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不多還變胖?更年期肥胖真兇不是熱量,是它失衡!營養師推1飲食法,穩定荷爾蒙、抗腹胖
🎧 通勤、做家事,【下載】Podcast 《健康問良醫》,讓您健康輕鬆聽 ❗
「我又沒吃很多,為什麼還是一直胖?」進入更年期後,許多女性會發現,即使飲食清淡、食量不變,體重卻仍節節上升。到底問題出在哪裡?真的只是吃太多、動太少嗎?
功能醫學營養師呂美寶指出,更年期體重增加並不只是吃多與否的問題,而與荷爾蒙、代謝、壓力等多重因素息息相關!以下針對更年期體重管理與飲食策略,提供實用建議~
更年期吃得不多反而胖?3大隱藏因素竟是...
許多熟齡女性在門診時常詢問,明明吃得不多、飲食清淡,為什麼體重卻持續上升?其實並非單純的熱量攝取過多問題,對於熟齡女性來說,更年期是一個重要的考量因素。以下為導致更年期體重上升和脂肪堆積的三大隱藏因素:
雌激素減少:雌激素在女性身體中扮演調節脂肪代謝的重要角色。一旦進入更年期,雌激素開始下降,代謝變慢,脂肪也更容易囤積。
甲狀腺功能下降:許多女性在更年期會出現甲狀腺功能低下,連帶影響基礎代謝率,導致減重困難。
壓力荷爾蒙失衡:長期的工作或生活壓力,不僅造成心理負擔,也會影響生理,導致壓力荷爾蒙「皮質醇」偏高,這會影響血糖平衡與脂肪代謝,使得減重更加困難。
呂美寶營養師將這些荷爾蒙比喻為「交響樂團」,當性荷爾蒙等任何一個「樂手」失衡時,就會連帶影響到其他代謝性荷爾蒙,例如胰島素,造成胰島素阻抗等代謝問題,使脂肪堆積。
另外,荷爾蒙改變、基礎代謝率下降和脂肪堆積會形成惡性循環,進而導致胰島素阻抗。胰島素阻抗會讓身體更傾向於將吃進來的血糖累積成脂肪細胞,而非順利進入肌肉或大腦細胞,造成體重上升與脂肪堆積。
而且,在更年期過程中,女性可能因為心情問題、不運動等因素,導致肌肉流失。加上隨著身體老化,基礎代謝率自然會下降,若飲食總熱量沒有跟著調整,就容易堆積脂肪。又因為女性基因因素,體重增加時,脂肪較容易堆積在腹部(中央性肥胖),但減重時腹部脂肪卻較難減少,造成許多更年期女性小腹越來越大的困擾。
你是不是也戒錯「碳水化合物」?戰勝更年期肥胖的飲食策略
不少更年期女性為了減重而選擇「不吃澱粉」或「極低碳水飲食」,初期雖然體重下降,但很快會陷入停滯期,甚至出現疲勞、情緒不穩、認知力下降等副作用。
呂美寶營養師提醒,完全戒除碳水化合物反而容易打亂血糖穩定,特別是如果同時存在胰島素阻抗,體內糖分就更難進入肌肉或大腦使用,而轉而儲存在脂肪細胞中。不吃澱粉短期有效,但長期對健康與減重都不是好方法。
一、改變從「餐盤」開始:營養師最推薦的飲食法
呂美寶營養師建議,與其糾結於份量或熱量,不如先從最直覺的食物比例做調整。如實行「211餐盤(將餐盤分為四等份)」與「地中海型飲食」原則,這樣的飲食不只抗發炎、控制血糖,也能促進整體荷爾蒙平衡,是更年期女性長期維持體態的關鍵。
2份(一半):蔬菜。 增加蔬菜攝取量與多樣性,其中的膳食纖維與植化素有助於增加飽足感、抗發炎,緩解胰島素阻抗,並幫助腸道菌群健康。
1份(四分之一):優質蛋白質。多攝取植物性蛋白(黃豆、豆腐、豆製品)與魚類和海鮮,減少紅肉攝取,抗發炎同時促進脂肪代謝。
1份(四分之一):碳水化合物。選擇五穀米、地瓜、藜麥等低升糖的來源,避免過度精緻的白飯、白麵包。
二、正確看待碳水化合物:戒斷不如「低醣」
許多人為了減重會完全戒斷碳水化合物(澱粉)。呂美寶營養師提醒,長期來看並非理想做法:雖然短期可能有效,但很快會進入停滯期。長期不吃澱粉會讓大腦缺乏立即能量,容易導致疲勞、容易累。
因此建議「低醣」而非「斷醣」,碳水化合物仍是身體必需,特別是優質、健康的碳水(如五穀米),關鍵在於控制好份量(維持211餐盤的四分之一比例),讓血糖保持穩定。
三、豆漿、豆腐可以多吃嗎?補充植物性雌激素
更年期症狀常源於荷爾蒙缺乏,因此補充天然的植物性雌激素也是舒緩更年期症狀的重要方法之一。呂美寶營養師鼓勵每日攝取足夠的黃豆、黑豆、毛豆等豆製品。而且,豆類含有天然的大豆異黃酮,能夠幫助調節身體荷爾蒙,並具有保護效果。
有人會擔心吃豆腐、喝豆漿會對子宮肌瘤或乳癌造成負面影響,其實適當補充,反而有助於保護,不需過度擔憂。至於建議攝取量,參考國外大型研究建議,每日可攝取約20公克的植物性蛋白(約3份蛋白質)。例如:
一份約等於兩格板豆腐。
一份約等於一杯240cc的豆漿。
一份約等於兩湯匙(40~50克)蒸熟的黃豆或毛豆。
吃蜂王乳可以補充雌激素嗎?
