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道癌合併下咽癌 胸腔鏡微創食道切除術免永久氣切
48歲的張先生長年抽菸、喝酒、嚼檳榔,今年初出現喉嚨異物感與吞嚥不順,本以為只是發炎,至耳鼻喉科檢查卻發現下咽部有腫瘤。進一步胃鏡檢查又在食道中、下段發現癌變,經切片確診為「鱗狀細胞癌」,並已合併淋巴轉移,為第三期食道癌合併第四期下咽癌。經過化療、放療與免疫治療後,張先生食道、下咽部腫瘤明顯縮小,由台北慈濟醫院胸腔外科洪嘉聰醫師透過胸腔鏡、腹腔鏡執行微創次全食道切除手術,並以胃管與頸部食道縫合進行重建,術後僅需定期以藥物治療追蹤。
食道長約25至30公分,可分為頸部、上段、中段、下段,上連咽喉、下接胃部,外層為肌肉,內層覆有鱗狀上皮細胞。洪嘉聰醫師指出,食道癌分為腺癌與鱗狀細胞癌兩種,前者與胃食道逆流相關,常發生於下段或胃交界處;鱗狀細胞癌則多見於食道中段,由刺激性物質引起細胞病變,且因食道與下咽位置相近,有約5%機率合併發生癌症。他進一步說明,因食道缺乏疼痛神經,初期多無症狀,隨腫瘤擴大,將會出現吞嚥困難、喉嚨異物感、聲音沙啞或體重下降,若未予以治療會侵犯周邊器官或淋巴。根據臨床數據,食道癌第一期五年存活率可達七至九成,第二期約四至六成,第三期降至二至四成,第四期低於5%,因此早期發現是治療關鍵。
胃鏡檢查是診斷食道癌最常見的方法,可直接觀察腫瘤並切片確認,並搭配電腦斷層、全身骨掃描、腦部磁振造影、全身正子攝影評估轉移情形。洪嘉聰醫師表示,食道癌治療會依期別與病灶範圍調整方式,以手術切除為優先考量。傳統開胸手術需於胸腹開15至20公分大傷口,易併發肺炎;若合併下咽癌,可能得進一步施行全喉切除與永久氣切,造成語音、進食與呼吸功能的永久改變。現今微創技術則可透過胸腔鏡、腹腔鏡完成,僅需胸腹數個1至2公分的小切口,並於頸部開4至5公分切口進行胃管上拉與頸部食道縫合重建,術後恢復較快。以張先生為例,雖合併下咽癌,但經放射治療後腫瘤縮小,最終經醫療團隊評估,食道癌以微創手術切除與重建,下咽癌持續以藥物治療,避免全喉切除與永久氣切,維持術後生活品質。但畢竟是切除縫合手術,部分病人會在術後出現滲漏或狹窄情形,須再接受擴張治療改善進食情況;此外,病人若有復發情況,或因高齡、共病不適合手術者,則會以化療、放療或免疫治療為主。
「喉嚨不適應儘快就醫,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能把握治療黃金時間。」洪嘉聰醫師提醒,預防重於治療,民眾應避免菸、酒、檳榔,少吃煙燻、香腸等加工食品與過熱湯品,減少長期刺激,降低罹患食道癌風險。
撰文/周子寧;攝影/盧義泓、台北慈濟醫院
其他人也在看

他菸酒檳榔三管齊下!吞嚥不順竟罹「食道癌合併下咽癌」
一名48歲張姓男子因喉嚨異物感與吞嚥不順就醫,檢查後竟發現罹患第三期食道癌合併第四期下咽癌,經微創手術治療,成功避免永久氣切,保留了患者的發聲與吞嚥功能。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中年男食道癌合併下咽癌 「微創食道切除術」 免氣切維持生活品質
48歲的張先生因有喉嚨異物感與吞嚥不順,看診發現下咽部有腫瘤,食道中、下段切片確診「鱗狀細胞癌」合併淋巴轉移,為第3期食道癌合併第4期下咽癌,張男經化療、放療與免疫治療,食道、下咽部腫瘤縮小,醫師藉胸腔鏡、腹腔鏡執行微創次全食道切除手術,並以胃管與頸部食道縫合重建,術後僅需定期以藥物治療追蹤。
自由時報 ・ 1 天前
