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鐘響起:美國連四場選舉 民主通殺共和
吳芳銘/政治經濟觀察員
美國川普政府在停擺與通膨中步履蹣跚,一場地方選舉的結果,讓政治氣壓驟降,像一記悶雷,敲響「川普主義」的回音牆。
維吉尼亞州、紐澤西州、紐約市與加州的特別選舉,民主幾乎橫掃所有關鍵席位,從州長、市長到法院席次以及選區重劃案,藍色(民主)浪潮再次淹過紅州(共和)邊界。共和的失利,是一次關於戰略、心理與權力依附的深層警訊。
民主在這局的全勝,不僅翻轉地方權力地圖,也揭示美國政治的深層變化:當經濟焦慮壓過意識形態,當選票從治理映到日常,川普權力的象徵開始失靈。
在被視為「全國民意晴雨表」的維吉尼亞州,民主籍斯潘伯格(Abigail Spanberge)展現「經濟溫和化」形象奪回郊區票倉,以15%的優勢奪下州長寶座,紐澤西州的謝里爾(Mikie Sherrill)以領先12.5%差距勝出,紐約市則誕生了首位民主社會主義者、百年來最年輕的穆斯林市長曼達尼(Zohran Mamdani),一舉橫掃中產階級、勞工、年輕與移民族裔的選票。另外,在加州由民主籍州長紐森(Gavin Newsom)推動同意重畫選區也成功通過,預計為民主在眾議院多贏得5席。
表面上,這只是一次地方層級的周期性選舉;實際上,是一場對川普執政一年後民意走向的期中考。選民用選票傳遞出明確訊號,對高通膨、關稅壁壘、反移民與政府停擺的焦慮,遠勝過對「讓美國再偉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MAGA)的懷舊口號。
川普的反應:否認責任、歸咎制度與再造敘事
選舉結果出爐當晚,川普在「真相社交」(Truth Social)上連發3則貼文,語氣一如往昔的劇烈。他歸咎於「我沒親自參選」以及「政府停擺」導致共和失利,拒絕承擔責任,也拒絕檢討政策方向。
這種「否認式領導」模式,或將成共和的失策。川普以個人品牌綁架共和策略,要求候選人推行「複製、貼上」白宮政策,卻未意識到地方選舉的民意與議題關懷的風向早已改變。
當紐澤西州民主州長謝里爾反擊對手恰塔雷利(Jack Ciattarelli)時,直指他是「特倫頓(Trenton,紐澤西州首府)的川普」,就把對手與川普劃上等號,擊中要害。
共和的尷尬在於:若不迎合川普,就拿不到川普核心選民的支持;若太迎合他,又會失去溫和中產與MAGA支持者的信任。這種結構性的依賴,使得共和成為川普政治人格的附庸,而非一個能回應時代挑戰的政。
民眾的焦慮:生活成本與購買力的戰爭
與川普的情緒性反應形成鮮明對比,這回民主的勝選戰略顯得冷靜而務實,把選戰定位聚焦於「生活成本」。
在紐澤西,謝里爾的競選承諾是凍結公共事業費、降低租金壓力、擴大可負擔住房;在維吉尼亞,斯潘伯格以中間溫和姿態訴求「讓家庭喘口氣」;在紐約,曼達尼提出免費公交、市營超市與公費托兒所制度,主打「讓紐約人人負擔得起」。
這些政見看似庶民,卻直擊核心。根據《耶魯大學預算實驗室》的估算,美國當前在川普發動無差異攻擊的全球對等關稅戰,使得美國的有效關稅率來到17.9%,是1934年以來最高水準,物價平均上升1.3%,普通家庭每年實際購買力減少1,800美元。最底層的20%家庭更損失近1,000美元。
這場「生活成本戰爭」,成為選民關懷的真正戰場。當共和繼續高喊「移民威脅」與「犯罪氾濫」,選民更關心的卻是可以生活的代價。
社會斷層:族群、階級與投票的轉向
此次選舉最值得注意的變化之一,是拉丁裔與亞裔選民重新歸隊於民主。
2024年總統大選時,川普曾在這兩個族群中取得歷史性突破,但在一年後的州長選舉裡,這一趨勢迅速逆轉。
紐澤西巴賽克郡(Passaic County)從共和領先3%變為民主贏15%;維吉尼亞的馬納薩斯帕克(Manassas Park)地區,斯潘伯格領先優勢翻倍達42%。這些地區正是拉丁裔與中產家庭密集的地帶。
共和強硬的「驅逐行動」宣傳、邊境封鎖與對庇護城市的攻擊,使拉丁裔社群重新感受到被排除的焦慮。民主則以「社會安全網」與「機會平等」重新爭取他們的信任。簡言之,這不僅是政競爭的勝負,更是「誰代表移民族裔」的象徵之戰。
經濟失靈:川普經濟學的內爆邏輯
川普曾以「保護美國工人」為旗號發動關稅戰與關稅壁壘,但現實卻是:這些政策傷得最重的,恰恰是他聲稱要保護的群體。
