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日前注意!日本流感急速擴散 專家示警「8大高危族群」
日本11月發布流感流行警報,醫師提醒旅客出國務必提高警覺。(圖片來源/信傳媒編輯部)
日本近期流感病例大增,東京都政府日前發布流行感冒「流行警報」,這是時隔16年首次在11月發布流感的流行警報,上一次在11月發布流感流行警報是在2009年,當時正值H1N1新型流感大流行期間,顯示疫情擴散速度迅速。
綜合日媒報導,東京的季節性流感疫情已經達到警戒級別,讓不少準備赴日旅遊的民眾相當緊張,東京都也呼籲民眾勤洗手,務必徹底執行預防感染措施。
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指出,今年日本流感疫情與台灣有點相似,都是較往年提早1個月,在9月底10月初就進入流行期;且日本流感疫情最近1週快速上升,個案數較前週多了近1.5倍,急遽增加。
對於疫情提前升溫,曾淑慧分析,主要是受社區主要流行病毒型別從A型H1N1轉換為H3N2、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後免疫負債,及近年國際旅遊頻繁、民眾較少配戴口罩等原因影響,而國內疫情則預估12月上旬再升。
醫提醒:「8大族群」在海外最易演變成流感重症
為什麼在海外似乎更易得流感?
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在臉書上發文指出,並非海外病毒特別強,而是旅客的身體「不在狀態」,導致免疫力大幅下降。
黃軒指出,首先是睡眠剝奪,因陌生環境、時差與飛行疲憊都會抑制體內T細胞功能,使病毒更容易入侵。其次是飛行壓力,長途飛行使壓力荷爾蒙上升、免疫力下降。第三則是低濕度密閉空間,包含飛機、機場、飯店等環境長期乾燥,使鼻黏膜防禦力下降,成為呼吸道病毒的最佳傳播條件。
他提醒,以下8大族群在海外最容易演變成流感重症,包括:
1. 65歲以上族群:研究指出,65歲以上感染流感後的併發症(肺炎、心血管併發症)顯著升高
2. 有慢性病:包含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氣喘患者
3. 懷孕:特別是中後期,孕婦免疫、呼吸與心血管功能都受到壓力,病毒更容易下肺。
4. 幼童(< 5歲):幼兒的免疫系統尚在「學習模式」,對海外環境陌生,暴露病毒種類多,更容易引發高燒與肺炎。
5. 免疫力弱者:包括癌症治療中、服用類固醇、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器官移植者
6. 長途飛行/時差亂:睡眠剝奪會直接讓 T 細胞功能下降,讓病毒輕易上身。
7. 熬夜+飲酒+壓力大旅客:鼻腔乾燥、免疫力崩潰,這群人在國外,往往在「第一天還好好的,第二天突然變重症」。
8.去寒冷國家、乾燥地區:濕度 < 40% 時,病毒存活率上升、人體黏膜防禦下降。
如何避免在海外得流感重症?
至於要如何避免在海外得流感重症?
