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流感、COVID-19還可怕!這病沒有特效藥 長者死亡率高2倍
近期呼吸道疾病疫情持續升溫!根據疾管署最新統計,呼吸道融合病毒(RSV)每周感染案例數,已超越新冠肺炎,成為僅次於流感的第二大呼吸道病毒。
RSV沒藥醫 比流感、新冠可怕
「RSV目前無藥可治!」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三軍總醫院感染科特聘主治醫師張峰義表示,一旦感染RSV,只能仰賴支持性療法緩解症狀,目前沒有對應的抗病毒藥物可供治療,尤其是年長者感染的死亡率高於流感及COVID-19。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部醫師馮嘉毅強調,RSV傳染力極強,一名感染者平均可傳染3人,且在長照機構、月子中心等場所,更容易發生群聚感染。
根據文獻顯示,長照機構的年長者感染RSV,住院率是家中長者的6.6倍。馮嘉毅表示,年長者感染RSV易併發肺炎,造成嚴重症狀,死亡率更是流感的2倍,威脅遠超一般民眾認知。
看更多:自費疫苗這樣打最省!RSV疫苗「1時間」接種效益最高
新生兒感染風險高 住院率高流感16倍
不只如此,RSV更是全球嬰幼兒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根據數據顯示,RSV導致的新生兒急診與住院率是流感的16倍。
台灣周產期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施景中分享臨床經驗,曾有一名產婦剛生完,沒想到隔2天又在醫院又看到她,原來是寶寶因為感染RSV必須住院治療。
施景中表示,嬰幼兒自出生起即暴露於RSV感染風險中,2歲以下嬰幼兒曾感染過RSV高達9成,0至6個月的新生兒感染RSV後,症狀往往迅速惡化導致住院,嚴重時甚至得進加護病房。
看更多:新生兒1病毒死亡率高又沒疫苗今年已奪6命 名醫急籲:防禦關鍵在「這件事」!
3大高風險族群 應接種RSV疫苗
張峰義呼籲,年長者、免疫功能低下成人和準媽媽,除了接種流感、新冠與肺炎鏈球菌公費疫苗,建議主動諮詢醫師評估接種RSV疫苗,以降低呼吸道重症風險。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祕書長、馬偕醫院婦產部部長暨一般婦產學科主任黃建霈建議,準媽媽可向醫師諮詢,在懷孕28至36周接種RSV疫苗,透過胎盤將抗體傳遞給胎兒,讓寶寶從第一口呼吸就獲得保護。
◎ 圖片來源/台灣感染症醫學會提供
◎ 諮詢專家/張峰義醫師.馮嘉毅醫師.施景中醫師.黃建霈醫師
更多健康2.0報導
免換膝手術!85歲阿公膝蓋痛10年 用這招一周疼痛少8成
國際權威研究:心臟衰竭為第一死因!糖尿病者死於「這種」疾病是一般人的2倍!
90歲失智奶奶半夜起身十多次!家屬憂跌倒風險增 照護團隊這樣做放心了
本文由健康2.0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
其他人也在看

真有魔力?她多年「被自己鼾聲雷動吵醒」 一躺「神奇沙發」卻爽睡5小時!醫揭原因
被自己的打呼聲吵醒,是什麼樣的痛苦?一名年輕女子多年來夜夜受折磨,直到在「神奇沙發」上意外睡著5小時,完全沒有被自己的鼾聲吵醒!她以為沙發會魔法,沒想到檢查結果揭露真正原因——竟然是「姿勢性睡眠呼吸中止症」!