根據美國勞工部資料,川普2.0製造業就業成長放緩至0.4%,而物價漲幅卻超過2%。當進口原料、電子元件與生活用品的成本全面上升,受薪階級的實際收入被侵蝕。
政府停擺與預算削減更讓聯邦雇員與中產族群首當其衝。維吉尼亞州龐大的政府機構聚集地北郊地區,是此次民主強勢回歸的關鍵票倉。當薪水延遲發放及公共服務停擺時,這些選民用選票懲罰了執政者。
「川普經濟學」的邏輯,在本質上是一種「象徵性保護」,透過口號與對外威脅製造安全感,而非實際改善生計。這種幻覺政治,如今被生活困頓的現實擊破。
民主的再造:從防守到破壞式政治
更深層的變化,在於民主已不再試圖修復被川普時代破壞的「舊秩序」,而是轉向一種「破壞式政治」(Politics of Disruption)。
加州州長紐森推動選區重劃分規則的選票提案(Proposition 50),正是這種思維的體現。他直言:「遊戲規則改變了,我們不能假裝一切恢復常態。」這句話的潛台詞,是民主正在重寫美國地方政治的玩法:不再被動防守,而是主動重構。
這種策略背後的意識,是對極化現實的承認,既然川普將政治變成一場持續的對抗,那麼民主就以牙還牙、民粹或激進的民生議題直球對決。
如曼達尼高舉從免費公車、市營超市到到公費托育等政策,謝里爾提出凍結公共事業費,這些措施或許財務負擔沉重,卻重新奪回了「政府有用」的敘事主導權。
同時,民主「暫時」回魂的勝利也暴露了民主內戰:進步與激進派要重塑政治,建制派卻還抱著老舊的價值幽靈不放,將考驗民主未來在「經濟民粹」與「傳統自由主義」之間的定位。當贏得政權的路線指向強調庶民的生活壓力,這正是很多選民關切但傳統自由派可能忽視的問題。
共和的迷途:在川普與未來之間
縱使這次改選或投票的這些州,民主較具長年優勢,但投票結果共和流失更多選票,在距離2026年期中選舉僅餘一年下,共和在新民意考驗下,仍將面臨抉擇。若仍執著於川普式的「個人化政治」,它將繼續輸掉郊區、年輕與中下階級選票;若試圖擺脫川普,則可能激怒對MAGA堅定不移的核心支持者。
這是一場政治的囚徒困境。共和的失敗在於,對川普或MAGA的忠誠,正在吞噬共和的現實感。易言之,這是「川普依賴症」的政治陷阱:的靈魂被「偉大的」個人綁架,「偉大的」政策卻不接地氣失去現實感。
更深層的問題在於,共和已失去對經濟敘事的掌控力。當年它以「自由市場、低稅負」為旗幟,吸引了企業家與中產階級;如今,它卻陷於「反移民、反政府」的負面動員。緣於「川普經濟學」的願景與利益未實現,到來的反而是壞消息,直指沒有未來。
一名前共和顧問指出:「內所有人都知道,川普既是毒藥也是氧氣,他能動員群眾,但也讓我們失去理性。」這句話,道破共和現狀的悲劇性。
裂痕裡的資源再分配
美國政治的裂痕已無法靠懷舊修補。民粹主義不再是局部現象,而是一種結構性語言:無論是右派的排外,還是左派的福利,都在搶奪「被忽視者」的憤怒。
此次選舉讓人看到,民眾的焦慮正在尋找出口,不是誰能吶喊得更大聲,而是誰能真正降低生活成本。
川普仍擁有聲量,但漸失去說服力;民主贏得選舉,但仍需證明改革能落實。
真正的美國戰場,不在國會,也不在白宮,而在每一張購物單、每一張租金的帳單裡,這才是生活和政府治理的底色與張力。對生活的直接威脅會改變底色與決定對政治反撲的張力。
這場從「偉大」到「可負擔」的政治轉向,正在重寫美國民主的意義,讓人民不再成為口號的背景,而成為決定方向的主體。
當政治回歸民生,當選票是民意的出口,美國或許才有機會走出回音牆,聽見現實的聲音。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回到原文
更多鏡報報導
羅世宏專欄:公民的誕生——期待肯.伯恩斯的《美國革命》
川普危機來了!共和地方選舉輸得難看 紐約選出首位穆斯林市長
羅世宏專欄:曼達尼當選紐約市長─當左派理想主義進入現實政治
其他人也在看


開車、騎車族快看!油箱「見底才加油」超傷車 正確加油時機曝
台灣交通發達,滿街都是汽車、機車,但是對於油車來說,其實油箱見底才加油,對車子而言是很傷的一件事。有網友就說自己的朋友很愛車,但是每次都油箱見底才去加油,而其實中油公司也有提醒過,不要等油箱見底再去加油,這樣對於油箱底部之汽油泵非常不友善,中油也提供了「最佳加油時機」供民眾參考。
鏡報 ・ 8 小時前
風評:失言又失格的曾文生,專業何在?
