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增2.5萬人!全台250萬人有「這疾病」醫示警:心血管死亡風險增近2倍
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據統計台灣糖尿病人口已突破250萬人,每年仍以約2.5萬人的速度持續攀升,醫師表示,其中高達8成患者同時合併過重或肥胖問題,形成更棘手的「糖胖症」,使全身器官承受嚴重負擔。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日前啟動「糖心胖三合守護計畫」,號召全台 122家醫療院所參與,883位糖胖症患者共減去3700公斤。
為協助糖胖症患者獲得更全面的治療照護,糖尿病學會於2024年啟動「糖心胖三合守護計畫」,號召全台122家醫療院所參與。計畫透過醫療團隊衛教、追蹤與以符合國際指引建議的藥物治療,協助患者同時達成控糖、減重與器官保護三大治療目標。歷時近十個月的計畫,最終共883位糖胖症患者接受完整衛教、追蹤及治療。結果顯示,參與計畫之患者共減重3708.6 公斤,平均腰圍縮小近5公分,相當於褲頭小了兩個尺碼,更有半數患者的糖化血色素降至理想目標。
中山醫大附醫內科部部長、糖尿病學會糖尿病工作小組委員楊宜瑱指出,這些成果證明只要醫病攜手、以正確衛教與有效藥物,就有機會改善健康,幫助患者重拾健康並遠離共病。
糖尿病學會理事長楊偉勛指出,糖胖症不僅會提升全因性死亡風險逾2倍,因心血管疾病導致的死亡風險也增加近1.8倍。美國糖尿病學會(ADA)近年提出「心臟–腎臟–代謝(CKM)症候群」概念,強調糖胖症會導致血壓升高、使血管內壁受損,引發栓塞,造成心臟與腎臟負荷倍增,增加心臟病及慢性腎病風險。然而統計顯示,僅有不到3成患者執行體重管理,顯示提升疾病認知與行動力刻不容緩。
楊偉勛分享,美國糖尿病學會2025年指引建議,糖胖症患者應及早就醫,在初診時即完成糖、胖、心、腎及其他共病風險的全面評估,並優先選擇具多重效益的治療策略。他更指出,糖尿病治療已進入「醫病共享決策」時代,患者應化被動為主動,透過「診間四問」與醫師充分溝通,包含了解自身血糖、體重、腰圍與BMI等體位指標,確認心腎等共病風險,並與醫師共同設定治療目標與選擇合適藥物,透過全面性的控管,有效保護器官,守護長期的健康與生活品質。
楊宜瑱說,本次糖心胖三合守護計畫共122間院所參與,每間院所透過整合照護與患者教育,展現臨床實證成果,其中12院所更以優異表現獲得表揚,包括榮獲「特優獎」的三軍總醫院、臺中榮民總醫院、華謙家醫科診所及陳宏麟診所;「優選獎」的林口長庚醫院、衛福部臺北醫院、陳霆昌安糖診所與曾競鋒診所;而「佳作獎」由新光醫院、高雄新正薪醫院、芯禾診所及博新小兒科家庭醫學科診所獲得。
更多三立新聞網報導
進口醬油出包!日本「龜甲萬醬油」防腐劑超標 162公斤全銷毀
三味線琴音繞樑!京都「藝妓」文化初體驗 一秒回到江戶時代
公費流感疫苗「1個月431萬人搶打」創紀錄!謝祖武秀出「寶貝」力挺
台肥震撼彈!吳音寧接任董事長 農業部3點回應:能帶來新氣象
其他人也在看


糖友8成合併肥胖 死亡風險倍增
台灣糖尿病人口突破250萬人,每年持續攀升,其中高達8成患者同時合併過重、肥胖問題,形成「糖胖症」,心血管疾病、腎臟病風險增加,死亡風險更提升逾2倍。醫師指出,糖尿病防治觀念應從控制肥胖做起,然而僅不到3成患者執行體重管理,呼籲患者定期主動量體重、追蹤血糖。
