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的盡頭,是改變——AI 時代新聞價值的重構〉
在 AI 取代注意力分配、平台攫取分發權的年代,新聞若仍把「發佈」視為終點,只會在流量與演算法的夾縫中愈走愈窄。
Jazmín Acuña 在牛津路透研究所提出的「以變化為核心」(Change-Centric)新聞學,主張把新聞的價值從「產出內容」轉向「促成變化」——出版只是起點,媒體應以明確的意圖設計報導,陪伴閱聽眾走向公共行動與社會回應。此一轉向,並非華麗口號,而是對信任赤字與商業困局的現實回應;在 AI 時代,只有能帶動「改變」的新聞,才能被辨識、被記住、被願意付費支持。[1]
從「內容即價值」到「改變即價值」
過去十年,媒體把 KPI 綁在點擊、停留、開信率,結果是用更多標題、更多短影音,交換愈來愈稀薄的注意力。「以變化為核心」(Change-Centric )的觀點是:新聞的價值不在「做了幾則」,而在「為誰創造了什麼不同」。這不是把新聞變慈善業、或把記者變成推動社會運動者,而是把「影響」從事後追認,前移到採編設計之始——設定清楚的變化目標(例如提升某群體的知情能力、促成政策問責程序被啟動、連結社群資源),讓內容、互動、社群經營,圍繞目標協作。此一方法,特別受全球南方小型與在地媒體實踐啟發:資源稀少反而逼出「把每一篇都用到最大公共效用」的編務紀律。[2]
四個實踐維度:影響、參與、社群、關懷倫理
Acuña 提出的「以變化為核心」(Change-Centric)新聞學[3],其操作軸線含以下四個維度。其一,「影響」(Impact)不是追逐部會的「回應新聞」,而是設定可追蹤的變化指標:知情行為是否改變?公部門是否開啟程序?社區是否生成後續組織力?其二,「參與」(Engagement)不是抽獎留言,而是把閱聽人納入共同製作或行動路徑中;其三,「社群建構」(Community-building)讓媒體不只傳遞訊息,亦成為議題節點與資源連結者;其四,「關懷導向的報導」(Care-based reporting),把專業的準確與公平,和對閱聽眾處境的真誠關懷並列,作為修復信任的條件。
把作者建議轉變成編務清單
作者對於新聞工作者的建議分別是:明確化「變化目標」、以「出版即啟動」設計流程、建立跨職能角色、重寫成效儀表板,以及關懷倫理的編輯規範。 說明如下:
明確化「變化目標」:每個專題在訂立項目時即寫下以人為中心的目標與評估方式(不是 KOL 轉載數,而是受影響社群的可見行為)。
國際案例:
巴拉圭的 El Surtidor(El Surti) 是 Change-Centric Journalism 的重要實踐者。團隊在企畫每一個專題時,都會先定義「期望看到的變化」,例如希望促成某個受影響社群能更理解自身權益、掌握科學證據,或更有效地與政府部門互動。
在一項環境與公共資源相關的調查專題中,El Surti 不只提供長篇報導,而是依據閱聽眾需求設計了可操作的資訊工具(actionable resources),例如:
把複雜的技術資訊轉為可理解的視覺化圖解,提供逐步行動指南(step-by-step guides),解釋受害社群可向哪些單位反映問題、需準備哪些資料,製作可在 WhatsApp、Telegram 分享的簡易資訊卡。
這些工具的目的不是替代法律程序,而是讓讀者知道下一步可以做什麼,降低公民參與門檻。報導發佈後,當地居民根據資訊採取行動,向地方政府提出更具體的反映,並促成後續調查程序。這正體現了「出版只是開始」的核心理念。
台灣對照:
《報導者》在「移工看見計畫」裡同樣設定具體目標——不只是讓社會「知道」移工處境,而是希望促成「更透明的仲介制度」。他們後續追蹤政府部會是否引用報導內容修正規章,並公開回應進度。
操作要點:
在置項表格中新增「變化假設」(Change Hypothesis)欄:這篇報導期望誰的什麼行為產生改變?
