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化療後痛到無法走路...中醫輔助調理2週緩解紅疹、手腳麻木不適
50多歲乳癌婦人化療期間出現紅疹與手腳麻木,透過中醫輔助調理後症狀逐漸改善。(圖為示意,圖片來源/freepik)
乳癌是台灣女性最常見的癌症之一,患者在面對手術、化療、放療及荷爾蒙治療等漫長療程時,常因副作用而身心俱疲。根據英國乳癌專業組織Breast Cancer Now資料顯示,乳癌病人在化療期間最常經歷的副作用包括極度疲倦、掉髮、噁心、嘔吐、口腔問題與末梢神經麻木等。台灣癌症基金會的調查也指出,多達78%的患者在化療中出現噁心、嘔吐等症狀,約1/4的人曾因此想放棄療程,可見化療造成的不適,對病人身心都是極大挑戰。
然而,近年越來越多醫院導入「中醫輔助治療」,協助病人減緩化療期間的不適。
恩主公醫院中醫部內婦兒科主任廖唯宇表示,在專業評估與安全監測下,中醫輔助治療可以視為癌症整合醫療的一部分,目的不是取代西醫,而是協助病人更順利走過療程。他觀察,臨床上不少病人透過中醫調理後,噁心、手腳麻木、皮疹、失眠等症狀獲得不同程度緩解,使整體生活品質提升,也更能穩定地完成西醫原訂療程。
50多歲婦人化療後「痛到無法走路」,中醫介入後症狀明顯改善
廖唯宇分享一位50多歲的乳癌患者案例,該病患在手術後接受化療,不久便出現嚴重的手腳麻木與大片紅疹,甚至疼痛到連走路都變得困難,情緒焦慮也隨之增加。
「那段期間她幾乎沒辦法正常生活,情緒也很低落。」廖唯宇回憶。
在持續西醫治療的同時,該患者經中醫評估後,以「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方向進行輔助調理。經過約2週,患者的紅疹逐漸好轉,手麻感也緩和許多,原本因疼痛而受限的行動能力也改善不少。症狀減緩後,她重新找回配合療程的信心,順利完成後續治療。
「重點不是要中醫治療癌症,而是減少副作用造成的折磨,讓患者更有力量走下去。」廖唯宇說。
不同治療時期,中醫調理重點不同
廖唯宇進一步解釋,中醫介入乳癌治療時,會依據患者所處的治療階段及身體反應調整方向,與西醫治療並行。
治療前:情緒調整與睡眠穩定
確診初期,許多病人面臨巨大壓力,常出現焦慮、失眠或食慾下降。
中醫會依體質使用「疏肝解鬱、安神」的處方,協助調整情緒與睡眠,例如常見的:
1. 浮小麥
2. 夜交藤
3. 合歡皮
目的在於協助患者迎接即將到來的治療,建立較穩定的身心狀態。
治療中:依照化療、放療副作用調整
化療與放療是乳癌治療最易引發副作用的階段,中醫會針對不同症狀採取相應的調整方向:
1. 食慾不振、噁心、胃口變化:
以「補氣養血、健脾和胃」為主,常見藥材包括:白朮、石斛、木香、陳皮、連翹等
2. 皮膚紅疹、末梢神經麻木、循環不良:
以「清熱解毒」與「活血通絡」為主,常見藥材:黃連、黃芩、黃柏、牡丹皮等
3. 體力明顯下降:
以「補腎益氣」方向調理,常見藥材:熟地、杜仲、何首烏等
廖唯宇強調,中醫的重點在於「因人而異」的辨證調理,因此每位病人的處方皆不同,也需搭配西醫主治醫師共同監測安全性。
治療後及荷爾蒙治療期間:調整體質、緩解更年期樣症狀
乳癌患者常需長期使用荷爾蒙治療,可能出現潮熱、盜汗、關節痠痛等「類更年期」症狀,中醫會以「調理臟腑、調整氣血」為主。
臨床上常見藥材包括:天南星、半夏、浙貝母、牡丹皮、丹參,用以改善體質、提升生活品質,使患者更能適應長期療程。
恩主公醫院提醒,所有中藥皆需由中醫師辨證開立,不建議癌友自行購買成藥或中藥材服用,以免影響治療或造成未知風險。
中藥調理有助緩解化療的不適,常見藥材有陳皮黃芩、半夏、黃連、牡丹皮、連翹等。(圖片來源/恩主公醫院提供)