許多女性面對更年期的不適時,常會尋求天然保健品來緩解症狀,其中「蜂王乳」經常被認為能補充雌激素。但呂美寶營養師指出,儘管坊間流傳蜂王乳有助於荷爾蒙調節,但從現有的實證研究來看,尚未有明確證據能支持其效果。
對於有荷爾蒙相關疾病病史的女性,例如子宮肌瘤、乳癌或正接受荷爾蒙治療的族群,不建議自行補充蜂王乳或類似產品。營養師提醒,荷爾蒙調理涉及全身性的代謝調節,建議仍應尋求專業醫師或營養師的協助,依個人狀況評估適合的飲食與補充策略,才能在安全無虞的前提下,安心度過更年期階段。
進入更年期後的身體變化,不是靠單一飲食法就能解決的。呂美寶營養師強調,女性在40歲後更應愛惜自己,聽從身體的訊號,在飲食和生活形態上做良好的調理,才能維持身體的健康與和諧,也有助減緩更年期不適,迎接更輕盈的下半場人生。
延伸閱讀
更年期保養怎麼做?要吃什麼水果、保健品?4款中藥湯飲、14種食物補充雌激素
熱潮紅、失眠...更年期症狀怎麼改善?藥師教保健3方法:補充「這5種營養」改善更年期不適
台灣20%中年女性有更年期憂鬱!出現失眠、情緒低落、盜汗、熱潮紅等就要就醫
責任編輯:陳宛欣
核稿編輯:林勻熙
更多良醫文章
2025中秋節要拜祖先、土地公嗎?供品準備、拜拜時間、順序、禁忌一次懂
2025流感疫苗公費、自費怎麼選?接種對象、施打時程、廠牌與副作用解析
其他人也在看

吃爆豆腐、雞胸肉,為何還會「肌少症」?醫揪台灣人1習慣釀「蛋白赤字」:身體沒吸收,腎臟快累死
跌倒是我國年長者事故傷害死亡原因第2名,防跌首要維持肌力與平衡,除了運動之外,也應攝取足夠熱量與蛋白質。不過國人雖然普遍知道蛋白質的重要性,飲食習慣中卻潛藏引發肌少症的風險——早餐蛋白赤字。營養師建議,早餐至少應攝取2份蛋白質,譬如200毫升豆漿就是1份蛋白質,搭配雞蛋、豆製品等,補足早餐蛋白質所需。
幸福熟齡 ・ 17 小時前
更年期「腹部脂肪」更易囤積!壯世代女性掌握3招 管理體重好簡單
女性一生中有三個時期特別容易發胖,分別是懷孕後、更年期後以及談戀愛期間。其中「更年期肥胖」問題尤為普遍,主要源自荷爾蒙變化、代謝速率下降以及睡眠品質降低等多重因素的交互作用,壯世代女性更要多加注意。
健康2.0 ・ 3 小時前
46歲運將突發高燒不退!就醫驚覺「肝功能受損」 竟是養鸚鵡釀禍
綜合陸媒報導,林男半月前飼養了一隻鸚鵡,因駕車工作無法照料,便將鸚鵡放入口袋隨身攜帶。不料數日後,他突發高燒至38.7℃,伴隨畏寒、乾咳與全身乏力,自行服用感冒藥後仍反覆發熱,並出現頭暈、反應遲鈍與精神萎靡等症狀。家人發現林男情況不對,趕緊將他送醫。檢查結果顯...
