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身視線模糊非中風!缺水和藥物是「姿態性低血壓」主因
一名女子最近從床上或椅子上起身時,眼前會一片漆黑,甚至差點因暈眩而跌倒,讓她擔心可能是中風前兆。林軒任醫師指出,這種情況很可能是「姿態性低血壓」所致。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腎臟科兼任醫師林軒任在臉書分享,該名女子在診間測量血壓時發現,躺著時數值為130/80mmHg,但起身站立後僅剩100/65mmHg,收縮壓下降了30mmHg。
他推測是因為患者平時水分攝取不足,再加上原本服用的利尿劑、鈣離子通道阻斷劑等複方血壓藥物作用,導致姿態性低血壓,使她在家中差點跌倒。所幸經過調整藥物並增加補水量,兩週後症狀已完全消除。
林軒任解釋,姿態性低血壓是因為地心引力作用,使體內300至500毫升的血液瞬間衝到雙腳,此時大腦會立即下令「血管收縮、心跳加快」,將血液輸送回腦部。但若這個機制失靈,大腦血流不足時就會引起頭暈、視線模糊等症狀。
造成機制失靈的因素中,缺水是最常見的原因。許多人可能因天氣炎熱流汗多、擔心頻尿或害怕水腫而刻意減少飲水,但當身體總血量不足時,血管即使收縮也無法輸送足夠血液回到大腦。
藥物因素同樣重要,多種藥物會干擾身體調節機制。高血壓藥中的利尿劑會使身體水分排出過多導致血量減少;鈣離子通道阻斷劑如脈優錠會使血管放鬆,收縮力不足;安眠藥中的苯二氮平類藥物會抑制交感神經,使起身時心跳無法加快;攝護腺肥大藥物中的甲型阻斷劑會使血管放鬆、血壓下降;心絞痛藥中的舌下含錠是強效血管擴張劑,使用時必須坐著或躺著,絕不可站立服用。
對於疑似或已有姿態性低血壓的患者,林軒任建議應增加飲水量,並在家中測量記錄「躺著5分鐘」、「坐著」及「剛站起來3分鐘內」三種不同姿勢的血壓,就診時將血壓紀錄和藥物清單提供給醫師參考。他特別提醒,患者應遵循醫師指示調整用藥,切勿自行停藥,因為莫名頭暈也可能是貧血、神經病變甚至中風的警訊。
延伸閱讀
縣市長人選可以這樣布局?媒體人揭法制大漏洞
台股將再創歷史新高? 法人推演輝達財報3劇本
美歌手陶德史奈德驟逝!罹「步行性肺炎」送醫不治 享年59歲
其他人也在看

墾丁旅遊團9人嘔吐送醫 團員懷疑涼拌河豚皮導致
屏東有旅行團疑似食物中毒事件,一個來自台南的百人公司旅遊團,昨(15)日中午到墾丁一家海鮮餐廳用餐後,到傍晚陸續有8名成人及1名孩童團員因嘔吐、身體不適而送醫,由於當時還沒吃晚餐,團員懷疑問題可能出在中午餐點。衛生局獲報後,今日上午也前往餐廳採檢,要釐清是否為食物中毒。
公視新聞網 ・ 1 天前
健保署提醒:咳嗽發燒未必要急診 這幾種情況改掛UCC更合適
中央健康保險署2日宣布推動3項重要政策,包含「週日及國定假日輕急症中心(Urgent Care Center, UCC)」即日起正式上路、本月(11月)起「門診靜脈抗生素治療獎勵方案(OPAT)」新增支付攜帶式輸液器,以及115年春節連假期間提供醫療院所加成獎勵,確保假日醫療照護不中斷。80%不需要急診 分流改善急診壅塞衛生福利部石崇良部長表示,依檢傷分類資料,大醫院急診病人高達8成非重症,因此有效分流是緩解急診壅塞第一步,UCC是重要政策之一,可協助引流急診非危急患者,減輕現場醫護過度負荷的壓力,並將急重症資源留給更需要的病人。診所協助分流 假日能看病更方便響應「全民健康保險週日及國定假日輕急症中心(UCC)試辦計畫」的台中市家健聯合診所表示,已與大臺中市醫師公會、大臺中護理師護士公會、大臺中藥師公會、臺中市大臺中醫事檢驗師公會、臺中市醫事放射師公會等五大公會合作,開辦假日看診,只要民眾出現發燒、呼吸道症狀、腸胃道症狀、簡單傷口處理縫合、幼兒急性呼吸道感染等,都可以到診所就醫,獲得適當的治療與照護。此舉不僅能避免民眾擠在急診室苦苦等候,同時也確保民眾在假日能獲得輕急症的即時醫療照護。