黃軒強調,預防重症最關鍵的就是出國前至少2週接種流感疫苗,可降低4-6成感染風險,並減少住院率。此外,飛行時務必保持鼻腔濕潤,多喝水、避免飲酒,以維持黏膜免疫功能。他建議旅客準備「抗流感急救包」,包含口罩、乾洗手、生理食鹽水噴鼻劑,並在人潮密集處加強戴口罩。
抵達目的地後的前48小時是免疫力最低的時段,黃軒表示應避免熬夜、飲酒及高強度行程;若出現喉嚨痛、發燒等症狀,務必把握「48小時抗病毒治療黃金期」。
黃軒提醒,流感重症患者常見的共同特徵是「生病還硬要玩」。濕冷氣候與疲憊會迅速壓垮免疫系統,使病情惡化。他呼籲旅客,「出現症狀就該停下來休息,保暖避風,才能保住健康,也保住行程。」
醫師提醒睡眠不足、長途飛行、低濕度環境最容易讓免疫力崩盤。(圖片來源/freepik)
類流感就醫破9萬例,65歲以上、慢性病患成最高風險族群
而國內流感疫情,依疾管署監測,第46週(11/9–11/15)全國類流感門急診就診93,247人次,較前週降9.1%;近7日新增42例流感併發重症與10例死亡。本流感季累計重症300例、死亡35例,多集中於65歲以上(占64%)及具慢性病史者(占82%),其中 95%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目前社區以A型H3N2為主流株,其次為A型H1N1及B型;鄰近國家如日本、韓國、中國近期流感活動度皆有上升趨勢。
新冠方面,國內疫情維持低點,第46週門急診1,161人次,降9.9%,主流變異株為NB.1.8.1。全球整體呈下降,但非洲及東地中海地區陽性率上升,全球主流株為XFG及NB.1.8.1。
截至11月17日,公費流感疫苗接種約583.3萬人次,新冠疫苗132.9萬人次。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提醒,氣溫下降呼吸道病毒更活躍,重症仍時有發生,且自10月起新增新冠重症中 96.3%未接種疫苗。呼籲長者、幼兒、慢性病患等高風險族群儘速完成流感及新冠疫苗接種。
民眾若出現呼吸困難、胸痛、意識改變等危險徵兆,應立即就醫。全國4,400餘家合約院所及大型賣場皆提供疫苗服務,可透過疾管家、疫苗地圖或1922查詢。
更多信傳媒報導
2026大選》競爭放一邊!綠營南高市長6戰將齊聚 痛斥在野修惡財劃法
基努李維的勞力士等6支名錶被南美集團闖空門偷走 警方破獲後致函感謝FBI
巾幗不讓鬚眉 2025上半年女性房貸族占比創14年同期新高
其他人也在看

河濱縣本季首現流感致死 衛生官員促打疫苗
南加內陸河濱縣公共衛生局20日表示,西河濱縣一名年長居民成為今年流感季首例通報的與流感相關死亡病例,衛生官員呼籲民眾及早...
世界日報World Journal ・ 22 小時前流感+熊害嚇壞台人?推廣遊日被酸沒良知 林氏璧不忍了
日本近來流感疫情升溫,加上頻繁傳出的熊害問題引起關注,熱愛赴日旅遊的林氏璧,近來被網友點名不應這時候還推廣去日本旅遊,「身為專業旅遊者,也要有點道德良知吧」,讓他忍不住長文回覆,認為若真是如此危險,也應該是政府來發布旅遊警示,而不是靠他。林氏璧更貼出關於熊害的數據,認為恐懼不該無限上綱,而是要理性計算風險高低。
中時新聞網 ・ 1 天前

做檢驗才驚覺「長期營養不良」!藍心湄早餐改這樣吃,拯救掉髮+瘦回緊緻好身材!