鏡週刊Mirror Media ・ 20 小時前
肺阻塞不只傷肺也傷心! 最新國際治療指引首度納入「心血管風險」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編輯 吳儀文慢性阻塞性肺病(簡稱肺阻塞,COPD)是國人常見的慢性下呼吸道疾病之一,根據國健署資料顯示,全球每10秒就有1人死於COPD,台灣一年更有超過5千人因COPD喪命,而且COPD不只會傷害肺部,還有可能影響心血管健康,增加疾病風險。全球阻塞性肺病倡議組織(Global Initiative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簡稱GOLD)2025年最新治療指引首度納入「心血管風險」,呼籲民眾重視COPD心肺共病,而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國健署也提醒民眾應展開5大抗惡化行動以保肺、護心。肺阻塞與心血管疾病密切相關!應重視心肺共病問題肺阻塞是一種呼吸道長期發炎導致呼吸道阻塞的疾病,其中包括「慢性支氣管炎」與「肺氣腫」兩大類型。由於氣體無法通暢進出呼吸道、肺部氣體交換功能不良,病患往往會有「咳、痰、悶、喘」症狀。在過去,肺阻塞常被視為單一肺病,不過事實上患者還有可能併發高血壓、心衰竭等心血管疾病。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陳育民表示,學會進行國內千位肺阻塞病人臨床普查,全面查看6大風險評估,包含呼吸困難
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 21 小時前
EB病毒不只與鼻咽癌有關,恐是自體免疫疾病紅斑性狼瘡的關鍵推手!
【華人健康網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Epstein–Barr病毒(EBV)是世界上最常見的病毒之一,幾乎有九成人一生中都曾感染。過去大家只知道它會引起「傳染性單核球增多症」,或與我國的客家族群鼻咽癌高度相關。中華民國美容醫學醫學會常務理事、皮膚科醫師宋奉宜提醒,
華人健康網 ・ 1 天前輔大醫院心臟復健暨肺復原中心 揭牌啟用
(中央社記者王鴻國新北19日電)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成立「心臟復健暨肺復原中心」,今天舉辦揭牌啟用儀式,未來將提供心臟病、肺部疾病、銀髮族與亞健康族群安全、精準且可長期維持的心肺復原服務。
中央社 ・ 18 小時前

高階經理人必看:別再養出又笨又勤快的中階主管!幾招教你打造高效團隊文化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林招煌本文分享如何避免養出「又笨又勤快」的中階主管,從聚焦成果、獎勵思考、橫向觀察到創造價值,幫助高階經理人選對人、教對人、用對人。透過正確的管理方式,打造高效團隊,防止錯誤中階主管文化拖垮組織,提升整體生產力與影響力。在職場中,許多高階主管常抱怨:「中階主管又笨又勤快,害得基層疲於奔命。」但說實話——這些人不是天生如此,而是我們在管理中默許、容忍,甚至「親手培養」出來的結果。有些中階主管看似認真又積極,其實方向完全錯誤。他們會把一件可以簡化的任務,硬是拆成五件交給五個人,再宣稱自己「執行力強」。結果表面上部門看起來忙碌有序,實際上只是把混亂轉嫁到團隊,讓基層人員疲憊不堪、整個組織效率下降。一、明確定義「成果」而不是「忙碌」每天加班不代表績效。真正的績效,是能把複雜的事變簡單。高階主管要定期問中階主管:「這週你讓團隊更有效率的那件事是什麼?」這樣的問法能逼他們聚焦在「產出價值」而非「工作量」。二、獎勵思考與簡化流程的能力勇於發問、挑戰流程的主管,不是「難搞」,而是有潛力的人。相反地,那些表面乖巧、只會照指令行事的主管,往往只是「不思考的傳聲筒」。高階主
