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個月大女嬰染腸病毒送醫隔天亡 疾管署提醒:疫情再進入流行期
疾管署今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腸病毒併發重症死亡病例,中部1個月大女嬰出現食欲及活力不佳,送醫收治於小兒加護病房,次日出現意識改變、休克,急救後仍不幸死亡。疾管署提醒,近期腸病毒疫情上升,上週門、急診就診人次甚至再增加近4%,研判進入流行期。
疾管署今(18日)公布,新增1例病毒感染併發重症死亡病例,為中部1個月大女嬰,11月上旬因食欲及活力不佳,送醫收治於小兒加護病房,次日出現意識改變、休克,急救後仍不幸死亡;經通報檢驗後確認感染伊科病毒11型併發重症。
防疫醫師林詠青說明,病歿的女嬰本身為早產兒,11月上旬出現活力與食欲下降,尿量也減少,就醫後抽血現發炎指數跟肝功能上升,亦有白血球增加、感染情形,且血小板低下凝血功能異常,醫師懷疑敗血症,住院隔日病況惡化,最後搶救不治,死因研判為休克。
疾管署最新監測資料顯示,近期腸病毒疫情上升,11月9日至11月15日門急診就診計1萬1,223人次,較前一週的1萬806人次上升3.9%,且已達流行閾值,研判進入流行期。近4週實驗室監測顯示社區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其次為克沙奇A6型及克沙奇A5型 。
今年累計19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含9例死亡),以感染伊科病毒11型(17例)為多、其次為克沙奇A16型及克沙奇B5型(各1例),為近6年同期最高;其中新生兒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累計15例;呼籲民眾留意新生兒及幼童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
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提醒,目前光是新生兒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就累計有15例,若新生兒與幼童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
疾管署呼籲,新生兒感染腸病毒可能會出現發燒或低體溫、活力不佳、喝奶量變少等情形,且病程發展快速,未及時治療可能發展為心肌炎、肝炎、腦炎、多發性器官衰竭等重症,嚴重可能威脅生命,因此一旦有上述症狀,務必儘速就醫。
疾管署補充,5歲以下嬰幼童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如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請留意嬰幼童健康狀況;成人及小孩皆有可能感染腸病毒,尤其成人感染腸病毒後通常沒有明顯症狀,易疏於防範而傳染給家中幼兒,籲請民眾外出返家後務必先更衣。
更多鏡週刊報導
憂悲劇重演!日駐中大使館發「安全對策」 官員籲在中日本學生注意安全
凱思錢進黃國昌/被列貪汙被告 黃國昌喊「不會怕」嗆:放馬過來
「日本籤求不了中國人幸福」 他淺草寺投冥鈔求籤遭嘲:詛咒自己
其他人也在看

53歲金鐘視后一個月動3次手術!全身麻醉、削骨 做好恐失明最壞打算
曾獲金鐘女主、女配角獎的53歲高慧君因甲狀腺功能問題,造成單眼斜視,雖做過手術,但並未痊癒,還有大小眼問題。根據《鏡週刊》報導,她近日連動3次手術,也做好最壞打算,就是可能失明。
鏡報 ・ 1 天前
腸病毒進入流行期 一名幼童染疫後死亡
疾病管制署今天(18日)表示,國內新增1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死亡病例,為中部1個月大女嬰,11月上旬因食慾及活力不佳,送醫收治於小兒加護病房,次日出現意識改變、休克,急救後仍不幸死亡。經通報檢驗後確認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 1 天前
腸病毒進入流行期!重症病例近6年同期最高
[NOWnews今日新聞]疾管署今(18)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死亡病例,為中部1個月大女嬰,11月上旬因食慾及活力不佳,送醫收治於小兒加護病房,次日出現意識改變、休克,急救後仍不幸死...
今日新聞NOWNEWS ・ 23 小時前
腸病毒進流行期!伊科11型好凶 1月大女嬰「喝不下奶」送醫隔天亡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天氣轉冷,腸病毒仍凶猛奪命!疾管署今(18)日公布,近期腸病毒疫情上升,上週門、急診就診人次甚至再增加近4%,研判進入流行期。值得注意的是,上週新增1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死亡病例,為中部1個月大女嬰,因出現活力不佳、喝奶量減少等症狀,送醫收治於小兒加護病房,次日出現意識改變、休克,急救後仍不幸死亡。經通報檢驗後確認感...