中時新聞網 ・ 1 天前
正妹網紅自曝9月曾收「黃明志恐怖邀約」 親揭5大試探手法:直覺救了我
「我不是那個被欺騙的人,也不是那個出事的人,我只是那個在危險裡,冷靜、清醒、並選擇走開的人。這份勇氣、這份清醒,會一直保護我。」馬來西亞歌手黃明志涉及網紅謝侑芯猝逝案,引起社會廣泛關注。隨著警方將案件改以謀殺罪偵辦,也於稍早正式通緝黃明志。而今(4日)午間網紅MIGA美家在社群平台發文,透露自己在9月曾收到疑似同一藝人的「恐怖邀約」,並公開對方常用的5大邀約手法。
鏡週刊Mirror Media ・ 1 天前
苗縣友善職場評鑑 33家企業獲表揚(2) (圖)
苗栗縣政府勞工及青年發展處今年首度舉辦「優質企業 友善職場」評鑑,遴選出33家獲獎企業,包含上市櫃公司、外資企業、金融機構、中小企業及微型企業等。
中央社 ・ 1 天前
不是含糖飲料!他每天狂喝「這飲品」慘了 醫:終生洗腎
茶和咖啡這兩種飲品在台灣廣受歡迎。然而,隨著研究指出咖啡可能對腎臟有保護作用,有些民眾開始好奇是否可以用茶來替代咖啡。對此,腎臟科醫師江守山過去就曾在節目分享專業見解,提醒民眾在選擇飲品時需注意。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7 小時前
中國男童腹痛「開刀遭摘6器官」無法進食
[NOWnews今日新聞]真活摘器官?中國男童腹痛開刀「被切6器官」無法正常進食中國山東一名10歲男童因腹痛就醫,發現腹部有病變必須立即開刀,但術後家長發現兒子被摘除6個器官,從此無法正常進食,悲痛的...
今日新聞NOWNEWS ・ 1 天前
46歲運將突發高燒不退!就醫驚覺「肝功能受損」 竟是養鸚鵡釀禍
綜合陸媒報導,林男半月前飼養了一隻鸚鵡,因駕車工作無法照料,便將鸚鵡放入口袋隨身攜帶。不料數日後,他突發高燒至38.7℃,伴隨畏寒、乾咳與全身乏力,自行服用感冒藥後仍反覆發熱,並出現頭暈、反應遲鈍與精神萎靡等症狀。家人發現林男情況不對,趕緊將他送醫。檢查結果顯...
CTWANT ・ 1 天前
76歲翁體檢正常卻罹癌!醫揭「5大警訊」:身體早已透支
廖繼鼎醫師日前分享一名76歲患者的案例,一位長者平常生活規律、每天運動,且體檢報告也很正常,怎料,卻在某次手術後突然發高燒、器官衰竭,最後確診癌症。對此,廖繼鼎列出「5大警訊」,認為此狀況並非偶然,而是身體長期透支所致。
鏡報 ・ 10 小時前
地瓜葉穩血糖又抗癌 醫:2吃法是大忌
地瓜葉含有豐富的多酚、花青素等營養成分,具有穩定血糖和抗癌潛力,但中醫師提醒,由於其屬性偏涼,不適合涼拌或生食。此外,地瓜葉含有維生素K和高鉀,特定族群應謹慎食用。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只是「血糖高」而已?追蹤45萬人研究:「糖尿病前期」讓失智風險多54%…控血糖最簡單的3方法
據衛福部國健署統計,截至2022年全台糖尿病患者已超過256萬人,並以每年新增2.5萬人的速度持續增加,其中18歲以上成人盛行率達12%,男女患病比率分別為11.4%及8.9%;且每4人就1人處於糖尿病前期。許多人以為,僅是「血糖偏高」,又還沒被診斷為糖尿病,就不必太在意?其實這想法大錯特錯,「血糖過高,就像器官長期泡在糖水裡!」不僅可能造成心血管疾病、慢性腎病變、視網膜病變,現在更有研究顯示,即使血糖只是略高,都可能增加罹患失智症的風險!
