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夢中過世真的「走得安詳」?醫揭4大猝逝真相:不一定沒痛苦
睡夢中過世看似平靜無痛苦,真是如此嗎?醫師指出睡夢中猝逝常見4類原因,並非所有猝逝都未經歷疼痛受苦。想要無憾,平日也能做好預防。
每隔一陣子,就會聽聞身邊親友或名人在睡夢中猝逝,不少人認為,在睡夢中過世似乎沒有痛苦,是相對平靜安詳、甚至是比較「幸福」離開人世的方式。
但醫師說,不見得所有在睡眠中過世都未經歷痛苦,如果不想帶著遺憾離開,平時的預防還是相當重要。
睡夢中猝死常見4原因,睡眠呼吸中止也不可大意
睡夢中過世有4大常見原因:
1.心因性猝死
最常見是心肌梗塞和心律不整。振興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陳冠群指出,有時單純的心血管狹窄雖然還未造成完全阻塞,但心臟已處於缺氧狀態,可能引發心律不整而猝死。
陳冠群進一步指出,心臟有自主神經節律竇結調控、定時放電,維持心律跳動,當竇結老化,心臟愈跳愈慢,有時甚至忘了跳動,就可能暈厥,恢復跳動時再醒過來,醫學上稱病竇症候群;但是當停跳時間過長,心臟缺血缺氧過久,有可能引發心室顫動,甚至心臟完全沒有血液供應而猝死。
2.腦血管疾病
基隆長庚醫院胸腔科醫師吳黃平指出,人體的生命中樞在腦幹,控制呼吸心跳,當腦血管出血或阻塞(腦中風),波及腦幹,就有可能生命中樞失去功能而心跳停止、導致死亡。
3.胸腔問題
吳黃平表示,被唾液或食物嗆到或痰液過多,都有可能阻塞呼吸道,造成缺氧而失去心跳。尤其肺阻塞或支氣管擴張症患者,痰液較多,老人家若咳嗽力量不足,呼吸道被痰液卡住的機會很高。
此外,呼吸中止症也有可能造成睡夢中猝逝。吳黃平指出,病人通常合併有其他疾病才會提高呼吸中止症死亡的機會,因身體有保護機制,當呼吸中止、缺氧時,大腦會被喚醒、人醒過來後會用力大口呼吸;但如果本身很瘦弱或腦部曾受傷,如腦中風等,身體的自救機制運作不佳,就會增加猝死機率。
陳冠群也說,呼吸中止太久、控制心跳節律的竇結氧氣和血液不足,或者竇結老化、心血管嚴重狹窄,都可能造成心臟血流和氧氣供應不足,引發心律不整或心臟停跳。
假使有服用安眠藥、鎮靜劑,更可能抑制身體自我保護機制,提高呼吸中止而猝死的機會。
4.服用藥物或酒精
不當使用麻醉藥物或鎮靜劑,也可能看似睡著過世,因直接抑制生命中樞,導致沒有呼吸、心跳。
吳黃平補充,酒精會削弱大腦意識,容易造成嘔吐並阻塞呼吸道;酒精濃度高的烈酒即使喝不多,沒有嘔吐物,但若姿勢變換、被子或毛巾等遮蔽口鼻,也可能影響呼吸道暢通而未警覺,就真的「喝掛」。
還有少數人是基因遺傳的先天性疾病「長QT症候群」,陳冠群補充,患者可能在運動或遇特殊聲響、閃光時,產生致命性心律不整而暈倒,跟肌肉細胞及神經細胞先天異常有關,因此也可能在睡夢中遇突發情況而發作猝死。
心肌梗塞、出血性腦中風,睡夢中過世也會感受痛苦
理論上,睡夢中過世確實比較不痛苦,因為沉睡時大腦沒有思考能力,不會感覺到疼痛。
吳黃平舉例,腦中風是腦部直接失去功能,不會意識到疼痛;咳嗽、痰多的人通常睡眠品質不佳,平時就處於缺氧狀態,有時睡夢中換氣量不足,二氧化碳過高,大腦也會失去意識,因此死亡前已處於昏迷狀態;而呼吸中止造成的猝死主要也是缺氧所導致的;使用鎮靜劑或飲酒引發的猝死則早已處於昏迷狀態,理論上都不太會有痛苦的感覺。