中西藥需間隔至少1小時 保健食品也要小心「荷爾蒙干擾」
癌友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就是中藥是否會與化療藥物或荷爾蒙藥物產生交互作用。
廖唯宇建議:
1. 中西藥至少間隔1小時服用
2. 使用前應主動告知中醫師與西醫師,以利整體評估
此外,乳癌病友也需避免大量攝取含「類荷爾蒙成分」的保健品,例如蜂王乳、胎盤素,及某些強調「滋補、養顏」的複方產品,以免影響荷爾蒙治療效果;任何保健品使用前都應由醫療團隊審慎評估。
廖唯宇強調,中醫的重點在於「因人而異」的辨證調理,因此每位病人的處方皆不同,也需搭配西醫主治醫師共同監測安全性。(圖片來源/恩主公醫院提供)
醫師提醒:平衡心態、規律作息是關鍵
中醫強調「身心相互影響」,廖唯宇指出,長期壓力過大、熬夜、飲酒等生活習慣,容易造成中醫所謂的「肝鬱、痰瘀」體質,使身體調節功能下降,不利於治療恢復。
他建議乳癌病友:
1. 飲食清淡、避免油炸刺激
2. 規律作息、睡眠充足
3. 不抽菸、不飲酒
4. 以散步、瑜伽等方式紓壓
即使是輔助治療,也需要良好生活習慣配合,才能讓治療更順利。
廖唯宇強調,癌症治療是一場持久戰,中醫的角色不是替代西醫,而是協助病人在療程中減少不適、提升生活品質,讓患者在完成治療的道路上「走得更長、也更安心」。
「最重要的是讓病人在治療的過程中,感覺自己不是孤單的,有一個完整的團隊在陪伴他。」
更多信傳媒報導
柯文哲「不藍不綠」VS黃國昌「逢綠必反」 民進:明年2月1日是藍白合攤牌時刻
新新併》投信合併打頭陣 新任董座賴昭吟要做三件事:兆元投信不成問題
4000億美元拿走臺灣「半條命」 稅收2塊要交1塊給美國 國民:這不是合作而是對台殺雞取卵
其他人也在看
卓榮泰:2026年長照3.0上路 盼照顧更多人
(中央社記者趙麗妍台中24日)行政院長卓榮泰今天表示,2026年長照3.0上路,包括健康促進等8目標,如果中央政府總預算案通過,入住機構補助將從新台幣12萬元增加到18萬元,希望照顧更多人。
中央社 ・ 1 小時前
9旬嬤癌後苦陷淋巴水腫 微創治療助她甩象腿重拾行動力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奕寧報導】「我又能穿上這件多年無法穿的褲子了!」90歲的陳姓阿嬤,多年前罹患子宮頸癌,手術雖然成功,但術後卻留下棘手的「 右下肢淋巴水腫」後遺症,導致他右腿腫脹如象腿,還疼痛到行走困難,甚至面臨長期臥床風險,讓家人超擔心。輾轉經童綜合醫院整形外科郭彥辰醫師團隊協助下,透過「超顯微淋巴管靜脈吻合手術」,建立新的淋巴回流通道,不但順利恢復行走,回診時更能自信穿回多年無法穿上的合身褲,重拾生活品質。 癌後常見併發症 淋巴水腫恐從腫脹惡化至象皮病 郭彥辰醫師表示,淋巴水腫(Lymphedema)可分為原發性與續發性,其中續發性最常見的原因是癌症治療,例如乳癌、婦科癌症等,因手術廓清淋巴結或術後放療所致。當淋巴液無法正常回流而堆積時,會導致肢體腫脹、疼痛、影響關節活動,甚至引發蜂窩性組織炎,嚴重時可能演變成如象腿般的「象皮病」,甚至導致敗血症與截肢風險。 淋巴水腫掌握黃金期 及早診斷微創手術恢復快、傷口小 郭彥辰醫師提到,過去針對嚴重淋巴水腫,多採用大規模切除病變組織的手術,傷口大、破壞性高且恢復期長。相比之下,超顯微淋巴管靜脈吻合術(LVA)因為具備微創、傷口小(1.5至2
健康醫療網 ・ 1 小時前全球首例 華州居民染罕見禽流感死亡
西雅圖時報報導,華盛頓州衛生官員證實,格雷斯港縣(Grays Harbor County)一名居民21日因感染罕見禽流感...
