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病毒疫情反常進入流行期再增1死!預防腸病毒家長必看Q&A
腸病毒請小心!疾管署示警,11月9日至11月15日,腸病毒門急診就診合計1萬1223人次,較前一周上升3.9%,達流行閾值,研判進入流行期,預估到明年放寒假才會降溫。家長們務必多留意新生兒與幼童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究竟腸病毒症狀有哪些?腸病毒潛伏期多長?腸病毒傳染途徑有哪些?腸病毒怎麼預防?腸病毒疫苗有哪些選擇?腸病毒消毒怎麼做才有用?Yahoo顧健康帶你認識腸病毒,防患未然!
相關新聞》腸病毒疫情反常升溫進流行期 中部一個月大女嬰感染發病2天亡
腸病毒症狀有哪些?
疾管署資料顯示,腸病毒屬於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是一群病毒的總稱,可細分為小兒麻痺病毒(Poliovirus)、克沙奇病毒(Coxsackievirus)、伊科病毒(Echovirus)、腸病毒(Enterovirus)等類型,每一種類型分別還有多種型別,已知至少有60多種腸病毒。其中,小兒麻痺病毒因廣泛施打疫苗的因素,已在台灣根除;其他腸病毒至今則仍會反覆出現、引發流行,對人類造成威脅,也因腸病毒型別多,無法得過一次就終身免疫。
值得注意的是,感染不同腸病毒類型,可能引發不同的疾病和併發症;有些人甚至是無症狀感染或症狀輕微,容易被忽略。以下針對常見的腸病毒類型,統整相關症狀。
伊科病毒11型
今(2025)年夏天,台灣社區腸病毒以伊科病毒11型為大宗。伊科11型腸病毒可能透過胎盤、生產過程或產後接觸傳染,進而導致新生兒重症。依據疾管署最新數據,今年累計19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含9例死亡),以感染伊科病毒11型占17例為最多;其中,新生兒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累計15例,數量不容小覷。
新生兒腸病毒臨床症狀多元,包括發燒、活動力下降、食慾不佳、腹瀉、嘔吐等都很常見。鑑於新生兒免疫力較低,疾管署「2018年新生兒伊科11型腸病毒重症案例報告」中提及,一旦醫師診治新生兒發現心肌炎、肝炎、腦炎、血小板下降、敗血症或多重器官衰竭等徵象,排除細菌等其他常見病原感染後,便需高度懷疑為新生兒腸病毒重症,因致死率極高,父母不可不慎!
克沙奇腸病毒
跟今年夏天監測結果不同,疾管署11月18日新聞稿指出,近四周實驗室監測顯示,社區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其次為克沙奇A6型及克沙奇A5型。克沙奇腸病毒患者典型症狀有發燒、嘔吐、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峽炎等,患者的口腔(含黏膜、舌頭、軟顎、牙齦及嘴唇)及四肢(含手掌、腳掌、手指及腳趾)會冒出水泡或紅疹,咽峽部則可能出現水泡或潰瘍。皮膚科醫師黃景昱表示,克沙奇腸病毒也是最常發生脫甲症的病毒,有55%脫甲症出現在2歲以下的病患。
腸病毒71型
腸病毒71型患者常見症狀包含39℃以上高燒超過3天,手足口病導致手、腳及口腔黏膜,出現針頭大小的紅疹或水泡。要特別留意的是,腸病毒71型容易侵犯神經系統,5歲以下幼兒是重症高危險群,父母一定要提高警覺。
腸病毒D68型
小兒科醫師丁佩如說明,腸病毒D68型初期症狀包括發燒、流鼻水、咳嗽、肌肉痠痛,與一般感冒相似,較少出現典型的手足口病症狀,因此常被忽略。感染腸病毒D68型重症者,可能導致肺炎、腦炎、肢體麻痺等情形,嚴重可能致死。
腸病毒出現哪些症狀需盡速就醫?
疾管署提醒,倘若發現以下症狀,很可能是腸病毒重症的警訊,務必盡快就醫。
嗜睡(尤其在沒有發燒的情況下)、意識不清。
活力不佳、手腳無力。
肌躍型抽搐(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
持續性嘔吐。
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
腸病毒潛伏期多長?腸病毒傳染途徑有哪些?
