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4大危害黴菌!黑黴菌、青黴菌、麴黴菌⋯這1種超毒「恐致失智」
你有聽過「黴菌毒素」嗎?超全能診所醫療院長王偉全於《萬萬黴想到》一書中,深入解析黴菌毒素對身體的潛在危害,並系統性介紹從環境檢測、身體評估到全面修復的完整處理流程。其中,他特別強調「4D除黴療法」的重要性,包括引流(Drain)、排毒(Detox)、去敏(Desensitize)、掌舵(Drive)4大步驟,協助身體恢復自我調節與修復功能。以下為原書摘文:
不要以為黴菌毒素離我們很遠!台灣超級知名的花生醬也在2025年7月底驚傳黃麴毒素超標,衛生局令全面下架。黴菌無處不在,尤其台灣潮濕的環境,更是黴菌繁殖的溫床。我曾買過一盒櫻桃,沒幾天表面便長出白色棉絮,這正是黴菌的蹤跡。
日常4大危害黴菌
黴菌不僅存在於食物,家中的許多角落也暗藏危機,包括浴室、廚房、室內盆栽、隔間夾板、冷氣空調系統,還有一個最容易被忽略、黴菌數量最多的地方,就是洗衣機。不定期清理,可能導致皮膚癢、紅腫。然而,某些黴菌及其產生的毒素會對人體健康造成更嚴重的威脅。以下是幾種常見且具有健康危害的黴菌及其毒素:
1. 黑黴菌(Stachybotrys)
黑黴菌會產生單端孢菌素(Trichothecenes),這是超強的黴菌毒素,對神經系統有毒性,並會引起鼻腔和腦部的嚴重發炎。吸入黑黴菌孢子後,可能出現以下症狀:
呼吸系統:鼻子刺激、鼻塞、咳嗽、喘息、呼吸困難、胸部緊縮感、肺部出血。
中樞神經系統:頭痛、易怒、頭暈、憂鬱、焦慮、腦霧、精神疲勞。
2. 青黴菌(Penicillium)
青黴菌常出現在地毯、家具、壁紙、書籍、紙張、盒子、室內植物、腐壞食物及堆肥中。青黴菌會產生赭麴毒素,中等毒性,但高度致敏。赭麴毒素具有腎毒性、致癌性和免疫抑制作用,某些菌株對小腦和海馬迴有神經毒性,可能導致阿茲海默症和帕金森症。青黴菌還可能造成肝臟和腎臟損害,並引發慢性鼻炎、鼻竇感染及肺炎,造成血管新生。
3. 麴黴菌(Aspergillus)
麴黴菌常見於花生、花生醬、米、向日葵籽和陳舊書籍中,會產生赭麴毒素和黃麴毒素(Aflatoxins)。這些黴菌毒素會影響兒童的生長發育,並有致癌性。黃麴毒素最著名的便是會導致肝癌,以及厭食、疲勞、嗜睡、肌肉無力等症狀。
不同的麴黴菌種類產生不同的黃麴毒素,例如A. parasiticus產生黃麴毒素B1、B2、G1和G2,而A. flavus僅產生黃麴毒素B1和B2。黃麴毒素B1是最強的致癌物之一。
另外主要出現於奶製品的黃麴毒素M1(AFM1),是由AFB1代謝產生的一種致癌物,毒性雖然只有AFB1的2-10%,但在人類中,AFM1與致癌性、基因毒性、致突變性和致畸性有關,同時削弱免疫系統。AFM1會增加體內活性氧(ROS)的產生,破壞腸細胞之間的緊密連接蛋白,導致嚴重的腸漏症。此外,AFM1還會引起肝臟和腎臟細胞損傷。
麴黴菌在土壤中生活,通過空氣傳播孢子。這些病原菌在土壤和植物殘渣中越冬,並在條件適宜時(高於25度的乾燥天氣)產生新的孢子,這些孢子通過昆蟲或風傳播到新植物上。感染後,病原菌會持續感染作物,並產生黃麴毒素。
4. 毛殼菌(Chaetomium)
毛殼菌會產生球毛殼菌素(Chaetoglobosins),這是一種致癌且致畸胎的黴菌毒素,對胸腺和脾臟、肝臟和腎臟有毒性,亦可造成血管新生。破壞細胞骨架,削弱所有治療反應,也會攻擊生殖系統,造成睪丸精母細胞退化。毛殼菌的菌落最初呈現棉絮狀且為白色,隨著成熟會逐漸轉為灰綠色。這些菌類生長迅速,以含纖維素的材料為食,如紙張、織物和石膏板。