匯流新聞網 ・ 1 天前
國內再傳新生兒染腸病毒併發重症死亡! 疾管署強調提高警覺「出現疑似症狀馬上就醫」
[FTNN新聞網]記者盧逸峰/台北報導衛福部疾管署今(18)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死亡病例,為中部1個月大女嬰,11月上旬因食慾及活力不佳,送醫...
FTNN新聞網 ・ 1 天前
快訊/腸病毒破1.1萬人就診進入流行期!1月大女嬰染「伊科11型」休克歿
衛福部疾病管制署今(19)日宣布上週腸病毒門急診就診計1.12萬人次,達流行閾值(11,000人次),研判進入流行期;上週新增1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死亡病例,為中部1個月大女嬰,11月上旬因食慾及活力不佳,送醫收治於小兒加護病房,次日出現意識改變、休克,急救後仍不幸死亡。經通報檢驗後確認感染伊科病毒11型併發重症。(記者:簡浩正)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腸病毒疫情再起!中部1月大女嬰併發重症 送醫隔天休克亡
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近期腸病毒疫情上升,第46週(11月9日至11月15日)門急診就診計11,223人次,較前一週(10,806人次)上升3.9%,達流行閾值(11,000人次),研判進入流行期;近四週實驗室監測顯示社區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其次為克沙奇A6型及克沙奇A5型。疾管署...
CTWANT ・ 1 天前
塞到懷疑人生!汐止南港交通癱瘓 車主崩潰:停車場B3開到B1已1小時
北部今天再度開始下雨,北市不少路段都出現塞車,但在汐止南港附近更是交通大癱瘓。民眾表示,環東大道、經貿二路、南港展覽館周邊一路「動彈不得」,不少車主都說,今天下班的時候,幾乎是卡在原地超過一小時。另外,把車停在世貿公園地下停車場的駕駛,更是崩潰大喊「從B3到B1超過一個多小時,現在還在停車場裡面邁向第二個小時了」。
太報 ・ 1 天前
大腸癌盯上年輕人!醫曝45%患者「首個症狀」:不要拖
大腸癌有年輕化趨勢!胸腔暨重症科醫師黃軒近日說,醫學界發現,20~40歲的年輕人,大腸癌發生率暴增;他特別提到,有45%的年輕大腸癌患者首個症狀就是「便血」,民眾若發現症狀千萬不要拖。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醫生提醒:肺癌早期不是咳嗽,這6大異常才是真正的「早期警報」
肺癌早期症狀常被誤解為咳嗽或咳血,但醫界一再強調,真正讓肺癌難纏的,是它在初期幾乎「無聲無息」的特性。專家提醒,肺癌早期的 6 大異常往往不是咳嗽,而是細微卻明確的身體訊號,若被忽略,等咳嗽出現時通常已經錯過黃金治療期。(記者唐家興)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2 小時前
愛喝茶快注意!哈佛醫驚揭「7糟糕習慣」:胃和肝慘了、糖尿病風險狂增
國人喜喝茶,無論是罐裝茶或手搖飲,甚至自行現泡,都很受歡迎,不過專家警告,如果喝茶的習慣不佳,就算是號稱健康的茶飲,恐怕也會傷害你的胃和肝臟,並指出「7種糟糕的喝茶習慣」!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空腹血糖210!54歲男靠3招不吃藥降血糖 連血壓血脂也變正常
54歲男上班族員工健檢發現空腹血糖高達210mg/dL,因為自己的爸爸就是因糖尿病引發心肌梗塞過世,決心不靠藥物、力行飲食控制和生活型態改變逆轉三高。他早睡早起、每日散步、控制碳水化合物與油脂攝取等方