評估方式:是否能量化(如參與率、政策動作),或需要質性追蹤(如觀眾行為敘述)。
以「出版即啟動」設計流程:在發布同時就安排互動問答、工具資源、社群活動與後續追蹤節點。
國際案例:
烏干達的 The Other Voice 與非洲女性記者網絡(African Women Journalism Project)合作,將關於女性財產權的系列報導設計成「互動學習路徑」:報導發佈後同步推出WhatsApp 對話機器人,引導讀者一步步了解法律權益、完成線上登記。報導發佈即是「行動起點」。
台灣對照:
READr 的〈預算去哪裡〉專案在發布互動圖表後,同步推出「教你查自己的地方預算」教學影片,並每年更新資料庫。出版日即設計為公民使用的啟動日,而非報導壽命的終點。
操作要點:
在專題排程中預留「互動啟動期」(Post-Launch Phase)。
發佈同時安排:社群問答、工具包、直播論壇或線上工作坊。
以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檢視閱聽人從閱讀到行動的旅程。
建立跨職能角色:如「變化設計者」(change designer)、「社群經理」與「資料/產品」搭檔,確保影響指標在產製鏈路中被持續對齊,建立跨職能角色(Cross-Functional Teams)。
國際案例:
阿根廷的 Chequeado(拉美最早的事實查核媒體)在導入影響導向後,設立了「Impact Lab」小組,成員包含編輯、設計師、資料分析師與社群經理。
他們每週檢討「查核後是否有政治人物更正言論、閱聽眾是否學會查核方法」等行為指標。這個跨職能團隊同時負責評估教育專案的效能與新合作模式。
台灣對照:
PeoPo 公民新聞平台的編輯室實際上已是跨職能團隊:專任編輯、教育訓練、社群經營、活動策劃、影像技術人員共同運作。每個地方培訓活動的目標是「促成社區自主報導的再生循環」。
操作要點:
指定「變化設計者」(Change Designer)角色,負責整合內容、互動、產品開發。編輯例會中保留「影響檢討」議程,讓產品與新聞討論同權。
重寫成效儀表板:淡化純流量指標,擴充「變化指標」欄(知情自評、行動轉換、政策程序、社群連結數),並週期性公開。
國際案例:
英國的 Bureau Local(Bureau of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 旗下)開發自用的「Impact Tracker」,把每篇專題的後續影響以五類標記:公共對話(例如地方議會討論)、政策改變、社群行動、新合作關係、閱聽眾回饋。團隊每月更新並公開年度報告,讓贊助者與讀者看到非流量型成果。
台灣對照:
《報導者》自 2021 年起每年發布〈影響力報告〉,量化社群參與、公共政策反應、內容引用次數與教育使用情境;READr 亦於內部使用「專案成果面板」追蹤互動次數與引用。
操作要點:
儀表板除「觸及人數」(Reach)外新增「影響力」(Outcome)欄位。以簡單分類標籤標記影響類型,例如「公眾回應」、「政策改變」、「社區行動」(Public Response、Policy Change、Community Action)。將其納入對外透明報告或贊助提案資料中。
關懷倫理的編輯規範:對弱勢或創傷社群的報導增加「二次傷害」風險評估;讓「如何對待報導對象」與「如何對待讀者」成為衡量品質的部分。
國際案例:
印度的 People’s Archive of Rural India (PARI) 在報導貧農與勞工議題時,建立「報導照護守則」:禁止重複拍攝或要求再現痛苦場景;允許受訪者審閱個人段落;採用共創式敘事(co-narration),確保被報導者的聲音不被抽離。此制度性設計使 PARI 在脆弱社群中維持高度信任。
台灣對照:
鏡電視與公共電視近年在災難報導及失蹤兒童專題中,均在編採流程中加入『避免對被害人及其家屬造成二次傷害』的內部檢核程序,作為實務上落實 NCC《重大災難新聞採訪及製播原則》與公廣體系節目製播準則的具體做法。
操作要點:
在採訪前加入「情緒安全/二次傷害」評估流程。編輯檢討會除事實查核外,增加「倫理風險回顧」項。建立內部手冊,列出弱勢議題應採的同意程序與後續聯絡責任。
案例操作說明
以變化為核心的新聞學的五個操作軸其實構成一條連貫的工作鏈,即:
立意(明確變化)→ 設計(出版即啟動)→ 團隊(跨職能)→ 衡量(儀表板)→ 倫理(關懷規範)。
這不是華而不實的管理術語,而是把新聞重新嵌入社會網絡的具體方法。當我們用這樣的框架回看作者所附的國際案例,和本文找到的台灣的《報導者》、READr、PeoPo、沃草與部分主流媒體的專題,就能發現它並非遙遠的理論,而是正逐步成形的「新實務語言」。