真菌、黴菌、酵母菌的差異
真菌、黴菌和酵母菌這些名詞常常被互換使用,但其實它們是不同的。回想我們高中學過的分類系統,真菌是最上級的統稱,指真核域真菌界,下面包括黴菌、酵母菌和蕈類。真菌細胞具有細胞壁,通常由幾丁質組成。
真菌主要有3種形態:單細胞酵母菌、絲狀黴菌、類酵母真菌(假菌絲形態)。雙形性真菌能夠根據溫度變化產生酵母形態和黴菌形態。在宿主體內(37度)為酵母形態,而在室溫環境或人工培養基中則觀察到黴菌形態,如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
真菌是全世界分布範圍最廣的病原體。例如,伏馬鎌孢菌(Fusarium oxysporum)會導致多種植物的維管束枯萎病,也會在免疫功能低下的人類中引起嚴重的全身感染。
對於人類來說,真菌感染通常不會危及生命,也因此黴菌毒素的危害並不受到傳統醫學的重視。但其實,皮膚、毛髮和指甲的表面真菌感染在全世界都很常見,影響約四分之一的人口。空氣傳播的真菌還能引起不同的呼吸道疾病、鼻竇炎、肺炎,並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可能致命。
醫學上的真菌感染疾病
1. 皮膚黴菌病
由皮膚上的皮癬菌(dermatophytes)或酵母菌所致,常見的有足癬(香港腳)、股癬、體癬和頭癬,通常會引起瘙癢、紅疹和皮膚脫屑。
2. 麴黴菌病
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特別常見,包括支氣管肺麴黴菌病(症狀包括發燒、咳嗽、咳血和呼吸困難)和黴菌性鼻竇炎(症狀包括鼻塞、流鼻水、頭痛和嗅覺減退)。麴黴菌孢子會黏附並損害呼吸道上皮,Th1細胞和B細胞有助於清除真菌(Th1細胞對抗微生物;Th2細胞調控過敏反應;B細胞負責製造抗體),但過多的免疫球蛋白IgE可能導致過敏反應。
了解麴黴菌的各種毒性因子及其與宿主免疫系統的相互作用,有助於早期診斷和有效治療。黴菌是僅次於塵蟎和花粉的第三大過敏性呼吸道疾病的原因。美國國家健康與營養調查發現,從1980年到1994年,黴菌敏感率增加了3倍。
呼吸過敏疾病患者中,黴菌過敏的比例相當高,特別是在氣喘和過敏性鼻炎患者中。例如,在土耳其的研究中發現呼吸過敏患者中有73%患有外源性氣喘,麴黴菌是最主要的致敏真菌,皮膚測試陽性率高達26%。
3. 念珠菌感染
念珠菌在免疫功能低下時,能引發如口腔念珠菌病、吸入性肺炎和侵襲性念珠菌病等多種感染。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與乳糜瀉(CD)相關,因其細胞壁含有與麩質蛋白質相似的Hwp1蛋白,在感染念珠菌的患者中,部分人的抗麥膠蛋白抗體(AGA)濃度較高 [23]。
意即念珠菌的人容易有麩質敏感;有麩質敏感的人要懷疑念珠菌感染。此外,念珠菌也容易造成多重物質敏感、多發性硬化症、疼痛、關節炎、腫瘤、血管新生。
4. 隱球菌病(Cryptococcosis)
常影響肺部和中樞神經系統,特別是新型隱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和格特隱球菌(Cryptococcus gattii),可在人體內引發嚴重的感染,如肺炎、隱球菌性腦膜腦炎及慢性疾病,特別是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這些病原真菌廣泛存在於土壤、腐木和鳥糞中,尤其是鴿糞。
5. 馬拉色菌(Malassezia)
