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藥後別喝酒!藥師揭迷思「間隔2小時也沒用」:嚴重恐休克
生活中心/張尚辰報導
吃藥後應避免飲酒,但有民眾卻誤認為「錯開時間」就沒問題。對此,藥師洪正憲表示,這其實是一個危險的迷思,因為藥物進入體內後並不會馬上消失,可能停留數小時或數天,而酒精同樣需要經過肝臟分解,就算「錯開」服用,藥物和酒精依舊可能在體內碰頭,導致藥效失衡或副作用加劇,嚴重可能導致休克。
洪正憲19日在臉書粉專「藥師洪正憲-藥就趁憲在」中發文,指出經常聽到病人和他說「藥師,我有喝酒,不過放心啦,我都有和藥物錯開兩小時!」這句話聽起來安心,但其實是一個錯誤的迷思。
洪正憲說明,藥物進到體內後,不會馬上消失,而是經過吸收、分布、代謝、排泄,可能停留數小時甚至數天。酒精同樣需要肝臟分解,酒精在體內的半衰期一般為4-5小時。換句話說,就算「錯開」服用,藥物和酒精依舊可能在體內碰頭,導致藥效失衡或副作用加劇。
對此,洪正憲列出4種碰到酒精很危險的藥物,其中最嚴重的還可能會引發休克,請民眾務必避免,如下:
1.鎮靜安眠藥、抗憂鬱藥
酒精會進一步抑制中樞神經,嗜睡、頭暈、反應遲鈍會「加倍」,嚴重甚至可能呼吸抑制、昏迷。
2.止痛藥
普拿疼(acetaminophen)遇上酒精,容易增加肝損傷;NSAIDs(非類固醇抗發炎藥),如布洛芬(ibuprofen)搭配酒精,則會大幅提高胃潰瘍與出血風險。
3.慢性病藥物
酒精合併降血糖藥,可能造成嚴重低血糖;和抗凝血劑,如華法林(warfarin)一起,則顯著提高出血風險。
4.抗生素
像metronidazole(甲硝唑)或部分頭孢菌素,與酒精併用會出現嚴重的「類戒酒反應」,像臉潮紅、心悸、噁心嘔吐,甚至可能休克。
至於服藥過後,到底應該間隔多久才可以飲酒呢?洪正憲說,一般建議至少間隔12小時以上,才能讓酒精大致代謝掉,但是某些藥物,例如disulfiram(戒酒發泡錠)停藥後兩週內喝酒都可能引發嚴重反映。
最後,洪正憲提醒,酒精和藥物的交互作用比想像中危險,一杯酒不只可能讓藥效大打折扣,更可能放大副作用,甚至是危及生命。最安全的原則就是,用藥期間避免飲酒,若真的有飲酒習慣,一定要告訴醫師或藥師,請專業人員幫忙評估,正確用藥、謹慎避酒,才能守護健康。
三立新聞網提醒您:
喝酒不開車、開車不喝酒!
未成年請勿飲酒,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更多三立新聞網報導
休息很重要!學者揭「2階段」:大腦在大掃除 睡眠黃金時段曝
湯喝太燙=慢性自殺!醫曝「3方法」:降溫10度遠離食道癌
美廉社「1款米」賣翻!部落客大讚軟Q又順口:長輩一吃就愛上
哪個國家最不願二訪?第一名竟是「這國」 網曝關鍵原因:感受很差
其他人也在看

「惡性腦瘤手術專家」名醫馬辛一病逝 三總最新回應了
三總神經外科部腦腫瘤學科主任馬辛一是惡性腦瘤手術專家,11月1日才在高雄醫學大學舉辦的腦中風學會年會獲頒終身成就獎,近日...
聯合新聞網 ・ 1 天前
一生只有200萬顆腎絲球!最傷腎10大食物出爐 「第1名跌破眼鏡是它」早餐穀物也中
台灣是全球洗腎人口比例最高國家之一,無論是吃的還是喝的,還是從早餐到宵夜,只要踩雷,恐怕都是默默摧毀腎臟的「隱形凶手」。對此,腎臟科醫師洪永祥就公開國人最常吃、卻最傷腎的10大食物榜單,第一名是國人最愛的手搖飲珍珠奶茶。
鏡週刊Mirror Media ・ 18 小時前
蔡依林認罹「1惡疾」醫示警:1年內中風機率急升131%
45歲天后蔡依林維持好身形,近來不只發行全新專輯、推出Podcast節目《Pleasure Talks》,年底將首次攻大巨蛋,門票一開賣就引爆搶票潮。她日前在Podcast中談及9點半睡覺的好處之後,並透露早睡的真實原因,證實曾得過「皮蛇」(帶狀皰疹)。醫師提醒,心血管疾病患者為帶狀疱疹高風險族群外,研究指出,45歲以上患者罹患帶狀皰疹後,一年內中風風險提高131% 。(記者:簡浩正)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救命一針要價近1億!台灣史上最貴藥物納入健保 首年13人受惠
衛福部健保署今(28)日宣布,自今年12月1日起調整健保藥品給付規定,新增納入3項重大治療用藥,其中最受關注的,莫過於由台大醫院團隊研發、單劑要價近新台幣1億元的罕病基因治療藥物Upstaza,正式納入健保「暫予支付」,寫下健保史上單價最高給付紀錄。健保署預估,生效後第1年使用人數13人藥費約13億元。
太報 ・ 9 小時前
十多天未排便!醫師驚覺老翁「不是便祕」急開刀 滿肚糞便驚見「屎從嘴巴噴出來」
綜合陸媒報導,這起事件發生在廣東深圳。當事人胡先生因為長期有便祕毛病,因此在此次出現便祕跡象當下,並沒有嚴肅看待。然而,這場便祕竟然一連持續了十多天,由於糞便不斷堆積,腹部脹大的難受,家人才急忙將他送醫。廣州中醫藥大學深圳醫院肛腸科副主任醫師于林沖則透露...