雖然這不是政治性遠高於專業性的台電董事長曾文生第一次失言,但這次情況算是更嚴重,因為是既失言又失格更無專業。台北市翡翠水庫多次緊急支援台電發電,翡管局研擬收補償費,台電董事長曾文生回應,台北市需要的電力主要是靠其他縣市發電提供,若台北市以翡翠水庫多次支援台電發電為由要加收額外費用,恐怕其他縣市也會要求送電來台北市要額外計費。每個水庫(公共建設)規劃與興建時一......
風傳媒 ・ 12 小時前暗批川普 馬克宏:打擊販毒必須尊重主權
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7日表示,任何打擊毒品走私的努力都必須尊重所有國家的主權,含蓄地批評了美國在加勒比海與太平洋具爭議性的反毒行動。 馬克宏在結束短暫的拉丁美洲訪問後抵達墨西哥。他在和墨西哥總統薛恩鮑姆(Claudia Sheinbaum)的聯合記者會上,被問及美國此舉、以及有關美國最終會在墨西哥採取類似行動的報導時,發表了這番評論。 馬克宏說,「打擊販毒是一場結合我們所有人的戰役」,「是基於主權國家之間的合作、以及對各國主權的尊重來進行管轄」,指出他和薛恩鮑姆已討論過這項議題。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政府在拉丁美洲集結了大量軍力,並稱此舉是為了消滅毒販。 美國的空襲行動至今已摧毀至少18艘船隻,但華盛頓尚未公佈任何具體證據、顯示被攻擊的目標在走私毒品或對美國構成威脅。(編輯:宋皖媛)
中央廣播電台 ・ 14 小時前
是選票硬?或石頭硬 被罵翻的健保補充保費下一步
[FTNN新聞網]記者陳弘志/特稿全民健保持續虧損,衛福部為籌措資金來源,近日推出「補充保費」改革新制。結果宣佈後,全台從北到南一片罵聲,短短7個小時,行...
FTNN新聞網 ・ 14 小時前
高雄市長初選白熱化!綠4強布局造勢、政策搶支持
2026高雄市長選戰升溫,民進4強林岱樺、邱議瑩、賴瑞隆、許智傑角逐提名,初選進入白熱化;林岱樺雖陷助理費爭議民調仍居高不下,邱議瑩推生活政策、賴瑞隆拚客家票、許智傑勤走基層,各自鞏固支持者。不過,綠營基層也憂心,若整合失利,恐重演「三腳督」,讓藍營柯志恩得利。
太報 ・ 14 小時前
團修改兩年條款「傅崐萁恐成萬年總召」?吳崑玉揭國會恐有「這狀況」!