陳冠群亦表示,先天性心律不整或病竇症候群就像是電視的電線突然被拔起,瞬間斷電,腦部突然沒有血液供應,知覺、痛覺也突然消失。有些高齡長者看起來彷彿睡夢中無聲無息過世,很可能就是病竇症候群,竇結慢慢退化、最後心臟不再跳動,屬於身體自然老化,通常也較平靜、不帶痛苦的死亡。
不過,假使是睡著時急性心肌梗塞發作,通常還是會感受到劇烈疼痛而驚醒,只是可能來不及呼救便猝逝;而腦中風如果屬於動脈瘤破裂、出血性腦中風,血液快速到達腦組織,也可能劇烈疼痛,並非全然沒有痛感的在睡夢中過世。
吳黃平和陳冠群均表示,睡夢中過世是否比較「幸福」,很難定論,除了當事人的情況,有時還與在世的親友的感受也有關。若不想抱憾在睡夢中猝逝,平常還是要留意身體健康和疾病變化,好好治療並控制體重,也要避免飲酒過量、過度使用鎮靜劑或安眠藥。
陳冠群提醒,若平時就有心跳偏慢、不明原因暈倒、或運動耐受力不佳,可以配戴24小時心電圖測試睡眠時的心律,也要留意藥物的使用可能造成心跳過慢甚至停頓。另外,可借助數位手錶等裝置監測心律及睡眠狀況,尤其病竇症候群在沉睡時心跳會更慢,更能及早發現,盡快就醫評估治療。
延伸閱讀:
週休三日真的不可能?週休三日國家總整理:各國做法、成效一次看
原廠藥大逃亡!全民健保的「便宜」代價:台灣醫療品質10年後恐大幅下滑
其他人也在看

心肌梗塞5成無症狀 胸悶痛10分鐘「打119才能保命」
氣溫將自今晚起下降,26日甚至僅剩14度,醫師提醒高血壓等高危險族群需特別留意心肌梗塞風險。根據國外資料顯示,心肌梗塞患者僅約五成在發病前有症狀,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徐千彝指出,若出現胸悶或疼痛往肩背放射等症狀超過10分鐘未改善,應立即撥打119,而非自行就醫,以把握黃金救命時間。
中天新聞網 ・ 9 小時前
這種頭痛很危險!醫揭「腦壓高」原因、症狀與治療:嚴重恐腦損傷
腦壓是指顱內的壓力,當腦壓升高時,可能影響視神經周圍的靜脈回流,導致眼內房水排出受阻,使眼壓上升。因此,當出現頭痛、嘔吐、視力模糊等症狀時,可能不僅是單純的眼壓問題,也需考慮腦壓是否過高。《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分享腦壓高的原因、症狀與治療,幫助民眾理解腦壓的影響。
優活健康網 ・ 15 小時前
手指「喀」一聲才能動?中醫針灸可有效改善扳機指症狀
手指卡住無法伸直、早晨起床需「喀」一下才能活動,這些都是俗稱「扳機指」的典型症狀,中醫針灸對扳機指有良好療效,許多患者接受治療後,疼痛與卡住現象大幅改善。
中天新聞網 ・ 10 小時前
胸部像刀刺疼痛 記熟急性主動脈剝離快送醫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邱秉維/新竹報導 圖:心臟血管外科葉競仁醫師/新竹臺大分院提供 主動脈剝離死亡率超過五成,記住這些症狀可能救你一命!50多歲男性突發劇烈胸痛被送至急診,檢查發現是A
好醫師新聞網 ・ 16 小時前
40歲男曬衣突中風倒地!醫:救命4口訣「FAST」一定要牢記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靖安報導】一名40歲男子日前在家曬衣服時,突然感覺右手沒力、步伐不穩、話也說不清楚,隨即倒地不起。家人發現異狀,立刻送醫急診。光田綜合醫院神經內科林瑛哲醫師表示,這名患者為缺血性腦中風,立即施打血栓溶解劑後,成功打通阻塞血管,男子意識才恢復清楚,現已能自行行走,僅留輕微手部無力。 