人會往裡面加肉、蛋等配料。醫師邱筱宸近日在臉書分享1則貼文,在白飯或泡麵中加入「1蔬菜」可有效減緩血糖波動,吃完後也不會太快感到飢餓。
民視健康長照網 ・ 1 天前

台語女歌手「動手術變植物人」臥床285天後亡 家屬控醫療疏失
石琇惠長年受重症肌無力所苦,去年確診胃癌第1期後選擇接受手術治療。原本術後恢復良好,卻在隔日出現嚴重呼吸困難,情況急轉直下。第五天更出現心跳停止情形,經搶救雖恢復生命徵象,卻陷入植物人狀態。家屬表示,石琇惠自術後即無法自主呼吸,長期臥床未能清醒,過程中全靠...
CTWANT ・ 15 小時前
台語歌手石琇惠胃癌開刀成植物人! 女兒控名醫害命 醫院駁疏失
知名台語歌手石琇惠因胃癌一期在嘉義基督教醫院接受胃黏膜剝離手術後,竟出現嚴重併發症,手術隔天呼吸困難,五天後一度斷氣成為植物人,最終在285天後離世。家屬質疑醫院有醫療疏失,女兒甚至到院外舉牌抗議,要求給予解釋。醫院否認手術與重症肌無力風險導致呼吸衰竭,強調「醫療團隊都是依照專業常規進行」,目前已將資料提交司法單位評斷。
TVBS新聞網 ・ 1 天前
進補別亂吃!大學生吃羊肉爐突「中風」 醫揭「1元凶」釀禍
隨著天氣轉冷,許多人相約吃薑母鴨、羊肉爐等食物進補,不過北榮傳統醫學部整合醫學科醫師張清貿提醒,食補並非人人適合,若本身有免疫疾病,恐越補越糟。他的門診曾出現一名大學生因吃羊肉爐而中風,檢查才知是紅斑性狼瘡釀禍,由於羊肉爐屬熱補食物,容易活化免疫系統,進而攻擊血管,若有血栓恐導致中風。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3 小時前
吃油其實不可怕?醫揭血管真正殺手竟是「它」
生活中心/尤乃妍報導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都認為,吃「油」容易對身體造成負擔,甚至導致血管堵塞。不過減重醫師蕭捷健表示,真正的凶手並不是油,而是精緻澱粉與糖。大量攝入不只會傷害血管內壁的「保護膜」,更會進一步提高三酸甘油酯,讓血管發炎更嚴重、內皮更脆弱!
民視健康長照網 ・ 1 天前少吃多動為什麼沒效?關鍵在「荷爾蒙」!醫師靠4招8個月瘦20公斤,這樣打造不復胖體質
🎧 通勤、做家事,【下載】Podcast 《健康問良醫》,讓您健康輕鬆聽 ❗很多人都有這些困擾,外食多、壓力大、睡不好,明明也開始「少吃多動」,體重卻只降一點就卡關,甚至一放鬆又反彈。其實,身體不只看「熱量」,更在意你吃進去的是什麼、怎麼吃,以及你的睡眠與壓力狀態!最高時期甚至超過90公斤的初日診......詳全文
良醫健康網 ・ 1 天前
身材不胖,體脂卻減不下來?小秘訣曝光:高鉀飲食搭配「碳水後置法」更穩定控制
許多小基數族群在減脂時常遇到瓶頸,體重變化緩慢、稍不注意又容易回彈。近期有減重者分享,透過「高鉀飲食」搭配「碳水後置」的飲食順序調整,成功從60公斤下降到50公斤,體重更維持得相對穩定,日常飲食不再需要強烈節制,相對容易執行,負擔也更小。
姊妹淘 ・ 1 天前
一堆人都忽視!出現5症狀恐是「沉默殺手」找上門 早餐吃不下也要留意
直腸是大腸的最後一段,被認定為「沉默」的器官,直到癌症發展到晚期才會出現明顯異常,不過,其實避免大腸癌有方法,若在醒來後的第二天早晨,遇到一些奇怪症狀就務必留意了,它們是「警告信號」,千萬別忽視。
鏡報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