是一種親脂酵母菌,主要的相關疾病為脂漏性皮膚炎、頭皮屑、汗斑、異位性皮膚炎和毛囊炎。不僅是皮膚疾病皮膚疾病,近年來它也被發現與系統性疾病有關,特別是在免疫力低下的個案和新生兒中,例如Malassezia furfur可導致菌血症、肺炎、周邊血管栓塞、心內膜炎、腦膜炎、腹膜炎等。
Malassezia globosa則與「汗過敏」和「膽鹼性蕁麻疹」有關,其MGL_1304蛋白便是一種汗液中的主要過敏原,誘發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肥大細胞和嗜鹼性粒細胞釋放組織胺,讓人運動流汗後起疹子,奇癢無比。
黴菌毒素的威脅遠超過黴菌
據此可以發現醫學上的真菌感染主要指「孢子感染疾病」,大多數發生於已有嚴重疾患及免疫低下的人身上,並且經常危及癌症治療、固體器官和造血幹細胞移植、新生兒醫學、自體免疫疾病治療、創傷和重症護理。過去幾年,真菌疾病每年造成1.6百萬人死亡。
黴菌孢子吸入後引發的過敏性鼻炎、氣喘、以及過敏性肺炎,但這僅是冰山一角,更深層次的是對肥大細胞(mast cells)的活化,持續釋放發炎物質,讓慢性過敏與發炎不斷循環。
黴菌帶來的危害,遠不只是「孢子病」這麼簡單。黴菌碎片(fragments)是黴菌被破壞或乾燥殘留的結構,其大小僅有3微米,能輕易穿透肺部,深入支氣管甚至肺泡。研究顯示,黴菌碎片比完整的孢子更具致敏性,能更強烈地誘發IL-6和IL-8這些發炎物質,還能長時間漂浮於肺部,破壞肺組織。如果長期暴露在這些微小的碎片中,還可能引發類似石棉沉著症的「黴菌間皮瘤」(Mold-othelioma),患者會出現呼吸急促、胸痛、疲勞、夜間盜汗等症狀。
黴菌孢子進入人體後,除了引發過敏和發炎反應,它們會降低呼吸道黏膜纖毛功能、逃避免疫系統監視,侵入更深層的組織。黴菌受到威脅時會釋放更多的黴菌毒素,進一步壓制免疫系統,持續誘發的神經毒性,並干擾內分泌。
Dr. Jill Crista曾說:人們會為了避免把黴菌毒素吸入更深的地方,而抑制深層呼吸,這是生存的保護機制,所以很多有黴菌毒素的人呼吸都比較短淺。我自己最早治療黴菌毒素後的第一個感受,便是呼吸變深層了,有一種終於可以呼得到氣的感覺!
比起黴菌,我認為黴菌毒素對人體健康的威脅遠超過黴菌本身,且它是脂溶性的,就像塑化劑一樣難以代謝。也就是說,你的身體可以殺死黴菌,但不一定能殺死黴菌毒素。
黴菌毒素是黴菌為了擴張、生存時不惜耗費大量自身能量,殺死周圍生物所製造出來生物毒素(biotoxins),它悄然存在於我們的食物、空氣和環境中,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影響。黴菌毒素的意圖是惡意的,是為了傷害或殺死另一個生物,而意圖決定了傷害程度。
可惜黴菌毒素的傷害在主流醫學中尚未得到重視,因為所造成的症狀並不危及性命,而是產生所謂的「亞臨床症狀」,如慢性疲勞、莫名疼痛、關節炎、多重敏感、假性癲癇、自律神經失調等「怪病」,和許多醫學未解症狀。
但其實不是「怪病」,而是黴菌毒素!黴菌毒素有多種毒性,包括致癌性、誘基因突變性(mutagenic)、致畸胎性、干擾荷爾蒙功能、出血性、免疫毒性、腎毒性、肝毒性、腎毒性、皮膚毒性、神經毒性、血液毒性、生殖毒性等,並促進介白素的釋放以及脂質過氧化。
(本文摘自/萬萬黴想到:黴菌毒素竟是過敏、慢性疲勞和疼痛的真兇!/時報出版)
快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揪好友玩失智症小測驗,還可抽$5000 LINE POINTS!