常春月刊 ・ 1 天前

奇美醫療體系國際研討會 響應世界抗生素週 (圖)
奇美醫療體系16日在奇美博物館舉辦「雙管奇下.深耕台南」國際研討會,奇美醫院副院長湯宏仁(中)與台南市衛生局長李翠鳳(右3)等出席。
中央社 ・ 1 天前
傳承之美—永恆蒙藏 沉浸宗教藝術療癒力
記者范瑜/專題報導 文化部蒙藏文化中心即日起至明年1月11日,推出「傳承之美—永恆的蒙藏宗教與藝術」特展,陳展立體雕像、平面唐卡圖像、法器及日常生活配飾等工藝
青年日報 ・ 1 天前接連反制 中國文旅部也呼籲民眾暫勿赴日旅遊
(中央社台北16日電)繼中國外交部14日提醒中國公民「近期避免前往日本」後,中國文化和旅遊部今晚也跟進,提醒中國遊客近期避免前往日本旅遊,並要已在日本的中國遊客「密切關注當地治安形勢,提高安全防範意識,加強自我保護」。
中央社 ・ 1 天前不受泰柬邊境升溫影響 泰總理:按時程與美貿易談判
(中央社記者李宗憲曼谷16日專電)泰國商務部長蘇帕吉證實,泰美領導人最近談話後,泰國政府已準備按原定時程與美國進行貿易談判。此前,泰國本週暫停執行停火協議,並要求柬埔寨道歉,隨後美方通知泰國,若不遵守泰柬和平協議,將暫停關稅談判。
中央社 ・ 1 天前
為什麼糖尿病常伴隨高血脂?醫師解析原因、族群風險與檢查重點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現代人生活型態改變,外食頻繁、運動量不足、生活壓力大,加上人口老化,使得慢性病問題日益嚴重。林口長庚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徐智威提醒,其中糖尿病與高血脂(高膽固醇血症、高三酸甘油酯血症)是兩個最常見且密切相關的代謝疾病,不僅會增加心血管疾病、中風、腎臟病等嚴重併發症的風險,也會對個人健康、家庭照顧與醫療資源造成極大負擔。 糖尿病與高血脂常同時出現 與遺傳、肥胖等原因有關 徐智威醫師說明,糖尿病與高血脂關係非常密切。糖尿病是由於胰島素分泌不足或作用異常,導致血糖過高的疾病。依據成因可分為第一型、第二型、妊娠型與其他特殊型,其中第二型糖尿病佔絕大多數,與生活型態息息相關。高血脂則是泛指血液中的脂肪成分異常,包含: 1.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過高:俗稱壞膽固醇,過高會促進動脈硬化。 2.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過低:俗稱好膽固醇,過低不利心血管健康。 3.三酸甘油酯(TG)過高:會增加胰臟炎、中風與心肌梗塞風險。 徐智威醫師進一步提到,糖尿病與高血脂常同時出現,形成代謝症候群或心血管-腎臟-代謝(CKM)共病群。常見風險因子包括: 1.家族病史
健康醫療網 ・ 1 天前