疾管署資料顯示,腸病毒潛伏期約2至10天,感染後平均3到5天就會開始出現症狀。腸病毒發病前幾天,患者的喉嚨和糞便就存在病毒,具有傳染性,普遍來說發病後一周內傳染力最高。
腸病毒唯一的宿主是人類,在人與人之間的傳播力極強,傳染途徑包含:
腸胃道傳染(糞口傳染、食用被腸病毒污染的水或食物)。
呼吸道傳染(飛沫、打噴嚏或咳嗽)。
接觸患者皮膚水泡裡的液體。
新生兒腸病毒感染部分,根據疾管署資料,傳染途徑有:
媽媽在生產前,經胎盤傳染給嬰兒。
生產時經產道,造成嬰兒被感染。
嬰兒出生後,在人際接觸中受感染。
腸病毒高峰是何時?腸病毒大人也會感染嗎?
腸病毒在世界各地都有,但台灣的氣候溫暖潮溼,尤其適合腸病毒生存。兒童感染科醫師顏俊宇表示,腸病毒通常從3月開始流行,暑假會達到高峰,秋冬則有零星案例發生。兒童急診科醫師謝宗學也提醒,受到過去新冠疫情期間高度防疫影響,大多數未滿5歲孩童體內缺乏感染腸病毒的記憶,在口罩解禁後不少人衛生習慣也跟著鬆懈,恐怕加劇腸病毒染疫的浪潮。
由於5歲以下幼童免疫力系統尚未健全,是腸病毒最喜歡的宿主,常讓許多父母十分頭痛;但要注意的是,腸病毒並非孩童專屬的疾病,各個年齡層都有感染風險,所以也常發生大人、小孩一起感染的情形。專家特別點名,有氣喘病史、曾發生喘鳴、肥胖族群需格外留意,出現相關症狀要盡快就醫,以免演變成重症。
腸病毒疫苗有公費嗎?
台灣已推出兩款針對腸病毒71型的疫苗,分別是安拓伏腸病毒71型疫苗(EnVAX-A71)、高端腸病毒71型疫苗。目前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桃園市、南投縣、高雄市、花蓮縣、金門縣、澎湖縣等,有補助特定對象免費接種腸病毒疫苗;新竹市、苗栗縣頭份市、嘉義縣鹿草鄉等,則針對特定對象補助部分金額,詳細資訊請點擊各縣市連結參考。
以自費來說,安拓伏每劑約4000元,打兩劑共約8000元;高端每劑4300元,完整接種需要8600元~1萬2900元。因腸病毒D68型、克沙奇腸病毒,現階段仍無疫苗可以預防感染重症,倘若感染,僅能以退燒、止咳、打點滴等支持性治療為主,需要更加謹慎防範。
看更多》腸病毒疫苗費用多少?腸病毒疫苗副作用有哪些?腸病毒疫苗要打嗎?
看更多》腸病毒停課標準2025怎麼規定?腸病毒停課幾天如何計算?家長可以請假照顧嗎?
腸病毒預防怎麼做?
根據腸病毒防治工作指引,國內目前僅有腸病毒71型疫苗,其他大多數的腸病毒型別,尚無疫苗可供預防。腸病毒71型疫苗在血清抗體的體外試驗中,可以交叉保護腸病毒71型的不同基因亞型(如B5、C4),但對於克沙奇A16型、腸病毒D68型等可能引起重症的腸病毒型別,沒有證據顯示具有交叉保護效力。
換句話說,預防腸病毒的不二法門是勤洗手,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多加留意居家環境清潔與通風;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充足睡眠也很重要。此外,應盡可能減少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並避免和疑似腸病毒病患有所接觸。鑑於孩童是腸病毒的高風險族群,大人接觸孩童前,最好確實洗手、配戴口罩,必要時更換乾淨衣物。孩童使用的玩具也應經常清洗、消毒。
腸病毒多久會好?好了就沒傳染力嗎?