論壇中心/綜合報導國民團今(7)日通過修改內規案,未來總召得連選連任,讓原本明年任期將屆的國民立院團總召傅崐萁有機會繼續連任,恐怕成為「萬年總召」。專欄作家吳崑玉在《頭家來開講》節目上就透露,未來國會上的各種爭議法案,恐怕在傅崐萁的主導下,會繼續強推。吳崑玉表示,「接下來要小心的是法案,像是年改條例就是一個試金石,接下來還有中配六改四、不在籍投票這些重大法案,因為罷免沒過,他們都拿到免死金牌,現在拿年改這個案子先試看看反應,如果沒辦法反擊,他就繼續一路打。」傅崐萁領導的國會不斷提出爭議法案,在藍白人數優勢下強行通過,國民嘗到甜頭,選擇繼續維持鷹派路線,未來立法院恐怕又要上演全武行。原文出處:頭家講(影)/團修改兩年條款「傅崐萁恐成萬年總召」?吳崑玉揭國會未來情況! 更多民視新聞報導非洲豬瘟又扯中央邊境管制?藍委「這意見」讓同同志急切割三局處長下台能緊急止血?盧秀燕親自鞠躬道歉!2026新北市長戰 國民派李四川?綠議員指他用「這事」來造勢
民視影音 ・ 14 小時前經濟學人:民主別被勝選沖昏頭 未解答如何反制川普
民主4日贏得美國紐約市、維吉尼亞州與新澤西州等地首長選舉,一吐去年總統大選慘敗的怨氣。經濟學人雜誌指出,整體而言民主...
世界日報World Journal ・ 1 天前
奧班成功說服川普!匈牙利買俄油1年「免受華府制裁」
據《路透社》報導,這場氣氛友好的會談,是川普重返白宮後2人首次正式雙邊會議。奧班在會中強調,俄羅斯能源對匈牙利的經濟至關重要,並親自向川普闡述倘若失去俄羅斯石油與天然氣供應,將對匈牙利人民及經濟造成嚴重衝擊。在上月宣布的對俄制裁中,美國將俄羅斯石油巨頭「盧...
CTWANT ・ 7 小時前

女清潔工走錯地址!屋主誤認搶匪入侵「隔門開槍轟殺」 丈夫目擊崩潰
美國印第安那州5日發生一起槍擊案,一名女清潔工與丈夫要前往雇主家打掃,疑因走錯地址,正要拿鑰匙開門時,被屋主認為是搶匪開槍射殺。當地警方正在調查釐清真相。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感念先烈用鮮血澆灌民主大樹 鄭麗文:再也不要有政治受難者
國民主席鄭麗文今(8)日出席白色恐怖受難者追思大會,她在致詞時感謝先烈,「你們用鮮血澆灌了這個土地,讓民主的花朵盛開;讓民主的樹苗長成大樹」鄭麗文喊話,「希望台灣未來不會再聽到『政治受難者』這五個字」。
中天新聞網 ・ 2 小時前舊機煥新 遠傳推原廠電池換修優惠
(記者謝政儒綜合報導)隨著手機功能日益強大,消費者對續航力的依賴也與日俱增,一般手機使用兩到三年後,電池續航明顯下降,導致整體效能與使用體驗打折。遠傳針對Apple、三星、OPPO等熱門手機品牌,推出...
自立晚報 ・ 18 小時前
她只是來打掃!婦誤闖清潔地點遭屋主開槍致死 美國城堡法則再掀爭議
根據英國《衛報》與《美聯社》綜合報導,這起事件發生於11月5日清晨7時前,地點位於印第安納州首府印第安納波里斯郊區的惠特斯鎮(Whitestown),人口約1萬人。警方在一棟民宅的前門處發現32歲婦人瑪麗亞・弗洛琳達・里奧斯・佩雷斯・德・貝拉斯奎茲(Maria Florinda Rios Pe...
CTWANT ・ 5 小時前
阿富汗與巴基斯坦談判無疾而終 雙方暫時保持停火
官員週六(8日)表示,巴基斯坦與阿富汗在伊斯坦堡舉行的和平會談已無疾而終,這項旨在緩解邊境緊張局勢,維持脆弱停火協議的談判破裂,雙方都指責是對方要負責。
太報 ・ 2 小時前
教師高鐵上改作業「紅筆聲被嫌吵」 網秒懂:雞皮疙瘩
高鐵日前推出「寧靜車廂」措施,引發相關討論。一名教師在車廂批改作業,卻被男乘客告知「可以改小聲一點嗎」,讓他十分尷尬,同時引起網友熱議。
中天新聞網 ・ 6 小時前黃仁勳為何狠戳「馬斯克晶圓廠夢」?曝1原因追台積電難如登天
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日前丟出震撼彈,表示公司可能自行建造一座月產能高達100萬片晶圓的超大晶圓廠,並打算與英特爾合作。此消息一出,引發科技界熱議。對此,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Jensen Huang)坦言,製造先進晶片極為困難,即使像馬斯克這樣聰明的人,自建晶圓廠也「幾乎不可能」達到台積電的水準。
中時財經即時 ・ 3 小時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