CTWANT ・ 7 小時前
常喝「這1種咖啡」黃斑部病變風險暴增7倍!國際研究證實 尤其2種人更危險
便利商店貨架上琳瑯滿目的即溶咖啡,是上班族快速提神的救星。然而,2025年6月發表在國際期刊《食品科學與營養》的最新研究結果顯示:習慣飲用即溶咖啡的人,罹患乾性老年黃斑部病變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近7倍。這項由中國湖北醫藥大學主導的研究,分析了超過50萬人的基因數據,透過孟德爾隨機化等先進統計方法,首度證實即溶咖啡與眼部退化性疾病之間存在因果關係。 因為製程差異 決定傷害程度 為什麼同樣是咖啡,偏偏即溶咖啡特別傷眼?研究團隊將參與者依飲用習慣分為即溶咖啡、研磨咖啡與低咖啡因咖啡等3組,結果發現只有即溶咖啡組顯示出與乾性黃斑部病變的顯著關聯,每增加一個標準差的飲用量,風險就增加6.92倍,而其他類型咖啡則未出現類似風險。研究顯示,其關鍵在於製造過程的高溫濃縮步驟,即溶咖啡需先萃取成濃縮液,再經噴霧或冷凍乾燥製成粉末,此過程會產生大量梅納反應副產物,包括丙烯醯胺和晚期糖化終產物等有害化合物;因此,即溶咖啡的丙烯醯胺含量平均達每公斤358微克,是新鮮研磨咖啡179微克的約2倍。這些物質會結合視網膜細胞上的受體,啟動發炎反應與氧化壓力,破壞血視網膜屏障,逐步損害負責精細視覺的黃斑部細胞。此外,還有
常春月刊 ・ 16 小時前
更年期瘦不下來?努力運動反更胖? 營養師揭「體脂不降真相」:這個沒吃夠
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困惑:明明每天努力跑步,體重計卻紋風不動,甚至體脂率還居高不下?這也是許多更年期女性都面臨的真實困境,究竟該如何透過正確方法,成功告別「越跑越胖」的魔咒? 跑步無效? 更年期體重停滯的秘密 營養師媽媽曉晶的生活筆記分享,C小姐的故事是個典型。50多歲的上市公司副總,工作忙碌卻堅持運動。她每週慢跑三次,堅持三年。然而,她的體脂率幾乎紋絲不動,體態也沒變。這背後有更年期特有原因。C小姐飲食清淡,卻因蛋白質不足,導致肌肉量低、基礎代謝率下降。偶爾進健身房,也僅限於輕型機械訓練,對增肌幫助有限。根據《Maturitas》在2025年的研究顯示,停經後女性若能持續進行阻力訓練,不僅體能活動水準能顯著提高,甚至能在兩年後維持效果 。這說明:跑步雖能提升心肺,但缺乏重量訓練,就難突破代謝低谷。 為何單靠跑步難以瘦身? 科學告訴你 運動研究證實:單一有氧運動無法顯著增加肌肉量。更年期後,荷爾蒙變化使脂肪易集中腹部,這就是許多女性「小腹難瘦」的原因。根據《Geroscience》在2025年的實驗,阻力訓練能讓女性肌肉蛋白質合成率增加47%,改善肌力與肌肉量,提升總瘦體重2%!想有效燃
常春月刊 ・ 1 天前

食道癌為什麼發現的時候都已是末期?醫師盤點6大早期症狀:只要一出現,千萬快就醫!