腸病毒目前沒有特效藥,只能依據感染後出現的不同症狀,採取相關的支持性療法,例如止咳、退燒、打點滴等。患者就醫後,應待在家中休息,避免再到公共場所與他人接觸,以降低交叉感染的風險。多數患者會在發病後7至10天自行痊癒,僅少數人會出現嚴重併發症,須住院密切監測治療。
而痊癒和是否還有傳染力是兩回事,小兒感染科醫師陳伯彥說明,腸病毒在口沫中可留存7至14天,病毒隨著排泄物從體內排出也可能長達8至12周,因此痊癒後依舊需要避開感染源,勤洗手、注意個人衛生有其必要。
感染腸病毒吃什麼?
感染腸病毒時,視不同的病毒可能有不同症狀;但多數患者的口腔,可能因長水泡而難以進食,嚴重甚至可能有脫水情形。要是喉嚨已有不適現象,應避開熱燙、油炸、堅硬與刺激性的食物,選擇冰涼的、流質的食物,因為此時「吃得下最重要」。
兒科專科醫師歐淑娟建議,感染腸病毒食不下嚥時,可攝取煮爛、放涼的蔬菜粥品,豆漿、鮮奶等有營養的流質飲品,西瓜、蓮霧等水分多的水果,或食用優格、豆花、豆腐、愛玉、仙草等入口即化的食物。需注意的是,近來有研究發現,避免高血糖現象,可減少腸病毒重症風險,建議家長不要給予病童過多含糖飲料、布丁、果凍。
營養師黃育華也提到,患者可以食用茶碗蒸、蛋花粥、米苔目、南瓜湯、雞蛋豆腐等食物。若想增加熱量,亦可將饅頭、餅乾等食物浸泡牛奶或豆漿搭配食用。為了防止脫水,也能適量飲用運動飲料,補充流失的水分與電解質。
有網友聲稱,感染腸病毒可吃冰來治療。對此,食藥署釋疑,吃冰能緩解口腔潰瘍的不適,但沒有治療效果。一般民眾可適量食用冰品,減緩喉嚨疼痛;但不建議氣喘兒這麼做,否則可能誘發氣喘。
腸病毒消毒怎麼做才有用?酒精有效嗎?
腸病毒相當頑強,對於酸類和許多化學藥物都具有抵抗性,市面上常見的抗微生物製劑、清潔消毒劑與酒精都沒辦法殺死腸病毒,只有醛類、鹵素類消毒劑(如含氯漂白水)能使腸病毒失去活性。另外,腸病毒在50℃以上的環境,也易失去活性,因此食物經加熱處理,或將衣物浸泡熱水,都有助於減少腸病毒傳播。
針對一般環境的消毒,最便利的做法是使用500ppm濃度的含氯漂白水。考量市售漂白水濃度一般在5至6%,民眾可以配戴防水手套後,取80至100毫升的漂白水,加入10公升的自來水,再將兩者攪拌均勻即可使用。詳細的調配方式及液體計算方式,可參考疾管署教學影片。
消毒環境時,記得不需大規模噴灑,只要針對經常會接觸到的物體表面,像是桌椅、門把、電燈開關、孩童玩具及寢具等重點消毒。擦拭完消毒水後,可以曬太陽,加強消毒功效。
撰稿記者:陳昭容、吳怡萱
核稿編輯:羅芋宙、廖梓鈞
參考資料
※國內新增1例腸病毒重症死亡病例,腸病毒進入流行期,請加強個人及環境衛生並留意嬰幼兒健康情形(衛福部疾管署)
※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Enteroviruses Infection with Severe Complications)(衛福部疾管署)
※國內新增2例新生兒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病例,呼籲民眾持續做好新生兒腸病毒流行期間各項防護措施(衛福部疾管署)
※2018年新生兒伊科11型腸病毒重症案例報告(衛福部疾管署)
※腸病毒感染引起脫甲症(群英楊麗珍黃景昱皮膚科主治醫師 黃景昱)
※認識腸病毒D68型(台中榮總兒童醫學中心感染科醫師丁佩如)
※疾病介紹(衛福部疾管署)