啟動「中風黃金搶救流程」到院一小時內血栓溶解治療 林瑛哲醫師回憶,患者到院時,一側肢體完全癱軟、語言不清,判斷為典型的急性中風表現。經緊急影像檢查確認為缺血性中風後,團隊立即啟動「中風黃金搶救流程」,於到院一小時內完成評估並給予血栓溶解治療,血流恢復後,患者肢體活動力迅速改善。進一步檢查後也發現,該名男子有「心房顫動」病史,卻因工作忙碌未規律服藥,導致血液凝結形成血栓,隨血流跑進腦部,引發中風。 隱性殺手「心房顫動」無明顯症狀 風險比一般人高5倍 林瑛哲醫師指出,這名患者年紀不到50歲,其實屬於年輕型中風,臨床上常見因「心律不整」或「甲狀腺亢進」造成血流不穩,導致腦部血管栓塞。 他提醒,心房顫動是一種隱性殺手,患者可能沒有明顯症狀,卻比一般人高出5倍以上中風風險;若有心悸、胸悶或脈搏忽快忽
健康醫療網 ・ 14 小時前
才被提醒路小要小心...他失聯44天 「成乾屍躺駕駛座」被南投農民發現
一位農民昨(23日)在南投縣草屯鎮山區意外發現乾屍!一名62歲李姓男子上個月初(10月)駕駛公司車外出後失聯逾1個月,有農民昨午在雙冬里山茶巷產業道路下方溪谷巡水管時,意外發現墜谷貨車及駕駛座上的乾屍。警方已確認車輛屬李男,但因屍體高度腐爛,需要進一步 相驗與鑑識比對 才能確認身分與死因。
鏡週刊Mirror Media ・ 7 小時前
杜政哲客串演出《舊金山美容院》 劉品言自嘲:聽說劉品言很胖
TVBS原創劇集《舊金山美容院》本週多段感情線同步升溫,劉品言嫉妒心爆棚、章廣辰直球護愛、楊晴更被撞見與已婚熟男的曖昧互動,劇情高潮迭起,引發眾人熱烈猜測後續發展。
鏡週刊Mirror Media ・ 11 小時前買菜送聊天,比折扣更暖心!「聊天櫃台」接住長輩的寂寞
超市及量販店不只是家庭生活採買的重要場所,也能化身兼顧長輩社交需求及健康的補給站。家樂福推出「聊天櫃檯」,讓長輩結帳也能和店員聊天搏感情,現在更拓展到其他門市。 走進大賣場,從地板拔高到天花板的架上充斥琳琅滿目的商品,讓人看得目不暇給。身穿靛色Polo衫的伯伯,伸手到貨架上抓了一袋油麵、一包二砂和一瓶米酒。逛得差不多,他撥了撥自己灰白相間的頭髮,推著推車,緩步走向最左邊的結帳櫃檯。 這個櫃檯有點不一樣。除了貼著「聊天結帳櫃檯」6個大字,跟其他櫃檯相比,還多了點活潑的氛圍。負責站收銀的陳大姐一邊熱情地打了聲招呼,一邊接過伯伯放下的商品,兩人隔著櫃檯,就這樣聊了起來。 結完帳,原本攤在推車裡的油麵、二砂和米酒,被整齊地擺進全白背心袋中。伯伯露出滿意的微笑,推著推車,離開的步伐變得輕盈。 三分之一高齡者孤寂感纏身,賣場推聊天櫃檯「供暖」 隨著科技應用愈來愈多元,不少超市賣場陸續導入自助結帳機台。不過,連鎖量販巨頭家樂福卻反其道而行,自2022年開始推出「聊天櫃檯」,讓長輩和有需要的民眾,在購物後結帳的同時,能和店員聊上幾句。此舉不僅能增加與他人的互動、降低孤寂感,也能達到近幾年社會處方箋強調
康健雜誌 ・ 9 小時前
精準醫療終止3根手指罕病遺傳 龍蝦爪畸形父迎健康女
單基因突變不再決定命運。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生殖醫學中心運用尖端基因檢測與試管技術,成功阻斷導致出生單手僅有3根手指「龍蝦爪畸形」的罕見單基因突變遺傳疾病,協助病人誕下健康女嬰,創下全球罕見終結「裂手外胚層發育不良顎裂(EEC)症候群」新生突變的案例。
NOW健康 ・ 10 小時前女性停經後心梗風險大增 腹痛、噁心恐是心臟求救訊號