台灣的土壤:已有雛形,但要把「影響」變成團隊紀律
台灣其實不乏「以改變為核心」( Change-Centric) 的種子。《報導者》多年來每年發布「影響力報告」,以「擴大能見度、主動發聲、產生回應、促成改變」作為追蹤框架,將調查帶來的制度與行為變化具體化,也因而能和贊助者建立「公共投資回報」的語言。這正是把影響指標寫進媒體敘事與商業敘事的典型實踐。[4]
READr 的資料新聞與專案式製作,同樣展現「出版即啟動」的路徑:例如以公民可用為前提的預算互動平台與國會表決分析專題,讓讀者不只是「看懂」,還能在選舉或倡議中「用起來」;它把複雜資料轉變成可查、可比、可行動的界面,直接降低議題參與門檻,這是把編輯產物轉為公共基礎設施的做法。[5]
公共電視的 PeoPo 平台更是社群建構的長期案例:十餘年累積逾萬名公民記者與大量地方議題內容,靠徵案、工作坊與在地串連,形成「非中心化的新聞採集網」。這是一種把閱聽眾從「收看者」轉為「行動者/敘事者」的機制性設計,證明社群不是粉專,而是持續的參與制度。[6]
公民監督團體沃草(Watchout)則示範了把資訊工具化與行動轉換的可能:長年以國會圖文與專案工具降低政治參與門檻,並以成效報告對外說明社會影響與支持價值,與 Change-Centric 的「以用途為設計核心」相當契合。[7]
仍待加強的三件事
第一,影響力與新聞倫理的「界線管理」。台灣媒體現場常把「追影響」誤解為「當(社會)運動」,忽略了方法上的可檢證與程序正義。「以改變為核心」(Change-Centric )要的不是立場前置,而是目標前置——用更好的方法讓真實被理解、讓公共程序被啟動。這需要在編輯室建立「影響不等於立場、指標優先於標語」的專業語言。[8]
第二,讓「參與」走出表層。互動留言、社群抽獎不是參與;參與應是「把讀者的知識、經驗、網絡帶進製作」,例如議題共同提問、資料共蒐、公民審閱初稿、發布後的公民工具包與實體對話。這些流程需要時間、產品化資源與專責角色,不可能靠單線記者「順手做」。[9]
第三,重塑營收與影響的對話。只講點擊,廣告就只給點擊;若我們能系統性公開影響儀表(例如政策進度追蹤、社群能力提升指標),會員、贊助者與基金會的「支持理由」才會升級,這對非營利與營利媒體都一樣重要。《報導者》的影響力報告已提供範本,但需要更多主流媒體把此變成年度「公共責任報告」。
風格與品味:把嚴肅變得可用、把可用做得優雅
所謂好的品味,不是字體與插畫的裝飾,而是把嚴肅的真相轉化為可理解、可操作、可分享的知識器物:視覺化的流程圖、可下載的申請表、步驟明確的清單、議題路徑圖。READr 的做法提醒我們,介面即敘事;當資訊被折成能被使用的形狀,信任便從可用性長出來。
結語:在 AI 時代,媒體必須像一個「以人為中心的公共產品團隊」
「以改變為核心」(Change-Centric) 不是要每家媒體都去做(社會)運動,而是回到新聞最初的承諾:讓更多人能以事實為據,做出有尊嚴的公共選擇。AI 會寫稿、會摘要、會配圖,但它做不到的一件事,是為在地的人們、為特定的社群,設計一條可走的改變路。台灣已經有一些好例子——《報導者》的影響力敘事、READr 的公共工具化、PeoPo 的社群制度、沃草的行動轉譯——若再把它們提升為「全隊紀律」,把「出版即啟動」寫進每一個專題的工作表,我們就能在 AI 的巨浪裡,重建新聞的稀缺性:不是誰最會吸睛,而是誰最會促成有意義的改變。
[2] 同註1。
[3] 「Change-Centric Journalism」(以變化為核心的新聞學)是一種重新定義新聞價值的理念——它認為新聞不應僅止於「報導發生了什麼」,而要有意圖地設計報導與互動過程,促成人們、社群或制度的具體改變。它把「出版」視為起點,而非終點;記者不只是訊息提供者,更是公共對話的設計者與變化的催化者。這種新聞關注的不只是影響力的大小,而是改變是否真正在閱聽人的生活與公共領域中發生。
[4] 《報導者 2021 影響力報告》https://www.twreporter.org/a/2021-impact-report
《報導者 2022 影響力報告》https://www.twreporter.org/a/2022-impact-report
《報導者 2023 影響力報告》https://www.twreporter.org/a/2023-impact-report
《報導者 2024 影響力報告》https://twreporter.waca.ec/product/detail/2135180