CTWANT ・ 12 小時前
身體正在「慢性燃燒」?名醫:必做5件事預防癌症
身體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不僅會加速老化,還會提高罹患癌症的風險。營養醫學醫師劉博仁指出,慢性發炎就像星星之火,會逐漸傷害血管內皮、干擾胰島素與粒線體功能,不僅加速老化,還會增加糖尿病、癌症等疾病風險。他建議從「吃、補、睡、動、心」五個面向著手改善,這也是長壽的關鍵之道。
中天新聞網 ・ 18 小時前
醫院說是小手術!12歲男童撞肚動手術 醒來6器官竟全沒了
中國山東傳出駭人醫療事故,一名12歲男童兩年前因腹部撞傷就醫,本以為只是小手術,卻在手術後被切除了包括十二指腸、胰腺、大部分胃與小腸等6個器官,導致他終身無法進食,必須靠注射營養液維持生命。事件曝光後引起輿論譁然,家屬痛批醫院毫無交代,網友也怒問「這是救人還是害人?」。
鏡週刊Mirror Media ・ 1 天前
只是「血糖高」而已?追蹤45萬人研究:「糖尿病前期」讓失智風險多54%…控血糖最簡單的3方法
據衛福部國健署統計,截至2022年全台糖尿病患者已超過256萬人,並以每年新增2.5萬人的速度持續增加,其中18歲以上成人盛行率達12%,男女患病比率分別為11.4%及8.9%;且每4人就1人處於糖尿病前期。許多人以為,僅是「血糖偏高」,又還沒被診斷為糖尿病,就不必太在意?其實這想法大錯特錯,「血糖過高,就像器官長期泡在糖水裡!」不僅可能造成心血管疾病、慢性腎病變、視網膜病變,現在更有研究顯示,即使血糖只是略高,都可能增加罹患失智症的風險!
幸福熟齡 ・ 1 小時前
謝侑芯猝逝、黃明志驗毒呈陽性!名醫揪「疑點」示警:複合用藥恐致猝死
台灣網紅、被封為「護理系女神」的謝侑芯,10月31日在馬來西亞吉隆坡驚傳猝逝,享年31歲,由於謝侑芯平時身體健康,死因引發外界質疑。事發後,馬來西亞籍歌手黃明志被爆人也在現場,且對4項毒品呈陽性反應,引發關注。台灣醫師蘇一峰對此表示,「謝女這年紀沒有特殊病史,自然死亡機會很低,應檢驗她對毒品的反應。」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最帥展昭」驚傳猝逝!醫揭運動後心臟不適奪命2大元兇,冒冷汗是警訊
曾在《碧血青天楊家將》中飾演「展昭」一角、被封為「最帥展昭」的59歲前亞視小生甄志強,驚傳於上海猝逝,消息震驚演藝圈。據悉,他是在打球後突感心臟不適後離世。醫師警告,運動後出現的胸悶、冒冷汗,絕非只是
健康2.0 ・ 3 小時前
一吃早餐就停不下來、愈吃愈想吃? 營養師揭「關鍵元兇」:少了這1類食物
早餐不僅是一天的第一餐,更是啟動身體代謝與大腦運作的重要時刻。營養師陳珮淳表示,若選擇錯誤的食物,可能導致血糖波動、精神倦怠,甚至影響整日的專注與效率。不同的早餐組合會帶來截然不同的能量表現,因此正確搭配營養素,才能讓身體維持穩定狀態。 高油高糖早餐 會帶來負面效應 若早餐以油炸食物、含糖飲料或精緻澱粉為主,容易造成血糖快速升高,隨後迅速下降,導致腦部短暫缺乏能量而出現疲倦感與注意力下降。此外,陳珮淳營養師指出,過多油脂會使消化速度變慢,讓人精神遲滯、氣色黯沉;若僅依靠飲料充飢,則缺乏足夠營養,不僅無法維持飽足感,也使工作效率下降。 補充優質蛋白質 是啟動身體鑰匙 蛋白質是維持代謝與穩定血糖的重要營養素,能延長飽足感,避免血糖大幅波動。若早餐缺乏蛋白質,例如僅吃白吐司或饅頭,容易出現疲倦與飢餓感。陳珮淳營養師建議蛋白質來源包括雞蛋、無糖豆漿、優格、毛豆、鮪魚與雞胸肉,這些食材能有效提供大腦與肌肉所需的能量。 適量健康油脂 有助情緒與腦部運作 適量攝取優質油脂,不僅能協助脂溶性維生素(A、D、E、K)的吸收,還能穩定情緒與提升專注力。陳珮淳營養師指出,早餐若能加入酪梨、堅果、橄欖油或亞麻
常春月刊 ・ 18 小時前
不用萬步!最新研究:日行「這步數」就能延緩失智症
阿茲海默症是長者失智的主因之一。一篇新發表在知名期刊的文章指出,對於大腦已經開始出現該疾病分子跡象但尚未出現任何認知症狀的老年人來說,每天走3千~5千步,就能幫助延緩認知能力下降,認知退化延後約3年,而每天走5000–7500步的人,延後幅度可達7年。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3 小時前