看更多優活健康網相關報導
吃花生小心黃麴毒素!毒物專家教正確保存法:開封後必做「這步驟」
水果發霉切掉還能吃嗎?醫揭「致癌毒素」早就整顆都是:通通丟掉
本文授權轉載自《優活健康網》,原文為居家4大危害黴菌!黑黴菌、青黴菌、麴黴菌⋯這1種超毒「恐致失智」
其他人也在看


60歲高金素梅凍齡抗老靠3招!醫師、研究都稱讚:防癌、降血糖、抗失智
「一點也不科學!」60歲立委高金素梅最近在雙十國慶晚會久違登台開唱,沒想到一出場驚艷全部觀眾,民眾直呼怎麼還是這麼年輕。到底高金素梅怎麼保養出凍齡外貌? 高金素梅生病後調整生活習慣 高金素梅在
健康2.0 ・ 3 天前
國二少女得糖尿病!「3餐吃這些」營養師愣了 母淚喊:是我害了她
台灣兒童與青少年肥胖率呈近年關注焦點,引發健康隱憂。營養師高敏敏指出,曾有14歲少女因長期攝取過多精緻糖而罹患第二型糖尿病,凸顯家長忽視飲食管理的問題。她提醒,日常飲食中添加糖應控制在總熱量的10%以下,並建議家長選擇低糖、天然的點心,幫助孩子遠離肥胖與慢性病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她天天嗑便當長息肉!2習慣沒改切了又復發 醫警告:恐變癌
當代人生活忙碌、飲食失衡,導致各種腸胃疾病與文明病逐漸年輕化,其中「腸躁症」與「大腸息肉」更是常見困擾。一名42歲的上班族婦女因長期外食、飲食不均,健康檢查時竟發現大腸長出息肉,切除後雖改吃得較清淡,但息肉仍再度出現,最後才找出真正的原因。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 小時前
老公明明沒吃多少肚子卻很大?專家揭「真正元兇」:不是年紀 晚餐必吃這1蔬菜
「他根本沒吃多少,怎麼肚子還是越來越大?」這句話可能是很多媽媽們的心聲,每天只有一餐可以聚在一起吃飯,當然要豐盛的款待家中的支柱。可是看著老公越來越大的肚子,自責煮得太豐盛的同時,卻往往忽略了背後真正的元兇——壓力與生活型態!根據《Przegla̜d Gastroenterologiczny》2025年研究指出,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失調會讓皮質醇長期升高,促進腹部脂肪堆積與代謝症候群發展。當壓力沒有出口,身體會用「囤積脂肪」來自保,這也正是很多爸爸們不知不覺中肚子變大的原因。很多女性以為:「叫他少吃一點就好」,但實情是——壓力大、睡不好、沒有動,才是導致中廣身材與代謝症候群的真兇! 壓力型肥胖 根本不是「年紀大了」而已 當老公抱怨說「最近比較累」、「一吃就胖」、「晚上睡不好」嗎?這些不是單純年齡在作怪,而是壓力正在「悄悄改寫」他的身體代謝!根據《Obesity Reviews》在2019年的研究顯示,高壓男性罹患代謝症候群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45%。這種風險不是突然冒出來,而是長期慢性壓力影響內分泌系統,導致皮質醇過高、胰島素阻抗、三酸甘油脂升高與高血壓發生。更令人擔憂的是,《Meta
常春月刊 ・ 1 天前
超商就買得到!醫揭「3飲品」防大腸癌:每天1杯降低近20%風險
