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罹患癌症並非偶然,除了基因因素外,飲食與生活習慣同樣決定風險。血液腫瘤科醫師廖繼鼎提到,台灣每3個人中有1人因癌症過世,多數人都很懼怕癌症,不過其實只要避開癌細胞最喜歡的4種養分,分別是糖毒、油毒、氧化毒與腸毒,有助於降低一半的罹癌風險。
夏季氣溫上升,體內容易堆積熱氣,而且炎熱的天氣會讓人攝取過多的水分,導致水循環變差,進而因為食慾不振、身體不適導致夏季倦怠。日本藥膳料理家田村美穗香提醒夏季養生4要點,以及建議的食材和功效。 夏
若經常感覺疲累、腸胃不適,甚至皮膚粗糙,可能是身體處於慢性發炎狀態。營養醫學專家劉博仁提到,慢性發炎像是「火種」,會慢慢消耗免疫系統,長期下來可能導致心血管問題、肥胖、癌症等。他建議,平時多攝取全穀雜糧、十字花科蔬菜、堅果等10種抗發炎食物,有助於降低全身性慢性發炎。
常覺得疲累、肩頸痠痛,可能是身體處於慢性發炎狀態。劉博仁醫師表示,長期慢性發炎會提高罹癌風險,而能夠每天改變發炎反應的方式,就是持續吃抗發炎食物,包括深色莓果、豆製品與十字花科蔬菜等。
營養師李婉萍指出,穩定血糖不僅是糖尿病患需要,對減重與維持精神也有幫助。她建議外食族吃便當採「肉→菜→飯」順序,延緩碳水吸收,避免血糖急升;常見燴飯炒麵澱粉比例高,可加青菜、滷蛋補營養。推薦魚類、全穀雜糧、柑橘水果等4類食物助控糖,糖友每天水果以兩份為限。
...但是補充維生素D的組別大大增加了3.5 ng/mL。二者相差了快3倍。 2.食物:維生素D在自然食物中的含量不多,自然含有高量維生素D的食物包括鱈魚肝油、富含脂肪的魚類(例如鮭魚、沙丁魚、金槍魚、鱒魚)、牛肝、起司、蘑菇和蛋黃。 一般而言,由動物取得的維生素D是維生素D3,而從植物中攝取到的維生素D是維生素D2。然而,從飲食中吸收維生素D的效率相對較低...
《Neo-Locale 不一樣的在地-三城三味》巡迴餐會南下高雄,於 Ukai-tei Kaohsiung 登場。本次活動以「日洋合一」為核心主題,將創作分為三個面向:「法式與日式」、「義式與日式」、「台式與日式」。三位主廚皆以活動為契機,創作限定菜色,將自身文化背景與台灣在地食材融合,激盪出獨特的火花。
魚肉有益健康,眾所週知。醫師魏士航表示,眾多研究顯示,魚油能降低發炎反應、降低三酸甘油酯,一般人只要每週吃3次富含Omega-3脂肪酸的油性魚,例如鮭魚、鯖魚、秋刀魚、沙丁魚,就能達到理想攝取量,但若吃鱈魚、鯛魚、養殖魚等Omega-3含量低的魚,上述保健效果就恐大打折扣。
若想健康老化,避免肌少症是關鍵。基因醫師張家銘指出,研究發現,補充抗氧化營養素,加上運動訓練,有效對抗肌少症。飲食方面可選擇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E、白藜蘆醇、輔酶Q10、肌酸、多酚類」的食物,幫助肌肉細胞維持更好的能量代謝與修復效率。
腎臟科醫師洪永祥曾表示,人有200萬顆腎絲球要用一輩子,然而「死一顆少一顆」不會再生,因此要省著用才能避開老了得洗腎,近日他分享心中「最護腎食物Top10」。
只要把魚煮熟就萬無一失了嗎?專家指出,包括鯖魚、旗魚、鮭魚、秋刀魚、鬼頭刀等5種常見魚類,一旦保存不當,就可能產生名為「組織胺」的天然毒。這種毒素即便經過高溫烹調,仍無法去除。而當人體攝取過多時,可能迅速引發急性中毒。
年過50後,你是否常覺得「反應變慢、記東忘西、腦袋一片霧」?這些不是老化的必然,而是身體在提醒,大腦也需要營養與運動。根據《台灣失智症風險因子管理白皮書》指出,從40歲起預防失智最關鍵,其中飲食、運動與代謝管理是「護腦五守則」核心。以下九個日常習慣,讓你從餐桌開始清腦霧、顧記憶,活化思緒不打結。習慣......詳全文
隨著人步入五六十歲,往往逐漸出現記憶力和思考力問題。幸運的是,攝取正確食物可維持敏銳認知能力。營養和大腦健康研究表明,某些食物含有強效化合物,有助於防止與年齡相關的記憶力衰退。滾動報導(Rolling Out)指出,有3種食物能讓人強化記憶力。
鯖魚、旗魚、秋刀魚、鮭魚、鬼頭刀等常見魚類,假使保存不當,竟有潛在「中毒」風險?專家提醒,部分海鮮含有天然毒素,其耐熱的特性,即使「煮熟」也無法完全去除。哪些魚要特別注意?食用後,出現哪些症狀該立刻就醫? 上班族午餐吃團膳,竟暗藏食安危機。曾有機關員工餐廳,數十人同時出現臉部潮紅、頭痛、噁心嘔吐等症狀,集體送醫。最後檢驗發現,並不是食材不新鮮,而是魚排保存流程不當,導致組織胺中毒。 這類案例在校園午餐、團膳或中央廚房特別常見,因大量備餐,魚從冷凍庫拿出後,經過解凍、切割、醃漬、油炸等過程,若處理時間過長,組織胺就會大量累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