世界日報World Journal ・ 1 小時前
終結愛滋不只靠藥物!臺灣首度開啟「醫病共享決策」新模式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響應12 月 1 日世界愛滋日到來,今年 WHO 強調「轉型與韌性」的防治策略,呼籲各國以人為本,突破醫療與社會污名限制。在全球邁向「2030 終結愛滋」目標之際,台灣 HIV 照護正迎來一項關鍵轉變──治療不再只是醫師的單向宣告,而是透過「醫病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Making,SDM)讓感染者擁有主導參與權。醫病共享決策以「知識、溝通和尊重」三大元素為核心,強調感染者可依自身需求參與治療選擇,與醫療團隊共同制定更貼近生活的療程。今(24)日舉辦記者會,特邀五位來自醫療、個案管理師與病友團體的專家學者共同倡議,三方一致指出:終結愛滋不僅仰賴藥物與公共政策,更需要讓感染者擁有參與治療的權利與聲音。 推動U=U 臺灣防治照護需更貼近感染者生活 目前臺灣累計 HIV 感染者逾 3.6 萬人,雖新增感染逐漸下降,在全球防治指標「92-96-95」中也持續領先,但臺灣在「病毒壓制率」仍低於亞太平均值,顯示治療成效仍有提升空間。臺灣感染症醫學會監事及臺灣衛福部愛滋病防治委員會委員林錫勳教授表示,治療的目標不只是壓低病毒,更是讓感染者願意持續接受
健康醫療網 ・ 46 分鐘前新竹馬偕響應政府政策 助癌病患者凍卵取精保存
(中央社記者魯鋼駿新竹市24日電)新竹馬偕紀念醫院響應政府「醫療性生育保存補助試辦方案」表示,補助年齡介於18至40歲的乳癌及血液癌患者,治療前取卵或取精保存,盼在戰勝疾病後仍能延續生命。
中央社 ・ 1 小時前韓一中醫院延泰欽醫師 採用針灸推拿中藥治療各種痛症
位於維州Annandale韓一中醫院的延泰欽醫師,研究中醫多年,經驗豐富,採用針灸、推拿、中藥來治療各種痛症,延醫師取得針灸學碩士、中醫學博士及上海中醫藥大學本科博士,擁有維州、加州針灸執照、NCCA
世界日報World Journal ・ 1 小時前
五成醫護對愛滋抱偏見?助患者勇於就診 醫:政府應推去污名化
疾管署統計,截至2024年底,全台HIV感染者已超過3.6萬人,雖然近年新增感染人數逐漸趨緩,但臨床觀察發現,新確診者年齡層有下降趨勢,年輕族群感染比例上升。台大醫院感染科醫師謝思民今(24)日指出,目前仍有約五成醫護人員對愛滋患者存有歧視觀念,甚至出現拒診情形,導致患者不敢就醫,盼政府協助推動去除污名化。
太報 ・ 2 小時前

減碳135噸 光田醫院實施廢棄物減量計畫 醫療廢材變身按摩球
為落實醫療永續與環保理念,光田綜合醫院發揮創意,把洗腎中心使用後的PVC(聚氯乙烯)管線,經過清洗與重塑後,做成「再生按摩球」,提供運動醫學中心的患者在復健時使用。這顆小球不只幫助病患訓練手部功能(如圖),也讓醫療廢材獲得新生命,其中高達70%更使用醫療黃袋中的PVC材質製作,減碳又環保,一舉兩得。光田綜合醫院表示,依據世界衛生組織《醫療廢棄物安全管理技術手冊》,全球約85%的醫療廢棄物實際上是無害的,若能經滅菌處理後再利用,可有效減少碳排放與焚化污染。光田推動廢棄物減量計畫,特與環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吉祥資源科技(股)公司跨界合作,將清潔與消毒後的軟管重塑成小型按摩球,應用於運動醫學中心的手部、足部、頸部與肌筋膜放鬆復健課程中,提升醫療服務的可持續性,最終實現健康與環境 ...
台灣新生報 ・ 1 小時前反對近親通婚 醫:畸形兒案例多、勿忽視健保負擔
(中央社記者陳婕翎台北24日電)立法院建議研議將旁系血親禁婚範圍適度限縮至四親等以內可行性。醫界人士認為,表兄弟姐妹通婚生出畸形兒案例屢見不鮮,對家庭造成衝擊、增健保負擔,立法應具前瞻與穩定性。
中央社 ・ 1 小時前洛縣最後一家牛屠宰場關閉
聖蓋博谷論壇報報導,洛杉磯縣最後一家、創立已逾百年牛屠宰場Manning Beef,日前在皮柯里維拉市(Pico Riv...
世界日報World Journal ・ 1 小時前
醫師公會反彈「醫美改革」 醫界爆內戰!四大醫團力挺衛福部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衛福部預告修正《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管理辦法》,祭出多項加嚴限制醫美診所及醫美醫師的新制,引發醫界有支持、有反對,不同於醫師公會發聲反彈,反對醫美診所納評鑑。台灣醫院協會、台灣私立醫療院所協會、台灣醫務管理學會、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等四大醫界專業團體今(24)日則聯合力挺衛福部,重批「有人以造成醫...