[5] 〈預算在哪裡?預算視覺化互動平台〉https://www.readr.tw/project/budget
〈國會調查兵團:立委與表決資料查詢專案〉https://www.readr.tw/project/ly-vote
READr「專案式新聞」介紹頁(強調專案而非單篇報導)https://www.readr.tw/projects
[6] PeoPo 公民新聞平台(公共電視)官方網站https://www.peopo.org/
PeoPo 平台介紹:十年以上的公民記者社群累積與地方議題網絡https://www.peopo.org/about
PeoPo 年度成果或平台數據簡介(可引用公民記者數量與累積影片規模)
[7] Watchout 官網(含工具集與專案)https://watchout.tw
Watchout 〈國會即時影像、表決查詢工具〉https://watchout.tw/vote
Watchout 〈公民行動工具箱(工具導向)〉https://watchout.tw/toolkit
年度成果或「成效報告」資訊頁https://watchout.tw/about
[9] 詳見註3。
其他人也在看
全球最大主權基金警告 AI恐加劇各國貧富差距
(中央社紐約23日綜合外電報導)全球最大主權財富基金負責人坦根(Nicolai Tangen)警告,人工智慧(AI)的加速部署,恐加劇全球社會和地緣政治不平等。
中央社 ・ 1 天前
劇院級安眠曲 法早產兒病房寧靜時光
法國東部醫院和歌劇院展開歌曲療癒計畫,讓歌劇歌手到醫院的新生兒重症和加護病房,唱頌各式各樣的曲目,兒科醫師表示,多年來已有文獻證明,歌唱能安撫寶寶,降低心率,並促進深度睡眠。特別是對需要長時間住院...
大愛電視 ・ 1 天前
「週休三日」提案通過! 洪申翰:蒐集各方意見評估
有民眾連署「週休三日」,超過5700人連署附議,提案已經通過,勞動部必須在12月7日前做出回應。對此,勞動部長洪申翰表示,會蒐集各方意見,針對不同類型的勞工和企業,進行相關評估。人力銀行指出,如果「週...
華視 ・ 1 天前
醫療團隊穿街過巷 照護街友追蹤治療
通膨影響,美國生活越來越不容易,在邁阿密,街友人數明顯上升。有醫師跟學生組成的街頭醫療團隊,到街頭巷弄,提供醫療服務。每周六早晨,醫療團隊推著裝備、帶著藥品,走進邁阿密的各個角落。邁阿密街頭醫療醫...
大愛電視 ・ 1 天前菲律賓防洪工程弊案 小馬可仕開鍘逮捕8名官員
(中央社記者林行健馬尼拉24日專電)菲律賓防洪工程弊案引發民怨,反貪污法庭上週向1名前眾議員和另15名官員、承包商發出拘捕令,截至今天下午,至少已有8名官員落網。
中央社 ・ 1 天前傳承200年!蘆洲國姓醮擂旗啟動 12月系列科儀將陸續展開
蘆洲國姓醮傳承200餘年,為在地重要信仰文化。湧蓮寺23日完成燈篙豎立,今(24日)舉行擂旗儀式,啟動三年一科的祈安建醮。湧蓮寺總幹事李嘉蓉表示,接續12月3日晚間8點將舉行國姓醮典發表、4日晚間8點放水燈、5日舉行醮典圓滿,並於6日由主任委員陳宏昌與區長鍾耀磊帶領全區38里里長和湧蓮寺管委會委員們
自由時報 ・ 1 天前巴西前總統破壞電子腳鐐被捕 歸咎藥物引發幻覺
(中央社巴西利亞23日綜合外電報導)巴西前總統波索納洛(Jair Bolsonaro)涉嫌用電烙鐵破壞法院要求佩戴的電子腳鐐後被拘留。他今天向法官表示,是服藥後產生的偏執和幻覺,才導致他破壞電子腳鐐。
中央社 ・ 1 天前
美參眾兩院火速通過 公開艾普斯坦檔案
11月18號,美國眾議院只有一票反對,壓倒性通過公布艾普斯坦檔案,參議院緊接著無異議通過。艾普斯坦檔案透明法連闖兩關,強制司法部公開檔案,只有共和籍眾議員希金斯反對,理由是這項法案的執行方式,違反了
台視新聞網 ・ 1 天前
藍色小藥丸逆轉特定聽損? 專家:別自己亂吃
治療男性勃起障礙的藍色小藥丸「威而鋼」,最近又被發現有新功能。福斯新聞網(Fox News)報導,一項最新研究揭示,針對特定基因突變引發的遺傳性聽損,「威而鋼」(Viagra)搭配營養補充劑能逆轉部分
中廣新聞網 ・ 1 天前
「閃電五連鞭」馬保國揚言抗日! 台灣有事惹怒他了:殺氣充滿全身
以「閃電五連鞭」走紅的中國武術家馬保國,最近又有新的影片發布,這次他批評日本首相高市早苗的台灣有事論,甚至揚言要抗日且「殺氣充滿全身」,再度引來網友熱議。
鏡報 ・ 1 天前
X新功能顯示用戶所在地!成政治網軍照妖鏡
[NOWnews今日新聞]美國富豪馬斯克(ElonMusk)旗下的社群媒體X上週五推出新功能,公開顯示用戶的所在地、何時加入X等資訊。X產品發展部門主管比爾(NikitaBier)表示,這項新功能可以...