台灣大腸癌患者每年新增1.7萬人,且確診年齡明顯下降,過去多為50歲以上者,現在卻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罹患大腸癌,那除了定期檢查外,還能怎樣預防大腸癌?對此,高雄馨語診所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黃郁純直言,答案其實就在你我身邊的超商裡,只要持續飲用3種飲品,就能有效降低罹患大腸癌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女子陰道滲尿!5次手術皆無效 醫解「骨灰級難題」獲國際肯定
一名女性在婦科手術後罹患罕見併發症「膀胱陰道廔管」,導致尿液從陰道口不斷滲漏,身上散發尿騷味,嚴重影響生活。經歷5次失敗手術後,她被醫師宣告「無法治癒」,需終身包尿布。所幸轉診至高雄四季台安醫院後,成功接受修復手術,術後追蹤一年已完全康復,相關手術案例更登上國際醫學會並獲選為最佳手術影片。
中天新聞網 ・ 5 小時前
跟著趙露思吃出仙女體態!「7日減重菜單」公開,營養師提醒1大關鍵點
有追陸劇《許我耀眼》的觀眾應該都注意到了——趙露思比以往更顯纖細。身高161公分的她,體態維持得相當勻稱,據傳長期控制在約39公斤。她曾分享一套自訂的「七日清淡菜單」,藉由控制飲食搭配運動,成功讓身形線條更緊實,就連同劇男主角陳偉霆都稱讚她「背部線條很好看」。
姊妹淘 ・ 11 小時前
「主動脈剝離」恐秒奪命!醫警告若發現有5大危險因子任一 速就醫!
主動脈剝離是一種致命性高的心血管急症,根據統計,死亡率竟高達五成!雖然它發生率不如心肌梗塞或中風普遍,然而一旦發生,往往如風暴般來襲,很可能來不及救回來。 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李任光提醒,血
健康2.0 ・ 1 天前
「地瓜+五穀粉」是偽健康早餐 醫師提醒血糖恐爆炸
早餐選擇清淡不代表健康,某些看似營養的食物組合可能是隱藏的「血糖炸彈」。減重醫師范亞萱指出,許多人自以為健康的早餐組合,實際上可能導致血糖飆升,甚至讓人越吃越餓,影響減重效果和整體健康。
中天新聞網 ・ 13 小時前
不只生活習慣!日吃「1維生素」發炎指標狂降 逆轉脂肪肝
肝臟過多的脂肪堆積,會導致肝臟慢性發炎,造成肝臟細胞受損,最終演變成慢性肝病、肝硬化,甚至是肝癌;根據衛福部指出,台灣的脂肪肝盛行率約為33.3%,在亞洲,每1千名脂肪肝個案,1年就約有5.3名個案會死亡。由於目前沒有直接治療脂肪肝的藥物,醫生多建議以良好生活習慣、飲食改善,不過一項研究發現「每日補充300毫克維生素E」能顯著改善代謝功能障礙相關脂肪性肝炎(MASH),對肝臟健康可能有正面影響。
鏡報 ・ 1 天前
喜歡吃冰塊消暑? 醫示警背後含義:身體在求救
吳昌騰分享自己曾經遇到的案例,一名年輕上班族小陳,近幾個月來總是感到異常疲倦、精神不濟,工作效率也直線下降,連爬幾層樓梯都氣喘吁吁。除了疲勞,他每天還要咀嚼好幾杯冰塊,這種清脆的聲響和冰涼的口感讓他無法自拔。他從未想過,這個「吃冰塊」的習慣會和自己的健康...