幸福熟齡 ・ 1 天前

更年期「腹部脂肪」更易囤積!壯世代女性掌握3招 管理體重好簡單
女性一生中有三個時期特別容易發胖,分別是懷孕後、更年期後以及談戀愛期間。其中「更年期肥胖」問題尤為普遍,主要源自荷爾蒙變化、代謝速率下降以及睡眠品質降低等多重因素的交互作用,壯世代女性更要多加注意。
健康2.0 ・ 1 天前
坣娜肺腺癌辭世!中醫揭「肺部5大健康殺手」,教你「生活+飲食」保養秘訣
藝人坣娜於10月中旬辭世,其美籍猶太裔丈夫薛智偉於10月31日發表聲明證實噩耗,並透露坣娜因罹患肺腺癌離世的消息。薛智偉在聲明中回憶,坣娜於2021年演唱會後出現咳嗽症狀,卻因疫情期間就醫不便而延誤檢查,直到同年底才確診為第四期肺腺癌。坣娜的病逝消息曝光後,也引發社會對肺腺癌的關注。
姊妹淘 ・ 5 小時前
立冬怎麼吃?禁忌飲食、可多吃食物一次看
[NOWnews今日新聞]二十四節氣中的「立冬」是代表冬季正式開始,不少人會「補冬」。對此,欣悅中醫診所中醫師賴俊宏提醒,立冬常見咳嗽、氣喘等疾病;但建議,寒涼性質食物、刺激性、生冷物都要少碰,會咳嗽...
今日新聞NOWNEWS ・ 6 小時前痛風別怪豆製品!醫點名「番茄、鵝肉」才是真地雷
全台約有百萬名痛風患者,許多人深信豆製品會使其發作。腎臟科醫師江守山指出,這是一個長久以來的誤會,雖然黃豆本身的普林含量確實偏高,但研究顯示,大豆中的異黃酮具強力抗發炎作用,反而能降低痛風發作機率,「真正容易使其發作的,反而是番茄與鵝肉」。
聯合新聞網 ・ 20 小時前
熱血環島每天騎車8小時 23歲男慘淪「腳不舉」全因一事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23歲的林先生,日前熱血騎重機環島,整整8天,每天騎車7到8小時以上,沒想到順利返家之後,卻忽然間右腳無力,右腳尖無法抬高,走路時感到乏力,但並沒有腰痠背痛的現象,經診所醫師建議至醫院進一步安排神經傳導暨肌電圖檢查,原來是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 收治病人的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復健科主任武俊傑表示,檢查發現,林先生右...
匯流新聞網 ・ 6 小時前
塑化劑危害不可輕忽!專家教你日常避毒、降低暴露風險
雙酚A無所不在,主要用於生產聚碳酸酯、環氧樹脂、酚醛樹脂、四溴雙酚A、芳香族聚酯樹脂等,廣泛應用於日常用品,如運動水壺、食物容器、罐頭內襯、補牙材料等。 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暨腎臟科系教授級主治醫師、長庚大學中醫系臨床教授顏宗海表示,雙酚A屬於低毒性物質,具有微弱的女性荷爾蒙作用,長期暴露會增加心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肝臟疾病、肥胖、糖尿病、不孕、慢性腎臟病、兒童神經發育障礙,而動物實驗證實有致癌風險。 不過,含雙酚A的日常用品,正常使用下不會溶出,只有在極端酸性、鹼性或高溫下,才可能會微量釋放,且雙酚A於人體內半衰期只有6小時,不容易於體內累積。 box顏教授小提醒:要減少雙酚A的暴露,最好吃天然食物,少吃有環氧樹脂內襯的罐頭食品、飲料及高湯,避免使用聚碳酸脂的水壺,也建議孕婦生產後再補牙較為安全。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延伸閱讀: ·微波爐加熱食物恐釋大量塑膠微粒!醫示警:合格容器也會 3用法避免吞毒 ·不只塑膠害罹癌率up!她用環保餐盒體內塑化劑仍超標 醫點名「2物品」也藏塑膠微粒:超意外
常春月刊 ・ 7 小時前
只是血糖、血壓高一點,怎麼就要洗腎?66歲退休公務員不甩5警訊:才1年「腎臟喪失排毒功能」
「三高」高血壓、高血糖與高血脂,是造成腎損害的主要原因。根據研究,中老年高血壓患者罹患慢性腎臟病風險,約為一般人的2.2倍。醫師呼籲,高風險族群應每3至6個月定期檢查,及早發現、延緩惡化,避免走上洗腎之路。
幸福熟齡 ・ 1 天前
最接近藥物的超級食物!醫師揭吃菇4大好處 還能降低失智風險
許多人以為菇類只是蔬菜的一種,但其實菇屬於「真菌界」,與黴菌同源。李思賢醫師指出,菇類可說是「最接近藥物的天然食物」,不僅富含營養,更能從免疫、代謝到腦部健康全面調節身體機能。
鏡週刊Mirror Media ・ 5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