今日新聞NOWNEWS ・ 1 天前

享年56歲!黃志明泰國嚴重車禍亡 親友悲慟證實:遺體將運回大馬
[FTNN新聞網]記者邱梓欣/綜合報導藝人黄志明(PaulWong)是馬來西亞娛樂活動界重量級幕後推手、演唱會企劃人,不料昨(24)日其家屬證實,黃志明在泰國發生...
FTNN新聞網 ・ 3 小時前桌球》17歲郭冠宏再度貢獻2勝 台灣隊粉碎中國隊U19男團5連霸美夢
今年六月底,17歲小將郭冠宏從中國隊手中拿下2勝,但台灣隊在2025年亞洲青少年桌球錦標賽男子團體4強賽,仍以2:3落敗,無緣爭冠;今晚郭冠宏在世界青少年錦標賽U19歲組男團8強賽,連續擊退李和宸、溫瑞博,再度貢獻2勝,終於率領台灣隊以3:1扳倒中國隊挺進4強。
自由時報 ・ 20 小時前
冬盟》台灣史上首次完封日本社會人 林振賢談一點可惜:年輕投手沒有企圖心搶先發
台灣海洋25日澄清湖球場4分差完封日本社會人,這是台灣球隊首次在AWB冬季聯盟完封日本社會人,總教練林振賢賽後受訪表示,「沒有打不敗的對手,通常自己被自己打敗,投手表現很好。」不過林振賢認為比較可惜之處是近年來年輕投手對於爭取先發的企圖心較低落,希望年輕選手要提升用球數與局數。
TSNA ・ 1 小時前
港台影星齊聚! 現身豪華婚宴...梁朝偉夫婦、邱淑貞都到場
昨(23日)台灣、香港人氣明星全都聚集在台北寒舍艾美酒店,包含梁朝偉、劉嘉玲、邱淑貞、鍾鎮濤、張小燕、張清芳等人,都來到台灣參加婚禮,根據資深藝人李明依的說法,這次大家齊聚,是來參加閨蜜兒子的婚禮。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施柏宇被爆拍戲消失⋯被抓包跟女友約會 劇組代經紀人回應
施柏宇25日被爆出,拍戲拍到一半消失,還以養傷的理由請假,結果被撞見跟女友去約會。對此經紀人統一透過劇組回應,「施柏宇先生自籌備開始認真專業,也爲角色做了許多嘗試和準備,目前依照進度配合後期製作,態度良好。」
裴璐|Yahoo名人娛樂特派記者 ・ 2 小時前
陸客不來!北海道景點擠爆 業者:台客超多
[NOWnews今日新聞]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本月上旬表示「台灣有事」可能構成「存立危機事態」,引發中國強烈反彈,並祭出一連串反制措施,其中包括呼籲中國民眾避免前往日本旅遊。距離這項呼籲發布已超過10天,...
今日新聞NOWNEWS ・ 6 小時前
東南亞尋歡「打炮團」爆HIV感染 篩檢後又1人中鏢
台灣愛滋病毒(HIV)感染人數持續攀升,醫界對年輕族群感染率上升感到憂心。日前一群由香港、台灣人組成的「打炮團」因成員確診HIV而集體求診,最終另有一人確認感染。
中天新聞網 ・ 1 小時前
「河南王」有多狂?陶朱隱園頂樓慶生、 12億買3戶帝寶只花5分鐘
日前台北一家酒店舉辦「世紀級」豪華婚宴,許多港台大咖藝人親自到場祝賀,例如梁朝偉、劉嘉玲夫妻;而新郎是「河南王」王任生的孫子。關於王任生的背景,旗下事業涵蓋塑膠、化工、房地產等領域,過去曾有媒體報導,他一口氣花費12億買下3戶帝寶,交涉過程僅5分鐘;此外,王任生90歲生日是在超級豪宅「陶朱隱園」頂樓過,當時威京集團主席沈慶京也來祝壽。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9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