食道癌好發於50-70歲的中老年人,男性比較容易得到食道癌,從2014年的癌症公報來看,食道癌發生率的排名於男性癌症為第6位,而在女性癌症則跑到了第26位;食道癌死亡率排名於男性癌症為第5位,女性癌症是排到第21位。男女差距挺大的。所以,各位男性,請注意了!食道癌是個你務必要認識的癌症。
幸福熟齡 ・ 11 小時前
一劑要價1億元!台大研發最貴「億元罕藥」上路 健保12月3新制一次看
天價罕病救命藥納健保給付!衛福部今(28)日指出,由台大醫院一手研發的「芳香族L-胺基酸類脫羧基酶缺乏症(簡稱AADC缺乏症)」基因治療藥物,12月1日起正式納入健保給付,該款藥物要價近新台幣1億元,寫下單價最高紀錄。健保署預估,生效後第1年使用人數13人藥費約13億元;往後每年新增5人,藥費5億元。(記者:簡浩正)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8 小時前
不是芭樂!每天一杯「超級水果」能抗三高和減脂:半年降心血管風險15%
隨著年齡增長,不少人開始面臨腰圍增加、血壓波動、血糖升高等「中年三高」問題,而這些症狀背後常隱藏著一個無聲的健康威脅。對此營養師建議,可以從選對食物下手,並最新研究顯示,指出酸甜可口的「藍莓」是超級水果,可能成為對抗代謝症候群的天然利器,且豐富的花青素與多酚成分,為健康提供多層次守護!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 天前
慢性發炎恐致癌!醫推「多吃4類抗炎食物」 不讓癌細胞長大
若想遠離癌症,應從飲食著手。營養醫學醫師劉博仁指出,癌症並非突然發生,而是長年慢性發炎、老化加速所累積的結果,身體長期處於慢性發炎,會提高癌症發生率,建議日常多攝取「橄欖油、多酚、Omega-3、大量膳食纖維」,有助於降低多種癌症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4 天前
婦蹲整天馬桶罹大腸癌 醫:排便出現「7變化」有危險
台中市70多歲婦人近日出現排便習慣改變、糞便有血或黏液等症狀,甚至在家中蹲整天馬桶都無法排便,直到因身體虛弱無力,家人緊急將她送往大甲李綜合醫院急診,經檢查確診大腸癌。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惡性腦瘤名醫」馬辛一驚傳病逝 三總:以家屬回應為主
三軍總醫院神經外科部腦腫瘤學科主任馬辛一驚傳病逝,震驚醫界。馬辛一為惡性腦瘤手術專家,本月初才獲頒腦中風學會終身成就獎,近期因車禍導致腰椎受傷住院,原本病情穩定,不料卻傳出病逝消息,引發醫界友人紛紛表達不捨與哀悼。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21萬筆瘦瘦針測試結果出爐! 護腦戒癮「胰臟炎風險增2倍」
瘦瘦針除了廣為人知的減重效果外,最新研究發現可能還具有護腦及降低成癮等多重健康益處,但醫師提醒民眾需注意胰臟炎等副作用風險。根據復健科醫師王思恒在社群平台分享,今年發表於頂尖醫學期刊的研究顯示,瘦瘦針對護腦、降低成癮與情緒穩定均有正面效果,然而研究同時觀察到急性胰臟炎風險上升超過2倍,使用者應提高警覺。
中天新聞網 ・ 8 小時前
它被WHO列「一級致癌物」10年了!早餐店、賣場都還買得到
香腸、火腿、培根這類的加工肉品,在早餐店或賣場都能看到。日前食安專家韋恩在粉專「韋恩的食農生活」發文分享,世界衛生組織(WHO)2015年將加工肉品列為「第一類(級)致癌物」至今已有10年,許多學者提出,吃進亞硝酸鹽而產生的亞硝胺(nitrosamines)會損害DNA、加重氧化,不少國家如歐盟已著手減少這類添加劑的含量。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別花冤枉錢!狂吃保健食品恐弄壞身體 醫揭「3大常見」錯誤行為
糖尿病已成為新國病之一,據統計全台破250萬人罹患,約每10人就有1人,代謝問題與糖尿病風險正在快速擴大。許多民眾開始尋求許多坊間「食療」來調理,不過醫師也提醒,坊間偏方有些可能是錯誤且不實,並列出忽略產品標示等常見三大錯誤,若長期使用恐增加其他疾病風險。(記者:簡浩正)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2飲品」=超強顧齒飲料!營養師大推:預防蛀牙、牙周病
口腔健康與飲食有關,選擇正確的食物,有助於預防蛀牙。營養師宋明樺表示,若想防止牙周細菌生長、蛀牙,平時除了多喝白開水,也可以選擇「無糖茶飲」,例如紅茶或綠茶,幫助維持口腔衛生、平衡口腔菌叢,但不建議咖啡當水喝,長時間飲用會提高蛀牙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凌晨3至6點最危險!睡夢中猝死多與「心律不整」有關
每當聽聞親友在睡眠中離世,訃聞上總會寫著「安詳辭世」、「無病痛地走了」等類似安詳離世的字眼,彷彿在睡夢中告別人世是最理想的離開方式,然而,這個死亡方式背後往往潛藏著可預防的心臟危機。
中天新聞網 ・ 11 小時前
「肥貓」鄭則仕暴瘦有隱憂? 糖尿病減重沒運動「骨折率增44%」
74歲香港資深演員鄭則仕近期被拍到身形消瘦,引發外界對其健康狀況的關注。據媒體報導,鄭則仕長年患有糖尿病,近年來調整飲食與生活習慣才導致體重下降。醫師表示,糖尿病患者減重雖有多重好處,但若未搭配運動,可能造成減脂又減肌的情況,進而提高骨折風險。此外,體重迅速下降也需注意是否為藥物反應過佳,應回診調整用藥。
中天新聞網 ・ 10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