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 20 小時前
肺炎進入秋冬高峰!醫揭關鍵危險族群 72歲病友:千萬不要拖
肺炎長年位居台灣十大死因第三位,秋冬隨著流感及多種呼吸道病毒活躍,更對高齡者及慢性病患者造成嚴峻威脅。為提升民眾防疫意識,亞東醫院響應世界肺炎日,舉辦「世界肺炎日民眾衛教活動」,透過淺顯易懂的講座與現場互動,協助社區居民了解肺炎預防與疫苗接種的重要性。 亞東醫院副院長彭渝森強調,只要「提早預防、正確識別、及早就醫」,即可大幅降低重症風險。 誤當小感冒險送命 72歲婦住院兩週:拖不得!72歲的郭姓婦人患有糖尿病與慢性心臟病,去年冬天因輕微咳嗽和倦怠誤以為只是感冒,僅兩三天後症狀急速惡化,出現高燒與喘不過氣的情況,送醫後確診肺炎並住院近兩週。她回憶,「以為忍一下就好,沒想到那麼快就變嚴重。」如今更提醒民眾務必及早就醫與施打疫苗。 亞東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陳志道指出,長者免疫反應較弱,症狀往往不典型,拖延治療恐導致感染擴散或引發菌血症、敗血症等致命併發症。他提醒,若高齡者出現呼吸急促、精神萎靡、食慾下降等情況,務必盡快就醫。 三大病原威脅肺部健康 疫苗是最前線防護陳志道表示,肺炎常見病原包括肺炎鏈球菌、流感病毒與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其中,RSV 近年來在高齡族群感染比例逐漸攀升,其症狀易
常春月刊 ・ 1 天前
孕婦必看!塗再多也沒用?蘇怡寧:妊娠紋幾乎無法預防
婦產科名醫蘇怡寧近日針對孕婦常見疑問提出專業見解,他明確表示目前沒有任何一種油霜或乳液能夠確實預防妊娠紋,不論是橄欖油、可可脂、維生素E或甜杏仁油,甚至打著專利名號的妊娠紋乳液,都無法有效預防妊娠紋的出現。
中天新聞網 ・ 21 小時前
臺灣壓力指數高居全球第2!醫:嚴重恐影響血壓波動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奕寧報導】入冬是心血管疾病好發季節!現代人生活步調緊湊、壓力沉重,是心血管問題的隱形推手,台中慈濟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鄭伊佐醫師提醒民眾需認識心血管疾病的危險訊號,呼籲從轉換壓力到維持心力,強調「穩定」與「預防」的重要。 臺灣壓力指數高居全球第2 嚴重恐影響血壓波動 鄭伊佐醫師表示,根據統計顯示,臺灣壓力指數高居全球第2,更有96%的臺灣受訪者表示正處於壓力狀態。「血流就像水流,壓力太高會爆管,忽高忽低也會損壞。」若長期忽視壓力與血壓波動,容易導致血管內膜破裂,引發主動脈剝離等急重症。研究指出,急性升主動脈剝離若未及時手術,24小時內死亡率高達五成。 「每天趕時間,卻忘了心臟也需要休息。」鄭伊佐醫師提醒,情緒緊繃、焦慮與長期睡眠不足,都會造成血壓波動與自律神經失衡。許多人在工作壓力下出現胸悶、心悸,卻自以為只是疲勞。他強調這可能是血管過度收縮或血壓上升的警訊!他鼓勵大家學習放慢步調、練習深呼吸、培養放鬆習慣,「轉化壓力為心力,讓心臟有喘息的空間」。生活節奏放緩,血壓自然趨於穩定,心血管也會更健康。 「地中海飲食」與素食生活 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情緒調適外,鄭伊佐醫師指出
健康醫療網 ・ 18 小時前