早餐蛋餅這樣吃!增肌減脂完美搭配 專家推薦5吃法 1作法是低卡零食
早餐愛吃蛋餅嗎?不論是餅皮軟Q或金黃酥脆的蛋餅,都各有擁護者,但蛋餅多用油煎,熱量高嗎?對於想減脂控制體重的民眾,可以用蛋餅當早餐嗎?營養師孫語霙分享5種低卡蛋餅吃法,每捲不超過450大卡,還能吃到均
健康2.0 ・ 1 天前
喝咖啡別碰12種藥物!藥師示警:恐引發災難性副作用
咖啡是許多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飲品,尤其早晨一杯咖啡能夠提神醒腦,幫助開啟一天的工作。然而,英國《每日郵報》報導,藥劑師警告,咖啡若與某些特定藥物一同服用,可能會產生危險的交互作用,甚至引發「災難性副作用」,對健康造成嚴重威脅。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社畜都中招!醫揭上班族「3習慣」加速老化 容易出現體重增加、腦霧
許多上班族因為工作壓力大,假日常以大吃大喝、熬夜追劇來犒賞自己,卻忽略了健康的重要。對此,營養功能醫學專家劉博仁提醒,許多人「長期高壓、熬夜」、「三餐靠速食、炸雞、含糖飲料」、「缺乏運動與放鬆時間」,雖然賺到了錢,卻在不知不覺中透支了健康。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3 小時前
「1關鍵」煮出名店紅豆湯!營養師曝生理期喝「紅豆湯」補鐵真的有效 | Women's Health
紅豆湯有豐富纖維素、蛋白質來源、高含量抗氧化劑、有助於血糖控制等五大功效,告訴你想要煮出超軟爛的紅豆湯重要一關鍵就是「足夠的水量」。
Women's Health美力圈 ・ 1 天前
52歲女咳嗽、大笑就尿失禁!醫曝原因喊很常見 3族群高風險
更年期到了,不少過去沒有的症狀都會跑出來,有時候還會發生令人尷尬的事。泌尿外科醫師曲元正就分享一起個案,有位52歲的林小姐只要咳嗽或大笑,就會不受控制地尿失禁,令她感到尷尬又煩躁,不敢參加聚會或外出運動。進一步了解才發現,她身上還發生許多更年期的症狀。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麵包中恐有2A級致癌物 「這零食」含量比它多1000倍
研究指出,麵包烘烤會產生WHO列2A級可能致癌物丙烯醯胺,但正常攝取不會顯著提高癌症風險,需長期大量暴露才有疑慮。張適恆醫師提醒,台式麵包糖油鹽較高更需注意,建議選擇添加少的麵包、避免烤焦,並減少油炸食品攝取。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手術前一刻被喊卡?只因「沒停藥」 醫:可能危及生命
桃園醫院骨科病房護理長王瓊玉指出,術前未依醫囑停藥是導致手術臨時取消或延期的主要原因之一。一名李姓女性病患經過長時間等待準備接受手術,卻在手術前一刻被告知必須取消或延期,原因是她忘記依醫囑停用特定藥物。
中天新聞網 ・ 19 小時前
男星罹鼻咽癌如「數千螞蟻爬臉」!名醫籲1飲食要節制
男星陳振華回顧與鼻咽癌搏鬥1年的歷程,形容神經痛有如「數千隻螞蟻在臉部爬」,苦不堪言,還好第3次化療後面部神經痛感全消。國內頭頸癌權威醫師指出,鼻咽癌的成因研究顯示與基因遺傳、飲食習慣及1種病毒關係密
健康2.0 ・ 3 小時前
不只暖身!「1辛香料」是內臟脂肪剋星 防糖尿病、脂肪肝
隨著天氣轉涼,不少人會喝薑茶暖身,最新研究發現,薑還能提升代謝。基因醫師張家銘指出,薑有助於啟動身體代謝,使脂聯素上升,降低體脂、胰島素變得更靈敏、血糖不容易亂飆,甚至減少發炎反應,代謝狀態一旦改善,體重自然會掉下來。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9 小時前
周五「立冬」 冬天正式來了 馬偕醫院長張文瀚憂「這件事」引爆急診
本周五就是「立冬」,代表冬季正式來臨,醫院急診也恐慢慢會感受患者增加的壓力。馬偕醫院總院長張文瀚表示,目前氣溫尚未降低,...
聯合新聞網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