菸酒檳榔3習慣害命!48歲男罹食道癌合併下咽癌,1方法成功保留喉部功能
48歲的張先生長年菸酒不離手、習慣嚼檳榔,今年初出現喉嚨異物感與吞嚥不順,本以為只是發炎,前往耳鼻喉科檢查卻意外發現下咽部腫瘤。進一步胃鏡檢查又在食道中、下段發現病灶,經切片確診為「鱗狀細胞癌」,且已出現淋巴轉移,為第三期食道癌合併第四期下咽癌,病情相當複雜。 早期診斷出食道癌很重要台北慈濟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洪嘉聰指出,食道長25至30公分,食道癌依病理可分為腺癌與鱗狀細胞癌,其中鱗狀細胞癌多與菸、酒、檳榔等刺激有關,且因結構鄰近下咽部,約有5%機率同時出現癌變。他指出,食道缺乏疼痛神經,早期往往沒有明顯症狀,隨腫瘤長大才會出現吞嚥困難、喉嚨異物感、聲音沙啞或體重下降。 依臨床統計,食道癌第一期五年存活率可達七至九成,第二期約四至六成,第三期僅二至四成,第四期更低於5%,顯示早期診斷的重要性。胃鏡是診斷食道癌最常見的方式,可直接觀察癌灶並切片,後續再透過電腦斷層、核醫檢查、正子攝影等評估有無轉移。 治療方式會依期別決定洪嘉聰表示,治療方式會依期別決定,以手術切除為優先考量。傳統開胸手術傷口大、恢復慢,且若合併下咽癌,病人可能需要全喉切除與永久氣切,對語音與進食影響極大。 微創手術則可
常春月刊 ・ 1 天前
中日緊張對峙!顧立雄:中國是麻煩製造者來源
[Newtalk新聞] 對於中日近來緊張對峙,國防部長顧立雄今(19)日呼籲中國不要動則以武力想要解決爭端。這樣不斷軍事擴張,各國都會感覺事態嚴重,會企圖來阻止戰事發生。所以,大家所應該要正視的是,真正的一個麻煩的來製造者來源是中國。 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今日邀請顧立雄報告並備詢,顧立雄也於會前受訪。 對於中國、日本近日因為日本新任首相高市早苗對於「台灣有事」狀態,在眾議院備詢時表示,有可能成「存亡危機事態」,日本能行使集體自衛權。高市談話引發中國強烈反彈,還發動黃海實彈演習,引發東北亞區域緊張。 他說,在這裡還是要呼籲中國不要動輒以武力,想要解決相關的爭端,所以不管是在南海,或者是面對台海或者甚至在整個印太區域,中國應該要放棄所有以武力來解決事情的這種思維。顧立雄說,如果中國這樣的不斷的軍事擴張,然後對台海來講動輒要武力來併吞的話,各國的這些理念相近的國家都會感覺到事態的嚴重,都會企圖設法來阻止戰事發生,維持區域和平的穩定狀況,維持各國認為應該確保的核心利益。 他說,所以,大家所應該要正視的是,真正的一個麻煩的來製造者來源是中國。查看原文更多Newtalk新聞報導高市早苗「台灣有事
新頭殼 ・ 1 天前
女星驚見甲狀腺結節!3營養素護甲狀腺 2飲食法助防癌
51歲台語歌手楊慧絜半年前做全身健康檢查時,赫然發現有3顆甲狀腺結節,讓她擔心影響嗓音。哪些飲食會影響甲狀腺功能?營養師黃淑惠提醒,甲狀腺亢進患者要控制碘的攝取,而維生素D、硒、鋅是保護甲狀腺的重要元
健康2.0 ・ 1 天前
喉嚨異物感「恐是罹癌警訊」!4旬男2癌纏身 醫曝4症狀:這情況存活率低於5%
48歲的張先生長年抽菸、喝酒、嚼檳榔,今年初出現喉嚨異物感與吞嚥不順。進一步胃鏡檢查又在食道中、下段發現癌變,經切片確診為「鱗狀細胞癌」,並已合併淋巴轉移,為第三期食道癌合併第四期下咽癌。經過化療、放療與免疫治療後,張先生食道、下咽部腫瘤明顯縮小,由台北慈濟醫院胸腔外科洪嘉聰醫師透過胸腔鏡、腹腔鏡執行微創全食道切除手術,並以胃管與頸部食道縫合進行重建,術後僅......