長輩講話越來越小聲?醫揭「生理性聲音退化」改善方法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隨著高齡化社會的來臨,越來越多長者開始關注生活品質與健康溝通能力,而「聲音」正是日常互動不可或缺的一環。林口長庚優聲中心莊秀鳳副主任表示,許多人年紀漸長後,聲音開始變沙啞、微弱,甚至講幾句話就覺得疲累,這些現象多與「生理性聲音退化」有關。 生理性聲音退化 發聲訓練找回自信 莊秀鳳副主任說明,曾有位72歲的黃爺爺來就醫,以前喜歡和老朋友聚會唱歌,近年卻越來越不敢拿起麥克風。他自己也覺得說話費力、容易喘,講話也越來越小聲,唱歌常「唱不到尾音」。家人陪他至耳鼻喉科檢查,檢查後確定是退化性喉部(Presbylarynx)。 發生在長者可能導致生活溝通功能退化,易嗆咳致發生肺炎。因此,後續建議阿公應加強運動,增加激勵肺活量,並接受優聲嗓音訓練。經過全面整合性評估與治療,黃爺爺在語言治療師指導下,透過 6週嗓音訓練搭配每日居家練習,聲音明顯變得宏亮穩定。 嗓音復健提升聲帶閉合力 增加穩定度與耐久性 莊秀鳳副主任提到,聲音的產生需要呼吸、聲帶振動與聲音共鳴三大系統協同合作,當年紀漸長,這些系統也隨之退化。這些變化使得年長者的聲音聽起來「沙啞」、「小聲」、「不清楚」,也容易講
健康醫療網 ・ 16 小時前
年底「壓力腸胃潮」來襲!醫警告:腸胃失衡恐波及大腦
2025年年底將至,許多人因工作壓力增加而出現腸胃不適症狀。卓韋儒醫師提醒,年底期間應特別留意胃脹氣、便祕型腸躁、火燒心等「壓力腸胃潮」症狀,若持續超過2週,或惡化成血便、體重下降,應立即就醫。
中天新聞網 ・ 18 小時前癌症與失智為何很少同時出現?醫師曝最新證據:生活習慣決定你的細胞走向!
[Newtalk新聞] 癌症和失智很少同時發生,其實不是巧合,而是身體在「細胞長太快」和「細胞退化太快」之間保持平衡的結果。基因醫師張家銘今在臉書上發文指出,2025年刊登於《Neurobiology of Disease》的研究發現,癌症與阿茲海默症存在反向關聯,癌症基因風險越高者,阿茲海默症風險往往越低。張家銘表示,飲食、睡眠、運動、腸道與荷爾蒙等生活細節都在決定細胞走向,找回這條平衡帶是維持健康的關鍵。 張家銘指出,癌症其實就是「細胞長太快、停不下來」,而阿茲海默症則像是「細胞太弱、撐不住」。他說明,身體裡有一些負責傳遞指令的系統會決定細胞要不要「努力生長」。例如某些在乳癌、大腸癌很活躍的生長訊號,會像油門一樣催促細胞一直增生;但在阿茲海默症裡,這些油門太弱,讓腦細胞變得容易受傷、慢慢退化。至於負責讓細胞「該死就死」的 p53 基因,在癌症裡常失靈,使細胞不斷累積;但在阿茲海默症裡,p53 有時又太活躍,反而讓腦細胞死得太快。 他表示,生活型態就像掌控方向的力量,能把細胞從「過度增生」或「過度退化」拉回平衡。研究指出,包括乳癌、大腸直腸癌、子宮內膜癌、前列腺癌、口腔癌與白血病等多
新頭殼 ・ 1 天前
不只流感!日本旅遊 「蘋果病」也增加 醫點名3族群注意
日本近期不僅流感疫情升溫,好發於兒童的「蘋果病」(傳染性紅斑)也呈現增加趨勢。兒童感染科醫師顏俊宇指出,最近診間出現不少傳染性紅斑病例,並提醒3族群要特別小心。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腸病毒「反常」升高進入流行期!疾管署揭「真實原因」何時降溫曝
衛福部疾病管制署今(18)日表示,11月9至15日國內腸病毒門急診就診人次共1萬1223人次,新增1個多月大的女嬰染伊科病毒11型發病2天死亡,研判疫情反常進入流行期,估到明年放寒假才會降溫。(記者:簡浩正)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年輕人小心!天冷「1情況」害猝死 重症醫:沒有三高也危險
近來氣溫續降,醫師黃軒表示,天冷最怕心臟猝死風暴,因為天冷導致血管瞬間急縮、血壓飆升、心跳加速,尤其是高血壓沒控制好、冠心病、三高、抽菸、常熬夜、有家族心臟病,及本身正處於感冒期間者,最容易讓心臟過度負荷,成為猝死的開端。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台南YouBike要用搶的! 市府令尖峰機動調度
教育局過去調查學生騎自行車上下學比率僅5.8%,但隨YouBike 2.0系統日益普及,目前累計超過1100萬人次使用,其中學生族群使用量呈穩定成長,為一大主力。交通局說,因應使用需求湧現,現已規畫第二期建置計畫,預計1年內擴充200處站點及增加1800車輛。交通局指出,全市YouBi...