※新生兒腸病毒臨床處置建議(衛福部疾管署)
※兒科常考:小孩手指甲多處斷裂,是什麼怪病嗎?(雙寶爸的小宇宙|兒童感染科 顏俊宇醫師粉絲專頁)
※安拓伏腸病毒71型疫苗(衛福部食藥署)
※腸病毒71型疫苗(高端疫苗生物製劑)
※114年臺北市腸病毒71型疫苗補助接種計畫(台北市政府衛生局)
※新北 #腸病毒 流行期將近(新北市政府衛生局臉書)
※5月7日起,基隆市提供經濟弱勢家庭嬰幼兒免費接種腸病毒71型(基隆市衛生局臉書)
※預防接種(腸病毒71型疫苗)(桃園市政府衛生局)
※腸病毒疫情升溫中 防疫勿輕忽(南投縣政府臉書)
※高雄市5月27日起補助弱勢嬰幼兒接種腸病毒及輪狀病毒疫苗(高雄市政府衛生局)
※花蓮縣未滿6歲孩童中低/低收腸病毒疫苗免費接種政策(花蓮縣衛生局)
※腸病毒71型疫苗 今起全額補助接種(金門縣政府)
※澎湖限定獨有5種疫苗之施打(澎湖縣政府)
※疫苗補助再升級 線上申辦更easy!邱臣遠代理市長宣布8/15起50歲以上市民接種帶狀疱疹疫苗 每人補助2000元(新竹市衛生局)
※苗栗縣頭份市零至未滿六歲嬰幼兒腸病毒疫苗自費接種補助辦法(苗栗縣頭份市)
※【鹿草鄉公所推出】嬰幼兒腸病毒疫苗💉自費接種補助(嘉義縣鹿草鄉衛生所臉書)
※腸病毒防治工作指引(衛福部疾管署)
※手足口病與腸病毒的死亡夢靨(台中榮總小兒感染科醫師陳柏彥)
※腸病毒這樣吃好得快—回答門診家長的疑問(兒科醫師歐淑娟)
※腸病毒口腔潰瘍期間的飲食照顧(營養師黃育華)
※吃冰能治療腸病毒嗎?(衛福部食藥署)
※豆豆媽咪的腸病毒消毒水調配教學(衛福部疾管署)
其他人也在看



做檢驗才驚覺「長期營養不良」!藍心湄早餐改這樣吃,拯救掉髮+瘦回緊緻好身材!
吃對早餐,不只抗老,還能幫助瘦身。時尚教主藍心湄近期在《女人我最大》中分享,她因為改變飲食習慣,不僅頭髮重新長出來,原本「怎麼都瘦不下來」的臃腫感也明顯改善,整個人煥然一新! 營養不足,掉髮
女人我最大 ・ 2 天前
別再誤會海鮮了!醫揭「慢性蕁麻疹」兇手:3招讓人不再癢
很多人曾有蕁麻疹而爆癢的經驗,為了找出兇手,開始戒吃海鮮、牛奶等,但過敏原檢測仍找不出元兇。皮膚科醫師烏惟新表示,若蕁麻疹已持續超過6週,就非食物的錯誤,應尋求皮膚科或風濕免疫科醫師的協助,將之視為一種需要耐心調養的體質問題。只要配合醫囑規律用藥,絕大多數的患者都能回歸平靜無癢的生活。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 小時前
歌手石琇惠術後成植物人 女兒抗議醫療過失 嘉基:尊重司法
藝名石琇惠的7旬王姓婦人因胃癌一期,去年到嘉基醫院手術後成植物人 ,在加護病房躺了285天後往生,女兒質疑執刀的周姓醫師醫療疏失,到嘉義地檢署檢控告周醫師,今天到醫院舉牌抗議。院方回應表示,王婦呼吸衰竭並非因接受內視鏡黏膜剝離術治療與重症肌無力風險所導致,本案已進入司法程序,盼藉由審理讓真相與責任能
自由時報 ・ 1 天前
他「肩膀痛半年」確診肺癌末期!醫示警:2種人最要小心 早期不會咳、喘