吃對早餐,不只抗老,還能幫助瘦身。時尚教主藍心湄近期在《女人我最大》中分享,她因為改變飲食習慣,不僅頭髮重新長出來,原本「怎麼都瘦不下來」的臃腫感也明顯改善,整個人煥然一新! 營養不足,掉髮
女人我最大 ・ 1 天前
戒菸3年竟肺癌末期!他靠「1方法」抗癌成功 5公分腫瘤消失了
南投一名45歲吳姓男子,6年前確診第四期肺腺癌,被告知若不治療,平均存活期僅4到6個月。後來在台中榮總胸腔腫瘤團隊的建議下,接受免疫治療合併化療,治療後體力與生活品質明顯改善,4至5公分的腫瘤幾乎消失,病情獲得良好控制。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歌手石琇惠術後成植物人 女兒抗議醫療過失 嘉基:尊重司法
藝名石琇惠的7旬王姓婦人因胃癌一期,去年到嘉基醫院手術後成植物人 ,在加護病房躺了285天後往生,女兒質疑執刀的周姓醫師醫療疏失,到嘉義地檢署檢控告周醫師,今天到醫院舉牌抗議。院方回應表示,王婦呼吸衰竭並非因接受內視鏡黏膜剝離術治療與重症肌無力風險所導致,本案已進入司法程序,盼藉由審理讓真相與責任能
自由時報 ・ 22 小時前
遊日染流感吃成藥 65歲男突尿不出來「膀胱險裂」醫警告:這藥物易中招
日本流感疫情不斷升溫,民眾前往日本旅遊要特別當心。醫師就分享一個案例,一名65歲男子赴日旅遊期間感染流感,他自行前往藥妝店購買成藥服用後,沒想到隔天出現無法排尿情況,在日本就醫被緊急使用插尿管處置,在日本就多花了4萬元醫藥費。醫師提醒,若含有第一代抗組織胺成分的感冒藥,可能會造成攝護腺肥大病史的病人「急性尿滯留」,最嚴重可能膀胱破裂。
太報 ・ 1 天前
9種髒蔬菜農藥殘留多!小蘇打+鹽洗也沒用 專家推2種菜農藥最少
想要多吃青菜,又怕有農藥殘留?營養師李婉萍表示,9種常見蔬菜容易有農藥殘留,若未妥善清洗,長期食用可能危害健康,推薦5招清洗蔬菜,也可以多吃2種農藥殘留風險最低的蔬菜。 農藥沒洗乾淨,吃下去會怎
健康2.0 ・ 1 天前
A-lin 42歲苗條身材驚豔陸網「竟然瘦成這樣」!3大減重秘訣曝光:主食吃燕麥
「天生歌姬」A-lin近日宣布參加大陸節目《聲生不息·華流季》,官方照片才剛公開就引起騷動,微博熱議「A-lin竟然瘦成這樣了」,纖細窈窕的身材成為焦點!她先前曾因懷孕、貪嘴等原因而幾度發胖,如今健康瘦下來,讓網友都好奇究竟用了什麼方法?
姊妹淘 ・ 16 小時前
220萬人注意了! 衛福部開放「終身一次免費篩檢」來了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220萬人注意了!為強化B、C型肝炎防治,國健署今年8月1日起全面擴大成人預防保健服務的B、C型肝炎篩檢年齡範圍,只要是民國75年以前出生至79歲民眾皆可終身接受一次免費篩檢。國健署指出,新措施預估有220萬名青壯年族群可提早接受篩檢。 國健署署長沈靜芬指出,許多慢性肝炎患者早期無明顯症狀,而透過擴大篩檢能提早發現潛...
匯流新聞網 ・ 1 天前
狂吃菜仍便秘!醫大推「4食物」 不到1周就變順暢
即使大量攝取蔬菜,仍有便秘問題,可能是膳食纖維吃得不對。基因醫師張家銘提到,當出現便秘時,代表腸道的節奏被打亂,此時若一味地吃更多纖維,反而使腸子更緊繃,建議每天補充車前子、奇異果、李子乾、高礦物質水,通常不到1周就能暢通。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4 小時前
進補別亂吃!大學生吃羊肉爐突「中風」 醫揭「1元凶」釀禍
隨著天氣轉冷,許多人相約吃薑母鴨、羊肉爐等食物進補,不過北榮傳統醫學部整合醫學科醫師張清貿提醒,食補並非人人適合,若本身有免疫疾病,恐越補越糟。他的門診曾出現一名大學生因吃羊肉爐而中風,檢查才知是紅斑性狼瘡釀禍,由於羊肉爐屬熱補食物,容易活化免疫系統,進而攻擊血管,若有血栓恐導致中風。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5 小時前
帶狀皰疹恐留下「帶狀皰疹後神經痛」!醫籲:皰疹在「2大」部位要特別小心
【華人健康網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帶狀皰疹多見於50歲以上族群,也常發生在糖尿病、癌症、腎臟或肝病患者,以及長期服用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的人。壓力大、睡眠不足者亦屬高風險族群。年齡愈大,病毒再活化的機率愈高。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徐廷儀表示,壓力大、睡眠不足…