CTWANT ・ 1 天前
空腹血糖210!54歲男靠3招不吃藥降血糖 連血壓血脂也變正常
54歲男上班族員工健檢發現空腹血糖高達210mg/dL,因為自己的爸爸就是因糖尿病引發心肌梗塞過世,決心不靠藥物、力行飲食控制和生活型態改變逆轉三高。他早睡早起、每日散步、控制碳水化合物與油脂攝取等方
健康2.0 ・ 1 天前
他耳朵「1處冒焦黑斑點」!檢查竟罹大腸癌 醫嘆:第三期了
耳朵異狀也可能透露大腸健康!中醫師吳宏乾分享,他曾在義診時遇到一名患者,因長期失眠前來求診,發現對方耳廓附近出現「焦黑色斑點」,且有腹瀉、排便帶血等狀況,推斷可能是大腸出問題,患者趕緊到醫院做檢查,發現患「第三期大腸癌」。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8 小時前
趙露思甩嬰兒肥靠「這招」!醫證實:做法超正確 燃脂效率提升10%
陸劇《許我耀眼》女主角趙露思狠甩嬰兒肥,身材蛻變成為熱議焦點。她透露自己的瘦身秘訣之一,就是晚餐提前在6點前吃完,並以花椰菜和芹菜等高纖蔬菜為主食。這樣的飲食方式不只是明星偏好,更有多項國際研究證實其減重效果。 提早吃完晚餐 提升燃脂效率 用餐時間真的會影響體重嗎?台安醫院胃腸肝膽科暨成人體重管理林承達醫師說這個答案是肯定的。美國內分泌學會研究發現,晚間用餐者的血糖峰值比傍晚用餐者高出近20%,脂肪燃燒效率則降低約10%;營養學期刊指出,睡前兩小時內進食會讓肥胖風險暴增5倍,顯示提早用餐的減重成效明顯優於晚間用餐。林承達醫師解釋人體代謝在早晨最活躍,順應生理時鐘進食能提升營養消耗率,避免熱量在睡眠時轉為脂肪囤積。若將進食時段控制在早上8點到下午2點之間,不僅全天飢餓感更穩定,夜間脂肪燃燒效率也顯著提升,對代謝健康有正面幫助。 花椰菜低卡高纖 吃得飽又能瘦 為什麼花椰菜成為減重聖品?林承達醫師說明其關鍵在於它的低熱量與高纖維特性,每100公克花椰菜僅含25大卡,卻能提供超過2公克膳食纖維與每日所需維生素C。當纖維在腸道中移動緩慢,就能延長飽足感並穩定血糖,避免飯後血糖波動引發的飢餓感,進
常春月刊 ・ 3 小時前
天天喝珍珠奶茶!32歲男司機「精蟲變成碎片」 悲涼下場曝光
珍珠奶茶香甜好喝,不過切記別「當成水喝」!茂盛醫院家醫科醫師呂昀珊分享一起案例,這名年僅32歲的貨車司機,每天都來杯珍奶,結果結婚兩年他的妻子都沒有懷孕。他到醫院診斷後發現,空腹血糖竟然高達近680 mg/dL,幾乎無法分泌胰島素,甚至「精蟲都變成碎片」,相當駭人。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5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