匯流新聞網 ・ 2 小時前最萌接駕!北港媽南巡遇3歲小八爺街頭尬舞
北港朝天宮三媽南都巡歷,期間來到安平遇上最可愛的接駕!3歲半的黃小弟身穿爸、媽製作的小八爺造型裝,在路邊等媽祖來跳舞給祂看,繞圈、揮扇的超萌身段與造型,吸引所有人目光,還意外與八爺本尊尬起舞。三媽聖駕遇見小八爺在路邊「攔鑾轎」跳舞,圍觀民眾拿起手機拍下這溫馨可愛的互動畫面,小八爺日前更巧遇普濟殿正港
自由時報 ・ 5 小時前台灣12強奪冠紀錄片將上映 蔡其昌盼帶來人生啟發
(中央社記者陳容琛台北24日電)記錄台灣隊在世界棒球12強奪冠的紀錄片「冠軍之路」今天舉辦記者會,中職會長蔡其昌表示,勝負之外很多事情值得用一輩子品嚐,期待帶給大家不同的人生啟發。
中央社 ・ 2 小時前
在地味職人心 大坑魚丸伯的人生風味課
南投縣草屯鎮炎峰國小24日上午辦理「在地味.職人心—大坑魚丸伯的人生風味課」活動。活動源自南投縣長也是炎峰國小傑出校友的許淑華受到大坑魚丸伯人生故事與職人精神感動,主動邀請團隊走進母校,與全校900多位師生分享一碗魚丸湯背後的堅持與感動。希望以最接地氣方式,陪炎峰的學弟妹們上一堂別開生面的「人生風味課」。教育處副處長吳美玲代表許縣長向魚丸伯團隊致意,並歡迎團隊為學童進行食農教育,今年5月魚丸伯也曾赴仁愛鄉互助國小煮魚丸,感恩團隊長期以來在南投偏鄉義煮。希望能讓學童瞭解食材從產地農場直到喝到一碗湯,希望能珍惜並心懷感恩。縣府會爭取最多資源,在老師陪伴下學童能做最好的自己。炎峰學生數眾多,分三梯次讓全校學童都能分享美味魚丸。學校表示魚丸小吃攤看似平凡,卻蘊藏不平凡的人生歷程。魚丸伯吳明道從早期擺攤、打拚,到如今成為許多民眾心中記憶中的味道,過程中無數次面對挫折、重新出發的勇氣,活動不只是場美食體驗,更是一場「走動閱讀」的學習歷程。期盼學生將這次經驗延伸融入語文、社會及綜合活動等領域課程中,讓孩子把生活中的真實經驗,轉化為課堂上的學習資源。魚丸伯與其子也指出去年許縣長邀請到縣長母校來,今日準
台灣好新聞 ・ 2 小時前
罹罕病靠「輸液續命」嚴重骨鬆 25歲女申請安樂死:讓我走吧
《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報導,荷蘭自童年起便反覆進出醫院,長期受慢性疼痛、噁心及持續嘔吐困擾。醫師多年來無法確診,使她的病情在青少年時期急速惡化。她最終被診斷為「自體免疫性交感神經節病變」,這是一種罕見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統會攻擊控制呼吸、心跳、腸胃等...
CTWANT ・ 17 小時前
做檢驗才驚覺「長期營養不良」!藍心湄早餐改這樣吃,拯救掉髮+瘦回緊緻好身材!
吃對早餐,不只抗老,還能幫助瘦身。時尚教主藍心湄近期在《女人我最大》中分享,她因為改變飲食習慣,不僅頭髮重新長出來,原本「怎麼都瘦不下來」的臃腫感也明顯改善,整個人煥然一新! 營養不足,掉髮
女人我最大 ・ 3 天前
別再誤會海鮮了!醫揭「慢性蕁麻疹」兇手:3招讓人不再癢
很多人曾有蕁麻疹而爆癢的經驗,為了找出兇手,開始戒吃海鮮、牛奶等,但過敏原檢測仍找不出元兇。皮膚科醫師烏惟新表示,若蕁麻疹已持續超過6週,就非食物的錯誤,應尋求皮膚科或風濕免疫科醫師的協助,將之視為一種需要耐心調養的體質問題。只要配合醫囑規律用藥,絕大多數的患者都能回歸平靜無癢的生活。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母胎中長腫瘤10週長四倍 女嬰竟帶著16公分「大球」出生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王志成/台中報導 圖::女嬰出生臀部長了尾骶骨畸胎瘤,經手術後已恢復正常/澄清醫院提供 女嬰出生時,臀部宛如帶著一個直徑16公分「大球」,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小兒外科主
好醫師新聞網 ・ 7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