60歲的退休水電師傅右肩疼痛半年,以為是職業病造成的五十肩,自行貼痠痛貼布、做復健都沒改善。直到右手臂明顯無力、連拿水杯都困難,加上開始咳嗽,才到大醫院檢查。結果發現肺部頂端有腫瘤,已侵犯神經和肋骨,確診肺癌第四期,若能早半年發現,治療效果會好很多。 肺尖腫瘤 最愛偽裝成五十肩 很多人不知道肺癌會引起肩膀痛。國泰醫院胸腔外科劉祖豪醫師解釋,肺臟頂端緊鄰控制手臂的神經、血管和肋骨,當腫瘤長在這裡會壓迫神經,引發劇烈的肩膀和手臂疼痛。這種肺尖腫瘤雖然只占所有肺癌的3%至5%,但最大問題是早期沒有咳嗽、喘不過氣等明顯肺部症狀,很容易被當成五十肩或肌腱炎治療,因此延誤病情。劉祖豪醫師提醒,如果肩膀痛超過一個月沒改善,特別是長期吸菸者、菸齡超過20年的人要特別注意。若疼痛在休息時也不會緩解,或合併手臂無力、肌肉萎縮、持續咳嗽、體重減輕等症狀,應主動要求胸部X光檢查,千萬別因為害怕而逃避。 相關警訊出現 需要馬上就醫 一般骨科問題的疼痛在休息後會改善,但如果肩膀痛持續加重、痛到睡不著,或發現手掌無力、肌肉變瘦、感覺遲鈍,甚至出現單側眼皮下垂、瞳孔大小不一等這些都是腫瘤壓迫神經的表現,務必盡快就醫。
常春月刊 ・ 20 小時前
醫大推「1蔬菜」降血糖血脂、抗癌:我都加在泡麵中
蔬菜有益健康,醫師邱筱宸特別推薦海帶芽,因為它富含膳食纖維、多種礦物質,研究發現,吃白飯時加4克海帶芽者的飯後血糖、胰島素值,都低於沒吃海帶芽的人。另一項研究發現,連吃8週海帶芽點心的人,壞膽固醇(LDL)可降低7.4%。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 天前
南韓高中生昏迷遭多家醫院急診拒收致死 議員揭露:14家醫院「沒一間願意收他」
綜合韓媒報導,南韓國會「公共管理安全委員會」的民主議員楊富南(音譯)22日從119急救中心和釜山消防局獲得的資料顯示,當日上午6時17分,釜山某高中教師發現當事學生倒地抽搐、意識模糊但仍有呼吸,立即撥打119求援。報導指出,救護人員在6時33分到場,隨即展開初步處置...
CTWANT ・ 13 小時前
狂吃菜仍便秘!醫大推「4食物」 不到1周就變順暢
即使大量攝取蔬菜,仍有便秘問題,可能是膳食纖維吃得不對。基因醫師張家銘提到,當出現便秘時,代表腸道的節奏被打亂,此時若一味地吃更多纖維,反而使腸子更緊繃,建議每天補充車前子、奇異果、李子乾、高礦物質水,通常不到1周就能暢通。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高血壓藥什麼時候吃都一樣?醫:1因素9成的人都早上吃 血壓控制更穩定
高血壓藥早上吃好?還是晚上吃好?醫界有一派人建議晚上服高血壓藥可以降低早上中風和心梗發生率,但據最新研究發現:高血壓藥早上吃或晚上吃「沒差別」。不過醫師建議,如果服用長效型一天一次的高血壓藥,早上吃會
健康2.0 ・ 1 天前
術前偷吃一口也不行?醫示警「禁食原因」:可能救不回來 連一口水都有危險
手術前醫師總是千交代萬交代要禁食,若是輕忽可能會造成嚴重後果,尤其是老人家與小朋友不耐飢餓,容易違反規定。對此,秀傳醫療體系中區總院長黃士維醫師分享術前禁食的5大重要觀念,幫助大家建立正確的手術安全知識! 1、預防麻醉嘔吐不是小事 這可能是術前禁食最重要也最容易被誤解的核心概念!術前禁食的作用是「預防」麻醉併發症,不是醫師「故意刁難」患者。很多人一開始只覺得禁食幾小時沒什麼大不了,但仔細了解會發現,全身麻醉會抑制正常的吞嚥反射和咳嗽反射,這種保護機制失效通常持續到完全清醒,不像清醒狀態那樣能自主控制嘔吐。患者可能會發現手術前幾小時不吃不喝確實很難受,但這是「預防致命併發症」而不是「無謂的折磨」! 2、誤吸風險差異很大 為什麼不同手術禁食時間不同?因為麻醉深度和手術時間完全不同!我觀察到很多患者一開始以為所有手術都一樣,但實際上全身麻醉的誤吸風險遠高於局部麻醉,危險程度當然差很多。 ・全身麻醉手術:需要禁食8-12小時,因為完全失去意識和反射能力 ・半身麻醉手術:禁食6-8小時,雖然意識清楚但下半身無感覺 ・局部麻醉手術:禁食4-6小時,主要預防緊急轉全麻的風險 3、胃排空時間有科學根據