健康2.0 ・ 8 小時前
40歲男不菸酒竟大腸癌!醫揪「4行為」養出癌細胞:一堆人天天做
許多人不菸不酒仍罹患癌,非常不解原因。醫師黃軒表示,很多人都以為,癌症只會找上菸酒、生活放縱的人,但一名40歲男性從不碰菸、酒,還自認飲食清淡,卻因外食、熬夜、手搖飲、久坐,而罹患早期大腸癌。黃軒表示,其實癌症是慢慢累積所致,4種慢性致癌物包括糖、油、熬夜、腸道壞菌太多,導致人在年輕時就罹癌。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日本流感大爆發!醫揭「海外感染真相」:90%重症因硬要玩 教6招自保
流感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你人在國外,醫療不熟、語言不通、身體又虛,那才是真正的重症風險。重症醫師黃軒分享,只要做到以下6招,你不只能避免海外被流感「電爆」,甚至能讓你的旅行更輕鬆、更安全、更自在! 如何避免在海外得流感重症? 1、出國前至少2週打一劑流感疫苗流感疫苗是所有出國族客的最強護身符。研究顯示:可降低 40–60% 感染風險;病程較短、重症與住院率大幅下降。2、長途飛行記得「保濕鼻腔」很關鍵飛機上的濕度常低於 20%,比沙漠(25%左右)還乾。乾燥鼻腔會讓黏膜防禦力下降,讓病毒更容易黏上你。飛機上的「鼻腔保命三步驟」:.生理食鹽水噴鼻:每2–3小時補一次水分,讓黏膜保持「濕潤+活著」。.多喝水:不是口渴才喝,是持續補.不要喝酒:酒精會讓黏膜更乾,更脆弱。而且在飛機上代謝酒精會更慢,頭會更痛。3、隨身攜帶「抗流感的急救包」.口罩:密閉人群=病毒高速公路。戴著就對了。.乾洗手:每次摸過門把、桌面、電梯按鈕→手不是手,是病毒停機坪。兩滴酒精,比你想的更管用。.生理食鹽水鼻噴劑:讓鼻腔一直處於「濕潤防守模式」。保持濕潤→纖毛活動正常→病毒難黏上。乾燥=病毒穿牆模式ON。.加碼妙招:在
常春月刊 ・ 5 小時前
小雪將至! 「4生肖」健康亮紅燈 開運養生禁忌一次看
24節氣之一「小雪」,將於2025年11月22日(六)早上9時36分正式到來。社團法人台中市名門命理教育協會創會理事長楊登嵙教授指出,小雪意味著天氣轉冷、雨水逐漸轉為雪,但因地氣尚未完全冰寒,降雪量仍不大。《群芳譜》亦記載:「小雪氣寒而將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楊登嵙提醒,進入小雪後的半個月內,「4生肖」健康運勢將轉弱,特別要留意身體保養。
EBC東森財經新聞 ・ 1 天前
吃飯順序錯害血糖狂飆!學會這「三步驟」改善代謝 醫師警告勿輕忽!
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長者的健康維持也慢慢成為全民關注的焦點。您知道嗎?對於高齡者來說,「吃飯順序」其實也藏著保健的學問。過去我們常常聽到「先吃菜再吃肉」的建議,認為可以幫助穩定血糖、避免肥胖。不過,日本最新公布的《2025年日本人飲食攝取基準》指出,這項建議雖然沒有錯,但對於高齡者來說,真正需要優先補充的其實是「蛋白質」。研究顯示隨著年齡增加,基礎代謝量與活動量皆逐步下降,導致整體能量需求降低。同時,隨著年紀增加,身體的肌肉量也會逐漸流失。如果沒有足夠的蛋白質攝取,就容易出現「肌少症」。
TVBS新聞網 ・ 1 天前
嘴角長水泡≠火氣大 醫揭「慘烈後果」:免疫亂了、最後恐失智
許多人有嘴角長小水泡的經驗,一般以為是壓力大、免疫差所致,醫師張家銘表示,小小皰疹都提醒著大腦未來的風險。單純疱疹病毒第一型是造成唇皰疹的主因,此病毒會潛伏在人的神經系統,一旦發作,就會沿著神經系統、深入到大腦深處,每活化一次,就可能引發局部神經發炎,且增加失智症的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