安眠藥不是萬靈丹!睡眠困擾需全方位治療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林招煌南部一名醫師開立「睡前服用23顆藥」的震撼處方,引發社會對安眠藥濫用與過度開藥的警覺。安眠藥雖能短期助眠,長期使用卻恐導致依賴、記憶衰退與跌倒風險上升。專家提醒,睡眠障礙應從生活壓力、作息不規律等根源著手,搭配認知行為治療(CBT-I)、放鬆訓練與睡眠衛教,才是長久改善之道。睡得好,不靠藥,從健康行為開始。近日南部一名醫師開立「睡前服用 23 顆藥物」的處方,其中包含 6 種管制藥物,引發社會對安眠藥濫用與過度處方的高度關注。此事件不僅凸顯部分臨床處方過度依賴藥物,更提醒我們正視睡眠障礙背後的多重原因與治療方法。一、安眠藥的角色與風險安眠藥透過影響中樞神經系統,促進鎮靜與縮短入睡時間。臨床上常見類別包括:苯二氮平類(Benzodiazepines):如 Diazepam、Lorazepam,起效快,但長期使用易導致耐受性與依賴。非苯二氮平類(Z-drugs):如 Zolpidem、Zopiclone,副作用較低,但依舊存在成癮風險。褪黑激素類藥物:主要調節生理時鐘,對特定睡眠相位延遲症患者有效。根據台灣精神醫學會建議,安眠藥應「短期、低劑量、間歇
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 1 天前數十萬菲律賓民眾馬尼拉示威 抗議防洪工程貪腐醜聞
(中央社馬尼拉16日綜合外電報導)數十萬名菲律賓民眾今天在首都馬尼拉集會,要求政府就一起涉及洪水防治工程的貪腐醜聞追究責任。近月來,多個團體持續抗議防洪工程弊案,這是迄今規模最大的示威行動。
中央社 ・ 1 天前

「陳三歲」又調皮了!假餵安芝儇真自吃 賴瑞隆:盼博君一笑
即時中心/顏一軒、黃彥翔報導高雄市長陳其邁8日出席「2025 TAKAO豐潮」原住民族聯合豐年節時,原本有意要「餵食」綠委賴瑞隆吃豬肉,孰料一個猝不及防就「轉手自己吃掉」,逗得賴瑞隆又好氣又好笑,有網友調侃「陳三歲上線了」;而陳其邁昨(15)日同台南韓啦啦隊女神安芝儇時,又「故技重施」,逗得現場哄堂大笑。對此,賴瑞隆今(16)日笑回,陳市長平常「緊緊緊」,是個政策控,但私下是蠻輕鬆的,希望能「博君一笑」。
民視 ・ 1 天前
金融三業 對陸曝險續下探
金融三業對陸曝險再降,已跌破8字頭大關。金管會統計,截至2025年9月底統計,金融三業(銀行、保險與證期投信)對陸曝險已降到7,876.75億元、年減18.73%,其中,證券期貨投信對陸曝險創近三年新低,銀行、保險業對陸曝險更創下史上新低。
工商時報 ・ 22 小時前

桃園市南門市場 11/17啟動災損區域拆除工程
(中央社記者吳睿騏桃園16日電)桃園市政府今天說,建築管理處將於明天上午啟動南門市場災損區域拆除工程,市府同步成立「應變中心(聯合稽查小組)」進駐南門活動中心,視狀況調整天數與時間並掌握進度。
中央社 ・ 1 天前
吃薑母鴨暖身熱量恐破千大卡 營養師教5招降負擔
天氣逐漸變冷,許多民眾喜歡以薑母鴨進補暖身,不過營養師李宜樺提醒,一餐吃一份薑母鴨,可能攝取超過1000大卡的熱量,因此針對湯、鴨肉、其他配料和醬汁等方面給出建議,降低身體負擔。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中部顱顏家庭齊聚麗寶樂園 20歲施羽桂勇敢面對先天神經纖維瘤
羅慧夫顱顏基金會今天在台中市麗寶樂園「世界劇場」舉辦中部地區顱顏家庭年會暨得福獎助學金頒獎,173個顱顏家庭、共587人齊聚參與,女大生施羽桂因罹患先天神經纖維瘤,影響其相貌,甚至視力,3年動了5次手術,她上台分享,特別感謝父母始終以正向態度陪伴,讓她學會接受腫瘤就是自己的一部分,強調「接受了我就是
自由時報 ・ 1 天前