日前一名64歲女性,本身無特殊疾病史,近期出現上腹部疼痛。起初於消化內科接受相關檢查,但未發現肝膽腸胃方面的異常,因此轉介至心臟科進行進一步的評估。經核子醫學後,發現患者有心肌缺血的情形,隨後安排心導管檢查,確診左冠狀動脈嚴重阻塞。所幸在施行血管支架置放術後,患者病情已恢復穩定且順利出院。出院後需持續規則服藥,並定期回門診追蹤治療。
NOW健康 ・ 9 小時前中日關係惡化!廣州車展日系車夯 中國人「體正直」:只看品質CP值
在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台灣有事」言論一出後,中日關係緊張與日俱增,中國頻繁發動文攻武嚇攻勢欲施壓高市收回言論。就在情勢緊張之際,周末在廣州舉辦的中國最大年度車展上,日系車依舊夯,似乎不受影響。還有中國受訪者表示,受台港電影影響「廣東人喜歡日本車,給人高端的感覺。」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2 小時前
少吃卻愈餓愈胖?營養師揪真兇 改吃這10樣食物救回來
減重最怕的就是「吃不飽」、「挨餓」!餓肚子不僅容易讓減重過程半途而廢,飢餓感的反噬更可能使減重者吃下過多的熱量。到最後肥肉不但一點都沒消,體重數字反而爆漲、使人欲哭無淚!其實減肥並不一定需要挨餓,只要選對食物,不但有機會吃飽,也能輕鬆控制體重、減輕身體的負擔。 不必挨餓也能輕鬆享瘦 減重者必知「低GI飲食」3大好處 營養師張語希表示,當談到適合減重期間攝取的食物,就不能不提「低GI飲食」了。GI值即為升糖指數值,是衡量食物影響血糖的數據。高GI食物如白飯、蛋糕、麵包等,會使血糖迅速飆升,之後再快速下降,這也是為什麼吃完不久就容易有飢餓感;低GI食物則使血糖緩慢吸收與釋放,因此血糖穩定度佳,也不容易發生進食過量的狀況。總的來說,低GI食物擁有以下3種好處: 1、穩定血糖數值:低GI食物讓血糖穩定上升,幫助穩定血糖波動。2、輕鬆控制體重:低GI食物經人體消化後,釋放能量的速度較慢,有助於保持較長時間的飽足感,減少飢餓感受並避免過度飲食。3、支持心臟健康:先前研究顯示,低GI飲食有助於降低血脂,進一步保護心臟,或許有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的益處。 減重從糙米取代白米飯開始 揭「10大低GI食物」
常春月刊 ・ 9 小時前北投皇池溫泉館被爆違建 建管處:若未拆除將強拆
台北市北投區皇池溫泉會館,被檢舉1、3館都是大違建,多年來屢遭檢舉卻屹立不搖,今年還打算申設大型溫泉旅館,離職員工爆料質疑都發局包庇縱容,呼籲檢調深入追查,以免官商勾結。台北市建築管理工程處表示,皇池違建今年9月自行拆除後,在未申請情況下擅自復建,已於10月再次查報在案,已限期拆除,若未改善將依法強
自由時報 ・ 14 小時前
新北驚傳校園暴力 高一女遭學長拖行剪髮
新北市今(24)日發生一起校園霸凌暴力事件,上午9時許永和區某所高中內,一名高一女學生在校內與高三王姓男學生發生碰撞,王男心生不滿10時許至胡女教室門口叫囂,隨後持剪刀進入教室內剪胡女頭髮,並拉扯胡女頭髮從3樓教室拉至2樓走廊,經其他同學勸阻王男才罷手。
中天新聞網 ・ 4 小時前
術前偷吃一口也不行?醫示警「禁食原因」:可能救不回來 連一口水都有危險