CTWANT ・ 10 小時前

狂嗑堅果杏仁小魚「她腸胃全失調」! 中醫師推「這些飲料」消脹氣、解便秘
小美趁休假大啖最愛的調味堅果、杏仁小魚,每天一大把一大把的抓來吃,幾天下來出現口乾舌燥、嘴破、便秘、脹氣等症狀,至傳統醫學科看診,經醫師問、望、聞診及把脈評估,診斷小美一下子食用大量燥熱油膩的食物,導致脾胃失調上火,以香砂六君子湯為主調劑治療,並衛教可適度按摩手腕第一條橫紋往手臂三指幅處的內關穴,消除脹氣不適感,在一周後回診,不適情況已大幅改善。 中醫治療腸胃不適 這樣調理效果佳 臺中榮總嘉義分院傳統醫學科主任醫師吳宗益表示,中醫在腸胃不適方面一直有良好的療效,中醫師通常以疏肝健脾的逍遙散、柴胡疏肝湯幫助患者通達肝氣,補強胃部功能,或用香砂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甘溫除熱增進腸胃消化功能,若有胃食道逆流症狀可用旋覆代赭石湯、半夏瀉心湯等來降逆和胃。 依下肚食物看解方 穴道按摩也有幫助 吳宗益說到,若吃了過多燥熱食物如油炸物、堅果,造成口破、口渴、胃脹氣,可適度喝茶葉或大麥茶緩解症狀;如果因吃了過量肉類造成便秘,可以泡具有疏理肝氣效果的牛蒡茶改善,也能降低血壓血糖;若因起居不慎,造成腸胃型感冒可選擇用薑、蔥煮水喝,並選擇按摩通條百病的足三里(位於小腿外側,膝蓋往下約四指幅寬處)、內關穴(手腕
常春月刊 ・ 6 小時前
腦腫瘤「生長位置」差很大!陽光男「1處」想救無能為力 2年後夢中去世
腦神經內科醫師林志豪在節目《醫師好辣》中分享2個門診案例,同樣是腦瘤病人,一老一少,因為生長位置差異,一位仍然健在,另一位已不在人世。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5 小時前
熟男無預警「抽搐倒地不起…」 腦瘤竟是肺腺癌轉移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今年41歲的許先生,從事文具業務,某日清晨突然出現右側肢體無力與抽搐,倒地不起,被家人緊急送至急診,經電腦斷層及核磁共振檢查,醫師發現腦部有個約3.1公分大的腫瘤,進一步追蹤又在右下肺發現4公分腫塊,確診為肺腺癌合併腦轉移。醫師提醒,肺腺癌初期幾乎沒有症狀,等出現頭暈、咳嗽或神經異常時,往往已屬晚期。 彰化基督教醫院...
匯流新聞網 ・ 12 小時前
【下班經濟學】「新抗發炎冠軍」比薑黃還猛!名醫曝早餐這樣吃年輕10歲!
早餐吃這些,抗發炎還超減脂!今天邀請到預防醫學洛桑加參醫師來告訴大家,八種超級食物不僅天然,更可以抗發炎、預防癌症,醫師天天都在吃!加碼教你「5招抗發炎養生術」,一起來看看。吃對食物預防癌症!名醫曝8類天然食物抗發炎!洛桑加參醫師表示,全球每年有將近 4,000萬人死於慢性疾病,其中包括糖尿病、心臟病、癌症等…而根據世界頂級科學期刊《Cell細胞》的研究......
風傳媒 ・ 1 天前
9成女性肺癌不吸菸 瓦斯爐竟是隱形殺手!
研究顯示,瓦斯爐燃燒過程中釋放的一氧化碳和致癌物苯可能傷害肺部,甚至提高罹患肺癌的風險。在台灣,約有九成女性肺癌患者不吸菸,除了廚房油煙是已知的危險因子外,瓦斯爐也被指為可能的致病原因。專家建議,民眾應加強廚房通風或考慮改用電磁爐,以降低健康風險。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柿子抗氧化力「比維生素E強20倍」 踩5大地雷就破功
秋季是柿子盛產的季節,這種水果富含多種植化素,有助控制血糖、降低血脂及抗發炎,但營養師薛曉晶指出,柿子含有單寧酸,若與高脂肪、高蛋白、高鐵質食品或酒精類飲品同時食用,甚至空腹食用,可能在腸胃形成不溶性沉澱物「柿石」,造成腸胃不適,嚴重時甚至引發腸阻塞。
中天新聞網 ・ 8 小時前
毛豆輸了!這食物蛋白質高2倍 吃蔬食也能補蛋白質
花蓮縣秀林鄉近年推廣蔬食,把台灣原住民原生種植物,如紅藜、樹豆、馬告,融合在地食材製作成吐司、餅乾,不但風味特殊,還能補充蛋白質。 補充蛋白質新選擇 花蓮縣秀林鄉鄉政首席顧問蕭采君指出,紅藜、
健康2.0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