華人健康網 ・ 1 天前
醫療突破!三指爸迎來十指健康女兒 北醫阻斷「龍蝦爪畸形」罕病基因
出生時只有3根手指、走過50多次手術的李先生,從未想過有一天能抱著一個「10根手指」的孩子,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今(20日)分享,團隊成功阻斷導致「龍蝦爪畸形」的TP63罕病基因,協助李先生與妻子誕下健康女嬰,成功終結「新生突變」(de novo mutation)的遺傳傳遞。
自由時報 ・ 1 天前
中年男空腹血糖飆破130 控糖「3原則+5妙招」逆轉糖尿病前期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奕寧報導】今年45歲的張先生,平時忙於工作,習慣外食、含糖飲料不離手,對偶爾的口渴、疲倦感不以為意。直到公司健檢,他發現自己空腹血糖達130 mg/dL,被診斷為糖尿病前期,才驚覺健康拉警報。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家醫科主任楊晉州指出,糖尿病早期常無明顯症狀,許多人都是在健檢時才意外發現血糖異常。他提醒,若出現口渴、頻尿、疲倦或體重減輕等情況,應盡早檢查血糖;尤其有家族病史、肥胖或三高問題者,更應每年至少檢查一次。他也提醒,只要及早發現並調整飲食與運動,糖尿病是有機會被穩定控制、甚至逆轉的。 高血糖比例攀升 成人每8人就有1人血糖異常 根據國民健康署「2019-2023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資料顯示,我國20歲以上國人高血糖盛行率已達12.8%,顯示血糖健康已成為全民應關注的議題。為降低代謝症候群病人發展為糖尿病的風險,國健署自111年推動「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截至114年9月底,已收案約46萬人,其中近10萬人屬糖尿病前期。經持續追蹤與健康管理後,有13%的個案糖化血色素已恢復正常,證實良好的生活習慣可有效改善血糖。 預防糖尿病三關鍵 飲食、運動、監測是控糖基石 楊
健康醫療網 ・ 2 小時前
名醫會客室/女性頭號殺手不是乳癌 這個疾病病癥不同更可怕
文/ 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簡韶甫、心血管中心專科護理師潘姿菁 圖:潘韶甫醫師 一名64歲女性,本身無特殊疾病史,近期主訴上腹部疼痛。先前於消化內科接受相關檢查,但未
好醫師新聞網 ・ 20 小時前
第四期肺腺癌奇蹟逆轉 物流司機靠免疫療法存活6年 腫瘤幾乎看不見
吳先生在6年前、39歲時摸到右頸鎖骨旁有個約5公分的大硬塊,就醫竟是罹患第四期肺腺癌,癌細胞已轉到腦部、骨頭及淋巴,基因檢測沒有突變,接受腦部放療與化療,效果不佳,後來檢查出免疫指數(PD-L1)表現高,採取免疫療法合併化療至今,成功控制腫瘤,幾乎看不到腫瘤,體力也恢復,重回職場擔任物流業司機養家,
自由時報 ・ 1 天前
50歲男服用腸胃藥2個月 突現「類巴金森氏症」症狀
一名50歲黃姓男子因工作壓力大引發大腸激躁症而服用腸胃藥,卻在服藥2個月後出現「類巴金森氏症」症狀,經醫師診斷,這些症狀竟是因長期服用含舒必利(sulpiride)成分的腸胃藥所致。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印尼分娩孕婦連遭4醫院拒收 轉送第5醫院途中「母子雙亡」引起全民公憤
綜合當地媒體報導,這起事件發生在11月18日凌晨。來自森塔尼縣(Distrik Sentani)霍邦村(Kampung Hobong)的孕婦艾琳‧索科伊(Irene Sokoy)在凌晨約3點時感到腹部劇烈疼痛,懷疑即將臨盆,於是由家屬緊急用快艇將她送往最近的約瓦里醫院(RS Yowari)。然而,約瓦里醫院的...
CTWANT ・ 16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