常春月刊 ・ 3 小時前
台語歌手石琇惠胃癌開刀成植物人! 女兒控名醫害命 醫院駁疏失
知名台語歌手石琇惠因胃癌一期在嘉義基督教醫院接受胃黏膜剝離手術後,竟出現嚴重併發症,手術隔天呼吸困難,五天後一度斷氣成為植物人,最終在285天後離世。家屬質疑醫院有醫療疏失,女兒甚至到院外舉牌抗議,要求給予解釋。醫院否認手術與重症肌無力風險導致呼吸衰竭,強調「醫療團隊都是依照專業常規進行」,目前已將資料提交司法單位評斷。
TVBS新聞網 ・ 1 天前
中年男空腹血糖飆破130 控糖「3原則+5妙招」逆轉糖尿病前期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奕寧報導】今年45歲的張先生,平時忙於工作,習慣外食、含糖飲料不離手,對偶爾的口渴、疲倦感不以為意。直到公司健檢,他發現自己空腹血糖達130 mg/dL,被診斷為糖尿病前期,才驚覺健康拉警報。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家醫科主任楊晉州指出,糖尿病早期常無明顯症狀,許多人都是在健檢時才意外發現血糖異常。他提醒,若出現口渴、頻尿、疲倦或體重減輕等情況,應盡早檢查血糖;尤其有家族病史、肥胖或三高問題者,更應每年至少檢查一次。他也提醒,只要及早發現並調整飲食與運動,糖尿病是有機會被穩定控制、甚至逆轉的。 高血糖比例攀升 成人每8人就有1人血糖異常 根據國民健康署「2019-2023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資料顯示,我國20歲以上國人高血糖盛行率已達12.8%,顯示血糖健康已成為全民應關注的議題。為降低代謝症候群病人發展為糖尿病的風險,國健署自111年推動「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截至114年9月底,已收案約46萬人,其中近10萬人屬糖尿病前期。經持續追蹤與健康管理後,有13%的個案糖化血色素已恢復正常,證實良好的生活習慣可有效改善血糖。 預防糖尿病三關鍵 飲食、運動、監測是控糖基石 楊
健康醫療網 ・ 1 天前

知名網紅產後復胖8公斤 少吃、多動也瘦不下來!靠這樣做成功變瘦了
擁有近20萬粉絲的知名網紅小冰,經常在自己頻道分享瘦身祕訣,甚至曾靠著飲控、運動成功減肥15公斤。只是最近剛生完二寶的她表示,產後復胖8公斤,為了回到原本體重,不敢聚餐、只吃水煮料理,結果過去對她最有
健康2.0 ・ 4 小時前
一堆人都忽視!出現5症狀恐是「沉默殺手」找上門 早餐吃不下也要留意
直腸是大腸的最後一段,被認定為「沉默」的器官,直到癌症發展到晚期才會出現明顯異常,不過,其實避免大腸癌有方法,若在醒來後的第二天早晨,遇到一些奇怪症狀就務必留意了,它們是「警告信號」,千萬別忽視。
鏡報 ・ 1 天前今年流感疫苗為何搶翻天?林氏璧曝關鍵:去年初「這事件」讓全台灣都怕了