風傳媒 ・ 21 小時前
免疫治療成晚期肝癌對策?臨床實證與健保給付現況一次看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靖昀報導】肝癌長期對國人健康造成威脅,最新癌症登記報告指出,每年有七千多名新確診的肝癌病人,且肝癌位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第二位,不過面對過往晚期肝癌患者在治療選擇限制的困境,如今有新進展,國際肝癌治療指引,將免疫治療列為晚期肝癌第一線治療建議,目前國內也納入健保給付,讓晚期肝癌患者在治療的選擇上能更加多元。 肝癌危險因子多 「這些」族群都應當心! 肝臟是沈默器官,即便早期腫瘤已經生成,許多患者也常無任何症狀,等到腫瘤變大,壓迫至肝臟或侵犯到重要血管,都已進入中晚期;台中榮民總醫院移植外科主任羅少喬指出,包括B型與C型肝炎帶原者、肝硬化病人、肝癌家族病史以及長期飲酒導致酒精肝者等都屬於高風險族群,另外,肥胖、脂肪肝相關的代謝性肝病則是近幾年新的肝癌危險因子。 B、C型肝炎應定期篩檢 降低罹肝癌風險 羅少喬醫師進一步說明,肝癌有所謂的「肝病三部曲」,當肝臟處於慢性發炎時,會不斷歷經受損、癒合的過程,形成肝纖維化,並進展為肝硬化,最終演變為肝癌。事實上,大部分罹患肝癌的患者除了生活習慣較差,也未有定期追蹤檢查習慣,像B型與C型肝炎帶原者每半年就需接受腹部超音波檢查,才能降低
健康醫療網 ・ 1 天前
肺癌化療中斷危機!醫師揭白血球數值低下風險 如何聰明補充營養是關鍵
【健康醫療網/記者周辰瑞、潘昱僑報導】現在肺癌的治療方式多元,包括標靶治療、化學治療、放射治療以及免疫治療等。亞東醫院胸腔內科暨肺癌團隊召集人張晟瑜醫師表示,化學治療對患者來說,往往是最艱辛的過程。 白血球數值低下 成治療延遲隱憂 化療帶來的副作用,例如噁心嘔吐、白血球數值下降、體力衰退、食慾不振等,不僅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更可能導致患者無法順利進行下一個療程。這些副作用是肺癌化療中不容易克服的關卡。 化學治療會抑制骨髓功能,導致白血球的生長變慢。張晟瑜醫師指出,一般來說,肺癌患者在化療後,白血球數值會逐漸降至低點,這時感染的風險會大幅增加,可能引發體力不佳、容易疲勞沒精神。 為了讓治療順利進行,醫護人員也希望患者在下一個療程開始前,白血球數值能夠恢復正常。然而,隨著治療次數持續累積,骨髓抑制作用會越來越強,白血球數值難以恢復,體力也會越來越弱,導致治療被迫延遲,甚至需要降低劑量,進而影響病程,這是醫師和患者都不樂見的狀況。 化療仍是重要角色 充足營養是持續療程關鍵 面對化療的副作用,除了藥物與劑量調整外,張晟瑜醫師提到,還有幾種方法,有助於維持體力,幫助白血球數值回升。首先,臨床上可以
健康醫療網 ・ 3 小時前
男不能說的秘密 肛門卡杯子 醫看:太扯了
[NOWnews今日新聞]中部一名男子連續三天腹脹、無法排便,疼痛難耐急赴醫院求診。醫師安排X光檢查時意外發現,他的肛門深處竟卡著一個直徑約6公分、高約8公分的陶瓷杯,杯口朝下嵌入腸道,導致部分腸段缺...
今日新聞NOWNEWS ・ 2 小時前
耳朵有「焦黑斑點」竟是大腸癌! 醫嘆:第三期了
耳朵上的異常可能是身體疾病的警訊!中醫師吳宏乾分享一則驚人病例,他在義診時遇到一名因長期失眠求診的患者,檢查時發現對方耳廓出現「焦黑色斑點」,加上患者有腹瀉、排便帶血等症狀,研判可能是大腸出問題。經進一步檢查後,證實患者已罹患第三期大腸癌,所幸及時發現得以治療。
中天新聞網 ・ 1 小時前
空腹血糖210!54歲男靠3招不吃藥降血糖 連血壓血脂也變正常
54歲男上班族員工健檢發現空腹血糖高達210mg/dL,因為自己的爸爸就是因糖尿病引發心肌梗塞過世,決心不靠藥物、力行飲食控制和生活型態改變逆轉三高。他早睡早起、每日散步、控制碳水化合物與油脂攝取等方
健康2.0 ・ 1 天前
他耳朵「1處冒焦黑斑點」!檢查竟罹大腸癌 醫嘆:第三期了
耳朵異狀也可能透露大腸健康!中醫師吳宏乾分享,他曾在義診時遇到一名患者,因長期失眠前來求診,發現對方耳廓附近出現「焦黑色斑點」,且有腹瀉、排便帶血等狀況,推斷可能是大腸出問題,患者趕緊到醫院做檢查,發現患「第三期大腸癌」。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7 小時前
趙露思甩嬰兒肥靠「這招」!醫證實:做法超正確 燃脂效率提升10%