手術前醫師總是千交代萬交代要禁食,若是輕忽可能會造成嚴重後果,尤其是老人家與小朋友不耐飢餓,容易違反規定。對此,秀傳醫療體系中區總院長黃士維醫師分享術前禁食的5大重要觀念,幫助大家建立正確的手術安全知識! 1、預防麻醉嘔吐不是小事 這可能是術前禁食最重要也最容易被誤解的核心概念!術前禁食的作用是「預防」麻醉併發症,不是醫師「故意刁難」患者。很多人一開始只覺得禁食幾小時沒什麼大不了,但仔細了解會發現,全身麻醉會抑制正常的吞嚥反射和咳嗽反射,這種保護機制失效通常持續到完全清醒,不像清醒狀態那樣能自主控制嘔吐。患者可能會發現手術前幾小時不吃不喝確實很難受,但這是「預防致命併發症」而不是「無謂的折磨」! 2、誤吸風險差異很大 為什麼不同手術禁食時間不同?因為麻醉深度和手術時間完全不同!我觀察到很多患者一開始以為所有手術都一樣,但實際上全身麻醉的誤吸風險遠高於局部麻醉,危險程度當然差很多。 ・全身麻醉手術:需要禁食8-12小時,因為完全失去意識和反射能力 ・半身麻醉手術:禁食6-8小時,雖然意識清楚但下半身無感覺 ・局部麻醉手術:禁食4-6小時,主要預防緊急轉全麻的風險 3、胃排空時間有科學根據
常春月刊 ・ 1 天前

19歲舉重好手「夜衝武嶺」墜溪亡 母認屍悲痛泣不成聲 相驗結果曝
就讀台北某大學的19歲鄭姓女大生,昨(23)日凌晨12點與學姐分騎兩部機車,從北部南下「夜衝武嶺」看日出,僅短暫停留又再度騎車北返,行經台中霧峰的產業道路時,疑似因疲勞駕駛,先自撞護欄後摔落邊坡,掉進北坑溪,經搶救仍因傷重不治。台中地檢署檢察官今(24)日下午會同法醫相驗,認為死因是創傷性休克死亡,家屬對死因無意見,鄭母陪同相驗時,情緒十分激動,數度悲痛到泣不成聲。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9 小時前
滑手機一路滑到睡著健康大魔王! 醫曝罹糖尿病風險最高增67%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睡覺之前,不少人習慣窩在被窩裡滑手機,一路滑到睡著,恐讓自己增加罹病風險!開業家庭醫學專科醫師魏士航提醒,這樣的習慣看似無害,但其實是默默在幫讓身體累積風險,因研究顯示,長期在亮光環境中入睡,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最高可能增加67%。 魏士航指出,一項刊登於《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
匯流新聞網 ・ 15 小時前
罹罕病靠「輸液續命」嚴重骨鬆 25歲女申請安樂死:讓我走吧
《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報導,荷蘭自童年起便反覆進出醫院,長期受慢性疼痛、噁心及持續嘔吐困擾。醫師多年來無法確診,使她的病情在青少年時期急速惡化。她最終被診斷為「自體免疫性交感神經節病變」,這是一種罕見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統會攻擊控制呼吸、心跳、腸胃等...
CTWANT ・ 1 天前
慢性發炎恐致癌!醫推「多吃4類抗炎食物」 不讓癌細胞長大
若想遠離癌症,應從飲食著手。營養醫學醫師劉博仁指出,癌症並非突然發生,而是長年慢性發炎、老化加速所累積的結果,身體長期處於慢性發炎,會提高癌症發生率,建議日常多攝取「橄欖油、多酚、Omega-3、大量膳食纖維」,有助於降低多種癌症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5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