[Newtalk新聞] 前台大醫林氏璧觀察,今年流感疫苗打氣踴躍,北市接種量較去年增13%,但長者與幼兒施打率僅約四成。林氏璧指出,公費疫苗僅剩12.3萬劑,籲符合資格者儘速接種。他分析主因是「年初不幸的大S事件」,讓民眾驚覺「原來流感是會死人的」,進而重視疫苗接種。這件不幸大S事件 去日本旅遊小心求助無門! 林氏璧說明,根據台北市衛生局統計,截至11月17日,北市公費流感疫苗已接種65萬313劑,較去年同期接種量增加13%,設籍北市65歲以上長者及6歲以下幼兒施打率僅分別為40%及49%。北市衛生局表示,目前公費流感疫苗僅剩餘約12.3萬劑,呼籲「長者、幼兒及慢性病患者」等符合公費疫苗接種資格者應儘速接種。 而針對今年打氣提升的現象,林氏璧認為打氣提升「主要的原因就是年初不幸的大S事件」。這起事件的發生,讓不少民眾驚覺到「原來流感是會死人的」,進而提高了對於疫苗接種的重視程度。 林氏璧表示,流行性感冒通常簡稱為流感,是一種由流行性感冒病毒造成的傳染性疾病。雖然每年冬天都會有流行性感冒,造成或大或小的流行,但許多民眾可能沒有清楚認知到流感有多嚴重,導致過往對於接種疫苗的意願不高,甚至覺
新頭殼 ・ 18 小時前
不想吃毒下肚?醫示警:帶皮水果最易誤食農藥
蔬果富含維生素C與抗氧化物質,對健康有諸多益處,但若清洗不當,可能讓農藥殘留物隨著食用進入體內。長庚醫院腎臟科醫師顏宗海提醒,百香果、荔枝、龍眼、香蕉、西瓜及木瓜等帶皮水果,也需徹底清洗,避免在剝皮過程中,手上的農藥殘留轉移至果肉,影響健康。
中天新聞網 ・ 21 小時前
不是吃太多!醫揭「10大隱藏陷阱」害你胖 晚上吃太健康中了
有時候,我們以為自己「沒吃很多」,但體重計卻無情地往上爬?胖,不一定是嘴巴的錯!你有沒有這樣的時候:明明三餐正常、不怎麼吃宵夜,但體重計卻像藏著惡意的朋友——每天都在提醒你「又多了一點點」。其實,你不是吃太多,而是被「生活」設了一堆小陷阱。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太快,吃飯變成配合時間的動作、喝飲料是提神、熬夜滑手機是「犒賞自己」。結果不知不覺間,我們每天的習慣都在「偷偷幫脂肪加班」。對此,重症醫師黃軒整理了一些那些藏在日常細節裡、讓體重悄悄上升的「生活陷阱」。 1、早上不吃早餐你以為不吃早餐能少攝取熱量?結果身體進入「節能模式」,代謝下降,中午餓爆→暴飲暴食。跳過早餐,與較高BMI、體脂或肥胖風險常見關聯;同時,晚吃午餐/晚餐也與較高 BMI 相關(時序營養學影響代謝)。研究顯示,常吃早餐者體脂較低;另一研究指出「不吃早餐+晚吃午/晚餐」的組合,肥胖機率更高。 2、久坐不動的工作模式連續坐超過90分鐘,大腦會減少脂肪分解酵素的活性。每天多站1小時,一年可多燃燒約35,000卡。把長時間坐著切成「短暫起身走動」的小段,能明顯降低餐後血糖與胰島素反應(代表代謝更友善)。每20–30分鐘起身2–3
常春月刊 ・ 1 天前
「走很多路」不等於有運動到! 中度身體活動每次10分才能增心肺耐力
有人說「腳是第二顆心臟」,新光醫院心臟內科醫師周靖堯指出,下肢是大量血液儲存的部位,走路時肌肉收縮,將下肢血液帶回心臟,有助於血液循環,減少靜脈血栓風險,也會活化自律神經,確實對於身體機能有好處,但若目標是增加心肺功能、強健體魄,光靠走路恐怕效果有限。許...
CTWANT ・ 5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