陸劇《許我耀眼》女主角趙露思狠甩嬰兒肥,身材蛻變成為熱議焦點。她透露自己的瘦身秘訣之一,就是晚餐提前在6點前吃完,並以花椰菜和芹菜等高纖蔬菜為主食。這樣的飲食方式不只是明星偏好,更有多項國際研究證實其減重效果。 提早吃完晚餐 提升燃脂效率 用餐時間真的會影響體重嗎?台安醫院胃腸肝膽科暨成人體重管理林承達醫師說這個答案是肯定的。美國內分泌學會研究發現,晚間用餐者的血糖峰值比傍晚用餐者高出近20%,脂肪燃燒效率則降低約10%;營養學期刊指出,睡前兩小時內進食會讓肥胖風險暴增5倍,顯示提早用餐的減重成效明顯優於晚間用餐。林承達醫師解釋人體代謝在早晨最活躍,順應生理時鐘進食能提升營養消耗率,避免熱量在睡眠時轉為脂肪囤積。若將進食時段控制在早上8點到下午2點之間,不僅全天飢餓感更穩定,夜間脂肪燃燒效率也顯著提升,對代謝健康有正面幫助。 花椰菜低卡高纖 吃得飽又能瘦 為什麼花椰菜成為減重聖品?林承達醫師說明其關鍵在於它的低熱量與高纖維特性,每100公克花椰菜僅含25大卡,卻能提供超過2公克膳食纖維與每日所需維生素C。當纖維在腸道中移動緩慢,就能延長飽足感並穩定血糖,避免飯後血糖波動引發的飢餓感,進
常春月刊 ・ 2 小時前
天天喝珍珠奶茶!32歲男司機「精蟲變成碎片」 悲涼下場曝光
珍珠奶茶香甜好喝,不過切記別「當成水喝」!茂盛醫院家醫科醫師呂昀珊分享一起案例,這名年僅32歲的貨車司機,每天都來杯珍奶,結果結婚兩年他的妻子都沒有懷孕。他到醫院診斷後發現,空腹血糖竟然高達近680 mg/dL,幾乎無法分泌胰島素,甚至「精蟲都變成碎片」,相當駭人。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5 小時前
60歲男沒有胸悶痛!起床「1症狀」急就醫 竟是心梗
提及心肌梗塞,一般會想到胸悶痛、頭暈、肩頸疼痛、呼吸急促等症狀,但醫師劉中平表示,一名60歲男子長期高血壓,某天因起床嘔吐數次,上午9時就趕緊就醫,檢查發現,男子的心臟已受損,已是急性心梗,因此緊急改送急診治療。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53 分鐘前
小雪禁忌一次看!命理師:「4生肖」小病痛纏身 冬進補「3類人」注意
今年11月22日(農曆十月初三)迎接二十四節氣的小雪,命理老師楊登嵙提醒生肖屬鼠、蛇、猴、狗者這半個月要注意健康,小病小痛頻繁,忌吃濕熱的食物,容易過度勞累而引起神經緊張,失眠多夢的毛病,但只要多些時間放鬆休息,終究問題不大;另提供小雪食衣住行育樂開運養生與禁忌,供民眾參考。(賴俊佑)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 小時前
天冷別喝熱薑茶、咖啡!醫揭「1飲品」最暖身又養生
近來氣溫驟降,許多人會喝熱薑茶等熱飲取暖,但醫師黃軒表示,喝溫開水最能有效保暖,因為溫開水能避免身體熱量散失、促進血液循環、舒適地溫暖內臟。相較之下,熱薑茶、熱可可等雖能提升體溫,但過高溫度可能刺激咽喉或胃壁,且身體還需耗費額外能量還冷卻過熱的飲品。他並提醒,過熱的水會傷害口腔、咽喉、食道,甚至導致食道癌。「飲用水的最佳溫度為50°~60°C。」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35歲《超級名模》韓星淋巴癌病逝!醫揭這1型急又猛 數月就奪命
韓國時尚圈驚傳噩耗,曾參加韓版《超級名模生死鬥》第5季的模特兒金性燦,因罹患非何杰金氏淋巴癌病逝,享年35歲。2年多前他確診後持續接受治療,但仍不敵病魔於11/6離世。醫師提醒,淋巴癌類型繁多,其中1
健康2.0 ・ 4 小時前
不是三高!新研究揭「4現象」是年輕人猝死前徵兆:噁心也中
近來低溫頻傳,容易引爆心臟猝死風暴,醫師江守山表示,一項刊登於今年權威期刊的研究發現,年輕人經常因心臟驟停而猝死,而事前多有4現象,包括突發心悸、暈厥、噁心或嘔吐、感染症狀,尤其年輕男性屬於高風險群。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小時前
小雪將至! 「4生肖」健康亮紅燈 開運養生禁忌一次看
24節氣之一「小雪」,將於2025年11月22日(六)早上9時36分正式到來。社團法人台中市名門命理教育協會創會理事長楊登嵙教授指出,小雪意味著天氣轉冷、雨水逐漸轉為雪,但因地氣尚未完全冰寒,降雪量仍不大。《群芳譜》亦記載:「小雪氣寒而將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楊登嵙提醒,進入小雪後的半個月內,「4生肖」健康運勢將轉弱,特別要留意身體保養。
EBC東森財經新聞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